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的_明治精神_再论夏目漱石_心_中_先生_之死

2013年第3期总第172期

外语学刊

FOREIGNLANGUAGERESEARCH

2013,No.3SerialNo.172

“明治精神”夏目漱石的

—《心》“先生”——再论夏目漱石中之死

曹志明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心》“先生”“明治精神”要:本文着重分析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后期代表作的主人公自杀的原因和的含义。

*

“先生”“明治精神”笔者认为,主人公由于受到传统伦理道德谴责,并非才选择自杀。夏目漱石非常反感急功近利的明治时代。综观他的每一部作品,作为知识分子的主人公,几乎都质疑以自我、个人主义为先导的西方文明。在东西方文,“明治精神”化冲突下实际上以主人公为代表,怀念东方传统文化的一代知识分子孤独、失落和怀疑的精神写照。

;明治精神;文明开化关键词:夏目漱石;《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13)03-0129-5

The“MeijiSpirit”ofNatsumesoseki

—DiscussionontheDeathofthe“Teacher”inNatsumesoseki’sWorkTheHeart

CaoZhi-ming

(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

Thispaperanalysesthereasonofthehero’ssuicideandthemeaningofthe“Meijispirit”intheJapaneseliteraturegiantNatsumesoseki’swork.TheHeart,whichwaswritteninhislateryears.Thewriterindicatesthehero“teacher”committedsui-cidebecauseofthecondemnationofthetraditionalmoralprinciples,notforthe“Meijispirit”.Natsumesosekiwasdisgustedwiththeeraoftheinstantbenefits.Ineachofhisworks,theWesterncivilizationwhichemphasizesself-centerednessandindividual-ismwasquestionedbytheintellectualslikethehero.IntheconflictbetweenEasternandWesterncultures,the“Meijispirit”isactuallythereflectionoflonelinessanddoubtofageneration’sintellectualswiththeheroasatypicalexample,whocherishedtraditionalEasternculture.

Keywords:Natsumesoseki;TheHeart;the“Meijispirit”;civilization

年)最具有代表性。

“明治精神”出现在夏目漱石后期代表作《心》中。这既是首次,也是他全部作品中唯一被“明治精神”提及的一次,因而对于含义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着。日本明治维新前,封建社会的基本社会道德规范是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集团利益;明治维新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主张个性解放和自我觉醒的新思想开始影响日本。夏目漱石正是处在这两者相互交替和冲突的动荡时代。,“夏目漱石在他日本著名学者吉田精一曾指出

他生活在东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

西方文化激烈撞击的明治时期。他的大部分作品皆是描写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知识分子空虚、迷茫和苦涩的精神世界。西方文明给近代的日本带来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从而刺激生活上的各种欲求。但是,对一些日本知识分子来说,却失去了传统伦理道德准则和幸福感。综观夏目漱石的作品,无《我是猫》《明暗》,论是处女作还是晚年遗作基本上都以明治和大正时期失落、苦恼和探索生活目(1914标的知识分子为主人公,其后期作品《心》

*成果。

(12512260)的阶段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日本作家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启示”本文系黑龙江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129

《文学论》撰写的中,曾提及自己身上存在的‘封。既然他已意识到这一点,建精神’那么他大概不会完全桎梏于这种‘封建精神’的框框内。至少他还有客观审视自己的能力”(吉田精一1968)。夏目漱石在作品《心》“先生”中借主人公:“我出生在传统伦理观念极强的家庭这样说道

(夏目漱石1959:407)。中,且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夏目漱石认为,引进西方文明时,必须考虑日本实,“日本文明开化是外部强加的际国情。他指出

外发性东西,并非像西方社会那样是由内部自然产生的内发性产物。日本人在这种不切实际的开(夏目漱化中只能怀着一种空虚、不满和不安感”石1959:410)。“明治精神”出现在“先生”自杀前,所以有些学者错认为“明治精神”是导致“先“明治精生”自杀的直接原因。也许,这是由于对。《心》理解不够深刻所至的问世已近百年,神”

但至今仍受到日本文学研究者关注,依然具有现实性。

“先生”“先儿时父母双亡。母亲在临终前把“先生”生”托付给叔父。叔父当时拍着胸脯向母“先生”。然而,“先亲保证:一定照顾好就是这个生”唯一的亲人,侵吞了“先生”大部分遗产。为叔父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隐瞒自己的劣行,

“先生”。“先生”拒绝了,并和叔父断绝关系。自,“先生”:“平时大家都看似善此悟出一个道理至少看似普通人。然而一旦有利益诱惑的时人,

候就会一下子变成坏人,真令人害怕。所以要提(夏目漱石1959:360)。但是,“先生”却坚防点”

信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成为叔父那样的恶“先生”人,然而这一作人原则和信念后来却被自,亵渎两人儿己践踏了!他出卖儿时的好友“K”

《心》,“先生”:“无中写道时以来的纯真友情。在

我坚信自己一定会是个像样的论社会如何丑恶,

男人。然而,这一信念却被“K”击得粉碎。当意我霎时感到天昏地识到自己和叔父一样丑恶时,

暗:以前我讨厌损人利已的人,但现在我茫然了,(夏目漱石1959:491)。更讨厌我自己”

“先生”以自己的丑行为耻,开始饮酒消愁,。“我感到自己罪孽深重。这种负因此愈发苦恼

罪感迫使我每月去给‘K’扫墓,迫使我细心照顾我岳母,不敢怠慢妻子。这种感受甚至使我甘愿受路人鞭笞。漫长的痛苦煎熬使我觉得与其让他人鞭笞还不如自己鞭笞自己。如今我又感到自己(夏目鞭笞自己还不如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先生”漱石1959:495这段自白清楚地道出自,“现代日本人对自杀的动机。本尼迪克特指出

己采取的最极端行为就是自杀。根据他们的信条,自杀若以适当的方法进行,就能洗刷自己的污恢复名誉。美国人谴责自杀,认为自我戕害不名,

过是对绝望境遇的一种自暴自弃的屈服,但在崇拜自杀的日本人看来,自杀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本尼迪克特1987:141)。的高尚行为”

,“先生”但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自杀当乃木将军的“殉时还未决定。直到天皇的去世、

“先生”死”使他最后下定决心。当得到天皇去世:“我似乎感到明治精神始于明治天皇,消息时也终于天皇。我们这些深受明治时代影响的人,此后留在世上也要落伍。这种感觉在内心中非常强烈。我把自己这种感受清楚地告诉妻子。妻子笑了,没有接话。但是好像想起了什么,突然对我开‘那么,。殉死这词,玩笑说你就殉死好了’我几乎已经忘了。因为平时这个词没必要使用,好像已落入甚至腐朽于记忆的深处。听到妻子的笑话:‘如果我殉死,才想起来。我对妻子说那也是为

1“先生”的自杀

《心》夏目漱石的后期代表作由3部分构成。“先生与我”“父母第一部分包括36回,第二部分包括18回,第三部分“先生遗书”则由55与我”

,“先生遗书”回组成。从作品结构看是中心。前“先生遗书”两部分都为做铺垫,整部作品充斥悲剧色彩:作品提及11人,其中8人死亡,而且3人、“k”“先生”)。乃木将军的自自杀(乃木将军及报答皇恩是其死因。他杀是在明治天皇去世后,

。“K”的自杀有浓郁的日本封建主奴色彩的自杀“先生”既是对自己放弃信仰的惩罚,也是对卑劣行为的报复。

“K”信仰真宗,当时日本的真宗禁止结婚,甚。“K”至对女姓产生性幻觉也算亵读真宗很虔诚,一直坚守自己的信仰,并以此自豪。此后,“K”暗恋上房东小姐,这让他很苦恼,因为这意味“K”着要抛弃自己一直自豪的真宗。矛盾至极的“K”最后把自己的困惑向唯一的朋友“先生”述。“先生”“先生”说当时也暗恋小姐,所以当得知“K”这一想法时大吃一惊,抢先向房东太太提出与小姐结婚的要求。房东太太当即答应“先生”“K”的求婚。当从房东太太处得知此事后,他绝望了。被家庭抛弃后,一直支撑“K”活下去的真“先生”宗信仰未能坚守住,通往归俗之路又被堵。“K”“先死悔恨自己的不虔诚和轻率,不能原谅生”的薄情寡义,最后以自杀惩罚自己,以死报复“先生”。

130

。当然,明治精神死’我的回答也不过是笑话而已,但不知何故,我觉得这个古老、很少使用的词汇此时又赋予了新的含义……又过两三天,我终(夏目漱石1959:496-497)。于下了自杀的决心”

,“先生”“明治精神”可以感觉到的自杀似乎与或明治时代有着某种关系。这样,就使主人公“先生”的自杀又增添了些许时代感及社会寓意。这不得不使人联想到作者夏目漱石对当时明治维新“文明开化”“明治精神”政府推行的和的看法。

必将颠覆化没有顾及日本传统文化及实际国情,

日本国民价值观和伦理观,使人不知所从。夏目《三四郎》漱石的重要代表作中的主人公,如的三、《从今以后》、《门》、《行人》四郎的代助的宗助、《心》的一郎的“先生”等,在追求西方自我价值和保持传统伦理道德的激烈冲突中或迷茫、失语、挣扎,或走向毁灭。

实际上,夏目漱石有关日本“内发性”和“外发性”开化的观点,在19世纪80年代就由北村透谷提出。北村这样批评日本明治初期的文明开:“当今时代乃来自物质革命。日本的传统文化

化精神正在被剥夺,这种改革不像西方文明那样日本的这种改是其内部矛盾撞击所引发的革命,

”(中村光夫1972:而是‘移动’革不是革命,314)。

无论是北村透谷还是夏目漱石,他们都深刻地意识到明治维新改革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特别是对于从小喜读汉书、深受东方文化熏陶的夏目漱石,其影响更加巨大。夏目漱石在不同作品中指出西方文化的种种弊端。综观他的作品,主人公几乎皆为知识分子,且不满当时的文明开化。如初期作品《我是猫》中的英语教师苦沙、《哥儿》“我”、《草枕》弥中的数学教师中的西洋“我”画家等,他们都蔑视俗世间追名逐利风潮,追求精神慰藉;中期作品,如《从今以后》中受过“高等教育”、《门》的代助中的公务员宗助等,他“个人主们的遭遇使人质疑西方文明极力主张的

”、“个人觉醒”义理念等是否符合日本国情。在《从今以后》中,作者借代助之口尖锐批评不断膨:“日本这个不胀的个人私欲和日本的扩张政策

竟然要以一向西方国家借钱就无法自立的国家,

等大国自居,硬要挤进一等大国……你看看大家的言行,基本上都是愚蠢的。除了自己本身的事以及自己眼前的事外,脑子里什么都不想。因为劳顿使他们无法思想。精神困惫和身体衰弱不幸而且道德败坏也接踵而至。驰目整个同时降临,

日本,能找到哪怕一寸见方的土地是淋浴在阳光(夏目漱石1909:中的吗?真可谓暗无天日啊”

324)。后期作品,《行人》如中的大学教师长野一、《心》“先生”中的都以不同形式指出:私欲是郎

人类不幸的根源。1911年4月,夏目漱石拒绝日本文部省授予他的“文学博士”称号。1911年4《东京朝日》月15日报纸报道:夏目漱石在回绝信中批评博士制度在国家权力背景下滋生的少数贵族学者的社会不公现象。他不满日本明治政府“文明开化”推行的政策,可见一斑。

2“日本文明开化”对的批评

无论初期还是后期的夏目漱石文学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无限膨,《我是猫》胀的个人私欲。比如辛辣讽刺资本家;《从今以后》金田及金田夫人凸现主人公代助出于私欲夺友之妻后被社会和家庭抛弃,自传作品《道草》展现自私、人与人互相争斗甚至家庭内、夫妻间相互猜忌和算计的人性弱点。同样,在《心》“先生”中,亲叔父由于贪婪侵吞儿时家的大,“先生”部财产为得到房东小姐出卖童年时的唯“K”,“K”一挚友迫使自杀。

在夏目漱石笔下,贪婪是人类不幸的最大根源。他对明治时代改革开放中体现出的个人主义放任倾向不以为然。夏目漱石深受东方文化熏陶,受到中国传统儒教乃至道家学说的影响。他认为东方文化是调和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一、副良药,意识到东方文化的“克己”摒除私欲和、个人主义相对立。西方近代文明追求的“自我”

日本想用十几年就模仿和构建西方经过长期自然形成的文化基础是不可能的。夏目漱石指出,“引导日本现代开化的大潮是西方式的,但在这而是日本人。因而,大潮中游弋的却不是西方人,

每当大潮来袭时,我们日本人就有客居他乡、寄人篱下之感……体力和脑力皆优于我们的西方人用一百多年造就的令人瞩目的文明开化,我们日本人自诩用不到一半的时间就惊人地达到了。我们没有考虑西方人经历的那些困苦,这也许会导致我们文明开化的失败,或者会患上不能自拔的神经衰弱,甚至气息奄奄,在路边呻吟。这种结果很(夏目漱石1968:410-411)。可能会发生”

“内发性”夏目漱石认为西方文明开化是的。也就是说,西方文明开化是根据西方内在的经济发展和文化需求形成的自然产物。日本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是受外部剌激,没有充分考虑日本社“外发性”会实际状况而强行推行的,是的文明开化。夏目漱石认为,日本这种急功近利的文明开

131

《心》“先生”:“你也知道,中通过坦言我几乎石在

3“明治精神”

夏目漱石虽然对当时明治政府推行的政策颇为不满,但他仍以维持统治阶级利益为前提,是在这种框架中竭力纠正一些不利于或不适宜日本社会的不良现象,这些都是出于完善日本近代化进程的考虑。

1914年日俄交战之时,夏目漱石发表过《从》、《战后文界之超势》等作品,对日本军队的军记

节节胜利拍手叫好。他从英国留学归国后,坚信“自己本位”信条,主张日本自主,反对过分模仿洋人。夏目漱石原本认为对俄战争的胜利能使日步入繁荣自强的轨道,日本本摆脱对西方的依赖,

近代文学也能自强自立。然而,日俄战争虽取得胜利,但是战后日本社会诸相却使夏目漱石大为失望。他对当时日本社会盲目崇拜西方,道德低《三四郎》下,物欲横流颇为不满。夏目漱石在中,“即使我们在日俄战尖锐指出借广田先生之口,

”争中取胜,成为世界上一等强国也没用。

“明治精神”在夏目漱石后期代表作《心》中被提及,始于日本乃木将军夫妻为明治天皇殉葬,这件事当时引起日本社会极大关注。日本近代文芥川龙之介等也都发表作品,对其学巨匠森欧外、

,“明治精神”殉葬褒贬不一。实际上的提出和夏目漱石的经历和世界观直接关联。

夏目漱石出生时,由于生辰不吉利、母亲年龄大、子女众多等原因,不受父母喜欢,很快被送给他人。他一直不喜欢功利倾向的养父母。10岁左右,养父母离婚,他不得不回到生母家。但由于没有及时办理返藉手续,所以在他成人前的近10年内,一直以养父盐原的姓氏在父母家生活。哥姐姐皆姓夏目,只有他一人叫盐原。这在夏目哥、

漱石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一种被排斥的自卑和孤独感,使他极其反感利己主义、个人私欲,也极少信任他人。这无疑对他的性格及世界观产生很大影响。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又触动他敏感的神经。修善寺大患使夏目漱石经历一场生死洗礼。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的夏目漱石,在此后的作品中对日本“文明开化”不再持以前那种尖锐的批评态度,开始挖掘、分析、批判人们内心中的私欲,竭力表现私欲才是人类不幸的根源。

《心》,在中,无论是“K”还是“先生”都被家。“K”;“先生”庭抛弃被养父母断绝关系被亲叔叔欺骗,最后不得不背井离乡、孑然一身来到东京。对他们来说,家庭不亲、社会更陌生。夏目漱

(夏目漱石与社会无接触,我是一个孤独的人”1959:407)。这种孤寂心情使夏目漱石滋生厌世情绪。1914年11月,夏日漱石在一次文学聚会:“死是我的胜利。我如果死了,上对他的学生说

”葬礼并不重要,只希望大家齐呼万岁就行了。

《心》,“先生”:“就像我不在中的遗书里写道大概你也不能太理解乃木将军的自杀理由一样,

理解我自杀的原因吧。如果你真不明白,就当成人与人的观念也不同吧。这也是由于时代不同,

(夏目漱石1959:497)。乃木将军的“殉无奈的”

死”缘于昔日所犯过失的自责和报答天皇不但赦它有日本传统武士阶层的免反而重用自己之恩,

。《心》中的“先生”在“K”自杀12年主仆情结

最后经不起良心道德的折磨而负疚自杀了。后,

:“日本人认为自杀若以适正如本尼迪克特指出

(本尼迪克当的方法进行就能洗刷自己的污名”特1987:141)。

夏目漱石生于1867年,也就是日本明治维新明治天皇执政的初年。明治政府的“富国始端、

强兵”政策虽然快速促进经济发展、军事增强,然而与文化受容的滞后性形成极大反差。这使当时的日本人特别是明治时代的知识分子感到精神空虚。夏目漱石精通英语,曾留学英国。他曾提出“自己本位”,主张应有个人观点,不应人云亦云。“自己本位”当时主要涉及学术领域和日本国策。夏目漱石认为日本的“文明开化”不应完全跟着西方走,应走适合日本国情的道路,即走“内发的”文明开化之路。

“明治精神”在夏目漱石笔下实际上有一定日本一直是传统的封建家族寓意。明治维新前,

制。在江户时期,如果问及某人特别是武士,一般都会说:某某藩(江户时代幕府制下的诸侯领地)的某某家(知识分子在明治维新前属于武士阶层)。这是由于当时个人完全被置于集团之下,个人要无条件服从藩主。服从集团利益的是忠,服从家长的是孝。不忠不孝在当时被视为恶人。然而到了明治时期,西方文明侵入日本,以自我觉醒、自我追求为先导的西方思想开始撼动日本传直接冲击日统文化。明治政府推行“废藩置县”

本传统的封建家族制。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和以摒除私欲为主调的东方文明形成巨大反差。这使一些日本知识分子特别是像夏目漱石这样有深厚东方文化底蕴的文人感到失落和不安。

“殉死”,对于乃木将军的夏目漱石实际上怀有矛盾心理。一方面,不太理解乃木将军的自杀

132

理由,表达出作者对日本封建社会殉葬陋习的反感;另一方面,流露出对商品大潮冲击下仍能保持传统无功利“美德”行为的赞叹。虽然乃木将军,“先生”为明治天皇而死是受道德谴责自杀,但是日本传统文化在二者身上的巨大作用却是一致的。天皇的死、乃木的殉葬只是在某种程度上给。“明治精神”并不他一个很好的自杀口实而已

:“是导致主人公‘先生’是如曹瑞涛所说自杀的,“先生”,“明治精神”直接原因”而且在心中也没(曹瑞涛2011:192,有“附在明治天皇身上”

202)。在《心》,“先生”的遗书中、在天皇去世前就已在遗书中明确表示要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如今我又感到自己鞭笞自己还不如以自杀命

。至于所谓为“明治精神”徇结束自己的生命”

死,用《心》中“先生”的话来说“不过是笑话而。而且“先生”已”也并非崇拜天皇。李光贞指,“当明治天皇去世、出乃木大将徇死的消息传来夏目漱石在心灵上肯定是有一定震动的,但这时,

种震动究竟有多大?程度如何?夏目漱石是否赞美这种行动?他在给桥口贡的书信中以这样的口:‘今天是全国的大丧,吻写道所有的人是想吃不’能吃、想喝不能喝,真是奇怪的日子。他不仅把‘奇怪的日子’,天皇葬礼之日说成而且在给松根:‘葬礼结束后,东洋城的信中写道想必您很疲劳吧。明后天您休息的日子里玩一天如何?’把天‘奇怪的日子’,皇葬礼那天说成是一心想着要去‘玩一天’,这说明在夏目漱石心中,对天皇并没(李光贞2007:59)。渡边有过多的敬重或敬意”

,“夏目漱石对明治时代并没有太多好京二也说

感。他认为那是一个盲目赶潮流、失去个性的时(渡边京二代。自己只是被裹挟着向前走去”2000:17)。

“明治精神”实质上是在日本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明激烈撞击下,以主人公为代表、怀念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代知识分子孤独、失落和怀疑的“明治精神”精神写照。尽管一词仅出现一次,但在夏目漱石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折射出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彷徨与苦恼。日本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期间出现一大批重新审视东理智看待东西方文化的有识之士,涌现西方文化、

出一些质疑全盘西化的知识分子。夏目漱石曾在《现代日本的开化》一文中指出,日本学习西方,收稿日期:2011-10-21

有时就像“一个不会吸烟的孩子,却叼着烟卷装(夏目漱石1968:出一副很过瘾的样子给人看”

410)。像夏目漱石等倾向于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度提出批评。对于他们来说,丧失民族传统文化就等于失去民族特点,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民族消亡。因而“先生”想把老一代的日本传统伦理道德观传递给下一:“我现在想自己刺破自己的心脏,代把其鲜血泼撒在你的脸上。当我停止呼吸时,只要你的内心(夏目漱石能孕育出一个新生命,我也就满足了”1959:408)。正是由于这些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才对其后日本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4结束语

实际上,一部成功的作品、一个民族的兴起不生活的文化环境,不能没有民族可能脱离其成长、

特点,不能与本国传统文化无缘。这也许是夏目“明治精神”,“孕育出一传递给下一代漱石想把

个新生命”的宿愿。如何看待欧美文明,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也许这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任务之一。参考文献

M].杭州:浙江出版社,1987.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

J].外国文学评论,2011(1).曹瑞涛.为明治精神而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李光贞.夏目漱石小说研究[M]

2007.出版社,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夏目漱石.爱情三部曲[M]

1988.

.文芸春秋(特别版),2000渡边京二.漱石と明治[J]

(12).

M].东浅井清.現代日本文学(新研究资料)(第一卷)[

2000.京:明治書院,

J].国吉田精一.漱石と明治精神:漱石文学の人間像[

1968(2).文学,

.中村光夫全集(第十二卷)中村光夫.移動の時代[A]

[C].东京:筑摩書房,1972.

M].东京:新潮社,1959.夏目漱石.日本文学全集[

A].现代日本文学夏目漱石.現代日本の開化(1911年)[

C].东京:筑摩書房,1968.大系(第一卷)[

【责任编辑孙颖】

133


相关文章

  • 日本の近代文学作家ガイド
  • [作家 ガイド] ◎日本の近代文学作家ガイド はじめに. 日本の近代文学を代表する作家たちに付けられていたコピーを紹介します. (※引用したコピーは.「昭和文学作家史」(毎日新聞社・1977年刊)による) たった数文字で.作家の魅力や特質を ...

  • 钱钟书[围城]与夏目漱石[公子哥]①比较研究
  • 钱钟书<围城>与夏目漱石<公子哥>①比较研究 作者:陈安梅 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5期 摘 要: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作者的相似经历.作品的影响力.对教育和文凭的崇拜以及主人公的 ...

  • 近代中日文学的影响与交流
  • 作者:徐志啸 中州学刊 1999年11期 一.日文翻译及黄遵宪 近代时期中国文坛的一个显著征象是,翻译文学不仅是翻译西洋作品,且相当部分也翻译东洋作品--日本人的书,或将日本人翻译的西洋作品加以转译.这是由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大大激发了中 ...

  • 传统文化与日本
  • 文化力的概念 中国青年出版社在2008年12月出版了原日本文化厅长官青木保的三本书――<日本文化论的变迁><异文化理解><多文化世界>.和一般的日本官僚不同,青木保在进文化厅当长官之前,早已是日本知名学者 ...

  • 日本白桦派作家对鲁迅.周作人影响关系新辨
  • 作者:王向远 鲁迅研究月刊 1995年05期 在中日现代比较文学研究中,日本白桦派作家与中国作家--主要是鲁迅.周作人--的关系,是研究得比较充分的一个题目.许多论文作者都已经正确地指出,武者小路实笃的反战思想曾深得鲁迅的赞赏,他的所谓&q ...

  • 潘汉年案件的几个疑点
  • 潘汉年案件的几个疑点 潘汉年一生中最富传奇色彩.最引人注目的一段历史,无疑发生在抗战期间:首先和国民党接洽.开启国共合作抗日,此后又周旋于汪精卫政权和日本人的情报机关之间.这些独特的经历成就了潘汉年,也为他带来了灭顶之灾,而会见汪精卫似乎成 ...

  • 纪念顾随:古典诗词的优雅与现代人的尊严
  • 悲悯 顾随先生最广为流传的一句箴言是:"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无外乎说,无生与有生,悲观与乐观,都是生命旅途上的客观实在,无法回避:另一层却具有转化的含义,是指我们可能从 ...

  • 缘缘堂随笔
  • 丰子恺先生认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过于 朋友 关系. 丰子恺把世间比作一个极大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 在这网中,以至于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他想找一把剪刀,把这个网剪 破,然后看到世界的真相.这把剪刀是艺术 ...

  • 谭一平专访
  • 记者: 谭先生,祝贺您的著作《狐狸信条与穿山甲法则——一个外企女秘书的日记》出版!  谭一平:谢谢!  记者: 为什么起这么一个书名?狐狸与穿山甲是什么意思?  谭一平:当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这么个书名,但是,在写作过程中,脑海里总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