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政治思想

什么是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

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阶级性与社会性。政治思想的阶级性首先是由于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都有各自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要求,都要为实现各自的阶级目的而奋斗。政治思想的阶级性其次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是每个社会的统治思想。政治思想的阶级性是蕴含在社会性之中的。(2)时代性与继承性。任何思想如果不能适合时代需要,就会丧失生命力,政治思想必须对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做出概括、总结和回答,这是政治思想的生命力所在。每个时代的政治思想都有其时代特点,后代的政治思想又总是从前代继承而来。(3)民族性与交汇性。每个民族生活的环境不同,使各个民族所创造的思想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同时各民族间不是相互隔绝、不相往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民族间地理上的距离大为缩短,这就为人类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

中西方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区别?(1)思维形态不同。中国政治思想表现出很强的务实性,强调知行合一;西方政治思想则表现为唯理性,强调逻辑思辨,重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2)侧重点不同。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主要是解决在君主的最高统治下如何治理国家,始终把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治国原则的研究上,关注人的行为的道德准则和为政、从政的方法问题;西方政治思想始终重视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的问题。(3)发展轨迹不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轨迹可以说是“一惯型”的,虽曾受到外来文化的撞击和影响,但却“万变不离其宗”;西方政治思想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力政治观的演变,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一条主线。

学习政治思想史要掌握哪些基本方法?

第一,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第二,坚持阶级的分析方法与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相结合。第三,在研究、学习中外政治思想的过程中,要特别防止“马教条”和“洋教条”。

学习中外政治思想史有什么意义?

答:第一,学习和了解中外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中外政治思想家对他们各自时代提出的问题的政治思考,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第二,学习中外政治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准确认识西方政治文化,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第三,不管是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从而服务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如何理解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

政治思想是对政治现象的思索和认识,它是国家形成以后的产物,也是政治权力出现并存在的必然结果。

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形成于公元前8—6世纪的古代希腊,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围的面积有限的农村。城邦是自给自足的国家,城邦中的政府是公共权威,负责维护城邦的政治秩序。受地理环境影响,希腊的城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它对外独立,对内享有完全的自主权。独立的城邦很难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也就无法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希腊城邦中有奴隶、自由人和自由公民。只有自由公民才在城邦中享有政治权利。城邦本质上就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

由于公民的人数有限,城邦普遍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公民通过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等机构直接参与城邦重大事务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动议,作出决定。

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民主制度已经在各个城邦中普遍建立。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带来公民的广泛参与。公民依靠他们自己制定并遵守的良好法律,从事协调一致的活动。法律不仅约束公民,使其合乎规范,对统治者也同样进行抑制和监督,使其不能为所欲为。总之,城邦的命运掌握在公民手中,这激发了人们对政治的关心和思考,带来政治思想的发展和繁荣。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民主制度不仅使希腊人在哲学、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使政治思想不断丰富和繁荣。

尽管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对后世西方的民主观念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是,雅典的民主制也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雅典的民主是非常狭隘的民主,政治权利仅限于公民享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外邦人和妇女都被排除在外,民主权利只是自由公民的特权。

2、古希腊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

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希腊的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这种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国家视为是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个人没有独立的价值,个人只有融合于整体,为其献身,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以理性对待事务是希腊人一贯的态度,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而是以纯粹理性的态度来讨论政治事务和政治问题。这种理性的政治思考也成为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基础。第三,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在希腊,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3、柏拉图正义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在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的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描绘了城邦的基本结构和城邦生活。

在柏拉图那里,所谓正义的城邦即理想国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它追求城邦整体的和谐、统一和强盛,为此,要求个人完全消融于社会整体中,无条件地为城邦服务,为城邦献身。这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整体主义思想传统的源头。

柏拉图的理想国贯彻了严格的社会分工原则。国家应该有“统治”、“保卫’’和“生产”三种职能,相应地,国家也应该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 (军人)和生产者等级。柏拉图认为,只要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这种政治学说中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

4、什么是哲学家治国?柏拉图哲学家治国思想的依据和实质是什么?

理想国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便是哲学家执政治国,这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柏拉图以社会分工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具有知识,能够达到对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家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治国是一门专门的知识,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他,也才有资格执政。哲学家是最有智慧的人,也是唯一掌握了真知识的人,因而必然是德行最完美的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矫正国人恶劣的品性。

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他把这种哲学家视为城邦的拯救者,他相信,只有依靠哲学家治理城邦,城邦才会发展,个人才会完善,绝对的正义、至善的国家理念才能贯彻到现实的城邦生活中。

5、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分析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的?

对城邦的考察和分析是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在城邦的起源上,他提出城邦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组织由家庭到村社,由村社再到城邦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结果。亚里士多德阐述

了城邦的本质和目的。他把城邦比做有机的整体,个人是城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认为,人的善业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得以完成,人的本性在城邦生活中才能实现,虽然家庭和村社都以善为目的,但城邦的目的是“至善”,是公民“优良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的本质决定了城邦的本质。由于公民的本质就是平等享受政治权利,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因而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城邦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不是主人与奴隶的结合。

6、如何评价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人类知识区分为不同的学科领域,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从而为政治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政治学的研究中,他还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历史和经验的研究方法,促进了政治学研究方法的改进;在城邦思想上,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即“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他还为完整的政体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继承了柏拉图的政体理论,明确了区分政体的两条标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研究不再局限于对政治的抽象原则和对理想城邦的探讨,而是描述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城邦,总结组织和治理各种类型城邦的艺术。这种对建立范围广泛的政治科学的寻求,构成了他政治学体系中最丰富和最有价值的部分。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开创者。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充分体现了古希腊城邦高度的政治文明,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7、简述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

斯多葛派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斯多葛派哲学的核心是伦理哲学,斯多葛派在使自然法成为完整的理论并使其发挥重要作用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源于其自然哲学。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绝对的统一整体,而人是这个绝对统一整体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小宇宙。因此,人也必然受那种弥漫于宇宙之中的普遍法则的支配,构成自然秩序中和谐的一部分。这个支配宇宙和人的“理性”就是自然法。它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它拥有命令人正确行动和禁止人错误行动的力量。自然法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人应服从自然法,这就是服从人自己的本性。整个人类是以自然法为纽带的共同体,服从普遍的自然法就是对人的最高要求。斯多葛派奠定了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自然法传统。它对罗马法、中世纪基督教政治学说和近代的自然法学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西塞罗的“国家是人民的事业”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西塞罗依据罗马共和国的传统探讨罗马国家的实质,重新定义国家。他给国家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国家是人民的事业”,是人民依法进行统治的共同体。所谓“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就是国家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当所有的人处于一个人的暴力压迫之下时,什么都不属于人民,权力为一个集团所垄断时,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国家;国家只有属于人民,才是真正的国家;在西塞罗的国家概念中,还特别强调法律的作用。他认为法律的纽带是国家的实质,没有共同遵守的法律,就没有国家,权力即使由人民掌握,如果不依法统治,也仍然不是真正的国家。西塞罗的国家概念突破了古希腊城邦概念的狭隘界限。他不再把国家理解为狭小的公民自治团体,而是将其理解为“人民的联合体”。

9、奥古斯丁双城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双城理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奥古斯丁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根据他的解释,两个城的分野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则是亚当的堕落。人类始祖犯罪,导致两座城的划分。在奥古斯丁的笔下,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预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依照奥古斯丁的理论,两个城在现实社会是混合在一起的。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在区分“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城是混合在一起的。两个城的成员在最高的爱上相互对立,但对于许多较低等级和中介的善,他们的爱是共同的。这使两个城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领域以达成一致。这样就构成了共同体的一套价值体系,社会正是这个共享的中间价值领域。

依据双城理论,奥古斯丁指出,世俗国家是上帝实现自己拯救计划的工具。国家负责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保证人们的安全和有秩序的社会交往。这是为地上之城和天上之城的公民共同希求的。它是“地上的和平”,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它。这也是国家的职能所在。与世俗国家相比,奥古斯丁赋予教会以更高

地位。他指出,教会本身是神圣正确的,人们必须皈依这个惟一神圣的教会才能得救。否则,即使言行没有缺陷的人,灵魂也不能得救。

奥古斯丁依据双城理论所提出的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1、 简述封建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些蛮族国家,西欧进入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年,史称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庄园。每一个庄园都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这种状况成为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割据的重要基础,也使得封建国家权力极度分散,造成君权的衰微。中世纪时期,西欧存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所有的人都是处于等级关系网上特定地位的人,所以中世纪社会突出的特征是人的等级身份和公开的不平等。五世纪末期,基督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基督教与日尔曼政权的结合,进一步促进基督教的发展和兴盛。于是在基督教成为维护封建统治工具的同时,其自身势力不断增强。基督教以其强大的力量,在经济上、政治上、法律上、乃至人们的生活上,显示着它的巨大影响。从五世纪末到八世纪末,西方教会在教皇的旗帜下实现了统一,社会组织分化为两个部分,即教会和国家。教权和王权的斗争形成了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由于教会在经济、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在11~14世纪,教皇在与国王的斗争中常常处于优势地位。教权和王权的斗争也对中世纪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2、 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世纪政治思想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突出特征。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各种思想意识都臣服于基督教。这一时期,政治学的首要问题是教权与世俗的关系问题,是教权与世俗各自的依据、界限等问题。(2)世俗国家观念淡簿。基督教的统治降低了国家的作用。中世纪的政治思想中不存在正式的国家概念,不了解国家的独立自足和自主,更不了解国家概念的公民团体基础和法律基础。(3)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中世纪西欧形成了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利体系,在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据上风,教权高于王权,教权至上的思想成为主流。“双城论”、“日月论”、“两剑论”,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4)政治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中世纪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也十分低下。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都是时间需要的直接产物,缺乏理性的加工和抽象的推演。

3、 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阿奎那是如何阐述的?

答:(1)信仰和理性。阿奎那坚持基督教的信仰,致力于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在调和理性和信仰的矛盾时,将信仰置于最高地位。认为人的理性要为信仰服务,用理性来阐明信仰所指示的真理。(2)教会与国家。这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阿奎那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其核心是论证教权高于俗权。他承认国家存在的合理性,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教权高于俗权的合理性。在他看来,国家和教会虽然都是上帝的创造物,但其目的各有不同。国家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合理性对于社会生活的要求,国家中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教会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的理性的最高要求,即在天国享受上帝的快乐。他承认国家是人的理性的产物,但人的理性来源于上帝的合理性,因此从根本上说,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3)国家理论 。阿奎那的国家理论主要表现在对国家起源和目的的论述上。他承认世俗国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国家目的的问题上,他认为是谋取社会共同的幸福,而幸福生活是一种按照道德原则的生活。(4)法的性质与分类。关于法的本质,他认为法就是“受理性节制”的意志,归根到底也就是上帝的意志;法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们得到的生活和社会福利;法的特征在于法有强制力;关于法的分类他把法分为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四类,并在这种分类的基础上,将永恒法和神法置于更高的地位,由此论证了教会法高于国家法的观念,以此来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

4、 简述阿奎那国家理论的主要内容?

阿奎那的国家理论主要表现在对国家起源和目的的论述上。在国家起源问题上,他承认了世俗国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认为为了把人们团结在一起,维护共同的幸福,社会就需要共同的治理原则、公共的控制机构,即国家法律和国家机构。在国家的目的问题上,阿奎那认为,国家的目的是谋取社会共同的幸福,而幸福生活是一种按照道德原则的生活。对国家的作用,他认为国家的作用有三:一是人们需要一个指导者,二是照顾公共幸福的需要,三是社会需要某种控制力量。在阿奎那的国家理论中,对政体问题的

阐述是另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国家的建立,也就产生了统治权。统治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奴隶的统治权,这是神的安排,是天经地义的;一种是对自由民的治理和管辖权。后一种性质的权力归属问题就是政体问题。他对政体进行了分类,并将受制约的君主政体视为最好的政体。

5、 为什么说马西略的政治思想具有摆脱神学束缚的倾向?

在马西略的政治思想中,已表现出摆脱神学束缚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他提出的人民权力的思想上。马西略从人们的共同需要出发解释国家的起源和目的,认为上帝的意志并没有决定国家的存在,更没有决定国家的目的。因此,国家法律的制定也并非依据上帝的意志,而是人民的权力问题。他提出,法律可以由一个人即君主制定,也可以由少数人组成的议会制定。但不管是君主还是议会制定的法律,立法权都属于人民,人民才是国家权力的享有者。不仅立法权属于人民,而且官吏也应由人民选举产生。他们的职责和权限应该由人民确定。同时,马西略还反对教会干涉国家事务,反对教会的神权统治,否定教会的封建教阶制度,这些思想对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文艺复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文艺复兴于14世纪首先从意大利兴起。从时间上看,自但丁发表《神曲》到培根发表《新工具》和笛卡儿发表《方法论》,文艺复兴历时三百余年,在文艺复兴第一阶段(14世纪到15世纪中叶)提出了人文主义思想,在第二阶段(15世纪中叶到6世纪末叶)文艺复兴逐渐走向繁荣,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等领域,第三阶段从16世纪末叶到17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是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兴起的时期。从内容上看,文艺复兴对近代西方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艺复兴不但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精华,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与创新,又开辟了欧洲文化发展的道路。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与理论指南,同时,它也是文艺复兴运动中最伟大的贡献,世俗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二个主要内容。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展示了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在欧洲历史上,他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首次向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发起猛烈进攻,在文化诸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对日后欧洲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就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来看,在文艺复兴的过程中,平等、自由等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已经形成。在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欧洲的政治思想逐渐出现了世俗化倾向,在政治方法上,理性主义兴起,自然法的思想得以重现并开始成为政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契约论开始出现,西方政治思想开始全面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 宗教改革理论家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宗教改革自15、16世纪开始,是一次来自基督教内部的思想解放潮流。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以反封建、改革教会为目标,成为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分理性与信仰,并在世俗领域中承认理性的地位是宗教改革的理论家们在方法论上的重要贡献,宗教改革的理论家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把政治学从神学中解脱出来,使理性有了发挥作用的空间。进行教会改革,建立民族教会是宗教改革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宗教改革的理论家们提出了建立“廉价民族教会”的主张。民族教会的要求为民族精神注入了兴奋剂,它与民族国家兴起两相印证,成为宗教改革者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不仅如此,宗教改革的理论家们还强调了近代的个人精神,不但为民族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辩护,还在自己的政治理论中初步表达了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这些新教思想在文艺复兴基础上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社会世俗化和民族国家发展的进程,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宗教改革中相关制度的建立则为以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样本。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

2、 马基雅维利权力政治观的结构如何?

“政治学之父”马基雅维利明确地讲政治与道德分开,从权力的角度理解政治,为权力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主张国家的本质是权力,政治就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斗争,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是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核心。马基雅维利主张从人的角度、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来研究现实政治问题,为权力政治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他注重从历史和实践经验中寻找政治统治的规律,其历史主义的方法和现实主义的出发点也为其权力政治观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他还着眼于政治现实,主张将权力视为国家与政治的本质,并从权力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政治和国家的问题,并从权力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总结了君主统治的方略,全面地构架了权力政治观的体系。在权力政治观指导下,马基雅维利提出了国家至上论、反对教会和教皇对世俗政权的干预。权力政治观从权力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国家问题,成为近代西方政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3、 布丹指出了主权的哪些特征?

布丹明确地将作为最高权力的主权赋予国家,从而衍生出了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国家主权概念。布丹指出,主权是绝对的,永恒的权力,在一个共和国中,它是确定的。布丹的主权理论具

备了永恒性、绝对性和独立性等重要特征。第一,永恒性。主权的永恒性意味着不受时间和任期的限制。第二,绝对性。就空间来看,在一国范围内,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它超越了任何限制;就时间来看,主权不受此前时代的限制。第三,独立性。就主权的空间范围看,主权之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最高性,当这一权力超出民族国家这一范围时,他就不再具有支配权,而只有独立性。尽管主权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主权的具体运用却不是无限的。为了防止君主侵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布丹指出,绝对不受限制的主权是不存在的,他认为,主权要受到上帝法、神法和自然法的限制,主权者的权力不能侵犯财产权,作为主权者的国王要遵守契约或协议。这都是主权有限性的表现。

4、 分析布丹国家概念的主要特征。

布丹提出,所谓国家就是由许多家庭及共同的财产组成的具有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其特征包括:第一,家庭。家庭的出现,既是人类自然本性使然的结果,同时带有社会组织的性质。家庭不仅仅反映人类自然本性,也具有法学的性质。第二,财产。共同财产是国家的基础和特征。布丹以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来划分家庭和国家的范围。认为家庭是私有的范围,国家是公有或共有的范围。国家在家庭的私有范围以外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第三,主权。布丹认为,主权是国家的标志,只有拥有主权的共同体才能成为国家。第四,合法。布丹的国家起源理论更多地强调强力与争夺的作用,强调臣民对国家的服从,但他也承认神法和自然法的权威。他十分重视国家的合法性,认为国家需要在神法和自然法的引导下,以维护公民的物质利益为目的。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政治思想有什么特征?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不同的思想家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其中,对革命有重要影响的政治思想大致有保皇派、独立派、平等派和掘地派等几个主要派别,它们分别提出了对英国革命的看法,形成了政治思想的繁荣局面。通过这次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形成了以个人权利、财产权利为核心的权利观念,同时也形成了以限制权力、分权、法治为核心的权力观念,这为英国自由宪政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就其政治思想关注的共同点来看,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财产权成为各派政治思想关注的出发点和归宿。主要是围绕着征税问题,英国的国王与贵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确立资产阶级的私有权也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根源,因此,对私有财产权的思考成为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第二,国王与议会的关系成为人们政治思考的基本主题。围绕着国王和议会的权力问题,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为国王辩护,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有的要求废除王权,建立共和制度,有的主张服从议会的权威,实行君主立宪。

2、 霍布斯如何描述国家的起源的?

霍布斯首次从自然状态出发,以社会契约论解释了国家权力的产生过程。从抽象的人性原则出发,霍布斯对国家的起源与本质做了近代化的论证。霍布斯假设了一个自然状态。他认为,在国家成立以前,人类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具有同等的自然权利,人们之间是平等的,而且每个人又都是自由的。但是,由于人都有一种利己的本性,人们对一己的私利的追求,使自然状态充满了战争,成为“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这种状态使人们的生存时时会受到威胁。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并不是一个非理性的状态,相反,在自然状态中,自然法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其原则引导人们去实现和平幸福的生活。其中,力求和平是第一自然法。霍布斯认为,在自然法引导下,人们只服从理性的训诫,然而,战争状态依然不能避免。因此,要抵御外来侵略和制止互相侵害,人们就必须建立起这样的权力,以便保障大家能通过自己的辛劳谋生并生活的很满意。这就需要大家把所有的权利和权力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数人组成的集体,后者可以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转化为一个意志,代表大家的人格,在公共和平或安全方面做出相应的行为。当人人都这样做以后,这一统一的人格就成为国家。在霍布斯看来,正是自然法的训诫引导人类走出战争状态,通过社会契约成立国家的。

3、霍布斯的主权学说有何特点?他是如何从主权理论出发论证其专制主张的?

霍布斯发挥了布丹的主权理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本质,并指出了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霍布斯进一步提出了专制主义的主张。从主权的性质出发,霍布斯认为,主权者的权力不受任何个人、团体的权力限制,人民只能对主权者表示绝对的服从,不能有任何抵抗。主权者也不受法律的限制和约束, 因为他有权立法废法。霍布斯认为,主权又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构成主权的各项权力都是统一不可分的,任何一项权力的丧失都会导致全部权力的丧失,他特别强调主权万万

不能分,认为权分则国分。霍布斯主要从主权的归属出发,把国家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三种政体形式,从其主权理论出发,他将君主政体作为最佳的国家类型,并提出了一种专制主义的主张。因为主权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能代表的,因此,为了使国家权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他否认了法治,更反对分权,在政体理论上,转向了集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于一身的君主专职制度。他还认为,在君主制国家中,主权者的私利和公益结为一体,君主会象关心私利一样关心公益,因而这是一种更好的政体形式。霍布斯的这一思想,反映出了当时对强大王权的渴望。

4、霍布斯为主权者规定了哪些义务?

根据人民在国家中的基本权利,霍布斯规定了主权者的义务。他认为主权者的根本义务是保卫人民的安全。安全不只是生命的保全,同时也包括生活的一切其他满足,尤其是人民的合法劳动所得的安全。霍布斯将服从自然法作为君主的主要义务,认为政府如果将权力用在别的方面而不是保障人民的安全上,他的行为就是违背了自然法。此外,霍布斯还为主权者规定了一些具体的义务:第一,主权者必须保护好主权,保持主权的完整,而不能将其让渡给别人或加以放弃,以更好地保卫人民的安全。第二,教育人民,让人民了解他们基本权利的根据与理由,学会遵守秩序,服从主权者,学习正义之德等内容。第三,根据良好的法律和平等的原则进行统治,制定良好的法律,以之来治理国家,做到平等施法。第四,确定和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权。以法律的形式对其予以保护,并不得为了私利而侵害人民的财产,否则,人民有权对其提起诉讼。

5、 分析洛克的自然权利思想的基本思想及其要素。

在霍布斯之后,洛克进一步论证了自然权利,并将财产权、自由权、生命权视为自然权利的基本内容,奠定了近代西方自然权利理论的基础。洛克将自然状态视为一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是平等的,并受到自然法的支配,自然法教导人们:他们虽有处理他的人身或财产的无限自由,却无权侵犯他人的自由,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由此,洛克以自然法的概念论证了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认为它们是根据自然法而来的,是人们还没有进入人类社会之前就享有的权利。在这些权利当中,洛克把财产权看作是自然权利中最基本的权利,认为其他权利都要以财产权利为基础,论证财产权利成为洛克自然权利理论的一个核心。洛克以劳动起源论论证了私有财产的合理性,认为正是劳动使财产权成为合法。洛克还认为,政府的目的就在于保护人们的财产,任何权力都不能侵犯人们的财产权。由此,他论证了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从洛克的自然权利理论中,可以看到从古代西方思想中传承下来的自由主义的基本要素: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这些价值观念及其制度架构构成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6、 洛克如何论证法治与自由的关系的?他的法治包含了哪些原则?

洛克的法治理论是同自由联系在一起的,正是通过对自由的界定,洛克论证了法治原则,从而在政治制度上为自由提供了保障。洛克区分了两种自由,一是自然自由,一是社会状态下的自由。洛克认为,人们进入社会状态之后,所要求享受的自由只能是社会状态下的自由,这种自由只能是承认法律约束的自由,它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的准绳,是在规则未加规定的一切事情上能按自己的意志去做的自由。洛克论证了法律的存在与自由的共容,认为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才有真正的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他认为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为了保护和扩大自由,为人们的自由提供基本的保障。洛克认为,正是为了保障自由,人们设立了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指导人们自由而有智慧地追求他的正当利益。因此,他将立法权看作是国家中的最高权力。但他认为这一权力也应受到四个原则的限制:一是目的原则。它必须以为人民谋福利为目的。二是方式原则。它必须以经常有效的法律进行统治,并由有资格的著名法官来执行司法和判断人民的权利。三是财产原则。它不得随意侵犯人们的私有财产权利。四是独有原则。它不能把人民授予的立法权随意转让给他人。这样,通过对立法权的限制,洛克

提出了自由原则、法治原则、财产权原则等原则,并为有效保护人们的生命、自由、财产,实现法治原则,提出了分权原则。

1、 如何看待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① 启蒙运动发生于英国17世纪的后期,并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启蒙运动的最高表现是在18世纪的法国的②法国的启蒙运动提倡科学,宣扬理性,开创了从事实出发的思想道路。它

不但突出了理性方法的内在功能所在,而且在道德取向、价值判断等多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以其巨大的批判性力量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准备。启蒙运动也影响了美国革命。③就思想内容来看,推崇近代的

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主张废除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抨击天主教教义,传播资产阶级的人权与民主等构成了启蒙运动的基本主题。对平等问题的关注和要求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最基本特征。④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出发点和目的,构造了这一运动的基本精神。这对18世纪的法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理性甚至成为18世纪的标志,人们称之为“理性时代”。理性为人们摆脱宗教信仰的束缚做了辩护。启蒙运动继承了文艺复兴的精神财富,成为欧洲历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人代数学和行动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对法国大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简述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

追求政治自由是孟德斯鸠政治思想的主要目标。政治自由的获得只有在国家的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孟德斯鸠提出了分权学说。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权,孟德斯鸠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与司法三个组成部分;第二部分是制衡,他认为,三种政府权力之间应该彼此制约,以达到一种均衡。就分权来看,他将立法分为两种,即创制权和反对权。立法权应该归人民集体享有,他建议采取代议制;为了提高国家处理事务的效率、孟德斯鸠主张行政权应掌握在国王手中;司法权由法院行使,其成员选自人民,存续期视需要而定。孟德斯鸠认为,三项权力应该分开行使,不能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自由便不复存在了。三种权力的划分并不是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核心内容,孟德斯鸠对西方政治思想作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还提出了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思想。在三权中,他认为,行政与立法之间的制衡尤为重要。

3、孟德斯鸠对法的精神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孟德斯鸠从法的精神出发,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本的线索,以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为分析手段,在研究方法上独树一帜,这也成为他研究法的精神的出发点。他强调了法的精神。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一个根本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孟德斯鸠给自己提出两项任务:一是给每个国家的立法者和执政者提供政治准则,以便人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法律制度。孟德斯鸠相信,只要立法者掌握了他所揭示的法的精神,就能制定出符合人类理性的法律,并建立起理想的社会制度。二是教育人民,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奠定法律。根据法律调解对象的不同,孟德斯鸠进一步将法区分为四种主要的类别,即自然法、国际法、政治法和民法。自然法外的三种法都是人为法。他对法律体系区分具有重要意义,它阐明了以私有制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法律原则。在区分三个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孟德斯鸠明确提出,自然法优于人为法,人为法应遵循自然法。为了保证私有财产的神圣性,孟德斯鸠还区别了政治法和民法,他提出,凡涉及财产问题,必须严格遵守民法而不是政治法,只有民法才是财产的真正保障。

4、简述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

作为最基本的政治话语,主权概念代表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这对后来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卢梭指出,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公意的本质决定了主权的特征。卢梭认为,主权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由人民直接行使。由于公意具有权威性、整体性,因此,人民主权也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权威性和整体性。主权的权威性决定主权是绝对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任何个人、团体、法律,都不可能约束人民的主权。人民主权的整体性决定了人民主权是不可转移、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的。人民的主权可是不可转移的,它只能掌握在人民那里,人民亦不可能将主权转移给任何人或团体;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对主权的分割最终会使主权者成为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人民主权亦是不可代表的,代表只会丧失公民的美德和自由。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确认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近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深刻地影响了后来资产阶级国家宪政制度的发展,人民主权的特性决定,实现了人民主权的国家只能选择直接民主制,这就否认了代议制的可能性。卢梭式的人民主权是不可分割的,这就使卢梭否认了权力的分立与制衡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是早期主权理论的一个粗糙复制,存在着种种局限。卢梭人民主权中的主权者极容易成为专横的极权主义者。

5、卢梭是如何论证不平等的产生的?

探求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基础是卢梭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状态下存在着一种真实的平等,人民即便存在着自然的不平等,但这一不平等的影响几乎为零。确认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不平等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一阶段。卢梭将国家的形成归因于富人的欺骗。这样,国家出现了,政府建立起来了。人类的不平等也就随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政治上的不平等。尽管如此,卢梭还是承认,政府并不是开始于专制权力的。设立官职成为不平等发展的第二阶段,但经过契约而形成的权力是合法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秩序是大家认同的。但最初由选举产生的公正权力却

退化了,世袭的首领渐渐习惯于把自己看作是国家的所有者,也习惯于把他们的同胞叫做奴隶,这样,不平等就进入了第三个状态,即主人和奴隶的状态。

6、简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特征。

卢梭使用了社会契约论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基本思想。卢梭假设了自然状态和文明社会两种状态。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们自由自在,彼此孤立,但保持着和平的关系,但这种人际关系很快就因生活困难而难以为继。因此,人们试图缔结社会契约而共同生活在一起,以便以共同的力量来保障每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人们通过相互的契约转让了自己的权力,从而获得了整体的权力,进入文明社会。权利成为个体社会性的基础,而文明的社会则为保障权利提供基础。卢梭这样设定社会契约的过程。他认为,在缔结社会契约时,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全部权利完全转让给集体,并从集体那里获得权利,由于所有的人都让渡了自己的全部权利,所以每个人都能从集体那里获得自己让渡出去的同等权利。这样,竟每个人让渡了自己的全部权利,但他又从集体那里获得了同等的权利,并可借助集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因而,人民就是主权者,他不会损害全体成员和任何个别的人的利益。根据契约,人民的意志成为对于国家全体成员无不具有约束里的根本法,关于们根据契约授予的权力执行法律,并负有维护公共利益的义务。卢梭试图通过和、社会契约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这一方案,既能保持个体的独立,同时又能保证个体可以致身于力量的总和。

7、杰斐逊的宪政民主理论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杰斐逊的宪政民主理论包含了人民主权原则、民主性原则、多数原则、代议原则以及分权与制衡原则等重要组成部分。人民主权理论是杰斐逊宪政民主理论的基础。杰斐逊认为,正是人民的意志组成了国家,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与委托,人民在任何他们认为胜任的事情上都可以行使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的权力。①民主性的原则亦成为美国宪法的一个原则,并通过美国宪法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杰斐逊将人民视为宪法的基础。因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人民自然亦是宪法的基础。杰斐逊坚定地认为,人民的权威是宪法的基础,因此,人民有权依其意志改变政治原则和宪法。②服从多数的决定是“每一个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归根到底,我的原则是大多数人的意志应该起主导作用。③民主及其范围的问题的解决来自对代议原则的承认。杰斐逊主张的代议制通过摒弃直接民主制而将人民的权力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委托给少数人来行使。

1、 19世纪法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状况如何?

19世纪法国的资本主义便是在这种矛盾空前尖锐,斗争空前激烈,政治空前动荡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法国社会长期的政治动荡催生出众多的政治思想流派,它们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在19世纪法国社会政治舞台上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形成了5大流派:1、正统主义是极端保守的封建复辟思想。2、自由主义在政治上反对任何革命性的变革,主张阶级妥协和社会改良,在经济上主张自由竞争。3、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4、无政府主义。5、实证主义。各种政治思想的纷繁多样,变化频频,以及它们彼此间的复杂斗争,成为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2、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

由革命转向改良和保守,由要求建立理想统一的政治秩序转向维护现存的政治秩序,阶级关系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使政治思想领域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冲突成为重要内容。这一时期自由主义适应了资本主义顶盛时期发展的需要,成为19世纪英国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产生的原因是: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了英国的霸主地位。工业革命也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和人口分布,从而打破了英国政治中的原有平衡,激发了19世纪上半叶时英国的政治改革运动。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英国在科学和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重大变化,使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发生的变化。

3、如何认识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思想及其实现途径?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圣西门认为,建立在完全平等的原则上,不承认任何特权,使一切人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按最能利于生产的方式组织起为;消灭一切寄生现象,“一切人都应当劳动,”社会将促进各种个人幸福和公共福利,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工业所得的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对资本广义制度的批判是傅立叶学说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他痛斥资本主义“是颠倒世界,是社会地狱”;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复活的奴隶制”;资本主义工厂是“温和的监狱”和“贫困的温床”。傅立叶得出的结论:在这种文明制度下,贫困是由富裕产生的。傅立叶不仅从经

济上,而且还从政治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最基本的劳动权,连吃饭的权利都没有,因此,他指出,社会契约和天赋人权的说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傅立叶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协作制度”,这是由集体联合的生产和消费协作社会——“法郎吉”组成的。欧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私有制。欧文不仅和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从伦理观点出发,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道义上的谴责,而且还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和工人阶级及资产阶级的对立。在这方面,欧文已经站在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门槛上。欧文所设计的理想的公有制社会方案,是建立共产主义的劳动联合体,未来的理想国家采用共和制的政府形式。他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新道德世界,内部没有交换关系,商品、货币和银行。劳动产品极大丰富,实行“各尽所需、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

4、托克维尔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与意义是什么?

民主思想是托克维尔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对民主问题的阐述,并不是着重于对民主理论的抽象议论和探讨,而是从社会的实际出发,通过比较法国社会与美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展开的。民主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民主运动已经成为一场不可抗拒的革命。他断言,平等与民主的发展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洪流。意义:托克维尔以其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敏锐的政治意识为其同时代人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民主大道。他强调指出,国家统治者背负的首要任务是:对民主的引导;在可能的条件下,重新唤起民主的宗教信仰;洁化民主的风尚;规制民主的行动;逐步以治世科学取代民情的经验;以为民主的真正利益的认识取代其盲目的本能;使民主的政策适应时间和环境的需要。他相信,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法制的社会。他呼吁,一个全新的社会要有一门新的政治科学,应当有新的政治科学和政治理论去帮助人们建立新的世界。

5、边沁如何看待政府的作用?为什么说功利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

1、边沁认为政府的职责就是以奖惩的办法提高社会的幸福。为此,政府必须制定和完善法律,而所有法律都要以“增加全民的幸福”为目的。边沁把立法视为增进社会利益的主要手段,把立法看政府的主要活动。2、边沁的功利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正是在功利思想的指导下,边沁提出了他的政府理论和改革主张。边沁的功利思想,个人利益被视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基本动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人的根本道德原则,求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和个人利益的所在。因此无论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应以增加人和社会的幸福,减少人和社会的不幸为目的。他认为:一个政府的好坏主要应该以它所提供的富裕、安全、平等来衡量。边沁一边倡导革命,反对保守和僵化。为了使改革能得以实施,边沁强调了对现存制度进行自由批判的重要性。他指出:一种制度如果不受到批判,就无法得到改进。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的服从,自由地批判。”边沁的改革建议对19世纪的英国法律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6、密尔自由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他对传统自由主义思想作了哪些修正?主要特点:密尔继承了洛克以来的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坚持个人自由至上的自由主义基本原则,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最精辟地阐述了个人自由。密尔对个人自由的探讨,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是扩大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了寻找个人自由的合理范围,密尔把人的全部行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行为会涉及他人,另一部分行为只涉及本人。以此为基础,密尔阐述了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密尔认为,无论社会对个人的强制手段是法律的物质力量还是舆论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以“群已权界”为界。修正:密尔对放任主义进行了修正。密尔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认为国家应当奉行不干涉政策。他赞同放任主义,主张每个人按照自己的道路追求自己的好处。然而,密尔又根据他的功利主义原则提出,为了增加快乐,免除痛苦,国家不能只是一味放任,还应积极地为人民提供更多的获得自由的机会。他提出,为了提高人民的美德和智慧,国家可以强迫人民完成义务教育;为了保护儿童,国家可以对不准使用童工立法;为了扶助穷人,国家可以通过“济贫法”提供救济;为了使属地殖民化,国家可以支持地理科学考查。因此,为了伟大的善或利益,国家可以实行国家干涉。密尔对放任主义原则的修正,为国家更积极地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

1、如何理解周公政治思想特点是重在调节?

周公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概括地总结了周灭商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以注重调节为特色的政治思想。周公首先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他否定了天命不可变的传统观念,认为天命的存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天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德政的表现即民情的好恶,通过体察民情就可以了解天意。这一理论就要求统治者要有一定的政治危机感,实际上提出了推行治国的积极政策,以及改善政治状况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保民,就是要处理好统治者与民的关系,实现

周朝的长治久安。这就要求统治者在治民的态度上要敬慎,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贪图享乐、恣意妄为,要注意体察民情。慎刑罚,是要根据成法成典用刑,不能随心所欲。用刑时要考虑犯罪者的态度。施刑要出于善心,要慎重。周公主张按照德的思想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保证周朝统治长久。其中重王权、重调节的认识倾向对此后政治思想的发挥子具有重要的影响。

2、儒家学派政治思想基本特征?

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重道德、将礼仁为特色。他们注重的是政治秩序,着眼于从整体上调节社会关系,而不大关注富国强兵。他们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天下有道作为政治发展的目标和理论建构的指导,以人性学说作为其建构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儒家学派崇尚礼义,即尊卑上下的等级秩序。他们倡导以礼为国,提倡礼治,将礼视为治国、治民的基本手段,注重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关系,将礼视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准则。希望礼能够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社会规范,使人们的行为有章可循,从而实现井然有序的政治局面。儒家学派极为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政,主张实行仁政,以德治国,并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他们主张人治,希望由圣君贤臣治国,认为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是实行理想政治的前提条件。儒家学派尊崇孔子。无论儒家哪一支派,都尊奉孔子为祖师。

3、礼治理论的内容和实质?

礼治是儒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之一。孔子首倡其说,其后荀子对礼治的论述最有特色,作为儒家政治思想所倡导的礼,其在本质上强调尊卑上下有序的等级原则,礼治的核心就是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关系,约束人的行为。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传统,首倡为国以礼,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手段,他所说的礼,就是遍布于社会政治各个层面的尊卑等级,是一种最为重要的治国方针。孔子也肯定政、刑的作用,但认为与礼相比,他们只处于次要地位。同时,孔子倡导以礼为国,提倡礼治,将礼视为治国、治民的基本手段,注重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关系,将礼视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准则。孔子认为实行礼治最重要的就是要从正名开始,使全社会尊卑上下等级名分适宜得当,名实相符,使礼能够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社会规范,使人们的行为有章可循,从而实现井然有序的政治局面。荀子也认为礼是治国、治民的基本手段,认为它能够依照等级原则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身份地位与行为,协调利益关系,达成社会政治秩序的平衡与稳定,认为礼的根本性功能就是分。即按照礼的等级原则将人分为高低贵贱贫富,并据之确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一个贵贱有等的秩序井然的社会。因此,在儒家看来,礼治是治国的根本手段,遍布社会政治各个层面上的尊卑等级,是一种政治原则,是最重要的治国方针。对个人而言,礼是必须遵行的行为规范,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君主拥有和执掌最高政治权力。

4、什么是无为政治?老子和庄子提出无为政治的依据和实质?

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基本政治主张, 无为不是统治者放弃统治,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以达到治理,其实质是“为无为而无不为”。其主要内容:一是君主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具体说就是要薄税敛、轻刑法、慎征伐、尚节俭。二是使民无为。就是要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政治上和文化方面采取适当办法,消除能使民有为的条件。无为政治提出的依据是基于道家学派对“道”的考察。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因而人类社会要受到道的制约。道的本质是无,而人类社会的特点是有。有是对道的本质的背离,因而,理想的政治就要依据道的本质回归自然。“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效法“道”,也应以“无为”为主。庄子更看重道的自然本体和自然规律的性质,因而主张遵循道的自然和谐的本性来看待社会政治。他认为,天道循其自然之理运行,万物才得以生成。天道、帝道、圣道是相通的,其要决是虚静无为。所以政治上要无为,这才是对事物规律的遵从。

老子期待着使民不能有为,民风就会复归于善良、淳朴,社会也就好治理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政策,体现了老子政治思想的本质。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求统治者遵循道的要求办事,以无为、不扰民的方式实现对社会的治理,这体现出了一种更为高明的求治方式。庄子的无为也是为了通过不扰民的方式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

5、墨子是如何论述尚同政体的起源及其运作方式的?

墨子提出尚同主张的理论基础是关于国家、政治的起源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墨子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历史上曾有一个“未有刑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人都是平等的。但这却一个混乱的时代。其中一人一义,十人十义,导致社会冲突和斗争的出现。墨子认为,要想摆脱这种状态,就要将义统一起来,为此就要建立“刑政”,设立“政长”,政长之首是天子。然后由上到下建立一套政长系统,

建立了政长系统就能够将社会上分散混乱的“义”统一起来,这就叫做“尚同”。义统一地由政长统一起来,再交给下面的臣民执行。在运作方式上,墨子认为,尚同的运作基本原则是下服从上,即下级层层尚同、服从于上级,最终做到所有臣民都同天子保持一致,以天子的是非为是非,实现思想和行为上的高度统一。墨子还认为,在法令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卿大夫、国君、天子掌握着“总义”、选义“的权力,经过层层尚同,最终将法令集中到天子手里,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6、如何评价道家社会政治批判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道家庄子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对现实社会政治持批判态度,老子开启其端,从道出发,对统治者的严刑苛法和横征暴敛进行了批判,把当权者作为强调头子,认为正是他们的横征暴敛导致了百姓的贫困和他们的反抗斗争,这对促使统治者改良政治是有积极意义的。与老子相比,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更为激进,他主张取消人的一切社会生活,使人彻底回归自然,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对社会政治的批判是激进的,他不仅鄙薄政治、权力、帝王、财富、名利,还对人的知识、智慧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也全面予以否定。这种认识中蕴涵着与当权者的某种对抗,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积极意义。不过庄子否定社会进步,否定人类文明多数成果,期望借此找到解脱和自由之路也带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因为人类回归自然的结果只能是更大的不自由。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回归自然只能给那些政治上的失意者和反对派提供精神出路,庄子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想说到底还是帮了统治者们的忙。

7、简述墨家的尚贤思想?

尚贤思想是墨家的基本主张,在他设计的政治体系中,圣王、贤臣是一同天下之义,建立统治秩序的必要条件之一。墨子生活的时代,贵族政治是主流,各诸侯国君在选用官员时的基本做法还是任人唯亲。墨子不满于这种状况,认为有的诸侯国政治混乱的原因就在于不能任贤使能,针对这种情况,他主张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再将选材局限于“富贵”、“亲戚”的狭小范围。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圣王,把那些真正有才能和德行高尚者挑选出来,给他们适当职位和相应的物质待遇,选用贤才要不拘出身。墨子主张官员要有一定的流动性,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墨子认为,贤能的标准是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使用贤才的方法是置三本,即给予他们必要的爵位、俸禄和权力,否则贤才难以树立权威,以发挥才能,实现治理。尚贤主张反映了士阶层的政治期盼。

8、法家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

法家主张因时制宜,进行变法,并将之付诸实践。崇尚法治,以法为治国的不二法门是法家政治思想的显著特点。法家认为依法而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法是治国理民的根本手段,如果没有法令,就不可能达到统治的目的。法家思想家反对人治,认为人治随意性大,没有一定标准。人治将国家、政治寄托在君主一人的才智上,容易导致政治危机的产生。人治就要尚贤,而贤人对于统治国家和治理百姓来说并不是重要的。因此,人治不能保证治理国家,制定完备的法律并严格执行才是治国之本。法家认为法有定分止争,立公去私,鼓励百姓积极从事农战,增强国力的作用。在立法原则上,法家主张法要面向现实,因顺人情。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都要遵照“立公去私”的原则,并严格执法。发应由君臣共守,法律一经公布,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应严格遵守,以法令作为个人言行的准则。

法家法治思想的政治实质:法家思想家们大讲法之公而不私,但是,在君主政治条件下,君主作为最高政治权力的所有者是高于法律之外的。立法、变法的权力既然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又是全部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在这样的条件下,法律只能成为君主统治天下,谋取私利的工具。

9、法家权势思想的内容和政治实质是什么?

权势包括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自然之势指在既定条件之下运用权力,君主本身是最高统治者,这就是自然之势。人为之势则是指在可能条件之下能动地运用权力。人为之势则是君主通过自己的后天努力所获得的政治上的权威;法家重视势的作用,认为法和术的运用都要以势为前提,没有权势,君主就无异于常人,法和术也就失去了依凭。重视权势是法家学派的普遍性认识。法家还提出了君主保住势的方法,即权势要集中,要善于借助外力,要发挥君主的主观能动性,不尚贤等。其权势思想的政治实质:势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基本凭借,法家权势理论反映了法家对现实政治中,权力的地位、作用,特别是权力对君主专制的意义的认识。

10、法家术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是什么?

术就是统治者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以及控制与反控制的手段。术既包括君驭臣之术,也包括臣弄君之术。术主要是君主用来控制和对付群臣百官的。它只能由君主独握。法家认为,治理百官是君主政治生活中的要务。权术是君主治吏的最佳手段,它对君主控制百官和保有权力具有非常的意义。术治的内容包括:在官员的管理上,要任能而授官,循名责实。在君主决策上,要兼听而独断,在权责分配上,要做到君主无为,臣下有为,统治者还要学会适当的阴谋之术。法家术治的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保障君主的利益。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术的使用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利、权相争,使君主政治显得更加残酷和无情。

1、如何理解秦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

秦代继续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并继承和发展了法家的思想,使法家思想走向了极端化,这是其政治思想的一个突出的特征。秦朝继承了法家的专制主义思想,认为思想的不统一与法令制度相矛盾,同时也有损于君主的权威,并主张与政治的统一相适应,要有思想上的统一,由此,秦朝坚持思想文化专制的主张,要求以法家思想同意全国人民的思想,并在政治上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以期达到取消异端思想,实现思想统一、巩固统治的效果。秦代政治思想的特征还表现在:将法家思想极端化,论证君主纵欲享乐的合理性,主张君主应实行严刑重罚,轻罪重刑,并要求君主独断,使用督责之术驾驭臣民,使天下人不敢不从,以使臣民竭力为君主效劳。秦朝极端化的观点既不利于法家思想的发展,也不利于秦朝的统治。督责之术强化了君主个人的独裁,阻遏了统治集团其他成员参政议政的可能,使得秦统治者的应变能力急剧下降,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

2、贾谊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

贾谊政治思想的特征有三点:(一)贾谊对秦兴亡历史的总结与分析反思最为深刻。贾谊认为,秦统治者的致命错误在于没有进行政策调整。他认为,取得天下后,统治者就应该及时调整政策,施行仁政,以顺应人心。秦朝统治者却施行暴政导致民心背离,社会冲突不可调节,使得社会冲突加剧,事实上削弱了秦的统治基础,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二)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他主张实行礼治,他虽然重礼但不排斥法,而是主张礼法并用,其政治思想具有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的特点。(三)他使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达到顶点。贾谊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民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同时,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他是唯一一个提出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的思想家,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贾谊关于强秦二世而亡教训的总结和重民思想等对于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董仲舒天人合一政治思想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答: 董仲舒把儒学与阴阳五行融合起来,重新塑造天的权威,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即天人合一政治论。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在天与人的关系上,董仲舒认为,天创造人,天与人相通又涵容人,在天人关系中,天是第一位的,人是第二位的,天人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主从关系。人必须服从天,遵从天的意志。奉天是处理人类社会政治问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在天人合一论的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君权天予说,阐明君权的来源和权威性。他认为,只有君主才有与天沟通的能力。君主是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来进行统治的。君权神授说直接导出了君尊臣卑,维护了君主的集权与专制。董仲舒还主张,天的权威是高于君主的,君主要受天的约束,如果君的行为不符合天意,不能以德为主治天下而出现失误,天就会以灾异对他进行警告,要求君主改正,适当调整政策。如果君主一意孤行,天就会给予责罚,必有灾祸降临。这就是所谓“天谴说”。天谴说的提出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有利于用天的权威来更有效地约束君权,也为臣民提供了批评政治、发表政治意见的工具。但天的权威极为虚幻,在没有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以天制约君权往往会流于空谈。天谴说体现了统治阶级自我调节的愿望,是其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董仲舒还借助天道运行的规律即阴阳之道,论证了三纲五常和封建等级原则的的合理性。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论证了君权至上的原则,在政治运作上能保证权力归属于天子,保证君主的权威,同时在政治运作上有保辅佐、化险为夷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统治阶级的政治适应能力。

4、什么是独崇儒术?董仲舒提出独崇儒术的依据和实质是什么?

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确立新的政治指导思想成为时代的课题。董仲书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要求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他认为,大一统也包括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思想统一是政治统一的需要与思想保证。他认为,当时思想领域内多种学说并存的状况不利于政治统一,是政策缺乏稳定性与连续性,因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也即以儒家学说统一思想文化,作为政治的指导思想。这一主张得到汉武帝的采纳,儒学上升为政治指导思想。此后,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入学在政治中的指导地位完全确立起来。依靠政治权力,儒学由民间学术一跃而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是中国政治思想演进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思想文化专制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君主集权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既维护专制等级,又重视德治教化,以缓和矛盾,较好地满足了统治者的多方面需要。历代帝王都尊崇儒学,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5、曹操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是什么?

汉末割据势力都十分重视延揽、任用人才,其中,曹操在人才选用、管理上表现最突出,成效也最显著。其要点有:第一,曹操对贤才作用和用贤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基于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曹操确立了重用人才的指导思想。第二,曹操认为贤才不能靠偶然的方式来得到,而应主动求取。第三,曹操改变了传统的用人标准。坚持从实际出发,扭转了重门第、重德行的传统,主张打破出身、门第、儒家道德标准的限制,选用有实际政治军事才干的人,扩大人才的选取范围,聚集天下人才,以形成高智能的统治集团。曹操的用人思想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务实精神,而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拥有众多有实际才干的文臣武将,也是其得以在群雄纷争中脱颖而出取得优势的重要原因。

期末复习指导22——简答题(第九章)

1、如何理解唐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都达到成熟阶段。相应地,政治思想进入综合、深化阶段,走向成熟。具体表现在:

(1)儒学复兴。经王通和贞观统治集团的努力,儒学由衰落走向复兴,重获主导地位。王通的政治思想以儒为主,也有佛道成分,体现了南北朝以来思想融会合流的趋势。

(2)当朝君主、大臣如李世民、韩愈等积极探讨为君之道,治国之术,使其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的唐初君臣集团积极倡导重民和政治调节。民本是李世民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突出部分。

(3)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做了总结。柳宗元作《封建论》一文, 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高度,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他的观点“代表着郡县制的最高成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2、李世民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

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以民为本,积极减轻民众负担,缓和与民的关系。民本是李世民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突出部分,也是以其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共同思想主张。民本思想认为民为国本,统治阶级在政治上要以民为本,围绕民本来制定和执行政策,其内容主要有:立君为民、民养君、民择君。民本理论表明统治者必须考虑和顾及民的欲望和利益,不能为所欲为。李世民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崇尚节俭,轻徭薄赋,澄清吏治,它是对以往民本思想和实践的全面整理和总结,在实践上巩固了唐王朝的统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唐的鼎盛奠定了基础。但它是以专制统治为前提和归宿的,与民主思想无涉。李世民极力争取君民和谐的君主政治,非常重视政治调节,虚心纳谏,鼓励进谏,从谏如流,形成了比较和谐的君臣关系,凝聚了统治集团的力量,稳定了政治,推动社会的复苏繁荣。其纳谏、求谏思想在历代帝王中是非常突出的。

3、韩愈道统论的政治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道统论是韩愈为强化儒学的真理性而提出的学说。唐代佛教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影响很大,佛道的流行引起尊崇儒学的士大夫的不满,他们主张排抑佛老。韩愈从维护儒学正统地位、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及国家利益出发,坚决排斥佛老。他将道作为其思想的最高范畴,认为佛道之道与儒家之道有着原则性区别。他认为儒道以仁义为其核心内容,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它注重道德修养,积极参与政治,通过内圣外王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入世性和政治性,有利于对国家的积极治理,对政治状况的改善有着极大的政治意义。而佛老之道则消极避世,无助于政治生活的改善。他提出的道统论着眼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韩愈提出了道的传承系统的问题,并虚构了一个道的代代相传的系统,即道统。道统的思维方式来自佛教。他认为道是一脉相承,儒学之道的产生远早于佛老,是华夏文化之正统。道的传承有圣王也有圣人,而孟子之后,儒家经学不能继承道,将道发扬光大,只重儒学的皮毛说法,而忽视其根本,结果导致儒学的衰微。解决的方法就是破除经学旧说,以道为核心,重建儒学,使儒道能够代代相传。而他自己就是这个任务的完成者。韩愈提出道统论的实质是:吸收儒家传统思想材料,并借鉴佛道,以道对儒

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做出新的概括和抽象,以提高儒学的理论水平,保证儒学地位,与佛道抗衡,同时更好地促进政治生活的改善。

4、如何看待李世民和柳宗元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民本是李世民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突出部分,也是以其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共同思想主张。民本思想主要是:立君为民、民养君、民择君。民本理论表明统治者必须考虑和顾及民的欲望和利益,不能为所欲为。统治者既要统治民,剥削民,又不得不争取民。民本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民本是一种治民安君的基本策略,包括:统治者无为节欲;因民心,从民欲;以农为本。治民应崇尚节俭;轻徭薄赋,不违农时;澄清吏治。李世民的民本思想是对以往民本思想和实践的全面整理和总结,在实践上巩固了唐王朝的统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唐的鼎盛奠定了基础。柳宗元的民本思想主要有:君民关系上,以民为国本、君本;在官民关系上,柳宗元提出了“吏为民役”观点。柳宗元的民本思想对传统思想有突破之处,表明了他对现实政治、吏治败坏等不良现象的不满,反映了其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柳宗元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政治上,他维护郡县制、中央集权,关心民生,批判社会弊端,务实求治,勇于改革;学术上,他对传统思想既有继承又有所发展突破。

1、 如何理解北宋改革思想的主要特点?

内忧外患,恶化了宋代的政局,也深刻影响了宋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使当时形成了一股改革思潮。北宋的改革思潮针对现实社会政治危机而提出,大多着眼于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范仲淹等人的改革思想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要求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减少冗官,提高效率,他们主张对科举制进行改革,改变原来以辞赋取士的办法,着重考察应试者的政治知识和实际政治才能。在官员的选拔上,他主张要先考察侯选者的德行,再考察其他,他们还主张限制恩荫的数量和范围,以广纳贤才,革冗滥之弊。他们还主张改革官员管理制度,以实际功绩、才干作为赏罚依据,建立奖优汰劣的管理体制。范仲淹对军事问题也很重视,强调军事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对军事人才的选拔。李觏则注重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以达到富国的目的,认为国家应强本节用,发展农业生产,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解决财用问题。李觏还主张强兵,要求整顿军队,选连精兵强将,实行军屯制度,设置乡民间怒军,加强国防力量。他们的理论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提供了有益参考,是王安石变法的先声。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中,也多侧重于财政问题的解决,要求国家应强本节用,发展农业生产,节约开支;注重人才,要求以实际才能为人才选拔标准,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同时,王安石还提出了变革法令的思想。务实求新,着眼于富国强兵,从经济、人才、军事等方面促进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巩固宋朝统治,这是北宋改革思想的共同特征。

2、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征?

宋神宗在位期间,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被起用,主持政治改革,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影响巨大。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王安石改革侧重于解决财政问题,把理财视为政治的当然内容,为理财正名,要求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作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途径,重视节约开支的重要性。王安石还注重立法与变法,认为法之善恶关系天下之治乱,立善法是致治的关键。他鼓吹法令制度的改革,以之为政治上的急务,并付诸实践,他以法先王为指导思想,要求法先王之意,注重从现实出发制定法令制度,认为这样法令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认为法令要因时而变,以适应新的社会条件。王安石还非常注重人才,他批评了国家人才匮乏的现状,极论人才对改革求治的重要性,主张求才;他以是否赞同改革,主张变法,以及是否具有治国理政的实际才能作为选人标准,实行了一系列改进和完善人才教育培养的措施;在人才的选拔上,他注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和以才取才,并对备选者的德才进行严格考察;在人才任用上,他注重因德授任和久其任。王安石变法对增强宋国的国力、巩固其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改革只是立足于缓和社会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宋朝积贫积弱的问题,此外,王安石变法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勇于进取,又非常务实,着眼于富国强兵,从经济、人才、军事等方面促进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巩固宋朝统治,改革思想较为全面,这是王安石改革思想的基本特征。

3、如何评价郝经的用夏变夷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为推动统治者接受汉法,以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郝经提出了用夏变夷论。郝经把道作为其思想的重要范畴和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了“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的主张。中国之道实际上就是儒道。郝经认为,作为中国之道,儒道是政治权力的理论基础,是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只有践行道,所获得的政治权力才是合法的。是否可以得到天命眷顾,与地域、民族无关,关键是是否符合道,民众对统治者是否服从也在于统治者是否依从儒道。郝经主张如果蒙古统治者能尊崇儒学,推行儒道,就可以合法地据有天下,统治汉和其他各族人民。郝经还要求儒生们认清形势,积极地与统治者合作,以保存和发扬儒学。郝经的观点是华夷之辨在当时的应用和发展,他认为异族统治者如果能够接受中原礼乐,

也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天下的主人,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在文化上征服征服者的过程。郝经的这一观点表明儒家试图从思想上对蒙古统治者进行改造,使之代表汉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即用夏变夷。用夏变夷也是儒家传统权变思想的一次运用,是权变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在接受统治与蒙古统治者合作中保持和发扬儒道,这一观点消除了儒家与新统治者合作的心理和理论障碍,有助于使儒学得以保存和延续。用夏变夷体现了儒家文化强大的适应能力,客观上有利于汉蒙文化的交流,也使儒学得以保存和延续。

期末复习指导24——简答题(第十一章)

1、如何理解朱元璋集权思想的主要特点?

朱元璋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极力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强化国家机器和对全国臣民的控制,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他认为元末社会混乱的原因是纲纪废弛,因此他以正纲纪为急务,整顿纪纲,采取君臣吏层层节制,吏臣君层层服从的体制,以保证君主的政令、意志得到严格、认真的贯彻。他还总结历史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进行制度建设与调整。修《女诫》严禁后妃干政;罢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反叛;废大都督府,保证军权由皇帝控制;借惩办胡惟庸之机,罢宰相,提高六部地位,使之直接听命于皇帝。通过这些举措,朱元璋的个人专制得到显著加强。朱元璋的专制思想与行为还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其具体做法有:一是遵奉程朱理学;二是以八股取士;三是大兴文字狱;四是禁止异端邪说。朱元璋认为,官吏是君与民的中间环节,官吏廉能与否及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君与民的利益。由于立国后仍有许多官吏吏治腐败,不听劝谕,胡作非为。于是他决定采取断然措施,整肃吏治,他严刑

苛法,重典治吏,并注重惩戒教育,使之知法、守法、畏法。鼓励民众告奸,发动民众借助民众的力量来制约、监督

管理。朱元璋的政治思想代表了明清统治者集权与专制的思想本质。

2、王守仁心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征?

王守仁心学思想中,心有多层含义。心不是一个物质器官,而是指人的感知和认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身的主宰。它支配人的感觉器官,使人具有感知和认识能力,也支配人的行为。他认为内在的主观精神必然要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物也在这种联系中产生。他夸大了认识能动性,认为正是因为心运动和与外界的联系,外物才存在、才有意义。事物无法独立存在,只是心的表现而已。总之,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源。他把良知作为自己学识的核心。心的本质是至善之德,良知、天理则是心的不同表现。他从心为万物本源出发,进一步阐述了心与外部世界,主观与客观的联系。他提出了万物一体说。认为天地万物与人都是一体,他们彼此相通、和谐统一的基础就是心。良知贯穿于万事万物中都各种事物因良知而存在,又因良知而得以统

一。他要求存理灭欲,通过省察克己致良知,破心中贼。他还要求将这种思想付诸实践,因而在知行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更强调行,以矫正当时普遍的重知轻行、知而不行的风气。

3、泰州学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是什么?

心学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十多个不同流派。其中以泰州学派最有特色。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该学派以王艮和何心隐为代表,其思想的主要内容有:⑴百姓日用之道――道的世俗化。王艮将道进一步世俗化。认为道的内家是百姓日用,并无神秘之处,百姓日用成为衡量道的标准,圣人之道也不能脱离百姓日用,否则便背离了道,属于异端。而且,圣人不能垄断道。道既然以百姓日用为内容和依旧,则不仅圣人、就是普通人也可以体道、行道。广大下层群众也可成为践行道的主体。王艮认为凡、圣之间没有根本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上智下愚旧说和封建等级制度。⑵平等思想。王艮的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先,人我平等。人我之间地位平等,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即实现人我的平等共处。其次身与道平等。在身与道的关系上突出强调身的重要性。王艮不仅强调人在与道、与他人的关系中的独立性和地位,还注重为此寻找现实基础,因而提出了安身、保身的问题。强调生计问题的重要性,尊重人的物质欲求,王艮还提出了人人君子的社会政治理想。何心隐也肯定人的自然欲求,认为声、色、味、安逸等欲求是与性相伴、与生俱来的,因而无可非议。所以他主张对人欲不能禁绝,而是要有所节约,即寡欲。他讲的仁义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不再是等差之爱,而是将亲亲和尊尊的范围扩大为一切人。他的理想政治是君臣师友。他提出了君臣、师生、朋友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即

“会”。认为仅仅是根据达道的程度不同,人与人之间才有上下、师生之分,但“人人师友”,人与人之

间应是没有政治压迫,也没有经济剥削的融洽和谐的关系。泰州学派从万物一体、人性自然出发,否定道的神圣性和凡圣差别,肯定个人利益和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向往人人君子、君臣师友的平等社会,有力地冲击了礼法各教等传统教条,批判了政治弊端。

4、什么是“破心中贼”?王守仁提出这一思想的政治意义是什么?

“破心中贼”就是“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王守仁提出这一思想其政治意义是为了达到革除人们超出其社会地位的物质欲求和犯上作乱之心,即人欲。而保留良知、天理,回归封建道德。这样的人当然是纯善无恶的顺民。他认为用致良知教化民众,则有破心中贼的奇效,如果人人如此,统治就会安如泰山,通过强化封建道德来维护封建统治。

5、黄宗羲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什么?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对君主政治的批判和反专制的思想。黄宗羲提出了君主与天下关系的问题。他从天下为主、其利为公、君主为客、其利为私的观念出发,对秦汉以来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抵制。认为君主制度的危害有:第一,君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拼命追逐和享受它,而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第二,他认为封建法制为非法之法。第三,批判君臣主奴关系。他一反传统思想,提出新的治乱判断标准。他揭露了君主专制给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活本身造成的巨大损害,表现出强烈的抵制性,就如何改造政治体制、理顺政治关系提出了许多创见。黄宗羲崇尚三代政治。主张宰相理政、学校议政、方镇御边。黄宗羲认为明朝政治紊乱及其灭亡重要原因就是废除了历代相沿的宰相制。使君臣关系进一步恶化,君臣地位相差大,再无需君主礼遇之臣。同时不能弥补皇位世袭制的弊端,另外还便利了宦官专权,他主张由宰相领导六部、辅佐君主。黄宗羲吸收以往各代政治中有调节性功能的因素,提出学校议政的观点,希望由学校担负起对中央和地方政务的监察、品评的职责,以经常化、制度化的方式夸大政治参与、强化舆论监督。方镇御边是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他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其弊。他参用两者在边境设置方镇,主张方镇可享有自行征收田赋商税、辟招官员等方面的权利;其地位接近封国,这样有利于巩固边防。

6、顾炎武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顾炎武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其一,对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体制的批判。顾炎武也提出天下的概念,并把之置于国家之上,他认为一家一姓之兴亡并不代表天下的兴亡。保国家是君臣的责任,而保天下则低微如匹夫、妇者也有责任。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点的来源。区分了国家与天下,这就使人们能在更宽广的范围内认识探讨政治问题。顾炎武区分公私,以天下为公。他崇尚三代,认为三代公天下,以后则私天下,自君主化公为私之后,社会就陷入长期的混乱和不安之中,以权利私有为特征,以君主私利为依归的君主政治制度正是天下不治、弊端重生的根源。他对君主的尊贵性提出了怀疑和否定,认为君主不可作威作福,损民自足。其二,调整改革集权体制的设想。他认识到君主高度集权体制的弊端,因而主张对之进行调整,合理配置权利,以矫治君主过度集权之失。他认为当时政治体制上突出问题是:中央集权,地方无权。为了调整当时政治体制,他提出了中央、郡县、乡亭、宗族层层分权的设想。地方官实行终身制、世袭制,在人事、财政等方面予以较大的自主权。同时地方要接受上级的领导和控制。他认为这样即可使地方官关心地方事务专心治理,从容施政,同时也可以矫治分封与郡县之弊,而收到天下大治的效果。

7、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1、对政治体制的认识。王夫之也以天下为公,君为私,并极力推崇公的价值。在君民关系上他认为民是君存在的根基。他分析了君主制度的弊端。认为君主为了满足其物质贪欲而横征暴敛,造成了民众的痛苦;在君臣关系上他认为君主应尊重大臣,他不赞同君集权、臣无权的做法,主张授予臣子特别是宰相一定的权力;在社会历史观上,他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化的,因此治国不必法古。他主要通变改制,反对美化三代,尽复古制的观点,并肯定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进步性和必然性。2、政治哲学上的成就。王夫之精研儒学,对佛道也有深入的理解。在对各家思想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他综采各家所长,形成了内容丰富庞大的政治体系。A、理势关系与通变思想。在理势关系上,他认为得理自然成势,而顺势则必然合理。势中蕴含着理,理也要通过势表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不能截然分开;他认为时、势、事、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鼓吹社会变革。B、理欲关系。王夫之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认为理欲同源,理不能脱离欲而单独存在,将理欲绝对对立起来,存理灭欲是错误的。这种理欲观反映在社会实践上,就是要对人的物质欲求给予一定的满足,同时要注重功利,而不能空谈性命义理。C、道器关系。王夫之认为道为本,器为末;器具有普遍性;道器相须,两者是不可分离,相须相用的关系;在处理道器关系上他主张尽道审器,尽器明道,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他以这种观念认识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问题。在法和人的关系上,他认为礼法体现道,人则能弘道,所以要结合两者,任人与任法并重不能偏

废。政治、伦理原则同政治制度、人际关系也是道器关系的体现,由于道器是可以变化的,所以统治者要重视对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的调整。王夫之是传统政治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近代,其思想的价值为人们所发现和承认,对推动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变革和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8、为什么说李贽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中最具个性的人?

李贽的政治思想具有反传统的特征。李贽讲道是自然。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个看法在理学思想的传承中具有叛逆性。他还提出凡、圣无别。认为,圣人能作到的,普通老百姓,甚至下等人都能作到。不要瞧不起民间普通老百姓。普通老百姓做不到的事,圣人也做不到。不要把圣人看得那么高。李贽还提出了男女平等问题。平等思想是到了近代社会以后,辛亥革命前,以至到1915年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转型过程中提出平等、男女平等、打破枷锁、打倒孔家店、批判封建专制主义、追求婚姻自由的。这些认识,其中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非常重要,其思想源头可追溯到明朝中期李贽。李贽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他提出,尧舜与普通人是一样的。这是对等级制度的否定,男女平等是对三纲的冲击。这个认识是超时代了。李贽在王守仁心学上有所创造,提出童心说,根据童心,使得在认识上,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张扬。童心是人本心最本质的东西,最真善美,最好的东西。这使得人在认识上的主体性体现出来。李贽对孔子的圣人形象提出异议。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提出质疑。他还攻击道统说,主张学术平等。李贽提出私利合理,反对儒家的利公去私,大公无私,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原则,道德理想。正因为李贽具有上述富于个性,富于批判性的思想而为封建社会所不容,所以他因“敢倡乱道,惑世诬民”而入狱,死在狱中。作为一个思想先驱,他的社会批判认识在中国政治思想里是绝无仅有的。


相关文章

  • 浅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班主任的工作特色
  • 教育论丛 浅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班主任的工作特色 潘磊程科王逊 (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摘要:班主任队伍在高校思政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这一特定角度出发,结合中 ...

  • 中外思想政治史
  • 一.名词解释 1. 斯多葛学派:因通常在雅典的画廊讲学而得名,是希腊时代一个有极大影响的思想派 别,被认为是自然法理论的真正奠基者. 2. 哲学王: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利,被置于等 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 ...

  • 鲁迅与中外文化比较
  • 作者:项义华 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8年08期 重视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在文化比较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文化观念,是中国近现代许多思想文化大家的一个显著特点.翻开严复.梁启超.陈独秀.胡适以及杜亚泉.梁漱溟等人的著作,人们不但可以看到许多与 ...

  • 选用高素质党务干部做好国有参股中外合资企业的党建工作
  •   无锡威孚集团有限公司为国家大型现代企业集团,中国机械工业核心竞争力百强企业,在中国,%以上的车用柴油机使用威孚柴油喷射产品。威孚集团党委是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多年来,公司党委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在集团各种所有制企业中都建有党组织,不留空 ...

  • 青岛理工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籍教师评聘管理办法
  • 青岛理工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籍教师评聘管理办法 时间:2009-10-05 18:25:45 来源: 作者: 为使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外籍教师评聘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以适用于我校培养国际型复合人才的需要,特制定本办法. 外籍教师的聘 ...

  • 人大国际关系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 人大国际关系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本文首先是人大国际关系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介绍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 ...

  • 中外新闻事业史教案
  • 中外新闻事业史教案 课程内容:本课程分为两部分,中国新闻事业史部分主要讲授我国从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脉络,包括近代报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新闻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重大新闻宣传活动的历史概 ...

  • 中外文化比较
  • 中外文化比较 中外文化比较所说的是中国同西方一些国家在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我认为中外文化最大的差异在于他们的人文与审美观念的不同. 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起源不同,又经历了相对封闭而又漫长的发展过程,所以在对事物的认识和自身的思考方式等方面中外 ...

  • 法律类核心期刊表
  • 法律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国法学 2 法学研究 3 法学 4 法学评论 2. 中外法学 3. 现代法学 4. 法商研究 5. 法律科学 6. 法学家 7. 政法论坛 8. 人民检察 9. 河北法学 10. 法制与社会发展 11. 政治与法律 ...

  • 2011年高考热点:"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专题复习
  • 2011年高考热点:"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专题复习 2011-01-15 08:01:42 分类:专题复习 知识归纳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1.两汉时期 (1)与朝鲜的关系: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