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常识积累

古文化常识积累与名著知识补充

1、“种豆南山下”中的“南山”指庐山。

2、“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东岳泰山;“钱塘湖”指杭州西湖。

3、“国破山河在”中的“国”指国都,即京城长安;“城春草木深”中的“城”也指长安。 4、“望西都”中的“西都”指长安;“东都”指洛阳。 5、

6、“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江”指秦淮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后代指亡国之音。 7、“乡书何处达”中的“乡书”指家信,又如归雁、鸿雁。

8、“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白居易,“歌”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指白居易。

9、《醉翁亭记》中的太守指欧阳修。

10、“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指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故事。“周郎”指周瑜。

11、“闲来垂钓碧溪上”引用典故周文王赏识并重用姜太公;“忽复乘舟梦日边”引用典故伊尹被商汤重用。其目的是:暗示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

12、“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小谢”指南朝诗人谢朓,“大谢”指谢灵运;李白以谢朓自比,目的是借称赞李云的诗来表明自己对才华的自信。

13、“怀旧空吟闻笛赋”中刘禹锡引用向秀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对老朋友亡去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惆怅之情。

14、之情。

15、“何日遣冯唐”引用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目的是作者拿魏尚自比,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

16、“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文学才华。

17、“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借代音乐。“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奏乐的声音。

18、桑梓:家乡;社稷:国家;三尺:法律;轩辕:国家;布衣:平民;汗青:史册;

巾帼:妇女; 须眉:男子; 姑苏:苏州; 广陵:扬州; 金陵:南京; 锦官城:成都; 丹青高手:画家;梨园子弟:演员;园丁世家:老师;桃李:学生;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梅、竹、松 春风一家:桃、李、杏;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三秦:关中地区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19、“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中的“三词客”指苏洵、苏轼、苏辙;“四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20、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采用“赋、比、兴”手法,后人把“风、雅、颂、赋、比、兴”称为诗经六义。

21、江阴:长江南岸;河阳:黄河北岸;华阴:华山北面;三元:解元、会元、状元 22、对对方的尊称:足下 对自己的谦称:在下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3、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杜甫的“三吏”:《石壕史》《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4、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院试(入门考试)——乡试——会试——殿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25、李白:青莲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蒲松龄:柳泉居士;秦观:淮海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26、“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库”:经、史、子集。

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朗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27、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魔:白居易 诗豪:刘禹锡 诗鬼:李贺

称杜甫的诗为诗史 28、年龄称谓:

垂髫: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总角: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 豆蔻:指十三四岁~十五六岁少女;束发:男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而立:男子30岁。 不惑:男子40岁; 知命:男子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三国演义》

1、作者:罗贯中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评价)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开篇词。

3、“古往今来奸雄第一奇人”是曹操,贤相中的第一奇人是诸葛亮。三绝指“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既生瑜,何生亮”出自周瑜之口。

4、“桃园三结义”分别是使双股剑的刘备,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使丈八蛇的张飞。

5、《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各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英雄,他们使用同一兵器,出自于同一宗室,他们是关羽和关胜。

6、《三国演义》中曾大喝三声吓死曹将夏侯杰,喝退曹军智擒严颜的是张飞。

7、。 8、一句话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9、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 刘备:仁慈、信义、谦卑、礼贤下士。 关羽:武艺高强、刚愎自用、傲上踞下。 张飞:武艺高强、崇高正义、脾气火爆。

10、刘备在运筹帷幄方面远远逊于诸葛亮,但在知人善任方面远远高于诸葛亮,如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

11、关羽被尊为“武圣”,是忠义的化身,体现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忠);华容道义释曹操(义);过五关斩六将(勇);水淹七军(谋);败走麦城(傲)。 12、“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出自曹操之口,其相关情节是:青梅煮酒论英雄,涉及到的另一个人是刘备。 13、“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应如神”此故事情节是青梅煮酒论英雄,涉及到的两个人物是:曹操、刘备。

14摆设八阵图、挥泪斩马谡(马谡失街亭)。

15、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原因:平定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使孟获心服口服。

16、“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犹如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被赞誉的是诸葛亮。 17、“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的情节?全称是什么?谁中谁的计?两人的性格如何? 《三国演义》 “群英会蒋干中计” “蒋干中周瑜反间计,曹操中周瑜借刀杀人计” 蒋干盲目自信,曹操多疑。

18、隐含的成语:望梅渴(曹操)、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欲擒故纵(诸葛亮、孟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周瑜)

19、歇后语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宋江上梁山——官逼民反 李逵打宋江——过后赔礼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红楼梦》

1 前8040科全书。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披阅十载,增删数次”

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红楼梦》的开卷诗。

3、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前景,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4、贾宝玉:美玉无瑕;林黛玉:阆苑仙葩;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5 6、人物形象:王熙凤:模样标致,心机极深。晴雯:有叛逆性格的丫环。袭人:最卑躬屈膝的丫环。刘姥姥:风趣的农村人。“四春”指: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

7(涉及到两个人物:林黛玉和贾宝玉) 8、贾府中醉生梦死,沉迷于声色犬马的两名男子是:贾赦和贾琏。

《童年》

1、作者:高尔基,前苏联作家。长篇小说《母亲》,主人公:尼洛夫娜,列宁称赞《母亲》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我们学过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和《童年的朋友》。 3、人物形象分析:

(1)主人公:阿廖沙,性格坚强、勇敢、正直、自信。

(2)作品主要塑造了两人大类人物形象,一类是以外祖父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一类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

(3)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同时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她的名字是伊凡诺夫娜,具有勤劳、善良、乐观、正直等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缺点: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作者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外祖母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

(4)外祖父卡希林:性格:凶狠残暴、自私自利,人性的闪光点是:他叫阿廖沙识字体现了对阿廖沙的疼爱。作者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以外祖父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厌恶、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不良品行的否定。

(5)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是粗野、自私的市侩。雅科夫的儿子萨沙也学会干坏事。 (6)还有乐观、纯朴、能干、愉快的茨冈小伙子,爱干活的正直的工人老匠人,快活的保姆等。 4、具体情节示例:

(1)阿廖沙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和外祖母带来外祖父家。

(2)阿廖沙因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被外祖父狠狠打了一顿,只有外祖母一人护着阿廖沙。挨打以后,阿廖沙结识了小伙子茨冈,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但茨冈却被两个舅舅强迫致死。

(3)外祖母是阿廖沙最喜欢的人,阿廖沙后来的一个献身于科学知识分子的好朋友叫“好事情”,因不被周围的人理解而被外祖父赶走,阿廖沙非常生气但毫无办法。

(一)《饮酒》(1)

陶渊明

结庐

(2)

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3)

?心远地自偏

(4)

采菊东篱下,悠然(

5)见

(6)南山。山气日夕佳(7)

,飞鸟相与还(8)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

[注](1)选自《陶渊明集》卷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饮酒》诗共20首,都是酒后所作,这里选取的是第五首。

(2)结庐:建造房屋。庐:简陋的房屋。 (3)尔:如此。

(4)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5)悠然:闲适的样子。 (6)见:一作“望”。

(7)山气日夕佳:山上的云气傍晚时很美。

(8)相与还:结伴而归。

(9)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说出来却忘了要说的话。此中,上面描述的景物之中。真意,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人生与自然之理。诗人本想说一说这种“真意”,却没有说,因为他认为既然已经领悟到了,就不需用言短睐表达了。

课文简析:

1、《饮酒》:陶渊明的《饮酒》诗共20篇,诗前有序,序中说,这些诗是其“闲居寡欢”,“既醉之后”所作。本篇是其中的第五首,写悠闲自在隐居生活,内容与饮酒没有关系。

开头两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车马喧”,写自己居住的地方非常安静,没有什么人前来打扰。结庐,建造房屋。

诗人住的地方并不是很偏僻,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换句话说,没有什么有地位的人来拜访他。这是什么原因呢?三四句自问自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这里实是自指。何能尔,怎么能够如此。答语颇富哲理性:心既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净之地了。诗人归隐后,停止了和旧日仕途友人的来往,天长日久,自然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这里所说的“心远”,是思想远离官场的意思。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最能见出诗人高尚的情致。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诗人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不可同日而语。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具体描写南山景象。日夕,傍晚。相与还,结伴而还。山间的云气到傍晚的时候显得很美,这时飞鸟也结伴归巢了。诗人从自然景色中领略到无限的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会钗起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从“采菊”和“日夕”来看,这首诗应是在秋天的晚上写的。“南山”与“山气”,在上下句中尾首相连,巧妙地运用了修辞的顶真格。

篇末“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对全篇的总结。此中,上面描述的景物之中。真意,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诗人认为,山间景物中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但这种“真意”究竟是什么,诗人并未明说,而是让读者从诗中去领会。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出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二)《行路难》(1)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2)

,玉盘珍羞

(3)

(4)

万钱。 停杯投箸

(5)

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6)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7)

长风破浪

(8)

会有时,直挂云帆

(9)

济沧海。 [注](1)选自《李太白集》(王琦《李太白集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篇名。李白所作《行路难》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2)金樽清酒斗十千:金樽中的美酒,价钱很贵。金樽,古代盛酒器,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形容酒美价高。

(3)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食物。 (4)直:同“值”,价值。

(5)投箸(zhù):放下筷子。投,扔掉,这里是放下的意思。箸,筷子。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曾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诗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

(7)今安在:出路将会在什么地方。安,疑问代词,哪里。

(8)长风破浪:比喻远大的志向得以施展。南朝宋人宗悫(què)少年时,叔父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9)云帆:高悬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课文简析:

《行路难》是李白沿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诗歌,共三首。本篇是第一首,抒写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很有抱负的人。天宝初年奉诏入京,供奉翰林,本想做一番大事业,但因得罪权贵,不到三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这首《行路难》可能是其离京时所作。

前四句写京城友人为李白饯行:“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宴席的档次很高,可是李白心里堵得慌,酒也喝不下,菜也吃不下。“金樽”“玉盘”,形容餐具华贵。“十千”和“万钱”意思相同,形容美酒佳肴的价格很高。“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诗人因内心苦闷而表现出来的动作神态。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虽然世路艰难,但诗人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的愿望。姜太公曾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但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提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激起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当诗人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又不禁发出了如此痛心的呼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再一次困扰着他的心。但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叔们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暗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诗人李白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希望能像姜太公、伊尹那样建功立业,却屡遭挫折;虽然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却不愿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交错地反映在这首诗中。

(三)《游山西村》(1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2)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4)

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1)选自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山西村,作者故乡山阴的一

个村庄。

(2)腊酒:腊月酿造的酒。古时年终祭百神叫腊祭,所以后来就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3)豚(tún):小猪。这里指猪肉。

(4)春社:古代祭祀名。春天祭祀土神,以祈求丰收。

课文简析:

《游山西村》: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农家的热情好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他探索前行时的感受,描写诗人在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似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在往往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者比喻绝路逢生的情景。

中考原题链接

《饮酒》

1、用原文填空

(1)诗人为什么能有超然脱俗的思想境界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表现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的诗句是:(叙事、写景相结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表现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决心重返自然,回归自然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叙事、写景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问君何能尔”一句中“尔”指代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居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_____(悠然);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__________特点。(宁静、闲适、恬淡)

3、诗中“车马”是__________(达官贵族)的代名词。 4、“无”字体现了作者在“人境”中怎样的生活?

没有人世间纷繁杂尘,为蝇头小利而奔走的丑态,为功名利禄而勾心斗角的龌龊等。

5、“问君何能尔”中“君” 是谁?作者回答了什么问题?作者的境界是“境随心转”还是“心随境迁”? 作者自己;人在尘世都如此清净的原因。“境随心转”

6、全诗的诗眼是:_____(心远)清静之地了。文中指思想远离官场的意思。

7、“悠然见南山”中“悠然”二字写出作者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8、“悠然见南山”的“见”改为“望”字,好吗?为什么?

“见”字表明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更能体现出作者采菊时的悠然、闲适的心情,南山的美景在不经意间映入眼帘,而“望”字却不能体现出这种心情。

9、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包含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地情趣。折射出诗人超然物外,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志行。

10、初中我们学过另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其中“__________”(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写出作者早出晚归,热爱优美田园的生活情景。

11、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画面。

屋前东边的篱笆下种满了菊花,诗人悠闲地采摘菊话,不经意间看到了景色幽美的南山美景。 傍晚,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回。 1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展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表现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展现了诗人恬静闲适、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 13、“飞鸟相与还”仅指傍晚时分飞鸟归林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借飞鸟归林象征自己摆脱官场的羁绊,重返自然,回归自然。

14、“此中有真意”中“此”是指__________;“真意”是指__________。 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

15、怎样理解“欲辨已忘言”中的“忘言”?

答:诗人本想说说这种“真意”,却没有说,因为他认为既然已经领悟到了,就不需用言辞来表达了,留给读者一个思考和品位的余地。

16 17、写作特点:(1)语言特点:清新、自然、纯朴; (2)表现手法:叙事、写景结合,情景交融。

《行路难》(李白)

1直万钱。

2、通过细节描写(动作)表现了诗人内心苦闷和感情激荡变化的诗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通过想象山川的艰难险阻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引用典故,表现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5、表现诗人远大抱负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诗中“_______________”(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现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这首诗感情激荡,一波三折,试简要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苦闷→茫然→彷徨→坚定自信

8、第三、四句连用_____、_____、_____、_____(停、投、拔、顾)四个动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9、诗中以“行路难”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

10、诗中采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垂钓碧溪”“乘舟梦日”)

1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诗人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__________。(世路的艰难)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12、“闲来垂钓……”这两句诗人引用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典故;对未来充满希望(或坚信远大的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引用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也是鼓舞人心的名句。(典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或充满对未来的憧憬)

14、“闲来垂钓碧……边”引用哪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呢?

用姜太公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表达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像古人一样,能被朝廷重用,建立一番功业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15、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姜太公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16、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运用比喻和典故,来表达信念,坚信未来,困难必然过去,前途无限美好,体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的精神。

17、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有一天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表达了诗人坚信困难必将过去,前途无限美好,体现了诗人自信乐观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的精神。

18、“长风破浪……海”经常被用来鼓励别人,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后人常用来鼓励别人要自信,对人生要充满希望与追求。

19、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通过想像,“冰塞川”“雪满山”写山川的险阻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20、比较《行路难》与《宣州谢……》的异同。

同:(1)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2)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运用夸张、用典的手法。 不同:《行》抒发了诗人的苦闷彷徨,但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有希望;《宣》更侧重抒发了怀才不遇,放纵不羁的感情。

21、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表达作者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希望的人生态度。如“长风破浪……海”表明了作者对前途的美好充满坚定信念。

《游山西村》

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答:1、村民的热情好客 2、优美的景色 3、淳朴的风土人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答:(1)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

4.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蕴含怎样的哲理?

答: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蕴含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5、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围绕一个“游”字展开。描写了村行沿途风光和和谐的农村生活。 6、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赞美了美丽的农村风光和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表达了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和不舍。

【诗歌鉴赏方法点拨】

一、古诗词的抒情方法和表现手法分别有哪些?

1、抒情的方式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2)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3)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古代诗歌中绝大多数是间接抒情。

2、表现方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了解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如烘托、虚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用典等,有助于披文入情。其他如“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都应有所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二、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一)厚积薄发,注重积累

1、平时应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2、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等。

(二)审读作品

1、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当然应该了解其经历和风格。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所处的朝代和文下注(诸如写作背景,作者写作的心情等)。

2、推敲诗题,以明意旨。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确定了诗的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3、概括内容,体会感情,把握特色。

这里的内容可以是诗歌描绘的形象,也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阅读时应仔细推敲关键词句,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并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4、品味语言,披文入境。

养成逐字逐句品位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作品意境的阅读习惯。品味语言可从三个角度进行:(1)从整本上说我们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还是寓情于景,还要注意如是动静结合,还是远近结合等。(2)从句子的角度我们要注意一些修辞方法的使用。修辞方法总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的。(3)从词语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赏用词的准确、精当。

5、注意用“曲”的特点。

“曲”指曲笔,诗词用曲,曲有反常。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乐人之景,可它却引出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心之情;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伤人之景,

引出的却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的豪迈之情。这都是反常用曲的例子。

《观沧海》①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④,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⑤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补充注释](1)观沧海:看大海。诗题也作《碣石篇》。(2)临:来到。(3)以:来,表示目的。(4)何:何其,多么。(5)澹澹(dàn 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6)山岛:即海中的山。(7)丛生:杂生。(8)丰茂:又多又茂盛。(9)洪波:巨大的波浪。(10)其中:大海之中。(11)其里:大海里面。(12)幸甚:很幸运。至:很,极。哉:语气词,相当于“啊”。(13)歌:唱歌。咏:这里是表达的意思。(14)志:指思想感情。

初读之下,这首诗仿佛通篇写的是山水景物。然而细读之后,可以体会到山水景物只不过是抒情的依托,通过大海吞吐宇宙的气象,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因为这时的曹操正踌躇满志,渴望着建功立业呢!

注:(1)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这首诗是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2)碣jié石:古山名,原在今河北昌黎北,后沉入海中。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时经过此山,登山观海。

(3)竦sǒng峙zhì:耸立。

(4)萧瑟sè:树木被风吹动的声音。 (5)星汉:天河。

【赏析】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这个标题用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作为诗的线索。“沧海”二字点出了观的具体内容,标题简洁但又能做到高度概括。首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平稳起头,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从这个方位正让我们明白诗人是登山俯视大海,这为后文的理解作了铺垫,因为站在不同的方位观海,得到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六句写的都是从碣石山俯视沧海所看到的情形;波澜壮阔的大海,高高耸立于海上的山岛,以及岛上欣欣向荣的美景,这一切不等读者仔细地品味,又淹没于萧瑟的秋风和涌起的波涛之中。在这几句中“澹澹”写出了海的苍茫浑然,而“竦峙”又写出了山岛的巍然。这一小节从大处到小点,从整体到局部,着力渲染了海的气势,最后一个“涌”字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涛连天的情景,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图画,表现了一种宏伟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作者面对雄伟壮丽的海景所展开的奇特想像。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包含在沧海之中,作者运用高度的夸张,写出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学习指导]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中考链接]

1、这首诗以“”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答出“观”1分,答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1分)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3、“澹澹”是形容__________的样子,“竦峙”是写_____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__________的感受。

水波动荡 山岛巍然屹立 生机蓬勃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B ) A、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5、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_____”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 _____句是实写,后_____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__________,次写海面上的__________,最后写天空中__________。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__________。

观 六 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日月星辰 海水呈青苍色 6、这首诗的主旨是 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江城子·密州出猎》①

作者: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2),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3), 亲射虎,看孙郎(4)。

酒酣胸胆尚(5)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6)云中(7),何日遣冯唐(8)? 会(9)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0)。

[补充注释](1)聊:姑且。(2)发:显示,显现。(3)擎(qíng):向上托。(4)妨(fáng):妨碍、妨害、何妨;防(fáng):预防、国防、防范。

注:(1)选自邹同庆、王宗棠《苏轼词编年校注》(上)(中华书局2002年版)。江城子,词牌名。词题一作“猎词”。密州,今山东诸城。

(2)黄:指黄犬。下一句“苍”指苍鹰。古时打猎以鹰犬追捕猎物。 (3)太守:古官名。宋代的知州相当于汉唐时的太守。

(4)孙郎:指孙权。据《三国志》记载,东吴孙权曾骑马射虎,马为虎所伤,他以双戟投掷,虎才退却。

(5)尚:尚且。

(6)持节:手执符节。古代使臣出使,必须持节以作凭证。 (7)云中:汉郡名,在今山西大同以北和内蒙古自治区一带。

(8)冯唐:汉文帝时人,当时任郎中署长。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云中郡守魏尚是抵御匈奴的良将,因上报杀敌数字较实际多六人,被削职。冯唐向汉文帝提意见,认为处罚太重。文帝接受了冯唐的意见,派他持节去赦免魏尚,恢复其云中郡守的职务。苏轼借用这个典故,显然是拿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9)会:将要。

(10)天狼:星名。《晋书·天文志》中说,狼星出现,必有外来侵略。这里指侵犯北宋的辽和西夏。 苏轼任密州知州时,曾率部下到郊外打猎,事后写了这首著名的出猎词。但苏轼这次习射放鹰,不过是小试身手,其真实用心在于借此表达自己立功报国的愿望。全词粗犷豪迈,刚劲有力,确实“自是一家”(苏轼语)。

【赏析】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 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全词可分为上下两阕。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豪放的思想。 上阕主要写描写出猎的盛况。起句陡兀,

下阕由实入虚,就个人情绪,抒发感怀。下阕承前进一步写

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老夫”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苏轼借习射放鹰表达自己立功报国的愿望,感情纵横奔放。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

[中考链接]

1.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这首词上阙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时的场面,下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挽弓劲射的志士形象,反映出诗人的豪情狂态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B.词中“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

C.诗人在词中多次用典,以孙权、魏尚自比,以“天狼”借指敌人,直接表达自己期盼重被朝廷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D.诗人用语刚劲,挥洒自如,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完成了艺术形象的塑造,体现出诗人粗犷、豪放的风格。

2、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或出猎或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 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

4、“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仅用了九个字,就写出了武士的风采和浩大的声势。 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是什么意思?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那样的人来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6、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倾城) 7、结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8、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狂;突出自己要发少轻狂的豪情壮志。 9、诗人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太守形象?

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山坡羊·潼关怀古》①

作者: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②潼关路,望西都③,意踌躇④, 伤心秦汉经行处⑤,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曲描写潼关险要地势,感慨历代王朝兴亡,对人民在动乱中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注:(1)选自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山坡羊,曲牌名。潼关,关名,古代军事要地,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张养浩(1270~1392),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省人),元代散曲家,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2)山河表里:指潼关一带险要的地势。表里,即内外。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3)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4)踌躇:犹豫。这里表示心里不平静。 (5)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赏析】解题:小令属元散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怀古”指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此曲描写潼关险要地势,感慨历代王朝兴亡,对人民在动乱中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议论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扔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簇簇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的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中考链接]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聚”和“怒”有什么好处?

“聚”“怒”二字运用拟人手法,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表现了潼关的雄伟险要的形势。

2、这首曲的最后四句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结论,这几句诗句不仅是对全诗的总结,更是对整个封建时代的历史总结。

3、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4、对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D(最主要的原因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一个朝代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故云“兴,百姓苦”。(意近即可)

6、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相关文章

  •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教学计划
  • 现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新课程由五个模块的必修课和五个系列的选修课构成。学生在前五个学段学完必修课之后,要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读”这五个系列中选修四到五门课程。这五个 ...

  • 2016国考常识判断大纲解读
  • 2016国考常识判断大纲解读 华图教育 [大纲]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

  • 汉语汉字的起源
  • 汉语汉字的起源--"语言先于文字"之误 本文穷语言文字之始,阐明汉语汉字的起源以及一些有关的基本概念,都希望读者认真质疑和推敲.笔者认为,此文的重要性在于它对我国这一个世纪以来的语言学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要么本文所述纯 ...

  • 公务员行测考试常识题答题技巧
  •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已成往事,但其回响却经久不息--它反映出的众多变化依然值得我们回味,尤其在"常识判断"模块,我们感受到了一场剧烈的调整:内容多元化.考点复合化以及板块的重组令人耳目一新.倏然之间,流水落花春去也, ...

  • 2012下学期高二语文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必修5及选修模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学习进一步提升 ...

  • 1高一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与思
  • 1 高一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与思考 新郑市教体局基础教育教研室 司东宪 根据领导的要求和教研室工作计划安排,9 月份,我们深入全市高中,重点观察了高中一年级 课堂教学,课后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研究高一教学的改革创新与进一步提高效率问题.为了加 ...

  • 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 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 ...

  • 名言警句亲情篇友情篇知识篇
  • 亲情友情篇 我们可以忘记这世间一切,可爱情却是例外的. 因为爱情常常是不可预知的,所以它的消逝很多时候也往往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如果确曾深爱过,则爱就永远不会被我们忘记. 爱情就是这样,她让我们何时何地都惦念着对方,如果惦念淡没了,消失了 ...

  • 2015年初中语文教学计划
  • 本文目录 1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2初中语文教学总结计划 3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第1篇: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

  •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总复习工作计划
  • 本学期我们的中考任务十分艰巨,刻不容缓。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中考考出一个满意的成绩,我们目前需要做好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搞好学科复习。所以,我们要积极备战中考,研究大纲精神,明确中考的范围,积极准备应对策略。我们的课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