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表现语言

Ⅰ.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视觉心理学》课程是摄影专业基础课,它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视觉心理学基本规律,并且在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了解如何使一张照片变得有趣、如何让观众对自己拍的照片产生感动的反应。课程主要讨论视觉心理的基本概念,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学派,研究方法以及应用视觉心理学的范畴,课程分为基本理论论述探讨与应用研究等三部分。

课程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视觉的基本规律,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视觉规律和法则。

Ⅱ. 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

视觉的生理系统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将讲述《视觉心理学》课程绪论以及视觉的生理系统——探讨眼睛的光学结构、大脑神经元组合,以及介绍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学习本章,要求把握眼睛的生理构造、视神经的回路系统以及视觉的生理现象。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绪论

(一)、课程目的

介绍课程设置的目的及课程特点。

(二)、课程内容

介绍课程本课程分为三个部份:

(1)视觉的生理系统——探讨眼睛的光学结构、神经元组合和特性侦测器的功能,以及介绍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

(2)人类的知觉系统——介绍各种知觉的现象及视觉讯息的处理模式。

(3)影像与完形研究——探讨视觉场之观念、各种完形法则、完形训练以及符号学评析摄影影像的方法等等。

(三)、参考资料

介绍课程学习方法以及参考书目。

第二节 眼睛的生理构造

(一)、生物的视觉起源

低等生物的眼睛功能十分简单;直到生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构造精密复杂、能够清晰成像的眼睛,才产生了能够辨析形状、色彩、细节和明暗的“视觉”。

(二)、眼睛VS 照相机

从篇幅、焦距、视角、景深、光圈几个角度分析对比眼睛与照相机的区别。

(三)、肉眼的光学规格

肉眼与135小型相机相比较,所具有的光学规格。

第三节:脑与神经系统

(一)、神经的功能

神经具有以下三种功能:1、负责连接外界的刺激;2、管理从肌肉或器官作出的反应;

3、将1、2两种系统整合,同时负责传导的功能。

(二)、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是基本的单细胞,有树状突、细胞体与轴突三部分组成,它们也被称为神经元。神经细胞有其自身特点。

(三)、神经系统的结构

人的神经网络可以分成中央神经系统与周边神经系统两大类。

(四)、脑

脑部分为后脑、中脑与前脑,各有其不同的功能与特点。

(五)、脑之侧化

解剖学上将外观相近的左右半脑,却具有各不同的功能,称之为脑的侧化现象。摄影学习者需不断加强自己的弱势半脑,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有进步。

第四节:视网膜

(一)、视网膜的构造

视网膜是接收视觉刺激的第一站,由眼球外围往轴心方向包含了五层细胞:感光细胞层、水平细胞、两极细胞、无轴突细胞、以及节细胞。光讯号在接受器转为电讯号后,经由节细胞的轴突送出眼睛至下一站─侧膝核 LGN,这些轴突在送出眼睛之前集结成束,形成视神经。

视网膜的结构及连结方式的探索,最早可追溯至卡哈尔的研究,他当时用染剂染色,可清楚见到视网膜不同神经元的构造与连结方式。

(二)、视觉形成的原理

我们能清楚地看见外界影像,是因为当凝视某外界物体时,光线由该物体反射并投入眼球。眼球聚焦,使影像能适当地落于视网膜上。

(三)、感光细胞层─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

杆体细胞——在低亮度环境下反映明暗的亮度讯息,提供“黑白”的单色视觉形象。 锥体细胞——含有三种分别对红、绿、蓝感光的不同色素,提供“彩色”的知觉判断。 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不仅在外形不同,在视网膜上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也不是均匀分布。

(四)、三种视觉范围

暗视觉——在低亮度的黑暗环境下,只有杆体细胞进行的视觉反应。

昼视觉——在非常明亮的照明环境下,只有锥体细胞进行的视觉反应。

中间视觉——一般正常的室内照明环境下,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两者同时发挥作用的视觉范围。

第五节:视觉神经的回路系统

视知觉是由视觉刺激和视觉系统互动所产生。视觉系统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包括眼睛,侧膝核(LGN),最后到达大脑视觉皮质层。

第六节:视觉的生理现象

(一)、后像

当眼前出现的短暂视觉刺激被迅速移去之后,眼睛将会持续大约1/4的时间,仍然可以看到与移出刺激相近似的视觉残像。分为正后像(呈像颜色与刺激相同)与负后像(呈像颜色与刺激为互补色) 。

(二)、彩色视觉

光线是视觉刺激的来源,但是人眼可见的光线(visible light)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波长400—700nm 的部分。

(三)、适应

黑暗适应的曲线中,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增加,眼睛对光的敏感度越来越高;曲线可分成两段,从开始到7、8分钟的时候,是由锥体细胞负责,但此时锥体细胞的敏感度已达极限,所以曲线略趋平缓;杆体细胞的敏感度下降得非常慢,但是在7、8分钟的时候,敏感度变得比锥体细胞高,所以改由杆体细胞接手,负责黑暗中的视觉。大约30分钟的时候,杆体细胞的敏感度也达到极限,所以曲线再度平缓。

(四)、双眼视觉

一般而言,具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有比较宽阔的视野范围,任何眼前的物体都会被左右双眼同时察觉,在每只眼睛的视网膜上产生各自独立的影像,形成所谓的双眼视觉。

(五)、视觉的运动规律

三、考核知识点

(一)、眼睛的生理构造

(二):脑与神经系统

(三):视网膜

(四):视觉神经的回路系统

(五):视觉的生理现象

四、考核要求

(一)、眼睛的生理构造

1、识记:生物的视觉起源

2、领会:从篇幅、焦距、视角、景深、光圈几个角度分析对比眼睛与照相机的区别。

3、应用:肉眼与135小型相机相比较,所具有的光学规格。

(二):脑与神经系统

1、识记:神经的功能、神经细胞有其自身特点、神经系统的结构、脑部各自不同的功能与特点。

2、领会:解剖学上将外观相近的左右半脑,却具有各不同的功能,称之为脑的侧化现象。

3、应用:摄影学习者需不断加强自己的弱势半脑,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有进步。

(三):视网膜

1、识记:视网膜的构造、感光细胞层─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

2、领会:视觉形成的原理

3、应用:三种视觉范围

(四):视觉神经的回路系统

1、识记:视知觉是由视觉刺激和视觉系统互动所产生。视觉系统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包括眼睛,侧膝核(LGN),最后到达大脑视觉皮质层。

2、领会:视觉神经的回路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路线

3、应用:远视与近视的形成原因

(五):视觉的生理现象

1、识记:后像、彩色视觉、适应、双眼视觉等视觉的生理现象形成原因

2、领会:视觉的生理现象的表现

3、应用:视觉的运动规律

第二章 人类的知觉系统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将讲述人类知觉系统及基本的知觉规律,学习本章要求要了解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与区别、知觉的发展,知觉反应与知觉现象,重点掌握视觉信息的处理模式以及知觉的一些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

(一)、什么是“感觉”?

所谓“感觉”是指人类对于物理刺激的直接反应。而受到刺激的人诠释“感觉”的结果,便形成这个人的知觉。感觉从认知流程与心理机制两个层面的不同认识。

(二)、什么是“知觉”?

所谓“知觉”是将情境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对于感觉到的刺激进行组织、解释和加工的过程。

(三)、感觉和知觉过程

知觉过程模型

知觉过程的模式

(四)、知觉历程

知觉历程如同一个循环,不断地重复每一个步骤。

(五)、感觉规律

1、阈限: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引起感受器官的感应,从而激起神经冲动。2、绝对阈限:能够被观察者觉察到的最小物理能量。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的绝对阈限。

3、感觉强度的测量:感觉是不能直接测量的,必须和另一个感觉对照比较,以判断这两个感觉的孰强孰弱。

4、差异阈限:观察者辨别两种刺激强度不同时所需要的最小差异值;也被称为最小可觉差异。

5、韦伯定律:差异阈限与作为比较根据的标准刺激之间,保持定比关系。

差别阈限/标准刺激的强度=常数(k )

韦氏分数k 如果将差异阈限视为感觉比较时的敏锐度,而此种敏锐度,将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低。

不同感觉的韦氏分数

6、关于知识

知识是来自于过去的学习和经验,会影响到我们的知觉。在辨识物体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知识,必须比对知觉与记忆系统中的物体,才能成功地辨识。

第二节:知觉

(一)、知觉的精确性

1、人类对于视觉的信任感远大于触觉。

2、“错觉”是人类视觉系统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常态。

什么是错觉?——视觉信息与物理刺激的真实性相违背的情况。错觉几乎都发生在三维立体空间转换为二维平面图像的过程中。

(二)、知觉的特质——知觉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就各种平面媒体而言,摄影是描述物体属性最完备、记录物体信息最清楚的一种媒介。

(三)、明亮度的知觉

“明亮度”对于光源而言,是指它发射光线引起人们知觉的数量;对于物体而言,是指光线反射或穿透进而引起人们知觉的数量。

人类视觉系统对于“明亮度”的知觉会受到环境影响。

(四)、细节的知觉

摄影艺术以可以传递大量细节知觉为主,“具有无限多的细节”是讲究品质的传统摄影独一无二的重要特质。但也有例外之时。

(五)、形状的知觉

形状被视为一幅图画中主体的外形或轮廓,是对物体描述最清楚也最具体的一项。 摄影上“形状”的认知有两种情况被误认:使用短焦距广角镜头拍摄,形成夸张的透视效果;一般人在辨识平面图像时,容易受到过去三维立体形状的经验和记忆的影响。

(六)、形态的知觉

在平面图像传播范畴里,“形态”指的是物体在二维平面表现出三维立体的深度属性。 深度属性包括:物体表面的凹凸质感;物体立体的纵深;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表现被摄体的立体纵深,最有效的莫过于摄影棚里的灯光技巧。不论采用何种光源,摄影者都必须记住:太阳只有一个,被摄体的阴影也应该只有一个,而且必定出现在物体下方。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对“形态”知觉产生混乱。闪光灯永远位于镜头上方。

(七)、尺寸与距离的知觉

被摄体极端放大

被摄体极端缩小

有两个因素可以提供人类精确的尺寸知觉: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十分熟悉的物体,如:一般人的身高、手掌的大小、汽车或楼房的尺寸等;用标尺作为比对和参考的依据。

(八)、色彩的知觉

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大约可以分辨出七百万种不同的颜色。

色彩的属性:色调、纯度、明度。

色彩知觉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九)、动作的知觉

当人们在极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现眼前某一物体或刺激的位置有所改变,就会引起动作知觉。

一般而言,物体移动的角速度一旦超过每秒180度,人们就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残影。 追踪摄影

平面高速摄影

第三节:知觉反应

(一)、认知反应——知觉的结果

包括: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鉴等。

(二)、情绪反应

兴趣

态度

感动

(三)、精神运动反应

指涉及精神及肌肉之间协调合作的一种知觉状态,通常反应在人的某一项专门技能上。

第四节:知觉现象

(一)、感觉剥夺

感觉剥夺是指感觉器官对于环境信息的种类与强度急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察觉能力的一种状态。

(二)、知觉准备

所谓“知觉准备”,是指人们会根据个人期望或经验的不同,而赋于知觉对象以不同的意义。

(三)、知觉防御

知觉防御是指人类运用自己的知觉系统以规避含有恐吓、胁迫意图的刺激,以维护自身安全的知觉过程。

(四)、场依赖与场独立

人类对于水平垂直轴线的敏锐定位概念,建立在两个基础上:由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所形成的“重力场”;人类视觉构建的“视觉场”。

第五节:知觉的恒定性

(一)、什么是知觉的恒定性?

指一个人对于某一物体或景物的知觉(包括它的明度、色彩、尺寸等属性),维持恒定不变或对改变有所抗拒的现象,而且不受环境或相关刺激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定性。

(二)、尺寸的恒定性

(三)、形状的恒定性

形状的恒定性是指人们在观看某一物体的图像或实体时,观赏者的知觉系统有预先作出某种透视效果的心理补偿反应,因而可以得到该物体真正的形状知觉。

(四)、色彩的恒定性

色彩的恒定性是指当照明光源的色彩特质或亮度有所改变时,人对于某一种视觉刺激的色彩知觉(包括色度、纯度)并未随之改变的现象。

(五)、亮度的恒定性

亮度恒定性的因素:视觉系统对于不同强度的照明光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亮度知觉比较依赖物体与所处环境的亮度比较,反而忽略其实际反射光线的强弱。

第六节:对比的知觉

(一)、亮度的对比

“亮度的对比”是指由于相对亮度的不同,使得影像或某物体在不同部分产生亮度知觉的差异。

人类的亮度对比知觉,源自于亮度的比例,而非亮度之间的差异。

(二)、同时对比

同时对比是指当两种不同的视觉刺激并排在一起时,两者的亮度、色彩饱和度或尺寸的知觉差异会明显的加大的现象。产生“同时对比”的原因是:人类视觉系统有所谓“适应”的机制。

尺寸差异很大的物体摆在一起,也会因为“同时对比”的缘故使尺寸差异的认知更加扩大。因此,摄影师在安排摄影展览时,除了必须考虑裱褙卡纸的颜色以外(一般选择纯白色

的无酸卡纸),还要慎选外框的尺寸、边框的材质与宽窄,甚至展览场地墙面的高矮也要优先考虑进去,以决定展示照片的尺寸。

(三)、同化作用

“同化作用”和“同时对比”是两种意义恰巧相反的的视觉现象,它的意思是一旦某一种刺激的属性发生变化,会和后来或者新增的视觉刺激属性接近的现象。

“同化作用”对于色彩和尺寸的知觉都会有所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

(一)、感觉与知觉

(二)、感觉规律

(三)、知觉

(四)、知觉反应与知觉现象

(五)、知觉的恒定性

(六)、对比的知觉

四、考核要求

(一)、感觉与知觉

1、识记: “感觉”与“知觉”的定义

2、领会:感觉和知觉过程、知觉过程模型、知觉过程的模式

3、应用:知觉历程

(二)、感觉规律

1、识记:阈限、绝对阈限、差异阈限

2、领会:感觉强度的测量、韦伯定律、关于知识对知觉的影响

3、应用:不同感觉的韦氏分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的绝对阈限。

(三)、知觉

1、识记:明亮度的知觉、细节的知觉、形状的知觉、形态的知觉、尺寸与距离的知觉、色彩的知觉、动作的知觉

2、领会:知觉的精确性、错觉、知觉的特质

3、应用:人类视觉系统对于“明亮度”的知觉会受到环境影响、摄影上“形状”的认知被误认的两种情况、用摄影棚里的灯光技巧表现被摄体的立体纵深、色彩知觉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追踪摄影、平面高速摄影

(四)、知觉反应与知觉现象

1、识记:认知反应、情绪反应、精神运动反应

2、领会:感觉剥夺、知觉准备、知觉防御、场依赖与场独立

3、应用:感觉剥夺、知觉准备、知觉防御、场依赖与场独立等知觉现象在摄影中的运用

(五)、知觉的恒定性

1、识记:知觉的恒定性的定义

2、领会:尺寸的恒定性、形状的恒定性、色彩的恒定性、亮度的恒定性

3、应用:摄影中利用物体尺寸改变,形成深度认知;

摄影中帮助观赏者确认物体形状恒定性的方法:一是提供观赏者熟知的认知线索,是他被解读为圆形或椭圆形;二是提供观者十分明确的定位线索,这种定位是影像对于观众或影像对于环境的一种关系。

(六)、对比的知觉

1、识记:亮度的对比、同时对比、同化作用

2、领会:人类的亮度对比知觉,源自于亮度的比例,而非亮度之间的差异。产生“同时对比”的原因是:人类视觉系统有所谓“适应”的机制。“同化作用”对于色彩和尺寸的知觉都会有所影响。

3、应用:摄影实践中需考虑亮度的对比、同时对比、同化作用的因素。

第三章 影像与完形的研究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在前两章讲述视觉的生理系统、介绍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类知觉系统及基本的知觉规律的基础上,将讲述摄影作品的视觉规律,进行影像与完形的研究。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视觉的基本规律,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视觉规律和法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信息的选择

(一)、何谓“Ganzfeld”?

当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分布均匀的均质环境,人们会因为缺乏参考的坐标而丧失方向感和方位,从而出现各种幻觉或感觉扭曲,甚至发生暂时性失明的生理现象。

心理学上把这种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不容易发生,完全由均质构成的假设的视觉场称为Ganzfeld 。

(二)、“图”与“地”

在视觉场中,存在任何非均质且可以被辨识的物体,都可称之为视觉元素。

被人们挑选成为视觉主体的部分,称为“图”。(主体)

被人遗忘未获青睐的讯息则称为“地”。(主体以外的区域,包括前景与背景)

在影音传播技术范畴,前者称为“讯号”,后者称为“噪音”或“杂讯”。

视觉场中可能同时存在“图”与“地”这两种不能同时存在,而又势均力敌的认知概念。许多艺术家运用“图”与“地”的观念进行视觉创作。如:鲁宾花瓶

一般而言,主要的知觉概念是否容易形成,由视觉场内的元素是否具有牢固的组织力而定。

(三)、“图”与“地”的界限

形成两个图形的共有的轮廓线,称为共有的外形或分享的外形。

这两个共存的图形,彼此之间竞争主体的地位,这种现象被称为“外形竞争”。

这样分享彼此共有的边界,会不断的产生相反方向的推拉作用,而形成视觉上的张力。

(四)、“图”与“地”的通则

图比地具有更强烈的形状或形态的性质。

图比地具有更明显的封闭边界与疆域。

图比地通常占据较小的空间和面积。

就观赏者的角度而言,图比地更易接近。

图与地不容易被同时看到。

图比地更容易被观者所看到或联想起确定的意义和感觉。

图比地有更多的纹理与细节的描写,也具有较高的密度。

图比地更容易形成对称性图形。

越单纯的形式或造型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越容易形成图的概念。

当图形的方向与视野内水平垂直的坐标一致时,越容易形成图的概念。

具有视觉上律动或旋转感觉的图形,越容易形成图的概念;反之,静止的图形容易形成地的概念。

当图与地具有相似或者对称的外观或特性时,图与地的概念可能会出现反转现象。

(五)、EFT 测验

有一种心理测验是将特定的形状隐藏与复杂的图案或图画中,要求测试者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他们一一找出来,这种形式的测验称为EFT 。这个测验可以帮助心理学家了解,人们在区分图与地的能力上有何差异。

如果测试成绩很高,表示测试者具有“场独立”的特性,反之则具有“场依赖”的特性。

(六)、摄影与“讯噪比”

“讯噪比”是指人们在接受某项信息时,所期望的信息本身与偶发的噪音和杂讯之间,在数量或强度上的比例。

对于摄影而言,“讯噪比”高的照片,意味着它具有颗粒细腻、解析力高、反差适中,色彩饱和等高品质的特征。

第二节:暧昧的形状与错觉

(一)、暧昧的形状

所谓“暧昧的形状”是指在讯息传递的过程中,经过巧妙的安排与设计,使得至少有两种以上的知觉概念可以被讯息接受者所感受。

摄影师在遇到转折的墙面等对称图形时,必须仔细考虑灯光的方向、强度和光质以及相机的拍摄角度,以避免被摄物出现“暧昧的形状”。

(二)、错觉

几何学错觉——长度的错觉、尺寸的错觉、形状的错觉、方向的错觉

计时错觉——电影、电视

深度错觉——电脑动画

色度学错觉

文化差异、居住环境等因素影响人们对于错觉图形的辨识和认知。

(三)、错觉在摄影上的应用

美国元老级摄影家John·Pfahl 的作品

摄影大师Jerry· Uelsmann的作品

第三节: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

(一)、完形律之封闭性

1、“封闭性”是指当观赏者面对个人十分熟悉的图像,一旦图像的线条或形状处于接近完成的状态,就有被知觉或记忆成完成的倾向,这种视觉特性称为“封闭性”。

2、摄影与封闭性

人们面对独立完成但尚未完成的工作时,会留下深刻的记忆或印象。

设法让信息的接收者来参与整个视觉经验,并做出某些贡献,即让观赏者无意间去把图像中的某些点与线作出连结,进而造成形状比较安定的封闭状态。

(二)、完形律之连续性

1、“连续性”是指当人们观赏图像中的线条时,不论直线或曲线,即使被少数的元素所阻断,仍然可以利用人类的知觉系统整合成连续而不中断的线条,这种视觉特性称为“连续性”。

2、摄影与连续性

利用某些障碍物来阻隔画面中的视觉主体,避免了主体过分平凡单调而流于平铺直叙式的视觉陈述。

多张照片拼贴,重组成另一时间与空间的整合影像。

(三)、完形律之相似性

1、“相似性”是指当视觉场中的众多元素彼此间的形状、尺寸、色彩、属性、动作、方向、数量或意义十分近似时,这些不同的元素会被视为彼此有所关连, 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即完形。

2、 对称是相似性的一种特例,它提供了视觉上的平衡,因此本身也是一个理想的完形。

3、 摄影与相似性

提供视觉连接的功能,让相似的元素之间产生强烈的比较与对照。

(四)、完形律之接近性

1、“接近性”是指不同的视觉元素如果位置彼此靠近,就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凡是视觉元素靠得越近,越容易产生彼此关联而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2、摄影与接近性

设法使主体与周围的视觉元素间产生某种关联,否则就让它们之间有明显的间隔,以避免主体与背景莫名其妙的融在一起。

(五)、共同命运

1、“共同命运”是相似性的一种特例,是指当视觉元素的功能、动作以及变化彼此相互一致时,有被观众感知为一个整体和单一形式与动作的倾向。所以它可以被视为:众多视觉元素同处于运动状态下的相似性。

2、摄影与共同命运

(六)、视觉伪装

1、“视觉伪装”是指信息的传播者为了不让他人轻易的辨认出视觉信息的真相,在信息本身而外加诸各种隐藏信息的手段和方法,便称为视觉伪装。

2、摄影与视觉伪装

(七)、异质同形

1、“异质同形”是指形式与结构不尽相同的物体,它们具有某种共通的特性,便可以互称彼此为“异质同形”。

2、摄影与异质同形

第四节:完形训练与摄影策略

(一)、摄影者的视觉问题

构图凌乱不知取舍

分不清什么是拍摄的主体

图像组织松散不知所云

(二)、完形训练

1、图与地

2、相似性

3、接近性

4、封闭性

5、变形与连续性

6、共同命运

第五节: 摄影家营造美感的视觉策略

1、决定性的瞬间

动感即非自然平衡状态,是两个静止形态中间的不稳定状态,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情绪化特征,可以提升画面情感因素,标新立异,强化心理。动感画面都是瞬间的,具有不重复、不确定的特质。

2、趣味

所谓趣味就是在画面设计中所表达的主题而采取的富有情趣、耐人寻味和发人深省的手段。常采用寓意、比喻、夸张、讽刺、幽默、诙谐和抒情等各种表现手法,不求合理。趣味吸引人们注意,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

3、气氛

气氛是照片流露的一种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动与情绪,使观赏者进入忘我境界,与影像的主角心灵相系,同悲同喜。

采光技巧于人物情绪的捕捉是营造气氛的两大关键。

4、特殊的角度与观点

5、隐形构成

所谓隐形构成,似形而蔽,含于其中。其隐形借助于实体存在,或是轮廓边缘的共用效应。隐藏的形态,超越现实空间结构想象促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表现起来很容易达到一语双关、一箭双雕的效果。其构成条件为隐形依附于实形存在,及隐蔽部分结构。

6、社会意识的体现

7、图与地关系的重新诠释(偷梁换柱)

这个构成方法实际上就是图形视觉元素的替代关系。是画面中某一局部因素的替代,即减少某一局部因素,增补另一因素,其形、其轮廓大致相互照应,力图表现双方在某一层面的内在关联和形式上的相似,使人们产生心理感应,达到特殊的视觉效果。

8、元素重复

单纯元素重复构成指同一性质的视觉元素通过有规律的排列,或散点式重复组成的新的图象模式。这里的视觉单元同质但不同量,是进行渐次平行手段完成。

9、形式的平衡与对称

对称图形是图形中最古老的构图方式,现代图形对称构成在形式构筑基础上溶入了视觉心理的感应作用,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单纯是实形的对称。对称的除了一个图形的正反形态、投影形态等的绝对对称,还包括相对对称同量不同质或形态的某一局部。

10、夸张对比

在图形构成中所包含两个以上的视觉元素,夸张某一物象,使之超出原有的比例概念,而与画面中另一(群)物象形成强烈的大、小、质、量的反差效应,借以改变人们的正常视觉影象,从而达到突出展示某一物象的目的。

11、影子效应

强调利用影子这一特殊元素加以变化处理,使其影子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揭示所表达的图形主题。在画面设计中突出影子元素,或在影子形态上、形影关系上有意运用变异手法,可以把同质投影或异质投影的不同角度、不同维度空间和不同事物巧妙地组接,达到心理和视觉的统一。

12、形态切断

形态切断是将其视觉元素分割、打断,按作者的意图切断配列构成。这种形态切断构成,不是单纯的元素罗列,而是有意识的加以组合、配置、构成。

13、变形构想

将视觉因素——图形,有意识地加以改变,拉长或压扁,抽象表现或夸张地突出某一局部,目的就是强调某物象的某一特征,从而显现特殊的视觉效果。

14、空间交错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图形的矛盾空间状态,二是不同的视觉元素同时处于一个环境或主题中,形成多元素空间状态图形结构(形成空间交错),视觉元素处于一定的空间状态,具有一定的透视空间。

15、视觉推移

视觉推移实质上就是视觉元素的渐变过渡。是由一形态过渡到另一形态推移过程中质的变化过程。具有超自然的假想性,借助一定的图形构筑手段在一种空间配置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空间关系,这在广告摄影中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三、考核知识点

(一)、信息的选择

(二)、暧昧的形状与错觉

(三)、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

(四)、完形训练与摄影策略

(五)、摄影家营造美感的视觉策略

四、考核要求

(一)、信息的选择

1、识记:“Ganzfeld”的概念、“图”与“地”概念

2、领会:“图”与“地”的界限、“图”与“地”的通则、EFT 测验、摄影与“讯噪比”

3、应用:许多艺术家运用“图”与“地”的观念进行视觉创作、

(二)、暧昧的形状与错觉

1、识记:暧昧的形状、错觉

2、领会:几何学错觉——长度的错觉、尺寸的错觉、形状的错觉、方向的错觉

计时错觉——电影、电视

深度错觉——电脑动画

色度学错觉

文化差异、居住环境等因素影响人们对于错觉图形的辨识和认知。

3、应用:摄影师在遇到转折的墙面等对称图形时,必须仔细考虑灯光的方向、强度和光质以及相机的拍摄角度,以避免被摄物出现“暧昧的形状”。

错觉在摄影上的应用

(三)、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

1、识记:封闭性、连续性、相似性、接近性、共同命运、视觉伪装、异质同形

2、领会:完形心理学的各个视觉法则的特点

3、应用:摄影与封闭性、摄影与连续性、摄影与相似性、摄影与接近性、摄影与共同命运、摄影与视觉伪装、摄影与异质同形

(四)、完形训练与摄影策略

1、领会:摄影者的视觉问题

2、应用:完形训练与摄影策略

(五)、摄影家营造美感的视觉策略

1、领会:决定性的瞬间、趣味、气氛、特殊的角度与观点、隐形构成、社会意识的体现、图与地关系的重新诠释(偷梁换柱)、元素重复、形式的平衡与对称、夸张对比、影子效应、形态切断、变形构想、空间交错、视觉推移

2、应用:摄影家营造美感的视觉策略

Ⅲ.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a) 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i. 关于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考试大纲和教材是相辅相成的,考试大纲中列出的内容都可以在教材当中得

到细化内容。

ii. 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考核目标的设定主要是针对拍摄实践的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技能之间,更加

强调实践技能的掌握。

b) 关于学习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拟出版新的教材作为本课程的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

《摄影师的视觉感受》作者[美]施特勒贝尔等 编著,陈建中,纪伟国 译 中国

摄影出版社

《观·念·摄影—影像的视觉心理剖析》蒋载荣(中国台湾)著,台北雪岭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c) 关于自学方法的指导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拓宽获得本专业知识的渠道,

可以利用摄影报刊、杂志、网站、论坛等丰富学习内容。

c) 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要求学生有传统或数码照相机,具备基本的进行摄影训练的条件;要求学生

购买教材或者教学课件,具备必要地学习条件。

d) 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题型举例

模拟测试一

一、名词解释:10分

1、场独立

2、完形心理学

二、简答题:10分

1、 请“同时对比”与“同化作用”的异同。

2、 请简述视网膜的构造及作用。

三、论述题:20分

1、请分析“错觉”的种类及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2、请结合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谈谈你的摄影创作感受。

四、作品分析:20分

请以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为基础分析下列作品。

五、创作题:40分

请以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拍摄四幅照片,并作分析。


相关文章

  • 视觉语言在平面广告中的运用分析
  • 科技信息音体美 积觉语言在平面广告巾硇运用分析 刘雷1,2梁昭华1 (1.西安工程大学2.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系) [摘要]平面广告属于视觉类广告,是二维空间的广告形式.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要素是基本的词汇,他们可以用具象表现的形 ...

  • 书籍设计中的肌理艺术
  • 书籍设计中的肌理艺术 作者:王丽梅 来源:<编辑之友>2013年第03期 摘要:肌理作为一种艺术表现语言,被广泛应用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它能充分调动人的视触觉器官,给观赏者带来富含人文情怀的视觉感受和多样的视觉品味.设计师在利用肌 ...

  • 设计类论文
  • 广告艺术是随着时代的演进而诞生的一个惹人注目的新课题,它的迅猛发展己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耀眼的文化艺术景观.因而,在理论上研讨广告艺术就成为文艺学科不容回避的历史使命.本文试从美学角度,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广告艺术现象,对这一新的理论课题进行 ...

  • 广播电视编导测试辅导资料-视听语言
  • 视听语言 一.视听语言的含义 影视艺术史一种语言表达,同生活实际中的自然语言几乎无差别,不是自然语言的复制,而是经过人工加工甚至精炼过的带有强烈科技色彩的高级表意语言. 无论哪种类型的影视作品,导演和编剧都要借助银幕实现与观众的交流,语言. ...

  • 综合材料与绘画艺术表现探析
  • 综合材料与绘画艺术表现探析 [摘 要]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受现代审美意识影响,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把对材料的探索作为突破口,不断地挖掘新的画面形式语言,丰富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现代综合材料绘画的产生,为绘画者提供了更好的 ...

  • 方蔚林 论视觉文化转向
  • 文化研究 论视觉文化转向 舒 也 摘 要 "视觉文化转向",,更不是一个宽泛的无所不包的"视觉现象总汇",,特别是电子传文化变革:文本的边缘化.,社会进入形象消费和感官消费时代,,逐渐向以电子影像为主 ...

  • 电影艺术欣赏
  • 电影艺术欣赏 电影艺术是摄制的画面和录制的声音按照蒙太奇手法组合成有一定思想.内容的作品,以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作者意图,构成电影艺术作品的基本视听元素就是电影艺术的画面和声音. 一.视觉元素 电影艺术画面,是指用电影摄影机连续拍摄下来,然后 ...

  • 电视纪录片解说的语境要素分析
  • 摘  要:对解说语境各要素的全面认知,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写好解说词,进而成功配音的前提.文化语境是解说创作的前提和背景,情景语境是解说语意确切传递的重要依据,上下文语境解说完成意义表达的潜势,协同语境使传受双方言语交际活动更自然和谐,这 ...

  • 创意的魅力--招贴设计
  • 创意的魅力--招贴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招贴设计的概念与特点.2.招贴设计的组成元素.3.能结合自身生活设计制作一幅招贴设计作品.4.用自己的语言以及所学到的知识.术语讲解创意与设计过程. 教学重点:(1)招贴画主题信息的传达表现: ...

  • 剧本写作大纲
  • 剧本写作大纲 2007-06-11 03512 剧本写作大纲 江南大学编 高纲0836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剧本写作>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动画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