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线索梳理

2016年南京市历史中考专题线索梳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1、匈奴

(1)秦朝(秦始皇) 抵御匈奴,北筑长城

(2)西汉(汉武帝) 张骞出使西域 ,卫青、霍去病反击匈(战)

2、新疆(古:西域的一部分)

(1)西汉 (汉武帝)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 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隶属于中央管辖

(2)唐朝 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清朝(乾隆帝)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3、西藏(古:吐蕃族)

(1)唐朝(唐太宗) 文成公主入藏(吐蕃)

(2)元朝 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3)清朝 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雍正帝) 设置驻藏大臣,共同管理。

4、民族融合

(1)三国两晋南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元朝民族融合(作用:形成了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全国各民族

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 、认识

……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不可分割一部分,企图搞……独立,分裂祖国的行为是可耻的,不得

人心,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维护祖国统一。

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新疆和台湾的联系和管辖.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

1、 西汉(汉武帝) 丝绸之路的开通

2、 唐 (对外开放、开明的政策)

例: 鉴真东渡(日本) 玄奘西行(天竺即印度)

3、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海外贸易超过前代:中国商船远达非洲

东海岸;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4、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元世祖忽必烈)

5、明朝 郑和下西洋(明成祖) 戚继光抗倭(日本)

6、清朝 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 雅克萨之战(沙俄)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总结: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由开放走向闭关,交往形式以和平交往为主。

认识和启示: 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只有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外开

放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我们应该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和世界各国的

联系,互相学习。

【中国社会生活的演变】

● 1、宋代(衣食住行)

衣:各级官员服色有严格规定,百姓只穿黑白两色衣服。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劳动者多穿

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开始缠足。

食: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时南方人吃鱼多。 住:百姓住房多为低矮茅屋,贵族宅第宏丽,前堂后寝,两侧有耳房和偏院。

行: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

宋代的娱乐活动和民俗: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场所,称“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

子,称为“勾栏”。宋代传统节日有春节、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宋代称春节为元旦。

除夕夜,祭祖、迎神功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等。

● 2、鸦片战争后

(1)鸦片战争以后,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了中文报纸,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申报》,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2)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

去的翎顶补服,人与人之间行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称呼对方“先生”“君”。

4、改革开放前后

(1)人们衣、食、住、行、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变化

(2)变化说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中国共产党的历程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上海)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的生日:7月1日)

2.遵义会议(1935):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中共七大(1945,延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议。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

义类型的宪法。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7. 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 中共十三大(1987):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9.中共十四大(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中共十五大(1997):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近代史的屈辱外交】

1、清政府:(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

国的主权

3、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特点:被迫开放(原因: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低下,社会性质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不独立,弱国无外交。)

【(现代史)建国以来取得的外交成就】

● 1、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3、1971年10月25日,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4、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

● 5、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行改革开放。

● 6、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 7、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 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

● 9、上海APEC 会议(2001年11月)

●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原则)

2、我国现代对外关系的特点:主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原因:主权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

化发展的趋势。)

3、对外开放认识:

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民族独立、国家统一、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启示: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三农问题(农民、农业、农村)】

——解放后我国农业问题:新中国农业虽有曲折但总体迅速发展

(1)1950-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

1950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作用: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

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

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八下第3课)

(2) 1953年——1956年底(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

业生产力。

实质:所有制转变,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八下第5课)

(3)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跃进的浮夸风,不切实际。(八下第6课)

(4)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

村的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坚持了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

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八下第9课)

补充:其它涉及农村、农业或土地问题的知识点:

1、战国商鞅变法,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七上)。

2、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近代西

方科学知识)。

3、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

“家给自足”。

4、日本大化改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

5、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课本九上)

6、日本明治维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

7、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弊端(课本九下P10弊端③):国家从农

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

停滞不前。

农村政策、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1)1842年在南京静海寺签订《南京条约》

(2)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名天京。

(3)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政权性质: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5)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开始)

(6)南京解放(1949年4月23日 渡江战役胜利),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垮台了。

● 北京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北京被攻占

(3)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

(4)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发生在北平卢沟桥

(5)1949年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

(6)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平改名北京

(7)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8)2008年在北京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

● 上海

(1)1842年《南京条约》划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2)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4)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5)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斗争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6)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7)2001年在中国上海召开第九届APEC 领导人会议

【历史人物的评价】

● 孙中山

(1)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提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3)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4)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 总评: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果失败。但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 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政治作用,也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思想作用)。

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经济作用)。在社会习俗方面带来一系列变化。(社会生活方面)

(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后转到浙江嘉兴南湖)召开,代表有毛泽东等13人

(2)1927年,毛泽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3)1928年4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等人进行井冈山会师。两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4)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5)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同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

(6)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

● 总评: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它的成立开辟了 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使中国站起来的人)

● 邓小平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挺进大别山。意义: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2)1948年淮海战役指挥者之一

(2)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

(4)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5)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 总评: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在他的领导 下,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使中国富起来的人)

● 周恩来

(1)1924年5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黄埔军校。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2)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3)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4)遵义会议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5)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同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

(6)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 第一次:主要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

局面。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 第二次: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

激化,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开展军备竞赛,终致一战爆发。

● 第三次: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

发展。

【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1、新航路的开辟——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见

雏形)。世界经济也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 2、工业革命——统一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 3、第二次工业革命——统一的世界市场逐步扩大

● 4、第三次科技革命——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标志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

建立)(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中外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中国:

1、一五计划(1953-1957年)重点发展重工业。 (八下第4课)

2、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年底)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八下第5课)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 八下第6课)

4、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是一次严重的内乱 (八下第7课)

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举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八下第8课)

(2)实施: 改革开放 (八下第9课) 对内改革 :首先,1978年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城市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

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窗口”)

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南京)——内地,

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理论:邓小平理论 ( 八下第10课) 1997的指导思想

(二)苏俄(苏联): ( 九下第2课)

1、苏俄:新经济政策(列宁,1921年)

2、苏联:斯大林模式(斯大林,1936年)

(三)对比不同结果,得到的启示:

1、要实事求是,依据本国国情;

2、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

【近代以来中外思想解放运动】

1、外国

(1)文艺复兴 ——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欧洲14-16世纪 意大利)(九上10课)

(2) 启蒙运动——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欧洲17-18世纪 法国)(九上第22课) 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3)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思想 (九上第17课)

A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将马克思主义首次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获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C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

从1915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D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1927年,毛泽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E :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实质(本质):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F :启示: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经济建设,都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2、中国

(1)戊戌变法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八上第7课)

(2)辛亥革命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八上第8课)

(3)新文化运动——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 (八上第9课)

(4)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深刻的思想大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八下第8课)

(5)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思想解放运动认识: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的重要前提,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外民主与法制建设】

(一)外国:

古代:

1、《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王国 九上第2课

2、(古希腊)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峰):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九上第3课

近代:

1、《权利法案》: 1689年 英国 九上 第11课

2、《独立宣言》: 1776.7.4 美国 九上 第12课

3、美国1787年宪法: 三权分立 九上 第12课

4、《人权宣言》: 1789年 法国 九上 第13课

5、《法典》: 1804年 拿破仑 九上 第13课

6、《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2年 美国 林肯 九上 第18课

现代:

1、苏联1936年新宪法:斯大林与斯大林模式 九下第2课

(二)中国:

古代: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清朝)

近代:

1、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八上 第8课

2、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八上 第9课

3、蒋介石建立独裁专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八上 第11课

现代(新中国):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八下 第4课

2、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

3、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 八下 第8课 【中外民主与法制建设认识】

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就是一个从专制集权逐步走向民主与法制的历史。

不断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实现有法可依,依法治国。

(对中国建设的重要性:民主与法制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中外改革】

(一)概述: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二)典型事件——外国

古代:

1、伯利克里改革: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九上第3课

2、日本大化改新:7世纪中期 ,仿照隋唐制度改革,进入封建社会 九上第4课

3、法兰克王国: 查理·马特改革,形成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九上第5课 近代:

1、俄国1861年改革 九上 第19课

2、日本明治维新 九上 第19课 现代:

1、苏俄 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 九下 第2课

2、苏联 斯大林模式(1936年正式形成) 九下 第2课

3、美国 罗斯福新政(1933年开始) 九下 第4课

4、苏联 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开始) 九下 第10课

5、苏联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开始) 九下 第10课

6、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匈牙利改革) (20世纪50年代) 九下 第11课

(二)典型事件——中国

古代:1、 战国时期秦国 商鞅变法 七上 第7课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 第20课

近代: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八上 第7课

现代: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八下 第8、9课

1979年—1984年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三)分类

1,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 洋务运动、中国改革开放、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 匈牙利改革。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例如:日本大化改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商鞅变法 。

2,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结果看,有成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有失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

4、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①封建主义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的大化改新)

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③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

(四)中外改革认识

1、所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或变法,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国情,制定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措施;

3、改革是曲折的,但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或:爱国主义,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真理敢

于反传统,个性解放、宣扬个性等。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4、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5、铁人精神(王进喜)——“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精神。

6、“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中日关系问题】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

了唐招提寺。

(2)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寇(日本侵略者)。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3)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斗争。

A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

B 、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共产党:平型关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团大战(抗战

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原因。

A 、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一个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军纪败坏

(主观)。

B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

立,国共合作(主要);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作战;国际进步人士和爱

国华侨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个战场的相互配合。

(5)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罪行)。

(6)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或:日本应怎么做?)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

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

(7)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什么?

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复活、抬头的危险。

(8)你认为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

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或:日本政要

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

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9)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

发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1931—1945

年日本侵华战争。

(10)日本古代学习中国进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近代学

习西方进行的改革是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

(11)青少年应怎么做?

A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B 、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

之林。C 、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

争泥潭。

【中美关系】

(1)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

第二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为美国在中国的侵

略扩张提供方便。

(3)二战中联合打击法西斯;二战结束后的扶蒋反共政策。

(4)新中国成立后遏制中国的冷战政策。

(5)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

现阶段美国对台军售、维护台湾“不统不独”等问题的实质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

【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

(1)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对抗——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

利)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一战爆发(1914—1918年)。

(2)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确立)。

(3)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1937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侵略

性军事政治集团(轴心国集团);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标志:签署《联合国家宣

言》)。

(4)二战后国际关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

建立;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

(5)当今国际关系(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

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总之,20世纪至今,国际格局历经三次变化:

★①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二战后——苏联解体:苏美争霸的两极格局。

★③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关注周年问题】

266年 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后统一全国。316年 西晋灭亡。

1206年 铁木真统一蒙古,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1616年 女真族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 皇太极改后金国号为清,他就是清太宗。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926年 北伐战争开始

1936年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1936年 西安事变爆发,后和平解决

1946年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1956年 中国第一个载重汽车厂——长春第一汽车(第一辆汽车解放牌)。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型歼击机)。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中共八大召开,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出现大动乱局面。

我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1976年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6年 我国颁布一系列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法律体系。

“863计划”开始实施

2016年 20国集团峰会将在杭州举行。

1776年 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美国诞生。

1916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

1936年 苏联新宪法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1946年 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即将开始的美苏冷战的信号。

【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

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 2、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

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

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认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

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

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

● 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1、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1)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完整。(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3)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迅速发展。(4)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同世界各国联系,提高国际影响等。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要结合国情制定恰当的政策,要符合客观规律,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5、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7、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活动的启示: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8、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

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 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23、理想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联合国在世界上真正起到发展经济、促进和平的作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所有国家、民族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世界人民和平共处,谈判成为解决一切争端的唯一方法;人类不再有战争,让世界充满爱。 24、全球化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市场经济不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25、雅尔塔会议有什么决定:时间1945年。与会国:苏、美、英。雅尔塔会议制定了最后击败德国的计划,决定战后德国由苏美英等国分区占领,苏联在欧战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讨论了组建联合国的有关问题。 26、什么叫“冷战”政策?它表现在哪些方面?美国采取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

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和控制资本主义世界。这种政策被称为“泠战”政策。表现: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外交上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和平演变”政策。


相关文章

  • 2011年中学九年级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 2011年溪丘中学九年级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进行组织复 习备考,体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体现义务教育 的性质,进一步推进历史课程改革,全面 ...

  • 初三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 今年担任初三(7)、三(8)、三(9)三(10)四个a班的历史教学工作,通过研究近年来的中考历史命题,我感觉到选拔性的中考非常注重检测学生的阅读概括、综合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然而学生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能力提高也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 ...

  • 中考语文指导最新
  • 把握必考考点 关注作文文体 福州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 江洪涛 去年九年级市质检语文考试体现了"平中有奇,奇中有变,大意失荆州,能力得高分"的特点.整份卷子偏难,但难易梯度明显.考查的知识面广,但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语言表 ...

  • 2012-2013学年度九年级下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 2012-2013学年度九年级下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河南省淮滨县三空桥二中 李 庆 亮 经过一个学期的九年级教学,我感觉到我们2013届毕业班是一个团结和谐,又富有上 进心的一个团体.我一定要把握机会,更加虚心地学习.这个学期,为了进一步提 ...

  • 七.品析小说考点
  • (第七章)品析小说考点,探求解题方法 一:考题回顾 踏着穿越时空百年的步履,走在镌刻着岁月年轮的路上,我们又一次相会在百年名校金华五中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校园里.当二月的阳光播洒下春天第一个希望,当二月的迎春花绽放第一张笑脸,这一刻,我们知道 ...

  • 近山识鸟音
  • 近"山"识"鸟"音 --2011年宁波市社政学科学业试卷分析 东恩中学 蒋炳娟 一.2011年中考试卷分析 2011年试题在继续重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难度与 ...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摘要:学业考试中考查的题型每年都会有所创新,但考查的依据始终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学业考试的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学业考试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陷入大量试卷的练习和讲解中,正是基于这一现状,笔者提出了在学业考试复习中 ...

  • 2014年中考化学复习计划
  • 一、复习规划   复习规划一般是三段式复习法。即:   第一阶段是章节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章节顺序,根据各章节内容划分不同的小单元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4月20日左右结束,时间约8-9个周。   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知识体系, ...

  • 记叙文阅读技巧
  •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基本要领:首先快速整体阅读全文,切忌逐字逐句去读.读完全文后,再结合试题仔细阅读,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其二: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