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神_陶渊明诗歌的精神形态

第30卷第6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H ube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 (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

V o. l 30N o . 6, 2010

无名的神

陶渊明诗歌的精神形态

雷文学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6)

摘 要! 富于哲思的大诗人的作品往往有一个显明的精神形态。陶渊明的诗歌所体现的主导思想既不是佛家的, 也不是道家的, 当然更不是儒家反映民生现实的诗篇。他的诗歌的精神形态似乎是散漫的; 然而, 正是他的诗歌在表达对生命的感激、对生命体验的真诚、对生命表达的纯粹上, 在中国古代鲜有匹敌, 以至于逼近现代生命哲学。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称陶渊明诗歌的精神形态是一种∀无明确形态的纯正生命意识#。他似一个无名的神。陶渊明诗歌没有一个明确的精神形态与他独立的人格和精神品格、唯性为适的性情有关, 也与中国缺少宗教哲学传统有关。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 无名的神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4733(2010) 06 0004 05 在中外文学史上, 富于哲思的大诗人的作品往往有一个显明的精神形态, 这一点往往成为一个大诗人的身份。如泰戈尔的神的颂歌, 惠特曼的泛神论思想, 王维号称∀诗佛#, 顾城被称之为∀童话诗人#、∀唯灵浪漫主义诗人#等等, 均显示了一位诗人独特的价值取向。陶渊明虽富于哲思, 但与他们相比, 其诗歌显然缺乏这样一个主导的精神形态。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古代的诗人, 他的诗歌所体现的主导思想既不是佛家的, 也不是道家的, 当然更不是儒家反映民生现实的诗篇(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他的诗歌里没有儒释道思想) 。他的诗歌的精神形态似乎是散漫的; 然而, 正是他的诗歌在表达对生命的感激、对生命体验的真诚、对生命表达的纯粹上, 在中国古代鲜有匹敌, 以至于逼近现代生命哲学。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称陶渊明诗歌的精神形态是一种∀无明确形态的纯正生命意识#。他似一个无名的神。

歌#的意思, 这部诗歌是献给神的, 是以敬仰神、渴求与神的结合为主题, 并以之为最终的归宿:

像一群思乡的鹤鸟, 日夜飞向他们的山巢, 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 让我全部的生命, 启程回到它永久的故乡。

不但∃吉檀迦利%是这样, 几乎在泰戈尔所有的散文诗中, 无论它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它的格调总是神圣的, 所有的诗句似乎都是围绕着神的舞蹈, 绝无旁逸斜出, 他的诗歌整体上浮现出浓浓的神的氛围。一般认为, 泰戈尔的诗歌精神是印度古老哲学思想∀梵#在新时代的体现(主要是吸收了西方近代人本主义思想) 。对于中国古代的诗人来说, 儒释道无疑是他们的精神资源, 这方面鲜有例外。作为具有深刻、丰富精神体验, 对后来影响巨大的诗人, 王维是一个典型, 这主要表现在他后期充满佛理禅意的创作中(这也是他智性最成熟的时期) 。王维后期不但更重视隐居, 更加自觉按照佛教徒的方式生活, 而且在诗歌中直接大量宣传佛理。作为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的结果, 他的诗歌杰出地表现了对佛理的体会。像∀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这样语意丰富隐约的诗歌、像∀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这样纤尘不染的诗句、像∀春池深且广, 会待轻舟过。靡靡绿萍合, 垂杨扫复开#这样深度

一、无名的诗歌

对于一个对人生世界有深刻观察、智性成熟的诗人来说, 他的精神追求在经历种种磨难和探求后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形态是必然的, 这一形态往往成为一个诗人终极的精神家园。比如泰戈尔, 他的散文诗可以说都或明或隐地有一个∀神#的形象或影子。典型的是∃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在印度孟加拉文和印地文中都是∀献

[收稿日期] 2010 09 15

[作者简介] 雷文学, 男, 湖北随州人,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主要从事文艺理论、

语文教学论研究。

4

消解了∀自我#的诗歌非对佛学有长期深入的体验绝不能写出。王维∀诗佛#之称名副其实。

可是陶渊明的诗歌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形态呢? 作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 儒道释构成了他们的精神前见。在陶渊明诗歌中虽然很容易找到表现儒释道思想的句子, 但其中的一家思想能否构成他的终极价值形态呢? 没有。陶渊明虽少有儒家的入世大志, 但晋宋易代之际混乱而龌龊的社会现实根本不可能给他实现理想的机会, 因而, 他虽有∀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四十不闻, 斯不足畏#的豪言壮语, 但在他的诗歌里找到的往往是∀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的内心伤痛; 是∀诗书敦宿好, 园林无世情。如何舍此去, 遥遥至西荆#的勉强出仕; 是∀久游恋所生, 如何淹在兹#、∀怀役不遑寐, 中宵尚孤征#、∀目倦川途异, 心念山泽居#的仕途厌倦、是∀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辞官后的欣悦。他的诗歌中大量的倒是远离社会实践的个体生命体验, 与道家、佛家似乎靠得更近一些。

应该说, 陶渊明的诗歌与道家是靠得比较近的, 他将从官场返回田园看作∀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自然在他是有终极理想的意义的。他的诗歌大量描写自然; 而他最好的作品往往也是那些描绘自然的诗作, 如∃归园田居%之一、∃饮酒%之五、∃读山海经%等。但是,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与道家的∀自然#还是有区别的, 陶渊明的诗歌无论写自然景物还是自然意义上的乡村生活都有一种温暖感, 像∀有风自南, 翼彼新苗#、∀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欢然酌春酒, 摘我园中蔬#、∀平畴交远风, 良苗亦怀新#、∀弱子戏我侧, 学语未成音#等诗歌似乎都是用温暖的情绪浸泡出来的。故陶渊明的诗歌虽富含哲理, 但他并不是把现实世界当作一个飞升到∀道#的境界的跳板。道家重视的是自然, 是那种∀道法自然#意义上的自然, 是∀自然而然#, 而不是温暖的生命。对于陶渊明来说, 道家的圣人毕竟邈远不可亲, 是超然而冷的况味, 不全适合他的热心肠, 他的诗歌中自然也没有那种高韬离世的作品。

陶渊明的诗歌中屡屡出现∀人生似幻化, 终当归空无#、∀身没名亦尽, 念之五情热#、∀老少同一死, 贤愚无复数#等佛教式的虚无主义思想, 说明佛教对他是有影响的; ∀虎溪三笑#的传说也反映陶渊明与佛教界人士有交往。但正如尼采所言, 佛教起源于精神矛盾。佛教往往在应对个体的精神矛盾方面发挥作用。但陶渊明没有像王维那样被精神矛盾牢牢抓住, 终日在注目∀逶迤南川水, 明灭青林端#、∀彩翠时分明, 夕岚无处所#明灭变幻的物象中体会一点禅意, 借以寄托无所适从的心灵。陶渊明的健康本能和乐观情绪没有让他停留在虚无和矛盾里, 对于陶渊明来说, 更重要的是歌唱, 佛教绝不会成为他安身立命的精神所在。

显然, 中国传统思想没有给陶渊明提供一个终极的价值形态, 儒道释在建构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中均起过作

用, 但他没有将其中一种作为自己的终极信仰。但是否陶渊明的诗歌没有一个成型的、稳定的价值形态, 其诗歌仅仅是其人生不同境遇的镜子而已? 无疑, 大部分诗人的创作都停留在这个阶段, 只有极少数富有灵智且有丰富深刻精神体验的诗人才形成自己成熟的精神哲学。杰出如苏轼, 在朝时是儒家的用世思想, 一旦贬官地方, ∀也无风雨也无晴#、∀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之类道家的轻外物、安适处顺的思想就出现了, 这些思想说到底只是应对人生境遇的策略而已, 不足以成为人生终极价值形态。

事实上, 陶渊明没有如王维那样获得一个显明的称谓来指称他的精神形态, 但他在后世的影响却愈来愈大, 甚至连苏轼都认为他超过李白。他的诗歌中究竟有什么东西在吸引历代的诗人和读者大众? 我们可否在他的诗歌中寻找某种精神形态? 甚至为他命名?

二、命名尝试

生命 是我们从他的诗歌中最容易直觉到的一个印象, 尽管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并且很笼统的词, 但至少是一个不会有误的范畴。当然我们需要对它进行限制。

陶渊明的诗歌有一个很显明的生命主题。我们可以看下面的一些诗句:

∀蔼蔼堂前林, 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 回飚开我襟。# ∃和郭主薄二首%其一

∀鸟哢欢新节, 泠风送余善。#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

∀山涤余蔼, 宇暧微霄。有风自南, 翼彼新苗。# ∃时运%

这些诗歌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但谁都能看得出来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在拟人手法的描写中见出自然的亲切和人与万物之间、万物相互之间的友爱, 整个自然呈现出一种亲切愉悦的交流状态, 那些动词∀贮#、∀开#、∀哢#、∀送#、∀翼#具有极大的抚慰人心的艺术力量!

我们体味陶渊明的诗歌, 可以看出他的诗歌中的这些景物描写不是纯粹的自然形态, 如谢灵运的诗那样。谢灵运的那些写景名句, 如∀白云抱幽石, 绿筱媚清涟#, ∀晓霜枫叶丹, 夕曛岚气阴#, ∀林壑敛暝色, 云霞收夕霏#等虽刻画精工, 但只是以一个游客的视角来看待自然景物, 缺少主体精神的渗透, 是一种消遣的性质, 说明了主体精神的匮乏。而陶渊明诗歌中的自然是主体精神充分浸化的结果 它们与其说是诗人观察出来的, 不如说是诗人的精神孕育出来的。但是, 它们又不似王维的诗歌(后者同样经过了精神的充分浸化) , 王维诗歌里的自然太过∀人化#, 而丧失了自然的性质。我们看:

北坨湖水北, 杂树映朱栏。逶迤南川水, 明灭青林端。 ∃北坨%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

落。 ∃辛夷坞%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

这些诗歌的奥秘在于这些自然物象里所包含的哲理, 它们的价值主要在此。因而, 这些明灭的水、寂寞地开落的花、射入深林的清冷的阳光, 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色彩, 丧失了它们本来的自然特质, 而成为诗人精神的符号。自然本身的价值被遮掩。

通过这种比较, 我们可以见出陶渊明诗歌人和自然一体的特质。自然既是人的生命的表征, 又保持着自然的本来面目。自然和人在这儿得到双重的表现, 他们不但各自的性质没有被遮掩或改变, 且在相互的渗透中修饰了对方, 增添了对方的美好。

沿着这样一种思路我们来理解陶渊明的诗歌, 我们就能愈来愈深入地发现陶渊明诗歌的独特价值。自然对每个人的展现如一, 而每个人看出来的自然色彩各异,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诗人的主体修养。可看他的名诗∃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 叙述平淡, 毫不喧哗, 却一下把我们的精神带到天外:诗人非尘世之物, 而是一个寄寓人间的神灵。人间的喧噪怎能扰乱他天外的宁静? 而以这样一双神灵的巨眼, 自然万象的奥秘焉能隐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宛如魔幻的神力, 拂去加在世界形象上的障雾, 一个隐蔽的神灵从自然中宛然走出。∀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经他的议论∀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的暗示, 给人以强烈的归宿感, 他的精神在经历∀栖栖失群鸟, 日暮犹独飞#、∀万物皆有托, 吾独无所依#、∀日月有环周, 我去不再阳#、∀人生似幻化, 终当归空无#、∀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等种种孤独、彷徨、迷茫、痛苦、绝望之后终于找回了永恒的家。泰戈尔的诗句∀我生命中的一切凝涩和矛盾融化成一片甜柔的谐音 我的赞颂像一只欢乐的鸟, 振翼飞越海洋#[1], 多像为这异国的诗歌作的注脚!

作为对归宿感的表达, ∃∋移居(其三%同样有让人叹为观止的表现。他在凝视∀孟夏草木长, 绕屋树扶疏#时受到启示, 他感悟到正如鸟在林中怡然自得、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一样, 生命的归宿亦应在此。在这样一种生命得到终极家园、精神因而消解了一切矛盾、灵魂得到彻底安宁的幸福状态中, 生命显得格外美好。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诗人在酣酒之后、在初夏的微雨中、在周遭遍是芳草绿树的菜园里, 用一双醉眼深情凝视嫩绿的叶片的沉醉感, 这就是∀欢然酌春酒, 摘我园中蔬#的境界。在这样的幸福感中, 诗人的精神更向前跨出一步, ∀泛览周王传, 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灵魂得到极乐的体验。

中国没有宗教传统, 亦乏纯粹哲学意识, 务实的中国人极少将目光从日常生活、从身边的世界移开, 去注目邈远的宇宙和神秘的生命, 因而他们的欢乐和痛苦都限于人世, 由生活经验决定; 陶渊明的体验却超出了这种实际经验的性质, 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性质, 他在凡俗生活中的极乐体验极类似于西方的宗教极乐体验, 在一个无神论的国度里, 他的诗歌不可思议地升华到神圣的境界。

当然, 我们并不是说在其他诗人那里绝无一丝形而上学体验的影子。有的, 但情况有差别。屈原有∃天问%, 但那只是一种痛苦的追问, 自然的神秘仿佛对他关紧了大门; 类似∃天问%的还有∃春江花月夜%的痛苦感伤。李白有∀借问此何时, 春风语流莺#的恍然一悟, 但是, 且不说李白没有在神秘的世界里流连太多(李白表现形而上的诗篇很少, 除此篇外尚有∃日出入行%, 思想亦不出古代神话和道家思想范畴), 单就这句虽极富表现力的诗来看, 他的思想仍是迷雾笼罩, 存在似乎只是如偶尔在云隙中一露一丝阳光那样, 对他宛然一笑便逝而不见, 只留下他不尽的惊奇和迷茫。与陶渊明中年式的成熟智慧相比, 他似乎还是个孩子。我们惊叹于陶渊明对自然神秘的直观和镇定, 对于他, 存在已经撕下神秘的面纱, 露出熟悉和亲切的笑容。他的诗歌仿佛打开生命花园的南门, 尽情欣赏众神的翩翩起舞。

经过对陶渊明诗歌的漫征, 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冷静考察他的诗歌的精神性质。以陶渊明把自然当作终极归宿看, 他的思想与道家的关系是一目了然的, 但道家的仙人或高居藐姑射神山之上, 吸风饮露; 或御风而行, 水火不浸, 缈远高寒, 虽自由而不在温暖的人间。道家是以∀道#或∀自然#而不是以人的生命为中心形态, 而陶渊明的诗歌却将自然写得极具生命感, 将日常生活赋予充分的生命感。个人生命存在是他关注的中心。从这一点上看, 他的诗歌很有西方现代人本主义色彩。西方近代在否定中世纪的神本位思想后表现出对人的关心, 关注人本身。陶渊明的诗歌说到底是对自我生命存在的关注, 他的诗歌有很强的唯我主义风范。但是, 他在表达自我生命感时采取了∀自然#的形态, 我们可以说他在老庄的∀自然#机体里注入了∀人本主义#思想的血液(当然这是不自觉的), 使自然与生命为一。而他在强调个体生命的价值时并没有役使自然, 让自然服务于自我观念, 如王维那样把自然作为观念的符号, 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展现自我价值时也见证了自然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 他的诗歌又很难得地具有了现代存在哲学的特性。

海德格尔反思了西方传统哲学, 他把西方传统哲学的迷误归结为主体性形而上学。传统主体性形而上学习惯于把存在看作存在者的存在, 看作由被作为主体的人所表象的被表象状态, 世界被表象化, 而真正的存在却被遗忘了。我们在王维的诗中看到的正是这样一种

6

情形:大自然成为诗人主体佛教思想意识的表象, 真正的自然在他那儿被改变了色彩, 或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是∀被遮蔽#。

海德格尔把被主体性形而上学所支配的时代称作是一个∀人把存在极度遗忘#、∀人被存在远远抛弃的时代#;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 只有克服主体性形而上学, 唤回∀存在#, 唤回人的存在本性。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发生并不是受人的思想的支配, 而是∀自然#巨大威力进行支配的方式, 存在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出窍#, 确保人对∀存在#的敞开、开放, 并随时遭受∀存在#的∀侵蚀#和∀感染#, 人由此进入(归属于) ∀存

[2]在#并成为存在的看护者。

毫不犹豫辞官归隐。他在最后一次为官任上接到束带见督邮的指令时愤然解职归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陶渊明的弃官归隐, 从最显明的意义上说就是维护了他纯真的性情; 而这种纯真的性情和思想的真纯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目了然的。

对陶渊明解职归田, 王维却有另外的看法:近有陶潜, 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 解印绶, 弃官去, 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 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 安食公田数顷, 一惭之不忍, 而终身惭乎!

可见, 王维认为陶渊明弃官是不对的, 他不能因忍受不了一次屈腰见督邮的羞惭而反倒去忍受终生贫穷至于乞讨的羞惭; 至于王维自己, 则提出∀无可无不可#、∀身心相离, 理事俱如#[3]的二元主义观点 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方式正是他这种人生观的典型体现。我们无意评价王维思想的是非(事实上, 王维半官半隐的生活方式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亦很大), 但我们同样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这一观点的生存主义的视角:他不是在为性情辩护, 更不是在为思想辩护, 他只是在为生存辩护。

陶渊明不仅没有让自己的性情屈服于现实, 更难得的是, 他没有让自己的精神囿于某一种思想。他虽从儒释道诸家思想中吸取精神元素, 但他从来没有将其中任何一种思想看成是自己精神的全部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儒生、道士或佛教徒人格。比如, 他对儒家的某些思想就不认同, 比如孔子看不起劳动, 但陶渊明不光参加劳动, 而且劳动在他是一件多么富于诗意的事! 他对儒家的立功求名、长幼尊卑、∀不食嗟来之食#等理想和训条也置若罔闻, 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对道家也是这样, 他没有如魏晋名士那样炼丹吃药, 服食求仙, 虽隐居但并不弃世, 他的生活理想从来没有超越人间生活。而据∃莲社高贤传%记载, 当时名僧法远与诸贤结莲社邀陶渊明加入, 后者答若准许喝酒便往。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陶渊明对佛教的态度。佛教否定现实生活的教义显然与陶渊明重视俗世生活的理念大异其趣。

陶渊明否定了立功求名的现实道路, 又对诸家思想保持了警惕, 他用同时代和社会、同思想史保持足够距离的办法维护了生命的纯净, 没有让自己的生活和思想陷入任何藩篱, 他的诗歌精神也因此实现了最大的自由, 没有一般诗人的作品那种易于归纳的精神形态。

其次, 是陶渊明唯性为适的性情和开放的观念。陶渊明的诗文中出现了一系列∀陶渊明式#的观念、语言和行为:

性刚才拙, 不以躬耕为耻, 不以无才为病。不汲汲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不解音声, 而蓄素琴一张, 无弦, 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落地为兄弟, 何必骨肉亲。

存在的发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人是存在的看护者。我们很惊喜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也读出这种存在主义理念。相对于谢灵运对自然的表面化的描绘, 陶渊明赋予了自然以精神哲学的意义, 亦即赋予自然以存在论的意义; 相对于王维的把自然佛理化, 陶渊明保证了自然的本真面目。陶渊明只是用生命升华了自然, 他让禾苗、和风、山林、村落、炊烟、稚子、耕作、谈笑等等在日常朴素本真的面容里闪现存在的光辉。

凯风因时来, 回飚开我襟。 ∃和郭主薄%其一有风自南, 翼彼新苗。 ∃时运%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其一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归园田居%其三弱子戏我侧, 学语未成音。 ∃和郭主薄%其一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 ∃移居%其二以平常事物和日常生活表现至高的存在意义, 正是陶渊明这些诗歌所显示的哲学意义。在这些貌不惊人的诗句里, 包含着生命存在的极大奥秘, 它们似神一样了无痕迹而又无所不在。我们可对比泰戈尔的诗歌:

在节日之夜, 我曾和逗乐的人们一起哈哈大笑。这即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神圣感, 神从来没有离我们这么近。诗句给人一种复归生命本源的大悟。因此我们可以说, 在他们的诗歌中, 万物呈现各自的欢乐, 诗人作为万物的看护者而存在。

三、无名的原因

陶渊明诗歌为何没有一个明确的精神形态和称谓? 综合看来, 既与他本人的质素有关, 又与中国特定的社会传统有关。

首先, 是他的独立的人格和精神品格, 这保证了他独立的生命体验, 不会为社会现实所左右, 不会为任何一家思想所主宰。

诗穷而后工。那些优秀的诗人鲜有不艰难曲折、压力重重。如何面对困境? 陶渊明在中国古代诗人中表现出鲜明的不为现实左右的独立人格。陶渊明有五个儿子, 他三十岁丧妻后又复娶, 家庭一直很贫困, 他本人甚至弄到乞讨的地步。陶渊明曾几次短期作官, 都是由于贫困。然而当做官与自己的性情发生严重冲突时, 他

此(按:指仆人) 亦人子也, 可善遇之。

五六月北窗下卧, 遇凉风暂至, 自谓是羲皇上人。还有, 他敢于在∃闲情赋%里表达对女人肉体的爱慕和体验, 这在古代中国是不可思议的, 因而对他的诗文甚为欣赏的昭明太子萧统也把∃闲情赋%当作他唯一的缺点 ∀白璧微瑕, 在∃闲情%一赋#[4]; 他在∀叩门拙言辞#的难堪乞讨中居然后来与施舍者∀谈谐终日夕, 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劝, 言咏遂赋诗。#等等。他似乎不在意任何观念, 而唯性为适。这与王维对佛教的执着形成鲜明的对比, 后者反复说∀道书行尚把#、∀焚香看道书#、∀一心在法要#, 我们可以用尼采的话来解释王维的这种表现:∀对某个观念过分地强调, 这本身就是病态的表现。#王维对佛教的过分执着显示了他精神深处的某种软弱。王维和陶渊明对思想史态度的差别, 仿佛又被异国的尼采看出:∀一切价值观不是亲生的就是收养的 收养的价值观显然是最为常见的价值观。#[5]

陶渊明的精神似一个无形的精灵, 轻快如一阵春风, 自由地穿行在人间形形色色的藩篱之间, 没有什么东西能束缚住他。因而, 他的思想中有一种强大的解构力量, 使得他能看穿观念的虚妄而不被其所囿。我想, 这是陶渊明思想观念超越时代的根本原因。当所有的诱惑和阻碍成为幻象被他识破之后, 生命本身就成为唯一的目标。

最后, 中国缺少哲学宗教传统。现有的哲学不能解释他的观念; 而诗人不是哲学家, 他不能独创一套明确的哲学, 这使他的诗歌精神缺少可解释的范畴。

近代, 当国门打开之后, 中国人意识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匮乏:∀中国哲学史中只有纯理论兴趣之学说极少。#[2]∀中国哲学家之哲学, 在其论证及说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学, 大有逊色。#

[6]

教体验在中国被改造为一种有意味的生存方式, 这方面朱光潜先生有深入的观察:∀佛教只扩大了中国诗情趣的根底, 并没有扩大它哲理的根底。#[7]这些说法都是深谙西方哲学后作出的结论:对照西方哲学, 能更清楚地看出中国哲学的局限。如上所论, 陶渊明的思想已经超出了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思想, 他思想中的新的质素用传统的哲学无法解释, 因而后人虽意识到陶渊明的价值, 但不能透彻说明, 如说他的诗∀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沈德潜∃说诗晬语%) 、说他∀外若枯槁, 中实敷腴#(苏轼∃与苏辙书%) 等。只有今天, 当我们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 在不同哲学思想的比较中, 借助其他民族哲学思想形态, 才可尝试对陶渊明的诗学思想进行新的解析和命名, 因而在中华一千多年的诗国长河中他注定只能作一个无名的神。

[参 考 文 献]

[1]泰戈尔. 泰戈尔散文诗全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0. 1.

[2]海德格尔. 人, 诗意地安居[M ].上海:上海远东出

版社, 2004. 18、2.

[3]王维. 与魏居士书[A ].王维全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104.

[4]萧统. 陶渊明文集序[A ].袁行霈. 陶渊明集笺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3. 614.

[5]尼采. 曙光[M ].贺骥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0.

76.

[6]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66. 8. [7]朱光潜. 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 100.

(责任编辑:徐柏青)

外来佛教也没有在宇宙论

上给中国人以新的启示, 相反, 这种本来极其艰苦的宗

A God unknown The s pirit for m of Tao Yuan -m ing ' s Poetry

LEIW en xue

(College o f Chinese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 , Fu jian N or m a lUniversity , Fuzhou 350108, Ch i n a ;

Co llege o f the A rts , SoutheastUn iversity , N anjing 210096, Chi n a)

Abstrac t :In genera l speak i ng , the w orks o f the great poe ts w ith a w ea lth o f phil osophy often have an de fi nite sp irit fo r m . But T ao Y uan-m i ng s ' poetry doesn t ' have such f o r m, wh ich dom inant i dea i s ne ithe r Buddh ist nor T ao i st , nor Confuc ian of w hich re fl ect the rea lity o f people s ' li ve li hood . The sp irit o f his poetry seems to be a discurs i ve f o r m. H ow ever , it is h i s poe try that w as unma tched i n ancien t Ch i na because they expressed g ra tit ude to life , genu i ne life experience and pure life . H is poetry spir i t i s close to m ode rn life ph ilosophy .

In this sense , we can say t he sp irit f o r m of T ao yuan-m i ng p 'oe try is a k i nd of pure

life consciousness w hich has no de fi nite sp irit form . H e li ked a god unknown . T he reason why T ao Y uan-m i ng s ' poe try has no defi n ite sp i r it f o r m i s that he w as i ndependent i n soc i a l life and i n spirit life , t hat he respected f u lly h is d i spositi on and that Ch i na lacks re lig i on and ph ilosophy trad i tion . K ey word s :T ao yuan-m i ng p 'oetry ; a god unkno w n

8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
  •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若论历史悠久,只有古希腊 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之相比.它与中国大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形成自 己独特的文学发展的脉络,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 它以汉民族 ...

  • 古典诗词名句
  • 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 一画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 一人独钓一江秋 王士祯 一年又过一年春,百岁曾无百岁人. 宋之问 一自西施采莲后,越中生女尽如花. 朱彝尊 一年好景群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时. 苏 拭 ...

  • 第一章建安文学
  • 第一章 建安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 ...

  • 陶渊明和王维异同点
  • 陶渊明和王维都是作为时代的伟大的诗人,俩人都写了大量的田园山水诗,但由于他们的出身背景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差异,造就了他们在内容,艺术特色和生活上的不同,但是作为山水田园诗又有些相同之处. 内容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描写田园风光,而王维的田园山 ...

  • 魏晋风度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
  • 魏晋风度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 摘 要: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它对我国中古以后历代士人均有广泛影响.李白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形成了自己气势奔逸的风格. 关键词:魏晋风度 李白 ...

  • 论杜甫与陶渊明的诗学关系
  • 2005年11月学术交流Nov.,2005 总第140期第11期AcademicExchangeSerialNO.140No.1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论杜甫与陶渊明的诗学关系 刘中文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摘要]陶渊 ...

  • 薄雾浓云愁永昼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 ...

  • 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其意义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从建安 . 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 - - 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 其意义 一万伟成 陶渊 明酒诗 既不 同干 < 诗经>礼酌型酒诗, 不同干建 安. 也 正始 的忧愤格 与李 ...

  • 诗三首教学设计
  • <诗三首>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晏金成 一.内容和解析 <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情人,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用表现.这首诗歌意境高远.清幽,含蓄不尽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