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雷雨前

学习目标及重点:

1、了解学习写景类散文的艺术特性,积累写景类散文的鉴赏经验。(重点)

2、体会散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认识并一定程度地掌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进一步提高鉴赏水平。(重点、难点)

3、体会文章写景的深刻含义。(难点)

预习要求:

1、通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读音、意义。

2、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学前准备:

作者名片:茅盾,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中国现代进步文学的先驱,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1年茅盾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了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建国后,茅盾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历任全国文学艺术界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写作了《霜叶红似二月花(续)》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文革”后,茅盾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1年3月,茅盾病逝于北京。临终前,茅盾捐出了自己一生的积蓄设立文学奖,专门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这就是著名的“茅盾文学奖”。

茅盾以小说著称,他的小说是以现实社会为写作对象,反映风起云涌的时代,展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刻画了形象生动的典型人物,从艺术角度揭示社会的历史的发展趋势。除此之外,茅盾的散文和杂文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他还是很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并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和整理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学的工作。

矛盾的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以及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以及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文章背景:《雷雨前》发表于1934年,登在当时的《漫画生活》月刊第工期(1934年9月20日出版)上。当时正处于“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人中国的国土,中国人民惨遭蹂躏;而国民党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对中国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实行残酷的围剿,同时,封建军阀、贪官污吏气焰嚣张,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整个中国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但是另一方面,中国革命已经从大革命失败时的低潮转入30年代前半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不断深入。作者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正在成为全国进步力量的核心,一次次革命风暴的酝酿与爆发,将冲破压抑中国人民的沉闷空气,让人看到希望。茅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了《雷雨前》。

一、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注音:幔( )水门汀( )呕出( )咆哮( )瞥过( )揩汗( )焦躁( )龌龊( )噤( )剥落( )

解释:

咆哮:

龌龊:

第 60页

二、朗读课文,小组合作阅读,探究讨论。

1、散文以什么作为顺序来描写雷雨前的景物特征的?

2、文章第一部分是写的什么时候的天气?找出关键的字句。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自己的实际感受的?写出了天气什么样的特点?

4、文章第二部分是写的什么时间的天气的变化?

5、第二部分是从几个层面来渲染雷雨前的闷热和焦躁不安的?

6、文章第三部分写出了雷雨到来时的气势和快意。请在文章中找出这样的语句,细细品味。

7、结合写作背景,揣摩文章所写的景物的含义。

8、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老舍所写的雷雨前的感受和茅盾所写的雷雨前的感受是不是一样。

三、精读精练,自我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龌( )龊( ) 灰色的幔( ) 龟( )裂

水门汀( ) 剥( )落

2、茅盾,原名,字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成立了“ ”,代表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

3、根据原文填空:

⑴然而太阳的威力好像 过了那灰色的幔,直 着你头顶。

⑵呼——呼——挡在幔外面整整两天的风开足了超高速度 来了!蝉儿 ,苍蝇 ,蚊子 ,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

4、给下面的句子填写标点:

⑴田里呢( )早就像开了无数的小沟( )有两尺多阔的( )你能说不像沟吗( ) ⑵ 霍( )霍( )霍( )巨人的刀光在长空飞舞( )

轰隆隆( )轰隆隆( )再急些( )再响些吧( )

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

第 61页

⑶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那里唱高调( )( )要死哟( )要死哟( )( )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

B、你会猜想这时那幔外的巨人在揩着汗,歇一口气;你断得定他还要进攻。

C、可是你等着,等着,却等来了苍蝇。

D、戴红顶子像个大员模样的金苍蝇刚从粪坑里吃饱了来,专拣你的鼻子尖上蹲。

6、根据上下文,选出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

⑴天快亮的时候,这桥上还有两三个人躺着, 。 a.也许就是他们把这些石头又困得热烘烘。

b.也许这些石头就是被他们又困得热烘烘。

⑵站在桥上的人就同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 。 a.像要呕出什么来,心口泛淘淘。

b.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

⑶然而猛可地电光一闪, 。

a.照得屋角里都雪亮。

b.屋角里都被照得雪亮。

二、理解运用

这一天上午, a 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 汗呢,只管钻出来,钻进来,可是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

午后三点钟光景,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 b 不折不扣一条缝!象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一会儿,长空一闪,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缝。然而中什么用?

像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像是这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瞥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人的愤怒的吼声! 猛可地闪光和吼声都没有了, c

空气比以前加倍闷! d 天加倍黑!

7、文中a、b、c、d四处填入的句子依次是。

①那幔比以前加倍厚!

②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

③还是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

④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 8、文段按照 、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

9、文段中的下列事物分别象征了什么?

灰色的幔:

天外巨人:

风、雷、电:

第 62页


相关文章

  • 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6课[雷雨]教学设计
  • 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6课<雷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部编本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观察·思考"这个主题, 编排了<古诗二首><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

  •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 ...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第二课时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的语气变化表现出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语言的美. 3.学习课文观察天气.大自然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教案
  • <雷雨>教案 一. 复习旧知 (一)上节课我们完成了雷雨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还记得这些词语朋友吗?我们来大声读一读: 黑沉沉 压力 蝉鸣 乱摆 垂下 逃走 阵雨 彩虹 蜘蛛 越来越亮 (二)看来同学们都记住了这些生词,下面 ...

  • [雷雨]说课
  • <雷雨>说课 学科:语文 一.说教材 <雷雨>是山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本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本文用字精炼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很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 ...

  • 课文雷雨教学方法初探
  • <雷雨>这篇课文上完了,让我特别欣慰的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学生的回答是那么富有想象力,那么富于创新.从<雷雨>一课的教学效果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课应该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

  • 雷雨读书笔记
  •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在这梅子初黄,菡萏微红,闷热的夏季,"平地一声雷",年仅23岁,清华大学的学生曹禺挥笔写下惊世之作--<雷雨>,同时造就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

  • 曹禺先生作品
  • 曹禺先生作品 雷雨(剧本)1933,文生日出(剧本)1936,文生原野(剧本)1937,文生编剧术(理论)1940,正中黑字二十八(剧本)与宋之的合著,1940,正中蜕变(剧本)1940,商务正在想(剧本)1940,文生北京人(剧本)194 ...

  • 曹禺传(节选)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曹 禺 传(节选)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 ...

  • 论[雷雨]悲剧主题的多重性
  • (提纲) 导语 <雷雨>通过一个两代人陷落其中的爱情悲剧故事,对于亲情.爱情.人生. 阶级.命运及其背后的力量,做了一次深刻的探索.它的爱情命运,既折射出现 代文学发展史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文学学科曾经的曲折历程.把人间最惨烈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