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集合

加强“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谈认清形势 振奋精神

本报评论员

2007年08月24日02:30 来源:

中国农村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和崭新的变化。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迈进,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经济社会欣欣向荣。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正在成为亿万农民的自觉行动,成为广阔原野上新的希望。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党全国工作的首位,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农业基础地位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巩固和加强。近年来,中央连续发出4个1号文件,着力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真情暖民心。“多予少取放活”是贯穿中央“三农”工作的一条红线。2004年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逐年得到加强和完善,反哺“三农”,真金白银,农民得到的实惠不折不扣。目前,农民不仅彻底告别了农牧业税,还享受种粮补贴、良种补贴,以及购置农机具、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补贴条目逐年增多,补贴力度逐年加大。与此同时,农村综合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细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

好政策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近年来,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创造了连续三年增产、夏粮连续四年增产的历史性好局面。农业各行业平稳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农民收入连续三年增幅超过6%,预计2007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3.3%,增速同比高1.4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推进。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覆盖全国半数以上农村,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越来越多的农民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农村环境日益改善。农村沼气进入加快普及阶段,到2006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达到2260万户左右。家居取暖清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家小院更加亮丽。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围绕这个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更可喜的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一代社会主义新农民茁壮成长。他们正在告别落后、封闭、贫穷,奔向进步、文明、富裕,以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书写着中国农民历史的新篇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给亿万农民以最大最多的实惠,将亿万农民的心,紧紧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农业基础薄弱,发展长期落后,建设新农村必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三农”发展中许多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三农”工作来之不易的好局面,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农”工作的实践,切实担负起历史重任。

中国农村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必将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谈认清形势 振奋精神

本报评论员

2007年08月23日05:07 来源:

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这是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工作的一个鲜明特征和突出成就。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继续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坚持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形成一整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向“掌舵”,从“全能”向“有限”转变。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控制力、带动力不断增强。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改革试点进展顺利。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等工作有序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范围继续扩大。金融改革浓墨重彩,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革,现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明星”。 在坚持市场经济改革取向的同时,我们进一步把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改革是人民的事业,也是为了人民的事业。近年来,我们把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经济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比翼齐飞,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改革与经济改革协调推进,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不断提高,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改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我国认真履行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向世界进一步敞开胸怀,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外贸易位居世界第三,吸收外资名列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达到世界第一。开放有“量”更有“质”。外贸增长方式继续转变、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利用外资质量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积极成果。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继续付出艰辛的努力。实践表明,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必由之路,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们还要看到,通过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更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铸就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将有力地激发全民族的创造热情,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一谈认清形势 振奋精神

本报评论员

2007年08月22日01:27 来源:

我们发展的道路很不平坦,发展的成绩很不平凡。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喜迎党的十七大的日子里,回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的历程、取得的成就,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这些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五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一个新台阶。这些辉煌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团结奋斗的壮志豪情,极大地增强了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坚定信念。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国民经济朝着又好又快发展的方向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其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济发展方式正发生着根本性转变。

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三农”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粮食生产连续三年保持增长。工业结构继续升级,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不断扩大。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作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消费增长加快。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国家出台了多项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去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实现了三年来的首次由升转降,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2.8%。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持续增长,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加,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2002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3587元。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安全生产等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的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党中央、国务院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适时调控,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我国经济连续几年保持了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态势。 转变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目前,仍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受到结构不合理、社会发展滞后的制约。发展中的问题正在科学发展中逐步解决。实践证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我国国民经济就必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之九

本报评论员

2007年08月20日01:51 来源:

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需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只有巩固和发展共同思想基础,我们才能凝聚起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理想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追求,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引领、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今天的中国,面临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大潮,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加需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胸怀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工作。淡化理想而只顾现实,就会迷失前进方向。离开现实而空谈理想,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我们要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巩固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万众一心,开拓进取,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团结奋斗。

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

本报评论员

2007年08月14日08: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国务院关于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今天正式发布。《意见》提出,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意见》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城镇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大棚户区、旧住宅区改造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民工等其他城镇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当前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80年代启动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特别是1988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以来,居民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城镇住宅建设不断加快,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居民住房面积不断扩大,居住质量不断提高。经过20多年的房改,我们较好地解决了住房商品化、社会化问题。但在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任务。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在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不足,居住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因此,当前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重点,就是解决好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城市还有大量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面积狭小,设施简陋,居住环境较差。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包括进城务工人员等在内的新的城镇住房困难群体。这些问题不解决,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在城镇居民大多解决了温饱,居住问题成为老百姓改善生活质量的主要方面。小康全面不全面,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看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问题是否得到了妥善解决。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的住房政策体系,解决好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人人享有适当住房”,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府的基本责任。世界各国的经验都告诉我们,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不能仅仅靠市场机制解决,而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服务给予一定帮助。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要建立由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构成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以满足不同收入群众对住房的需求。200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完善了有关政策措施。今天国务院发布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求,要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这是解决我国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基本思路,也是现阶段做好这项工作的着力点。

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要求各政府部门及时转变职能,要随着房地产市场以及房改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住房管理的相关政策,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落实保障资金、建设用地等政策。相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落实各项措施。要明确责任并切实落实责任,《意见》提出,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负总责,有关工作情况要纳入对城市人民政府的政绩考核之中。我们相信,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将会得到极大缓解。

让劳动者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本报评论员

2007年08月14日02:08 来源:

8月7日,1989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的记蕴霞(右四)和新当选的劳模进行交流。当日,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名全国劳动模范在北戴河开始为期1周的休养。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8月4日至12日,80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齐聚北京、北戴河,游览参观、修养身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各方面代表最广泛、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劳模休养。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挥劳模的积极作用,热情关怀劳模的成长进步,关心劳模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组织劳模集中休养,通过参观访问、沟通交流、拓展训练,不仅使他们的身心得以休整,还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提高了素养。

我们的时代是崇尚劳动和创造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广大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公民的楷模。他们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立足平凡岗位创造不平凡业绩,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广泛颂扬劳动模范突出业绩同时,出台提高劳模退休金、对劳模进行奖励、保障劳模就业、安排劳模体检和疗休养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劳动模范的待遇,都是完全应该的,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职责。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大劳模休养工作的力度,通过各种方式使他们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各级工会认真贯彻落实这一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大力弘扬伟大的劳模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劳模、爱护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氛围,让包括劳动模范在内的广大劳动者生活有保障、身体更健康、精神更愉悦,是各级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责,也是工会组织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岁月如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同时期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坚持发扬主人翁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埋头苦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伟大的劳模精神。在党和国家绵绵关爱之中,劳动模范和他们的伟大精神必将激励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为实现民族振兴、富国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新的篇章。

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之七

本报评论员

2007年08月13日00: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

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之七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关键看我们工作做得怎么样。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的这一论述,对于我们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对形势的判断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能否抓住形势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战略机遇,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对国际局势作出了正确判断,认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有可能的。据此,我们党果断地作出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我们党作出了敏锐而准确的形势判断,从而抓住了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对我国来说,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在全面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虽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但世界多极化继续演进,世界经济保持增长,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重组和流动进一步加快,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年改革开放形成的综合国力和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保障。我国发展面临着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机遇稍纵即逝。机遇为发展提供了可能,要把可能变为现实,必须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把世界眼光、科学决策、创新精神与历史机缘结合起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优势,扩大发展成果,实现发展目标。 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事关国家兴盛、民族复兴。人民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就是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了机遇,往往能成为发展的领跑者;错失了机遇,则常常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动权,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

――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之六

本报评论员

2007年08月10日02: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

――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之六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强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一重要论述,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不断增强促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也应当看到,在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出现了人口资源压力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

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应对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正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些年来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结构得到改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显著加强,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不断增多,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持续提高。这是党中央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努力奋斗的结果。

事实充分证明,促进科学发展适应了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我们才能够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够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要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之四

本报评论员

2007年08月06日01:32 来源: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论述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涵,更加鲜明地指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党为人民的翻身解放而建立,党为人民的富裕幸福而奋斗。进入新时期以来,面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党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及时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紧紧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时期,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落实,党的各项重大决策和部署的制定,无不深刻反映着我们党造福人民的宗旨。

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着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共同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改革开放29年来,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使城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想不到”“不敢想”的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去年的11759元,农村居民同期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长到3587元;城镇居民的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人均3.6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人均21.3平方米,99.2%的家庭用上了管道煤气或液化气;农村居民同期的人均住房面积由8.1平方米提高到29.7平方米,90.6%的农户住房拥有卫生设备。

城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去年上半年,城乡居民的电话普及率(包括手机)达到每百人57.22部,城镇居民家用电脑达到每百户41.5部,农村居民达到每百户2.1部,去年全国居民国内旅游达到13亿人次。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关注民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经济平稳增长和财政大幅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大了对农业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为全体人民共享。去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的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由中央财政支付,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为3730万名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给780万名寄宿学生补贴了生活费;覆盖全国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已经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全国半数以上农村,已有4.1亿农民加入;505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基本完成,1509万农民享受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中央财政去年投入123亿元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从身边看变化,从现在看未来,人民群众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当然,要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解决好诸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还需要一个过程。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我们党更加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必定能够在不懈的努力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肩负着人民的嘱托,人民寄希望于我们党。不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从来没有变,也永远不会变。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更好地服务人民、造福人民。

评楷模 知荣辱 促和谐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07年07月26日06: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六周年暨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前夕,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在全国范围内评选表彰道德楷模,这将充分展示广大公民树立、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风貌,切实发挥道德模范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学楷模、知荣辱、促和谐的时代风尚。

自从2001年9月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发表后,广大干部群众热烈拥护,积极响应,形成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新高潮,涌现出一大批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模范人物,成为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

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社会风气主流是好的,但道德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总的看,我国人民群众的道德素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公民道德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开展道德楷模评选表彰,引导全社会学习先进人物,对于进一步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建立和完善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规范,培育注重提升个人品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社会风尚,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进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等,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评楷模、知荣辱、促和谐,要求我们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形成民族和社会的道德力量,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各地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拓展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融会贯通到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各个方面。着力营造舆论氛围,倡导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巩固拓展道德建设成果;着力推进工作延伸,扩大道德建设的覆盖范围。公民道德建设要在知与行结合上下功夫,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既强调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又注重人们思想道德状况的差异性特点,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

公民道德楷模的大量涌现,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丰硕成果。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务求实效,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

《人民日报》 ( 2007-07-26 第01版 )

人民日报评论员:惠及亿万群众的重大举措

本报评论员

2007年07月25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这项各界关注、群众企盼的工作正式启动。这是一件惠及两亿多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好事,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大步骤,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又一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生、悉心改善民生的理念和决心。按照国务院部署,这项制度建设工作今年开始试点,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全面推开。随着这项制度的建立,以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普及和完善,到“十一五”末期,覆盖我国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将基本形成。

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件大事。越是大事,越要统筹兼顾、瞻前顾后、审慎决策、循序渐进。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一些城市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可以说,这次试点确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是社会各界集思广益的结果,是群众意愿的集中体现,也是初步实践经验的归纳。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别很大,这些原则和政策是不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还要再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要通过开展试点,验证政策,完善制度,理顺体制;然后逐步扩大试点,再验证,再完善,再理顺;最终形成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使制度定型、稳定和可持续。

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件好事。越是好事,越要办扎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安排,要落实在政策标准上。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坚持从低水平起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筹资水平和保障标准,重点保障居民住院等大病医疗需求,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这一制度安排还要落实在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上。城镇居民按规定自愿参保缴费,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各级政府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加大预算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比重,保证对城镇居民、特别是困难家庭的居民参保的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同时,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钱真正用在保障居民基本医疗需要和提高健康水平上。这一制度安排更要落实在服务措施上。要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医疗保险管理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方便群众、降低成本、提高效能,改进管理方式,使好的制度和政策真正惠及百姓。

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是一件难事。越是难事,越要增强信心,大胆探索。要针对城镇居民构成复杂、组织化程度低的特点,探索出有效的动员引导、组织管理的方法和机制。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解决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以及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工作同步推进,并做好各项保障制度的政策衔接。还要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加强综合配套、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第一批进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城市负有探路者的使命,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周密部署。试点城市要遵循中央确定的基本原则,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勇于开拓创新,确保试点取得成功,造福于本地群众,也为在全国逐步推开这项制度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

11

夯实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07年07月25日04: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厉行法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也是政府加强自身建设的要求。

近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全面总结本届政府组成以来推进依法行政的成效和经验,认真分析市县两级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部署新形势下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主要任务。这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

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3年多来,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政风的转变。

推进依法行政,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工作的着力点也在基层。市县政府是我国政权体系的基础部分,处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线,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实践中,大量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具体利益的行政行为由市县级行政机关作出,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也大都发生在市县。市县政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整体进程。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促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维护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益,任务繁重、紧迫。各级政府只有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行政,才能解决好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推进市县依法行政,必须结合市县政府的特点和实际,从市县政府权力运行的薄弱环节、关键部位入手,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总的要求是,在规范行政决策行为上下功夫,完善行政决策的制度和机制,推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努力使政府各项决策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符合客观实际,反映人民意愿;在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上下功夫,严格实行合法性审查和备案制度,坚决纠正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的现象,切实维护法制统一、政令通畅;在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上下功夫,促进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确保法律制度的全面正确实施;在提高政府行为透明度上下功夫,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提高公务员队伍法律素质上下功夫,加强对公务员依法行政知识的培训,并广泛开展依法行政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级政府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进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人民日报》 ( 2007-07-25 第04版 )

12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之一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07年07月24日03:07 来源:

都在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大家深刻体会到,这一重要讲话意蕴深远,内涵丰富,强调的都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都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对于全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和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每当我们处在新的重要时刻、面临新的历史使命之时,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形势,对于我们从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坐标上,准确认识我们国家的发展方位,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对于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都是十分重要的。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要更好地把思想统一到讲话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就要充分认识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新时期以来,我们从事的事业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就必定产生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就必定取得巨大成就。

新时期29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长,国际影响显著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我们国家和民族以强大生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复兴和现代化理想展现出灿烂的前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伟大的历史性成就,来之不易,彪炳史册,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历史经验表明,新道路的开辟不可能一帆风顺,新事业的发展难免会遇到风险和挑战。我们应当看到,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面临新课题新矛盾。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前进中的矛盾,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前进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工作,关键就在于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念,增强信心,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3

人民日报评论员:始终做到思想清醒政治坚定作风

务实

2007年07月04日17:48 来源:

民网北京7月4日专电 明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将发表评论员文章,题为《始终做到思想清醒政治坚定作风务实━━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之八》,全文如下:

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对全党同志提出的鲜明的政治要求。

忧患意识是一种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有忧患意识。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时时刻刻牢记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

坚持戒骄戒躁,是我们干成事业的必然要求。现在,我国经济总量扩大了,物质条件比过去改善了,但全体人民的生活还不富裕,国家建设需要办的事情还很多,我们必须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学习是我们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果我们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从书本中学,从实践中学,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通过学习使我们更好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这样一个大国,要维护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办成一些大事,保持社会和谐,不团结不行,不顾全大局更不行。我们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持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局部服从全局,确保党和国家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团结就是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发扬民主,乐于听取各种意见包括不同意见,自觉接受监督,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团结大家一道工作,充分发挥班子整体合力,共同推动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

思想清醒、政治坚定、作风务实,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我们面对复杂环境,面对严峻挑战,成就党的事业的关键所在,是新形势下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四个一定要”的重要意义,身体力行“四个一定要”的政治要求。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14

人民日报评论员:我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改革

本报评论员

2007年07月04日02:39 来源:

目前, 以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试点省区为先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全国集体林区轰轰烈烈地展开。“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带来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实践证明,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生态得到改善,农民得到实惠,顺应时代要求,顺乎农民意愿,符合农村发展实际,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要下定决心,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拓展到林地,是我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改革。我国69%的面积是山区,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全国现有耕地逾18亿亩,而林地则多达43亿亩,其中集体林地25亿亩。集体林地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要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的使用权、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交给农民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责有其利”建立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林业内涵丰富,产品种类多,产业链条长,市场需求大,就业空间广。通过改革使广大农民成为山林的真正主人,拥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农民对山林才敢于投入舍得投入。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的农民率先林改后,把山当田耕把林当菜种真正把荒山变成了聚宝盆,农民收入大幅增长。据测算按每户经营50亩山林计算,全国25亿亩集体林地可以为5000万农户、2.5亿农民提供可靠的就业岗位。 试点省区的实践证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也是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大举措。保护好森林资源,光靠堵和禁不行。产权越是清晰,责任越是明确,对山林的培育才越有效,管护才越到位。分山到户后,很多农民把山林看成是建在山上的“绿色银行”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已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商品林搞活了,林产品增加了,也有力地促进了公益林的保护,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要求。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做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关键是人定心。要把林农得实惠作为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在改革中,要充分相信基层的创造和群众的智慧,把分不分山,怎么分山,分多少山,什么时候分山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决定权,统统交给农民,真正让农民自己当家作主,平等享受改革成果。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内容是明晰产权,但要建立林业发展,林农增收,生态改善的长效机制,还必须在推动主体改革的同时,统筹安排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将明晰产权与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推进投融资改革、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改革顺利展开,充分释放改革效能。要配套改革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快建立林业产权交易市场。林业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能越来越重,应该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从过去那种审批收费式的管理,转变到严格执法和健全服务上来。 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谋划;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整体推进。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山川更加秀美,农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新林区、新农村。

15


相关文章

  • 唤醒沉睡的巨人
  • [组图]全脑速读记忆之--唤醒沉睡的巨人    热 荐  ★★★★★ 唤醒沉睡的巨人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276 更新时间:2006-11-28 10:02:44 如果问你:"世上什么事物最复杂" ...

  • 浅谈网络新闻评论写作
  • [摘要]网络评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之后的又一媒介评论方式,是党和政府又一强大的"新闻喉舌".作为网络时评作者必须练就过硬的基本功,认真扎实地写好网评文章,从而为引导舆论.释疑解惑.传递正能量.抨击歪风邪气做出积 ...

  • 网络舆论反转效应研究
  • 第28卷第8期年8月管理评论ManagementReviewVol.28,No.8Aug.,2016 网络舆论反转效应研究 (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9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190)黄 远1,2 刘怡 ...

  • 谈什么是卡片式设计?
  • 卡片能够抓住眼球.相对于过度的无理由的文本,卡片是更好的选择. 卡片是响应式的.为手机浏览器的设计是必须的,卡片可以很好的帮助响应式设计. 卡片易读.因为它们有限的空间,卡片不能说得太多.但是这是一件好事! 读者如果想要知道更多的话就会点击 ...

  • 医学信息检索201511
  •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 大数据时代  截止到2011年,全球信息总量已经突破1.8千万兆亿,并不断 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并变大,这意味着¡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  曾经,我们为资源不足而发愁:如今,我们却面临信息超载. 信息冗余.信息污染. 小概 ...

  • 因时而评合时而著
  • [摘要] 自1904年<时报>出现署"时评"之名的言论以来,时评与政论文出现分野,逐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且受读者欢迎的文体.本文尝试梳理了一百多年来中国时评"产生――繁荣――沉默――复兴" ...

  • 外国新闻史复习笔记重点
  • 外国新闻史复习笔记重点 一.选择题(10*2) 二.填空题(5*2) 三.名词解释(4*4) 四.简答题(8*3) 五.论述题(15*2) 第一章 外国新闻事业史 1.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的需要 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1.物质条件2.精 ...

  •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从全局出发把握新闻舆论工作
  • 央广网 02-21 07:00 央广网北京2月2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题目是<从全局出发把握新闻舆论工作--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g ...

  • 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 理论研究文章集锦
  • 1.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 3.深刻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4.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 5.人民日报评论员:权力的有效监督 权利的重要保障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