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研究

《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研究 》成果公报----武昌教培中心

2011-06-20 15:20 作者:武昌教培中心 点击:

页面功能 【字体:大 小】【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研究 》课题组

世人的观点,喜欢学习的对象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存在个别差异。如果这些为了所谓一致性的利益而受到压制,并且企图使学校中的学习和答问都必须按照一个单一的模式,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混乱和故意矫揉造作。学生的独创被逐渐摧毁,对自己心理运作的质量的信心被逐渐破坏,被反复灌输要顺从别人意见。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1页。

一、问题的提出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从小诵读、赏析唐诗宋词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世界灿烂辉煌的文化,陶冶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同时,从诗歌简短凝炼的语言中汲取营养,提高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但在现实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唐宋诗词的教学几乎成了一种机械地阅读和背诵的重复。即使开展了一些鉴赏与辨析等拓展延伸活动,也似乎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唐诗宋词的教学在中小学课堂上还是处于弥散的状态,为升学服务的功能也比较凸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求学生进行浅层次的识记,学生也仅满足于简单的朗读与背诵,这样浅层次的学习最终导致学生赏读唐宋诗词的兴趣不足、能力不强。由于教学的事实目标偏向应试,赏读教学方式几乎就是朗读、背诵、默写,这样原本极具个性化欣赏价值的唐诗宋词, 异化成为学生背默的负担,得分的工具。

2、许多语文教师在唐诗宋词教学过程中,常常以教参或鉴赏辞典作为工具,搬来一些编撰者的观点当作自己的观点,根本没有进行积极的深入的个性化的赏读研究,缺乏一定科学流程和方法。特别是诗词中蕴涵的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在其中的审美情趣、生活智慧、情感态度、志向理念等健康积极的文化精华,被严重地忽略,被痛心地丢失,因此学校难以做到对祖国民族精粹语言,特别是唐诗宋词文化有一个认同的过程。

3、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把重点常放在理解诗词的语言表达、修辞特点、表达技巧、结构章法、思想内容等方面,将赏读看作是一个解码、译码的简单过程。于是在简单的教学过程中,就完全失去了读者赏读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思维空间。

4、唐诗宋词的教学设计或学生学案中,只是注重诗词的形式特点,文学史上的几条结论,名家或者教参对作品的分析。除了文体样式、作家作品、风格流派这些知识外,再没有去关注赏读的策略、技能乃至文本的个性探究价值等。

教师与学生阅读个性正是在这样的赏读观和教学观中逐渐迷失,逐渐远离了课堂。为了超越当前这种缺乏个性、纯粹肢解文本式的教学观,改进当前中学唐诗宋词的教学现状,我们研究的个性化的赏读观,为师生在赏读教学中的个性张扬提供了多种可能。

新课程对当今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标强调:“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就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这种教学突出了不同主体、不同个性之间的多重对话、多元解读的过程,也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它有利于提高学生个性化鉴赏唐诗宋词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意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和学生发展质量提高。有利于提高一批有较高的唐诗宋词修养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师唐诗宋词赏读个性化教学理念和个性化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唐诗宋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我区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的唐诗宋词课程开发及其个性化赏读教学的实施水准。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唐诗宋词作为课程出现,主要还集中在大学的教学中,而在高中也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而且他们的教学更注重于作者的个人风格、艺术修养、文学审美等,以此作为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小学和中学中有作为校本课程出现的,但仅仅停留在诵读阶段。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作为课题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都尚未形成初俱规模的课题理论或研究综述,虽然同类型比较接近的课题较多,但一般拘泥

于文化方面的研究。

唐诗宋词校本课程教学也是我区校园读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本研究是在民族精神教育纲要指导下,克服原有校本课程粗放型等不足,遵循不同个性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认知特点等,探索开发层次性、多元化的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并探索其在教学中的方法、途径、作用等。

课题组通过多种途径深入调研后,一致认为:武昌区把此课题作为重点科研课题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美国康乃尔大学英文系M.H. 艾布拉姆斯(M.H.Abrams )教授的在他的名著《镜与灯》中提出了文学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家—读者)分析框架,后来成为20世纪引用率最高的分析框架,因为其它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就是说,批评家往往只是根据其中的部分要素,就生发出他用来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生发出藉以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在这个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要素就是“读者”,而我们的课题“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研究”就是重视读者对诗词能动的多元的作用,鼓励并引导师生在对唐诗宋词赏读中的张扬个性。

唐诗宋词文本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唐诗宋词文本虽然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但它还是有规定性和底线的,只是一个相对的封闭体。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发表对文本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又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对偏离文本的“多元理解”“独特感受”进行引导、点拨,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赏读经验、生活经历和认识特征都参与到新意义的建构之中,因而这个新意义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标准答案式的。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新课程标准“阅读”目标中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视。新课改以来,教材中的古诗篇幅占了很大的比重,课标中明确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学习多角度,多层次赏读”。近几年高考、中考试题中古诗阅读的分值不断加大,题型也在不断变化,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以内)(2010四川卷),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合理想象,语言生动,不

超过50字。(2010湖北卷)同时客观题逐渐减少,主观题增多,内容上由工具性向人文性过渡,并倾向于个性化理解和多元解读。

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Hans Robert Jauss) 提出了以受众为核心的接受美学。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了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产生意义,在读者没有赏读之前,一部作品,即使印成书,也只是半完成品。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赏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读者赏读和接受作品的时候,作品和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堆废纸。读者的赏读与接受在文学活动中,有着与作家、作品同样重要的地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接受美学要求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文学研究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以及教辅资料的编写和教学活动,主要侧重于作家、作品的介绍以及作家、作品与世界的关系的强调,在涉及读者时,则仅仅注意到作品对读者的教育作用,而对读者(包括教师和学生)是否接受作品或在什么程度上接受和理解作品,是不够重视的。而唐诗宋词属于一种最精致、最纯粹、最优美又最通俗、最大众、最普遍的文体,读者的阅历、思想、情操、情趣、人格容易与此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默哈特的赏读心理图式理论。赏读活动的发生需要赏读心理图式的作用。读者赏读任何一篇唐诗宋词都是通过自己的赏读心理图式来感知、判断、分析和理解的。在唐诗宋词的赏读活动中,当文本的信息与读者的赏读图式相吻合时,读者就会“同化”文本;当文本的信息与读者的赏读图式不吻合时,读者就会改变自己的赏读图式,从而顺应文本,对文本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同一文本的赏读过程中,通常同时存在两种活动形式,即“同化”与“顺应”是交织一起的。在赏读同一文本时,“同化”与“顺应”不断发生作用,读者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图式,不断靠近或接近作者的心灵世界,改变着的心理图式也在改变着读者,激起读者“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意义理解和生命体验的共鸣。

从这个意义上说,赏读不仅仅是一个再现作者意志的过程,更是一个读者与文本交流与沟通的互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意义创造的过程。

本课题吸纳了最前沿的赏读观和教学观、最新的解释学与接受美学的新理论,将国内外研究相关理论与观点融入课题研究。在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本课题也结合了课题特点与研究目的,创造性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思路与重点。

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1.学生方面

提高学生个性化欣赏、品析、鉴赏唐诗宋词的兴趣、能力与修养。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意境,感知唐诗宋词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形式美。懂得一些格律常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

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赏读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文学品位和文化修养,领悟关于人生、生活、自然、人类、自我的哲理和境界,学习掌握一定的赏读方法和规律。

2.教师方面

全面提升参与课题研究成员的个性化欣赏教学水准,从而促进我区的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唐诗宋词理论修养的教师团队。全面提升我区语文教师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理论水平,促进教师唐诗宋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不断发展。

本课题旨在引导学生灵活掌握赏读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赏读古诗词的兴趣,锻炼学生个性化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从而塑造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通过研究,提炼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巧,更好地为学生学好古诗词服务。

(二)研究内容

1、提高学生唐诗宋词赏读兴趣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赏读唐诗宋词的兴趣也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

2、中学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在赏读教学过程中运用个性化赏读方法,作为赏读实践主体的学生运用个性化赏读方法,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领悟作品的内涵,欣赏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

3、良好赏读习惯培养的研究。采取多种激励办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赏读习惯,启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4、学生个性化赏读评价研究。“多一把评价学生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客观,要多鼓励,少批评。评价学生赏读既要有一般标准,也要关注个体实际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实践探索、总结反思等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方法。辅之以 “个案研究”、“学习观察”、“课例研究”、“片段式主题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

所谓“个案研究”模式就是由研究者根据活动主题,设计与主题研究相关的设计思路或其他困惑、问题等,然后讨论研究。所谓“学习观察”,也即一方面聚焦每次预定的活动主题,进行普适性的学习与观察;另一方面要结合“个案研究模式”中提供的个案以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交流。所谓“课例研究”也即继承上学期活动模式:一节课(确定了研究主题的唐宋诗词课)+课后说课+研课、论课。所谓“片段式主题研究”也即课后研课,围绕每次活动中心主题,就所呈现的某一节课中某个片段展开讨论。

五、课题研究过程

《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研究》课题主要研究过程及其活动简述:

(一)以学科课程建设为中心,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深入推进“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1、组织精干骨干教师,全面完成“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的课题验证任务,形成较高水平的验证报告(试验报告4篇、中期报告3篇、工作报告2篇、结题报告1篇)。

2、转变课题研究职能,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发挥了专业引领作用。

(1)抓备课小组,培养了一批“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选修课校本教研的

学科带头人,评出先进科研工作者11人。

(2)抓案例研究,推出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典型

案例分析,结集6本(共267篇文章)。

(3)抓“四优”评选:优质活动、优秀古诗、优秀课例、优秀论文等,每

学期评比1次,共8次。

3、改进“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实验的形式和内容,加强视导的针

对性,提高实效性。上半年视导的重点为活动的开展和研究观察;下半年的视导重点为活动成果和反思。

4、充分发挥好年级学科指导组的作用,均衡开展年级的“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实验教研活动,学生唐诗宋词学习时间每周不少于2小时,每学期集中研究活动不少于3次。

5、结合实际,开展教师或学生的培训活动,每学期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一个“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实验指导教师培训班,不断提升指导实施研究的能力,重点抓好课题骨干成员的培训工作。

6、狠抓“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质量的监控。研制了学生“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能力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已形成出全区学生个体的形成性评价电子档案记录,同时研制并实施了“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实验质量评价方案。

(二)以课改理念为指导,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实际,全面实施“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研究”工作。 1、2007年秋季--2008年春季,通过集中商讨和独立作业相结合的办法完成“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研究”课题的立项工作,课题组统一思想、统一计划、统一方案, 注重“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专题性具体问题研究,研究活动依研究方案步入正轨。

2、2008年秋季--2009年春季,积极抓好“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研究”活动质量监控和现状分析工作,通过分析和督促指导各校学习研究,明确“个性化赏读教学”活动方向,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写出评价报告,并尽快形成出阶段性成果。

3、2009年秋季--2011年春季,通过全区性的集约型的课题教科研活动,主抓“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研究”方式的变革,切实推进“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研究”效率的提高,关注学生个性赏读的需

求,充分发挥学生在赏读课中的主体作用,推出了一大批校本科研成果(诗文138篇、读本60万字、论文267篇、报告21篇、研究课54节)。

六、课题研究成果与分析

(一)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的基本内涵。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与日月长存的瑰宝,具有极高的人性色彩,跨越时空流转到我们的眼底,穿越千年岁月,与我们时时共鸣。但有些诗人词人一时一地的极具个性化的观点时至今日仍有人持不同的看法,以为这种观点就是作者的最终认识,以为这种情绪就是作者的常态,如以为李白的“世间行乐亦如此”表达了诗人及时行乐的思想,以为苏轼的“人生如梦”就是一种极端消极的情绪。其实这正是诗人在特殊时刻的一种真实心态,这种心态并不影响他们的伟大,我们在和学生一起赏读中更近距离的接近了诗人。

国内关于“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的研究现在主要是停留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上,对于个性化赏读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和说明,但还没有作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我们认为,个性化赏读教学和个性化赏读不是一回事,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个性化赏读实际是指赏读的个性化,而个性化赏读教学,则是指在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注意弘扬学生主体意识,努力拓展学生学习思维时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多向对话,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多元解读,注重学生赏读语言实践活动的教学。个性化赏读是对传统唐诗宋词赏读观的超越,不是对传统赏读观的完全否定,而是对传统唐诗宋词赏读观的批判式继承与超越。我们提出个性化赏读观这一概念,并把个性化放在前面,就是为了突出赏读活动是读者主体个性与生命的建构的过程,是不同主体不同个性之间的对话过程。应该说,个性化赏读观超越了传统唐诗宋词赏读观。个性化赏读认为,赏读是作为不同个性主体的读者和作者在一定语境中以唐诗宋词文本为中介进行对话。通过对话,读者逐渐深入到文本的语义层、现象层、意蕴层,实现对文本的言表之意、言里之意、言外之意的解读。文本的开放性为不同读者的赏读创造提供了多种可能。同时,文本的规定性又避免了脱离文本的解读。

有些教师在唐诗宋词教学中强调了太多的“时代局限性”“阶级局限性”,本以为学生藉此会更加理解“那个时代”的古人,其实这反倒使学生原本可以与诗人词人展开的对话又隔膜开来,学生一旦觉得唐诗宋词是过时的东西,属于那个时代,与现实无关,那么他们就很难对唐诗宋词心存景仰,愉悦地进入那些经典的主题,领会其中真意。个性化赏读正是将唐诗宋词放在现代环境中来考察,体会唐诗宋词内涵的丰富性,达成文本意义新的生成。

在唐诗宋词的教学现状中,还不乏将做诗歌鉴赏题当成赏读,以考试替代赏读,再以标准答案来限制赏读。这种功利羁绊下的唐诗宋词赏读必然会走导致学生赏读个性的丧失。而个性化赏读的意义就在于超

越现实与传统,放眼未来,把个性的张扬当作人生的高蹈舞姿去追求。

“唐诗宋词个性赏读教学的研究”课题自2007年9月开始实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增加。活动研究的定位使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教学实践融为一体。唐诗宋词个性赏读包含日常的读古诗古文和集体的经典欣赏教学活动。不论是日常渗透式的诵读经典,还是在课堂内集中式的经典教学,都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一个片段,都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只不过读的听的看的学的是我国的经典,因此经典赏读研究既是教师课题研究任务也是教育教学研究内容,是贴近教师教学更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研究。

因为教育对象是学生,呈现给他们的是传统的经典文化,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学生的特点,把握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活动的要素,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以下认识:

本土性: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选择我国古文经典和古今的经典故事、名画、音乐、名剧等本国本土特色的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内容,切合学生成长的需要。经典赏读活动让学生接触的是经典,经典赏读活动潜移默化地给学生适宜的民族文化的熏陶。

感悟性: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是同学生自己的感悟去体会经典文化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这是通过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体验、揣摩和感悟来实现的,而不是教师告诉的和塞给他的,我们要把握说理教育的巧和度。

渗透性:经典富含精神培育、人格建构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精神成长是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的目的。经典的精神教育和情感激发不是直接的、外显的,而是渗透在赏读的过程中,渗透在教学成长历程中。

时代性: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不是守旧的,而是创新的,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感知,而是古代文化的感知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对经典文化的“扬弃”。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既要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呈现给学生,又要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及时吸纳世界先进的文化,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个性化赏读基础。

科学性: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具有丰富个性、不断发展的主体,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在设计、组织经典个性化赏读教学活动时,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讲究组织方法和指导策略,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个性化赏读活动中,获得情感和谐的发展。

(二)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1. 赏读思维的规律决定了唐诗宋词赏读教学具有张扬人个性的特质。

赏读是一种充满个性的欣赏、分析、判断的心智活动。赏读的主体(学生、教师)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个体,赏读中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来唤回直觉经验,从而实现对作品的

感知与理解。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因此即使是同一教师指导,赏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赏读主体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一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阂秘事„„。”“文学虽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因此,赏读解诗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一种个体的情感体验,也应该是学生展示自己丰富个性和才华的过程,硬性的“统一见解”是不符合赏读教学规律的。

赏读的规律决定了赏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教参的传声筒,更不应习惯于把教参当圣经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学生也不应该只是教师观点的接受器和留声机,更不应该习惯于做听众和书记员。然而,我们现在的赏读教学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作为赏读主体的个性差异,剥夺了一个赏读者本该享有的赏读体验的权利。课堂上只有一个声音——教参的观点,没有了教师独特的理解,自然也就没有了学生独到的见解和感悟,更谈不上“灵气”“个性化”“活力”与“赏读”了。

2、赏读文本的特点决定了唐诗宋词赏读教学具有彰显人性的色彩。

唐诗宋词赏读材料大都是一首首文质兼美的诗词,每一首都是创作者自身人生体验、学识智慧的结晶,其创作过程本身充满了灵气与活力。如果把鲜活的作品变成训练思维的材料一味静态地分析、残酷的肢解,或只囿于教参上的分析,势必破坏文学作品的整体美感和作品内在的气韵和蕴味。因此只能引导学生用充满灵气与活力的思维去感悟和体味,从而形成自己“赏”的积淀。而“赏”的积淀又依赖于主体在赏读过程中的揣摩、玩味、积累,需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运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去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而绝非是对语文知识的简单摄取、改组和运用。这就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赏读思辩中对文本有感性的体悟和整体的认识,光由教师的理性分析,而缺少学生的主体赏读和个性感悟,就不可能对作品有感性的整体把握,读出作品的美感和意蕴来。

同时,由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作者以语言文字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具有间接性。而这种间接性又决定了艺术形象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优秀的文本并不是板实的,而是留有大量的想象空间,即所谓言不尽意。这正是个性化赏读的价值,它往往可以让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扩充理解原文,通过创造性的个性化赏读而使作品增值。个性化赏读文本意义的“内隐性”特点决定了我们的赏读教学不应把教参的分析看成标准答案,把教案奉为绝对蓝本,而应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想象和再创造天地,使学生的探究、讨论、质疑、争辩成为可能,个性才华得以展示,这种的赏读教学才能真正具有活力。

3、赏读教学的方式决定了唐诗宋词赏读教学具有自主学习的氛围。

每个人在自由学习中的阅读活动,大都属于自主赏读。因此赏读教学应该从抑制、扼杀自主发展精神的“以讲为主”方法,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主赏读”方式。只有当学生把赏读作为其自身的内在

需求,处于自觉、自主、自愿的活动状态时,才能真正成为赏读的主人。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却总有意无意地窒息着学生的这种精神和能力,课堂上只有教师滔滔不绝的“微言大义”,学生仍旧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只有一如既往地围绕着教师设计的条条框框苦苦求索,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丧失了自己的灵气和自由,脱离了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其结果只能是丧失了人的自主精神和对赏读的兴趣。因此,只有在个性化赏读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将赏读教学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认知、生活情感背景中,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流淌真情实感,才能使学生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展示生命的价值。个性化赏读教学中没有个性的张扬就决不可能有赏读的自主性。

4、赏读课程的理念决定了唐诗宋词赏读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风格。

语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没有教学的个性,就没有课堂的生命。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它的“灵”与“活”,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灵魂、有思想感情,也有其各具神韵的气韵筋脉。因而它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流动的,它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充满个性,富于变化的。钱玄同不同于辜鸿铭,周树人区别于刘半农,正是由于他们独树一帜的教学个性。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更是需要灵活多样的风格。

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极力推崇“教无定法,教有定则”的观点。我们不是否认语文教学模式的存在,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并不都适应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不同的作品,即使是该模式的创立者,也不可能采用同一模式去教所有的课文。如果我们总是拘泥于一成不变的程式化教学,把一篇篇行云流水般的文章千篇一律地段落分析、层次划分、中心归纳、特点概括,甚至脱离生动可感的文学现实、满足于什么阅读技巧、解题技巧,在庞杂、艰涩、绕人的标准化习题中打句画圈,直到分析得学生不知所云。这样僵化的教学流程只能扼杀语文教学的个性,使学生离语文的本位越远,更谈不上灵气与活力。李镇西先生曾说过:“语文课的灵气与活力不过是语文教师本身的灵气与活力使然。”赏读教学只有充分张扬教师的教学个性,提倡灵活多样的风格,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具有思想的灵气与感情的活力。

(三)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的重要思想。

1. 创造解读。教师要创造性地解读作品、利用教参,说自己的话,不要成为演绎教材教参的道具。唐诗宋词读本无非是个例子,但也不见得都是模本或范文;教参只能是参考,不能当拐杖。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参阅尽量多的资料,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融汇百家的同时拥有自己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对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教师在赏读教学中不敢雷池一步,循规蹈矩,对教材的分析牵强附会甚至强词夺理,那么教师在失去自我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自我,只能将学生引入随意穿凿的歧途。

2. 张扬个性。教师要充分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要成为某种僵化教学模式的工匠。如对《涉江采芙蓉》的教学,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驾驶课堂的能力,组织学生对其主人公是思妇还是游子的辩论领悟,可谓各尽其妙。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教学个性和特长,以此来开发赏读教学的智慧和灵气。反之,如果我们把《琵琶行》这篇抒情诗转化为一一对应的修辞手法,与学生一问一答,丰富的语言内涵变成了干巴巴的修辞材料,也就失去了赏读教学的本义。

3. 师作合一。教师与作品融为一体。在唐诗宋词赏读教学中,流淌自己的真情实感。文学的生命是情感,“任何没有动情的语文教学,都不会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在个性化赏读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仔细揣磨人物的心理变化,融入作品,进入角色,先动情于己,再传情于生。只有这样才能和作品共鸣,理解和深化作品的主题和意蕴,进而使赏读教学闪烁出人性的光芒和生命的活力。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初读一二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是再读几遍,就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抓住情感基调,先通过示范性的表情朗读,然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只有当学生的心灵与作者产生共鸣,诗歌的意境才能深刻地表达出来,那种渗透在豪放外壳的诗句之中的愤激内核情感也才能被学生深刻地体味和领悟。

4. 以生为本。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赏读和感知的时间,让他们有亲自体验过程的时间,还要给学生有充分说话、思辩(互相辩论、发表己见)的时间,正视他们作为读者的权利;其次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给学生创设“心灵”与“行动”的自由,给学生一方主动发展的天地;第三,要充分发扬教学的民主,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不同意见;第四,要善于设计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读练内容,即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和思维度,甚至可以有多种答案,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大学生的思维量,同时也可展示学生的个性才华。

5. 个性品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个性化解读作品,说自己的看法。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常读常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不能只扶着学生甚至代替他们去完成对作品的理解,而是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设身处地去品味,去理解,要允许课堂上不同声音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产生色彩绚烂、品位各异的审美效果。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或许反而是赏读教学的悲哀。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长恨歌》时,一种观点认为这篇作品主要表现了李杨之间坚贞的爱情,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的相思之恨;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此诗前半着力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后半对李杨爱情大加歌颂,是多主题;即:(1)讽喻说。(2)爱情说。(3)双重主题说。 可让学生围绕这三种主题进行讨论,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和灵性的凸现。

6. 丰富想象。教师应培养学生想象赏读的能力。诗歌创作需要有丰富的想象,个性化赏读同样需要有

想象的参与。读者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深刻地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诗句的优美意境,而且可以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对作品进行艺术的再创和多样性的理解,从而丰富文章的内涵,甚至感悟出连作者也始料未及的新内涵。作品中复杂的人物性格和矛盾心理,令人深思、余味无穷的结尾,以及巧妙省略所留出的“空白”等,最能体现作者的创作苦心。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复杂人生的思考,也表现了作者追求作品含蓄美和多义效果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挥,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产生多样性的理解。如李商隐的《锦瑟》的主题探讨学生各自在求异思维中寻求答案,思维方式和结果必定是丰富多彩的,效果要比教师的“一锤定音”强十倍百倍。

7. 自主赏读。赏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精神,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赏读品质来实现的。这首先就要向学生传授赏读的方法和策略,并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赏读对象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如学《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可用比较赏读,读屈原的《湘夫人》可采用回读的方法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赏读策略才能真正实现赏读的自主性,个性的张扬才有了保证;其次要重视学生自主赏读活动的设计,比如让学生根据思考题读看课文、圈画材料、批注评点、修改补正;让学生合作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查阅资料文献或工具书释疑解难等。凡事以学生为先,让学生自主能动地进行赏读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作为赏读主体的价值和灵性。

(四)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1、营造民主、和谐的有利于个性化赏读教学活动的课堂氛围。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在课堂诗歌赏读教学绝不能越俎代庖,要给学生增加赏读空间,要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从而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自然地产生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体验。要给学生提供说出自己赏读体验的机会,交流时只有师生双方的地位没有高下之分,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学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要尊重学生在赏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由于学识的限制,学生自然会产生体验的局限性,教师不能轻易用教材惟一的答案去否定学生个性的感受,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利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其个性得以弘扬,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个性化赏读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消解老师和学生之间尊卑长幼的“师道尊严”;有利于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唐诗宋词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互惠”。

2、以课文诗歌为例,通过个性化赏读教学设计,指导学生个性化赏读。

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文本意义和独特的言语表现形式,在赏读文本时,不管融入多少个人的经验,

还是要从特殊的言语形式入手,通过对文本意象及意象之间的联系的把握去理解文本的意义。教师应该以课文中的唐诗宋词为例,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语言认知规律和赏读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平等地提出赏读要求,精心地设计赏读对话,通过不露痕迹的赏读提示,把自己赏读、研究教材时的发现,巧妙地换成学生个性化赏读中的感悟,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伴随着个性化赏读的那种豁然开朗似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体现自主性、完整性和多元性。

要使个性化赏读教学设计的指导有效,一定要根据课程目标,尊重文本意义,关注言语形式;一定要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 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一定要有多元的预设;一定要选择多种赏读方法的互融;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灵活多变,才能使课堂赏读更见个性。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变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赏读能力。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个性化赏读教学更无普遍适应的模式。课堂内的唐诗宋词赏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相机“导”出来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多种活动形式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赏读能力。

(1)激情导趣,促进学生感受体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和源泉。个性化赏读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老师要通过激情导趣,来增强感受,唤起先生体验,深化理解,触发创意,促进个性化赏读能力提升。

(2)互动对话,重视课堂交流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形成与赏读初感的契合或碰撞,积极推动个性化赏读活动的深入进行。个性化赏读教学必须实现三方互动:①生生互动;②生师互动;③时空互动。我们认为课堂互动交流需要三方面的保障:一是时间保障,课堂务必留给学生1/3的时间;二是舞台保障,要有交流的场所,有活动的范围,有任务的定向;三是机遇的保障,人人都有大显身手展示风采的机会,要调动绝大部分同学学习唐诗宋词的积极性。

(3)巧设疑点,培养学生质疑意识。课堂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挖掘文本内涵。教师首先要挖掘唐诗宋词中可资质疑之处,精心设疑,通过设置连续性的、有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组织和引导使学生更明确地突击重点、直击难点、撞击疑点。借此把思考引向深入,把学生引向新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审视。

4、科学整合教材,引进难度适宜的课外唐诗宋词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赏读能力。 现行语文教材,注意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凸现了人文性,但每册只有十多首古诗,学生赏读的数量太少,且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观念层出不穷,这需要我们将教材与其他“新鲜的”有关唐诗宋词的文学读物进行科学地整合。整合时一定本着“古诗必须是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经典,尽量与单元的主题或单元文章的内容有联系,必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赏读,或者是有情节的空白,或者是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原则进行。力求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唐诗宋词赏读材料。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之,个性化赏读教学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教学行为,只有尊重学生的体验,创设良好的氛围,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并辅以恰当的评价手段,个性化赏读才能得以实现,才能让学生在赏读中体验“陌上花开,可迟迟归也”的闲适和浪漫,唐诗宋词的课堂教学也才能更富有生命与活力。

(五)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的主要成效。

课题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出现困惑、不断进行实践、不断走向理性的过程。老师们在研究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的基本内涵;开始注重合理选择处理教材文本,让经典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赏读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和有效实施,已成为老师们的思想共识和行动策略,这种教学活动已为学生所接受所认同。生动成功的个性化赏读教学研究课例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教师们的科研能力也有明显提高。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了研究的主要成效。

1、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唐诗宋词经典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唐诗宋词意境新奇、含韵丰富、旋律优美、色彩鲜明、语言凝练。二是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大量接触,积水成流,自然而然打好了语言文字的功底,长期的诵读是对学生表达能力训练的最佳途径。三为学生奠定优秀文化素养和高尚人格的基础。我们希望学生学知识、长本领,对待长辈孝顺,关爱家人。唐诗宋词中的经典诗句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感化他们的内心。那些读过的美好句子是知识财富,更是精神的财富。它在告诉学生,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怎样成为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四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爱国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经典赏读旨在诵读积累中逐渐感悟,在赏读中自然萌发民族自豪感。经典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发展、性情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他们现在熟练背诵“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还不会真正明白其含义,但相信当他们随着赏读的进程,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定会明白许多道理,也一定会像我们今天一样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将经典融入现代文明。

2、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研究激发了教师学习经典的欲望,增进了对经典赏读的感悟。大家深刻认识到经典赏读对于生命成长中能力发展、情感萌发、精神品质的培养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认识到经典文化的熏陶应该遵循学生发展水平,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揣摩和感悟。我们用“多渠道”让学生接受经典熏陶的理念指导教育行为,在实践中,教师注意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更关注学生精神的成长;重视活动的即时效应,更关注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影响。

教师们加强学习唐诗宋词教育教学理论,加强学习个性化赏读相关知识,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

系,教师们在在学习中感悟,在研究中受益,在课题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真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研然后知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用,然后能自强也;知美,然后能自创也,故曰:教学科研相长也。课题组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经典教学活动案例,在课题研究中也不定期地向外展示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专题课,受到了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教师对课题的研究,从不懂到懂,从无从下手到现在能心中有数地操作,老师的收获是最大的,也是最多的,其中包括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3、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课题是实践性的行动研究,是教师全员参与的课题。老师们有机选取其中的某个研究点,积极开展小切口的研究,学习培训、专家引领、科研沙龙、磨课练兵、专题研讨活动指导老师开展课题研究。实践中老师们认识到投身教科研工作是自身成长的需要,体会到教研与科研相辅相成的道理,树立了做“研究型教师”的目标。课题实施以来多元的赏读学习方式已在试点学校师生中普及,多元的赏读教学模式已在试点学校被广泛认同并使用,多元的赏读教学评价体系已在试点学校建成。一些备课小组培养了一批“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选修课校本教研的学科带头人,我们还推出了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典型案例,评选出了优质活动、优秀诗文、优秀课例、优秀个人等。

通过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更广、更深地认识传统文化,吸纳传统精华,个性解读诗文。课题组全体成员在研究期间,圆满完成了每人至少“3篇论文、3个报告、3次调查、3堂课例、3节反思、3回学习”的任务在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增强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

4、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促进了语文学科成果的丰收。

历时四年的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语文学科成果的全

面丰收。截至目前为止,试验报告4篇、设计方案6篇、中期报告8篇、调查报告6篇、工作报告4篇、结题报告1篇(修改11次);被评为先进备课小组6个,先进教研组4个,市区学科带头人6人,先进科研工作者11人;典型案例分析集6本(共267篇文章),优质课12节、撰写优秀古诗词120首、优秀课例62节、获奖省市优秀论文71篇、发表论文21篇、专著2本、编写课程读本2本60万字;大型研究活动19次、研究课68节。在此附注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

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张银华执笔

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校本课程 学生读本 张银华统稿

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张勤

个性化赏读教学教案集锦 典型教案 牛锋

个性化赏读教学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 叶俊华

个性化赏读教学课例实录 案例分析 熊文

《高中唐诗宋词个性评价浅谈》 论文 张银华

杨定成

张银华

张银华 《语文个性化赏读思维》 论文 《中学语文课堂个性艺术的本质》 论文 《唐诗宋词个性教学解读》 专著

《赏读词典》 专著 徐义文

《中学生个性赏读与作文》 论文

《高中唐诗学习精要》 论文

《唐诗宋词个性赏读教学反思》 论文 张婷婷 郑志雄 吴雪洋

《中学语文个性教学》 论文 柯大泳

《中学宋词个性赏读》 论文 曾祥西

《校本科研个性教学课题特点》 论文 胡凡

(六)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的成果转化及应用。

1.全面完成了“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研究”(兴趣入门-爱好赏读-自主发展-总结推广)课题实验的工作目标。

2.促进了校本课程改革,“唐诗宋词个性化赏读教学”选修课研究成果居全市一流水平,并获得多次表彰。

3.校内形成了浓厚的个性化赏读教学科研氛围,指导本校全体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4.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化赏读习惯和学习品质,基本学会自觉、主动、科学、个性、有效地赏读,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唐诗宋词学风有了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为同类学校提供了可行性经验。

七、课题反思

1.我们在实验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深感“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还很大,诸如如何把握好研究的切入口,如何设计更有针对性的赏读活动等。

2.对课题的研究,我们涉及到的仅是其中一部分,且基本停留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对一些深层次的理论缺少研究和挖掘。

3.全优课堂的构筑,缺少主动性,受应试的影响教师仍是被动进行,调动教师主动参与新教育实验活动仍是今后改进的重点。

研究报告正文参考书目:

1.语文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004年版第二、三册。

2.王力著:《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77年版。

3.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王力著:《谈谈学习古代汉语》,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5.韩学屏著:《中国当代赏读理论与赏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6.张必隐著:《赏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7.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王先霈、胡亚敏主编:《文学批评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孙子威主编:《文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

13.【德】加达默尔著,王勇才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

14.【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金元浦 周宁译:《赏读活动:审美反映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

15.引自凌晨光著:《当代文学批评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6.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7.方智范:《赏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网。


相关文章

  •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思路
  • 一.教材目标指向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 ...

  • 唐宋诗词鉴赏参考书目
  • 唐宋诗词鉴赏参考书目 陈才智 总集 1.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主编,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宋本,1959年,汪绍楹 断句本,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11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精装全二册, ...

  • 宋词繁荣探讨
  • 第5卷第1期 2005年3月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H UI T ECH NICAL COL LEGE OF WAT ER RESO URCES AND H YDROELECT RIC POWER Vol. 5 ...

  •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和历史地位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7-9题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和历史地位 唐诗和宋诗,是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宋以后的诗歌,虽然也有所发展,但大体上没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元.明.清的诗坛上有时宗唐,有时宗宋,或同时有人宗唐,有人宗宋.甚至在一个人的诗 ...

  • [如梦令]教学实录
  • 教材分析: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

  • 唐宋诗词的意义
  • <唐宋诗词的意义> 今天我们讲的是<唐宋诗词的现代意义>.首先解释一下"唐诗宋词"这四个字.人们一定知道文学史上的两个专有名词:唐诗和宋词.我们经常把它们合称为"唐诗宋词".为 ...

  • "亚历山大"作文材料训练及优作
  • "亚历山大"作文材料训练及优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希腊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宋代人 ...

  • [唐诗宋词选读]名句精选
  • 唐诗宋词选读名句试题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1.云霞出海曙, .(杜审言<和晋陵早春游望>) 2.闲云潭影日悠悠, .阁中帝子今何在? . 3.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 声. , .(杨炯<从军行>) ...

  • 唐诗过后是宋词
  • 唐诗过后是宋词 一.填空和默写(9分) 1.近体诗也叫 诗.格律诗,成熟于唐代,它对平仄.声韵.对仗等格律有相对严格的要求,按字数分有五言.六言.七言,按句数可分为 和 .相对于近体诗而言,那些古风.骚体.乐府.歌.行.引.吟.曲等就被称为 ...

  • 新课程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 一、总教学要求和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