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

第18卷第2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V01.18No.2(2006年2月)SOCIALSCIENCESJOURNALOFCOLI正GESOFSHANXI(Feb.2006)

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

王志红

(华北工学院分院,山西太原030008)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对于个体生命、对于“生”以及“死”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但生与死是一

个生命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正是因为死才凸现了“生”的意义,意识到死才会只争朝夕,充实自我,热爱生命。

[关键词]中方;西方;文化;个体生命;生;死

[中图分类号]B82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85(2006)02—0019—03

在《现代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时黑子与欧文的不同表现,其实那就是典型的中国第二册第五课的课后练习中关于“break”一词有这人的“宁折不弯”与西方人的“宁弯不折”。

么一句话“Oakmaybendbutwillnotbreak”。很多老还记得某个电视剧中儿子与曾经为革命出生入师在把这句话翻译成中文时犯了难。我们中国有句死的父亲争执时说“……当我们中国人为那些死去话叫“宁折不弯”,可这句话却分明是“宁弯不折”。的人修建纪念碑的时候,西方人却为那些胜利归来这可怎么办?的人修建了凯旋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笔者认为这些教师这样对号入座地翻译首先是了中西方文化中关于生命价值的极大差异。上述情生搬硬套,其次是缺乏文化意识。看过电影《黄河形也引发了笔者对中西方文化中关于生命、生死以绝恋》的人应该记得当黑子的女儿落人日本人之手及生命价值等差异的兴趣和思考。

价值通过知识产权、技术股份等商品形式有效地反的一种解释[J].南开经济研究,2001,(3):49_51.

映出来,才能保护人才的知识创新成果和技术创新[2]袁莉.聚集效应与西部竞争优势的培育[M].北京:经济管理成果,调动人才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第三,创造出版社,2002:77_78.

具有活力的文化和生活环境,使人才能够心情愉快[3]钟定国.企业生命周期与人才激励机制[J].中国人才,2003,地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第四,搭建人才团队(2):33-34.

的桥梁,强化人才知识协同,为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4]蔡宁,杨闩柱.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演进:从“聚集经济”到

“创新网络”[J].科研管理,2004,(4):107.

提供组织保证。[5]牛冲槐,任朝江.提高全民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参考文献][J].生产力研究,2∞3,(5):107一109.

f1]安虎森.空间接近与不确定性的降低——经济活动聚集与分散

AStudvonEffectofTalentAccumulation

NiuChon曲uail,ZhangMin2,zhan班Iongchao。,LiGan91

(1.死涉Mo凡踟泌巧砂矿死c^加fDg),,死巧伽n030024,吼流o;2.S^ondD昭‰而e琚毋矿

j%ie,Ice口,以71ec^,}oZogy,Q西^gdoo266510,C讫i乃o)

[Abstract]Talentsarethemostexcellentgmup0fpersonnelsinhumanresources.Thereasonablenowageoftalent

couldresultinthephenomenonoftalentaccumulation,whosequalitativechaIlgewillintumbringabouttheefkctoftalentaccumulation.0nthebasisofthephenomenonoftalentaccumulation,toearefullystudytherelationshipbetweenphenome—nonoftalentaccumulationandefkctoftalentaccumulation,andtoscientificallydefinetheconceptofeffectoftalentaccu-mulationanditscharacteristicswillmakeforthereasonablenowageofChinesetalentsinordertobringtheirenerg)Tintofullplay.

[Keywords]talen‘;phenomenonoftalentaccumulation;efkct“talentaccumulation

[责任编辑唯舜]

[收稿日期]2005—11—29

[作者简介]王志红(1976一),女,山西长治人,华北工学院分院教师。19

第18卷第2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2月

一、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把注意力放在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寻上,不要分心

去考虑死亡及死亡之后的事。中国文化主张积极人

文化中对于个体生命的态度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社会价值,而不是自然美国,可谓是生命医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就是在存在价值。自然存在的价值就是实现社会价值的载这儿,就是否允许胚胎克隆技术合法化的问题在参体。面对死亡的威胁,如果只考虑自己的身家性命众两院进行过激烈的辩论。美国总统布什坚决反对而置社会价值于不顾,将不齿于世人。所以,那些克隆技术,认为这是“为了毁灭生命而生长一个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了正义“宁折不弯”,将生命”,是严重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布什的态度代命的社会价值置于生命本然状态之上的仁人志士们表了很多美国人的态度,同时也代表了西方社会强受到世代推崇,成为后人的楷模。对于普通人来说调个体生命至上的一般道德价值。一生没有为社会做出什么突出贡献,也没有为家人、

西方人从基督教的背景中发展出平等主义和个子孙后代留下什么家业,那就叫一辈子庸庸碌碌,没人主义的人生观,认为所有生命个体都是平等的,都意义。如果败了家业,那就不但对不起祖先,而且要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价值,因此,绝对的个体的生命遭后人唾骂。宋代张载《西铭》的最后两句说:“存,尊严必须维护。西方人的这种人生观是一种异常神吾顺也;没,吾宁也”。人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尽自己圣、严肃、庄严的信念,绝对不允许违背。克隆技术的社会责任,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安宁的、问心无(即胚胎复制)是目前提取健康细胞以取代衰老细愧的。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我们中华胞来治疗人类疾病的方式中最有潜力的一种。但克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应该代代传承,隆的问题在于把复制出的生命当成一个纯粹的治病发扬光大。

工具,而不是当成一个纯粹的人,这就严重违背了西当我们想要了解西方文化中对待“生”的态度方社会强调个体生命至上的一般道德价值。时,我们发现他们总是将“生”与“死”紧密联系起

与美国人恰恰相反,中国人异常神圣、严肃、庄来。这就是为什么说西方文化是悲剧文化。西方文严的信念不是个体,而是由个体组成的家庭和群体。化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倡导在走向死亡的历程家是一个绝对的整体,而家中的个体只具有相对的中生存、生活与发展,自主地承担和履行权利和义道德价值。我们常听到中国人失去亲人时会哭着务。弗洛伊德说:“要想继续活下去,就先做好死的说:“你走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因为这个家不准备”。只有做好死的充分准备,才会感受到生的完整了。这就反映出一个个的生命个体在中国人的可贵、生的价值,才会分秒必争充实人生。当代西方观念中是以家庭为单位相互依赖的,不强调绝对的存在主义先驱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人存在的一种个体生命。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发扬开来,一个人的方式,死笼罩、覆盖、贯穿整个人生的过程,并决定着生命就不仅仅是个人的,父母养育了他,社会教育了生的内容、内涵、价值和责任。所以海德格尔的死亡他,如果一个人随意处置自己的生命,以死来逃避人哲学也叫“责任哲学”,它不单纯论述死亡,而是由生责任,那就是一种自私,一种对自己,对父母,对社死反观生,分析死在人生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方文会的不负责任。中西方对于个体生命的不同态度,化对死的看法,促使人们有勇气正视死亡、认识死在一个人一出生就显现出来了。美国的孩子出生后亡、接受死亡、思考死亡,并以死来反思生的价值、生几个月就开始有独立的卧室,父母在孩子的卧室里的意义。这种生的价值、生的意义是与个人的成功、安装监视器来照顾婴儿。而这在中国的父母眼里简个人价值紧密结合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与直就是残忍,中国的孩子不仅一生下来就融入了其人的权利日益结合起来,所以,西方人更注重“生”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可能好几岁了还和妈妈或者奶的权利与个人发展。

奶一个被窝睡觉。三、中西方文化中对待“死”的态度

二、中西文化中对“生”的态度在中国,病人到医院去看病,医生往往对病人隐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中国人的生瞒重大病情,只告诉病人的亲属,否则就是缺乏职业死观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孔子说:“未知生,焉知道德。这反映出中国文化回避死亡的特点。在中国死?”意思是人如果连“此生”都照顾不好,谈何照顾人看来,“死”就意味着对“生”的彻底否定,意味着“来世”。孔子是要求人们务本求实,对生活负责,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所以死亡是中国传统文20

第18卷第2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2月化忌讳的话题。但是生与死毕竟是密不可分的,于

是中国人就将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扩展到人生的最后

时刻,追求生的伟大、死得光荣。有一个退麝投岩的

故事,麝鹿被猎人追杀得无路可逃时会跑到岩边将

自己身上的麝香掏出搓入泥土,然后投岩而死,不为

猎人所得。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为正是的典型形象。但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不同,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与个人发展。当然他们也更重视责任,牺牲的意义在于为责任而死,并因此获得精神的升华。其实对于死亡,无论是回避还是坦然,都表明了一种对死的无奈。而且正因为有死,才更应该珍惜今世的生。

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个体生命的态度及生死观存

在着很大差异,但是人是有共同属性的,作为人类文

化的一部分,两者必然具有共同因素。例如都重视中国式择生死的庄严比喻。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所以在抗战中,在寡不敌众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将士和

百姓采取了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宁可站着死绝不今世的价值与幸福,对待死亡的态度有所不同,但都

是出于对生的热爱。两者都包含有共同的精神追

求——为真理而不惜牺牲,为人类普遍价值而死。

我们谈论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并不仅仅是

为了增加知识,而是因为生命的完整意义不仅存在

于生存、生活、发展之中,还包括在生命终结的过程、

生命的繁衍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对死亡的

本质内涵以及意义了解得深入,才有可能对生命的真跪着生,便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精神积淀。人死了,但精神永存,中国人不仅要活在不到百年的小生里,还要活进五千年的历史里,活进无尽的未来中。这种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上的人生更漫长更浩淼。西方人在思考“生”的问题时,早已将“死”与之紧密联系起来。恩格斯说:“生就意味着死”,生与死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每个活着的人都

将面临死和走向死。弗洛姆对此有精辟论述:人,无

论是类人或个人,一旦降临斯世,便被“抛人动荡不

定,开放无羁的境遇之中。其间仅有一点是确定的:

过去以至未来的尽头——死亡j”人的一生有许多

不确定的因素,唯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西方文谛理解得透彻,才会真正热爱与珍腊自己的生命。最近几年,我们经常听到在校生自杀的事件。关于大学生怎样看待生与死的调查也表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中西方观念在同时起作用。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理念相互融人、相

互碰撞,必定会产生更加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文化化更认同这一点。西方文化源自希伯来文化和希腊

文化,有着深层的悲剧意识,历代哲人早已在理论上精髓。通过比较,我们能够增强文化意识,在各种文

化理念中拨云见日做出自己正确的人生选择。

[参考文献]

[1]徐言行.中西方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姚新中,焦国称.中西方人生哲学比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1.

[3]宋希仁.人生哲学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对死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基督教更是以死亡问题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宗教,所以西方人能够直面死亡,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讨论生死问题更为轻松。然而,西方人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并不代表西方人不珍惜生命。莎士比亚的作品大都涉及“死”这一人生主题。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生,还是死?”莎士比

亚的名句,让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成为西方“择生死”

AttitudeTowardsLifeandDeathinCllineseandWestemCllItures

WangZllihong

(Ⅳo砒吼in口舭fw疣口ZCoZfege,毙砂M口凡030008,仍ino)

[Abstract]chinese

ture.“feanddeatll

awarenessareattitudestowards“individuallife”and“lifeandtwoinsep袖ledeath”diff矗greatlyf而mthoseinwestemcul—accentuatessidesofthes踟etolife.Itisdeatht}1atthemeaningoflife,aIldonlytheofdeathcandrivepeopleseizeeverysecondenrichtheirmindandvaluetheir

life;life;dea山l如.[Keywords]chinese;tllewes‘;culture;individual

[责任编辑范振杰]21

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王志红, Wang Zhihong华北工学院分院,山西,太原,030008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2006,18(2)0次

参考文献(3条)

1.徐言行 中西方文化比较 2004

2.姚新中.焦国称 中西方人生哲学比伦 2001

3.宋希仁 人生哲学导论 200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邓丽霞.王虎林 浅析中西方产权概念及其异同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3(1)

西方所说的产权是指人们在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种行为性权利,是一种行为规则.中国大陆地区所说的产权是指人们对财产或者某种生产资料的权利(主要是所有权).中西方的产权概念的相同之处是:混乱,不明确,庞杂.不同之处是:西方产权概念表达不明确程度高,中国大陆地区产权概念表达不明确程度低;西方的产权负载物是传统生产资料或财产以外的资源,中国大陆地区的产权的负载物多为财产尤其是生产资料;西方的产权更多的是指传统生产资料所有权以外的行为性权利,而中国大陆地区的产权更多的是指财产所有权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权;西方的产权是从人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而中国大陆地区的产权是从负载物本身的存在而产生.

2.学位论文 凤淼 中西方灾难新闻报道之比较 2007

自有人类就有灾难。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灾难波及面更广,给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也更大。

对灾难和与灾难相关的信息的高度关注,是人们生存生活的迫切需要。中国是最早报道灾难事件的国家,但经过一个长期发展过程,西方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领域,无论是具体实践还是规律研究,都表现得相对成熟。

本文试图从中西方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不同理解入手,追寻隐藏在中西方灾难事件报道背后影响其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文化的、政治的、历史的、经济的、民族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因素,以求给表现各异的中西方灾难事件报道一个合理的解释。

以此为据,本文大致梳理了一下中西方灾难事件报道的历程,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媒体在灾难事件新闻价值认定、报道时效、报道基调、报道视角、报道效果等方面的异同、优劣、长短、高下和二者的发展趋势、基本走向,认为,我国灾难事件报道虽然在大步走向市场的进程中,正自觉学习西方媒体的成功经验,从表面看与西方灾难事件报道有融合之势,但实质上二者有根本的不同,我国灾难事件报道是植根于东方文化,与我国当前发展形势相适应的产物。

本文较系统、较深入地研究了中西方灾难事件报道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传媒及其从业人员在灾难事件报道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并认识到互联网在当代灾难事件传播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

3.期刊论文 孙宝国.赵颖.Sun Baoguo.Zhao Ying 三资企业中中方职员与西方职员在人际关系上的跨文化冲突透析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1(4)

运用跨文化交际学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理论,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理念,文化背景差异,民族性格差异,言语表达习惯差异及习惯交往方式差异等方面,对我国三资企业中中方职员与西方职员在工作及交往中产生的冲突和矛盾进行了阐释,以利于在三资企业中建立更加和谐的跨文化人际交往方式.

4.学位论文 田志媛 中国大陆跨国公司中方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念调查及其对员工激励的启示 2006

近些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员工工作价值观念进行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试图构建一个符合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工作价值结构。但由于受到研究者母国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响,这些研究不论在研究工具的设计还是执行上都难免带有过重的西方思想色彩,且研究对象大多是广义上的员工,并没有对跨国公司的中方员工进行专门的调查。而这一人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同时又频繁接触西方管理文化与思想,他们的工作价值观念会是怎样的呢?本研究汲取了前人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中得到普遍认可的基本思想,并结合中国的文化特点,对中国六大城市跨国公司的中方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120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标准分计算,作者最终构建了一个五维的工作价值观结构模型,并得出该结构内部各成分的相对重要性排序。结果如下:(1)中国大陆跨国公司中方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念主要涉及工作职责、工作参与、人际关系、物质资源和非物质回报五方面;(2)其中,各维度工作价值观念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大致符合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同时也能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基于调查结果,作者从员工激励的角度为中国大陆跨国公司提出了一点建议。同时作者也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期刊论文 赵骥 中西方"愉快教育"理论比较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4(4)

"愉快教育"的历史渊源、思想方法比较.结论:我国愉快教育要真正发展,应反思自我,走出困境,借鉴西方的长处,重视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6.学位论文 郑泳焕 中韩贸易特征及中方逆差不断扩大的原因分析 2001

该文首先讨论了中韩贸易的概况与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既有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试图用假设分析法来验证一些因素对中韩贸易之中方逆差的影响,找到中方逆差不断扩大的原因.这些因素包括:双边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中韩两国汇率变化、中韩两国平均关税率变化、中韩两国相互直接投资变化、中韩两国GDP变化、中韩物价指数比.分析和检验了一些既有理论在中韩贸易实务方面的说明力;运用统计实证分析,该文求解了在中韩两国贸易方面,各解释变量与中韩贸易之中方逆差之间的个别函数关系,从而发现了个别解释变量的变化对中韩贸易之中方逆差的影响程度;该文采用西方普遍使用的假说分析方法来考察各种因素对中韩贸易之中逆差扩大的影响;根据对中韩贸易之中方逆差不断扩大的原因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几项可行的政策对策.

7.学位论文 金峰 鸦片战争时期中方军事领导人军事素养研究——以林则徐为中心 2007

军事领导人的军事素养在战争中有着相当关键的的作用。日常军队及士兵的训练与管理、战时战略战术的制定与修正、武器装备配置与使用、后勤保障,这些与战争胜负密切相关的因素,都与军事领导人的军事素养息息相关。军事领导人的军事素养是一个国家军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等中方军事领导人的军事素养状况,同样是当时清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探讨林则徐等人的军事素养状况,可以从一个相当重要的侧面了解当时清军的训练水平、士兵士气和作战技能、战略战术、战场的组织与调度等各方面情况,从而更有助于理解清军在鸦片战争中作战不利的原因。

人在鸦片战争之前已具备了重视士兵训练、重视武器装备及后勤工作、重视了解和认识敌情等相当优秀的军事素养,但同时又存在着缺乏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尤其是军事科技知识、军事思想保守陈旧、战争经验不足等明显缺陷。因而在鸦片战争中,在面对近代化的侵略者时,林则徐等人一方面极力整军备战、了解敌情,为战争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但同时对双方军事实力对比及战争形势的判断又出现重大失误,这些对鸦片战争的进程都产生了相应的重要影响。最后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林则徐等人军事素养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用发挥的各政治因素。

对中方军事领导人的军事素养的研究,并不意在说明林则徐可以在鸦片战争中力挽狂澜,也非为证明中国的必败,而是要说明历史发展千姿百态,存在多种可能性,因为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要素并不是独立地、而是相互依赖地在发挥作用。

8.期刊论文 侯晓锦 从中方和西方不同思维视角看思维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5)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使得英汉语言在句子结构和段落篇章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要重视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9.学位论文 肖明霞 京沪音乐剧市场培育策略研究 2007

音乐剧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在西方发展了近百年。它自由灵活的形式和贴近百姓生活的故事,使全世界的人们为之倾倒,在全球拥有大量的戏迷。
  

美国百老汇和伦敦西区是音乐剧的阵营。
  

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与开放、百姓欣赏口味的提高,音乐剧越来越多地被国人接受。许多西方的音乐剧制作人也瞄准了中国的音乐剧市场,他们与许多中国的娱乐公司合作,中方引进了许多国外知名的剧目。2001年上海大剧院用他们引进的大型音乐剧《悲惨世界》开启了音乐剧在中国的“破冰之旅”。
  

21 场演出在中国演出市场上创造了一个奇迹。现今,中国的娱乐公司以至少平均每年一部的速度引进西方音乐剧。迄今已有12 部以上的西方音乐剧作品在中国上演。
  

当今国内音乐剧引进的两大主力军上海和北京,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有了各自的市场和收获。但是差异亦是明显的:上海的音乐剧演出周期长、场次多、票价合理;北京的音乐剧演出周期短、场次少,票价居高不下,观众追捧程度的不同、市场化运作水平高低等等现象凸显了两地的差异。
   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对市场构成要素如消费者(观众)进行了划分,对销售者(承办演出的中方公司)在项目实施中所做的市场培育策略进行了对比。
  

寻找两地音乐剧市场不同现状的原因所在,也就是分析双方市场在市场培育过程中的策略得失。针对剧目的选择、观众的锁定、营销策略的制定进行了分析,还对国内音乐剧高成本高票价问题尝试性地剖析。同时对于国外成熟的运作模式、观众培养予以介绍,用以对比、学习。
  

目前关于音乐剧的论著,国内已出版多部。但大多为评介类书籍或从美学角度进行的研究。而研究音乐剧市场方面的书籍论著较为少见。在目前掌握的14 本书籍中,10 本为从事理论研究多年的专家进行的音乐剧本体研究论著、以及资深爱好者们撰写的鉴赏普及类书籍。有4 本涉及到音乐剧产业和表演艺术的市场运营等内容。如《票房营销》、《新视界》、《朝阳艺术与朝阳产业:音乐剧在中国的命运》、《音乐市场营销及案例分析》、《音乐剧@上海》。
  

《新视界》系对世界各大演艺机构的调研报告,其中有多篇涉及百老汇音乐剧营销、伦敦戏剧推广的文章,还有结合上海本土得出的启发。既对西方音乐剧运营做到了概括与介绍,又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音乐剧@上海》
  

更是对上海大剧院2001年后引进的音乐剧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包括剧目简介、媒体报道评述及引进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的回顾,资料丰富,有很强的文献价值。
  

《票房营销》系对普遍的艺术演出的营销策略介绍与分析,案例丰富,对于国内演出运作的票房营销环节有很强的启发。一些媒体也将音乐剧引进、上演作为报道的热点,纷纷从艺术、经济、营销等角度解析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在一些深度报道中,可以获得其对现象背后的经济层面的剖析。
  

本文对近20 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剧引进情况进行概述,并将主要研究内容设定在2001年以后,结合2001-2007年北京、上海两地的音乐剧市场的运营情况,以这两大阵地作为研究对象。两个城市既有共同引进的项目,也有分别运作的案例,然而两地市场反应大不相同。无论是项目质量、观众反响、票房收益,以及对于市场的培育,都有着各自的经验、教训。
  

北京地位独特,政治、经济复杂,机构繁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音乐剧产业的发展,演出公司不能使项目完全市场化运营。诸如赠票难取消、场租高、观众培育不到位等问题,长期困扰着音乐剧在北京的发展。上海有集团化协作的优势,不仅可以降低运作成本,加之市政府的调控,予以积极的、正面的支持,使得上海大剧院在运作音乐剧时可以不受任何因素干扰,进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同时对于观众的培养,上海始终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地对观众普及音乐剧知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潜在的观众群。
  

本文在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从现象入手,运用对比法、数据分析、例证法等对比两地的音乐剧营销情况,归纳总结其中的经验和问题,分析营销模式,找出两地差距之原因,并提出对于音乐剧市场培育策略的设想,及对未来的展望。

10.期刊论文 陈文高 中西方写作教学理论比较研究 -湖北社会科学2003(8)

中西方写作教学理论研究重心各有不同,表现为中方重视作者地位而西方重视读者价值,在语言技巧上,西方重微观训练而中方重整体把握;在文体教学中,中方重文学文体的教学而西方重实用文体的学习;在研究方法上,西方常用微观分析法而中方多用宏观概括法.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xgdxxshkxxb200602006.aspx

授权使用:万方100元会员卡(WFTHH21757),授权号:d2b020fe-c8f6-4907-b9e3-9eb000af3094

下载时间:2011年3月24日


相关文章

  • 对于冯至诗歌的评价
  • 对于冯至诗歌的评价,"独特"两字是必不可少的.正因其"独特",他的诗歌没有被划归于中国现代诗歌的任何一个流派之中.多年以来,对于冯至诗歌的研究,总是处于一种边缘的位置, 这种"边缘" ...

  • 庄子对生命的超脱: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庄子的文字很优美的.这一段说明世界上的事都有正反两方面,有喜欢的一面,就有不喜欢的一面,没有办法两全其美. ...

  • 从一滴水看世界_论中西文化中_水_意象的哲理审美意蕴_唐梅秀(1)
  • 求 索/2003/3 从一滴水看世界 ---论中西文化中"水"意象的哲理审美意蕴 唐梅秀 摘 要:本文通过对<老子>.圣经.寒山子<水清>.狄金森<暴风雨夜>.应修人<妹妹你是水 ...

  •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
  •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 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是原因:政治方面,北洋军阀对外出卖主权, 帝国主义加紧侵 略,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经济方面,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个进一步的发 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

  • 新文化运动过程以及内容讲义1
  • 新文化运动过程以及内容讲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先导:20世纪初期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撰写许多明快动人的文章,介绍和鼓吹西方主义新思想.新文化.提倡"新文体""诗界革命"(以比较通俗而富有煽动力 ...

  • 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
  • 论 坛 中 华 传 统 美 德 的 精 清华大 学教授 钱 逊 一 直 以来 , 弘扬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不 同职 业 的角色 责任 也为 现代 社 会 职业 道德 所要求 , 但 传统 的角色 责任 又不仅 限于职业道德. 内容 , 成 ...

  •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 <大学生生命教育>读后感 姓名:张旭龙 学号:20114952 学院: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很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时不时的引起社会的关注.马 ...

  • 英语禁忌语与委婉语的研究
  •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2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 3 从<人与鼠>看斯坦贝克艺术风格 4 中美学校教育和家庭 ...

  • 复兴之路观后有感
  • 复兴之路观后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曾让无数炎黄子孙为之热血沸腾,是什么使我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唤醒一个沉睡已久的东方巨龙而英勇献身:是什么使我们放下一切,为拯救一个处于危难之际的古老民族而奋斗终生?这句话就是最好的答案.也许,你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