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防范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防范

[摘要]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成因复杂多变,并具有隐蔽性、伪装性和扩散性的特点。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有信用风险、不良贷款率和存货比率及资本充足率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充分掌握风险在银行经营中全方位的、全时段、全过程的特点,将风险经营、管理与防范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和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才能收到利润增长与风险防范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防范

一、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成因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成因主要由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所造成的深层原因。首先是体制错位造成银行风险的大量增加,我国改革初期,对国有企业实行拨改贷,这就有可能形成不良贷款,银行为掩盖矛盾只能继续大量贷款,造成恶性循环,形成巨大的不良债权。其次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和严重亏损,无法归还贷款形成不良债权。相当多的国有企业没有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盲目经营,形成大量亏损,而亏损的大部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再次是决策失误,政府干预形成银行风险。政府和企业急功近利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分散投资,甚至直接干预贷款,信贷资金地方化,财政化倾向十分普遍,银行被迫发放政策性贷款,使银行债权虚化、空心化,必然造成大量的不良债权。现在高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换代日益加速,而我国国有企业缺乏创新机制,市场份额下降,出现大量亏损,大量投资无法回收,必然会形成银行不良债权的增加。

二、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

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人们常说的最为复杂的风险类型。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受经营活动中由于不确定风险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违约风险,一种是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对商业银行而言,到目前为止信用风险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二)不良贷款率和存贷比率

不良贷款由逾期、呆滞、呆帐贷款三部分组成。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剥离出约1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但是截止2001年9月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26.62%,其中实际已形成的损失约占全部贷款的7%左右(戴相龙,2001)这主要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肩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存贷比率是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这是因为,贷款通常被认为是流动性最低的资产,并且贷款的平均回笼周期往往要长于存款的平均周期,存贷比率越高,则不具有流动性的贷款占用了更多的存款来源,银行经营过程中会出现难以应对存款者提款的局面,最终导致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同时,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

(三)银行资本充足率

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如果银行的资本充足了不足,就有可能影响银行的稳定性。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家财政注资形成的实收资本和公开储备,称为核心资本;二是作为附属资本的各种准备金。根据2004

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应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各项损失准备的基础之上。商业银行计算各项贷款的风险加权资产时,应首先从贷款账面价值中扣除专项准备;其他各类资产的减值准备,也应从相应资产的账面价值中扣除。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仅按上年末风险资产余额(扣除委托贷款和拆借款项)的1%计提呆帐准备金,而数目更为巨大的专项准备和减值准备均未扣除,虚增了附属资本从而夸大了资本充足率。

三、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措施

(一)建立反应灵敏的风险预警机制。

防范风险必须是事先防范,事前控制才最有效,只有预先防范,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风险,因而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增强风险能力的当务之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重点在于三个控制:第一、目标控制。国有银行必须建立专门机构,组织各方面专家,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的特长及历史状况,明确提出自己的中长期市场目标,对份额、资产负债规模、经营效益等业务增长指标、结构调整指标、竞争目标作出界定,并适时适度调整。第二、" 比例控制。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的有关规定,执照国际商业银行通过的办法对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的一系列比例指标进行严密监控,一旦比例不符合要求就必须立即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控制在规定的比例以内。第三、政策控制。对战略经营目标中确定的各项重点,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其他重点发展的,制定重点发展政策,用政策导向以及配置来引导行内各级各部的行动方向,规范其行为。国有银行的信用风险是经营风险中的最主要的风险,因此建立信用经营风险预警机制,是防范同险的主要内容。

(二)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以下工作:①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②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

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③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④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⑤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防范措施

在银行内部简历科学、有效的审批流程策略。风险识别的关键主要受制于审查部门对每个第一, 在银行内部建立科学、有效的审批流程策略。风险识别的关键主要受制于审查部门对每个风险资产潜在风险的预测、监视、识别的能力。因此现代商业银行必须对信贷风险防范进行研究, 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标准的审批流程和防范措施, 以提高对信贷风险的识别。比如, 可以实行“三权分立”的贷款审查组织构架。加强风险的防范能力首先必须要按照内部控制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建立“信贷制度制定权”、“款发放执行权”和“风险贷款处置权”三权分立的贷款审查组织构架, 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调查制约系统、风险审查制约系统、风险审批制约系统和风险检查制约系统。同时还可以优化风险管理岗位设置。设立首席信贷主管、资深信贷主管、高级信贷主管、中级信贷主管、信贷主管助理等业务职务序列, 并相应授予信贷业务审查、审批权限, 统一实施“一个层次审查, 双人会签审批”的信贷审查、审批模式, 从机制上保证最终审批人不主导审查, 有利于信贷人员、审贷人员、贷审委成员多角度揭示贷款风险点, 进一步固化“集体决策、个人负责、权力制衡”的风险防范体系。第二,在贷款管理模式上,将不良贷款的发展变化概括为5个阶段,即安全阶段、借新还旧阶段、过渡阶段、清偿阶段及覆没阶段,并介绍每一阶段截然不同的借款人资产状况、心理行为、银企关系特征,认为只要银行对这些信息和表现进行适当分析和总结。银行可以正确预测不良贷款的下一步发展,从而有利于银行赢得时间、制定适当的不良贷款管理方法。总之,从贷款因逾期欠息成为不良贷款开始, 直到银行损失部分或者全部清偿贷款为止, 银行决策与管理活动对贷款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银行拥有5个可以做出不同决策的选择阶段。在安阶段、借新还旧阶段、过渡阶段,银行都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采取各种主动措施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将不良贷款转化升级为正常贷款, 或者完全收回未清偿贷款。在足

额清偿阶段和覆没阶段,银行将失去处理不良贷款的主动权,清偿成本将显著上升,清偿速度、资产保全效果难以保证, 未清偿贷款往往会受到部分或者全部损失。因此银行必须把握不良贷款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动态,将不良贷款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前三个阶段,抓住时机,制定正确的挽救措施,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在后两个阶段,注意把握清算时机,在避免并尽量减少贷款损失的同时,最大限度清偿贷款。

(四)建立风险资本覆盖稳健经营的理念

基于风险损失往往是一种正态分布,根据其概率分布的特征,银行的潜在损失可分解成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极端损失三个部分,这都关系到银行的“本钱”——资本。对于预期损失,银行通常把平均损失值作为风险成本,通过计提准备金的办法,分解到产品价格中;而极端损失属于异常巨大损失,银行根本无法抵御,只能通过特殊方式(如保险、政府补贴)加以弥补。对于非预期损失,它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最大损失值超平均值的部分,需要银行以资本加以覆盖,是在一定的置信区间下,覆盖潜在的风险所需要的资本,称之为风险资本或经济资本,是相对于银行监管资本而言可计量的虚拟资本。为了避免非预期损失危及存款人和债权人的利益,银行要以资本进行抵御和弥补,这就是要求银行具有充足资本的原因。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经营安全性和稳健性的一项制度安排,它是制约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的界限。资本高低反映了银行抵御非预期损失的最终能力。因此,资本充足率指标是衡量单个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体系稳健性的最重要指标。理论上,没有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商业银行几乎可以无限制地扩张。正是由于风险资本揭示了风险需要资本覆盖的基本原理,并能体现银行承担风险,就是占用资源,这无疑是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摒弃守旧的计划经济定势,防止规模盲目扩张,遏制不良资产,建立风险资本覆盖稳定经营理念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是适应银监会资本监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曲桂霞.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与防范研究.商业经济[B],2011.2

[2]王丹娜. 关于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思考[A].2010.2

[3] 黄璟,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下的成因及对策.

http://rsj.cass.cn/bshbgs/jl/200604/200604/20060414.htm.2006.4

[4]圣才学习网. 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分析和对策建议.

http://yingyu.100xuexi.com/view/examdata/20100330/9A2A9AFF-A0F1-429F-AC7D-272FFA8089A4.html ,2010.3

[5]林艳、徐向国、张荫旺. 国有银行经营风险的成因及对策[B].2001.1

牛自委著


相关文章

  • 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 摘 要:农村商业银行是指由原来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经改编组建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组织.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产物,在新形势下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然而,由于外部政策和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 ...

  •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风险
  •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风险", 一)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是造成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逐步走向市场化,金融风险问题也随之突出.然而,人们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陈旧的金融观念尚难以根本转变,特别是金融 ...

  •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
  •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界出现了一种多元化的机构并存状况,使我国各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风险.如何正视我们所面临的银行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界讨论的热 ...

  • 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能力的途径选择
  • 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能力的途径选择 大丰农行大中分理处-杨人尹 关键词:信贷风险; 机制建设; 风险化解体系; 途径选择 摘 要:当前我国国内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信贷风险的防范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诸多问题中的主要问 ...

  • 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风险点及防范对策
  • 摘 要:近几年,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不断发展,不仅是商业银行谋取利润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为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资金筹集效率的主要途径.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风险,票据案件的发生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造成严重的损失.本文从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 ...

  • 内控制度心得体会
  • 内控制度与安全防范心得体会 无论多么完美的内控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也只能是聋子的耳朵--一种摆设 而已.合规经营是银行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防范金融案件的基本前提,是每一个员工 必须履行的职责,同时也是保障自己切身利益的有力武器. ...

  • 国企企业家法律风险防范漫谈
  • 国企企业家法律风险防范漫谈 发表时间:2011年01月17日 关键词:法律风险 企业家 摘要 企业家与企业的法律风险具有同一性.关联性,企业家法律风险也事关企业家个人名誉.政治或商业前途及人身自由乃至生命.企业家法律风险防范具有预防人身财产 ...

  • 11级金融一班,张婉琳,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
  • 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 金融管理与实务 0203110124 张婉琳 刘彩云 内容摘要:近年来,商业银行实行综合柜员制是国际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现代化的趋势.综合柜员制在基层商业银行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但风险防范的局限性较为突出, ...

  • 加强银行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 加强银行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一) 建立银行业内控制度体系,提高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银行业内控制度体系指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业务管理制度.营运约束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体系是银行业内部控制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