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识链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知识链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魏奇锋1,唐川2,赵长轶3

(1.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四川成都610059;2.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四川成都610041;摘

要:以2001-2013年CSSCI 数据库检索的272篇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知识图谱分析工具

3. 四川大学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CiteSpace ,绘制出国内知识链研究领域的总体发展趋势、重要学者、重点机构、研究热点与前沿的知识图谱,挖掘并形象地展示出国内知识链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热点主题,并探讨该领域研究的未来趋势。关键词:知识链;知识图谱;CSSCI ;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G250.2; 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34(2016)07-07-07

DOI:10.13833/j.cnki.is.2016.07.002

An Analysis of Knowledge Chain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Knowledge Mapping

WEI Qi-feng 1,TANG Chuan 2,ZHAO Chang-yi 3

(1. School of Business ,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China;

2. Chengdu 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Centr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Taking 272journal papers on knowledge chain indexed by CSSCI from 2001-2013as examples, and based on

3. School of Business ,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China )

the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CiteSpace, we map out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ping in the field, such as the overall devel ⁃oping trend, important scholars, key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hotspots on the knowledge chain in China, to demonstrat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stud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ot topics, we discuss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Keywords:knowledge chain; knowledge mapping; CSSCI; CiteSpace

1数据来源与处理

知识管理研究领域内,知识链是一个重要方向,自1998年R.A.Spinello 提出知识链概念以来,国内外掀起了知识链研究热潮,在十余年发展期间,涌现出丰富的知识链研究成果。2014年9月2日,从CSSCI 数据库检索到2001-2013年国内“知识链”研究的相关论文共272篇。先利用大连理工大学刘盛博开发的转换工具将CSSCI 数据的格式转换成SCI 数据的格式,再利用美国Drexel 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 (3.8.R5版)对转换后的论文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国内知识链相关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重要学者、重点机构、研究热点与前沿等,继而分析目前知识链研究的热点主题,探讨未来研究趋势,可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借鉴。

收稿日期:2015-04-21

2总体发展趋势

一个研究方向的活跃程度和发展阶段可从每年发文量和作者数的变化情况得到反映。国内知识链研究的发文量和作者数年度变化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2001-2013年间知识链的相关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2001-2003年间,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每年发文作者3-7名,发文量4-10篇,说明知识链研究只得到了少数学者的关注,相关学术研究较少,且从每年单位作者发文量来看,这个阶段主要以少量学者的独力研究为主,可为摸索阶段;②2004-2006年间,每年发文作者10-13名,发文量13-24篇,相比上个阶段,发文作者略有增加,发文量大幅增加,说明“知识链”开始赢得更多学者的关注,但每年单位作者发文量也比上一阶段大幅增长,以学者独力研究为主的特点更加明显,说明部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1069);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知识链管理”项目(13TD0040)作者简介:魏奇锋(1985-),男,浙江诸暨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知识管理研究.

-7-

学者已奠定好研究基础并开始推动相关研究更好地发展,可为初步发展阶段;③2007-2010年间,每年发文作者24-35名,发文量19-32篇,发文作者数大幅增加,单位作者发文量降低,说明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知识链研究已产生较大影响,吸引到了较多学者加入,同时学者由独力研究转向了合作研究,是一个迈向成熟发展的阶段;④2011年出现了一定的转折态势,发文量增长至44篇,发文学者却下跌至19名,说明前阶段的许多学者没有持续发文,但有更多的学者的独立产出能力得到了提升,反映出知识链研究已进入调整阶段。由于CSSCI 数据库对文献的收录具有一定迟滞性,因此2012-2013年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在此不作分析。

新、吴绍波、温有奎、曾建勋也是相关学术产出最多的四位学者,而顾新的发文量与被引频次都遥遥领先其他学者(如图3)。

图3知识链研究高被引学者Top10

3. 3近年热点学者

如果一位学者在某段时间的被引频次突然爆发增长,代表该学者在该段时间得到了热烈关注,说明该学者可能创造了热门话题,或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且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认可。表3中的6位学者的受关注度在近年呈爆发式增长,是近年出现的热点学者。

表1近年热点学者

图1知识链研究年度发文量与作者数

学者

顾新曾建勋贺德方吴绍波赵蓉英刘勇军

爆发强度4.13163.91453.21382.7874峰值时间2010-20132010-20112010-20112010-20133重要学者

3. 1高产出学者

一位学者发表的论文量可以反映其学术产出能力,优秀学者的论文产出量一般也较高。如图2所示,从发文量来看,排名前11位的学者依次为顾新、吴绍波、彭双、张建华、曾建勋、杨翠兰、孙锐、周晓英、王涛、温有奎、魏奇锋,其余195位学者发文均未超过6篇。

3. 4核心学者

学者在论文合作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能够反映该学者在相关学术活动中是核心地位或边缘地位。利用CiteSpace 构建论文合作网络,可以发现国内知识链研究领域存在两个主要的合作网络(如图4)。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位学者,节点大小代表该学者发文量多少,节点间连线代表学者间的合作关系,连线的粗细代表学者间合作关系的强弱。

图2知识链研究高产出学者Top11

3. 2高影响力学者

一位学者的被引频次能够反引其学术影响力,被引频次高的学者一般具有更优秀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更具价值的学术产出,从而被更多其他学者认可和引用。从学者被引频次来看,排名前10位的学者依次为顾新、刘冀生、HolsApple CW 、徐建锁、温有奎、常荔、陈志祥、曾建勋、贺德方、吴绍波。

这些学者对知识链相关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顾

图4知识链研究学者合作网络

在国内知识链研究领域中,成员数量在4个以上的合作网络共有7个,其中规模最大的合作网络以顾新为中心、以吴绍波为次中心、以彭双为两个中心的链接桥梁,共包含28

-8-

名学者,是一个成熟的研究团队。第二大规模的学者合作网络以曾建勋为中心,共包含八名学者。其余合作网络均不超过5名学者,还有很多学者并未参与任何合作网络。

通过对学者在学术产出能力、影响力、受关注程度、学术地位等方面的考察,发现顾新、吴绍波和曾建勋三位学者是国内知识链研究领域的最活跃、影响力最大、当前最受关注、最核心的学者。

排序

23456789一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代表学者对该词越关注,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代表着相关领域的热点话题。在2001-2013年间国内有关“知识链”的272篇相关论文中,出究的热点话题。

表2知识链研究热点话题

关键词出现频次排序关键词出现频次知识链知识网络知识管理6612知识团队8知识链接5113企业核心竞争力8知识链管理2114企业知识链8知识共享1715知识优势7知识链模型1616合作创新7知识创新1417层次分析法7知识流动1318知识管理系统7知识服务1319知识组织7社会资本现7次以上的关键词有19个(见表2),它们代表了知识链研

4重点机构

4. 1高产出机构

2001-2013年间,共113家研究机构发表过相关论文,其

中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发表65篇论文,其余机构发文量均不超过15篇,图5为发文前9的研究机构。

5. 2热点方向

CiteSpace 可利用关键词的共现关系对相关性较强的多

个关键词进行聚类,从而挖掘出由若干相关关键词构成的方向,由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所构成的方向可以被视作热点

方向。关键词共现是指两个关键词在相同论文中同时出现,在越多的论文中同时出现,则两个关键词的共现关系越强。

图5知识链研究发文机构Top9

图7为知识链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节点代表关键词,带“#”的数字表示聚类序号。

4. 2核心机构

国内最大规模的知识链研究机构合作网络以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为中心,共包括8个研究机构,其中5个机构来自四川大学,可见四川大学是国内知识链研究的重镇(如图6)。此外,围绕武汉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等研究机构,所形成的研究团队也初具规模。

从产出能力和合作网络来看,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是目前国内知识链研究领域最活跃、最核心的研究机构。

图7知识链研究热点方向

由图7可见,知识链领域目前存在7个热点方向(见表3),其中“#0”共涉及21篇论文,是最受关注的热点方向。

表3知识链研究热点方向

热点方向

相互信任; 知识创新; 社会资本; 知识扩散知识链接; 知识组织

供应链管理; 企业供应链; 企业知识创新; 企业知识链知识链模型; 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战略; 企业核心竞争力信任; 冲突; 知识流动; 知识分工; 交易成本价值链; 产业链; 供应链; 产业关联; 可持续发展知识链接; 知识服务

编号1相关论文数179755图6知识链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23455研究热点与前沿

5. 1热点话题

通过关键词出现频次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可以了解知识链研究的热点话题与热点方向。

6热点主题分析

基于聚类图谱、热点话题及经典文献分析情况,我国知

-9-

识链研究的热点主题包括知识链模型、知识链流程、知识链运行与管理、知识链应用与扩展等4个方面。

6. 1知识链模型

知识链模型研究涉及对“知识链”本身的内涵界定,和对“链式”逻辑结构的认知及其作用框架的基本理解。现有围绕知识链主题展开的研究,可追溯至Richard.A.Spinello 在1998年对知识链这一概念的界定【1】——基于知识的企业对所处市场与技术发展水平的洞察力。该观点认为知识链是存在于企业内部无限循环的链条,是企业内部知识从获取到创新的过程。随着这一概念的不断使用与争论,其内涵逐渐得到发展甚至产生异化。C.W.Holsapple 和M.Singh 基于波特的价值链模型而提出的知识链模型【2】,如图8所示,得到了广泛认同,后续相关研究大都是基于该模型衍生而来。基于该模型,清华大学刘冀生、吴金希提出了增加外部知识反

【3】

从研究范式看,从跨组织视角研究知识链与其运行机制及管理,是目前主流方向。

6. 2知识链流程

知识链围绕知识流的存在而存在,因此知识链管理基于各知识链成员对跨组织知识流的干预及治理实现知识管理的最佳效果【10】。知识链的流程,是围绕组织之间知识流动而展开的各类活动的集合。Spinello 认为,知识链的两个基本构成是知识的认知与知识的响应【11】,并将知识链活动流程分为内在认知(internal awareness )、内在响应(internal respon ⁃siveness )、外在认知(external awareness )及外在响应(exter ⁃nal responsiveness )4个阶段。林莉、刘元芳【12】对此进行了深化,将知识链循环划分为外部感知意识、内部自觉意识、内部行动反应及外部市场反应4个部分。

国内学者的广泛认同(骆品亮和殷华【9】,王雅娟【13】等),学者元、张钢认为【14】,知识链由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创造以及知识内化4个基本活动构成,通过这些相互依存的活动,创新主体实现由个体知识逐步向群体知识、组织知识扩展,实现知识增值。王平【15】指出,知识链的知识活动涵盖知识获取、知识编码、知识转化、知识存储、知识整合、知识交流、知识共享及知识创新等方面,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充分而有效的知识共享,知识共享则必须以知识的获取、编码、转化、存储及整合为基础,有效的知识交流是实现畅通知识共享的途径。刘庆红、王晰巍【16】则从知识形成、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创新与知识消费等5方面解析知识链流程,认为知识链的存续以满足用户知识需求为中心。

Holsapple 和Singh 对知识链活动“5+4”的分类,获得了

馈的知识链修正模型,认为:对知识链的管理,就是对核心能力进行识别、培育、转换的过程。赵林、杨保安【4】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与知识管理思想,在Richard 和Holsapple 及Singh 等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识链模型,包括知识源、知识获取、知识表示、知识库与知识共享五部分。

们基于该分类方案纷纷展开后续研究。与之相类似,宋建

图8Holsapple 和Singh 的知识链模型以知识流动对知识链活动流程进行替换思考,是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思路。如认为知识链就是知识流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转移与扩散而形成的(常荔、邹珊刚等【17】);认为知识链的实质就是知识流动,体现了不同创新组织间的交互作用(顾新、郭耀煌等【8】);以及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是知识链形成的基础,实现了成员之间知识优势的互补与融合,知识流动规模与效率对知识链结构与运行效率有着直接影响(顾新【10】)。赵力焓等【18】明确提出知识链中的知识流动过程包括明确知识需求、知识获取/共享、知识创造、知识内化与知识外化5个步骤。通过确保知识获取与知识共享顺畅,积极进行知识创造,推动知识外化等,对于促进知识链的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究其影响知识流动的障碍原因,则包括知识隐含特性、知识冲突因素、关系因素、价值观差异及文化冲突等因素【19】。作为知识链主要活动以及知识流动的主要目标,知识共享受到了广泛关注,李久平等【20】认为知识共享是不同知识拥有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分享不同的知识资源,从组织外部的知识共享角度看,成员之间特别注重隐性知识的共享。杨翠兰【21】进一步指出,知识链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是一种博弈行为,这种博弈最终将达到混合策略下的纳什均衡。此外,知识链的知识创造是知识链管理的目

另一类观点将知识链视作多个组织之间的合作形式,即认为知识链是组织之间的知识链,是知识流在不同组织之间转移与扩散,实现知识集成、整合与创新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5】。天津大学徐建锁、王正欧等【6】提出了组织内、外部知识双循环模型,分析知识链管理机制,从控制论视角解释知识链内部知识成长机制,阐述知识链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之后,又针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扩散方式的差异,进一步提出了修正的知识链模型【7】,该模型体现出不同类型知识在知识链中的转移与传播的速度。四川大学顾新、郭耀煌等【8】认为,知识链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多个组织基于合作创新目的经由跨组织知识流动形成的链状结构。知识流动的实质在于促进不同组织拥有异质知识资源的有效组合,创新正是跨组织知识流动过程中知识资源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实践中,知识联盟是知识链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介于科层组织与市场交易之间。复旦大学骆品亮、殷华翔【9】提出了模块化创新的知识链模型,与单一组织的知识链不同,模块化创新下的知识链的知识外化活动由特定的模块集成组织承担,依靠知识集成、知识外化与知识链集成管理,多个组织形成一条模块化创新的知识链。

-

的所在,其实质是知识创新。彭双等【22】从复杂适应系统以及非线性相互作用角度,指出新知识是知识链与外环境及知识链内各要素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知识链的社会资本也通过增加知识创造机会、降低成本、优化知识创造过程与创造性氛围建设等方面促进知识链的知识创造【23】。

6. 3知识链运行与管理

(1)交互学习与相互信任。知识链组织之间的交互学习是一个包含各组织层面和行为者的复杂过程【10】,学习程序通常涵盖三个内容,即知识拥有者以技术转让方式向其他成员转移知识、合作范围内现有知识的一种实质性变化导致新知识的产生,以及知识链新创知识的重新恢复及其在成员组织的变化。恰当的交互学习导致了知识链成员拥有知识的进化,提高了成员的环境适应能力,增强了成员的核心能力。吴绍波【24】认为,知识链组织嵌入在特定知识网络中,因此社会网络的结构、关系强度、社会资本影响着知识链的交互学习。成员在网络中的中心位置及较多结构洞有益于交互学习,社会网络中的强弱关系对于交互学习具有重要价值,而基于社会资本的信任则可以消除知识链成员对机会主义的防范心理,以降低交互学习成本,促进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

相互信任,既是知识链成员间互利互惠的需要,更是知识链健康成长必然的行为路径。相互信任意味着“对他方的

【25】信心”和“承担脆弱性的意愿”,基于一系列行为预期,知识

力度正相关,与机会主义收益和知识溢出损失负相关。对于如何解决冲突,顾新、郭耀煌等【33】基于合作博弈理论,构建了具有旁支的知识链成员之间利益分配的二人合作博弈模型;吴绍波等【34】认为,信任是冲突解决的有效机制;刘敦虎和高燕妮等【35】则提出在知识链中引入第三方管理机构,将有利于协调并解决冲突。

(3)风险类别及管理。知识链的风险产生与知识链的不确定性特征息息相关【10】,指的是由于知识链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合作组织的特性及知识自身的特性等因素所导致的知识不能在知识链成员之间有效流动、共享与创造,致使知识链成员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杨翠兰【36】将知识链风险分为可控与不可控两类,使用Borda 序值法对其进行了量化评估,进而介绍了一种基于RBF 神经网络的知识链风险实时预警流程。魏奇锋、张晓青【37】则从组织之间知识共享角度,将知识链风险具体化为决策风险、道德风险、关系风险、技术风险、知识外溢风险与知识共享不足或过度风险六类,并进行了重要性排序。肖玲诺、史建锋等【38】认为,知识链运行潜藏着知识共享不足、知识转移融合不良、知识转型升级定位不准等风险,风险控制机制建设具体表现为和谐共融、共溶的共享机制、快速传递以及可持续运行机制。在风险管控方面,杨翠兰【39】强调,对于部分可控风险,知识链成员可以亲自进行控制,对于另一部分风险,则可以将它们转移出知识链,由第三方进行控制,绩效优先原则可以有效辅助风险管理策略的确定。此外,魏奇锋【40】认为,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也是知识链组织之间知识共享风险防范的有效准则。从目前研究看,知识链组织之间的风险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风险类别及管理策略有较大差异。

(4)绩效评价。评价知识链绩效,目的在于考核知识链管理效果,如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何种评价方法是绩效评价的关键。评价指标选择方面,丁勇、梁昌勇【41】考虑从创造顾客价值、知识的获取能力、知识的共享与传播能力、知识的创新能力、知识的存量水平和知识管理平台等六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赵慧娟、卞艺杰等【42】则主张从知识链过程、“软件”支持、“硬件”支持和满意度4个方面进行构建。评价方法选择方面,证据推理方法【41】、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42】、标杆管理【43】等,是目前知识链绩效评价研究的常用方法。

6. 4知识链应用与拓展

目前,知识链在跨组织合作创新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一些学者将知识链与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等结合思考,研究其共性或耦合关系。陈志祥、马士华【44】认为,供应链过程中的知识或技术的扩散与传统信息流有显著区别,供应链的企业重点在于如何合理利用知识链确定各项技术在知识链各个环节中所起的作用,注重知识的合理运用和扩散作用。因而,研究适合于供应链管理的新型知识扩散机制和网络合作模式变得十分重要。供应链企业间知识链管理模型,强调了驱动要素与知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对知识

链成员依据预期结果判断其他成员不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因此,相互信任是在知识链运行过程中随着对彼此行为观察与了解逐渐形成的。信任有助于建立知识链组织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维护并提高成员间关系强度【26】,进而促进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王涛、顾新【27】以建立和发展过程为划分依据,根据时间纬度划分知识链成员间相互信任关系得出知识链中相互信任的产生机制是“过程和规范”型。

(2)冲突发生及管理。对于知识链的冲突发生与管理,由顾新等人【28】合著的《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一书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冲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链成员组织之间由于不相容(incompatible )的行为或目标所产生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和谐状态。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冲突对知识链运行绩效存在重要影响,因而对冲突的管理是知识链有效运行的关键。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冲突管理一方面要抵制与防范破坏性冲突的发生,积极限制并消除冲突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则要保持或激发适度的良性冲突,充分利用冲突带来的创新机会与建设性冲突的有效能量。知识链组织在合作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可能产生冲突,导致知识链的运行不稳定。关于冲突的形成与发生,全力【29】认为,利益、结构与知识三个因素是知识链组织之间冲突形成的主因。对于冲突的内容,廖杰【30】、王实【31】从文化、类型与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此外,吴绍波【32】研究发现,知识链运行的稳定性与协同价值创造、长期合作期望和社会惩罚

-11-

流的影响,呈现为一种闭环系统【45】。谢荣见、孙剑平【46】指出,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下的知识扩散网络,是由无数条知识链相互交叉而构成的基本单元,集群内的企业同时扮演知识供给主体与知识需求主体的角色,集群环境下企业间的知识扩散是一个双向交互过程。罗亚非、张勇【47】从价值链的角度,构造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知识链模型,指出在这种知识密集型网络中,不同的节点之间存在知识势差,知识通过知识转移与扩散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创新单元内部和成员之间循环流动,通过创新单元的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郭海滨、郑丕谔【48】强调了知识链与价值链的协同发展是技术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对于知识链在知识服务领域的拓展,则是图情领域的又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邵喜武、杨俊【49】认为,知识链运行特征与高校知识服务存在统一性,知识链通过知识的识别、捕获、加工、创新与传播扩散等过程,实现了向用户提供教育培训、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或开放图书馆等知识服务。基于知识链接的知识服务已经成为当前图书馆组织信息资源用户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积极组建开放式的知识链接服务,是成为下一步知识服务的关键业务,成为基于知识资源共享的新环境【50】。

识链管理实施评价,不过现有研究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基于知识链的应用延伸与拓展,体现在多个方面,将知识链与供应链、价值链、知识服务等结合思考是目前的几个重要研究方向。

对于未来研究,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深化:(1)开展知识链成员合作模式与协同效应的探索。知识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以知识维系,但合作模式却呈现多样,不同合作模式对知识链成员间合作效率及知识链绩效的影响如何,值得探索。另外,知识链的协同效应是知识链成员之间的协同行为所形成的综合增效作用,其形成过程伴随着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知识链知识优势的产生,也受到知识链的聚集特性、多样性、流、非线性相互作用等特性作用的影响,造成知识链的合作在组织之间知识的共用性、互补性以及协同行为同步性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机制。从知识链协同效应的形成与作用的多个环节,探索知识链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是个重要研究方向。

(2)注重知识链与创新链的耦合研究。知识链成功的秘诀在于通过组织之间的知识整合,形成了知识链的知识优势,通过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乃至技术应用的“跳跃”,实现组织成长与竞争优势获得。研究知识链的知识流动过程与创新发生过程的耦合关联,如借鉴SECI 模型、Ba 与知识资产变化来理解知识创新,探讨知识链知识创新过程的阶段变化,尤其是从创新理念到技术成果形成再到成果转化应用的一系列复杂过程,将是知识链研究的有益探索。

(3)突破质性研究,增强量化研究,充实案例研究。目前有关知识链的质性研究较为丰富,不过基于相同概念来源的一系列继承性研究突破甚微,仅仅是对现有研究成果作出微调,从而进行论述分析,导致同质化严重,质性研究期待更多来自其它视角、领域内“不同”的声音。另一个矛盾就是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缺乏,如知识链冲突管理等相关内容多缺乏可操作性,使这些研究的象征意义有余而实践价值不足,因而亟待增强。此外,来源于生产实践的管理案例研究也需得到进一步充实,一方面可以探索解决新技术与新方法,以弥补现有研究不足,另一方面也能有效缓解知识链研究过分注重理论分析而轻实践应用的弱势。

7总结与研究展望

从2001-2013年CSSCI 数据库“知识链”研究年度发文量与作者数就可看出相关研究历经了“摸索-初步发展-成熟发展-调整”的大致变化趋势。知识链研究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在国内已经形成若干团队,数顾新为首的合作网络和曾建勋为首的合作网络发育最为成熟,不过他们团队之间针对知识链研究的角度与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属于经管与图情或其交叉研究领域。机构方面,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研究团队较为活跃,是国内知识链研究的前沿阵地,研究合作网络的集聚效应逐渐显现,使该领域研究呈多极多点发展态势。从研究具体内容来看,研究集中于知识链模型、构成及内容,知识链运行与管理,供应链、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的知识链与价值链共性研究,以及基于知识链的拓展应用服务等方面,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链研究体系。

从发展方向看,历经十余年发展,知识链研究已突破单个组织内部管理的层面,而重点涉及跨组织、跨机构与产业层面。对于知识链模型的理解和构建,目前研究大多继承了Holsapple 和Singh 的观点,并进行了一定延伸和拓展,综合学者们观点,知识链以下知识活动得到广泛认同:知识获取、知识流动、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在知识链运行过程中,构建知识链的交互学习机制是促进成员间知识转移的必然途径,培育知识链组织之间的适度信任关系则有助于维持稳定的合作关系,有效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而制定有效的冲突管理策略、识别风险并实施风险预警,则是实现知识链健康运行的必要手段。客观了解知识链运行状况与绩效,需对知

参考文献

1Spinello R A. The knowledge chain[J].Business Hori ⁃zons, 1998, 41(6):4-14.

2Holsapple C W, Singh M. The knowledge chain mod ⁃el: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1, 20(1):77-98.

3刘冀生, 吴金希. 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17(1):68-72. 4赵5常

林, 杨保安. 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识链模型[J].情报学荔, 邹珊刚, 李顺才. 基于知识链的知识扩散的影响报, 2007, 26(1):84-88.

-

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 2001, 22(5):122-127.

6徐建锁, 王正欧, 李淑伟. 基于知识链的管理[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2):133-136.

7徐建锁, 王正欧. 基于知识链和DEA 方法的管理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 2003, 21(7):688-690. 8顾

新, 郭耀煌, 李久平. 社会资本及其在知识链中的作用[J].科研管理, 2003, 24(5):44-48.

9骆品亮, 殷华祥. 模块化创新的知识链模型及其集成管理架构[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7, 19(3):9-16. 10顾

新. 知识链管理:基于生命周期的组织之间知识链管理框架模型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43.11Spinello R A. The knowledge chain[J].Business Horizons,

1998, 41(6):4-14. 12林

莉, 刘元芳. 知识链管理:通过强化知识链赢得组织持续竞争优势[J].科技管理研究, 2004, 24(1):54-56. 13王雅娟. 基于价值创造的中间组织知识链影响因素研究

[J].管理科学, 2011, 24(6):38-48. 14宋建元, 张15王

平, 杨

钢. 组织网络化中的知识共享——一个基斌. 基于知识链的企业战略知识管理框架

于知识链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4, 16(4):25-30. [J].情报杂志, 2005, 24(6):83-85.

16刘庆红, 王晰巍. 知识链创新协同要素及创新模式研究

[J].情报科学, 2011, 29(4):511-514. 17常

荔, 邹珊刚, 李顺才. 基于知识链的知识扩散的影响

娟, 顾

新. 知识链组织之间知识流动的过

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 2001, 22(5):122-127. 18赵力焓, 石

程研究[J].情报杂志, 2010, 29(7):70-73.

19吴绍波, 强海涛. 基于知识流动的知识链组织之间创新界

面管理研究[J].情报杂志, 2010, 29(11):150-153. 20李久平, 陈忠林, 顾

新. 学习型组织中的知识共享模型

[J].图书情报工作, 2004, 48(7):33-36.

21杨翠兰. 基于极大熵准则的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研究

[J].情报杂志, 2008, 27(5):76-78. 22彭23彭

双, 顾双, 顾

新, 吴绍波. 基于CAS 理论的知识链组织新.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知识链组织间知

间知识创造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 2009,(8):1139-1143. 识创造研究[J].情报杂志, 2009, 28(10):90-93.

24吴绍波. 知识链组织的技术学习:基于社会网络及社会资

本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54(14):92-96. 25顾

新, 李久平. 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J].经济问

新. 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关系强度研究新. 基于社会资本的知识链成员间相互信

题探索, 2005(2):37-40. 26吴绍波, 顾27王

涛, 顾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29(2):113-118. 任产生机制的博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1):76-80. 28顾29全

新, 吴绍波,全力, 顾

力. 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冲突与冲突

管理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133.

新. 知识链组织之间冲突的三维动因模型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29(12):92-96. 30廖31王

杰, 顾实, 顾

新. 知识链组织之间的文化冲突分析[J].科新, 杨立言. 知识链组织之间冲突类型分析新. 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与冲突的稳定性

利. 知识链成员之间利益分配的二

学管理研究,2009,(5):54-57, 78.

与冲突管理策略探讨[J].软科学, 2010,(12):48-51. 32吴绍波, 顾33顾

结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9,(3):54-58.

新, 郭耀煌, 罗

人合作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4,(7):24-29. 34吴绍波, 顾

(6):325-327.

35刘敦虎, 高燕妮, 吴绍波. 基于第三方管理的知识链组织

之间的冲突协调研究[J].情报杂志, 2010, 29(8):65-68. 36杨翠兰. 基于Borda 序值和RBF 神经网络的知识链风险

预警[J].统计与决策, 2011,(17):56-59. 37魏奇锋, 张晓青, 顾

2012, 35(3):75-78.

38肖玲诺, 史建锋, 孙玉忠, 等. 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知识链

运作的风险控制机制[J].中国科技论坛, 2013, 1(3):115-120.

39杨翠兰. 知识链风险评估及控制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

作, 2009,(4):121-123. 40魏奇锋, 顾41丁

新. 知识链组织之间知识共享的风险防范

研究[J].情报杂志, 2011, 30(11):120-124.

勇, 梁昌勇, 蒋翠清. 基于证据理论的企业知识链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27(9):245-248. 42赵慧娟, 卞艺杰, 杨际青. 基于知识链的组织知识管理绩

效评价[J].情报杂志, 2008, 27(2):25-27. 43蔡

兵, 顾

新, 王维成. 知识链的绩效评价[J].四川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5):134-139.

44陈志祥, 马士华. 供应链中的企业合作关系[J].南开管理

评论, 2001, 4(2):56-59.

45张悟移. 供应链企业知识链管理模型研究[J].经济问题探

索, 2007,(12):52-56.

46谢荣见, 孙剑平. 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下基于知识链的知识

扩散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9,(7):64-67. 47罗亚非, 张

勇. 基于知识链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知识共

享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29(8):94-97. 48郭海滨, 郑丕谔. 基于知识链和价值链的技术创新体系可

持续发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28(3):78-82. 49邵喜武, 杨

俊. 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服务研究[J].情

报科学, 2013, 31(4):20-23.

50曾建勋. 开放式知识链接服务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

践, 2013, 36(1):48-52.

(责任编辑:毛秀梅)

新. 基于模糊集与风险矩阵的知识

链组织之间知识共享风险评估[J].情报理论与实践,

新, 彭

双, 等. 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冲突与

信任协调:基于知识流动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13-


相关文章

  • 批判性思维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857-862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4 in Hans. The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Bas ...

  • 精准医学研究
  • 附件1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 2016年度申报指南 精准医学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医学临床实践的交汇融合应用,是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系统加强精准医学研究布局,对于加快重大疾病防控技术突破.占据未来医学及相关产业发 ...

  • 可靠性技术
  • 共词分析下的可靠性试验技术研究热点分析 华小方 谷湘琼 摘要:通过对可靠性试验技术相关文献的共现高频关键词分析,得出以下两点发现:一是可靠性试验技术有关的研究成果呈现两个阶段性,两个阶段各有严重侧重:二是靠度度.可靠性效益.充裕度评估.蒙特 ...

  • 我的毕业论文(生物工程专业)
  •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湘杂棉指纹图谱的构建 Construction of Xiangzamian SSR Fingerprint Map 系(院)名称: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专 业 班 级: 08级生物工程 学 生 姓 名: 田晶晶 学 ...

  • 药物质量控制1
  • 1.(原始的)色谱图为什么要经过数字化才能成为色谱指纹图谱?色谱指纹图谱数字化包括哪些内容? 一.基本概念 1.指纹图谱(Fingerprint) 指纹图谱是指某种或某产地样品中所共有的.具有特异性的某类或数类成分的色谱或光谱的图谱.其特点 ...

  • 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_周光礼_武建鑫
  • 中国高教研究 年第年第[1**********]21期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16.01.20 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 周光礼 摘 * 武建鑫 要:学科是大学的细胞,世界一流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 ...

  • 红花的现代研究进展-王铁锤(论文格式示范)
  • 红花的现代研究进展 2010级中药 学号:2010198888 王铁锤 [摘 要]目的:综述近几年来红花的化学成分.质量标准.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红花主要含有色素.黄酮类化合物及酚酸 ...

  • 新的小分子原料药有关物质分析方法开发思路探讨
  • 前言 说到分析方法开发,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人员面对的都是仿制药的方法开发,也就是说有一定研究基础的方法微开发.已上市的仿制药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文献参考,比如各国药典.国内外研究文献.原研专利等等.这类方法的建立,大多基于已有的研究资料进行确 ...

  • 科技进步与对策分析报告
  • 信管专业综合实践结课论文 项目名称:<科学进步与对策>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指导老师:张江朋 小组成员:韩晶 颜蓉 王悦 提交日期:2016.1.6 摘要 科技进步是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 ...

  • 薪酬公开VS薪酬保密--基于亚当斯公平理论的比较
  • 薪酬公开VS薪酬保密 --基于亚当斯公平理论的比较 张瑾,张效功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薪酬是激励组织成员更加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作为薪酬管理的一个子方面的 薪酬发放方式,在薪酬管理中起着非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