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考古教案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文物与考古》课程教案

主讲人 王奇伟

《文物与考古》课程教案

教 材:无 主要参考书:

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 6、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7、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8、李晓东著 《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 9、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0、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1、杨仁恺主编《中国书画》 (上海古籍出版社) 12、唐石父主编《中国古钱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3、罗哲文主编《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

课 时:

36课时 课程结构与课时分配:

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与试卷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和讨论等情况,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试卷成绩为期终书面试卷考试,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第一章 文物知识

甲、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是《文物与考古》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通过本章教学,达到以下目的: 1、 掌握文物的定义、价值与作用; 2、 了解文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3、 掌握文物鉴定的内容、方法与重要性; 4、了解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基本方法 乙、时间分配

8学时 丙、思考题

1.什么是文物?试分析论述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2.简述我国文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及其具体类型;

3.列举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并具体分析其历史文化价值; 4.列举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具体分析其历史文化价值; 5.简述文物鉴定的内容、方法与重要性; 6.简述我国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基本方法。 丁、教学内容

一、文物定义、价值与作用 1、文物的定义

“Cultural Relics”

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

谢辰生: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物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顾问。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文物博物馆》。在其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

2、文物的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如: 石块不是文物,但制作出石器就成了文物

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不可复制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虽然不是文物,但同文物一样受国家的保护。 3、文物的价值

文物的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 (1)历史价值

历史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作为历史的产物,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说一切文物都具有历史价值,这是文物的首要价值。

文物的时代特征即历史性,能帮助我们去恢复历史的原貌。不同类型的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

(2)艺术价值

文物的艺术价值内涵极其丰富,有审美、欣赏、愉悦(消遣)、借鉴以及美术史料等诸多价值

(3)科学价值

古代各种遗迹、遗物的本身,都蕴含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信息。主要包括知识、科学、技术等内涵。 4、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作用,是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文物的作用,主要有: (1)文物的史料作用

可补充文献记载之缺佚(“补史”),证实文献之记载(“证史”),校正文献之谬误(“纠史”) 。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秦始皇兵马俑等考古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补充了新史料;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基本证实《史记· 殷本纪》记载的商代世系;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证明了《史记》《汉书》的记载; 河北满城汉墓、江苏徐州汉墓等证实了《后汉书· 礼仪志》记载的玉匣(玉衣)葬制。 王国维研究甲骨文,纠正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的错误。 《周礼》、《韩非子》有关于髹漆的记载,人们多认为漆器出现于战国时期,其实河姆渡遗址即有漆器。

古籍记载“曹操疑冢七十二”,多认为在河北磁县,其实在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村(“高陵”) (2)文物的借鉴作用

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需要从文物中不断吸取营养。割断历史,不在前人创造的文化财富的基础上去创新和发展,是空谈发展。

继承与创新,是人类的两大任务。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创新;创新是继承的归属和目的。

(3)文物的教育作用 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科普教育的形象的、生动的教材。 文物教育的特点:

自己独特的特点,为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 a、真实性强,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b、文物是直观的、形象的物质遗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二、文物的分类

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文物进行聚类或归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研究文物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文物的复杂性与可分性 1、文物的复杂性

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遗存,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物体或物品,以不同的形式保存和传留至今,品类庞杂,内容广泛。文物的复杂性表现为: (1)时代或年代不同; (2)质地不一; (3)种类众多; (4)功能各异 2、文物的可分性

文物虽然复杂,但又是可分的。因为:

(1)文物有其产生的时代或具体年代,即历史性; (2)文物有其产生的地点或地域;

(3)文物是由一定的物质构成的,即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制造的;

(4)文物在产生它的时代,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创制的,也就是各有自己的一定功能; (5)文物是有形的,以一定的形态出现。 (二)文物分类的方法 1、时代分类法:

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古代文物再按朝代归类。史前文物,分为旧石器时代文物和新石器时代文物 2、质地分类法:

以制作文物的材料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

馆藏文物一般以质地分类。一般分为:石器、玉器、骨器(含牙器)、木器、竹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铅锌器、瓷器、漆器、玻璃器、珐琅器、纺织品、纸质文物等 3、存在形态分类法:

历史上遗留至今的文物,都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某个地方。所谓存在形态,是指文物体量的动与静、直观的存在与隐蔽的存在、存于收藏处所与散存于社会。依文物体量的动与静分类,一般分为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基本上都是文物史迹,包括古建筑、纪念建筑、石窟寺、石刻、古遗址、古墓葬、近代现代重要建筑、纪念地等。这些史迹一般体量大,不能或不宜整体移动,不像馆藏文物那样,可以收藏于馆内,并轻易移动。

可移动文物主要是指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有石器、陶器、铜器、金银器、瓷器、漆器、玉器、工艺品、书画、古文献等。它们体量小,种类多,可根据其体量的大小和珍贵程度,分别收藏于文物库房,甚至文物囊匣内,并可根据保管、研究、陈列的需要移动,变换地点,这对其本身的价值不仅没有影响,反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4、功用分类法:

以文物功用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文物作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遗存,在制作时,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任何一处(件)文物,都有它的用途。在文物分类时,通过对其功用的研究,把功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文物聚为一类,形成不同的类别。兵器、容器、食器、炊器、酒器、农具、装饰品等等 此种分类法,可以把某一功用的各种不同质地的文物从早期到晚期聚集在一起,对研究其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十分有利。对研究专门史有重大价值。

5、属性(性质)分类法:

以文物的社会属性以及科学文化属性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

礼器、明器、科技文物、宗教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等 6、来源分类法:

以文物来源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主要分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两种 出土文物: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获得的文物

传世文物:从前代流传下来的或非经科学发掘手段获得的文物 7、价值分类法:

以文物价值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

主要是根据文物价值高低来区分。馆藏文物分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文物史迹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文物的鉴定

文物鉴定是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辨识文物年代、真伪、质地、用途和价值的工作 1、文物鉴定的必要性

(1)历史上的作伪,制造赝品,造成人们对文物真假难辨,增加了认识文物的难度 (2)有些文物年代不明,真正价值未能揭示 2、文物鉴定的主要对象

对可移动文物,即文物藏品和流散文物的鉴定,是文物鉴定的重点,如: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珐琅器、漆器、竹木器、骨角牙器、书画、文献等等 不可移动文物,即文物史迹中,古建筑、纪念建筑、石窟寺、石刻是文物鉴定的重点。对古遗址和谷墓葬,只有经过发掘,根据出土文物才能鉴定其年代和价值。 3、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

包括辨别文物真伪、判明文物年代、评定文物价值和等级几方面。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鉴定过程中,应辩证地对待,不可将它们孤立起来。 (1)辨伪

辨伪主要是对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而言。文物藏品,特别是传世品中往往夹杂着伪品。在保管、研究、陈列时,首先要把混入文物的伪品辨别出来。 (2)断代

辨别文物的年代,是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之一。确定了文物年代,就可以将其置于当时的时空环境中进行研究。文物断代对一切文物来说,都是必须的。 (3)评定价值

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没有价值的遗存,不能称其为文物。在历史遗存被确定为文物之前,就需要对其进行研究,评定其是否有价值。在确定其历史遗存为文物之后,要研究它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高低。 在研究文物的过程中,应将它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分析它的内容,鉴定它的制作工艺,揭示它的内涵及其在历史的地位与作用,从而确定它的价值高低,或其价值的主要表现。 (4)评定等级

评定等级是文物鉴定的主要任务之一。按照我国文物法规的规定,根据文物价值的高低,把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划分为一、二、三级,把文物史迹分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4、文物鉴定的基本要求

文物鉴定本身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它研究的对象,是形态各异、内涵复杂、时代不同的各种文物,这就决定了文物鉴定所具有的特点:具体、细致、严密、求实。 文物鉴定的基本要求: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文物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对文物的真实性、科学性作出正确的鉴定;

(2)通过鉴定,力求准确判明文物的真伪、年代;

(3)通过对文物的综合研究,分析文物的形式和内涵,力求准确评定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高低;

(4)文物鉴定者应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文物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文物作假知识等,掌握传统的鉴定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分析鉴定方法,力求对文物作出准确的鉴定;

(5)文物鉴定必须实事求是,鉴定者须具有高度的法制观念和对国家文化财产高度负责的崇高品德;

(6)认真做好鉴定的各项资料工作,写出鉴定意见。 5、文物鉴定的方法

可分为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

(1)传统鉴定方法是自古以来,人们在研究、鉴定文物中不断探索、总结、发展、再总结的科学成果。其基本内容是在对文物分类的基础上,对同类文物进行比较、辨识和综合考察。 a、比较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真伪、年代、价值未作出辨识的文物,鉴定时,需选取已知其真伪、年代的同类文物的标准器,并将两者对比,进行分析,找出未辨识文物与标准器之间在形制、质地、花纹、工艺等方面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分析它们的矛盾与联系。经过系统地分析研究后,作出科学判断。 b、综合考察

通过对文物本身的调查,文献记载的考证,参考至今的鉴定同类文物的一般规律,对鉴定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判断,以达到鉴定文物的目的。此法对鉴定文物史迹尤为适用。文物史迹一般形体大,内容多,涉及面广,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鉴定,会取得比较科学的鉴定结果。

运用传统方法鉴定文物,除上述基本方法外,还要根据鉴定的不同对象,采用不尽相同的具体方法,如对青铜器、瓷器、书画等的鉴定。这是不同种类文物的性质决定的。 (2)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方法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进行分析鉴定。 如:碳14测年,古地磁法等 6、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

(1)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是国家文物局经文化部批准,根据法律赋予的职责和全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为有关行政决策而设立的文物咨询和鉴定评估机构。

(2)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1986年3月5日成立,聚集了文物、博物馆及相关领域德高望重、享有崇高权威的专家学者,启功任主任委员,史树青、刘巨成任副主任委员。

(3)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2005年委员名单 (各专业组委员及增聘委员均以姓氏笔划为序) 主任委员: 傅熹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副主任委员:史树青(国家博物馆) 耿宝昌(故宫博物院) 孙机(国家博物馆)

下分:书画碑帖组、现当代书画组、古籍组、陶瓷组、铜器组、玉器组、货币组、杂项组和近现代历史文物组等组别。 四、文物的保护和管理 (一)文物管理的内容

文物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宏观控制到微观保护,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文物管理的内容,主要分为:

1、法规管理:运用文物法规保护管理文物。

2、计划管理:主要是制定文物保护管理的各项计划,如文物调查、普查计划,文物保护单

位保护(“四有”) 计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物建筑保护、维修计划,配合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计划,文物事业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等。

、技术管理:运用科学技术保护、维修、检测文物,是防止文物免遭自然因素随坏、延长文物寿命的重要手段。因此文物保护技术管理成为文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制定或执行文物保护技术政策等,如制定文物保护技术方针、政策,确定文物保护技术发展方向,组织文物保护技术培训及情报交流,组织国内外文物保护技术合作与交流等。

4、专项管理:主要是对大的类别的文物,实行有计划的系统管理。如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历史文物名城管理、考古发掘管理、文物藏品管理、流散文物管理等。 (二)文物管理的手段

1、法律法规手段:强制性措施,刑事责任

2、行政手段:行政干预。主要包括:研究制定或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政策,组织制订文物保护计划并检查执行情况;运用行政权力,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审批考古发掘单位和领队资格,审批文物建筑维修设计单位及主持人资格;资金支持,对重点发掘项目和重点文物建筑维修工程进行经费补助。

3、教育手段:对公众的教育;高等学校及科研部门培养文物专门人才;对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在职干部培训等。

4、技术手段:大力推广应用科学技术 (三)文物法规

文物法规,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制定、颁布的宪法中有关文物的条款和有关文物的法律,地方权力机关制定、颁布的地方性文物法规,以及国家行政机关制定、颁布的条例、办法、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它们是国家管理文物的法律依据。 1、国家保护文物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保护文物的条款,文物保护管理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 (四)文物保护管理的基本方法 1、文物管理机构

国家文物局:我国主管全国文物工作的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监督、指导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化行政管理机构 各县市的文化行政管理机构 2、文物业务研究机构 各博物馆(院)、纪念馆、文物保管所、考古(文物)研究所等事业单位,是进行文物保护、研究、宣传的业务机构,并根据各级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的委托,对分管的文物进行文物保护管理业务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 3、文物的分级管理

我国根据文物不同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文物划分不同的级别分别保护 (1)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与分级保护 A、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包括:

1、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2、石窟寺、 3、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4、石刻及其它、 5、古遗址、6、古墓葬等六类; B、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级保护:

a、县(自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b、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C、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级。

我国已经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批共2348处(截至到2006年)。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万余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万余处,文物点登记的有30余万处。

C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和近年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近年来又先后增补12座,共计111座。 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1.北京 2.承德 3.大同 4.南京 5.泉州 6.景德镇 7.曲阜 8.洛阳 9.开封 10.苏州 11.扬州 12.杭州13.绍兴 14.江陵 15.长沙 16.广州 17.桂林 18.成都 19.遵义 20.昆明21.大理 22.拉萨 23.西安 24.延安

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 1.天津 2.保定 3.平遥 4.呼和浩特 5.沈阳 6.上海 7.镇江 8.常熟 9.徐州 10.淮安 11.宁波 12.歙县 13.寿县 14.亳州 15.福州 16.漳州 17.南昌18.济南 19.安阳 20.南阳 21.商丘 22.武汉 23.襄樊 24.潮州 25.重庆 26.阆中27.宜宾 28.自贡 29.镇远 30.丽江 31.日喀则 32.韩城 33.榆林 34.武威35.张掖 36.敦煌 37.银川 38.喀什

江苏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第一批)、苏州市(第一批)、扬州市(第一批)、徐州市(第二批)、淮安市(第二批)、镇江市(第二批)、常熟市(第二批)、无锡(2007年)、南通(2009年) 、宜兴(2011年)共10座 数量居全国第一 D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已批准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文物保护单位已达42处,仅少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其中文化遗产28项,自然遗产8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

我国42处世界遗产名单(红色——文化遗产;黑色——自然遗产;蓝色——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长城(1987); 北京故宫(1987); 陕西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1987);山东泰山(1987); 安徽黄山(1990);湖南武陵源 (1992); 四川九寨沟(1992);四川黄龙(1992);西藏布达拉宫(199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1994);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江西庐山(1996);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1996); 云南丽江古城(1997);山西平遥古城(1997); 苏州古典园林(1997);北京颐和园(1998);

北京天坛(1998);重庆大足石刻(1999);福建武夷山(1999);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 、明十三陵(北京)、明孝陵(南京) (2003);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2001)云南三江并流 (2003);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集安市)(2004);澳门历史城区(2005); 河南安阳殷墟(2006);四川卧龙大熊猫基地(2006)

“中国喀斯特”地貌(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2007) 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

福建土楼(永定县、南靖县、华安县) (2008) 江西三清山 (2008) 山西五台山(2009)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2010)

中国丹霞 (福建泰宁、湖南莨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 )(2010) 杭州西湖(2011) 五大连池(2011)

(2)可移动的文物的分级保护 分一级、二级和三级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的有关规定: 一级文物为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二级文物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三级文物为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 我国一级文物总数达46630件(套)

5、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和近年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近年来又先后增补十余座,共计一百余座。 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1.北京 2.承德 3.大同 4.南京 5.泉州 6.景德镇 7.曲阜 8.洛阳 9.开封 10.苏州 11.扬州 12.杭州13.绍兴 14.江陵 15.长沙 16.广州 17.桂林 18.成都 19.遵义 20.昆明21.大理 22.拉萨 23.西安 24.延安 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

1.天津 2.保定 3.平遥 4.呼和浩特 5.沈阳6.上海 7.镇江 8.常熟 9.徐州 10.淮安 11.宁波 12.歙县 13.寿县 14.亳州 15.福州 16.漳州 17.南昌18.济南

19.安阳 20.南阳 21.商丘 22.武汉 23.襄樊 24.潮州 25.重庆 26.阆中27.宜宾 28.自贡 29.镇远 30.丽江 31.日喀则 32.韩城 33.榆林 34.武威35.张掖 36.敦煌 37.银川 38.喀什

江苏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第一批)、苏州市(第一批)、扬州市(第一批)、徐州市(第二批)、淮安市(第二批)、镇江市(第二批)、常熟市(第二批)、无锡(2007年)、南通(2009年)、宜兴(2011) 共10座,数量居全国第一

6.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文物保护单位已达42处,仅少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42处世界遗产名单

长城(1987); 北京故宫(1987); 陕西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1987);山东泰山(1987); 安徽黄山(1990);湖南武陵源 (1992); 四川九寨沟(1992);四川黄龙(1992);西藏布达拉宫(199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1994);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江西庐山(1996);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1996);

云南丽江古城(1997);山西平遥古城(1997);

苏州古典园林(1997);北京颐和园(1998);

北京天坛(1998);重庆大足石刻(1999);福建武夷山(1999);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 、明十三陵(北京)、明孝陵(南京) (2003);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2001)云南三江并流 (2003);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集安市)(2004);澳门历史城区(2005);

河南安阳殷墟(2006);四川卧龙大熊猫基地(2006)

“中国喀斯特”地貌(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2007)

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

福建土楼(永定县、南靖县、华安县) (2008)

江西三清山 (2008)

山西五台山(2009)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2010)

中国丹霞 (福建泰宁、湖南莨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 )(2010)

杭州西湖(2011)

五大连池(2011)

其中其中文化遗产29项,自然遗产9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

三、我国考古文物管理、科研机构

1、 国家文物管理机构:国家文物管理局——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或文化厅 ——市县文化局

2、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各省、区、市文物

考古研究所、博物馆等;各市、县文化馆等。

四、考古学的功用

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之所以在近年来得到发展,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特殊的功用。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的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考古学的功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补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补充文献历史的缺佚(失)。

研究历史靠两种材料: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

史前时代没有文献材料;历史时代文献材料的片面性

文献不能全面而真实的反映历史原貌。

文献的这些不足需要我们用考古材料来补充。

考古学补史的任务特别突出.

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之所以取得远远超越于前代的成

就,这是与考古学的新成就密不可分的。

如史前时代的研究、夏商周研究等等。

二是证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证实史实。

文物可以证明文献记载的历史。将文物和文献密切结合,相互印证,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封建史学:主要依据文献材料;

近代史学:讲求实证,即用实物资料

来验证文献记载。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即文献材料与

考古材料相结合,互相验证,这样才

有说服力。

“二重证据法”成为近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基本证实《史记· 殷本纪》记载的商代世系;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证明了《史记》《汉书》的记载; 《后汉书· 礼仪志》记载的玉匣(玉衣)葬制,也为河北满城汉墓、江苏徐州汉墓等证实。 三是纠史或正史,即用考古材料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

文献材料是史家写作而成,其中难免夹杂着作者的主观好恶,特别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字句上可能出现讹误现象,因此文献材料可能有错误。而考古材料就成于当时人之手,是“历劫而不变”,因此比文献材料具有更强的可信性。当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发生矛盾时,应以考古材料为准。用考古材料校正古籍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纠正错讹。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上甲—报丁—报乙—报丙

王国维研究甲骨文,纠正了《史记》的错误,应为

上甲—报乙—报丙—报丁的顺序。

古籍记载“曹操疑冢七十二”,多认为在河北磁县,其实在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村(“高陵”)

五、考古学文化

1、狭义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

我们日常用语中的“文化”一词,多半是指精神方面的,(如文化程度,文化大省)这是狭义的文化;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

2、考古学文化的定义:

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以夏鼐先生的表述为准,即考古学文化是指

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概念中所谓的同一时代、共同地区都是相对的,究竟多长的时限为同一时代,共同地区的范围又有多大,这是需要对最后一项内容的研究之后加以限定的。因此,在这一定义的三项要素中,最重要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这一项。

3、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法

就目前世界范围来讲,在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几种定名法。

(1)以首次发现的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乡镇或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名称。这种方法应用得最为普遍。如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国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2)以文化特征(特征性文物、纹饰等)来命名的方法。

如仰韶文化又叫彩陶文化,龙山文化又叫黑陶文化。

(3)以同一类型遗址中文化遗存最丰富、最能反映其文化的遗址来命名。

考古学文化由一群遗址组成,此种方法不以最早发现的遗址,而是以内容最丰富的遗址名来命名。

如青莲岗文化——北辛文化

(4)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文化遗存命名。

这是由于发掘地点中不止一种考古学文化,就在地名后加期别,以资区别。如后冈一期文化、后冈二期文化、后冈三期文化(后冈三叠层),庙底沟二期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等。

4、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类型

(1)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存在时间较长的考古学文化依其存在时间的先后而分为前后不同的几个期别。如二里头文化分为细分为一、二、三、四期,粗分为前、后两期。一期最早,四期最晚。

(2)考古学文化的类型:在考古学文化内部,一般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类型的使用主要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主要用来表示因时间早晚而造成的差别。如仰韶文化划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苏北地区的青莲冈文化分为青莲岗类型、刘林类型和花厅类型等。二是反映地域性差别,即在考古学文化内部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形成的地域性特征,这种情况又多称为地方类型。如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东下冯类型,裴李岗文化的裴李岗类型、贾湖类型等。

(3) 要正确区分考古学文化不同分期、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

同一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分期之间与不同类型之间都有一定的差异,如果没有差异,我国就不能分出不同分期与不同类型。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可用“大同小异”来概括,应注意“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即当一种考古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其不同分期、不同类型之间其文化特征大同小异、未发生质变时,可视为同一文化的不同分期、不同类型,否则,当它们之间小异大同、即发生了质变时,则应视为另一文化。

六、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是与其特有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的,即考古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有的方法论。考古学有三大特有的研究方法,一是考古地层学,二是考古类型学,三是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一)考古地层学

1、考古地层学的定义:

地层学是科学地收集实物资料的基本方法论。所谓考古地层学,是指对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的学问。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尽管二者属于不同学科,有很大区别,但在堆积层次相互叠压的基本原理上是相通的,因此考古学就借用了地质学上的这一概念。

在进行地层学研究时,首先碰到的是文化层的概念。因为考古学研究的是文化层,而不是其它的地层。

2、文化层:

(1)文化层的定义:

所谓文化层,是指包含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堆积层。

一个地方只要有人类长期居住,在那里进行各种活动,就会在天然的地表上普遍形成一层“熟土”,其中往往包含有古代器物、建筑遗存,生活垃圾等。这种“熟土”中由于含有有机质,土色一般呈灰色,或者由于先民用火的关系而呈红褐色。

无论在土质还是在土色上,这种被称为文化层的“熟土”都有别于未经人类扰动过的天然土壤——“生土”。

(2)文化层形成的原因:

文化层主要是人为形成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一次形成论,即文化层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在短时间内一次形成的。如房屋坏了之后推倒重建,旧房子的墙体等摊平后就形成了新的文化层堆积。或者市是由于自然或战争等原因将旧有聚落或城市完全毁坏,新来的居民在旧地重建新的定居点。这种一次性形成的文化层堆积,不管其厚度如何,其代表的时间一般是较短的。

二是逐渐形成论,即文化堆积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类总是在不断地生产一些废弃物,如灰尘、垃圾、腐烂的植物及损坏的日用品等,这些东西大都是不加处理地随意抛弃。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就会在局部地段内或某些废弃的遗迹内形成颜色不同的文化层堆积。此外,在居住区及其周围,也会因为自然淤积或根据需要而进行认为垫土产生不断加高的现象。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在一个遗址内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层的过程。

(3)判断文化层应注意的事项:

由于文化层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既有短期一次形成的情况,也有较长时期逐渐形成的现象,因此不能按文化层的厚度来估定其存在时间的长短,按文化层的厚度来估定其年代的做法是不科学。

文化层不一定是水平的,甚至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水平的。这有自然原因,如遗址立地在丘陵坡地或坑洼不平的平面上、水土流失等,也有人为原因,如筑高挖低、后代人的破坏等。因此,位于同一深度的遗存不一定属于同一层位,同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可以高低相差甚远。

3、两种主要的地层关系:

在田野发掘中常见的地层关系主要有两种:

(1)叠压关系:

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层相互重叠,这种关系就是叠压关系。

人类在一个地点居住的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若干层内涵有差别的堆积,它们通常以相互叠压的形式出现。如果一个地点人类的居住不连续,有时候会在文化层之间形成不包含人类活动遗存的自然堆积层,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在正常情况下,同一地点较晚的堆积总是叠压在较早的堆积上,即较早时期形成的堆积在下,较晚时期形成的堆积在上。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据此,可以确定考古遗存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

通常,我们把相互叠压的文化层比做一本写在大地上的历史书(地书),每一层好比书的一页,考古发掘就是逐页翻读这本地书。(“三峡五千年历史的地书”)理论上这本地书可以逐页翻读,但由于后来人类活动而形成新的文化层的同时,往往要破坏旧有的文化层,甚至会把它全部消灭。所以在一个遗址中曾经形成过的文化层,并非全部都能逐页翻读。

(2)打破关系:

即晚期的遗迹向深处破坏了早期的文化层。

在人类的生存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从事建造房屋和窖穴、挖坑取土、掘沟凿井、埋葬死者等各种活动,从而对原有的堆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具有打破关系的遗迹单位中,打破别的单位的单位相对较迟,而被打破的单位相对较早,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又一个基本原则。据此,可以依据打破关系来确定考古遗存的相对年代关系。

(3)共存关系:

在叠压或打破的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凡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

(4)其它复杂的地层关系:

(5)文化层对考古发掘的意义:

文化层对考古发掘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把同一时代的遗迹和遗物串联在了一起;另一方面,相互叠压或打破的文化层提供了确定时代早晚关系的可靠根据。

(二)考古类型学

要区别复杂的地层关系,关键在区分和识别文化层土色的不同和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土色的不同,主要靠地层学;而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则主要靠类型学。

1、考古类型学的定义:

如果说地层学是科学地收集实物资料的基本方法论,是从地质学引入的一种方法,那么,类型学则是对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归纳和分析、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受到生物分类学的启发而产生的。

类型学又称标型学、器物形态学,它是通过对考古遗存中器物的形态排比,以探求其变化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推断其年代的早晚,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2、进行类型学研究的步骤:

(1)选择地层关系比较清楚、出土单位明确的典型性器物作为标本。

典型性器物,是指一种考古学文化或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只能感最常见的、并构成基本组合的那些器物。

典型器物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a、出土数量多;b、易损器类;c、变化速度快;d、变化幅度大。

因此陶器是类型学研究的最佳器物,瓷器、铜器和其它类别器物也可做类型学研究。

(2)对这些典型器物做型和式的区分。

所谓型,习惯上是把同类器物中具有平行发展的并列关系的叫型;型表示某一种器物内的小类,型与型之间,或小类与小类之间具有并列发展关系的不同演化轨迹。型多用A、B、C、D等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在某些情况下,小类之内还可以继续划分为不同的小型,称为亚型,用a、b、c、d等小写字母附在大写字母之下的形式表示,如Aa型、Ab型、Ac型等。 式,是同类器物中具有继承发展的先后关系者叫式;式与式之间具有内在的传承关系。具有先后发展关系的式组成某类器物的一个完整的发展链条,就是某一型器物的发展谱系。式一般用罗马数字I、II、III 或阿拉伯数字如1式、2式、3式等表示。

(3)在区分型和式基础上对器物进行分析排比,最后确定文化发展的编年序列。 如苏秉琦将宝鸡斗鸡台

墓地所出陶鬲分为四型:

A型袋足鬲

B型联裆鬲

C型折足鬲

D型矮足鬲

将四种不同类型的鬲

又分成不同的式

(三) 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1.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定义

文化因素分析是指通过对考古学文化构成因素的分析来

揭示该考古学文化的内涵的方法。

一种考古学文化其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既有对其先行文化的继承与变革,又有对其同时的周围其它文化的借鉴、吸收和融合。因此该文化包含有不同的文化因素,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从考古学文化内涵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来源即不同文化因素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就有可能揭示其起源和形成的奥秘,发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就是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得以成立的科学根据。

2.如何正确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1)不要认为一种考古学文化是一个只具有单一文化因

素的整体,而应剖析其文化内涵,分析其内部结构;

(2)文化因素分析,必须引入“量” 的概念。没有量的统计和对比,就很难确定其中各种因素所占的地位,以致对其文化因素做出错误判断;

(3)正确区分考古学文化内涵的不同文化因素,需在与其它有关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出不同因素的不同特点及不同来源;

(4)文化因素分析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在分期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有助于考察文化因素构成的发展和变化;

(5)文化因素分析必须以类型学的分析为前提,只有这样,文化因素的分析才具有科学的依据。

三星堆遗址 新干商墓的文化性质:文化因素不单纯,既有中原商文化因素,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因素;二者中地方特色因素居主要地位,商文化因素仅居次要地位。因此判断它们是土著文化,非商文化,而只是受到商文化的影响。

七、考古学的研究步骤

考古学有其特定的研究步骤,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考古调查(田野调查)

调查是为发掘做准备。只有经过调查,才能选定发掘的地点和对象,并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发掘。

在调查之前,要广泛查阅文献,同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和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探求各种遗迹、遗物的线索。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好文字、绘图、照像和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适当采集标本,以便在室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1957年徐旭生对豫西进行考古调查,在河南偃师发现二里头文化。

(二)考古发掘(田野发掘)

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整个考古活动的中心。

1、必须恪守地层学的原则,谨防不顾地层、一味挖“宝”的滥掘、甚至盗掘行为。

考古最终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不是为了寻找世俗的所谓“宝物”。文物的价值绝不是世俗的人们所能认识到的。一件普通的器物,哪怕是一件陶器,只要是能为阐明历史问题服务,它就具有相当大的价值。(汲冢竹书的被损毁)(当今盗墓行为的猖獗)

2、要有敬业的工作态度

3、要掌握科学的发掘方法

考古发掘就是要把埋没在地下的遗迹和遗物揭露出来;在揭露过程中,遗迹和遗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发掘工作都是对遗迹和遗物的破坏。考古

工作者的责任,在于采取最妥当、最严密的方法,使这种损坏降到最低的限度。为此要讲究科学的发掘方法 。

(1)钻探

在正式发掘前通过钻探了解地下遗物、遗迹的范围和分布情况。

探铲(洛阳铲):探铲的铲头部分呈半个纵切的罐头筒形,直径约十厘米,极便于采取地下小面积的土样。铲头上装有2米左右的木杆,木杆上可以在加绳子,所以这种探铲一般可探到地下五、六米的深度。钻探时为尽可能减少对遗迹遗物的损害,不宜将探眼打得太密集。 外国:电气探测法:通过探针插入地下观察其电阻大小来确定地下遗存的类别。探测1米以内的地面,对我国厚达2米以上的文化层不大适用。水下考古用音响探测法。

(2)“布方”发掘

所谓布方,就是将确定的发掘范围划分成若干长方或正方形,在长方或正方形线与线的交叉点打上木桩作为标志。按照布好的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顺次发掘。方与方之间的隔梁到发掘过程的末尾再挖掉(为便于人行走、放置发掘物和防止墙壁坍塌)。

发掘居住遗址经常使用“探沟发掘法”和“探方发掘法”两种方法。“探沟发掘法”为开2米*10米或2米*5米的沟,一般用于小面积的试掘。探方发掘法是在发掘的遗址上,划分出5米*5米或10米*10米的若干正方,一般用于大面积的发掘。探方(或探沟)必须统一编号,以求将发掘出来的遗迹、遗物汇合起来,有条不紊地纳入总体记录中。

对各种遗物,则要究明它们所在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除了标明层位以外,还要记明坐标,以备查考。

在全部发掘过程中,都要做好记录工作。记录的方式主要分文字、绘图和照像 3种,必要时还要制作模型。

考古发掘工作的原则,就是要做到能够根据这些记录及所采集的器物,恢复居住址或墓葬在未发掘前的原状。

田野调查与田野发掘,因都在野外进行,合称“田野考古”。

(三)整理资料

发掘以后的资料整理是十分细致并相当费事、费时的一项工作,主要包括:

(1)洗刷器物;(2)编号;(3)修复;(4)绘图照相;(5)制作卡片;(6)对器物做类型学研究,断定其年代。

(四)编写报告

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结果都应以报告的形式发表,以便他人使用这些考古资料。若发掘报告要数年时间才能编写完毕,应先发表发掘简报。

发掘报告一般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序论:包括遗址或墓葬的位置、所处地理环境、古今地理沿革、发掘历史和前人的工作、发掘单位和参加发掘人员,发掘方式等。

(2)正文:包括文化层堆积,遗迹和遗物的描述。

(3)结论:包括文化遗存的时代和性质、年代和分期、发掘收获,和尚需解决的问题。 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两项,称为室内考古。

八、考古学上的年代

考古学是“时间”的科学。因此,在整理从调查发掘中所得的各种资料时,最基本的一环,是要判断遗迹和遗物的年代。这便是考古学上的“年代学”。

考古学上的年代,包括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一)相对年代:

1、相对年代的定义:

相对年代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如某种文化比另一文化早或晚,某一地

层比另一地层早或晚,某一遗物比另一遗物早或晚。

2、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这是考古学范围内的两种主要的断代法。即在田野发掘工作中,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存打破关系可以确定。在研究室中根据器物类型学的排比也可以确定。

(二)绝对年代

1、绝对年代的定义:

绝对年代是指以时间计算单位来计算所发现遗迹或遗物的具体年代。

2、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

(1)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2)利用器物的纪年铭文断代(内证)

在调查发掘所得的许多实物资料中,碑碣、墓志、简牍以及其他各种器物的纪年铭文本身就标明了其年代,是断定绝对年代的可靠的内证。如年号钱、碑文、青铜器的铭文等(秦权:“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利簋:惟甲子朝,武王克商)

(3)利用标准器断代(外证)

器物本身标明年代的终究是少数。为解决大多数没有铭文的文物年代问题,可以选择那些有明确时间的文物为标准器,去确定那些没有铭文的同类器物的年代。这是目前考古界经常使用的断代方法之一。但外证的可信性要低于内证。

(4)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断代

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最近几十年来,各种自然科学在考古学上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有: a、放射性碳素断代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它是考古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年代的方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利比1949年开始用于考古年代测定。常用的标本有木炭、炭化的种子、果实、骨头、毛发、贝壳等,以木炭最为理想。又分常规法和加速器质谱法。其误差可由树木年轮断代对比校正。

b、古地磁断代

包括考古地磁断代和地层沉积磁性断代。前者是利用某些古物的热剩磁性进行断代的技术,用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窑、炉、灶、砖、瓦、陶瓷的年代测定。后者是利用地层沉积磁性随地磁极性倒转而倒转的现象进行地层断代的技术,多用于古人类遗址的断代。

c、热释光断代

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来进行断代的技术。适用于陶器及其他火烧粘土样品。 d、钾-氩法断代

利用矿物质中钾-40衰变成氩-40的原理来进行断代的技术。它是古人类学中常用的放射性断代方法之一,主要应用于地质学上测定火成岩的年代。

e、树木年轮断代

利用树木年轮的生成规律来进行断代的技术。它是现阶段最精确的断代方法。

九、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上的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逐渐应用到考古研究全部过程的各个方面。遗址的勘察、出土文物的保养和修复、遗迹的保护,都需要应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各种专门技术。更重要的是古代遗迹、遗物包含了许多古代社会的信息,单凭考古工作者的直观观察和传统技术还不足以充分了解,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物的成分、原料及其来源、制造工艺、年代等进行考察、测定和分析,则会取得很多可靠的研究成果。

除上面介绍的现代科技在测定年代上的作用外,还用于卫星遥感技术、残存脂肪酸分析法、

孢粉分析法、DNA鉴定等等。

1、科技测年

2、勘测技术

3、残存脂肪酸分析法

4、孢粉分析法

5.DNA鉴定

十、中国考古学的百年回顾

(一)考古学产生于近代欧洲

1、考古学产生于近代欧洲的历史背景

考古学产生于近代的欧洲,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在欧洲,从15世纪开始,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处于上升的阶段。由于新大洲的发现和文艺复兴的到来,人们大大开阔了眼界,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观,他们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这时,人们试图以进化论的理论为指导,按照近代自然科学的传统,以严格的科学方法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证思想确立,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科学的近代考古学从此得以成立。

2、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1)考古学分期的完善

a\“三期论”的提出

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C.J.汤姆森从该馆所藏的史前古物着眼,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认为史前时代的丹麦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

b\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提出

1865年英国的J.卢伯克(1834~1913)使用希腊语的词根,创造了“旧石器” 和“新石器” 两个名词,以表示两个石器时代的存在。

c\铜石并用时代的概念

1877年意大利的基耶里克提出铜石并用时代的概念,是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的一个过渡期。

d\中石器时代的概念

1892年,英国的A.布朗提出在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应有一个过渡期,称为“中石器时代”。

这样考古学的分期已经完备。

(2)考古地层学的产生和成熟

考古学有两个基本的方法论:地层学和类型学,这两个方法论若得不到确立,就不能说考古学的真正成熟。

a\1859年英国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一同到法国北部索姆河畔的阿布维利调查一个旧石器遗址,遗址年代由地质学家根据地质学上的地层原理确定。考古学与地质学的相结合,是考古学的一个巨大转折,标志着地层学的产生。

b\1863年以后意大利考古学家G.菲奥雷利对庞培古城遗址的发掘,1870年德国考古学家H。谢利曼对特洛伊古城的科学发掘,都是严格按地层堆积进行的,标志着地层学的成熟,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3)考古类型学的产生和成熟

a\1843年丹麦的沃尔索发表《丹麦原始时代古物》,强调按照器物的形制进行分类的重要性,标志着类型学的产生。

b\1903年瑞典的O.蒙特柳斯发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在首章《方法论》中,大量使用比较考古学和类型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将类型学的理论加以系统化。标志着类型学理论的成熟。

(4)“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提出

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1892——1957)提出“考古学文化”的概念,以“文化”代替 “时期”。这主要是因为考古学的“文化”有地域上的局限性,一种“文化”不能代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时期,各种不同的“文化”往往在同一个时期中并存,实际上是各自代表具有同样文化传统的共同体。

(二)近现代重要的考古发现

1、法国、德国、意大利学者对埃及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18世纪末,当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在埃及发现罗塞塔石碑,碑上的三体文字为学者们考释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重要的钥匙;1822年法国学者J.-F.商博良释出了这种象形文字,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商博良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后,引起了欧洲人对埃及的古迹和古物发生更大的兴趣。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考察队到埃及各地调查发掘。

2、德国人J.J.温克尔曼(1717~1768)最早利用古代遗物研究欧洲古代历史

3、1856年尼安德特人化石的发现

4、西亚的考古工作

5、庞培古城遗址和特洛伊古城的发掘

6、国际考古学会议的召开

1866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国际会议”,这使得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7、法国和西班牙境内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的陆续发现

8、美洲玛雅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

9、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包括日本和俄国)对中国进行考古调查发掘

10、英国考古学家M.惠勒对考古调查发掘的更加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11、印度哈拉帕城址和摩亨佐达罗城址的发掘考古

12、埃及以外的非洲地区的考古发现

13、中国的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始及其成就

三、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考古学传入中国以前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1、孔壁中书的发现

西汉武帝末年鲁恭王拆毁孔子的宅第,在屋壁中发现,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孝经》、《春秋左氏传》等。这些书籍均以战国古文书写,应是在秦代焚书时藏匿壁中的。 《汉书·艺文志》:“《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 „„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古文经的重大发现

2、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宝剑篇》将中国社会分为石、玉、铜、铁四个时期,与汤姆森“三期说”有异曲同工之处。

《越绝书·宝剑篇》:“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不敢服。”

3、汲冢竹书的发现。

西晋时期在汲郡(今河南汲县)一座战国时魏国墓葬里发现十余车竹简书籍,朝廷派束皙、荀勖等多人整理,共有书十九种。其中最重要的,是魏人所撰史书《纪年》,以编年体叙述了夏商周春秋和战国时期魏国的历史,后来称为《竹书纪年》。

4、唐宋时期石鼓文和诅楚文的发现

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在十块鼓形的石上,每块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国国君游猎情况,所刻书体为大篆,即籀文,为秦国刻石,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刻石文字。原石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时发现诅楚文,为秦国刻石,内容为秦王祈求天神制克楚兵,复其边城。已发现三石,但后来原石和拓片渐失传。

5、金石学的产生与北宋、清代金石学的成就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前,中国古代以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金石学产生于北宋,以吕大临《考古图》等为代表;清代达到鼎盛时期,乾隆时编撰《西清古鉴》等书。

(二)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学者对欧洲考古学成就的介绍

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日渐兴盛,趋于成熟。当时已有一些中国学者对他们的业绩十分注意, 曾在著作中加以介绍。 例如:1900年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中介绍西洋史学思想时提及,“今日治史,不专赖域中典籍,凡皇古异闻,种界实迹,见于洪积石层,足以补旧史所不逮者。”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更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3期,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与此比附。

2、西方国家和日本、俄国等对中国的考古调查与挖掘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和文化掠夺,纷纷派遣考察团或探险队进入我国境内进行调查和挖掘,主要在我国的新疆、甘肃、内蒙、东北地区、北京、河南等地。主要有: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桑志伟、瑞典的斯文赫定、安特生、日本的鸟居龙藏、俄国的克列缅茨、科兹洛夫等。造成了中国文化遗产的极大破坏,使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但也把西方的考古知识与实践带到了中国,对中国考古学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

3、中国近代三大考古发现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学术界有三大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这些新发现给中国传统学术带来了新的机会,以此为契机,中国学术由古代学术向近代学术转变。王国维“古来新学问起,皆由新发现”,有了新发现,才能作出超越前人的新发现。

这三大发现一是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1900年敦煌文书的发现,和二十世纪初流沙坠简的发现。

4、安特生对仰韶遗址的发掘及对中国学术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5、1926年李济对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发掘,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主持的在中国境内的田野考古发掘。

6、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对新疆进行的考古工作

7、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学组的成立,是考古学在中国诞生的重要标志。 8、1928年10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学组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是我国考古机构独立进行科学发掘的开端,是考古学在中国诞生的重要标志。

9、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对北京周口店的发掘及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学产生初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对世界人类化石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10、城子崖龙山文化的发现。

11、梁思永发现著名的后冈“三叠层”,开创了我国考古地层学理论。

12、苏秉琦开创了中国考古类型学理论。

13、1944年,夏鼐重新发掘齐家文化的墓葬,第一次发现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证据,批驳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21

14、古文字研究的新进展

(三)新中国考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考古队伍的成长

2、考古发掘水平的提高

3、考古发掘工作的新进展

(1)旧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

(2)新石器时代考古

(3)青铜时代研究

(4)铁器时代考古

4、综合性、理论性研究的深入

(1)夏鼐考古学文化的定名理论

(2)苏秉琦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的提出

22


相关文章

  • 现阶段我国文物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物考古研究越来越被重视.现阶段,我国在文物考古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文物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缩影,能够使我们了解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笔者就针对现阶段我国文物考古的发现与研究进行了 ...

  • 埃及:文物保护法(83年版)
  • 自1983年8月12日起生效 发文单位:埃及人民议会 发文时间:1983-8-12 生效日期:1983-8-1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凡史前.历史上各时代直至一百年前的与各种文化.艺术.科学.文学和宗教有关的一切具有考古价值或历史意义的 ...

  • 南阳农运馆古墓群被粗放式发掘 未经开挖路基已夯实
  • 2009年12月19日08:24      东方今报    _河南新闻_新浪河南_新浪网 记者 张英/文 刘栋杰/图 2012年,全国第七届农民运动会将在古城南阳举行. 当地官员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南阳乃至全省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体育运动会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实施条例,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规划,采取有 ...

  •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
  • <草原文物>2014年第1期 O六十周年专栏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玉.骨蚌器等500余件. 考古发掘项目取得了诸多成果,为内蒙古 ...

  • 田野调查方法及操作
  • 鈡晓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而文物是文化的结晶,文化遗产构成了文化资源的重要基础.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通过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及基本情况,可以准确把握当前文物及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为堂和 ...

  • 县文体文物保护工作意见
  •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咸政办发[20*]9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省文物保护管理条理》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结合我 ...

  • "唐僧肉"人人想吃﹕甘肃重大考古发现缘于盗墓贼
  • 这些日子﹐甘肃省文物部门正酝酿将张家川战国墓葬和埋葬秦始皇先祖的礼县大堡子山西垂陵区﹐联合申报今年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西垂陵区的发现并非考古界的业绩﹐而是缘于十分猖獗的盗墓黑风.&qu ...

  • 六年级美术教案
  • 01课 请到绿色商店来 教学目标 ◆了解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尝试为一种绿色食品做一个合理的包装设计. ◆掌握商品广告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设计方法,为喜欢的产品做一个广告设计. ◆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感受艺术与生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