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

太原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

课题承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撰稿人:李永福、张莉、赵旭强、苏人龙 核稿人:苏人龙 审稿人:李拥权

二O 一三年四月十五日

太原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协调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本报告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合2000-2010年太原市经济和就业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协整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实证方法,对太原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横向比较了太原市同其他省会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得出如下结论:太原市产业结构同就业结构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调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会促进就业结构的改善,就业结构的合理变动也会带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总体来看,太原市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演进,就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二者协调发展推动着太原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发展,实现着太原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通过比较分析,太原市产业结构仍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就业结构方面,太原市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相对较高,存在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的空间。太原市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而且依然有上升的趋势,说明未来太原市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引力较强。第三产业发展效率相对不高,内部优化升级的空间比较大。第一、三产仍需要加大技术投资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第一、三产业发展的质量。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政策措施

近几年,太原市经济发展水平飞速提高,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桥头堡的作用。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演进,就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二者协调发展推动着太原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发展,实现了太原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太原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特征分析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一方面,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决定当地就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会导致就业结构同向变化。另一方

面,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阶段演进时,必须有合理的就业结构与之适应,否则将会阻碍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太原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特征基本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

(一)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呈“三二一”布局,二三产业驱动经济增长

2000 年以来太原市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第二、三产业共同驱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显现出“三、二、一”的布局特征。2010年太原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7∶44.9∶53.4,第三产业比重高出第二产业8.5个百分点;与山西和全国平均水平对比看,一产比重大幅小于山西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于山西和全国4.3和8.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小于山西和全国,分别低于山西和全国12和1.8个百分点;三产比重高于山西、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全省16.3个百分点,高出全国10.2个百分点(见图1)。

图1 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对比图

从三次产业贡献来看,第二、三产业拉动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第二、三产业对太原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98.3%。第二产业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41.3%提高到2010年的44.1%,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由2001年55.5%下降到2010年的54.2%,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在小幅波动中前进,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一直高于第二产业(见图2)。

图2 太原市三次产业贡献率

2.产业结构变化基本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自改革开放到2000年,太原市第一产业比重基本维持在4~6%,2000年以来特别是2006年以后,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下以及传统资源型城市特征,太原市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基本维持在1-2%。第二产业在经历初期的短暂下降后显著上升。太原市第二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75%下降到2000年的41.8%,2010 年太原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4.9%,比2000 年提高3.1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由2000 年的54.3%下降到2010 年的53.4%,下降了0.9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太原市三次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布局,总体而言,产业结构变化基本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见图3)。

图3 太原市三次产业结构演进

第二产业比重有所提升,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依旧突出。2000 年以来,太原不断加大工业发展力度,相继出台和实施了工业振兴方案,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

历史性突破。2010 年太原市工业增速达到11.9%,比GDP 增速高2 个百分点;工业化率达到34.1%,工业化水平较2000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演进,但第三产业比重领先地位依旧不稳固。2000 年以来,太原市产业结构逐渐趋向高级化,但第三产业比重还没有形成对第二产业绝对领先位置。2000~2010年,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重差最高差12.5个百分点, 最低差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并不稳定,与第二产业处于拉锯状态。随着电子信息以及网络技术普及,第三产业中金融业、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2010 年太原金融业比重达到19%,比2000 年高7个百分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太原产业体系逐步由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体系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二)就业结构特征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同步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性的表现。一般来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也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太原市就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2000 年的17.2∶38.0∶44.8 调整为2010年的13.8∶32.3∶53.9。

1. 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上升

各国实践发展证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逐次转移。2000 年以来,太原市就业结构发展也遵循这个规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17.2%下降13.8%,下降3.4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下降,由38%下降到32.3%,下降了5.7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由44.9%提高到53.9%,提高了9个百分点。

2.第三产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

伴随着城镇化化率的快速提高,第三产业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2010年,太原市城镇化率达到83.3%,城镇化率已处于高点,第三产业就业率53.9%,就业率较城镇化水平而言是较低的 。相比产业结构而言,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适应第三产业。

表1 太原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

第一产业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17.2 16.8 18.1 17.3 17.3 16.8 16.2 15.3 14.8 14.8 13.8

第二产业 38.0 36.6 35.4 33.9 33.8 32.9 32.9 33.9 32.7 31.5 32.3

第三产业 44.8 46.6 46.5 48.8 48.9 50.3 50.9 50.8 52.5 53.7 53.9

第一产业 3.9 3.2 3.5 2.9 2.7 2.3 1.9 1.5 1.5 1.9 1.7

第二产业 41.8 42.5 41.4 43.7 46.3 47.1 45.7 49.2 48.3 43.7 44.9

第三产业 54.3 54.3 55.1 53.4 51.0 50.6 52.4 49.3 50.2 54.4 53.4

产业结构

资料来源:太原市统计局

二、太原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为了更加准确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需要对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

代表产业结构的变量通常有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结构、劳动就业结构、资本结构和技术结构,这些变量从不同角度说明产业结构状况。本报告将选取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变量。度量产业结构存在多种视角,学者们主要根据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就业的地域结构、就业的性别结构、就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的技术结构展开研究。鉴于本报告主要研究就业结构同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报告采用就业的产业结构统计指标对就业结构进行衡量。就业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中年末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二)平稳性检验

检查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通常有6种检验方法:Dickey-Fuller(DF)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检验、Phillips-Perron(PP)检验、KPSS 检验、ERS 检验和NP 检验。本报告采用的是经常用于变量平稳性检验的ADF 检验,其模型为:

∇y t =γy t -1+α+δt +∑βi ∇y t -i +u t

i =1

p

u

为待检验的时间序列,α为常数项,t 为时间趋势,t 为白噪声,原假设为

y H0γ=0

:,即t 有单位根(非平稳)。若ADF 值小于Mackinnon 临界值,则时间

y t

序列是平稳的,否则不平稳。最佳滞后阶数由赤池信息准则(AIC )和施瓦茨准则(SC )确定。根据以上方法得出太原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各组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

产业结构变量

变 量

一产比重

***

三产比重

一产就业比

就业结构变量 二产就业比重(WSIP ) 0.08 -3.65 -2.96 -3.61 非平稳

三产就业比重(WTIP ) 0.84 -3.66 -2.96 -2.61 非平稳

二产比重

***

(WGDPF ) (WGDPS ) (WGDPT ) 重(WPIP )

ADF 检验值 1%临界值 5%临界值 10%临界值 结 论

-10.03

-5.58

-2.46 -3.66 -2.96 -3.61 非平稳

-3.02* -3.65 -2.96 -2.61 平稳

-3.65 -2.96 -2.61 平稳

-3.65 -2.96 -2.61 平稳

注:*、**、***分布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根据表2得出结论,时间序列中反映产业结构变量的一产比重、二产比重和反映就业结构的一产就业比重三组序列ADF 值分别在1%、1%和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即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这表明以上三组时间序列是平稳性序列。而三次产业比重、二产就业比重及三产就业比重三组序列未能通过ADF 检验,即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这表明以上三组序列是非平稳的。要进一步考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整性关系需要反映变量为同阶单整序列,因此需要对以上六组序列的一阶差分值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

变 量 ADF 检验值 1%临界值 5%临界值 10%临界值 结 论

产业结构变量

△WGDPF -5.55

***

△WGDPT -5.19 -3.66 -2.96 -3.61 非平稳

***

就业结构变量

△WPIP -4.41 -3.65 -2.96 -2.61 平稳

***

△WGDPS -4.91

***

△WSIP -13.97 -3.65 -2.96 -3.61 非平稳

***

△WTIP -10.86 -3.66 -2.96 -2.61 非平稳

***

-3.65 -2.96 -2.61 平稳

-3.65 -2.96 -2.61 平稳

注:*、**、***分布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反映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六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结果表明,在取一阶差分后以上六组序列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即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一阶差分后的各组序列均为平稳序列。为了进一步考察太原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长期关系,需要对满足平稳性检验的各序列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三)协整性检验

协整性检验描述的是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满足协整的经济变量之间在短期内有可能发生偏离,但在长期中,随着时间推移将会回到均衡位置。检验变量间协整关系的方法,主要有Engle-Granger 两步法和Johansen 检验,前者适用于两变量之间的检验,后者主要用于多变量协整关系检验。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同时采用Engle-Granger 两步法和Johansen 检验方法来实证分析太原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整关系。具体来看,用Engle-Granger 两步法主要考察太原市各产业结构与其对应产业就业结构的协整关系,Johansen 检验方法考察单一产

x

业结构与不同产业就业结构的协整关系。Engle-Granger 两步法原理如下,序列t

y

和t 若均为d 阶单整,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回归,即有:

y t =α+βx t +εt

ε=y t -α-βx t

用α和β表示回归系数估计值,则模型残差估计值为:∧

x y

若ε∈I (0) ,则t 和t 具有协整关系,否则无协整关系。

Johansen 检验方法原理如下,与单变量时间序列可能出现均值非零、包含确定性趋势或随机趋势一样,Johansen 极大似然法的分析框架包含以下五种可能的情况:序列有均值,协整方程没有截距项;序列有均值,协整方程有截距项;序列有均值和线性趋势项,协整方程没有截距项;序列有均值和线性趋势项,协整方程有截距项和线性趋势项;序列有均值、线性和二次趋势项,协整方程有截距项和线趋势项。对于给定的协整秩,上述五种检验的严格性递减。

协整似然比检验假设为: H0:至多有R 个协整关系, H1:有 M个协整关系(满秩) 检验迹统计量为: QR=-T∑M i =r+Log(1-ni )

其中n 是根据大小排第i 的特征值,T 是观测期总数。这不是独立的一个检验,而是对应于R 的不同取值的一系列检验。从检验不存在任何协整关系的零假设开始,然后是最多一个协整关系,直到最多m-1个协整关系,共进行m 次检验,备

∧∧∧

择检验不变。

反映太原市产业结构的第一产业比重与反映就业结构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之间的协整关系见表4。建立第一产业比重同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的二元模型,在代入1978~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模型的估计差残,对残差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表4。

表4 一产经济比重与一产就业比重回归差残单位根检验结果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5% Level 10% Level

T-Statistic

4.323 -3.654 -2.957 -2.617

Prob.* 0.0018

注:*Mackinnon(1996)one-side P-values.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反映产业结构的第一产业比重与其相应的就业结构回归残差的ADF 统计值小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即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残差序列式平稳序列,表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间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太原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同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数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反映太原市产业结构的第二产业比重与反映就业结构的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之间的协整关系见表5。建立第二产业比重同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的二元模型,在代入1978~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模型的估计差残,对残差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表5。

表5 二产经济比重与二产就业比重回归差残单位根检验结果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5% Level 10% Level

T-Statistic -2.958 -3.654 -2.957 -2.617

Prob.* 0.0499

注:*Mackinnon(1996)one-side P-values.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反映产业结构的第二产业比重与其相应的就业结构回归残差的ADF 统计值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即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残差序列式平稳序列,表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间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太原产业结构中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同就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数量

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反映太原市产业结构的第三产业比重与反映就业结构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之间的协整关系见表6。建立第三产业比重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二元模型,在代入1978~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模型的估计差残,对残差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表6。

表6 三产经济比重与三产就业比重回归差残单位根检验结果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5% Level 10% Level

T-Statistic -3.163 -3.662 -2.960 -2.619

Prob.* 0.0322

注:*Mackinnon(1996)one-side P-values.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反映产业结构的第三产业比重与其相应的就业结构回归残差的ADF 统计值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即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残差序列式平稳序列,表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间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太原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同就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数量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以上回归结果表明,太原市产业结构中的各产业结构的变动同相应的就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同就业结构内部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将基于Johansen 检验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分析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变换同产业结构间的协整关系,其次分析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动同产业结构间的协整关系,最后分析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同产业结构间的协整关系。具体结果见表7、8、9。

表7 一产经济比重同产业结构协整关系结果

假设协整个数

None * At most 1 * At most 2 At most 3

Eigenvalue 0.736 0.440 0.278 0.003

Trace 统计量 69.458 28.151 10.190 0.078

0.05的临界水平

47.856 29.797 15.495 3.841

Prob.** 0.000 0.077 0.266 0.780

注:* denotes rejection of the hypothesis at the 0.05 level, **MacKinnon-Haug-Michelis (1999) p-values

Johansen 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统计显著水平上拒绝产业结构同就业结构间

不存在协整关系,在10%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拒绝至少存在协整关系的假设,这表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同产业结构间四组时间序列存在协整关系。

表8 二产经济比重同产业结构协整关系结果

假设协整个数

None * At most 1 At most 2 At most 3

Eigenvalue 0.747 0.357 0.177 0.006

Trace 统计量 62.523 19.909 6.213 0.177

0.05的临界水平

47.856 29.797 15.495 3.841

Prob.** 0.001 0.029 0.670 0.674

注:* denotes rejection of the hypothesis at the 0.05 level, **MacKinnon-Haug-Michelis (1999) p-values

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统计显著水平上拒绝产业结构同就业结构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在5%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拒绝至少存在一组协整关系的假设,这表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同产业结构间四组时间序列间存在协整关系,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变动同产业就业结构间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关系。

表9 三产经济比重同产业结构协整关系结果

假设协整个数

None * At most 1 At most 2 At most 3

Eigenvalue 0.785 0.480 0.204 0.003

Trace 统计量 75.085 27.413 7.158 0.101

0.05的临界水平

47.856 29.797 15.495 3.841

Prob.** 0.000 0.092 0.559 0.751

注:* denotes rejection of the hypothesis at the 0.05 level, **MacKinnon-Haug-Michelis (1999) p-values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同产业结构间四组时间序列的Johansen 检验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变动同产业就业结构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基于Engle-Granger 两步法和Johansen 检验方法来实证分析太原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整关系,结果表明,太原市产业结构同就业结构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具体表现为自1978~2010年间,不同产业结构的变动同其对应的就业结构间存在协整关系,不同产业比重的变动受到各产业就业结构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同就业结构间的这种协整关系是不是因果关系,报告将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其进行检验。

(四)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条件是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但变量之间存在

x y

长期均衡关系,是否就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在包含了变量t 和t 的

y y y

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t 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只单独由t 的过去信息对t 进行的预

x y x y

测,即变量t 有助于解释变量t 的将来变化,则认为t 是t 的Granger 原因,否则称为非Granger 原因。其检验模型为:

y t =c +∑αi y t -i +∑βj x t -j +εt 1

i =1

j =1

p q

① :

H0

:x 是y 的非Granger 原因,即

H0

β1=β2=... =βq =0

。若

H0

成立,则

有:

y t =c +∑αi y t -i +εt 0

i =1

p

SSE 1

令式①的残差平方和为,式②的残差平方和为

SSE 0

,则

F =

(SSE 1-SSE 0) q

SSE 0(T -p -q -1) 服从自由度为(q , T -p -q -1) 的F 分布,其中T 为样本容量,

p 、q 分别为y 和x 的滞后阶数,由赤池信息准则(AIC )确定。若F 值大于临界值,拒绝原因。

上节已经分析得出太原市产业结构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这就为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奠定了前提基础。基于本节计量模型,得出产业结构同就业结构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见表10。

表10 太原市产业结构同产业就业结构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Null Hypothesis

PI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F GDPF does not Granger Cause PIP SI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S GDPS does not Granger Cause SIP

F 值

Prob

备 注

接受原假设,PIP 不是GDPF 格兰杰因 拒绝原假设,GDPF 是PIP 格兰杰因 接受原假设,PIP 不是GDPF 格兰杰因 接受原假设,GDPS 不是SIP 格兰杰因

H0

,即x 是y 的Granger 原因,反之,接受

H0

,即x 是y 的非Granger

0.476 0.627 2.529 0.099 0.506 0.483 0.781 0.384

TI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T GDPT does not Granger Cause TIP PI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S GDPS does not Granger Cause PIP PI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T GDPT does not Granger Cause PIP SI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F GDPF does not Granger Cause SIP SI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T GDPT does not Granger Cause SIP TI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F GDPF does not Granger Cause TIP TI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S GDPS does not Granger Cause TIP

4.772 0.017 0.393 0.679 1.924 0.176 0.325 0.573 10.69 0.003 0.000 0.999 2.125 0.156 0.059 0.810 2.630 0.091 3.249 0.055 2.632 0.116 2.068 0.161 4.960 0.034 4.437 0.044

拒绝原假设,TIP 是GDPT 格兰杰因 接受原假设,GDPT 不是TIP 格兰杰因 接受原假设,PIP 不是GDPS 格兰杰因 接受原假设,GDPS 不是PIP 格兰杰因 拒绝原假设,PIP 是GDPT 格兰杰因 接受原假设,GDPT 不是PIP 格兰杰因 接受原假设,SIP 不是GDPF 格兰杰因 接受原假设,GDPF 不是SIP 格兰杰因 拒绝原假设,SIP 是GDPT 格兰杰因 拒绝原假设,GDPT 是SIP 格兰杰因 接受原假设,TIP 不是GDPF 格兰杰因 接受原假设,GDPF 不是TIP 格兰杰因 拒绝原假设,TIP 是GDPS 格兰杰因 拒绝原假设,GDPS 是TIP 格兰杰因

表10计量结果表明,太原市产业结构同就业结构总体上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各产业内部存在差异。具体来看,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的格兰杰原因。而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不是第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格兰杰原因。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太原市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加速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展开,太原市第一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就业结构也随之得到调整。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的格兰杰原因,第三产业内部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会进一步促进太原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第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第二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第一产业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当前,太原市人口红利仍未消失殆尽,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仍会进一步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同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之间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产业技术科技水平的提升释放出大量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会向第三产业转移,进而会提升第三产业生产效率,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亟需更多的人力资源,由于边际收入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会促进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同第二产业结构间也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太原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会进一步优化金融、保险、社会保障、教育等宏观经济环境,这会为第二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发展空间,进而促进第二产业质量的提升,同时第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也会释放出更优秀的人力资源流向第三产业,进而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五)模型结论

太原市产业结构同就业结构总体上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变动,就业结构的变化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但各产业内部存在差异。具体来看,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的格兰杰原因。而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不是第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格兰杰原因。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太原市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加速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展开,太原市第一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就业结构也随之得到调整。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的格兰杰原因,第三产业内部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会进一步促进太原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第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第二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第一产业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当前,太原市人口红利仍未消失殆尽,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仍会进一步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同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之间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产业科技水平的提升释放出大量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会向第三产业转移,进而会提升第三产业生产效率,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亟需更多的人力资源,由于边际收入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会促进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同第二产业结构间也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太原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会进一步优化金融、保险、社会保障、教育等宏观经济环境,这会为第二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发展空间,进而促进第二产业质量的提升,同时第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也会释放出更优秀的人力资源流向第三产业,进而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六)太原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由以上计量分析得出太原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的进一步变化也会促进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动。总的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同就业比重呈现出同方向降低的特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同就业比重呈现反方向变动,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同就业比重呈现出同方向上升的特点。具体来看,1978~2010年太原市第一产业比重呈现出下降的态势,第一产业就业的比重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就业比重下降的水平低于产业比重下降的水平。如图4所示。

第二产业增加值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特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太原市第二产业的比重维持在70%上下波动,自1996年太原市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现出稳中有降的特点,2000~2010年太原市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基本维持在30%。如图5所示。

图5 1978-2010年 太原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例变化

太原市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现逐年升高的特点,1978~2000年太原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波动性较大,经历了三次较大幅度的变动。2000~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呈现出稳步上升的特点。见图6。

三、太原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现状评价及原因探析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太原市三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动情况,本报告将基于钱纳里标准结构系数(表11)和库兹涅茨标准(表12),对比研究太原市同山西省及中部、周边省会城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情况。

表11 库兹涅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表 单位:美元、%

人均GDP 70 150 300 500 1000

产业结构(%)

一产 45.8 36.1 26.5 19.4 10.9

二产 21.1 28.4 36.9 42.5 48.4

三产 33.2 35.5 36.6 38.1 40.7

一产 80.3 63.7 46.1 31.4 17.7

就业结构(%)

二产 9.2 17.1 26.9 36.2 45.3

三产 10.5 19.3 27.1 32.4 37.1

资料来源:库兹涅茨. 各国的经济增长[M].上海:商务印刷局,1985。

表12 钱纳里标准结构系数 单位:美元、%

人均GDP 70 80-120

GDP 产出结构

农业 48.4 44.6

工业 20.6 22.4

服务业 31 33

农业 80.5 63.9

就业结构 工业 9.6 15.2

服务业 9.9 20.9

150 200-220 300 360-380 500 1000

36.8 32.3 26.4 22.5 18.7 11.7

26.3 29.4 33 35.2 40.9 48.4

36.9 38.3 40.6 42.3 40.4 39.9

63.3 59.6 46.1 37.8 31.4 17

17 20.1 26.8 30.2 36 45.6

19.7 20.3 27.1 32 32.6 37.4

资料来源:将选。我国中长期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从表11和表12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均会发生变动。就业结构表现为,劳动力会发生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也表现出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的特点。基于以上两个标准可以看出,2010年太原市、山西省、部分省会城市产业结构均表现出了第二、三产业比重高、第一产业比重低的特点。省会城市的就业结构也同样表现出第一产业劳动力比例低,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较高的特点。和山西省平均水平相比,省会城市的就业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三二一”特征。具体见表13。

表13 2010年太原市、山西省、部分省会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比较

注:资料来源山西省统计年鉴2011、太原市统计年鉴2011和《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2011统计资料汇编》

通过表13的数据可以看出:太原市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是最低的,和周边省会城市比,也是最低的,说明太原市工业化进程

较快。三产比重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是最高的,说明太原市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就业结构比较来分析,太原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高于武汉市,但是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却低于武汉,这说明太原市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低于武汉市。太原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在中部六省中是最高的,和产业结构协调大体相当。和周边西安市、石家庄市、呼和浩特市相比,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二)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一种有效方法,即某一部门的增加值比重同该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反映该部门1%的劳动力所生产的增加值在整个国民经济总增加值的比重。通常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而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如果某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表明该产业吸纳了过多的就业人员,该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将会向其他部门转移。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将迫使劳动力从比较劳动生产率低的生产部门向比较劳动生产率高的产业部门转移,从而使产业的就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迁,而这种变迁本身也有助于提高就业增长率。因此,比较劳动生产率是常用的一种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性的分析工具。表11是根据钱纳里“世界标准结构”计算得出的三产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随着国家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三产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具有如下规律:第一产业呈现U 型变动,下降的拐点在500~800美元之间,其他比较劳动生产率在0.5以上;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现一直下降的规律。由于“世界标准结构”是钱纳里等人在综合研究许多国家大量数据基础上得出的理论模型,其结论具有一般意义,可以看成是三产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的一般规律。见表14。

表14 钱纳里“世界标准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 (1964年美元)

人均收入 第一产业 二、三产业

100

200 0.587 1.519

300 0.544 1.436

400 0.521 1.374

500 0.511 1.319

800 0.520 1.206

1000 0.547 1.152

>1000 0.799 1.038

0.733 0.687 1.66 1.602

注:转引陆凯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三产产业结构的变动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2):40-46.

根据太原市2000~2010年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数据,计算得出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如表15。

表15 2000~2010年太原市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年 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比较劳动生产率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0.23 0.19 0.19 0.17 0.16 0.14 0.12 0.10 0.10 0.13 0.12 1.10 1.16 1.17 1.29 1.37 1.43 1.39 1.45 1.48 1.39 1.39 1.21 1.17 1.18 1.09 1.04 1.01 1.03 0.97 0.95 1.01 0.99

注:资料来源2001-2011年太原市统计年鉴。

表15的数据表明,2000~2010年太原市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国际标准。以上结果表明太原市第一产业吸纳了过多的劳动力,第一产业仍存在剩余劳动力,且这些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速度比较慢。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略高于国际标准,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国际标准大体相当。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如果劳动力市场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产业进入和退出不存在行政壁垒,各个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将具有趋同的倾向。但就太原市而言,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的差别,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未有下降的趋势,一产、三产同二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未有缩小。2010年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分别为0.12、1.39和0.99。由此可见,太原市这种趋同的过程还很漫长。

(三)就业弹性分析

产业增加值增长引起的产业就业增加量大小,一般用就业弹性指标进行衡量。即在某一时期,产业就业数量变化率与产业增加值变化率的比率。公式可表示为:

就业弹性=就业结构变化率/产业结构变化率 (1)

当就业弹性为0时,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没有拉动作用;就业弹性为负值时,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作用形成两种“海绵”效应特性,当经济增长为正增长,就业为负增长时,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小)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就越大(小);当经济增长为负时,就业增加时,就业弹性绝度值越大(小)对就业的“吸入”效

应就越大(小)。就业弹性为正值时,弹性越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越大。根据太原市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我们得出太原市2000~2010年以来的三大产业就业弹性,见表16

表16 2000~2010年太原市三大产业就业弹性

年 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第一产业 0.35 -0.10 0.17 -1.16 0.10 0.27 0.23 0.40 -0.11 -0.08 -0.33

第二产业 -0.24 -0.05 -0.86 -0.09 0.05 -0.23 0.24 0.12 -0.14 0.64 0.44

第三产业 0.30 0.50 -0.31 0.37 0.09 0.07 0.20 0.05 0.25 0.02 0.44

总弹性 0.41 0.36 -1.01 -0.88 0.24 0.11 0.67 0.57 0.00 0.59 0.54

总弹性三项移动平均

- - - -0.08189 -0.511 -0.55058 0.153511 0.670631 0.781683 0.412133 0.384488

注:数据来源于太原市统计年鉴2001-2011。

从表16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太原市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的变化呈现如下特点: 从整体上看,除2002年、2003年太原市就业总弹性为负值外,其余年份就业弹性均为正值,总弹性呈现波动上升的特点,这说明太原市经济发展促进了就业水平的提高。从就业弹性三年移动平均值来看,总就业弹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特点,第二产业仍然是太原市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稳定,呈现出波动性增强的特点。

从纵向看,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程度呈现出不同的趋势。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在2001年、2003年和2008~2010年均为负值,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绝对量较少但其创作的增加值并没有减少,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尤其是2008年以后尤为突出。这是由于国家实施了较强的惠农政策,取消农业税,以及农地确权的展开,大大刺激了土地的流转,释放出大量农业劳动力,土地规模化生产后增加值相对以前得到了增加。其余年份,太原市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为正值,且变化不大。这是由于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第一产业仍发挥着剩余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当就业环境不景气时,大批流动劳动力便回到农村,这样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往往很难反映该产业的有效就业变化,这正是太原市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变化趋势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但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却能很好地反映

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变化,当第二、三产业就业能力下降的时候,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往往会升高,反之下降,如2008年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迅速上升,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便急剧下降。

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在2000~2003年间均为负值,表明太原市这四年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对产业就业有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这并不表明太原市第二产业就业已没有吸纳能力。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国有企业逐步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下岗分流等措施,企业实行改制,导致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下降,而企业的裁员改制恰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进而使第二产业经济大幅度增加,而就业弹性出现了负值。2006年以来,太原市实施诸多招商引资政策,一批大型企业入户太原,带动了太原第二产业发展,也吸纳了更多劳动力就业,这几年太原市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出现了正向变动。

除个别年份外,太原市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均为正值,这表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依旧很强进,同时第三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也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一般而言,第三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就业弹性相对较高,太原市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较高,这说明第三产业技术含量水平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新兴的金融、保险、高科技、房地产等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失调的原因探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太原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且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仍需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拉动作用比较大,产业内部优化不足;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比较强劲,但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还有较大的调整空间。造成太原市产业结构同就业结构发展不协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是单方面的,以下将对影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

1.产业结构的失衡

产业结构是否得到优化升级是一个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之一。它一方面影响着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另一方面对就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具有制约作用。太原市地区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确实存在其失衡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1)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相对较低,但就业比重较高。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例,2010年太原市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77%,然而太原市第一产业就业比

重为13.8%。太原市第一产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严重制约太原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也会引发结构性失业。2008~2010年太原市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仍然为负值,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还有往外转移的空间,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才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三产产业协调发展。

(2)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日趋饱和,产业结构内部优化不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日益推进,太原市第二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太原市第二产业发展主要以当地原有产业为主,具有较为明显的资源依赖性,制约了第二产业内部优化,产业结构亟需升级。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相对2009年呈现下降趋势,二产对劳动力的吸纳逐渐饱和,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排斥效应。随着二产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对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二产亟需劳动者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劳动力的结构若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将制约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3)第三产业较为传统,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太原市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3.3%,高于同期中部其他省会城市,也高于周边西安市和石家庄市。但是从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周边西安、呼和浩特、石家庄等省会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这表明太原市的第三产业仍旧是以传统的餐饮、零售业为主,金融保险、IT 等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化层次较低。太原市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较高,这说明第三产业劳动力逐渐饱和,但是人员内部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第三产业高端人力资源匮乏,这会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受阻。

2.就业结构的失衡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不仅仅是源于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受就业结构影响的。就业者的素质、性别构成、区域分布和保障水平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情况,进而影响就业结构。

(1)劳动力市场分割。理想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表现为,劳动者可以根据市场供需在部门间、行业间和区域间自由流动达到均衡。然而,现实中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二元体制的存在、制度等因素阻碍着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较为严重。在同一行业内部,同工不同酬现象普遍存在。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低和劳动者自身职业素质水平不高,使得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间转移受到阻碍,严重影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问题体现在保障制度不公平方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乡社会保障的不公平,农村居民受保的数

量和质量与城市居民仍存在较大差异,农民工子女进城受教育问题仍未有效解决。新农合等医疗保障体系不是很完善,仍存在一定问题。与用人单位签订正规就业合同和没有正规合同的就业,虽然同工,但是社保等福利是不同的,这就会造成劳动者机会成本上升,严重影响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就业结构的良性调整。失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使得劳动力在转移的时候存在风险,制约着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四、太原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太原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相关关系分析等,可以看出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失调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为了实现二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必须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失调原因,从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两个方面着手,充分把二者政策的制定有机结合起来,保证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发展过程中调整的一致性。首先,将就业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情况,确立就业优先的经济目标。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的同时,应将调控对失业率和社会再就业的影响考虑在内,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应为扩大再就业服务,把促进就业列为首要目标,通过岗位培训、增加财政预算和支出以及宣传引导等方式减少或杜绝由于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就业挤出效应。

(一)产业政策措施

1.加快农业产业升级,推进都市型农业建设

太原市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是全省城市发展的中心,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太原市农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较小,然而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太原市农业虽然提供粮食的基本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弱,但其在太原市产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却不容忽视。太原市农业应该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加快农产品结构调整,以种粮为主向种果蔬为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要通过产业链延伸,推进农业组织创新,形成合作社或者龙头公司主导的产业链条,整合产业资源,构建农产品产、供、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模式;通过产业链拓展,突出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多功能性,生产、生态和社会功能并举, 发展生态、休闲、创意农业,形成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通过产业链深化,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做好农业投融资体制、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理顺城市资本、信息、技术等高级要素流向农业发展的机制体制。

2.提升工业化水平,走转型发展之路

在全省努力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大潮下,太原市应该发挥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作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桥头堡和火车头。在产业发展上,主推科技型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或转移。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坚持产业集群方向和园区集约导向,做强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和扶持产业链配套项目,积极鼓励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引导其融入集群发展,以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品牌经济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加强品牌梯队建设,保障品牌安全,努力培育一批有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的就业容量。

3.优化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全面提升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使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尽快改变目前太原市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状况,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高级化。

(二)就业政策措施 1.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随着太原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教育培训制度和体系的缺失,使得太原市的整体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严重制约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演进,迫切需要提高。因此,政府应给予高度中重视,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和教育培训体系,把教育培训和社会的有效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实现劳动力的产业间顺利转移和充分就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完成。(1)拓展教育投资来源和渠道,加大教育投资结构和力度。 (2)健全培训结构,完善培训体系。在以政府开办的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社团和私人培训机构加入到社会教育培训结构中来,充分发挥各类各级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实现培训机构的多元化发展。 (3)促进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发展,提升技能工作水平。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新进员工的就业前培训和在职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植入新理念、新技术,完善在职人员的知识

体系,提升技能水平。(4)加强再就业培训,实现失业者的再次就业。政府应结合市场需求状况和失业人员自身实际情况,多样化、多渠道的开展失业人员业余培训方式和内容,提升失业人员文化水平和劳动就业技能。

2.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调控和运行的重要指针,它依托着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有效地推动着各产业间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推动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政府应消除劳动力市场之间的障碍,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培育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信息化进程,逐步建立起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系统,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l)消除劳动力流动的体制障碍,促进劳动力的顺利流动。要尽快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就业藩篱,加快就业制度改革,取消差别对待措施,树立平等的人才价值观。为城乡劳动力提供平等的就业环境,破除身份歧视,促进合理流动,同时,为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并最终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工作效率的最大化。(2)建立并完善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有效调节供求关系。政府要切实抓好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和合理流动。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调查和收集工作,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情况,不断调整并健全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制度,推动劳动力的积极合理流动。另一方面要建立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保障供求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信息化服务的监管工作,保障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切实有效发挥。(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各类资源,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劳动者的就业提供多种形式的全方位服务;其次,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统筹管理,规范服务化流程和标准,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再次要不断改善就业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完善运行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建立起现代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的公共服务体系。(4)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保障制度和政策,规范市场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劳动力市场秩序。

附表

表1 2000年以来太原市、山西省和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重( GDP=100) 单位:%

太 原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山 西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全 国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表2 2000年以来太原市、山西省和全国三次就业结构 单位:%

太 原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山 西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全 国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表2 2000年以来太原市、山西省和全国三次产业增长指数 上年=100

第一 产业 太 原 市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山 西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全 国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表3 太原市三次产业的贡献率 单位:%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第一产业 4.1 3.9 3.2 3.5 3.2 2.6 2.4 1.9 1.6 1.4 1.5 1.8

第二产业 43.4 42.4 41.3 42.6 42.5 45.1 46.5 46.4 47.3 46.7 44.2 44.1

第三产业 53.2 54.2 55.5 54.0 54.3 52.4 51.1 51.6 51.0 51.8 53.9 54.2


相关文章

  •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它是针对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二元分隔状况提出来的。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 ...

  • 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 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定太原 1. 城市发展目标与定位 从资源型城市走向综合型城市 从偏于一隅走向区域共赢 从千年古邑走向时代名城 从"锦绣龙城"走向"生态新都" 2. 总体发展定位 我们基 ...

  • 沿海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 为了推动xx经济发展,促进人才结构变化.调整优化教育结构,xx年7月6日至11日,我们一行6人,在xxx副市长的带领下,赴山东省沿海三所职业技术学校考察.收获颇丰,启发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简要说明 我们考察的三所学校属于风格各 ...

  • 太原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将目光投向农村,寻求一种静谧.安逸.健康的休闲方式,以达到亲近自然.放松心情.返朴归真的目的.同时,广大农民为应对日益加剧的人多地少矛盾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

  • 街道党工委班子述职述廉报告
  • 尊敬的孙书记、尊敬的区委考核组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平阳路街道全体班子成员及干部职工,热烈欢迎你们来我街道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受街道党工委的委托,代表平阳路街道党工委班子,向考核组作2010年述职述廉报告: 2010年,在区委、区 ...

  • 太原市教育局2014年工作要点
  • xx年是全面落实太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xxx"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全市人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为目标,全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提升质量, ...

  • 2014年领导班子述职述廉报告(书记篇)(
  • 尊敬的孙书记、尊敬的区委考核组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平阳路街道全体班子成员及干部职工,热烈欢迎你们来我街道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受街道党工委的委托,代表平阳路街道党工委班子,向考核组作20XX年述职述廉报告: 20XX年,在区委、区 ...

  • 工商业联合会工作总结
  •   工商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五次会议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工商联和省委统战部的指导下,依据核心是创新,关键是改革,本质是服务的基本思路,围绕创建学习型 ...

  • 长株潭产业结构升级
  •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与产业优化升级对策研究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7-10-25 09:39:54 2006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对发展长株潭城市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长沙的辐射带动作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