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欧阳修篇

欧阳修:白发戴花君莫笑 人生何处似樽前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如此流动而连贯的节奏,深婉而细密的诗风,显然不同于唐人所创作的各类诗歌,那么,它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作诗新路呢?让我们认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

幼年丧父,家贫力学;仕途多舛,不坠其志。倡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一代“诗话之体”文风。主张“文以明道”,力倡“简洁流畅”。他的《醉翁亭记》流传千古,妇孺皆知;他的门下学徒多有巨擘,无人匹敌。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近这位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

● 作家档案

欧阳修: 1007年—1072年

字号: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时代:北宋

籍贯: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生活经历:

幼年丧父,家贫力学,敏悟过人,读书成诵。天圣八年(1030年)登进士第,为西京(洛阳)留守推官,与钱惟演、梅尧臣、尹洙等诗酒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景祐元年(1034年)充馆阁校勘。景祐三年,因为范仲淹辩护,贬夷陵令。康定元年(1040年),奉诏复职。庆历三年(1043年)充太常丞知谏院,参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推行的新政,次年新政失败,范、韩、富等相继离京外放,修亦为政敌谗言所中,出知滁州。后移知扬州、颍州、应天府。至和元年(1054年),召还与宋祁同修《唐书》。累迁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

作品: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其词集初名《平山集》,已佚。又有《醉翁琴趣外篇》六卷和《六一词》一卷等版本。还有《毛诗本义》、《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洛阳牡丹记》、《归田录》等。

名望: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成名缘由

▲ 贡献概述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在创作方面,他一方面写了大量“聊佐清欢”的绮罗香泽之语,构成其俗艳之词的主体部分;另一方面也别出蹊径,用民间新腔,叙写风土人情。而其寄托忠爱悲愤的慨叹词,如《圣无忧》(世路风波险)、《浪淘沙》(把酒祝东风)等,抒情深挚,越出《花间》、南唐藩篱,尤为后来词家所瞩目,对同时代的张先和

稍后的秦观都产生了直接影响。风格兼有清新活泼和豪放疏快的特点,是北宋婉约词派走向豪放词派的桥梁。

除在散文、诗、词、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外,在历史学、考据学以及书法方面,欧阳修也有重要贡献。

▲ 突出成就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进行了批评和纠正,并积极发现人才和提拔后进,宋代的一些大政治家、大散文家、大诗人不少出于他的门下或相从游,如梅尧臣、苏舜钦、苏轼父子、王安石、曾巩等。 评论资料

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说:“疏隽开子野,深婉开少游。”

苏轼评其文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清人毛先舒评其《蝶恋花》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郭绍虞《宋诗话考》说:“诗话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阳氏矣。”

三、作品在线

◆ 作品概述

欧阳修最大的贡献是散文。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平易自然、流畅婉转,成就颇高。一生共写了 500余篇散文。

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作品读思

选文一:《踏莎行》

【导读】

一种常见的题材,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这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往;一幅似乎可画的画面,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悠远的情韵。

【正文】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整体感悟】

这是一首通过离别来写爱情相思的词作,是欧阳修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的显著特点是构思别致,它打破了一般词作所采取的前景后情的寻常格局,而是上下片分别描写与离别有关的两个方面,并用离情相思这根线索把二者紧密地穿连起来,揉成为统一的艺术整体,情景交融的手法巧妙地运用于各片之中。

很明显,这首词的前片写行者忆家,后片写居者(闺中的少妇)忆外。前片以景带情。例如,望见春水迢迢,便陡然引起无穷无尽的离愁。后片由情入景,是忆极而生的想象虚拟之辞。但它却景缘情生,景中有人,读来倍感真切。居者行者,前后萦带;景耶情耶?上下难分。这二者相互交融,曲尽其妙。

同时,这首词还很注意层次的安排。例如开篇三句,表面看句句写景,实则

它不仅交待了远行的时间、季节,而且还暗暗描绘出远行的全过程,用笔细腻形象,含蓄深厚,富于启发性。

另一显著特点是比喻贴切。特别是上下片结尾两句,用比巧妙生动。“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两句,虽然可以使人联想到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和《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些名句,但因作者善于变换句法,并且使这一生动比喻跟全词的整体形象,跟词的意境结合得十分紧密,故貌似仿效,而实则是创新,天然浑成,不露痕迹。下片以“春山”喻远,引出佳人登高遥望,更觉委婉缠绵,别饶韵味。

【读思牵手】

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词,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远。请略作分析。

【释疑参考】

上阕先是节选了一些典型的状物构成意象:梅残、(象)溪(那样的小)桥、细柳、草香的芬芳,风暖的感觉,这些意象重构就成为意境,目的是要引出一直困扰着作者的离愁。通过反衬加强对比效果,将前面的纤巧意象来个急转,说那离愁却如春水那样缠绵、悠长。

下阕写思念中的人。这是虚构的意境。以“我”的感受去迎合对方的感受。将柔肠寸断的痛苦,含哭凝思的等待,凭栏远眺的怅惘,产生更深一层的幻象。将思念的感情进一步深化,所谓“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实质上是意象→意境→幻想,渐渐推进的过程,最后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出神入化。因此,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在意境构造方面,是上乘之作。是典型的宋代文人风格。在填词技巧上很有代表性。

选文二:《蝶恋花》

【导读】

欧阳修的《蝶恋花》,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让我们闭上眼睛,吟咏和玩味那“庭院深深深几许”吧。

【正文】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鉴赏指导】

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词人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随着镜头所指,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着一“ 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无重数”,即无数重。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

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这两句情感层次如下: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在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这首词意境深远。词中写景写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词人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过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评曰:“‘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 ‘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唐宋词选释》)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个中意境,仿佛是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唯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尤其是结句,近人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也就是说,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读思牵手】

此词写暮春闺怨,一起一结颇受推赏。你能对它的起句和结句作一点鉴赏吗?

【释疑参考】

“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地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这种完全用

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选文三:《秋 声 赋》

【导读】

秋声就在残落枯黄的叶片上

秋声就在血色夕阳的云层里

秋声是季节不止轮回的敲更人

秋声是更漏梦残的见证者

秋声在呼啸旋回的风里震颤

秋声在蓝天的静澈中投入无限

秋声把春夏的火种埋进零落的花瓣

秋声把旧梦打入心灵的冷宫

秋声是滴滴答答的钟声催眠下裸光的树干

秋声是暮鼓的回响里溶于昨日的残红

秋声在附和一个日经四季的灵魂呵

秋声在寂寂人定之初

低吟着一个有关寂寞与感慨的故事

【正文】

秋 声 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参考译文】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鏦鏦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

“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整体感悟】

本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通过秋声传递秋的感觉,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秋声无形。作者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以风雨声、波涛声、金铁声、军队夜行声,一一形容之,有惊心动魄的功效。写毕秋声,则笔锋一转,引出“秋状”,从色、容、气、意各个方面描摩,其作用仍在烘托秋声,秋声之所以“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正与“其色惨淡”“其容清明”“其气栗冽”“其意萧条”有着莫大的干系。为了写出秋之“阴”,作者转笔又写春夏草木之葱茏可喜,转眼草枯叶落,才见出秋的“真功夫”。《周礼》云,古代掌刑之官为秋官。古时以秋季治兵,故曰“兵象”。五行配四时,秋属金,故秋风又称“金风”。仁义礼智与四时配,义配秋,故称秋气为“义气”。“天地之义气”,典出《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秋主肃杀,《礼记》云:“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古代,死囚判刑后系狱中,待秋后处决。宫商角 羽五声,配东西南北中,商配西,十二律配十二月,夷则配七月,故文中曰:“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是声训,引出下文“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是义训,引出下文“物过盛而当杀”。

摹写秋声已经淋漓尽致,则转笔及人。“草木无情”,尚“有时飘零”;“惟物之灵”的人,百忧感心、万事劳形的岁月中,又怎能常葆青春?而更何况抱非分之想,企图去做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情呢?人生的“戕贼”是什么呢?正是感心劳形的人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声呢? 这时又放笔而至童子,童子对主人的话语颇不感到兴趣,既无话可答,不如“垂头而睡”。真是不劳心神之人的一种福气呵。这时作者于慷慨之余不免感到孤寂,“但闻四壁虫声唧唧”,韩愈《送

孟东野序》曰:“以虫鸣秋。”虫声助秋、虫声也令人更寂寞,在无边的寂寞之中,作者结束了这篇文章,却不知自己当如何度过这漫漫的秋夜?

【思维拓展】

请背诵几篇描写“秋”的诗词。

【释疑参考】

例如:

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曹雪芹借林黛玉的笔在《红楼梦》中有诗云:“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4、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5、王维的《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6、辛弃疾《鹧鸪天》:“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四、趣闻轶事

(一)师友唱和举进士

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时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宋史·欧阳修列传》)

(二)力排险异之文

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事毕,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宋史·欧阳修列传》)

(三)不掩宋祁文功

欧阳公于修《唐书》,最后至局,专任《纪》《志》而已,《列传》则宋尚书祁所修。朝廷以一书出两手,体不能一,遂令公详看《列传》,令删革为一体。公虽受命,退而叹曰:“宋公于我为前辈,且人所见多不同,岂可悉如己意?”于是一无所易,及书成奏御,御史曰:“旧例修书,只列局内官高者一人姓名,公官高,宜书。”公曰:“宋公于《列传》亦功深者,为日且久,岂可掩而夺其功乎?”于是《纪》《志》书公姓名,《列传》书宋公姓名。宋公闻而喜曰:“自古文人不相让,而好相陵,此事前所未闻也。”(《宋人轶事汇编》)

(四)以文济民

欧公撰石曼卿墓表,苏子美书,邵篆额。山东诗僧祕演屡督欧俾速撰。文方成,演置石于相蓝,砻讫白欧公,写石之日,为具召馆阁诸公。观子美书毕,演大喜曰:“吾死足矣。”饮散,欧、苏属演曰:“镌讫且未得打。”竟以辞翰之妙,演不能却。欧公于定力院见之,问寺僧,僧曰:“半千买得。”欧怒,回诟演曰:

“吾之文乃与庸人半千鬻之!”演徐语欧曰:“学士已多他三百八十三矣。”欧愈怒曰:“是何言?”演曰:“公岂不记省元时,庸人竟摹新赋,叫于通衢,复更名呼曰:两文来买欧阳某省元赋。今一碑五百,价已多矣。”欧因解颐,徐又语欧曰:“吾友曼卿不幸早世,因欲得君之文,张其名,与日星相磨。而又穷民售之,颇济其乏,又非利乎?”公笑而不语。(《宋人轶事汇编》)

(五)用字精致

韩魏公在相为昼锦堂,欧公记之“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韩公得之爱赏。后数日,欧复遣介,别以本至,曰:“前有未是,可换此本。”韩再三玩之,无异前者,但于“富贵”“仕宦”下各添一“而”字,文义尤畅。(《宋人轶事汇编》)

(六)怕后生笑

欧公晚年,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宋人轶事汇编》)

(七)自号六一居士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文忠文集·六一居士传》)

五、精彩语录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祸患常识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藏书一万卷、集古录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老翁一人,正是名符其实的六一居士。”

六.佳作欣赏

(一)话题“熟能生巧”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用一个《卖油翁》的小故事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只有熟悉了,运用起来才能像大脑支配手那样随心所欲;很难想象,一个还需要用手指去寻找琴键的人能够弹出行云流水般的曲子,一个尚没有掌握词语含义的人还能写出慑人心魄的文章来。苏轼每天两个时辰温习《汉书》,从不间断,并能倒背如流;李敖专著于某一本书,坐也看,行也看,只要有空便会拿出那本书来;《学习改变命运》的作者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晓鹏谈及高考作文取得的优异成绩,更把它归功于对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深研细钻,烂熟于心。

(二)话题“惜时”

青年工人韩志雄利用工余的“少睡一会儿,少玩一会儿,少聊一会儿”的“三少”时间,钻研技术,终技术革新能手;

三国时期随兄经商的董遇,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这余,阴雨者时之余”的“三余”时间读书终成学问家;

欧阳修利用“马上”、“忱上”、“厕上”的“三上”时间进行艺术构思,终成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三)话题“记念”

抓一把土,抓一把沙,建一座亭,再放入一杯酒,你与我对酌其间,醉得我忘了年华。

古书里的斜阳、亭影,我只是微微捡起一些碎片,就读出了你的岁月。

一壶酒领风骚,六一居士名存千古,《新五代史》、《新唐书》,北宋早已于历史谢幕,你却永远在人们心中驻足。

一切都是瞬息。

风吹日晒,侵蚀着古老的亭子,珠砂消失,瓦片破碎,刻着“醉翁亭”的横额岌岌可危,燕翅下传唱的你的故事,叮叮当当地穿越历史千年。

数不尽的古迹,无数的亭,无数的风声,唯见醉翁亭永立古今。

(阳城一中267班 李延深)

(四)祸患常积于忽微

空闲之日,我细读了欧阳修所作的《伶官传序》一文,心中深有感触。其中,作者提出的“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一精辟的论断,常令人深思不已。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其中隐藏着的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条无可辩驳的客观规律。

记得有句俗语,叫做“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它更为形象地提示了这种道理,不是吗?一只蚁穴,无足轻重,但若不及时堵塞,能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学过哲学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导致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因为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会促使事物性质发生变化。由此可见,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忽微”往往是“祸患”产生的根源,而在当中起作用的却是一个字——“积”。

对于“积”字,许多人都非常注重它,但大都从正面考虑,如“学习要积累”等等。而反面的呢?则未必了。其实,“积”字所起的反作用也并不少见,而往往被人所忽视。

现就以个人的品行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平时常不拘小节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终总是要受到惩罚的。像冯大兴、朱泽明,他们竟从一个“堂堂的大学生”,颓废沉沦为人民的罪犯!如此沉痛的事实不能不引人深省,这难道不是他们平时不注意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所造成的吗?假使他们注意了这一点,也断不至于陷入泥塘,不能自拔。这种“祸患”的导致,不也是“积”字所起的作用吗?

诚然,人们一时有小小的疏忽,并无可厚非,重要的,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不以为然,更不能开脱和原谅,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其实是自欺欺人,一般都并非仅此一回,也并非下不为例。对自己要求不严,常常是“忽微常积”的根本原因。

话到这里,我们不妨可以说,“忽微”并不可怕,可畏的只是“忽微常积”。而能否化“小”为“无”,则取决于自己对“忽微”的态度了。如果不注意自己品行方面的“忽微”长久以往,又怎能不发生恶性膨胀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临终前所说的这句话对于我们不也是个很好的启示吗?要戒恶修善,不可以其小而等闲视之。因此,在平时,我们就必须防微杜渐。可以想见,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到“见小善皆为之,绝之恶于初萌”。那么人们的思想情操将会有多么高尚,社会的文明将向前跨出更惊人的一步!

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品行应是这样,其它的也就不言而喻了。总之,无论我们在什么时候,只要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都须采取“严以律己”的态度。“见善

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倘若真的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你也将不会担心“祸患”的导致了。

仅此发一感想,以供自勉。

评析:

本文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紧扣“忽微”和“积”,阐明祸患常积于忽微,要求每个人做到“戒恶修善”,防微杜渐,只有这样,才不会担心“祸患”的降临。为了阐明这一观点,作者不是堆砌材料,而是用观点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

文章先说“忽微”,引用一句俗语,一个例证,印证了忽微能导致祸患降临这一客观规律。然后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在忽微和祸患之间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积”字,抓住“积”字,联系实际,用无数事实论述了“积”的反作用,说明“积”是导致祸患的关键。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要“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引用刘备的话启迪人们“戒恶修善”。文章写到此,水到渠成,宗旨一目了然。


相关文章

  • 二〇一二年高考作文素材五例(押题)
  • 高考作文名师猜题 2012大学高考 作文素材教育 ◎大连市第二十三中学/曹玉雪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预测命题 1 有一位叫马丁·尼莫拉 ...

  • 民生素材[1]
  • 2009高考作文最新素材---民生 1.中国最大渔政船抵达西沙宣示对南海诸岛主权 中国最大的渔政船--中国渔政311船在经过两天的休整和补给后,14日从海南三亚开赴南海执行渔政管理任务,于昨日抵达西沙群岛.这艘渔政船将主要担负在中国南沙群岛 ...

  •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欧阳修篇]
  •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八) 欧阳修:白发戴花君莫笑 人生何处似樽前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素材:写作素材大全(三)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素材:写作素材大全(三) 关于酒: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 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 ...

  •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和反思
  •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和反思 ----以市201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讲评为例 南京高淳区淳辉高级中学 王祥富 高三是学生紧张复习备战高考的一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复习,查漏补缺,扫除知识点上的盲区,突破重点难点知识.巩固知识.反 ...

  • 2015高考作文素材大全
  • 中国教育在线讯 2015年高考即将到来,高考作文每年都是热点话题.要想写好高考作文,需要平时多积累好的素材,考场上才有的可写,不至于流于俗套.中国教育在线高考频道为2015届考生精心整理了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大全,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

  • 高考万能作文素材
  • 高考万能作文素材 高考万能>作文素材(一) 当读罢你的<春夜喜雨>,我发现,原来在你的人生中还有愉悦欢乐,是啊,你是热爱生命的,热爱自然中的一点一滴,但黑暗的社会世道偏偏摧毁了你平静的心,世道不允许你有快乐,战争不同意你活 ...

  • 2013年我要取得更大的进步(500字)作文
  • 精选作文:2013年我要取得更大的进步(500字)作文 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花的轮回败起:燕子的东南来回.如今岁月已把2012那陈旧的一页翻过,翻开瞬息万变的,崭新的一页--2013!不过陈旧的上一页也并非无为.或许就是它,为我指明了2013 ...

  • 高考满分作文十大技巧
  • 高考满分作文十大技巧:彰显个性魅力 考生在作文时应该凸现自己的个性而不是泯灭自己的个性特征,只有讲究个性化,你的作文才是生动的,亲切的,引人入胜的.避免空洞的口号术语,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华. 材料意象丰富 丰富即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