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论文1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化学专业论文

题 目 我国新能源的发展与应用

学 生 姓 名 宫庆玲 专 业 年 级 2010级 学 号

指 导 教 师(职称) 朱宇君 日 期

我国新能源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发展替代能源, 实现传统能源之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真正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障。国家将积极开发水电、核电, 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和海洋能。据悉, 到2020 年, 中国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从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16%左右; 2035~2040 年,这一比重将占到一次能源总量的25%以上。在寻求能源与经济均衡点的进程中,新能源具有清洁、污染排放少、可再生等一系列优点,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改善能源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总结目前国内的主要新能源种类及利用方式,分析了国家政策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持和导向,阐述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的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并对我国新能源发电的发展方向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新能源,减排,能源消耗,能源结构,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向; 正文:1980年联合国召开的“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对新能源的定义为: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和核能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日前在中国,可以形成产业的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主要指小型水电站)、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既是整个能源供应系统的有效补充手段,也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是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最终能源选择。 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此,煤、石

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都被看作常规能源,而把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作为新能源。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过去一直被视作垃圾的工业与生活有机废弃物被重新认识,作为一种能源资源化利用的物质而受到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因此,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也可看作是新能源技术的一种形式。

新近才被人类开发利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的能量资源称为新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气等。

特点:1)资源丰富,普遍具备可再生特性,可供人类永续利用;

2)能量密度低,开发利用需要较大空间;

3)不含碳或含碳量很少,对环境影响小;

4)分布广,有利于小规模分散利用;

5)间断式供应,波动性大,对继续供能不利;

6)目前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较化石能源高。

一、能源形势和任务

我国传统能源资源并不丰富,尤其是油气资源。据统计, 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1%、4%和54%。相对而言, 煤炭略多, 注定了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只能以煤为主。从2002~2006 年的5 年内, 依靠以煤为主、煤在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中所占七成左右的比例, 中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2002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10 万亿人民币,达到102398 亿人民币; 2006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09407亿人民币。在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同时,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2002 年为15.18 万亿吨标准煤,2006 年为24.567 万亿吨标准煤。5 年来,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的能源总量的比例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是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仍然维持在七成左右,以传统燃煤为主的中国能源结构并没有重大改变。而且2006 年中国煤炭产量达到了23.25 亿吨,现有产能加在建产能和新批准发证形成的生产能力已经突破了28 亿吨, 巨大的煤炭产能和燃煤消费方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有别于同等水平国家的经济特色。与此同时,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40% , 2020 年预计将超过60%; 能源运输方式90%依靠海运, 存在导致油路中断的众多不安全因素; 油价一路走高, 对经济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量废气排放严重污染环境, 等等。中国“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要求, 到2010 年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 这意味着我国发展模式要进行根本性的转变。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 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既是我国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重要措施, 更是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为此, 我国必须在能源结构上进行天翻地覆的换代转型, 加快发展新能源。

我国能源分布如下:

图1.我国核电厂分布图 图2.我国煤炭分布图

图4.我国大中型水电站分布图 图3.我国油田分布

图5.我国境内天然气分布及管道分布图

二、新能源建设项目规定

2002 年, 我国发布的《新能源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中规定, 新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经转化或加工后的电力或洁净燃料。凡新建的新能源设施的项目( 转化或加工电力或洁净燃料)

为新能源基本建设项目。新能源基本建设项目的经济规模为: 风力发电装机3000 干瓦及其以上, 太阳能发电装机100干瓦、地热能发电装机1500 千瓦及其以上、潮汐发电装机2000 千瓦及其以上、垃圾发电装机1000千瓦及其以上、沼气工程日产气5000 立方米及其以上及投资3000 万元人民币以上其他新能源项目。达到经济规模的为大中型新能源基本建设项目, 达不到的为小型项目。2005 年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 可再生能源, 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2005 年11 月29 日, 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在《目录》中涵盖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水能等六个领域的88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系统设备/ 装备制造项目。其中部分产业已经成熟并基本实现商业化; 有些产业、技术、产品、设备、装备虽然还处于项目示范或技术研发阶段, 但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和能源产业发展方向,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或在特殊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三、新能源发展现状与前景

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量丰富、开发潜力大。太阳能的理论资源储量为每年23000 亿tce ( 吨标准煤) , 2/3 的陆地年日照小时超过2200, 每平方米年接受太阳辐射5000 兆焦; 风能的资源量为3.23TW ( 太瓦=10 亿千瓦) , 可开发潜力陆地为250GW( 吉瓦= 百万千瓦) , 近海为750GW; 小水电资源量为180GW, 可开发潜力为1.28GW;海洋能的资源量为2500GW, 可开发潜力为50GW, 其中潮汐能的资源量为1100GW, 可开发潜力为22GW; 生物质能的可开发潜力目前为3.18 亿tce, 2050 年为9.76亿tce; 地热资源量为2000 亿tce,高温6GW。

1.风能 风能是太阳辐射下流动所形成的。风能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蕴藏量大,是水能的10倍,分布广泛,永不枯竭,对交通不便、远离主干电网的岛屿及边远地区尤为重要。目前风能最常见的利用形式为风力发电。风力发电目前有两种思路,水平轴风机和垂直轴风机。水平轴风机目前应用广泛,为风力发电的主流机型。 风力发电是当代人利用风能最常见的形式,自19世纪末,丹麦研制成风力发电机以来,人们认识到石油等能源会枯竭,才重视风能的发展,利用风来做其它的事情。 1977年,联邦德国在著名的风谷--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布隆坡特尔建造了一个世界

上最大的发电风车。该风车高150米,每个浆叶长40米,重18吨,用玻璃钢制成。

积极开发风能资源, 加快风电发展步伐, 是调整我国能源结构, 合理利用资源, 保护环境, 解决能源短缺的科学发展之路、战略选择。我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 但目前的开发程度很低。近10 年来世界风电发展很快, 过去3 年全球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2%。在世界装机前10 名中, 中国装机容量增长速度仅为17.5%。我国风力发电起步并不晚, 但发展迟缓, 国家规划目标多次没有完成。目标和实际结果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造成巨大反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少专家认为: 风电发展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存在着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发电成本高、专业化人才稀缺、研发力量薄弱、核心技术落后、市场发育不良等问题, 风电运营企业内外部环境不佳等。根据世界风力发电发展的经验, 风电的发展速度除了技术因素外, 它在很多国家的发展中都得到了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 只靠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或者社会商业资本的推动, 发展速度是很缓慢的。因此, 要加快我国风电发展步伐, 需要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建议: 一是国家加大风力发电项目贴息贷款的力度。二是应降低风电税收, 风电增值税征收应在5%以下, 以提高风电的还贷能力。三是重点支持风电设备研发的投资。风力发电设备的技术研发, 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一般的企业无法承受这样巨大的研发投入, 特别是兆瓦级变浆变速风力发电机, 国家应列入科技攻关项目, 给予科研经费的支持。四是国家有关部门要尽快落实、出台《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并且, 做到风力发电机容量大小都一律适用。这样做有利于不发达的省份发展风电, 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风电资源, 解决农村、牧区生活用能的需要, 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五是目前国家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了发展风电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力度与德、美、印度等国相比还不够。目前鼓励发展风电的配套政策还不具体到位。比如风电入网价格,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的规定, 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上网电价, 由各级价格主管部门按照有利于促进其开发利用和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 同时要采取保护电价加鼓励电价的模式政策。但这一措施尚未落实到位。目前风电装机总量所占比例很小, 不足1%, 即使到2020 年我国风电发展规划的3000 万千瓦, 所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例也只有3%左右, 因此, 为了促进这一清洁能源的发展, 给予风电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2.太阳能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光伏( 太阳能电池) 发电系统, 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太阳能聚热系统, 利用太阳的热能产生电能; 被动式太阳房; 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取暖和制冷。按照中国电力科学院的预测, 到2050 年,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装机将占全国电力装机的25%, 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将占到5%。自2003~2005 年, 由于欧洲光伏市场特别是德国市场的拉动, 中国的光伏生产能力迅速增长, 截止到2005 年底, 中国太阳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00MW( 兆瓦= 千千瓦) , 当年产量达到150MW。国内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光伏发电市场的需求。目前, 中国光伏发电的市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信和工业应用, 大约占到35.7%;农村和边远地区应用, 大约占42.9%;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大约占4.3%; 太阳能商品及其他, 大约占到17.1%。所有这些应用领域中, 大约有52.8%是属于商业化的市场( 通信工业应用和太阳能光伏产品) , 而另外的47.2%则属于需要政府和政策支持的市场( 包括农村和并网光伏发

电) 。预计, 在2010 年以前将会有2~3 座荒漠电站建成, 装机容量20MW; 到2020 年荒漠光伏电站的累计装机将达到200MW。我国有着大片的沙漠、沙漠化土地和潜在沙漠化土地, 总计约105 万平方公里。1 平方公里土地可以安装100MWp 太阳电池, 如果只用1%的荒漠面积来安装太阳电池,则可以安装1000GWp, 是我国现有电力装机的两倍。

3.海洋能 海洋能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 海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接收、储存和散发能量, 这些能量以潮汐、波浪、温度差、盐度梯度、海流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这些不同形式的能量有的已被人类利用, 有的已列入开发利用计划, 但人们对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程度至今仍十分低。

海洋能特点:1.海洋能在海洋总水体中的蕴藏量巨大,而单位体积、单位面

积、单位长度所拥有的能量较小。这就是说,要想得到大能

量,就得从大量的海水中获得。

2.海洋能具有可再生性。海洋能来源于太阳辐射能与天体间的

万有引力,只要太阳、月球等天体与地球共存,这种能源就

会再生,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海洋能有较稳定与不稳定能源之分。较稳定的为温度差能、

盐度差能和海流能。不稳定能源分为变化有规律与变化无规

律两种。属于不稳定但变化有规律的有潮汐能与潮流能。人

们根据潮汐潮流变化规律,编制出各地逐日逐时的潮汐与潮

流预报,预测未来各个时间的潮汐大小与潮流强弱。潮汐电

站与潮流电站可根据预报表安排发电运行。既不稳定又无规

律的是波浪能。

4.海洋能属于清洁能源,也就是海洋能一旦开发后,其本身对

环境污染影响很小。

波浪发电

据科学家推算,地球上波浪蕴藏的电能高达90万亿度。目前,海上导航浮标和灯塔已经用上了波浪发电机发出的电来照明。大型波浪发电机组也已问世。中国在也对波浪发电进行研究和试验,并制成了供航标灯使用的发电装置。将来的世界,每一个海洋里都会有属于我们中国的波能发电厂。波能将会为中国的电业作出很大贡献。

潮汐发电

据世界动力会议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潮汐发电量将达到1000-3000亿千瓦。世界上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是法国北部英吉利海峡上的朗斯河口电站,发电能力24万千瓦,已经工作了30多年。中国在浙江省建造了江厦潮汐电站,总容量达到3000千瓦。

尽管这些海洋能资源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 但是也有着一些相同的特征。每种海洋能资源都具有相当大的能量通量: 潮汐能和盐度梯度能大约为2TW; 波浪能也在此量级上; 而海洋热能至少要比此大两个数量级。但是这些能量分散在广阔的地理区域, 实际上它们的能流密度相当低, 而且这些资源中的大部分均蕴

藏在远离用电中心区的海域。因此只能有一小部分海洋能资源能够得以开发利用。全球海洋能的可再生量很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1年出版物的估计数字, 五种海洋能理论上可再生的总量为766 亿千瓦。其中温差能为400 亿千瓦,盐差能为300 亿千瓦, 潮汐和波浪能各为30 亿千瓦, 海流能为6亿千瓦。但如上所述是难以实现把全部能量取出的, 设想只能利用较强的海流、潮汐和波浪, 利用大降雨量地域的盐度差, 而温差利用则受热机卡诺效率的限制。因此, 估计技术上允许利用功率为64 亿千瓦, 其中盐差能30 亿千瓦, 温差能20 亿千瓦, 波浪能10 亿千瓦, 海流能3 亿千瓦, 潮汐能1 亿千( 估计数字) 。

4.核燃料

核能的利用是人类未来能源的希望所在。从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看, 人们开发核能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重元素的裂变, 如铀;二是轻元素的聚变, 如氘、氚。重元素的裂变技术, 己得到实际应用; 轻元素聚变技术, 正在积极研制之中。不论是在核裂变反应的重元素铀, 还是核聚变反应的轻元素氘、氚, 在世界大洋中的储藏量都是巨大的。核聚变比核裂变产生的能量效应要高达600 倍, 比煤高1000万倍。核聚变研究是当今世界科技界为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而开展的重大国际合作计划。与不可再生能源和常规清洁能源不同, 聚变能具有资源无限、不污染环境、不产生高放射性核废料等优点, 是人类未来能源的主导形式之一, 也是目前认识到的可以最终解决人类社会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2006 年5 月24 日, 国家科技部代表我国政府与其他六方一起,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草签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ITER) 联合实施协定》。这标志着ITER 计划实质上进入了正式执行阶段, 即将开始工程建设, 也标志着我国实质上参加了ITER计划。尽管就规模和水平来说, 我国核聚变能的研究和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 还须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才能接近“实验堆” 建设和研究阶段。而参加ITER 计划, 参与ITER 的建设和实验, 从而全面掌握ITER 的知识和技术, 培养一批聚变工程和科研人才, 使其成为我国聚变研究的一部分。再配合国内安排必要的基础研究、聚变反应堆材料的研究、聚变堆某些必要技术的研究等, 则有可能在较短时间、用较小投资使我国核聚变能研究在整体上进入世界前沿, 为我国自主地开展核聚变示范电站的研发奠定基础。国际聚变界普遍认为, 今后实现聚变能的应用将历经三个战略阶段, 即: 建设ITER 装置并在其上开展科学与工程研究; 在ITER 计划的基础上设计、建造与运行聚变能示范电站; 最后, 将在本世纪中叶( 如果不出现意外) 建造商用聚变堆。我国将力争跟上这一进程, 尽快建造商用聚变堆, 使得核聚变能有可能在本世纪末在我国能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5.生物质能源 生物质能(又名生物能源)是利用有机物质(例如植物等)作为燃料,通过气体收集、气化(化固体为气体)、燃烧和消化作用(只限湿润废物)等技术产生能源。只要适当地执行,生物质能也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能源,但要看生物质能燃料是如何产生出来。

目前全球范围正在炒做用玉米、小麦、食糖等粮食来制造汽油等能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过高成本带来的过高价格。当前主要是以甜高粱、木薯等为原料。

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能力和动力的物质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程度以及人均消费量是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2006年底全国已经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870万口,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4万处,畜禽养殖场和工业废水沼气工程2,000多处,年产沼气约90亿立方米,为近8000万农村人口提供了优质生活燃料。

中国已经开发出多种固定床和流化床气化炉,以秸秆、木屑、稻壳、树枝为原料生产燃气。2006年用于木材和农副产品烘干的有800多台,村镇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近600处,年生产生物质燃气2,000万立方米。生物质主要包括薪炭林、经济林、用材林、农作物秸秆、林业加工残余物和各类有机垃圾等。我国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 资源总量不低于30 亿吨干物质/ 年,相当于10 亿多吨油当量, 约为我国目前石油消耗量的3 倍。世界各国在调整能源发展战略时, 都把高效利用生物质能摆在优先地位, 列为能源利用中的重要课题。生物质能源产业是指利用可再生或循环的有机物质, 包括农作物、树木和其他植物及其残体等为原料, 进行生物基产品、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生产的产业。经专家测算的数据为: 如能利用我国生物质资源的一半, 就相当于建设一个年产

5000 万吨“绿色油田”; 可节省能源进口外汇150 亿美元; 年产值将达万亿元。与此同时, 可提高能源安全度、减排1.6亿吨一氧化碳, 还可从源头上治理白色污染。为推动我国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生物质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 国家发改委决定,2006~2007 年两年实施生物质工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其主要目的是加速我国生物质开发利用的产业化进程, 促进生物质开发工业化成套技术的集成和应用, 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和应用示范。据悉, 生物质工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领域包括三类:一是生物能源。开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成型燃料、工业化沼气等生物能源产品的产业化。主要包括以木薯、甘蔗、甜高粱、甜菜、秸秆等非粮食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 以棉籽、油菜籽、废弃油及其他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 以秸秆、农林业废弃物等为原料压缩成型生产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以及利用有机废弃物开展大型工业化沼气的生产和利用。二是生物材料。开展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产品的基础化工材料产业化。主要包括可生物降解生物质塑料、淀粉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共混得到的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单体及聚合物、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新型炭质吸附材料等。三是生物质原料的高效生产。重点支持边际性土地(如沙荒地、盐碱地、山坡地等)高产作物、植物的育种及新品种产业化, 基因工程高产淀粉质、纤维质、油料作物等的品种改造与新品种产业化等。国家发改委要求, 通过专项的实施, 促使非粮原料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实现10 万吨以上的规模化工业生产, 形成我国生物质产业的工业技术基础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框架, 为我国生物质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据专家预测估计, 到2010 年,我国年生产生物燃油约为600 万吨, 其中生物乙醇500 万吨, 生物柴油100 万吨; 到2020 年, 年生产生物燃油将达到1900 万吨, 其中生物乙醇1000 万吨, 生物柴油900 万吨。

(1) 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是指植物油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制造的脂肪酸甲酯, 是一种洁净的生物燃料, 也称之为“ 再生燃油”。目前我国已有数十

家生物柴油企业, 总设计能力超过300 万吨/ 年。但目前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如原料供应、标准建设、市场混乱等问题。为了保证生物柴油产业健康发展, 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综合的辨证分析与论述, 使企业家、政府官员及学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2007 年5 月1 日, 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的B100 生物柴油国家标准( 简称国标) 将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生物柴油的第一个国家标准, 虽然只是推荐使用而非强制, 但作为生物柴油产业正规化的第一个标准, 意味着这种替代能源将在官方认可下正式

开始。近两年,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集团开始介入, 国家林业局、发改委资源司、国家环保局可以有选择地重点支持这些大公司, 大规模种植油料作物, 大规模收集废弃油脂, 大规模生产生物柴油。这个路子如果走得顺,可以使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向前迈一大步。

(2) 燃料乙醇

目前, 燃料乙醇的生产和应用在国际上已呈高速发展趋势,燃料乙醇产业已成为各国政府调控农产品供需矛盾, 解决石油资源短缺问题, 保护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面对能源短缺、油价日益高涨的世界性问题, 燃料乙醇作为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 在我国无疑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到“ 十一五”末期, 中国燃料乙醇的年产能将从目前的102 万吨达到500 万吨, 成为仅次于巴西、美国的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和使用国。从世界各国车用乙醇汽油使用情况来看, 在美国、巴西早已成功推广, 近年来欧盟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在积极推广车用乙醇汽油。然而, 这项工作在中国还仅处于推广试验阶段。目前中国汽车新能源正遭遇困局: 一方面是耕地日趋减少、玉米原料紧张、粮食涨价; 另一方面是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为加工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纷纷上马、燃料乙醇对粮食原料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车与人“ 争口粮”, 燃料乙醇进退两难。2006 年9 月,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税务总局、林业局印发《关于发展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将“坚持不与粮争地, 促进能源与粮食‘双赢’”放在首位。同时, 12月14 日,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 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明确指出: 目前, 以生物燃料乙醇或非粮生物液体燃料等名目提出的意向建设生产能力已超过千万吨, 生物燃料乙醇产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要求因地制宜, 非粮为主。重点支持以薯类、甜高粱及纤维资源等非粮原料产业发展。国家发改委12 月18 日下发的《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明确提出, 我国将“坚持非粮为主, 积极稳妥推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 并立即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项目, 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在相关部委紧急叫停玉米加工乙醇后, 政府仍会继续“适度”发展燃料乙醇行业, 坚持能源与粮食双赢,“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 国家会采取一些财税扶持政策, 支持燃料乙醇的生产和使用。

四、未来我国新能源发展前景

发展替代能源, 实现传统能源之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真正实现经济“ 又好又快”地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障。当前, 中国政府正在抓紧研究广泛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以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 并准备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立法, 采取税收、政策倾斜等措施, 促进其开发和推广, 准备到2050 年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总的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50%, 届时, 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能源的消费结构, 减轻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 也将更有利于保护生态和环境。从理论上说, 替代能源可以缓解甚至解决中国经济对石油的高度依赖, 但是替代能源的技术、性能、安全、环保、成本等指标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尽管我国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 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在技术、规模、水平还是在发展速度上, 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障碍。可以预计,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中国发展替代能源将实行能源结构多元化的战略, 煤制油、煤制甲醇、二甲醚、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能源均有各自的发展空间。同时国家将积极开发水电、核电; 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和海洋能。据悉, 到2020 年, 中国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从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16%左右; 2035 ~2040 年, 这一比重将占到一次能源总量的25%以上。 1、环境意义和能源安全

中国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格局,自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使得中国接入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由于中国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的相对不足,未来中国能源供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

国际贸易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国际能源价格有可能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改善而趋于稳定,但也有可能随着国际局势的动荡而波动。今后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以及油价波动都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石油供给,对经济社会

11

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相对减少中国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例和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提高中国能源、经济安全。

此外,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相比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其环境污染少。

2、未来的几种新能源

波能:即海洋波浪能。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据推测,地球上海洋波浪蕴藏的电能高达9×104TW。近年来,在各国的新能源开发计划中,波能的利用已占有一席之地。尽管波能发电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目前的进展已表明了这种新能源潜在的商业价值。日本的一座海洋波能发电厂已运行8年,电厂的发电成本虽高于其它发电方式,但对于边远岛屿来说,可节省电力传输等投资费用。目前,美、英、印度等国家已建成几十座波能发电站,且均运行良好。

可燃冰:这是一种甲烷与水结合在一起的固体化合物,它的外型与冰相似,故称“可燃冰”。可燃冰在低温高压下呈稳定状态,冰融化所释放的可燃气体相当于原来固体化合物体积的100倍。据测算,可燃冰的蕴藏量比地球上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总和还多。

可燃冰

煤层气:煤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温度及压力增加,在产生变质作用的同时也释放出可燃性气体。从泥炭到褐煤,每吨煤产生68m3气;从泥炭到肥煤,每吨煤产生130m3气;从泥炭到无烟煤每吨煤产生400m3气。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煤层气可达2000Tm3。

微生物: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盛产甘蔗、甜菜、木薯等,利用微生物发酵,可制成酒精,酒精具有燃烧完全、效率高、无污染等特点,用其稀释汽油可得到“乙醇汽油”,而且制作酒精的原料丰富,成本低廉。据报道,巴西已改装“乙醇汽油”或酒精为燃料的汽车达几十万辆,减轻了大气污染。此外,利用微生物可制取氢气,以开辟能源的新途径。

第四代核能源:当今,世界科学家已研制出利用正反物质的核聚变,来制造出无任何污染的新型核能源。正反物质的原子在相遇的瞬间,灰飞烟灭,此时,会产生高当量的冲击波以及光辐射能。这种强大的光辐射能可转化为热能,如果能够控制正反物质的核反应强度,来作为人类的新型能源,那将是人类能源史上的一场伟大的能源革命。

12

参考文献:《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

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201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年版,

第213 ~ 214 页。

《2050 年可再生能源完全可以满足全球能源需求》,载于《经济参考报》

2011 年2 月28 日。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0》。一次能源统计口径包括煤炭、石油、

天然气、水电、

核电和其他能发电。

鲍健强, 朱逢佳. 从创建低碳经济到应对能源挑战[ J] 浙江工业大学学

报, 2009, ( 06)

王利.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经济之路[ J] 生态环境与保护,2010,

( 03 )

13


相关文章

  • 可再生能源利用论文风能的利用论文
  • 可再生能源利用论文风能的利用论文 可再生能源发电开发利用及经营情况实证分析 摘要:江苏省是能源消耗大省,又是资源小省,能源需求增长压力大,能源自给率不足20%.突破能源瓶颈,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节能降耗,二是增加供应.大力 ...

  •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09年第19卷 第3期aⅢ峨嗍ⅡA1即料.砌强0UItC啜ANDDⅣ琅饼呱扣卧rr vu.19^iD.32009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 戴亦欣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为了应 ...

  • 西南大学热工学第三版期末论文题目
  • 每班每人选一题,不同班间可以选重复的题目 论文要求:字数>= 3000 字符,宋体5号,行距18磅, 其它格式按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格式要求排版.学报格式见学校网站. 首页写上学生专业.姓名.学号.班级.联系方式 论新能源的利用 ...

  • 江苏大学毕业设计及论文基本要求
  • 本科毕业设计要求: 1. 英文文献翻译,文献的原文由老师提供,要求对英文文献中的题目.摘要.正文.图表 名称进行原意翻译,文献中的作者.公式.图表以及参考文献不需要翻译.翻译时不可通过翻译工具进行全文翻译,仅能使用翻译工具进行初步翻译再针对 ...

  • 车用燃料生命周期评价
  • 车用能源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提纲1研究团队介绍2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车用能源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车用能源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团队带头人黄震教授,教育部第二批长江学者, 黄震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上海交通大 ...

  • 环境污染论文
  • 关键词:能源 开发 法律 环境 污染 摘要:社会的发展需要能源,而开发以及使用能源时不注意就给世界带来严重的污染.各个国家也为之颁布许多法律来加以约束.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 ...

  • 中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 摘要:从建国之初起.能源产业在曲折中逐渐发展壮大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形成了能源产业体系.能源在国民经济中起 到支撑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一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却不断加大.同时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不 高.单位产值能耗较高, ...

  • 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欧洲新能源状况论文
  • 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的欧洲新能源状况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11-000-02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各国一直面临财务危机.公共债务占据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83.3%,欧盟又 ...

  •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论文
  • 科技论文写作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自动化102班 内容提要: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 ...

  • 小论文的要求与供参考的论文题目
  • 小论文的要求与供参考的论文题目 一. 小论文的要求 1. 凡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均需完成一篇与环境 有关的小论文.论文题目自拟,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建议或学习某专题的心得体会. 2. 论文要求用word文档打印.字数控制在 1500~3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