宋代粮食作物种植的分布

安徽农 业科学 , Journal of Anhui A . Sei. 2009, 37(5) : 231 8 —2319, 2331 责任编辑罗芸责任校对张士敏 宋代粮食作物种植 的分布 马华阳 (漯 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河 南 漯 河4 6 2 0 0 2 ) 摘要移的新景象。但总的来说, 北方的旱地农业以麦为主, 其他经济作物也 占了很大的比重。南方的水田农' J k . v ~,f fQ为主, 其他作物所 占的比 重不大 。 关键词两宋时期 ; 粮食作物; 分布 中图分类号s 一 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 6611(2O O 9)0 5 — 02318— 02 通过引用大量历史文献的方式, 考察了两宋时期麦、 稻、 粟等粮食作物种植的地理分布, 指出: 两宋时期 出现 了麦粟南下和水稻北 在农耕时代 , 粮食生产状况如何 , 直接决定着经济的盛 衰强弱。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不同, 各地粮食种植业 在经验 、 耕作制度 、 品种 、 产量 、 供求关系等方面有着不同程 度的差别。总的来说 , 在两宋时期, 北方的旱地农业以麦为 主 , 其他经济作物也 占了很大的比重。南方的水 田农业以稻 为主 , 其他作物所占的比重不大。 1南方各地推广旱地作物的情况 宋政府为了发展生产, 多次要求南方农民改变旧的耕作 制, 参植各种作物, “以防水旱”。宋太宗时即号召“江南、 两 浙、 荆糊 、 岭南 、 福建诸州等长吏 , 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 、 麦 、 黍、 豆种者 , 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 , 亦令就广种粳稻。 并免其租。 ” 淳化 四年(993 年) , 又诏岭南州县“劝 民种 四 种 : 豆及黍、 粟 、 大麦 、 荞麦 , 以备水旱 。官给种与之, 仍免其 税。 ”r2 由此可见 , 官方为推广旱地作物颇下了一些本钱, 既 提供种子, 又以不收新种作物的租税为号召, 组织 、 鼓励南方 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领域 , 收到良好效果。 广南地区的气候条件原来并不适宜种植麦子。如唐代 的《 岭表录异》 卷中载到: “广州地热, 种麦则苗而不实。 ”也即 没有实际收获。到宋代, 经过不断试验、 驯化 , 麦子渐渐南 移, 形成了耐热品种。宋仁宗时 , 陈尧佐在与广州 同一维度 的惠州(今广州惠州)“教民种麦 , 是岁大获。于是, 惠民种麦 始众矣。 ”1 ]一 可见 , 惠州种麦成功了, 而且由于获利不小, 得到 乡民的认可, 开始推广。 在淮南南部 , 宋英宗时 , 史料的记载尚言“地不宜麦” 而到了宋哲宗时, 据苏轼言: “淮南东、 西? ? 望此夏 田, 以 日 为岁。大麦已秀, 小麦已孕。 ,,一F 5—季的主要作物。江东路也种植有小麦 , 王安石在江宁府的田 产 , 每年的实物地租中就有小麦 30余石 , 北宋时两浙地区种 麦很少 , 苏轼曾两次提这个问题 : “浙中无麦” ; “两浙水乡 , 种 麦绝少。 ”_6一 实际上也有少量的种植。至于四川地区, 许多地 方历来种植麦子 , 不须多说。 北宋时汉水下游地区也已开始种植小麦, 其种植面积也 不会太小。《 宋 史》 卷 64《 五行志二下》 “火”部在熙宁 九年 (1 Cr7 6)和元丰元年 ( 1 C r7 8)都有关于安州 (属荆湖北路, 治安 陆, 在冷湖北安陆)麦秀两穗乃至三穗 、 五穗的记载; 绍圣元 年 (]o94)又有汉 阳军 ( 属荆 湖北路, 治汉阳) 麦秀两歧 的 报道。 南宋时期小麦种植在汉水下游地区已经得到全面推广。 , 1 说 明大小麦已是淮南各地夏 作者简介马华阳( 1974 一 ) , 男, 河南上蔡人, 讲师, 从事历史教育 工作。 2008. 12. 02 收稿 日期庄绰《 鸡肋编》 卷上 “各地食物习性”条云: “建炎之后, 江、 浙、 湖、 湘 、 闽、 广, 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 , 麦一解至万二千 钱, 农获其利, 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 , 只有秋课。而种麦之 利, 独归客户二于是竞种春稼, 极月不减淮北 。 ” 陈规在德安 府 (安州)推行屯田, 规定民户营田“水田亩赋梗稻一斗, 陆田 赋麦豆各五升。 ”l 总之, 北宋时期 , 小麦在南方地区有所种植 , 有所推广, 但还不能说普及 , 普及是在北方人 口大批南迁的南宋时代。 即使在南宋 , 南方的麦子种植也不是多么成功。宋孝宗时有 道诏书指出: “遁者得天之时, 蚕、 麦既登。及命近甸取视 之, 则穗短、 茧薄。 ” _J一 所谓“近甸” , 当是临安(今浙江杭州 )附 近。丰年况且如此, 可见由于水土关系和技术关系 , 宋代麦 子的南移 , 只有种植范围、 数量上的成就, 质量 尚不高, 至少 在两浙是如此。自太宗朝开始在南方推广种麦, 但终北宋一 朝, 二麦的种植在南方并不普遍。如成平三年(1 000) , 知泰州 田锡在奏疏中说, 江南 、 两浙种麦稀少 。 小麦之外, 其他旱地作物如粟 , 在南方也有所种植。据 《 画墁录》 的记载 , 在宋初 , “湖湘之地 , 下田艺稻谷, 高田水力 不及 , 一委之蓁莽” , 白白荒废 了占大部分的旱地。宋真宗 时, 李允则为湖南长官, 为了利用旱地 , 发展生产, 大力劝诱 农民种粟 , 取得了丰硕成果, “至今湖南无荒田, 粟米妙天下 焉。 ”竟成为当地著名土产 。温庭筠《 烧歌》 诗描绘随县一带 农家生活情景云: “豆草虫促促 , 篱上花当屋; 废栈豕 归栏, 广 场鸡啄粟”_9 J, 粟 、 菽等杂粮在山区尤具特殊意义。陆游 《 人 蜀记》 记载汉水下游东 面今黄州地 区的情形 , 谓 “ 自离黄 (州) , 虽行夹 中, 亦 皆旷远 , 地形渐高, 多种菽 、 粟 、 荞 麦之 属”。在汉水上中游交界地 区的房 、 金等州 , 土地瘠薄, 杂粮 遂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刘学箕 《 早耕早布》 诗云: “麦穗不吐 人不扰 , 粟田再种秋可收” , 可见粟与小麦处于同等重要的 位置。但是 , 在东南广大地 区, 粟米还没有为居民接受。有 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南宋绍兴末年 , 金兵南侵败归后, 遗留下大批军粮 , “粟米山积 , 往往有科山东、 河北 民户令赴 平江府 、 秀州送纳者。官军粮运方不继 , 赖以 自给” , 然而非 常出乎意料: 官军中多为福建 、 江浙人, 他们“不能食粟, 其死 者甚众!” l 食粟竟然致于丧生亡命 , 有如毒药 ! 要想让他们 种植是不可能的。 2北方地区的有关情况 宋代北方的粮食作物主要是麦 、 粟、 豆 、 稻 、 黍等, 种类很 丰富, 品种也 多种多样。以麦而言, 有小麦、 大麦、 矿麦、 荞 麦 、 自麦等。其中矿麦又分两种, “一种类小麦, 一种类大麦, 皆比大 、 小麦差大。 ”从生长期上分, 又称春麦、 冬麦。冬麦基 一一37 卷 5 期 马华阳 宋代粮食作物种植 的分布 23 19 本是秋种夏收, 春麦正月种, 夏季收。如 自麦 即是 : “河渭 已 西 ? ? 春种 ” ; 矿麦 也是 : “ 山东 、 河 北人 正 月 种之 , 名春 矿。 ”[ J小麦有不少优良品种 , 以陕西原州所产最佳 , 磨出的 面粉极好 , 致于“以纸囊送 四旁为佳遗'El3 J, 居然成 为当地人 馈送亲友的名贵礼品了! 在河北辽阔平坦的土地上 , 小麦更 是广泛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南宋初周紫芝在其《 竹坡老人 诗话》 中提到苏东坡 的一句诗 : “君欲富饼饵 , 会须纵牛羊。 ” 最初他对此不理解, 后来听到河北土人说 : “河朔地广, 麦苗 弥望。方其盛时, 须使人纵牧其 间, 践蹂令稍竦 , 则其收倍 多。 ”即采取传统 的初春镇压法 , 让 牛羊成群地践踏啃掠麦 苗, 抑制其疯长 , 收成则会成倍地增加。周紫芝这才 明白: “是纵牛羊所以当饼饵也。 ” 由此可知河北小麦生产的盛况。 在西部, 种植有大量青稞即稞大麦, 乃是高产作物。崇 宁年问, 在 熙河兰湟地 区 的青稞“ 亩 收五石 , 粒 当大麦之 三”[ 。虽然属于粗粮, 但五石之收的亩产量是十分喜人 的。 河东以黍、 粟 、 豆为主, 种麦不多。苏过言“河东俗少种麦”, 即是实际情况_】 。 豆类是北方重要作物, 经济价值很高。而且豆类作物一 向具有肥 田养地的功能。汉代 的《 汜胜之书》 中已经认识到 “豆有膏”; 《 说文》 : “膏 , 肥也。 ”现代科学证明, 大豆根瘤菌有 固氧作用 , 为生物养地的重要措施, 是实现农 田土壤氮素平 衡的重要途径。实验结果表明: 豆类作物, 可以使土壤 中增 加氮素 75~1 50 k~ hrn 2, 相当于225 或 450 k~ hrn2硝酸铵的含 氮量。宋代北方地区普遍种植豆类, 实行豆谷隔年轮作的作 物组合 , 经济效益不可低估。上述提到过, 京东路的济 、 濮州 带土地能亩产菽麦约 5. 9石 , 足以印证这一功效。 北方农业突出成就是伴随着农 田水利发展而来 的水稻 普遍推广。京西路的颍州、 汝州、 洛阳等地原本就产水稻, 在 北宋时期进一步发展。京西北部的水稻种植 , 在北宋时期得 到推广, 如宋仁宗时, 许州人还不会种稻 , “张邓公镇许, 召襄 汉佃户教种公田” ,发展水稻, 不久即出现了“ 压塍霜稻报丰 年 , 镰响枷鸣野 日天”的盛况。在唐州, 经过知州赵 尚宽大力 兴建农 田水利之后 , 产生了许多水田, 种植了许多水稻 , “昔 之菽粟者, 多化而为稔 ( 即稻)”| 1 , 使唐州改变了落后面貌, 使京西的水稻种植面积更加扩大。京东地区 , 诸州多有种植 水稻者。如齐州的水稻, 引起了苏辙的兴趣 , 咏之于诗篇; “下田满粳稻 , 秋成比禾菽。 ”-l7 j 1 7 可见低洼的土地种满了水稻, 与旱地作物有同样高的效益。沂州水利建设发达, “其 田兼 备鱼稻之饶,,El8 J, 说明水稻产品很丰富。另外, 徐州也有水稻 生产 , “有鱼、 稻、 鹑 、 雉之类 , 足以充食”_1 , 即可证明其水稻 种植有一定的规模 。河北的一些州县 , 早就有种稻的历史。 如卫州, 据梅尧臣诗云: “我久在河内, 颇知卫风俗。沙 田多 种稻 , 野饭殊脱粟。 ” j其 中以共城县( 今河南辉县) 最为突 出。该县有个百门陂(今百泉) , 方 500 步, 水源丰富, 以此灌 溉稻田, 培育出优质稻米 : “此米明白香洁, 异于他稻。魏 、 齐 以来尝以荐御”_2 , 即为贡米。到宋代 , 仍是皇宫内大米的供 应来源 , 并在宋仁宗时扩大了种植面积 , 普及到民间: “共城 有稻田以供 尚食, 水利有余 , 而不与焉。(宋仁宗时)使岁溉 之外, 与百姓共之o,,E 2 2 1 这一优势得以更好地发挥。共城的稻 米为历代皇宫所钟爱 , 说明其质量是第一流的。河北北部沿 一边地区的水稻种植 , 开始于宋太宗时。当地河流众多, 地势 低洼, “处处蓄为陂塘 , 妨 民种艺” , 旱地作物难以大力发展。 何承矩因势利导, 大兴屯 田, “种稻以足食。 ” j经过试验, 采 用了南方早稻“七月熟”品种之后 , 获得成功, 在沿边塘泊地 区广为种植 , “ 自 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 , 悉为稻田。 ” j掀 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推广热潮。到了宋仁宗景祜年间, 朝廷 又派官员在怀、 卫、 磁 、 相 、 邢、 沼、 镇 、 赵等八 州“教 民种水 田”l】 』 , 进一步发展了水稻种植。西望黄土高原的陕西, 也可 看到不少青翠的稻畦。苏辙在长安一带看到那里“高原种菽 粟, 陂泽满粳稻” J, 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因而也有人指出 当地“鱼稻如江乡”| 2 6 J , 稻 田可 以和南方江乡水国相媲美 了! 在陇州吴山县 陕西宝鸡北 ) , 也有类似的景象: “种稻连荆 泊??风物似江乡。 ” J仿佛又是一处高原江南。商洛县的 水稻种植开始于宋真宗朝 , 当时县令组织农民引水灌田, “使 之殖稻, ? ? 民赖以无饥。 ”l2 8 不仅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 , 而且还发展了生产。连最北边的保安军 , 也设置有专门种稻 的官方组织“稻务” , 宋真宗曾令“保安军稻务旬具垦殖功状 以闻。 ” J每旬都要上报一次种植情况 , 可见很受朝廷 的重 视。宋神宗熙宁年问, 进一步向西推广 。王韶在经营熙河地 区时, 认为洮河一带可以引水种稻 , 请求朝廷调发一批稻农 前来从事此项生产。朝廷乃令南方地区犯罪的稻农刺配熙 州(今甘肃临洮) , 陆续配来 300 人。可见 当时这里的水稻种 植具有一定的规模 。山区河东路, 虽属高寒之地 , 但在水源 充足的地方, 水稻生产不亚于陕西。看一看汾州: 那里“杭稻 之富, 流衍四境”_加 J。只言稻子 , 不提其他粮食作物 , 并且有 “流衍四境”之富, 可知水稻是当地主要作物之一, 产量很高。 太原的晋祠附近, 晋祠泉水泽及一方 , “千家溉禾稻, 满 目江 乡田? ? 皆如晋祠下 , 生 民无旱年 !,,E sll一派稻乡气氛, 树立 了一处生产发达的样板。从以上 2 例可以看出, 河东的水稻 种植规模很大 , 长势旺盛, 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3结语 总之, 水稻的北移与麦粟的南下在农业史上都有重大意 义。这使各地得以充分利用地利和水利资源, 换种轮作, 扩 大耕地面积和作物品种, 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 总的来看 , 南方各地 区的粮食作物 比较单纯, 没有北方 那么丰富。北宋时期 , 南方推广的麦粟不如北方种植水稻的 面积大、 效果好。这与北方土地五谷皆宜 、 水利事业大发展 和宋政府重视发展北方经济都有密切联系。从这一点上看 , 北方农业经济比南方快了一个节拍。 参考文献 [ 1] 脱脱. 宋史(卷一t 三) . 食货(上- - )[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 2] 徐松. 宋会要·食货(卷六三之一六二)[ M] . 北京: 中华书局, 2o(1 5. [3] 郑侠. 西塘集(卷三) . 惠帅} 太守陈文惠公祠堂记[M] . 郑外 『 : 研习书社工 作室 , 2O O 8. [4] 脱脱. 宋史(卷二九九) . 张洞传[M] . 北京: 中华书局, 1 985. [5] 苏东坡. 东坡全集·后集(卷一五五) . 祁雨僧伽塔祝文[M] . 北京: 北京 燕 山出版社 , 1 998. [6] 脱脱. 宋史(卷一四) . 杭州上执政书(二)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7] 脱脱. 宋史(卷三七七) . 陈规传[M] . 北京: 中华书局, 1 985. [8]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 . 咸平三年三月丁未条[M] . 上海: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86. [9] 彭定球. 全唐诗(卷五t 七) . 温庭筠·烧歌[M] . 北京: 中华书局, 1 960. [1 0] 刘学箕. 方是闲居士小稿(卷上) . 早耕早布[M] .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 馆 , 1 986. ( 下转第 2331 页) 37 卷 5 期 鲍沁星等浙江地 区几种农村常见墙体热 工性能分析及改进 2331 - -20 I IlI 1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 240 m 黏土砖空斗墙 20 llm 混合砂泉 一 / // ≯ // / // : ,/ / 图 7普通黏土砖空斗墙改进后剖面 F ig . 7 Se~ on ptane of o0IIⅡ n0Il d ay brick ca~4ty wall after im- prov cntent 图 8普通实心黏 土砖墙改进后剖面 F i g. 8 Section plane of commoll d ay solid brick wall after improv e- m e r i t 表 2墙体改进后的热工性能指标 'Ihble 2 T hermal perfornmnoe indices of wall af ter impr ov ement 体产生强烈的灼热感。但是, 这2 种墙体散热好 , 夏季夜间室 内温度下降快 。因此, 在浙江地 区传统建筑 中, 木板墙和编 竹夹泥墙多用作南 向的槛墙 , 以利于夏季散热。这 2 种墙体 经过上述改进后 , 热工性能有显著改善 , 但 由于热惰性指标 比较小 , 温度波动大 , 内表面温度过高 , 不适用于东 、 西外墙。 (2) 传统夯土墙 、 青砖实心墙和青砖空斗墙的热工性能 优良, 这也是传统建筑“冬暖夏凉”的重要原因之一。这 3 种 传统墙体保温隔热性能好, 散热快 , 墙体 内表面温度和内表 面平均温度较低, 在浙江地区, 通常用作东 、 西外墙。这 3 种 传统墙体在今天的建筑 中依然是值得借鉴的。 (3) 虽然普通黏土砖空斗墙和普通黏土实心墙的内表面 (上接 第231 9 页) [ 11] 李 、 传 . 系年要录(卷一九五) . 绍兴三十一年十二 月庚午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 992. [1 2] 唐嗔微.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二五) . 小麦[M] .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3 . [1 3] 庄绰. 鸡肋篇(卷上)[ M] . 北京: 中华书局, 20O 4. [ 1 4] 脱脱. 宋史(卷—七五) . 食货(上三)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 5] 苏过. 斜川集(卷五) . 河东提开 公行状[M] . 北京: 中华书局, 1 985. [ 1 6] 王安石. 王文公文集(卷三六) . 新田诗序[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 1 7] 苏辙. 栾城集(卷t ) . 寄济南守李公择[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8] 刘分 女. 彭城集(卷二一 ) . 朝奉郎张 徽 可知沂 帅[S LIM] . 北京 : 中华书 局, 1 984. [1 9] 杨时. 龟山集(卷一八) . 与邮定夫( 二) [M] . 郑州: 研习书社工作室, 20O8. [20] 梅尧臣. 宛陵集(卷二六) . 卫 I 、 随半 l赵 中舍[ M] .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 20O5 . 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都较低。但是 , 这 2 种墙体传热系数较 大 , 不能满足当前的节能要求。另外 , 这 2 种墙体散热慢 , 这 也是为什么普通黏土砖建造的房间到夜 晚室内温度降下来 的原因。目 前 , 浙江地区仍存在着大量建造于 20 世纪 80、 90 年代的建筑, 这些建筑 多用普通黏土砖砌筑 , 热工性能无法 满足要求。在外墙粉刷 20 m rrl 的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 能 明显改善墙体的热工性能。 参考文献 [ 1] 刘致平.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 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O 0O. [2] 汤国华. 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 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O05. [3] 柳孝图. 建筑物理[M] . 2 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O. [21] 乐史. 太平环宇记(卷五六) . 卫帅I[M] . 北京: 中华书局, 2O O 6. [ ] 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卷一三) . 贾昌龄墓志铭[M] . 北京: 北京图书馆 出版社, 2O 06. [23] 李焘. 长编(卷三四) . 淳化四年三月辛亥[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4] 脱脱. 宋史(卷二七三) . 何承矩传[ [25] 苏辙. 栾城集(卷二) . 李氏园[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86. [26] 李焘. 长编(卷五一六) . 元符二年闰九月甲戌注[ M] . 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 986. [27] 武树善. 陕西金石志(卷二二) . 宋吴山县诗IM] .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 社, 1 997. [28] 刘挚. 忠肃集(卷一三) . 赠谏议大夫西门公墓志铭[M] . 北京: 中华书 局 , 20O 2. [29] 李焘. 长编(卷七七) . 大中祥符五年正月癸未[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 版社 , 1 986. [3o] 胡聘之. 山 右石刻丛编(卷一五) . 汾 『 、 I 平遥县清虚观记[M] . 太原: 山 西人民出版社, 1 988. [31] 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卷二) . 晋祠泉[M] .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相关文章

  • 从_农商社会_看南宋经济的时代特征
  • 从"农商社会"看南宋经济的时代特征 葛金芳 起而加快了自身的发展速率,开始步入"农商社会"的门槛. 所谓"农商社会",是我对宋以降江南区域社会经济的一种近似概括.农商社会的前身,无 ...

  •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区域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
  • 第20卷第1期 2003年3月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 RNA L OF T EACHERS COLL EG E Q IN GDAO U N IV ERSIT Y V ol. 20N o. 1 M ar. 2003 ...

  • 5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 郏县,读做jiá,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伏牛山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东邻襄城县,西毗汝州市,北接禹州市,南与平顶山市区和宝丰县相连.隶属平顶山市管辖.地理坐标为:北纬33°48′-34°10′50″,东经113°40″-113°24′5 ...

  • 糯:一个研究中国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视角
  • [摘要]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许多民族地区,围绕糯的生产而衍生出的一系列文化事项构成了这些民族的"族性",成为区辩"他者"的重要标识.本文即以糯为视窗,从历史民族关系.糯的社会生命.糯的未来三个层面,对糯 ...

  • 10.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
  • 课题:第 10 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 知识与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 能 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学 三 过程与方 列表归纳本课知识点,学生自主学习 维 法 目 情感态度 通过思考和总结这 ...

  • 羌族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
  • 羌族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古代羌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历史传说时期共工壅防百川,神农教民耕织,从炎黄到夏禹,到华夏族的形成,都与古羌族密不可分.贾逵<周语>注说:"共工氏 ...

  •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 掌握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 之时. 2. 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学习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 [学习难点]南方经济 ...

  • 04 第四章 古代丝织业
  • 中国历史地理(本科)教程2-B : 第四章 历史时期丝棉织业的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蚕桑业和丝织业 丝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蚕茧,而欲获得蚕茧需要大面积的植桑养蚕.两种经济部门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植桑养蚕在于为丝织行业提供原材料.因此 ...

  • 河流梯级开发 气候
  • 一.河流梯级开发 梯级开发就是开发黄河的水电资源,梯级开发就是从黄河的中下游处慢慢的象梯子一样,一级一级的开发,也就是一个水电站接着一个水电站的开发. 因为开发水电要考虑河流的落差,在落差大的峡谷地段就可以建造水电站,黄河因为在中上游有很多 ...

  •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同步练习题
  •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典型例题] 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是 A.劳动力.自然条件.气候资源 B.热量.光照.水分 C.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 D.气候.市场.交通 解析:农业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同时,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活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