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扶贫办主任会议发言材料汇编

突出重点 强化管理

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

(2011年3月28日)

延安是革命老区,也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2010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面完成了扶贫重点村建设任务。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扶持,整村推进”和“三个确保”的要求,全市共投入6013万元,全面完成了123个重点贫困村建设任务,新修改造乡村道路1330公里,新修基本农田6500亩,新建维修加固淤地坝60座,新打水窖600眼,解决了7000人的饮水困难。新建沼气池1500眼,发展经济林果3万亩,舍饲养羊1.2万只,发蔬菜大棚3000座。扶贫重点村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齐全,初步建立起了稳定的增收产业。

——千村贫困人口搬迁稳步推进。全市移民搬迁共投入资金2.7亿元,其中,中省财政资金0.45亿元,市财政资金0.22亿元,县财政资金0.15亿元,整合捆绑资金0.56亿元,群众 — 1 —

自筹资金1.3亿元。新建移民新村38个,计划搬迁安臵2235户9247人。已有4个村完工入住,34个村完成了主体工程,今年5月底可全部建成入住。

——扶贫互助资金规模继续扩大。按照“巩固提高、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原则,在继续搞好167个试点村的基础上,新启动了55个互助资金项目村。目前,我市222个项目村入会会员达1.14万户、覆盖4.68万人,其中贫困户会员3454 户、1.3万人,资金总量达到4613.34万元,共发放借款5472户,2304.3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贷款难的问题。

——社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参扶企业243个,帮扶276个贫困村,其中,省上安排企业127个,结对帮扶150个低收入村;各县区积极挖掘、吸收县域内的企业116个,结对帮扶126个低收入村。52个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单位,积极开展了联县联乡包村工作。两项活动共投入资金1702.49万元,引进资金1693万元,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主导产业、劳务输出、实用技术培训、资助贫困学生等方面对贫困村进行了大力扶持,为贫困村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超额完成了扶贫“雨露计划”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任务。2010年,我市贫困户劳动力输出技能培训3400人,超省上下达计划400人,并实现了全部就业,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按照“实际、实效、 — — 2

实用”的原则,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700多期,培训贫困群众3.5万人次,逐步建立起了一支有技能、善经营、能致富的农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了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按时完成了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识别、录入和数据上传工作。去年省政府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会和电视电话会议之后,我市及时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两项制度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子长县省级试点,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规程,加强了各县区业务人员培训,加大了宣传力度,保证了此项工作顺利进行。目前,全市已完成31.5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和资料录入工作,按时完成上传任务。

——完成了小额信贷投放任务。2010年,省上分三批下达我市小额财政贴息资金570万,通过农行、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共投放小额信贷资金1.1亿元。扶持了922个行政村7570户发展林果业,养殖业,棚栽业,种植业等农村主导产业。有效地缓解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矛盾。

——世行五期扶贫项目全面实施。经过3年的前期准备和先导工程的实施,于去年10月份全面启动世行五期扶贫项目。共安排4县21个乡镇35个项目村,覆盖贫困人口1.68万人。目前,正在按照省外资办的批复计划组织实施。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 3 —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是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主体,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2010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调整了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调整后的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主管副书记和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我局,全面负责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实施、检查和验收工作。二是召开全市扶贫领导小组会,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和扶贫办主任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2010年扶贫开发工作,明确了各县区的工作任务,落实了目标责任。各县区扶贫办及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作为乡镇年度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保证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去年8月4日召开了全市扶贫办主任会议,在认真总结上半年工作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半年工作的要点和主要措施,从组织上确保了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扶贫开发涉及的范围广,工作量大,任务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为了保证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稳步推进,市县政府在争取中省扶贫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一是突出市县财政投入主体。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扶贫资金1.1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0.54亿元,县级财政投入0.56亿元,确保了移民搬迁、产业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整合捆绑各项涉农 — — 4

资金。各县区把以工代赈、农电改造、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和乡村道路建设等专项资金向扶贫开发项目倾斜,提高了扶贫项目整体水平。三是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省级“两联一包”共投入我市扶贫资金625.7万元,千企千村扶助行动投入我市扶贫资金1076.79万元,为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一是在项目的实施上,实行了项目公示制、法人制、监理制、竣工验收制等管理办法,规范了项目的运作程序。二是在资金的管理上,推行了县级财政报账制,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和专款专用,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按项目建设进度核拨资金,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在审计监督上,推行了扶贫项目跟踪检查制。在认真做好扶贫项目年度检查、审计工作的同时,我局还配合财政局、监察局、纠风办、审计局等单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2007—2009年中省市县各级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强化了资金监管,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在档案资料管理上,各县区都做到了资料齐全、管理规范,全面真实反映了每个项目实施全过程,为项目的竣工验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调研,当好参谋。2010年是我市 “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的收官之年,在确保各项计划任务全面完成情况下,我们早谋划、早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扶贫调研活动, — 5 —

摸清了全市贫困人口数量、区域分布和致贫返贫原因,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及时编制了《延安市“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及十年的扶贫开发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为了贯彻赵正永省长去年8月11日在榆林视察工作时的讲话精神和省政府支持延安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我局根据省扶贫办安排部署,组织白于山区、黄河沿岸九县(区)扶贫办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了《延安市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和《延安市黄河沿岸扶贫移民搬迁规划》。《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已被纳入了陕西省区域板块连片开发规划之中。同时,在全系统开展扶贫工作大调研活动,形成各类调研报告、论文20余篇,有的被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刊登,为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确保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注重宣传,营造氛围。按照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宣传力度的通知》要求,我局与延安电视台合作,历时4个月,制作“回望家园——重走黄河流过的村庄”、“再访白于山区”专题系列报道50多集,在延安电视台播放;与延安日报社合作,在《延安日报》开辟延安扶贫专栏,专题报道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和扶贫协会联合创刊《延安扶贫》,同时,还在《陕西日报》上专门介绍了延安扶贫移民搬迁工作。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宣传,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良好氛围。

— — 6

通过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是准确定位、真抓苦干是搞好扶贫工作的前提。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这给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和强农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一些部门甚至一些领导在思想上出现了轻视和放松扶贫工作的现象,认为扶贫部门的工作其它行业都在干,扶贫部门可有可无,面对这种被动局面。我们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全市十年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调研,摸清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现状。目前全市仍有31.5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有20万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偏远山区急需搬迁,不彻底解决这些贫困问题,将严重影响全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制约着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目标的顺利实施。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只有化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真抓实干,扎实工作,才能确保扶贫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二是有为争位,壮大队伍,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扶贫开发关注的是社会弱势群体,面对的是广大贫困农村,扶持的是重点贫困区域,必须真抓实干,干出实效,才能赢得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去年来,我们坚持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收入 — 7 —

为目标,以“两区”扶贫开发为重点,大力实施了移民搬迁、产业开发和贫困户能力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市60万贫困人口中累计有52万人脱了贫,其中28.1万绝对贫困人口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为才能有位,在市级机构改革中,我们一方面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争取各级领导对扶贫工作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组织相关部门到外地考察学习,使他们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最终将我局由原省上批复的挂靠农业局机构变更为市政府具有行政职能的直属事业机构。在机构、职能、人员编制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同时,我们积极与各县区政府、市机构改革办协调,妥善解决了县区扶贫办机构设臵问题,进一步壮大了扶贫开发工作队伍,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三是超前谋划,当好参谋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是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主体。扶贫部门是扶贫开发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我们在提前完成“十一五”扶贫规划和2010年各项工作的同时,根据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要求,立足延安实际,超前谋划,及时编制了《延安市“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同时,就今年及“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重点、目标任务提出完整的想法,多次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得到了肯定,为党委、政府指导扶贫工作提供了可行依据。四是抓纵联横,争取支持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必备要件。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 — — 8

程,没有中省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是不行的。我们在认真学习领会新时期扶贫开发政策的基础上,紧抓国家支持西部、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机遇,结合我市实际,及时规划编制了一批关注民生,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点项目,由副市长彭祖佑同志带队,政府办、扶贫局等有关部门参加,专题向国务院扶贫办进行了汇报,我局由局长、副局长带队先后四次赴中省专题汇报,得到了中省扶贫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我们还组织各县区扶贫办主任和业务骨干人员先后赴重庆、湖南、安徽和安康等地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并与市财政局、发改委、人社局、水利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建立广泛联系,多次召开座谈会,通报全市扶贫开发工作进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为我市扶贫开发工作赢得了各级各部门的广泛支持。

2011年,我们将紧紧抓住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白于山区大搬迁的机遇,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新突破。 — 9 —

积极主动 多措并举

全力推动千企千村扶助行动有效开展

榆林市扶贫办

(2011年3月28日)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的千企千村扶助行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政策,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的重大部署。为了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根据全市实际,及时组织动员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1120个中、省、市、县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结对帮扶1205个低收入村,启动实施了榆林市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参扶企业数量、规模居全省之最。通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层层发动,强力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实际对接企业782家,结对帮扶795个村,超额完成了省上下达的对接任务,已达成意向帮扶资金2.05亿元,已到位资金5248万元,其中帮扶资金5106万元,捐赠物资折价130.8万元,爱心捐款11.2万元。实施产业化项目3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9个,其他项目17个,资助贫困学生21人,举办培训办22期,培训745人次,受到广大

— 10 —

群众的一致好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省上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后,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实施意见》,成立了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副市长王长安任组长,成员单位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建设局、国土局、国资委、能源局、税务局、工商局、中小企业局、工商联、榆林日报社、榆林电视台等部门组成,并成立联合办公室,设在市扶贫办,分管领导王市长经常深入有关企业检查指导工作,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我办制定了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管理办法,明确了市级党政部门包村扶贫牵头单位同时也是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的牵头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每年至少召开三次联席会议,安排部署本县区扶贫团的工作,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各参扶企业都把帮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工作组,企业法人担任组长,选派得力人员进村开展包扶工作,研究制定帮扶村三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各县区都迅速行动,成立了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召开了动员会议,安排部署本县区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工作。府谷县及时召开了全县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工作会,把千企千村扶助行动与“双百帮扶”工程结合,同安排、同部署,全面铺开了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工作。米脂县在省上会议结束的当天,县委、县政府即组织召开了米脂县村企结对帮扶工作会 — 11 —

议,出台了《米脂县百企百村扶助行动实施意见》,责成县级包乡镇领导同时也是百企百村扶助行动的领导,为顺利开展帮扶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协调,搞好对接。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工作的关键是搞好村企对接,我市帮扶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市、县区都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搞好村企对接。首先是多渠道联系企业,有的通过114电话查询台,查到企业的联系电话找到企业,有的通过网上查询,按企业注册名称“同族”查找,顺藤摸瓜找到企业,有些无法找到联系电话的企业,通过注册地址直接登门拜访找到企业;其次是感情联络企业。对于联系到的企业,主动上门耐心宣传,使企业了解扶贫、参与扶贫、支持扶贫。绥德县主管副县长带队,由政府办、扶贫办有关人员组成村企对接工作组,对驻地在神木、府谷等地的企业逐一上门进行对接,与企业召开座谈会,介绍县上和包扶村的具体情况,表达对帮扶企业的殷切期望和热忱欢迎。在2010年国庆和春节期间,市扶贫办与绥德县政府组织慰问演出队,专程到驻地在神木、府谷的陕煤集团柠条塔矿业集团公司、陕西德源府谷能源公司等企业去慰问演出,演员们冒着严寒,为企业职工表演了精彩的节目,使企业职工深受感动,联络了感情,增进了友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企业明确表示要加大投入,强化措施,从各方面帮助帮扶村群众增加收入,不少企业已到村开展工作,实施了项目;佳县帮扶企业数量多,县委、 — 12 —

县政府将与帮扶企业对接工作落实到有关乡镇,由乡镇领导带队上门走访联系企业,定期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对接情况;榆阳区扶贫办带领乡镇、村负责人到西安,通过牵头单位省建设厅联系,对驻地在西安市的包扶企业进行联系对接。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措施的联络沟通,使大多数企业都到村开展了帮扶工作。

(三)搭建平台,搞好服务。针对企业大多数对农村情况了解不多,对扶贫工作比较陌生,又忙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市、县扶贫部门积极为村企帮扶工作搭建平台,成为千企千村扶助行动中企业与帮扶村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先后与省建设厅在榆阳区、省国资委在子洲县,市发改委在清涧等县区召开座谈会,组织参扶企业交流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县乡两级向帮扶村派出联络干部1510名,帮助企业开展工作,立足各村实际,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实地勘察等形式,帮助企业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和帮扶措施。榆神煤炭榆树湾煤矿有限公司安排在榆阳区包扶,区政府、扶贫办热情接待,与企业共同研究、探讨,根据企业和帮扶村的实际,提出了帮扶工作重点:一是将包扶村建成公司的副食品基地,公司所需的肉类、小杂粮、蔬菜等,由包扶村通过农民合作组织提供。二是将包扶村作为劳务输出基地,将包扶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后,在公司就业搞运输,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帮扶村群众收入,实现村企共赢。清涧县积极 — 13 —

为企业提供包扶村信息,主动联系企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收到良好的效果,不少企业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包扶村了解村情,落实了扶助项目。市县扶贫部门帮助企业落实项目,监督项目和资金管理,对于企业落实的资金,实行专人专账管理,项目实施中由村委会负责施工,乡政府负责监督,扶贫部门严格把关,验收合格后再兑付资金,确保帮扶资金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效益。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工作开展以来,我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的重大意义,帮扶措施、帮扶方式。全市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动员会后,我们将《榆林市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实施意见》印发2000多份,发放到各参扶企业、各有关乡镇和被包扶村,使这项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市、县两级都注重培育典型,通过示范带动,推动面上工作。目前,市上确定了10个、每县区确定3个企业作为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典型企业,通过陕西日报、陕西联县扶贫、榆林日报、榆林电视台、榆林信息、榆林扶贫开发简报等,及时报道和总结推广各县区、各企业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现已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发表新闻、信息80篇次。2010年10月25日-30日,市扶贫办与榆林电视台“记者观察”栏目记者奔赴有关县区、企业、乡村,就千企千村扶助行动进行实地采访,制作的节目《新模式大成效——聚焦榆林市千企千村扶 — 14 —

助行动》在榆林电视台播放,11月份组织参扶企业参加了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先进事迹宣讲活动。通过宣传,大力弘扬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他们更大的帮扶热情,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的良好工作氛围。

一年来,随着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工作的开展,企业参与扶贫已经成为我市社会扶贫新亮点,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企业。陕西兴茂侏罗纪煤业镁电(集团)有限公司已为高庄则村建成整洁的居民楼,宽阔的街道,豪华的音乐喷泉广场,现代化的养殖基地和蔬菜种植大棚,成为全国、全省社会扶贫的典范。榆林市文昌集团为黄家圪劳村实施了基本农田改造、水利设施建设、农网改造、绿化工程等项目,已建成3000多亩的马铃薯种植基地,百亩示范葡萄园。陕煤集团柠条塔矿业集团公司、神木红柳林矿业公司、中电国华神木发电有限公司等参扶企业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积极在包扶村实施了道路项目、饮水工程、红枣烤炉等项目,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北元化工集团公司积极开展“一基两业”帮扶工程,在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一方面增加就业,公司优先安臵本村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就业,优先录用本村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另一方面积极扶助产业项目,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和谐 — 15 —

社会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

1、领导重视是搞好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的重要前提。为了促进全市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的顺利开展,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声势浩大的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动员大会,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员之多,在我市扶贫历史上前所未有,各县区主要领导都亲自组织动员,安排部署本县区的村企帮扶工作。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唤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有力地推进了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主动协调是搞好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的关键环节。市县区扶贫部门干部充分发挥协调服务职能,积极奔走于企业和贫困村,绥德、清涧、米脂、吴堡、子洲等县扶贫办,通过熟人介绍等各种途径,千方百计主动到县内、县外的企业上门联系,多次进行宣传对接,陕西红旗民爆集团榆林鸿泰有限公司、榆林榆川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神木汇森凉水井矿业有限公司等不少企业,被扶贫办干部不辞劳苦的作风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所感动,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不扶到想扶,由应付到真扶,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3、广泛宣传是推动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的有效措施。宣传工作是搞好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的平台和窗口,宣传企业能扩大影响,赢得企业更大的支持;宣传典型能传经送宝,交流学习, — 16 —

推广经验;宣传扶贫工作,更能接受全社会的共同监督,让全社会了解扶贫,认识扶贫,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支持扶贫的舆论氛围。

4、加强管理是搞好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工作的根本保障。参加千企千村扶助行动企业数量大,行业多,企业属性多样,分布地域广泛,组织协调任务重,难度大,必须加强管理,制定科学可操作的工作联络制度、检查督导制度、工作考核制度等,特别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并真正落实到位,加大对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的表彰奖励力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进行表彰奖励,并给予一定的政治荣誉,充分调动企业和企业家参与扶贫的积极性,确保千企千村扶助行动顺利健康持续地开展。

总之,我市在千企千村扶助行动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上级的要求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虚心学习,借鉴兄弟市县的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在社会扶贫工作中做出新的更大成绩。

— 17 —

两项制度瞄准贫困农户

两轮驱动加快减贫步伐

商洛市扶贫开发局

(2011年3月28日)

去年以来,我市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扶贫办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部署,围绕“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目标,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了两项制度有效衔阶段任务。全市共识别农村低收入人口18.8万户、61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7.3%。在低收入人口中,识别确认扶贫对象及扶贫低保交叉对象13.8万户、49.6万人,低保对象11.1万户、30.9万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安排部署,政府强力推动。坚持把“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中省完善扶贫政策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提高强农惠农政策效能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未来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精心组织,强力推进。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市县成立了由主管市、县长任组长,扶贫、民政、财政、统计、残联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乡镇各村组都相应成立了工作机构。二是扎实安排部署。市县区党委、政府坚持将“两项

— 18 —

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召开常委会、常务会、电视电话会、专项工作会议等形式,听取工作汇报,审定工作方案,统筹协调推进。三是科学制定方案。市县区分别制定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范围对象、操作程序、方法步骤及保障措施。四是加强督促检查。建立了工作信息专报制度和专项督查制度,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开展了督查督办和年终考核。

二、密切协作配合,上下左右联动。按照“政府统筹、部门配合、乡为主体、村抓落实、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思路,抽调市、县、乡、村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11715人,组成1774个村级工作组、163个乡镇指导组、30个县级督查组,形成层级完善、运转有力的工作运行体系。推行分工明确、协同推进的部门协作机制,扶贫部门有效组织开展了贫困现状调查摸底、扶贫对象和扶贫低保交叉对象的识别确认、录入建档工作;民政部门派出171名干部完成了低保对象的调查识别和审查审批任务;财政部门安排工作经费300万元,为乡镇扶贫办配备电脑、打印机等信息录入设备200多台套;统计、残联等部门依照自身职能和职责,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共同参与识别确认和帮扶对接工作。

三、探索方法途径,超前试点启动。按照“先行先试打牢基础,由点到面稳步推进”的思路,先后组织开展了三个层次 — 19 —

的“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前期试验试点工作。2009年9月,结合国家连片开发项目试点,在洛南县13个项目村1000户农户中进行了贫困现状调查摸底试验,摸索农民收入计算方法,设计调查统计表格,初步建立了村级和农户贫困状况识别指标体系;2010年一季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县一个村、一县一个乡镇贫困现状调查摸底试点,验证贫困识别指标体系,探索进村入户识别方法;二季度在每乡镇选择好中差3个村,开展逐村逐户调查,测算不同区域贫困发生率,展开识别确认试点,演练识别程序和方法,为全面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四、确保工作质量,狠抓关键促动。一是抓培训。分类型、分层次、分重点开展培训,打造素质过硬的工作队伍。选派业务尖子参加国家及省上培训,对252名业务骨干进行集中培训,组织县区扶贫局长、业务股长外出学习取经,对11463名乡村干部进行操作程序演练。二是抓宣传。采取会议动员、印发资料、开办专栏、制作标语、入户宣讲、专题报道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使两项制度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全市共召开村组宣传动员会4025场次,印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手册》8790册,发放宣传单22万份,张贴悬挂标语1.5万条,办村务板报3840期,在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政府网站、报社等媒体开展专题报道162期次。三是抓创新。在规范做好“确定识别指标、成立评议小组、户主申请、入户识别、 — 20 —

民主评议、审核审批、登记录入、制定落实政策”八个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实际,实行了由村民代表按贫富状况由低到高顺序确定低收入户的“低收入户排序法”,推行了“居住多层楼房或购臵商品房的家庭不列入、拥有机动车辆和大型农机具的家庭不列入、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家庭不列入、有财政供养人员的家庭不列入、日常消费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家庭不列入、长期雇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家庭不列入等“六不列入”办法,开展了基础设施改善型、集中搬迁安臵型、技术技能提高型、发展资金扶持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贫困学生资助型、大病医疗救助型、社会力量帮扶型、惠农政策扶助型“九类模式农户”设计等自选动作,收到了较好效果。

五、加强政策衔接,实现两轮驱动。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成果的转化运用上,坚持先难后易的原则,实行扶贫低保户先扶、高寒边远户先扶、生存条件恶劣户先扶、重大疾病户先扶、残疾人户先扶、计划生育户先扶等“六先扶”;按照“瞄准穷人,一户一策”的思路,做到“六对接”:一是政策扶持对接。将11.1万户、30.9万人的低保对象纳入农村低保范畴,按A、

B、C三档实施分类救助;将13.8万户、49.6万人的扶贫对象列入未来十年扶贫开发规划分年进行扶持。二是产业覆盖对接。实行长期收益项目与短期见效项目结合,“十二五”期间,扶持11.9万农户发展林果业30万亩,扶持6.6万农户发展地道中药材15万亩,扶持9.8万农户发展畜牧业600万头(只)。 — 21 —

三是技能培训对接。对2万名新生劳动力,实行3+1职业教育培训;对9万名青壮年劳动力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对14万名留守劳动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四是移民搬迁对接。对居住在高寒边远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生存环境恶劣区域的6万户、25万人实施移民搬迁。五是干部帮扶对接。启动新一轮部门包村扶贫工作,实行200名市县领导和600个市县部门联系和包扶低收入村制度,实施市级领导包5户、县级领导包3户、科级领导包2户、一般干部包1户的“5321”结对帮扶工程。六是企业扶助对接。组织动员省级100家规模以上企业、市内100家有帮扶能力企业和100个西安商洛商会会员结对帮扶300个村。

虽然我市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扶贫办的要求相比,与各兄弟市的工作相比,与贫困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按照省办的部署和要求,全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努力为加快减贫步伐、消除绝对贫困作出应有贡献。

— 22 —

规范运作程序 提高管理水平

切实把互助资金协会办成农民身边的小银行

澄城县扶贫办

(2011年3月28日)

2008年被确定为互助资金试点县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积极实施扶贫互助资金项目,采取财政资金注入、农户基准互助金吸纳、社会无条件捐赠、占用费转入本金“四位一体”的滚动聚资方法,遵循政府主导、合力共推、谨慎操作、稳步推进的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规范运营管理,务求取得实效,在有效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不足难题,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方面,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扶贫互助资金发展的新模式,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止2010年底,全县23个项目村入会农户达3733户,占项目村总户数的62%,低收入农户入会1337户,入会率66%,赠送186户,配送163户。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738.3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89万元,吸纳农户基准互助金327.37万元,社会无条件捐赠15.3万元,上年占用费收入转入本金6.71万元。累计发放借款551.32元,借款户占会员总数的60%,按期还款率100%。我们的主要

— 23 —

做法是:

1、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互助资金是提高贫困村和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为了真正把扶贫互助资金这项工作落在实处,一是在组织保障上,县上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互助资金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工作指导组,各项目村成立了由村两委负责人牵头、贫困群众参加的筹备小组,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互助资金工作机构。二是在人员经费配臵上,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互助资金项目工作,从全县党政机关和金融机构抽调专业人员充实了力量,新增5名事业编制;县财政专项列支30万元,落实了2009年度10个项目村的配套资金,为23个村解决项目开办费18.4万元,落实工作经费18万元。三是在实施方案制定上,按照中、省要求,以充分调研论证为基础,由县扶贫部门牵头,会同财政、人行、监察、审计等成员单位,紧扣县情实际,制定了互助资金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工作步骤。四是在宣传引导上,坚持把政策的学习、领会和宣传贯穿始终,对各乡镇分管领导、项目村干部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各项目村通过会议、板报、横幅等形式广泛宣传,使互助资金项目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2、健全工作机构,慎重启动实施。互助资金是贫困村建 — 24 —

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和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其实施的成败直接关系贫困对象的切身利益。我们在项目村的确定和互助资金协会工作机构的产生上,始终把定好村、选好人作为互助资金创办成败的关键。一是精心选点实施。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全县122个低收入村中,依据产业基础、干部作风、村风民风等条件,经乡镇提名、部门考察、政府审定层层把关,择优筛选出23个扶贫互助资金项目村,最大限度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二是坚持依法选举。把群众信任、公道正派、业务能力强、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协会管理人员的首选条件;制定《选举办法》,严把候选人产生、参会人数和获得者当选两个三分之二等关键环节,确保会员全程参与、酝酿提名,筹备小组综合后提出初步意见,提交会员大会表决产生正式候选人后进行选举的程序和办法,充分体现广大会员意志,维护选举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科学性。为协会的健康运行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三是明确工作要求。结合项目村群众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基准互助金,明确要求入会户数必须占到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对赠送和配送的农户由本人申请、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并张榜公布后确定,总体控制在总户数的5%和15%以上,真正发挥互助资金项目扶贫济困的功能。

3、制定规章制度,强化业务培训。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是互助资金项目健康运行的客观要求,强化业务培训是项目可 — 25 —

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在各项制度制定和业务培训的有机联动、相互促进上,一是科学制定协会《章程》。坚持以中、省文件为依据,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始终把《章程》的修定和完善做为制度建设的重点,先是在听取协会会员意见和建议后提出初步意见,再提交协会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最后由县扶贫办和县民政局共同审查后批准执行,《章程》对协会和监事会届期、联保小组人员组成、借款担保程序、资金月占用费率、年分红率、逾期借款处罚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严格界定,确保了《章程》的总揽性和权威性。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省上规范项目管理制度的要求,我们通过与金融机构专业人员多次研讨、修订和完善,建立了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职责、会员情况、项目统计监测、借贷管理、财务管理等6个方面32项制度,动态管理,跟踪落实,从根本上保证了项目工作的规范运行。三是狠抓业务培训。以先培训后实施为基本原则,以乡镇主管领导、扶贫干事和项目村管理人员为重点,以省上的《指导意见》、风险防范和会计实务为主要内容,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专题辅导,组织学习《贷款通则》、《会计法》、《经济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培训以《章程》修订为基点,以规范管理为目标,通过讨论提问、集中解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确保了培训质量和效果,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胜任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紧扣规范运行,防范资金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是互助 — 26 —

资金项目规范和可持续运行的先决条件。我们在互助资金的规范运行和风险防范上,一是高度重视宣传引导。积极开展“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诚信大宣传,审核借款引导会员树立权利义务对等意识,享受担保借款教育会员履行相关联保责任理念,真正使会员树立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二是严肃《章程》规定。严格控制借款额度和借款期限,明确规定优秀信用户最高借款为5000元,其它会员户最高借款为3000元,借款时间不超过12个月,扶持产业发展。三是严控两条红线。按照《指导意见》中同一借款周期内借款户必须控制在50%以内和借款资金规模必须控制在资金总额的80%以内的两条红线的要求,讨论拟定和推行了控制风险的5种方法,即担保消化法。一担一借、二担不借,将借款户控制在入会会员的60%以内;民意调查法。深入调查,全面掌握不需要借款户占协会总户数的比例;额度高限法。规定借款不准超过本人缴纳互助金的3倍;调整余缺法。把借款户数和借款额度交由联保小组决定,以联保小组的稳定来保证协会的稳定;计划控制法。按农业生产周期,一、二季度借款户数控制在60%,三、四季度分别控制在20%。

5、完善工作机制,巩固提高成果。互助资金项目实施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断研究和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是互助协会健康运行的关键环节。一是强化工作交流,提高业务能力。我们组织召开了多次互助资金项目培训会、座谈会、现场会和 — 27 —

工作会,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信贷管理中坚持“一申二访三不借”。即:“一申”:协会会员借款时,要写出书面申请,写明借款的理由。“二访”:协会管理人员对项目可行性、真实性进行走访调查;监事会要对拟借款户的发展项目、借款数额和拟借款户的社会公德,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情况进行走访调查。“三不借”:没有落实项目的户不借;用途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不借;不诚实守信,不遵纪守法的不借。年终结算时必须做到“三优先三其次”,即:优先会员分红,其次管理人员补助;优先风险提取,其次提取公益金;优先协会运行,其次工作经费。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达到了互助学习、互助交流的效果。二是强化调研,完善有关制度。针对互助协会运行中存在的监事会职能缺失、互助协会、监事会成员职责不明确等问题,修定完善了互助协会和监事会职责,互助协会会长、监事会主任、会计、出纳及监测员工作职责。完善了《章程》,对会员的入会和退会、手写申请、逾期借款、优秀信用户评选、五户联保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从根本上保证了项目工作有章可依,规范运行。三是强化监督管理。明确村两委会和协会的关系,要求村两委会既要加强对互助资金协会的领导和支持,又不能干预其日常的具体业务和管理,确保互助资金协会独立运行;项目主管部门和乡镇做好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查工作,实行月报表、季检查、半年初评和年终考核奖惩 — 28 —

制度,坚持季检查制度,对检查情况在全县进行通报,限期整改存在问题。要求监事会要经常监督检查协会的工作,做到了“一审二看三核对”。即审凭证,看借款资料,看帐面记载是否规范,核对帐面与现金,银行帐、占用费收取是否准确,月报表的内容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按时进行了公示。四是严格考核奖惩,提高工作效益。年终我们通过听、查、看、访等形式,采取量化打分逐项考核,将考核结果做为表彰奖励和年终评比的重要依据。运行初期,县政府为互助协会安排18.4万元解决协会管理人员补助和办公费用。县扶贫办根据考核结果,对协会管理人员发放了补助,有效地调动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从我县项目实施的情况看,发展互助资金项目,开辟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激活了贫困户的致富热情,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发挥了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金”效果。主要表现在:

1、缓解了贫困农户生产发展资金紧张的急需。贫困户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缺资金,发展产业举步维艰。互助资金协会鲜明的扶贫指向,把农村闲散资金和闲臵资金有效集中起来,不仅做到了互通有无、互帮互扶,而且随需随叫、随到随办,使有限资金产生了更广泛、更长远的效应。雷家洼乡柏门村互助协会坚持每晚8点至10点上班,热情服务,方便群众,2010年累计发放借款67.15万元,扶持种植业103户29.85 — 29 —

万元,发展药材1500余亩;扶持养殖业109户32.5万元,生猪存栏增加3000头;扶持其它生产项目16户4.8万元,收取占用费4.26万元,上年转入本金1.3万元,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紧缺的难题。

2、增加了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经济收入。互助资金不仅具有风险小、门槛低和小额、短期、低息、无抵押的特点,而且具备对象聚焦、投向明确的特征,有效填补了农业银行淡出乡镇一级、农村信用社退出行政村的空白,凭借贴近群众、贴近生产实际和方便、快捷、管用的自身优势,使贫困户能够更好地利用扶贫资源,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截止2010年底,全县23个互助资金协会共投放种植业资金180.9万元,养殖业304.47万元,其它产业65.95万元,扶持贫困户2300户,会员户收入增幅高于非会员户的30%以上。

3、培育壮大了贫困村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建设百万头生猪大县和果业强县的目标,短短两年时间,我县扶贫资金协会就投放资金551.32万元,重点扶持了安里乡东富庄等9个村的生猪产业,王庄镇洛城等6个村的苹果产业,雷家洼乡柏门等5个村的特色产业,实现了种养业由小打小闹、零星分散的家庭式粗放管理向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经营的转变,新发展苹果4500亩,建设标准化养猪圈舍145栋,实施庭院式养殖370户,种植中药材2600亩。实施互助资金项目的23个村中,已有3个村成为全省优质苹果示范基地,3个村成为渭南 — 30 —

市一村一品示范村,9个村成为全县生猪养殖示范村。

4、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互助资金直接关乎群众利益,群众对互助资金协会运行不仅非常关注,而且全程参与其中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对协会由谁管理、由谁监督、怎么管理、怎么监督、如何确保会员利益,都要弄个清清楚楚。23个村的互助资金协会从筹备到成立,会员全程参与率达100%,尤其是协会的运行管理直接由会员自己负责,真正体现了自身意志,会员的民主意识和自我管理、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各位领导,我们在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实施中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决心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改进作风,沉身实干,把我县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工作抓出成效,切实把互助资金协会办成农民身边的小银行,为全县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作出积极贡献。

— 31 —

积极实施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

加快白于山区脱贫致富步伐

靖边县扶贫办

(2011年3月28日)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总土地面积5088平方公里。辖9镇13乡1个国营农场,215个行政村,总人口3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7万人。我县的贫困人口90%以上分布在山大沟深、生态脆弱、贫困落后、交通不便的白于山区。

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相关精神,将白于山区作为主战场,以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为突破口,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积极筹资,加快建设,切实有效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加快了移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

我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 提高共识

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实施以来,每年年初都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组织县上“五套领导班子”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一次农业农村及扶贫移民工作专题调研,以便明确思路、找准方向、统一思想、提高共识。

— 32 —

通过实地调研,全县上下一致认为: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是白于山区贫困人口安居乐业的根本出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要坚定信心,紧紧抓住全省上下十分关注的有利时机,将此项工程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措施,以移民搬迁统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各项工作都要为其搭好台、服好务,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建设标准,努力将移民区打造成“扶贫开发统筹城乡发展村组社区化示范区”和“移民搬迁幸福家园”。

二、整合资源 加大投入

资金足额投入是确保移民搬迁取得实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经过多年的发展,靖边县地方财力不断增长,已从整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移民搬迁工程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夯实了移民搬迁工作基础。一是将配套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县财政由2009年每搬迁1人补助1000元提高到2010年每人补助2000元,同时给予特困户每户建房配套补助1-2万元,极大地调动了搬迁户的积极性;二是整合捆绑项目资金。以县政府为资金整合主体,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大扶贫战略和“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围绕移民搬迁集中安排使用支农资金,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形成“主抓在县、部门联动、乡村建设”的资金整合模式,使财政资金形成合力,确保搬迁 — 33 —

一家,富裕一户。通过资金集中投入,为移民搬迁提供资金保障。

三、合理布局 规划先行

靖边县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坚定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用城市理念经营农村这“两个理念”,推进县城城市化、乡镇城镇化、村庄社区化“三化建设”,统筹解决“迁入”和“迁出”问题,实行有业安臵。在项目布局上,重组南部山区、中部梁峁涧区及北部风沙滩区“三大板块”,南部山区为限制开发区,重点进行群众迁出、生态建设和植被的自然修复,以林业、小杂粮、小杂果等为支柱产业;中部梁峁涧区为保护开发区,以就近集中安臵为主,加强以节水灌溉为核心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洋芋、羊子为支柱产业;北部为优化开发区,主要进行远距离异地集中安臵,产业支撑以能源化工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区、物流园区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和蔬菜、洋芋、羊子、现代特色农业为主。在规划时,一次到位,适度超前,逐年实施。首先,对全县贫困村群众居住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在摸清群众住房现状、经济基础、搬迁意愿和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对全县计划实施的千村移民新村进行了统一规划;其次,在规划过程中,做到“五个结合”,即移民搬迁与重点村建设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与现代农业相结合,与改善村容村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2009-2010年,我县共实施“千村贫困人口搬迁 — 34 —

工程”项目村8个,搬迁贫困户377户2117人,移民群众不再受滑坡等地质灾害和氟中毒等地方病的威胁,住进明亮宽敞、安全舒适的新房子,沐浴到了改革开放的阳光,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

四、统一标准 群众自建

在扶贫移民开发及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的实施中,我县严格贯彻执行移民政策,坚持规范运作,县扶贫办统一制定标准,各乡镇为项目实施监管单位,行政村为实施主体,移民户负责具体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一是坚持群众自愿,分户自建的原则,政府绝不大包大揽统一施工;二是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不盲目追求高标准,不给贫困群众形成新的债务和包袱,不搞一刀切;三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原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减免移民户在建房、用地等方面的手续费用,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五、完善基础 发展产业

在移民点的基础设施配套上,我们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启动项目、统一规划选点、统一建房标准、统一项目检查、统一组织验收。水、电、路、基本农田、硬化、绿化、圈舍等项目配套齐全,目前,已在千村贫困人口搬迁项目区建成节水高效、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0.7万亩,人均

3.3亩。基础设施完善后,全力进行产业开发,推广和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做好贫困人口劳务技能培训工作,为移民群众形 — 35 —

成长效稳定的收入来源。2009—2010年,我们在席麻湾、镇靖等乡镇,扶持移民户发展肉羊育肥产业,有效增加了移民户收入。席麻湾乡东高峁村位于白于山区腹地,土地广阔,林草资源丰富,根据当地群众养羊的生产习惯,我们在该村实施了肉羊养殖项目,发展示范户30户,涉及137人,经对各户已出栏和存栏育肥羊成本和利润的核算,一年共增加收入63万元,户均增收2.1万元,人均增收4600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六、认真组织,严格管理

一是宣传动员到位。组织乡镇和县扶贫办干部上门入户,深入宣传,广泛动员,促进了整体搬迁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领导包抓到位。实行领导联系移民点工作制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组织带领县扶贫、发改、财政、乡镇等部门负责同志深入搬迁村组,现场办公,破解难题,促进建设。三是政策落实到位。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补助资金纳入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账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使用,全面实行资金拨付“直通车”的模式,封闭运行。四是协调解决到位。为了妥善处理好搬迁村群众之间的矛盾,对确定搬迁的贫困户,县扶贫办和所在乡镇落实专人进村入户,协调解决移民用地的难点问题。一方面,土地采取以多换少的办法,弥补迁出地与迁入地耕地等级差的问题;另一方面,实行优惠政策跟随搬迁对象,移民户搬迁到哪里,支农政策、扶贫政策就倾斜到 — 36 —

哪里,保证了移民搬迁工程的顺利实施。

总之,在移民开发工作中我县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的工作任务仍很艰巨。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移民开发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全力实施好千村移民搬迁工程,为白于山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做出更大的贡献。

— 37 —

瞄准贫困连片开发 整合资金治穷治本

旬阳县扶贫局

(2011年3月28日)

2009年,我县被列为“国家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项目区选定在生态环境保护好、旅游开发潜力大、乡村基础条件差、贫困程度较深的21个贫困村,涉及138个村民小组,6250户23659人,其中贫困人口2835户10484人。2009年10月试点项目正式启动,我们紧紧围绕“突破发展,脱贫解困”这一主线,牢牢抓住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居家环境和社会事业四大建设任务,科学制定规划,夯实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形成了从上到下支持连片开发,干群合力参与连片开发的强大合力,不断掀起“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截止目前,已完成总投资17868万元,占规划投资的96.7%。中心项目区的“百里贫困带”已经呈现出“和谐新村示范区”、“自然风景观光区”、“红色革命旅游区”和“循环农业样板区”的新气象。

——强化基础设施,发展条件显著改善。我县地处秦巴山区,乡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严重制约当地发展,而绝大部分项目靠捆绑相关部门的项目实施。在项目建设中,我们采取

— 38 —

“能调整就集中,无计划就申报”的办法(即:相关部门还有项目计划的,立即调整集中到项目区,当年计划用完的,立即按规划申报项目),做到了项目、计划、资金“三落实”。对项目区的路、水、电、堤、渠、田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打破脱贫解困的瓶颈。据统计,连片开发项目区新修村组道路67.7公里,改造道路58.5公里,新修庄院连户路46.1公里;新建便民桥21座;改造农网194杆/公里;新修河堤16.5公里,渠道23.6公里,中低产田改造1230亩。完成投资5719.3万元,达到规划任务的90%以上。

——开发主导产业,增收后劲显著增强。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化建设要求,各重点村因地制宜确定了自己的主导开发产业。在中心项目区,我们确定了以矮化薄皮核桃为主体、正大模式养猪和蔬菜为支撑、地膜洋芋和魔芋为辅助的产业布局,大力开发主导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项目区新建400个蔬菜大棚,累计发展蔬菜240亩;新建矮化薄皮核桃园7970亩;规范栽植魔芋3530亩; 发展“正大模式”养猪592户。完成投资4510.9万元,超额完成规划任务。

——改造居家环境,村容村貌显著变化。坚持把农户居家环境改造作为连片开发的关键措施,按照“率先抓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基本思路,以“五改三建两通一推广”为抓手,狠抓以改灶、改厕、改圈、改院坝为主的旧房改造,“圈、 — 39 —

厕、沼、厨、园”五位一体的沼气建设,结合扶贫移民搬迁,规范建设安臵点,有效治理脏乱差,切实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美丽舒适的居家环境成为连片开发项目区的新亮点。据统计,项目区完成居家环境改造2135户7996间;新建“五位一体”示范户1415户;硬化院场78810平方米;油漆门窗5917个;移民搬迁263户1093人,新建移民安臵点14个。完成投资6602.6万元,达到规划任务的95%。

——健全社会事业,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坚持把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作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升连片开发效果的重要方面。我们坚持部门投入为主、项目补助为辅、群众投工投劳的原则,努力完善项目区综合服务功能,让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按照“四室一所一班”(即:两委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室、警务室、农民健身场所、群众自乐班)建设要求,建成12个村级活动场所。完成投资1035.2万元,提前完成规划任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计划生育户养老等优惠政策全部兑现,农村低保、农村合疗、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边远贫困群众享有公共服务的水平显著提升。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科学规划是前提。从2009年5月份开始,我们对项目区村情民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组织召开村组群众会,采取“自上而下分配项目规模、自下而上调查群众需求、再自上而下规划建设内容”的办法,选产业、上项目、订规划。先后两 — 40 —

次组织相关部门和中心项目区的镇村干部到山阳、旬邑等地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完善规划。经过反复讨论,充分酝酿,最终形成了《旬阳县扶贫连片开发实施方案》。在总方案的框架下,7个专业工作组、各项目乡镇和重点村分别制定了20个子方案,力求规划项目既符合上级试点要求,又符合村情民情实际,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了整个项目有条不紊的顺利推进。

二、整合资金是关键。我们按照“项目捆绑、整村推进、各尽其能、各记其功”的原则,实施项目捆绑,资金整合,集中投入,综合治理。交通、水利、电力、老促会及相关职能部门对路、水、电、通讯、有线电视、便民桥涵等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建设进行项目投入;扶贫、农业和林业等部门对产业开发进行项目投入;扶贫、城建、计划、民政等部门对居家环境改造进行项目投入;电信、广电、移动、联通对广播电视和通讯进村入户进行项目投入。同时,扶贫、人劳、科技、农业等部门加强了项目区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真正实现了项目大集中,带动大开发,促进大发展。

三、脱贫解困是根本。扶贫连片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们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建设要求,各重点村因地制宜确定了自己的开发产业。充分挖掘重点村的资源潜力,长短结合,因地制宜,促进贫困群众快速致富,持续增收。烤烟、蚕桑、蔬菜、养殖、 — 41 —

魔芋、核桃、劳务等骨干产业在各重点村已初具规模,每个村保证有1至2个主导产业项目,每个农户至少有一个劳力熟练掌握1至2门致富技能。按照“短抓种养、中抓劳务、长抓林果”的产业发展思路,基本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群众脱贫的目标。

四、干群实干是基础。各方联动,苦干实干是扶贫连片开发的重要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县扶贫局精心指导,层层培训,派出驻乡镇工作组,督促指导规划落实;农、林、水、城建、民政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带队到项目区实地规划,快速启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调查和视察,扩大影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开发;项目区乡村逐级动员,单项方案印发到村,制定到户任务牌,深入发动群众参与。通过这些有效形式,乡村干部和群众认为扶贫连片开发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员发动,积极投入到修路、引水、拉电、架桥、建家和产业建设之中,形成了全民共建的良好局面。

五、跟踪问效是保障。我县把扶贫连片开发工作列入全县农村工作的重点,绩效管理,严格督查,跟踪问效,严格奖惩。县绩效办把扶贫连片开发工作列入对部门、对乡镇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工作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和连片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重点督查,对项目进度、工程质量进行跟踪监督,对相关单位和乡镇工作开展情况实行每月通报;县连片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组织一 — 42 —

次现场观摩会;县纪检、组织、监察部门把连片开发作为效能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力配合支持。良好的工作机制为连片开发规划项目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六、领导重视是保证。我县一开始就把扶贫连片开发作为建设“山地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打造生态农业旅游线”的重点项目。原县委书记马赟同志先后两次亲自到省市协调争取项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还实地察看,确定连片开发项目区,对连片开发工作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项目确定后,县政府成立了由原县长邹俊杰任组长,分管农业副书记和副县长、县老促会会长任副组长,县级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7个专业工作组,全面负责各个项目实施。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家主要领导组织并出席连片开发现场动员会,进一步明确了县级领导的包抓责任、部门的主导责任、镇村的实施责任、群众的主体责任和考核奖惩责任,全面夯实了连片开发的工作责任。各乡镇及时抽调精兵强将分别成立了相应的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负责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参建单位和试点乡镇落实了领导包村、干部包抓的具体责任,做到项目到村,干部到点,责任到人。在实施过程中,连片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组织召开5次现场办公会、观摩交流会,具体指导工作落实。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健全的责任体系为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 43 —

我县扶贫连片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省办试点项目的严要求和贫困群众的高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积极借鉴其他兄弟县区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夯实措施,认真做好试点项目的收尾工作,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完成。 — 44 —

板块开发 整乡推进

全力构筑“十二五”扶贫开发新格局

长武县扶贫办

(2011年3月28日)

长武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咸阳市西北部的陕甘交界处。全县辖5镇6乡160个行政村,总面积56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万亩,总人口17.3万,其中农业人口15.9万。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差,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0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大扶贫”理念,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在战胜7.23、8.9特大洪涝和泥石流灾害的同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板块开发,整乡推进,扎实推进重点村建设、移民扶贫“三告别”工程、“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互助资金试点、“雨露计划”、信贷扶贫、科技扶贫、企村扶助行动和社会扶贫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长武实际的扶贫新路子。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45 —

一、实施板块开发,整乡推进,大力改善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

我们依据县情,通过大量的调查摸底,多方论证,科学规划,将全县确定为地方病区、河滩流域、滑坡水毁地段、特殊类型地区、312国道沿线和工业园区等6个贫困区域板块,连接了9个乡镇134个贫困村,召集各涉农部门,按照“县为平台,项目整合,资金捆绑,各记其功”的办法,实施区域板块开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实施板块开发整乡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2008年,我们首先在长武最贫困的枣元乡“一条梁”地区开展试点,实施综合扶贫开发,通过3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成功,为全面实施板块开发,整乡推进积累了宝贵经验。

枣元乡“一条梁”位于乡政府东南10公里处的干山梁及河滩地带,三面临沟,梁上塬面窄而长,最宽处不足1公里。共涉及四个行政村,10个村民小组,227户924人,劳力444名,均属我县典型的贫困区域。为搞好试点工作,县上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枣元乡“一条梁”综合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协调计划、财政、水利、电力、交通、林业、国土、农业、扶贫等33个县级部门,实行部门捆绑,资源整合,利用三年时间,从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社会事业、技能培训、民主建设五个方面入手,改善该地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三年来,投资1096.95万元,其中财政投资701.93 — 46 —

万元,完成移民搬迁、通村公路、自来水入户,电网改造,广播电视等13大类20个项目,全面完成了枣元乡“一条梁”地区综合扶贫开发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2010年底,寨子和河川口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70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多。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板块开发,整乡推进工作,目前,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的乡镇已达到6个,全县扶贫开发工作遍地开花,区域特色明显,亮点纷呈,一派勃勃生机。

二、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着力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

去年,全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以下简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会议将我县确定为咸阳试点县后,我县高度重视,紧密结合长武实际,迅速安排部署,提出了“坚持四个到位、突出三个重点、落实四大措施、探索八项机制”的工作思路,认真组织实施,全县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兄弟县区争相来长学习。

我们立足高标准、严要求。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统计、民政、扶贫、残联及各乡镇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长武县“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工作纪律》和《考评办法》等相关文件。在全县范围内选取三个经济状况具有代表性的“好、中、差”行政村,全面进行入户普查,掌握了我县贫困人口真 — 47 —

实规模。又在枣元乡进行试点,其它乡镇衔接工作同时部署。目前,已全面完成了试点任务,摸清了贫困情况,明确了政策扶持面,建立了档案资料,掌握了对象需求,探索出了“八项机制”,努力落实了“四大”措施,促进了群众增收。按省上的扶贫标准,全县共识别出农村低收入人口52985人,其中扶贫对象27201人,占农村人口的16.94%;五保对象294人,占农村人口的0.18%;低保对象17305人,占农村人口的10.78%;扶贫和低保交叉对象8185人,占低保对象的5.1%,为“十二五”更有针对性地到户扶持提供了依据。

对象确定后,我们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到户扶持措施,积极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首先,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小额信贷,互助资金,龙头企业带动等项目,从资金上给予扶持,去年共发放贷款和互助资金借款3360万元。其次,结合省市“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和“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帮困工作。目前共有中、省、市、县扶贫单位对口帮扶我县100个村,占全县总行政村数的63%。第三,县上开展了“千名干部进百村帮千户”活动。从县级领导到部门和乡镇领导,每人包扶一户,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全县共有880名干部一对一帮扶880户贫困群众。第四,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科技之春”、“三下乡”、“雨露计划”、“人人技能”等活动,大力培训低收入户,使全县低收入户每户至少有一人基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拓 — 48 —

宽致富渠道。第五是多渠道培育主导产业。2010年全县苹果面积达到24万亩,核桃面积达到4.2万亩,设施蔬菜发展到1023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达到50个,转移农村劳动力8.5万人(次),2010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7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50元。

三、实施“三告别”工程,彻底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环境 “三告别”(告别土窑洞、危漏房、独居户)工程是咸阳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我们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六年任务4年完”的目标,确定了“一次启动、申报批定、全面建设、乡村监管、户主自建、分年兑现”的工作思路,通过三次大调查,全面摸清了贫困群众的居住现状,全县还有9288户急需实施“三告别”。我们捆绑计划、民政、城建和残联等部门资金,从2009年开始,到2010年底共搬迁2390户10626人,其中2010年完成1880户8358人。

在“三告别”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五条原则”,努力做到“四个到户”,严格把好“四关”,确保工作顺利进行。“五条原则”即坚持搬穷不搬富原则,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原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原则,统一规划、分户建设原则,自力更生、国家辅助原则;“四个到户”即水、电、路、配套设施到户,资金兑现到户,产业扶持到户,干部包抓到户;严把“四关”即严格对象确定关,庄基迁入地选择关,资金筹措关,项目验收关。同时,实行“二保留”,“三优先”,“四减免”, — 49 —

“五统一”的优惠政策。“二保留”即对移民搬迁户在两年内保留迁出户原有耕地林场,保留原有树木房产,两年后将其耕地林场带入迁入村组;“三优先”即对搬迁户优先审批宅基地,优先划拨口粮田,优先安排扶贫资金和项目;“四减免”即对搬迁户免收耕地占用费、入户费、农田水利补偿费、集资建校费;“五统一”即在移民搬迁中由搬迁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为群众统一规划、划拨宅基地、承包地,新居建设中统一协调调运砖瓦建材,统一建房搬迁和安排生产生活,统一设计建房模式和质检,统一配套基础设施。

我们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采取了五种搬迁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整村搬迁,建中心村,达到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的目的。二是滑坡危险地带户和危窑户、危房户(简称“三危户”)采取进入现有新村的办法安臵。对于部分村另行调地建新村有困难的,有点进点,有村进村。三是特困户分三类安臵。一类是一般贫困户,享受“3800+1”的政策;二类是特别困难的户享受“3800+1+1”政策;三类是无建设能力的特困户,实施“交钥匙”工程。四是采取建安臵楼的办法实现“三告别”。五是鳏寡孤独户采取送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的方式安臵。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还注重做到了“四个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二是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三是和“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相结合;四是和产业开发相结合。

— 50 —


相关文章

  • ××××接受省重点中学督导评估综合汇报材料
  • ××××接受省重点中学督导评估综合汇报材料 一、学校概况 我校位于涟源市蓝田办事处尊师路段的涟水河畔,占地130亩,今年新征地70亩,另有农场40亩,合计240亩。校园风景秀丽,四季鸟语花香,绿荫覆盖,是省建设厅认定的“园林式单位”。学校招 ...

  • 局机关工会工作总结
  • 一、学习工作方针政策,统一广大职工思想。做到三个一百。 按照上级工会的部署安排,我们采取召开工会会议、组织广大职工集中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广泛自学等形式,认真学习《工会法》和上级工会有关安排、文件,现我局人员入会率、工会经费透明度,学习到会率 ...

  • 2013年体改处年终工作总结
  • xx年是改革攻坚年.一年来,我处在委党组的领导下,以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和总体改革为重点,超前谋划.努力创新.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一.大力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扩权强县改革是今年允石省长亲自主抓的一项重点工作,我委是这项工作的总牵头部 ...

  • 档案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 近三年来,我们鄂州市委办公室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及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题词和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档案系统创先”、“档案工作优质服务年”和“档案科技年”活动,切实加 ...

  • 计委办公室201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 上半年以来,在委领导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委办坚持以"三服务"为中心,紧紧围绕地区下达我委20XX年目标管理考核任务,充分发挥参谋助手.组织协调.政务服务.督促检查和后勤保障等职能,强化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创新机制,狠抓 ...

  • 2016年山东省律师发展报告
  • 全省律师行业基本状况 全省律师行业基本状况 一.律师队伍数量明显增加 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律师22043人,同比(20043人)增长9.97%.其中专职律师20601人.兼职律师624人.法律援助律师458人.公职律师237人.公司律 ...

  • 干部履职述职报告
  • 本人要抓紧进行整改.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增强党性.坚定信念,针对上述存在问题.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做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坚决执行领导干部廉洁 ...

  • 物价局干部述职述廉报告
  • 坚持秉公用权,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坚决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做到廉洁从政. 遵照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有关规定和省委组织部的安排,现将本人年以来履行职责.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 ...

  • 99.云南省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 云南省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云南省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2011年4月27日,云南省在昆明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副省长孔垂柱作了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努力推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的重要讲话.云南省扶贫办主任王智主持了会议.省政府办公厅.省发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