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发展模式

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 “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背井”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两条具体途径

从1986年开始,社会学者费孝通先生就经过广泛的调查和比较提出了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概念,并总结出几种不同的传统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在三大传统模式之外,众多学者又结合各自不同地域的特点,提出许多各具特色的模式:费孝通、罗涵先(1998)提出以小型工业为主发展家庭农副业的“耿车模式”:由侨胞投资兴办各种企业,成片开发工业小区的“侨乡模式”;以集资经营、股份制经营为特征的“晋江模式”、以“公司+农户”式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特征的“民权模式”;周一星、曹广忠(1997)提出了以邻村换地、集零为整的集地开发方式;有效解决小城镇乡镇企业布局分散问题的“孙耿模式”;魏劲松、许宝健( 1999)提出了将乡镇企业和农村产业相结合带动小城镇发展的“襄樊模式”;冯健(1998)结合江苏省若干集镇发展和规划的案例,提出了转型期间4种集镇发展模式,即集镇的历史积累效应触发模式,小区域联动效应及配套发展模式,特殊大型项目建设带来的随机效应和区域周期性集市的时空协同机制。

地理学者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理念。陆百甫等人(1999)认为在小城镇规划中应使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有所体现,如中心城区采用离散式组团布局,其间隔以大片开敞空间(农田、水面),从而使乡村城市化、城市田园化、城乡融为一体。冯健、刘庄(1999)提出以小城镇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种村庄规划的实施,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突破口和先行军,可操作性强、宜于见效。高文杰认为小城市总体规划太宏观,与详细规划难以衔接,再加上详细规划灵活性差,难以实现,故提出一种中介层次的小城市规划,并论述了其规划的步骤和内容及与其他规划阶段的关系。张小林(1999)提出苏南乡村小城镇由传统的密集化到均衡化再到等级化的发展过程,林澎( 1995)针对苏南的研究,重点讨论了该地域城镇化模式。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小城镇目前有十种发展模式:

第一、城郊的卫星城镇

充分利用邻近大中城市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的技术、产业、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辐射,承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和作用。坚持充分利用近城区位优势,三类产业同步发展的优势和促进城镇建设上台阶、管理上水平的优势,从而取得发展上的优势。

第二、工业主导型

中心镇已经初步形成了集聚规模效应,应该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实行一镇一品。集群化是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分工,能降低科技创新成本,以整体切入国内外经济大循环的新型产业组织。村镇企业集群是与新型工业化相对应的好路子,这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成功。 第三、商贸带动型

用传统、新兴的商品集散地的优势,加上市场技术优势和管理,推动市场远近吸引辐射。以专业批发市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繁荣,服务工业、服务农业和建设城镇。这类城镇要十分注意培育交通优势,优化环境卫生和人居环境,把这三方面优化了,就可以把商贸兴镇的路子继续延续下去。

第四、交通枢纽型

利用交通便捷、运输量大、信息快、流动人口多的特点,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实行交通促流通,以路兴镇,但也要防止出现沿着骨干公路建城镇,一条大马路,两排卷闸门。这种模式是很糟糕的,其结果是既造成了交通安全的恶化,又破坏了城镇景观,浪费了土地,所以这个问题要解决。

第五、工矿依托型

为大中型企业协作配套生产。这些小城镇既要找到接续性的产业,又要做好原来的工矿服务,这是很重要的。

第六、旅游服务型

利用旅游资源的开发搞好旅游服务,实现“山上游、山下住”,既保护自然资源,又能够开拓发展第三产业的新路子,形成农民自我建镇、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局面,可谓一举两得。 第七、区域中心型

特别是县城要依托有利的政治区位、资源区位、交通区位、技术区位、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形成县、市的中心镇。

第八、边界发展型

利用省界、国界发展边际贸易,强化交通服务基础设施,聚集各方面的生产要素,构筑边缘区的城镇化基点。

第九、移民建镇型

要注重新建镇的规划和建筑质量。现在,有些移民镇的房子是当地的乡镇工程队承包的,建筑质量远比农民自建的要差,这就成为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事关农民兄弟的生命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有的是整体移民建镇、建村,更要注重工程质量和安全,绝对不能搞成豆腐渣工作。

第十、历史文化名镇

历史文化名镇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旅游镇,因为它的功能部分是重合的。所以,在这些村镇尤其要注意地脉和文脉的延伸,注重这两脉的保护。现在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每年都推选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此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已评上的要十分注意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对那些因保护不善使风貌受到破坏的,要给予除名。

总之,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务实创新,努力使村镇工作再上新水平。 所谓工业型,又叫工业主导型,是指乡镇企业比较发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带动了当地和周边经济发展的小城镇模式。随着赣州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在发生重大调整,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特别是第二产业得到了发展,一批乡镇企业发展较好的小城镇开始现。 目前,赣州市16个县市城关镇和南康市区都设立了工业园区,部分发展条件较好的次中心城镇设立了工业小区,如于都银坑镇和南康龙岭镇。这些小城镇的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使镇区的人口和土地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欣欣向荣的小城镇。这样的小城镇包括各县市城关镇,大约占赣州城镇总数的15% ,在众多的工业主导型小城镇中,唐江镇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

唐江位于南康市中部,东临章贡区,南濒南康市,北接资源丰富的北部山区,距赣州中心城区章贡区仅26kin,系大赣州重点卫星小城镇之一。全镇镇域面积96km ,常住人口8.7万人,流动人口1.5万人。2002年全镇生产总值8.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310元,超过

全国平均水平,是江西人均水平的1.6倍,赣州人均水平的2.5倍,农业总产值15900万元,工业总产值58510万元。

1995年3月及1997年8月,唐江镇先后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江西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唐江镇的发展给全市乃至全省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小城镇发展必须紧紧依托传统经商的深厚积淀和便利的交通优势进行。二是唐江镇的定位科学准确,依托唐江的优势,政府将当地的建设目标准确定位为一个以工业为主,农工商运等各业协调发展的小城镇,远期目标是适当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小城市。

依据这一科学合理定位,唐江镇做好了以下几项具体工作:第一,主动接受大赣州中心城市辐射,立足合理规划,筑巢引风,开发建设了康唐公路工业走廊和唐江工业园区。第二,抓好工业这一主导产业,积极扶持木工机械、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纺织、运输服务等产业,建立以工为主的多元化经济体系。第三,积极倡导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培育个体私营企业。镇政府抓住小城镇建设的契机,提出“城建搭台、个私唱戏”的发展新思路,对个体私营企业实行跟踪服务等~系列优惠政策,积极营造个私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第四,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镇政府在加强对主导产业的扶持的同时,注重培育龙头企业,他们在资金引贷、政策服务等各个方面给予优惠,发展壮大了家具生产等行业,同时将联发木业公司培育成为唐江家具生产的龙头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第五,积极作好以工业为中心、为工业服务的各项工作。工业是唐江经济的基础,无工不富,但是没有其它各业的协调发展,工业发展将受到诸多限制,因此政府积极做好汽车运输业、金融业、休闲娱乐业和其它服务业的发展。

在以工为主、多业协调发展的带动下,镇政府分步分期对老城区进行了改造,使城区面积扩大至12.8kin ,镇区人口超过3.2万,城镇化水平达37.6% ,居赣州前列,居民安居乐业。以商贸著称的千年古镇唐江正朝着新型现代化工贸城镇迈进。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

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些年,各地因地 制宜,积极有效地推进小城镇建设,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 式:

农业商品化牵引型————

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以农业的商品化为催化剂,汇集了人流 、物流、资金流,兴起了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了农村工业化。 农业商品化和农村工业化这两股力量交汇作用,催生了“交点

”地区的农村城镇化。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化可以说就经历了这

样“三级跳”的发展轨道。

现代工业催生型————这一模式的特征是伴随着工业化 进程,创办于城乡结合部的工商企业成了农村剩余劳力的吸纳 器,带来了人口的聚集。人口的聚集又进一步推动了交通、餐 饮等服务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资料市场、商品 市场和技术信息市场的兴起和繁荣。苏南地区城镇化的轨迹, 就是现代工业催生型的典范。

城市辐射型———这一模式的特征是城市的密集性、经济 性和社会性向城市郊外或更远的农村地区扩散,城市的经济活 动或城市的职能向外延伸,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中小 城镇、卫星城镇群。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出现的“半小时

经济圈”就是城市带动型的典范。顾名思义,“半小时经济圈

”,就是指在离中心城市大约半小时路程的周边地区,形成的

一批城镇群。因距离适中,可以依托城市强力辐射形成的灵敏 网络,以最低的成本、最大的收益,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接受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接受日新月异的经济信息,接受中 心城区的经济支援。

市场带动型————这一模式的特征是建一处市场,活一 片经济,富一方百姓,兴一个城镇。人口因为市场而聚集,经 济依托市场而繁荣。透析温州中小城镇的发育、发展过程,就 是伴随着各类市场的蓬勃发展,把温州各县、区、乡、村之间 的经济活动和全国统一大市场联系起来。“小商品、大市场;

小城镇、大战略”,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种可行思路。

旅游开发型———这种模式的特征是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 ,大打“旅游牌”,吸引了四方来客,靠旅游业的连锁效应,

形成小城镇,发育成各种要素聚集地,拉动周边地区人口的聚 集,完成农村到城镇的“跳跃”。

文化促导型————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以一种得天独厚、 底蕴丰富的地域文化为基础,经过充分发掘形成文化产业,由 这种产业吸引了大批文化人的聚集,形成文化小城镇。我国一 位城市专家曾经说过“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别忘了给城市做

一张„文化名片‟”,说的就是城市的发育离不开文化的哺育

。(作者 胡雪梅)

《经济日报》2000-11-14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概念及特征

一般认为,旅游小城镇是指以开发当地具有价值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或在此基础上开展旅游服务的小城镇。旅游小城镇具有一般小城镇所不具备的特征:

经济特征——旅游是支撑产业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旅游小城镇以旅游业为支柱型产业,旅游业对于小镇经济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通过“住、购、食、娱”等元素的建设,来促进小镇经济的发展。

规模特征——精致是一种美

“精致是一种美”主要是体现在旅游小城镇的规模特征上。旅游小城镇由于其面积有限,并不追求规模宏伟或者建筑华丽,而是专注于在合宜的尺度内构建旅游吸引物。

功能特征——休闲是生活方式

当前旅游市场已经从传统的单纯观光游转向休闲度假体验游,旅游小镇的兴起正是迎合了市场需求的这种转变。由于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们对追寻与城市景观迥异的旅游地的兴趣越来越高。“给城市里的人在小城镇找个心灵归宿”所代表的休闲度假功能成为旅游小镇最主要的功能。

文化特征——文化是形象符号

旅游小城镇所拥有的特殊文化,能转化为旅游小城镇独特的形象特征。徽州地区的众多古村落就是文化生成小镇形象符号的典型代表。徽州当地徽文化所特有的谨慎、保守,体现在建筑上就转化为“高墙小窗”、“马头墙”等特征,而这些建筑特征最终成为代表徽州地区众多古村落的形象符号,让游客产生一种“见到小窗、马头墙就是到了徽州”的感受,“小窗”、“马头墙”也就成为徽州古村落的形象符号。

商业特征——消费是经济业态

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依靠的就是游客在当地的消费。不论是古镇游,还是生态小镇游,都鼓励人们慢下来、住下来、轻松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起到的都是引导消费的过程,吸引人们通过消费去释放、去体会一种和平时不同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相关旅游小镇开发模式研究

一、束河模式——企业参与的旅游小城镇开发模式

案例简介:

位于云南的束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5年入选CCTV“中国魅力名镇”。束河古镇在开发过程中依靠“一个资源、一个企业、一个特色旅游城镇”的模式,使得得天独厚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展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小城镇。 发展特点:

(一)公司开发与政府监管相结合

束河镇政府将经营权出让给昆明鼎业集团,鼎业集团仅一年就投入多达3亿的资金,充分解决了小镇政府开发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开发过程中企业可以决定资金支配和开发进程,但必须在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下进行,不能在损害当地居民利益和后代利益的情况下进行开发。

(二)公司开发与居民参与相结合

鼎业集团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当地居民利益的保护,推行“游富带民富”策略。集团让当地居民成为开发的参与者,推出“庭院旅游”,通过家庭客栈、庭院商店、家庭茶吧等项目带领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共享利益。这使得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社区和谐度大大提升。

(三)公司开发与古镇保护相结合

鼎业集团在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古镇的保护,一方面,鼎业集团对古镇现有景区进行修复和保护;另一方面,着力恢复镇区古时街道风貌。这些举措在对古镇进行保护的同时完成了古镇旅游景观的构建,对于公司和古镇而言是双赢的举措。

(四)公司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鼎业集团先后投入了1.2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包括连接束河古镇与香格里拉大道长1.1km的四车道柏油马路、6km五花石古巷道路、7.1km“三线两管入地”等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基础设施的提升为束河未来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迪斯尼效应——大项目驱动的旅游小镇发展模式

案例简介:

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是迪斯尼乐园、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等大型游乐园所在地,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此处。大型游乐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成功地使当地从单纯依靠柑橘种植业转向由旅游业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上海迪斯尼乐园项目于2010年11月正式启动。迪斯尼的经济辐射力和乐观的经济预期使川沙的未来经济被极度看好。

发展特点:

(一)大项目推动下的旅游小城镇影响力提升

旅游大项目的建设往往能提升小城镇的影响力,使其旅游形象鲜明、重点突出、品牌响亮。往往提到奥兰多,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迪斯尼。从一定意义上,迪斯尼阳光正面的形象已经

代表了奥兰多对外的旅游形象。这种强烈的关联使得迪斯尼本身就是奥兰多最好的名片,迪斯尼的品牌、形象、影响力无形中帮奥兰多做了大量旅游推广。

(二)大项目带动下的小城镇旅游业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大项目的营建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就业。据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的报告分析,上海迪士尼乐园直接间接带动的产业可达上百个,估计将带动上海旅游产业总收入年均140亿-180亿元的增量,拉动旅游业增加值每年100亿-150亿元的增量。在这样巨大的总量辐射力的带动下,作为迪斯尼乐园的接待地,川沙未来将在游客的“吃、住、行、购、娱”这五大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和迪斯尼乐园相关的消费将在此进行,以迪斯尼为主题的旅游相关产业将迅速起飞,迪斯尼产业链将在此完整构建。川沙也将迎来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它的经济将和奥兰多一样,因迪斯尼而兴,因迪斯尼而旺。

(三)大项目带动下的旅游小城镇土地增值

川沙镇的土地经济价值在迪斯尼项目的带动下得到了充分的释放。由于受限于规划,川沙镇在过去十几年都将迪斯尼地块封冻起来,极少进行开发和利用,因此当地地价一直难以抬升。迪斯尼项目启动后,川沙镇土地价值得到释放,镇区一商业地块成交溢价率高达427%。而未来作为迪斯尼的主要游客接待地,川沙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改善,周边地价的预期将更为乐观,土地将继续保持增值趋势。

三、长子营经验——生态型旅游小镇的发展模式

案例简介:

长子营镇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东部。当地畜牧业、农业都相当发达;万亩原始次生林保持了原始的丘陵地貌,林地条件优越。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留民营、国家“九五”重大产业项目北京高科技蔬菜示范区都在该镇。

发展特点:

(一)农业先行,农旅互动

低碳农业生产带动的观光之旅。顶着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全球生态500佳光环的留民营村是以低碳生态的农业生产技术为特色的大型农业生产基地。该村以沼气能源为中心,充分利用生物能和太阳能,串联农、林、牧、副、渔生态系统,真正做到了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理念带动了农业观光之旅,形成了有机农业示范区、畜牧养殖区、工业区、有机农业观光和生态旅游区等几大农业观光区域。

优美农业景观带动的踏青之旅。地处长子营镇赤鲁村桃源谷拥有万亩梨树,开花季节时能够欣赏到万亩梨花盛开的场景。除此之外,游客还可以深入赤鲁桃源谷,赏桃花,看杏花,观梨花。由农业(果林业)生产所形成的优美的农业景观也成为旅游业发展之处。

悠闲农事体验带动的体验之旅。长子营是北京的蔬果之乡,一年中有三季可以进行蔬果采摘。优质的蔬果生产基地为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不仅提供了采摘绿色有机蔬菜的机会,还提供了采摘温室蟠桃、凯特杏、樱桃、洋梨、鸭梨、芒果、冬枣、山楂等个性化水果的机会。而捡鸡蛋、亲手栽种花草、到大棚里摘菜等个性化的农事体验项目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长子营,为该镇生态旅游增加了更多乐趣和吸引力。

(二)环境保护,生态人居

京南绿肺。长子营以其万亩的次生林成为京南面积最大的都市“绿肺”,在此背景下,结合当地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背景,长子营生态条件较好,空气质量较高。

低碳循环。前面已经提到留民营依靠沼气发电,目前以这个村为中心实现了七村联供,联供工程以沼气和有机肥料生产为纽带,链接禽畜养殖、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观光休闲,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宜居宜建。长子营经过多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宜居环境。目前全镇已基本形成了三大发展带:以高速路千亩自然水域、千亩片林为依托的牛坊至佟庄居住发展带;沿凤河、长采路、万亩菜田形成的留民营、镇工业区至路城营的宜居发展带;以国家森林公园、万亩果品基地为依托的沿安大路而形成与和顺场至再城营的宜居发展带。三大宜居发展带的形成将为长子营镇的旧村改造和城市人口疏散工作提供可用的空间,创造居住发展空间。

四、“五朵金花”绽放——对接大都市旅游小镇发展模式

案例简介:

成都三圣乡以种植花卉为主要旅游资源,花卉种植面积多达8000余亩。“三圣花乡”涵盖成都锦江区的五个村落,包括幸福村的“幸福梅林”,江家堰村的“江家菜地”,红砂村的“花乡农居”,驸马村的“东篱菊园”,万福村的“荷塘月色”,五个村子并称为“五朵金花”,形成“春有红砂,夏有荷塘,秋有菊园,冬有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之旅游情景。

发展特点:

(一)满足都市人向往田园的需求,实现田园生态化

大都市人群平时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在周末或节假日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愿望更加强烈。三圣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结合旅游农业的农家乐模式恰好满足了大都市人群这方面的需求。不论是“江家菜地”展示的“周末都市菜农采摘忙”的场景,还是“东篱菊园”营造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都深深吸引了都市人,为他们在乡村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

(二)对接都市的基建标准,实现设施服务城市化

三圣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积极接轨城市,充分考虑了人性化的需求。道路建设依傍地势地貌和自然山水,交通布局做到人车分流;水电供应稳定;电话、宽带到户;天然气供应充足且为未来铺设留有余地。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让都市人来到三圣乡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便利,进一步增强了三圣乡的旅游吸引力。

(三)依傍大都市的技术力量,实现发展技术化

靠近大都市的旅游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得到大都市的技术支持。例如“五朵金花”中的“东篱菊园”在建设时,依托四川省农科所的技术力量,以规模种植菊花为支撑,引导村民规模化、多样化进行大田种植菊花,形成1000余个菊花品种、300余万盆盆栽菊花、2700余亩的菊花种植规模。与此同时,在农科所的引导下,村内农房进行改造,和菊花景观一起形成整体和谐、色彩缤纷的农村景观系统,给游客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四)承接大都市资本投入,实现资本多样化

三圣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民间资本的介入。锦江区政府以8300万资本搭建融资平台,成功撬动了当地民间资本1.6亿来投资建设三圣乡。二是政府对基础设施的资本投入。“五朵金花”每个村都投入一千多万的资金用于乡镇基础设施的改造。三是集体资产的参与。乡镇以固定资产入股来参与三圣乡的旅游发展建设。三种来源中,获得资本数额最大的就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注资三圣乡旅游。在此过程中,成都市相对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开明开放的投资空间为民间资本的注入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国内外旅游宜居小镇案例研究

一、旅游宜居小镇

所谓旅游宜居小镇即以宜居、宜游为其核心价值和发展目标的小城镇。“宜居”即要满足人们“易居、逸居、康居、安居”的基本要求,创造出健康、优美、和谐人居环境,宜居和宜游密切联系,宜居是宜游的前提,宜游则是对宜居的提升和拔高。因此,旅游宜居小镇的建设,不仅需要基于旅游活动,将居住者(旅游者)对居住、生活、休憩、交通、公共服务、文化等各个复杂要素的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中有机地结合起来,还需要考虑到旅游和休闲度假的景观性和游憩性,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产品,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健康的社会人文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人-镇-旅游”和谐共生。

二、国内外旅游宜居小镇案例研究

(一)总论

在国外,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小镇、宜居小镇的开发建设已经成为其推进城市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例如以独特的自然山水和人文风光闻名的阿根廷巴里洛切,以古朴美丽和“巫

婆文化”闻名的德国戈斯拉尔,以宜居、宜游、宜学闻名的美国夏洛茨维尔,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宁静、温馨,自然风景秀丽,既能享受到等类似于大城市的各种便利,却没有大城市的压力和污染。

国内旅游宜居小镇的开发建设与国外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著名的有黄山汤口镇、乌镇等,旅游宜居城市的建设相对成熟,且以云南大理最具代表性。大理,主要是按照“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和天、地、山、水、人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精心打造了一幅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的近乎完美的图画;汤口镇虽然生态环境优美,但其主要是黄山景区的生活服务基地和旅游接待地;乌镇走则以其独特的江南水乡美景和两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

(二)开发模式

1、资源主导型小镇开发模式——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1)自然资源主导型开发模式——以阿根廷巴里洛切为例

阿根廷的巴里洛切是典型的自然资源主导型旅游小镇的开发模式,与拥有如温泉、地热等特殊资源的小镇不同,其以独特的建筑、风水情调、地方文化,吸引观光和休闲游客前来,其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也是旅游目的地。

巴里洛切坐落在阿根廷西部安第斯山麓,被壮美的雪山和静谧的湖泊所环绕,依山傍水,自然景观与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极为相似,吸引了众多欧洲移民。目前,巴里洛切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都与瑞士极为相似,久享“南美洲小瑞士”的盛誉。不仅是有名的滑雪胜地,因其这里春可游湖、夏季避暑、秋观山景、冬玩滑雪,可以说是是四季咸游。

巴里洛切没有污染环境的工业,从建城到现在的百多年里,旅游业的发展从未停止过,吸引游客到来的除了美得让人惊叹的自然景观外,还有就是这里人们悠闲的生活方式。每年8月,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冰雪节,举办滑雪比赛、冰球比赛、火炬游行等活动,最有趣的是这里盛产巧克力糖,常年举办各种巧克力晚会和评选巧克力皇后等活动。

巴里洛切的成功,除了归功于大自然的造化,也得益于人们的精心设计和长期经营,依托山水、人文的交相辉映,使得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相得益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历史文化资源主导型开发模式——以浙江乌镇为例

历史文化资源主导型的小镇开发模式,主要是依托其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建筑、古建筑,展示历史文化风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从而对游客产生特有的吸引力。

乌镇地处浙江北部桐乡县北端,与江苏吴江县接壤,西邻湖州市,虽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风貌和格局,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真实体现了浓郁水乡风情和深厚文化底蕴。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

在江南古镇中,乌镇开发相对较晚,所以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比较规范,全镇共分为传统作坊区、传统民居区、传统文化区、传统餐饮区、水乡风情区、传统商铺区六区,各区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旅游形式和旅游功能上相互补充,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特有的空间魅力。

2、旅游接待型小镇开发模式——以黄山汤口镇为例

一般而言,旅游接待型小镇是为前往景区旅游的游客提供住宿服务的小城镇,同时配套提供食、购、娱等相关服务。虽本身不是景区,但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同时作为旅游集散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也是旅游房地产开发的最佳区域,既可以开发旅游商业房地产,又可以开发旅游度假房地产。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区南麓,素有“黄山门户”之称。是黄山的主要生活服务基地和旅游接待基地,黄山景区提供的主要是作为核心吸引力的“游”的要素,除了“行”以外,“住、食、购、娱”等四大要素都同汤口镇紧密相关。

汤口镇在为黄山风景区旅游服务的同时,还因地制宜积极开发本镇旅游资源,相继开发翡翠谷、九龙瀑、野生猴谷景区、天湖景区、香河景区、凤凰源景区和龙凤苑景区等7处景区,搭乘黄山旅游的便车和景区串线,年接待人数已突破百万。

3、行业依托型小镇开发模式——以中国博鳌为例

行业依托型,顾名思义,是依靠某种特殊行业,发展形成的旅游宜居小镇。以会议旅游宜居小镇(瑞士达沃斯、中国博鳌)为代表。

博鳌镇位于琼海市东部海滨,是一个半渔半农的集镇。自2001年起,国际会议组织——博鳌亚洲论坛将其定位永久性会址所在地,博鳌名声大噪,进入旅游跨越式发展时期,现已建成博鳌水城、博鳌旅游风景区等旅游项目,以其温泉玉带滩、三江入海口等优质旅游资源,形成水中有岛、岛中有水,秀丽景色和名胜古迹集于一体的南国风光画卷。目前,博鳌小镇已发展为海南旅游发展的平台和加速机,对提高海南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4、生态人居型小镇开发模式——以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为例

生态人居型是最为普遍的旅游宜居小镇开发模式,这类小镇一般处于中大型城市周边,距离城区较近,本身生态环境优美,且以生态人居为发展特色,主要接待城市休闲居民,开展休闲度假旅游为主。

山泉镇坐落于龙泉山脉中西部,成都东郊老成渝路20-30公里路段,距成都市区仅20多分钟车程,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是四川省级花果山风景名胜区、市级旅游度假区,更有亚洲最大的桃花观赏区,享有“中国桃乡”的盛誉。

山泉镇的成功,是其以花果为媒,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产业。山泉镇依托川西民居特色的原始风貌,以建设“桃花故里、批把原乡”为突破口,以“村落文化”支撑名镇建设,带动农家旅游业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走上了“生态旅游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乡村旅游胜地”。每年举行的桃花节、批把节、桃花情歌节、乡村诗歌节、万人登山赛、龙泉山丰收节、蟠桃节等节庆活动,己成为成都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外旅游宜居小镇的开发模式远不止以上几种类型,复式开发现象较为普遍,以上分类只是宏观的提取,并非严格学理意义上的划分。

第二节 旅游宜居小镇建设标准

旅游宜居小镇的评价和建设标准涉及两个方面的指标,即宜游和宜居。宜居小镇的主要特征是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和美誉度高等;它由包括环境优化指数、社会安全指数、风气文明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发展指数和风貌美誉度指数6 项

指标组成。而宜游小镇的主要特征是社会安全、居民文明、环境优美、旅游设施齐全、旅游服务周到、旅游产品丰富等;它由包括社会安全指数、居民素质指数、风貌指数、旅游设施指数、旅游服务指数和旅游产品指数6 项指标组成。可见,宜居和宜游的评价标准关系极其密切,且也存在差异,归纳综合以上两种指标体系,旅游宜居小镇的建设标准主要有七大指标体系,如图Z5-1所示。

据此,只要是社会安全、居民文明、环境优美、生活便宜、旅游设施齐全、旅游服务周到、旅游产品丰富的小镇都可以统称为旅游宜居小镇。


相关文章

  • 农村有线电视产业调查报告
  •   春节期间,笔者通过走访乡镇干部、乡镇广播从业人员和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对农村有线电视产业的现状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总体来看,农村有线电视事业发展速度缓慢,经营效果较差,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有线电视通村入 ...

  • XX镇建设小康乡镇汇报材料
  • 挖掘自身优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实现小康乡镇   我们XX镇位于AA市东面高邮湖畔,与江苏省菱塘回族乡毗邻。距县城25公里。三面环水,水资源非常丰富。全镇共有11个行政村,其中南尖村是全市唯一的回民村,13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294人。 ...

  • 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举改革的演进及其启示
  • 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举改革的演进及其启 示 [内容提要] 通过递进式选举改革,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实现了由上级党组织提名候选人并采取多层次间接选举向党员.群众推荐并由党员直接选举转变.通过将基层群众自治的外在压力转化为基层党内选举改革的内在动 ...

  • 三坝乡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方案
  • 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方案 按照市委.市府.县委.县府关于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决策部署,结合三坝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拓展农户增收渠道,为全面完成农户万元增收目标,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 ...

  • 乡镇职能转换过程中干部工作方式问题的思考
  •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保垒,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乡镇干部是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前沿的一支干部队伍。乡镇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康建设的步伐。随着我国农 ...

  • 对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   农村广播电视是农民快捷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技术的重要媒介,它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具有重要意义。20XX年我县全面实现“县乡光纤联网”后,农村广播电视骨干传输网有了较大的发展,截止20XX年8月,县乡光纤骨干线路长度达3 ...

  • 劳动力转移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 作者:李庆瑞 青海社会科学 1998年01期 二元经济结构向同质结构转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工业化的过程,转化的关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劳动力转移模式看,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不符合我国国情,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需要修正,我们一定要走有中国特色社 ...

  • 农村党建实施双带示范工程的调查与思考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出台以后,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已经成为各级党组织亟需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几年来,我们从解决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实际问题入手,着眼于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 ...

  • 乡镇检察室让检察机关在农村有腿
  • "乡镇检察室让检察机关在农村有腿.有眼.有情" 2011年04月11日 06:23 来源:检察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海南省检察机关派驻乡镇检察室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近日,记者专访了第四届海南省人大 ...

  • 文建明工作法主要内容
  • 文建明工作法主要内容 文建明工作法简称乡镇党委"三二"工作法,"三"即"三制"."三定"."三教育","二"即"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