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干和四肢肌力检查

肌力检查

一 反射检查的临床意义

1.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表示反射弧的抑制或中断。反射弧未中断时,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因中枢的抑制释放而反射增强,亦可因超限制而反射消失。

2.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表示反射弧的抑制或中断。反射弧未中断时,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因浅反射的皮层反射通路受损,亦表现为反射减弱或消失。

3.反射对比 对称性的反射减弱或增强,未必都是神经损害的表现,而反射的不对称性是神经损害的有力指征。

4.腹壁反射 可因腹壁松弛、肥胖或腹胀而消失,提睾反射可因年老、阴囊睾丸疾患而消失,正常情况下也可以两侧不对称。

5.病理反射 一般表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但在2岁以下小儿,正常亦可引出。

6.少数症例 正常情况下,少数人亦可引出双侧弹手指征。

二 病理反射检查

中枢神经损害时,才出现的异常反射。常检查的病理反射有下列几项:

1.弹手指征 又称霍夫曼(Hoffmann )征,医者快速弹压被夹住的患者中指指甲,引起诸手指的掌屈反应为阳性。

2.划跖试验 又称巴彬斯基(Babinski )征,医者轻划患者足跖外侧,引起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的反应为阳性。

3.压擦胫试验 又称奥本海姆(Oppenheim )征,医者以拇指用力沿患者胫骨前嵴内侧面从上而下压擦,若出现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则本试验阳性。

4.捏腓肠肌试验 又称戈登(Gordon )征,医者用力捏压患者小腿腓肠肌,若出现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则本试验阳性。

5.踝阵挛 医者一手托住患者腘窝,一手握足,用力使其踝关节突然背伸,然后放松,可以产生踝关节连续的交替的伸屈运动,则视为阳性。

6.髌阵挛 患者仰卧,医者以一手的拇、食两指抵住髌骨上极,用力向下急促推动髌骨,然后放松,引起髌骨连续交替的上下移动为阳性。

三 肌力检查临床意义

1.肌麻痹 运动神经元损害,可产生肌力减退或丧失,出现部分或完全瘫痪。

2.肌萎缩 肌肉萎缩多见于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而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则无明显肌肉萎缩,但如瘫痪过久,可出现废用性肌萎缩。

3.肌张力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肌张力减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肌张力增高。

四 下肢肌力检查

1.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肌力测定 患者仰卧,先将双下肢伸直外展,然后作夹腿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股薄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股内收,膝关节屈曲,小腿内旋,医者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3.髂腰肌肌力测定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先屈曲膝关节,再作屈髋动作,医者给以阻力。

4.缝匠肌肌力测定 患者坐位,膝关节半屈曲位,嘱其外旋大腿,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5.股四头肌肌力测定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嘱其伸直膝关节,医者给以阻力。

6.梨状肌、闭孔内肌、孖肌、股方肌肌力测定 患者仰卧位,髋、膝关节伸直,下肢外旋,医者给以阻力。

7.臀中肌肌力测定 患者侧卧位,下肢伸直内旋,大腿作外展动作,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肌肉收缩。

8.阔筋膜张肌肌力测定 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小腿向外移动,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9.臀大肌肌力测定 患者俯卧位,小腿屆曲,大腿后伸,医者给以阻力。

10.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肌力测定 患者仰卧位,髋、膝关节屈曲至90°,在此位置上嘱患者屈曲膝关节,医者给以阻力,并分别触摸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半膜肌的收缩。

11.腓肠肌肌力测定 患者俯卧位,膝关节伸直。嘱其踝关节跖屈,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12.比目鱼肌肌力测定 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至90°,使踝关节跖屆,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肌肉的收缩。

13.胫骨前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足背伸、内翻,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14.胫骨后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足部跖屈并同时作足的内收、内旋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在足舟状骨结节的后下方可触及该肌腱。

15.趾长屈肌肌力测定 患者近端趾节伸直位,嘱其屈曲2~5趾之末节,医者在其趾端跖面给以阻力。

16.拇长屈肌肌力测定 将患者拇趾的跖趾关节固定在伸直位,嘱其屈曲坶趾末节,医者在其坶趾端跖面给以阻力。

17.趾短屈肌肌力测定 医者将患者的2~5趾跖趾关节固定于伸直位,嘱其屈曲2~5趾近端趾间关节,并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18.短屉肌肌力测定 患者坶趾趾间关节保持伸直位,嘱其屈曲坶趾跖趾关节,并给以阻力。

19.展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用力将坶趾与第2趾分开,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0.跖方肌、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外展小趾,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1.足蚓状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足趾的跖趾关节屈曲,近端和远端趾间关节伸直,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2.足骨间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作足趾的分开与合拢的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3.腓骨长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足尽量跖屈,并使足外翻,医者给以阻力。

24.腓骨短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足背伸并外展,医者给以阻力。

25.趾长伸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伸2~5趾末节,医者对趾端背侧给以阻力。

26.长伸肌肌力测定 坶趾伸直位,嘱患者作坶趾背伸动作,医者给以阻力。

五、上肢肌力

1. 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前臂置旋后位,然后屈肘,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分别触摸肱二头肌及肱

肌之收缩。

2. 肱三头肌、肘后肌肌力测定 肩外展肘屈曲,作抗阻力伸肘动作,并触摸肱三头肌、肘

后肌之收缩。

3. 旋前圆肌、旋前方肌肌力测定 患者肘伸直,前臂旋后位,嘱其前臂旋前,医者给以阻

力。

4. 桡侧腕屈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腕关节背伸,继作屈腕动作,医者对此给以阻力,并触摸

桡腕关节处紧张的肌腱。

5. 掌长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握拳,并尽量屈腕,可见掌长肌突于皮下,医者对屈腕动作给

以阻力。

6. 指浅屈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屈曲食指至小指中任一手指的近端指间关节,其余手指由检

查者固定于伸直位,医者对屈指动作给以阻力。

7. 拇长屈肌肌力测定 医者固定拇指近端指节,嘱患者屈拇指末节,并给以阻力。

8. 指深屈肌肌力测定 患者手指伸直位,医者固定手指中节,嘱其屈手指末节,并给以阻

力。

9. 拇短展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拇指作外展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触摸拇短展肌

的收缩。

10.指对掌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拇指向小指作对指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11.拇短屈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屈曲近节拇指,医者在拇指近节掌面给以阻力。

12.尺侧腕屈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腕关节呈内收位,在此位置上,作屈腕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13.拇收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作拇指内收动作,医者给以阻力。

14.小指展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手指伸直,小指作外展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15.小指短屈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拇、食、中、无名指伸直,然后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医者给以阻力。

16.小指对掌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小指置伸直位,然后小指向拇指方向对合,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17.蚓状肌、骨间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食、中、无名、小指在近端和远端指间关节伸直位时,屈曲掌指关节,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18.骨间背侧肌肌力测定 以患者中指为中心,嘱其将食指、无名指、小指分开,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19.骨间掌侧肌肌力测定 以患者中指为中心,先将食指、无名指和小指伸直并分开,再嘱

患者将食指、无名指、小指向中指靠拢,医者给以阻力。

20.肱桡肌肌力测定 患者前臂置于中立位与旋后位之间,嘱其前臂旋前并屈肘,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1.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腕关节于外展位,并作伸腕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2.旋后肌肌力测定 患者前臂置于旋前位,嘱其作旋后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3.指总伸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掌指关节伸直位,中、末节手指屈曲位,然后作伸直手指的动作,医者给以阻力。

24.尺侧腕伸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腕关节呈内收位,并作腕背伸动作,医者对此加以阻力。

25.拇长展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外展并稍伸直拇指,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6.拇短伸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伸直拇指近端指节,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7.拇长伸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拇指末节伸直,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五 脊柱及腹部肌力检查

l .骶棘肌肌力测定 患者俯卧位,躯干向后背伸,医者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2.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肌力测定 患者仰卧位,嘱其向对侧旋转躯干,在此基础上作仰卧起坐动作,医者触摸该侧腹肌。

3.腹直肌肌力测定 患者仰卧,作起坐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肌力检查操

1. 倾头转脸:

步骤:头倾向左侧,脸转向右侧8次;向对侧8次。

收缩肌肉:胸锁乳突肌。

支配神经:副神经、C2-3及部分C4脊神经。

2. 上耸双肩:

步骤:双肩上耸8次。

收缩肌肉:肩胛提肌、斜方肌上部肌群。

支配神经;

1) 肩胛提肌:肩胛背神经,来自C3-5脊神经前支。

2) 斜方肌:副神经、C3-4脊神经。

3. 上肢后伸:

步骤:双臂在上举位、平展位、下展位各后伸8次。

收缩肌肉:斜方肌。

支配神经:同上。

4. 外展端臂:

步骤:双上臂在前位、中位、后位各外展8次。

收缩肌肉:三角肌。

支配神经:腋神经,来自臂丛后束,上干和C5-6神经根发出的纤维组成。

5. 叉腰后旋:

步骤:双手叉腰,肩部后旋8次。

收缩肌肉:菱形肌。

支配肌肉:肩胛背神经,来自C5神经根发出纤维支配。

6. 低位展臂;

步骤:双上臂在30度以内外展8次。

收缩肌肉:冈上肌

支配神经:肩胛上神经,来自臂丛上干和C5-6神经根发出纤维。

步骤:双上臂屈曲90度,并紧贴胸部,外旋前臂8次。

收缩肌肉:冈下肌。

支配神经:肩胛上神经,来自臂丛上干和C5-6神经根发出纤维。

8. 背手后伸:

步骤:双手腕背叉腰,后伸上肢8次。

收缩肌肉:小圆肌。

支配神经:腋神经,来自臂丛后束,上干和C5-6神经根发出纤维。

9. 背手前收:

步骤:双手腕背叉腰,前收上肢8次。

收缩肌肉:大圆肌。

支配神经:肩胛下神经, 来自臂丛后束,上干和C5-6神经根发出纤维。

10. 举臂下压:

步骤:双臂侧平举,然后内收上臂向下压8次。

收缩肌肉:背阔肌。

支配神经:胸背神经,来之臂丛后束,上、中、下干和C6-8神经根发出纤维。

11. 双掌平推:

步骤:双上肢平抬前推8次。

收缩肌肉:前锯肌。

支配神经:胸长神经,来自C5-7神经根发出的纤维。

12. 展臂内收:

步骤:双臂外展于水平位及下垂75度位向前内收8次。

收缩肌肉:胸大肌。

支配神经:胸神经

1)胸大肌锁骨部分:臂丛侧束,上干和C5-6神经根发出纤维。

2)胸大肌胸骨部分:臂丛侧束、内束,中下干和C7-8、T1神经根发出纤维。

13. 旋前屈臂:

步骤:双前臂旋前位,各屈曲8次。

收缩肌肉:肱二头肌。

支配神经:肌皮神经,来自臂丛侧束,上干和C5-6神经根发出纤维。

14. 正位屈臂:

步骤:前臂与中立位各屈曲8次。

收缩肌肉:肱桡肌、肱肌。

支配神经:

1)肱桡肌:桡神经,来自臂丛后束,上干、C5-6神经根发出纤维。

2)肱肌:肌皮神经,来自臂丛侧束,上干、C5-6神经根发出纤维。

15. 伸展双肘:

步骤:双臂屈曲位,伸展肘关节8次。

收缩肌肉; 肱三头肌。

支配神经:桡神经,来自臂丛后束,上干、中干、下干和C6-8神经根发出纤维。

16. 曲腕桡偏:

步骤:屈曲腕关节后前臂向桡侧偏斜8次。

收缩肌肉:桡侧腕屈肌。

支配神经:正中神经,来自臂丛侧束,上干、中干和C6-7神经根发出纤维。

步骤:屈曲腕关节后前臂向尺侧偏斜8次。

收缩肌肉:尺侧腕屈肌。

支配神经:尺神经,来自臂丛内束,下干和C8-T1神经根发主纤维。

18. 屈曲五指:

步骤:

1)屈曲拇指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8次。

收缩肌肉:拇长伸屈肌。

支配神经:正中神经,来自臂丛侧束、内束,中干,下干及C7-T1神经根发出纤维。

2)屈曲2-5指近侧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8次。

收缩肌肉:指浅屈肌。

支配神经:正中神经,来自臂丛侧束、内束,中干、下干,C7-T1神经根发出纤维。

19. 双臂旋前:

步骤:屈肘,双前臂旋前各8次。

收缩肌肉:旋前圆肌、旋前方肌。

支配神经:

1)旋前圆肌:正中神经,来自臂丛侧束,上干、中干,C6-7神经根发出纤维。

2)旋前方肌:前骨间神经,来自正中神经,来自臂丛侧束、内束,中干、下干,C7-T1神经根发出纤维。

20. 双臂旋后:

步骤:前臂后旋8次。

收缩肌肉:旋后肌。

支配神经:后骨间神经,来自桡神经,臂丛上干和C5-6神经根发出纤维。

20. 伸腕桡偏:

步骤:双腕伸展,向桡侧偏斜8次。

收缩肌肉:桡侧腕长短伸肌。

支配神经:桡神经,来自臂丛后束,上干、中干,C5-7神经根发出纤维。

21. 伸腕尺偏:

步骤:双腕伸展,向尺侧偏斜8次。

收缩肌肉:尺侧腕伸肌。

支配神经:后骨间神经,来自桡神经,臂丛后束,中干、下干和C7-8神经根发出纤维。

22. 背屈手指:

步骤:背屈双手2-5指8次。

收缩肌肉:指总伸肌。

支配神经:后骨间神经,来自桡神经,臂丛后束,中干、下干和C7-8神经根发出纤维。

23. 背屈食指:

步骤:背屈双手食指各8次。

收缩肌肉:示指伸肌。

支配神经:后骨间神经,来自桡神经,臂丛后束,中干、下干和C7-8神经根发出纤维。

24. 拇指外展;

步骤:外展拇指8次。

收缩肌肉:拇短展肌。

支配神经:正中神经,来自臂丛内束,下干和C8-T1神经根发出纤维。

25. 食指外展:

步骤:外展食指8次。

收缩肌肉:第一骨间肌。

支配神经:尺神经,来自臂丛内束,下干和C8-T1神经根发出纤维。

26. 小指外展:

步骤:外展小指8次。

收缩肌肉:小指展肌。

支配神经:尺神经,来自臂丛内束,下干和C8-T1神经根发出纤维。

27. 并腿举臀:

步骤:双腿并直,臀部加紧8次。

收缩肌肉:臀大肌。

支配神经:臀下神经,来自骶丛,L5-S1神经根发出纤维。

28. 侧展大腿:

步骤:双侧大腿分别向外侧外展8次。

收缩肌肉:臀中肌。

支配神经:臀上神经,来自骶丛,L4-S1神经根发出纤维。

29. 大腿内收:

步骤:大腿外展后内收各8次。

收缩肌肉:长收肌。

支配神经:闭孔神经,来自腰丛前支,L2-4神经根发出纤维。

30. 前屈大腿:

步骤:双侧大腿各前屈8次。

收缩肌肉:髂腰肌。

支配神经:股神经,来自腰丛后支,L2-3神经根发出纤维。

31. 蹲位站立:

步骤:蹲起8次。

收缩肌肉:股四头肌。

支配神经:股神经,来自腰丛后支,L2-4神经根发出纤维。

32. 双腿后踢:

步骤:双腿向后方各踢8次。

收缩肌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支配神经:

1)股二头肌:坐骨神经的腓总神经分支,骶丛和L5-S2神经根发出纤维。

2)半腱肌、半膜肌:坐骨神经的胫神经分支,骶丛和L5-S2神经根发出纤维。

33. 踝部跖屈:

步骤:双足踝部各跖屈8次。

收缩肌肉:腓肠肌内、外侧头;比目鱼肌。

支配神经:胫神经,来自坐骨神经的胫神经分支,骶丛和S1-2神经根发出纤维。

34. 跖屈内旋:

步骤:双足跖屈后内旋8次。

收缩肌肉:胫后肌。

支配神经:胫神经,来自坐骨神经的胫神经分支,骶丛和L5-S1神经根发出纤维。

35. 踝部背屈:

步骤:双足背屈8次。

收缩肌肉:胫前肌。

支配神经:腓深神经,腓总神经,来自坐骨神经的腓神经分支,骶丛和S4-5神经根发出纤维。

36. 背屈外旋:

步骤:双足背屈后外旋8次。

收缩肌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支配神经:腓浅神经,腓总神经,来自坐骨神经,骶丛和L5-S1神经根发出纤维。

37.拇指背屈:

步骤:足拇指背屈8次。

收缩肌肉:拇长伸肌。

支配神经:腓深神经,腓总神经,骶丛,L5-S1神经根发出纤维。

38. 足趾背屈:

步骤:双足2-4趾背屈各8次。

收缩肌肉:趾长伸肌。

支配神经:腓深神经,腓总神经,骶丛,L5-S1神经根发出纤维。

一、 上肢检查:

1. 上臂抬起与肩平后抗阻力内收——背阔肌——C6-8

2. 抗阻力屈肘——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C5-6

3. 抗阻力使肩外展——三角肌——C5-6

4. 抗阻力伸前臂——肱三头肌——C7-8

5. 伸五指并抗阻力伸腕——桡侧腕伸长肌及短肌——桡神经C5-6

支配手指的还有一些次要的肌群不细说了,书上讲得很清楚。

二、下肢检查:

1. 仰卧,抗阻力抬高下肢——髂腰肌——L1-4

2. 仰卧,抗阻力屈膝——缝匠肌——股神经L2-3

3. 仰卧,抗阻力伸膝——股神经L2-4

4. 仰卧,抗阻力外展下肢——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L4-5,S1

5. 俯卧,抗阻力抬膝——臀大肌——L5,S1-2

6. 俯卧,抗阻力屈膝——胫神经S1-2

7. 仰卧,抗阻力屈踝——胫神经L5,S1-2

8. 仰卧,抗阻力伸踝——腓深神经L4-5,S1

二、 运动系统(movement system)

运动系统包括随意运动、不随意运动和共济运动,涉及神经系统的锥体系、锥体外系与小脑。人类的各种运动由上述运动形式共同参与及协调来完成。临床上运动系统检查主要有:姿势和步态、肌容积、肌力、肌张力、共济运动和不随意运动等。

(一)姿势和步态(posture and gait)

1. 检查法 观察患者站立及行走姿态有无异常。

2. 临床意义 头部前倾、躯干俯屈、双上肢屈曲状者多为震颤麻痹患者;前后、左右摇晃者常为小脑蚓部病变所致;而小脑半球或前庭病变则向患侧倾倒;睁眼正常而闭眼摇晃者为深感觉障碍。临床常见的步态有:

(1)偏瘫步态 又称划圆步态。偏瘫侧上肢屈曲、内旋、下肢伸直,步行时下肢由外向前内划圈。多由大脑病变引起。

(2)慌张步态 双上肢屈曲,躯干前倾,步伐细小,开始动作慢而后逐渐增快,呈前冲欲倒样,又称前冲步态。见于震颤麻痹。

(3)醉汉步态 又称蹒跚步态。行走时左右摇晃,前扑后跌,步间基底增宽,行走路线弯曲似醉汉。为小脑受损。

(4)鸭步态 又称孕妇步态,摇摆步态。行走时左右摇摆,腹部前挺,缓慢似鸭行。多为

肌营养不良症等。

(5)剪刀步态 又称痉挛性截瘫步态。行走时双下肢向内一前一后交叉,足尖擦地。多为先天性脑瘫或脊髓疾病。

鸡步态 又称跨跃态、高抬腿步态。行走时需高抬患肢,避免使足尖拖地。为腓神经麻痹。

(7)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行走不能掌握平衡,两足分开,举足过高,落地过重而作响,左右摇摆,双目注视地面或双足,闭眼时则行走不能。为脊髓痨、亚急性联合变性疾病等。

(二)肌容积(muscle volume)

肌容积反映肌营养状况。

1. 检查法 观察肌肉有无萎缩及肥大,注意病变的分布。可用软尺进行精确测量,常在一些生理性标志部位(如上肢取尺骨鹰嘴、下肢取髌骨上下缘)的上或下一定距离处测量肢体周径,行双侧同部位对比。正常人也存在差异,双侧上肢可相差1cm ,下肢1~1.5cm,此范围以内均不应轻易诊断为肌萎缩。

2. 临床意义

(1)神经源性肌萎缩 周围神经或脊髓前角病变,可致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较早出现肌肉萎缩,其萎缩多较重,伴肌肉纤颤,多限于某一肌肉或肌群,也称营养性肌萎缩。中枢病变如大脑或脊髓传导束,可致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范围较广,但肌萎缩轻,无肌肉纤颤,又称废用性肌萎缩。

(2)肌源性肌萎缩 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多以肢体近端为主,一般无肌肉纤颤,肌肉固有反射减退或消失。可伴肌肉肥大,但肌力、弹性、腱反射均减弱,称假性肥大。假性肥大多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三)肌力(muscle strength)

1. 检查法 观察肢体主动运动时力量的强弱,两侧对比有无差异。嘱患者依次作各关节、各方向的运动,并在运动方向上给予一定阻力以测试其肌力大小。常用方法有:

①手部肌力检查 患者握拳,检查者把持其拳向该手的腹侧旋转,患者用力阻抗。患者用力握检查者的手掌,检查者用力抽拔。患者用力伸开五指,检查者以拇指和中指测试各指间的展力(图1-18C )。患者五个手指的指尖握持检查者的拇指,检查者用力抽拔。由以上测定患者手部的肌力。

②上肢肌力检查 患者屈曲上肢,检查者向相反方向拉动其前臂,检查上肢屈肌的力量;或相反让患者伸直上肢,检查者蜷曲其前臂,以测定上肢伸肌的肌力。

③下肢肌力检查 患者仰卧,将下肢抬离床面,检查者用适当力量下压患者下肢,测定下肢伸肌的肌力;或患者仰卧,用力屈髋曲膝,检查者向上拉动患者小腿,测定下肢屈肌的肌力。

精细检查个别肌肉的肌力,可作以下轻瘫试验:

①对指试验 嘱患者以拇指按序迅速地分别与其余四指对合,观察对合的速度和精确度。 ②巴利试验(Barres 试验) 嘱患者向前平举双上肢,掌心向下,保持此姿势,则瘫痪侧上肢逐渐表现为旋前、掌心向外并下垂,也称为上肢Barres 试验;另嘱患者俯卧,双侧小腿平行屈曲成直角,保持此姿势,则瘫痪侧肢体逐渐缓缓下坠,称下肢Barres 试验。 ③麦卡兹尼试验(Magzini 试验) 患者仰卧抬腿,屈髋成直角,瘫痪侧下肢逐渐下垂或摇摆不稳。

2. 肌力分级

肌力一般分为6级:

(1)0级 肌肉完全不收缩;

(2)1级 可见肌肉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3)2级 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离床面,即不能对抗地心引力;

(4)3级 肢体能抬离床面,克服地心引力做随意运动,但不能对抗外加阻力;

(5)4级 能在一般的外加阻力下作运动,但力量较正常弱;

5级 正常肌力。

3. 瘫痪类型

根据肢体瘫痪的形式,临床上常分为单瘫、偏瘫、截瘫及四肢瘫。

(1)单瘫 仅一个肢体瘫痪者为单瘫。单瘫伴肌肉萎缩、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肌张力低下及神经支配区的感觉障碍,为同侧周围神经或神经根受累所致。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无感觉障碍者,为同侧脊髓前角病变;若伴分离性节段性感觉障碍则由脊髓空洞症引起。以上属下运动神经元性单瘫。如单瘫伴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者,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损害定位于对侧大脑中央前回局部。如瘫肢不恒定,时轻时重,与情绪波动有关,伴有不符合神经支配区的感觉障碍及不符合神经解剖规律的体征,则多为癔病性单瘫。

(2)偏瘫 指一侧上、下肢瘫痪,为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受损所致。受累部位可位于对侧皮质运动区、内囊或脑干,又称脑性偏瘫。皮质及皮质下损害者,偏瘫多不完全,或上肢重、或下肢重,可伴有癫痫发作,以及失用、失语、失认等症状。内囊损害者多为三偏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脑干损害者为交叉性偏瘫,表现为病变侧面、舌肌瘫痪,对侧上、下肢瘫痪,此因病变平面颅神经周围性瘫痪,病变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所致。高位脊髓病变者仅为同侧的上、下肢瘫,不伴颅神经麻痹,又称脊髓性偏瘫。

(3)截瘫 一般指双侧下肢瘫痪,称下肢性截瘫,多因双侧锥体束损害所致。双侧脊髓腰段前角以下的下运动神经元性损害,也可造成截瘫。双侧上肢瘫痪者少见,又称颈性截瘫或上肢性截瘫,是颈膨大的前角细胞或前根受损所致,不伴锥体束损害。脊髓病变常见有肿瘤、外伤、感染、血管病、中毒、遗传变性病及脱髓鞘病变等,偶可见癔病性截瘫。

(4)四肢瘫 即四肢均瘫痪,又称双侧偏瘫,可为神经性或肌源性。如双侧大脑或脑干病变所致,可伴有意识障碍、真、假性球麻痹、精神症状、痴呆等。高位颈髓病变者亦可伴有球麻痹症状,但无痴呆及面瘫等症征。颈膨大病变者为双上肢弛缓性(下运动神经元性)、双下肢痉挛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四肢均为弛缓性瘫痪者,多由周围神经病变所致,常伴有主观感觉障碍如疼痛、麻木等,及客观感觉障碍如手套、袜筒样痛、温觉减退等。四肢瘫尚可见于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症,周期性麻痹及重症肌无力等。

(四)肌张力(musclar tension)

即肌肉的紧张度,由脊髓的基本反射所维持。

1. 检查法 嘱患者放松肢体,触摸肌肉的硬度。被动运动其肢体,体会肢体的抵抗强弱。观察有无关节过屈、过伸现象。常作肘关节、膝关节屈伸活动检查,以了解上、下肢肌张力。肌张力增高:被动运动肢体时阻力增大,肌肉较硬;肌张力减低:被动运动肢体时阻力较小,肌肉松软。

2. 临床意义

(1)张力过高 若被动运动肢体时,起初阻力较大,达一定程度后阻力突然消失,称“折刀”样肌张力增高,尤以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明显。为锥体束损害的特点。如为持续的肌张力增高,则称为铅管样强直;肌张力增高有尤如扳动齿轮的顿挫感时,称“齿轮”样强直。后两者均为锥体外系病变所致。锥体束和锥体外系损害,造成脊髓反射弧失去上位中枢的控制与调节,伸肌和屈肌呈反射释放状态。

(2)张力减低 见于脊髓反射弧的破坏,如脊髓前角细胞及传入、传出神经的病变;也见于深昏迷及小脑疾病。

(五)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

指患者身体任何部位不由自主地发出一些无目的的动作,表现形式多样。

1. 检查法 注意不自主运动的部位、幅度、速度、程度,能否产生运动效果,运动与放松的时间,有何规律,运动形式是否固定不变。询问患者不自主运动是否受体位、随意运动、情绪状态、感觉刺激所影响。不自主运动包括:痉挛、震颤、抽搐、肌纤维与肌束颤动、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或指划动作等。

2. 临床意义

(1)痉挛 分限局性与全身性两类,有阵孪和强直两种形式。前者指肌肉阵发性、节律性收缩;后者为肌肉长时间的收缩。阵孪和强直可相继交替,如癫痫大发作初期为强直性痉挛,后期变为阵孪。肌肉、周围神经、皮质及皮质下中枢的病变均可引起痉挛。以锥体和锥体外系受刺激引起痉挛者为多。表现形式有腹肌痉挛、骶棘肌痉挛、面肌痉挛、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

(2)震颤 不自主的节律性快速运动。分为:

①静止性震颤 肌肉松软的情况下(即安静状态)出现,随意运动及睡眠中消失。震颤频率为每秒4~6次,肢体远端明显。常见于震颤麻痹,如帕金森综合征。

②运动性震颤 静止状态下不出现,仅发生于运动时。患者肢体做随意运动时的终末期,运动性震颤最明显,故又称意向性震颤。如嘱患者指鼻,手指越接近鼻尖,震颤幅度越大。当身体保持某种姿势时出现震颤并持续整个过程,称为姿势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多见于小脑病变。

(3)抽搐 反复发生的、无意识的、刻板式的一定肌群的快速抽动,其频度不等,振幅较大,可由一处向远处扩展,常伴躯体不适感,作出如眨眼、耸眉、转头等动作。入睡后消失,多为精神因素所致。也可为脑部疾病的症状。

(4)肌纤维颤动与肌束颤动 肌纤维颤动表现为一块肌肉肌腹上单一或一组肌纤维,在几厘米范围内的快速或蠕动样、细小的颤动。肌束颤动是指一个肌群或一些肌群肌肉的细小、快速的收缩。肌纤维颤动多为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的刺激现象,而肌束颤动则由脊髓前根受刺激而引起。肌纤维颤动与肌束颤动均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

(5)舞蹈样运动 锥体外系损害的常见症侯,尤其是新纹状体外侧的受累。为突发的、有规律的、无目的的、不对称的、运动幅度大小不等、无明显间隔期的急促动作。可见于身体多个部位,如面、舌、唇、肢体,患者常表现为挤眉、弄眼、伸舌、弹手、踢腿等。精神紧张、疲劳、兴奋和体力活动时舞蹈运动增强,安静时减轻,入睡后消失。见于各种舞蹈病及脑炎、中毒性脑病等。

手足徐动症 手足呈缓慢的、强直性的、持续的伸、屈或扭曲动作,以肢体远端最明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屈曲、伸直、外展、内收动作的混合。若扩展到面肌,可有苦笑、悲哀、感叹等表情变化。全身肌张力忽高忽低,一般被动运动时肌张力增高,安静状态下肌张力减低。

(7)扭转痉挛 即局限于躯干、颈部、肢体近端的徐动症,表现为以躯干为主的紧张性扭转运动。扭转痉挛时肌张力变化不定,多数时间肌张力增高。

肌阵挛 一侧或两侧节律性肌抽动,多见于软腭、咽、眼球、膈肌,也可发生在肢体和躯干,多表现为短暂、快速的、不规则的肌肉抽搐,频率可达每分钟80~120次。病变多在下橄榄核、齿状核及红核。

(9)痉挛性斜颈 颈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呈强直性、阵挛性或强直阵挛性收缩,表现为发作性斜颈,在情绪激动或外环境刺激下易出现。见于纹状体、丘脑的病变及脑炎后遗症。

(10)痛性痉挛 指强直性肌肉收缩的同时伴有疼痛,病因较复杂。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及肌肉的病变均可引起。

(六)共济运动(coordination movement)

机体在大脑皮质、皮质下基底节、前庭迷路系统、小脑及深感觉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准确、协调地完成各种随意动作。如发生障碍则称之为共济失调,即平衡障碍。

1. 检查法 观察患者行走、穿衣、系扣、取物等日常活动是否平衡与协调。详细检查如下。

(1)指鼻试验 检查者伸出食指,嘱患者以其食指指端连续点触检查者食指指端和自己的鼻尖,先睁眼、后闭眼,交替、反复进行,双侧对比有无异常。

(2)轮替试验 嘱患者双侧前臂同时作迅速的旋前、旋后动作,观察动作是否笨拙。

(3)对指试验 检查者和患者同时伸出食指,嘱患者以食指触碰检查者的食指,先快后慢,先睁眼、后闭眼,双侧对比,观察患者能否迅速、准确地完成动作。

(4)反跳试验 嘱患者用力屈肘,检查者握住病人腕部向反方向用力,然后突然松手。正常人由于前臂对抗肌的协同作用,前臂屈曲可立即停止,不会反击到自己的身体。

(5)跟膝胫试验 嘱患者仰卧,伸直一侧下肢,另侧下肢抬高,屈膝,用其足跟沿对侧肢体的膝盖及胫骨前缘下滑。正常人动作准确且灵活。

闭目直立试验(Romberg 征) 嘱患者向前平伸两臂,并拢双足,先睁眼,后闭眼,维持直立。观察身体有无倾倒。正常人睁、闭眼时均能站稳。

2. 临床意义 上述试验①~⑤检查肢体性共济失调,试验⑥检查躯干性共济失调。引起共济失调的病变水平,可定位于小脑、前庭、脊髓及大脑;因此共济失调常分为小脑性、前庭性、脊髓性及大脑性。


相关文章

  • 脊髓损伤的诊断与康复治疗
  •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及植物神经功能)的障碍.脊髓损伤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四肢瘫或截瘫,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的创伤.第二次世 ...

  • 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行业标准)@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 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行业标准)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意外险产品或包括意外责任的保险产品中的伤残保障,用于评定由于意外伤害因素引起的伤残程度.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伤残:因意外伤害损伤所致的人体残疾. ...

  • 颈椎间盘突出的介入治疗及康复护理
  • 中国康复・2007年4月・第22卷第2期 87 [5] CAMERONNE,CoTTERMA.Potential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NerveConductionVelocity,EndoneurialBlo ...

  • 神经系统检查--运动系统
  • 神经系统检查--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检查包括:1. 肌力 2.肌容积 3.肌张力 4.共济运动 5.不自主运动 6.姿式步态改变 一.解剖生理 运动系统主要由以下结构组成: 1. 周围(下) 运动神经元:由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颅神经运动核以及两 ...

  • 脑梗死的康复护理
  • [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恢复期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选200例脑梗死康复期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康复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前者采用康复护理,后者采用常规护理,2个月后比较疗效.结果 康复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护理 ...

  • 颈椎病临床分型
  • 百科名片 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根据颈椎病的各种症状,临床可以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食道型颈椎病. 西医学 ...

  • [康复课堂]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运动疗法
  • 一.内容及技术: 小儿脑瘫的康复冶疗广泛应用运动疗法,涵盖了运动疗法的所有内容,如主动运动的随意运动.抗阻力运动:助力运动:被动运动:诱发运动:等长运动:向心性及离心性等张运动:等速运动:放松性运动:力量性运动:耐力性运动:局部运动:整体运 ...

  • 医学考研神经内科复试名词解释
  • 医学考研神经内科复试名词解释(2) 21.巴宾斯基征:用竹签在患者足底沿外侧缘向前滑至小趾根部再转向内侧,阳性为拇趾背曲,其他各趾可扇形展开.病理反射,正常为阴性,出现阳性则说明中枢系统存在病变,1周岁以内可能出现阳性.★★ 22.格林巴列 ...

  • 康复医学重点
  • 名解: 1.康复医学:是具有理论基础.评论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它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 2.步行周期(gait cycle):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