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陆文强

2013-3-3 6:25:40 来源:2013-3-1《求是》2013年第5期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综合概念,包括诸多方面。但是,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平行并列的,其中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居于基础和决定地位。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中的许多问题,像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以及如何增强企业活力,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实施对外开放,扩大就业,促进劳动力流动,发展股份制等,都触及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选择问题,引起广泛争论。争论焦点是,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问题。1992年,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怕走资本主义道路等主观认识问题影响,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判断事物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用“三个有利于”客观标准衡量改革和发展事业,避免了许多不切实际的争论,赢得了20年快速发展时间。

“三个有利于”虽然解决了在改革中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问题,但“三个有利于”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一些同志思想中还没有完全解决。在实践中,在各项事业发展中,有些同志容易忽略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决定地位,过多强调其他方面发展。例如,长期以来,我们在人民生活方面欠账很多,应当大力改善人民生活。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忽视了生产力水平和经济能力限制,超前建设一些民生项目,造成地方债务增加,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把握好“三个有利于”中的主次关系,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对现阶段发展至关重要。

其实,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后,始终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三个有利于”时,不仅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还特别强调“关键是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只有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才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其他事业发展的关系。

当前,我国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正在发生活跃变化。在生产力和创造性劳动发展下,必然引起社会分工发展,在全社会劳动者中,从事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此,抓住机会,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处置不当,则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怎样理解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对现实经济的影响呢?重复性劳动在企业生产中表现为引进和复制别人的生产方式。由于自己创新东西不多,经济增长只能靠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依赖于压低工资和消费的货币资本积累。因此,重复性劳动主导的经济发展,容易引起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社会只有通过扩大出口才能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这种增长方式的问题是,随着经济的外延式扩张,劳动力、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供需矛盾加剧,产品出口阻力增大,制约了经济长远发展。这是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特征。

创造性劳动则引起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该方式从依靠货币资本积累,转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智力积累。由于科技创新引起社会分工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又使劳动者在生产中地位提高,收入增加。这样,在智力积累情况下,提高消

费,不仅不会抑制扩大再生产,反而还加强了这种趋势。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也是智力积累的主要目的,而不像资本积累时代主要通过扩大产品数量来获利。因此,智力积累对生产数量的影响减少,市场趋于稳定。这是高收入或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

根据生产力现状及其发展规律,当前我们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是抓住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由于我国仍以重复性劳动为主,只有保持高货币资本积累率,才能实现较快增长,为下一步创造性劳动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这种发展方式又潜伏着深刻矛盾,保持高资本积累率,不仅加剧生产要素紧张,也会积累社会矛盾。而当我们调低资本积累率,过度提高收入和福利水平,又势必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带来就业等更严重、更深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说,社会消费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伴随创造性劳动和生产力发展而实现的。因此,从长远战略来权衡利弊,我们当前保持高一点的资本积累率,保持快一些的经济增长,在解决各种问题时则会更主动、更有利。

二是扩大出口仍是重要战略选择。从国际情况看,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多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阶段,没有积聚能量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过渡,后因消费和福利增加,成本上升,竞争优势丧失,引起出口下降,经济开始朝内向经济转型。而内向型经济缺少积累来源,在增长和就业压力下,只能以超发货币替代积累,结果出现“滞胀”,也就是既经济停滞,又通货膨胀。我们要避免重蹈覆辙,就必须把发展出口和外向型经济作为战略选择,力争实现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当前,因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等外部条件变化,我国出口受

到一定影响,也暴露出一些其他问题。我们不仅要努力开拓新的国际市场,也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自身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创造性劳动转变,防止不利因素扩大。

三是加强国家在智力积累中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随着智力积累成为扩大再生产的主要力量,积累的社会化要求也在提高,国家和社会在智力积累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某一领域的综合体系也日益扩大,企业在很多领域必须依托国家和社会智力积累成果,才能开展自己的创新,从而形成企业、社会、国家不同层面的智力积累。我们是发展中大国,一方面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形成企业核心技术,加快新产品开发;另一方面也要建设“国家队”,加强国家在智力积累中的作用,抢占创造性劳动制高点,保证生产力长远发展。国家通过开展像载人航天、卫星技术、新能源、大飞机等重大科研工程,推动创造性劳动集约发展,经过长期的智力积累,一定会带动大型高科技产品出口,惠及和带动更多企业和产业走上创新发展道路。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文章

  • 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类
  • [知识点归类] 一."基础"."基石"类 1.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 港澳回归后实现"沧海桑田"历史巨变的坚固基 ...

  • 发展是硬道理教学案设计
  • 思想品德九年级教学案设计 第六课第一项目 < 发展是硬道理 >教学案设计 单位 石横中学 姓名 刘秀华 [课程标准]4.2 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

  • 公共管理学论文
  •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05公共管理学 论文题目: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综述 学生姓名 专 业 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工程管 理方向) 层 次 专升本 批 次 092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

  •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发展
  •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欲想把这一改革引向深入,我们有必要对其发展历程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便今后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 ...

  • 关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主体的思考
  • 摘要:2011年9月<广州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试行办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合法化流转的破冰前行,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中,土地流转收益的分配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核心与关键,本文通过明确 ...

  • 201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7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据此回答1-6题. 1."分配的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qu ...

  • 建立国家文化安全的学科体系支撑与对策研究构架
  • 中图分类号:G120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40610.h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5-0263-04 维基解密.<阿凡达>热映.群体性事件.微博 ...

  • 完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对策
  • 摘要:集体土地征收中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完整.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就是要用私权保护理念来保护农民的财产权,防止公权力对农民私权利的侵犯.因此,提高土地征收标准,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寻求政府和失地农民间最佳的利益分配结 ...

  • 客观题与主观题的解法
  • 一.组合拳--各类题类解题方法汇总: (一)解所有的题(客观与主观题)都应遵循的方法. 1. 规范的审题思路: (1)原则:细心.耐心.认真.审慎. (2)过程:五部曲 一看.看哪里?设问,怎么样看?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二抓.抓什么? ...

  • 论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
  • 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规律的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发展思想及其发展历程,对于进一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