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五大因素及主要对策

 第1卷第1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2月       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 niversity (H um anities &Social Sciences )  V ol. 1 N o. 1 Feb.  2002   

当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五大因素及主要对策

娄国栋

(江南大学, 江苏无锡 214036)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学习终身化、就业多样化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五

大因素。高校应重视人才培养大背景的变化, 在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优化育人环境、明确办学思路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926(2002) 0120087204

Five F actors to A ffect Cultivation of Present Able

Men of Colleges and U niversities and Major Strategies

LOU G uo 2dong

(S outhern Y angtze University , Wuxi 214063, China )

Abstract :The five factors to affect the cultivation of present able me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opular higher education ,global economy ,in formative s ociety ,life 2long study ,and various jobs. The colleges and univer 2s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ltivation of able men. We should renew the education ideals ,prom ote quality education ,strengthen m orality education ,bett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cultiva 2tion of the able men and make clear the dir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K ey w ords :cultivation of able me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tors to affect ;strategies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众多的机遇, 它正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心, 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高校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要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这是有待积极探索的问题。关注和研究社会变革的大层面、新特点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极为重要。因为这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根本性的、决定性的作用。

一、当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五大因素

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发展变革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在这种联系和影响中, 社会的发展变革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起着主导作用。由于高等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社会变革往往直接地反映到高校, 尤其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中来。江泽民同志指出, 我们大学应该成为科技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因此, 高校的发展机遇是建立在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上; 高校的发展战略要确定在顺应社会变革的新特点和国家科教兴国的整体规划上。当前, 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学习终身化、就业多样化这五大变化已成为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因素:

11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步伐在加快。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收稿日期:2001209220;  修订日期:2001211220

作者简介:娄国栋(19492) , 男, 江苏无锡人, 中共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 副教授。

87

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 到201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3%。在1998年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 入学率将接近15%。在2001年制定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已经明确, 到2005年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增加到1600万人左右, 其中在学研究生规模达到60万左右,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20%左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非常快, 毛入学率在1995年仅为7. 2%,2000年已达到11%,2001年达到13%, 并将在2005年达到15%。有些地区的发展更是走在前面, 实际上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江苏省2000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15%,2005年将达25%,2010年将达30%。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不仅是办学规模的发展, 而且是整个办学思想的转变, 习惯于精英教育的高校, 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 处理好数量与质量, 发展与改革, 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取得新形势下的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2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资源的配置已经越出民族或国家的范围, 在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随着各国更加开放和经济更加市场化,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大大提高, 世界经济趋于某种程度的一体化, 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外开放正在全方位地扩大, 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 与世界的交流日趋增多。经济领域的这一趋势, 不仅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同时也会反映到思想、政治、文化领域中来, 并且直接地反映到教育领域中来。从更深的意义上说,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教育全球化或者教育国际化。这种趋势已经在高校出现:更多的学生愿意选择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 更多的学生愿意想办法出国留学, 更多的中外合作办学得到社会的认可……等等。高校承担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 首先感受到全方位开放潮流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应该尽快改革, 切实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战略方针。面对当前全方位开放的新形势和高校的实际, 尤其要重视教育要面向世界的问题, 以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1社会信息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 明确把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地位, 并提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 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说, 高校在这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和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是高校可以培养信息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方面的人才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是急需的, 甚至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对今后人才需求的预测中, 也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二是高校可以为社会信息化提供科技服务。无论是在应用信息技术, 还是发展信息产业, 以及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高校都具有独特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学校在发展信息学科的同时, 可以使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有机结合, 在推进社会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高校可以提高大学生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加强非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对于增强学生适合社会信息化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社会信息化对高校的影响, 既需要高校为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反之又促进高校自身的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发展。

41学习终身化。这里的学习终身化不是指学习始终伴随人的一生的广义概念, 而是指当前所出现的终身有机会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特定概念。在今年教育部对高考的规定中, 对考生的条件要求有二项与以往有所区别, 一是考生不受婚姻的限制, 二是考生不受年龄限制, 已见诸于报端的有的考生70多岁, 有的60多岁被高校录为新生。这所反映的既不是对个别对象的特殊照顾, 也不仅是特殊情况的新闻价值, 而是学习终身化的一个重大突破, 标志着学习终身化不仅在成人教育中, 而且在全日制教育中得以实现。拓展高等教育服务的空间和层次, 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变革。这一变革使高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高校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变革更进一步的意义在于高等教育要更好地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 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 应该进一步重视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情况, 减少不利于人才全面发展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约束规范, 提供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更多服务。

51就业多样化。就业多样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反映在二个层面, 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 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 就业的单位所属的性质呈现多样化。这就是说, 高校培养的人才, 不仅可以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就业, 而且可以在外资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就业; 不仅可以到已有的企业就业, 而且可以自己开办企业就业。二是随着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 从“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所出现的毕业选择的多样化。现在毕业生可以选择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可以选择毕业生, 双方愿意就可以就业分配。在就业的竞争中, 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多层面、多规格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已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就业多样化给高校提出的课题是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 调整好专业结构,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为用人单88

位所满意。现在高考的学生填报志愿, 一是选择学校, 因为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对素质的提高有更好的保证; 二是选择专业, 因为所学的是社会所紧缺的热门专业, 就业会有更多的选择。归纳起来是就业已成为考生及其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高校必须重视就业问题的意义在于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 而且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认可程度的重要标志。

反映新时期社会发展变革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学习终身化、就业多样化, 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体现了新时期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与高等教育息息相关的新特征。对高校的发展来说, 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研究社会变革的新情况, 解决好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课题。

二、高校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主要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学习终身化、就业多样化, 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所产生的影响, 起到了推动和促进高校改革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高校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主要对策是:

11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也是确立新时期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的前提。在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革加快的背景下, 高等教育的观念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更新, 尤其应确立以下三个观念:一是服务社会的观念。学校要面向现代化建设, 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习终身化的形势, 多层面、多方式地培养人才。二是育人为中心的观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学校市场”将变为“学生市场”, 从学校选择学生将更多地变为学生选择学校。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这不仅是理论的定性, 而且是行动的准则, 要体现在“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上, 使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因材施教的观念。学校的素质教育的目的, 既体现在全面发展, 又体现在个性发展上。现在, 人们对全面发展的认识比较统一, 对个性发展的认识重视不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高校对学生的要求, 共性的规定多, 标准高, 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特长的发挥, 树立因材施教的观念, 对拓展学校的改革思路是十分必要的, 也有利于推进高校的教育创新。

21推进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是和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也是新时期人才素质的重要特征。推进素质教育, 突出创新和实践, 首先要有高质量的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要用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不仅掌握新的知识, 而且懂得知识(理论) 的创新。采用双语教学、使用外文教材有利于教育的国际接轨和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能力。其次是活跃的第二课堂(即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课余活动) 。开展科技的、文化的、艺术的、体育的各项课余活动, 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能力的提高和特长的发挥, 尤其是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和第一课堂结合起来, 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第三, 丰富的第三课堂(即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通过社会实践, 学生可以得到锻炼, 增长知识和才干, 也可以在为社会服务中, 更深切地了解社会、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学校在素质教育中应把这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1加强德育工作。面对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情况, 加强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德育工作, 首先要加强德育的针对性, 要注重教育对象的研究, 随着教育终身化所出现的学生年龄范围的扩大和其生活经历的不同, 分层次的有的放矢的教育是必然的; 其次要加强德育的有效性, 重视德育对学生思想的长期影响, 不能就事论事, 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 德育的过程是育人的过程,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德育的有效性体现在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上; 再次要加强德育的渗透性, 德育是一门科学, 需要有精干的高素质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专题的教育, 作为德育过程, 是融入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是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 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渗透, 相互结合, 如此方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德育涉及到全员(即学校的每个教职工) 、全方位(即学校教育的每一个方面) 、全过程(即学生成长的连续) 。德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只有在德育自身的创新和新形势下不断地完善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41优化育人环境。现在高校的育人环境变得更为重要, 学生甚至社会是通过对育人环境的评价来评估一所学校的。育人环境的优化是整体性的。一是学科的水平, 或者学术的氛围, 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本身就

89

是无形的育人环境, 无需多作宣传, 学生就融合其中。实质上, 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就反映了和科技前沿、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二是教师的素质, 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名师出高徒, 历来都这样认为, 因此, 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这是最重要的育人环境。三是校园的环境, 学校的校园环境常常能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 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是一种熏陶和激励。学科的水平、教师的素质、校园的环境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反映, 有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就有利于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51明确办学思路。办学思路是学校制定适应时代进步的事业发展规划的内核。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 应把握三条原则:一是时代性, 要根据“三个面向”的要求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调整人才培养的层次、科类和形式结构, 尤其要重视培养适应高科技产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使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顺应时代的发展。二是先进性, 要有办一流高校的目标, 以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为出发点, 以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为重点, 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争取学校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追踪科技发展前沿, 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 办出效益。三是可行性, 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既解放思想, 又实事求是; 既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 又要遵循培养人才的教育规律; 既要重视学校外延(办学规模) 的拓展, 提高培养人才的数量, 又要重视学校内涵(教育质量和层次) 的提升, 保证培养人才的素质; 既要有鼓舞人心的目标, 又要有扎实措施的保障; 既要有重点的突破, 又要有全面的推进。办学的关键在于有特色、有活力, 这样, 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学校的教育事业, 为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责任编辑:谢光前)

(上接第76页)   “暴力”和“强制”是不可避免的。而文学家们却本能地超越了这一历史需要, 他们任何时候都把人道原则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并且积极寻找同恶进行斗争的那种有分寸的, 使目的与方法、动机与效果、强制与信念、破坏与建设相适应的手段。那些对人类的生存和文明构成巨大威胁的破坏性力量, 终究要被文学家们当作历史可以赦免、道德却无法原谅的东西, 驱逐出自己的理想国。

[9]歌德说过“:艺术并不完全服从自然界的必然之理, 而是有它自己的规律。”(P 36) 《双城记》《、九三年》《、诸神渴了》所体现

出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不可低估。这里不仅包含着对统治阶级暴虐和压迫的鞭笞, 对广大下层人民苦难与不幸的同情, 对社会的平等与公正的呼唤; 而且还饱醮着对个体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重视, 对人性的自由与完整的维护, 对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更符合人性的关系的期望; 甚至还渗透着对人生的终极意义的探索, 对灵魂困顿的抚慰, 对整个人类处境和命运的救赎之情。而后者, 已多少超越了特定的时空, 显露出了现代意识的端倪。过去那种认为作家是出于小资产阶级的恐惧而抽象地反对一切革命的观点, 不免带有概念化的色彩, 至少他们的忧患不是基于个人的利害, 而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泛爱———“爱”是最富于道德价值和人性特征的思想和行为。同时, 他们并未放弃对旧制度的彻底的否定和批判。他们, 用高尔基

[1]评价法朗士的话说“:是全面地、深刻地和自己人民的精神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否认, 他们的最后答案是软弱和虚幻的, 但

无论如何, 他们提出来了。它毕竟给在现实中艰苦攀援着的人们带来了彼岸世界的曙光。而每一个时代也都需要有这样一批理想主义者, 他们用艺术中的真善美来影响和激励人们, 陶冶和净化人们的性情, 使人类灵魂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仅就这一点而言《双城记》, 《、九三年》和《诸神渴了》已经拥有了永恒丰富的启示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吴岳添. 法朗士小说选・译本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2]冯作民. 西洋全史・法国大革命[M].台北:燕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

[3]张玉书.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罗大冈. 认识罗曼・罗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康德. 判断力批判(上卷) [M].宗白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7]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列宁. 国家与革命[A].列宁全集(第2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9]歌德. 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王爱君)

90


相关文章

  • 科技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 **** 大 学 毕业论文 作 者: 学 号: 学 院: 系(专业):题 目: 科技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指导者: 评阅者: 2012年6月5日 本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目 次 1 绪论 ............. ...

  • 有关诚信的论文有关诚信论文: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卷第5期2010年9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23No.5 Sep.2 ...

  •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第27卷 第2期2008年4月 文章编号:100124373(2008)0220132204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JournalofLanzhouJiaotongUniversityVol.27No.2Apr.2008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 ...

  • 大学汽车文化节活动策划书
  • 策划书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已不再是奢侈品,它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深入到千万人的心中。在临沂市汽车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汽车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首届临沂大学汽车文化节的举办,将为全体师生提供精神享受和物质支持的 ...

  •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归因分析
  • ◆粼喾维勰则能铡,雨劂的旧固黼◆ 孥碧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100) [摘 要]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来自大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学校教育方面的原 因,还有来自就业指导方面的原因.认真分析这些原因有助于 ...

  • 当前我国法治进程中的大学生权利意识误区及对策
  • [摘要]随着我国法治进程不断深入,高校在履行管理职能时与大学生权利产生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学生既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者特殊的法定权利.其权利意识的增强既反映了我国依法治教取得的成就,也对现代高校管理提出了挑战.文章 ...

  • 大学生入党意愿及培育途径研究
  • 大学生入党意愿及培育途径研究 [摘要]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总体上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甚至存在功利化.投机性倾向,从而影响党员队伍的质量和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进行了分类和原因分析,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的对 ...

  • 试探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 摘要: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剧增,毕业生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其中,贫困毕业生就业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促进高校贫困毕业生顺利就业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贫困生的共同参与,各尽其责,综合应对.因此本文初步探讨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 ...

  •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即对策的探究
  •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即对策的 探究 ---------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 目录 前言 ......................................................................... ...

  •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几年我国高校所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狭小,用人单位拒绝女大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女大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相对不容易等.究其原因,并在其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分别从社会和女大学生自身两方面入手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