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联想想象 鉴赏古代诗歌

运用联想想象 鉴赏古代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形象的语言,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面貌,风土人情和诗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它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2000版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为中小学生推荐了一定数量供背诵的古诗篇目;从1993开始,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继承这笔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积累一定数量优秀的古诗词。因为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增强古典文学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以及提高人文素质,都有很大的裨益。

于是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应试技法的议论就多起来了,这不是正确的做法。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上。

因为诗歌是运用精炼和富有韵律的语言,最集中,最概括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它是通过联想、想象,通过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感受、愿望的。联想和想象就是诗歌的艺术翅膀,诗人是借助它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的。创作诗歌如此,我们阅读诗歌,也必须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品味作品的诗情。

所以,在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时,联想和想象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又是重中之重。在鉴赏古诗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是否善于运用联想想象,是否养成联想想象的习惯,以及是否具有联想想象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学生鉴赏古诗能力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

一、理解诗句含义要运用联想想象。

要鉴赏一首古诗词,首先要理解每个诗句的含义。由于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富有跳跃性的,仅理解诗句的字面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联想想象,理解诗句深层的含义,也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下阕可分三层:第一层叙写周瑜英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字里行间流溢着词人赞美和羡慕之情,第二层叙写词人自感苍老,壮志未酬。两相对照,顿生叹惋之情。从这两层字面上看,对别人建功立业的羡慕,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叹惋,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就是强烈地渴慕建功立业。这不难理解。第三层词人洒酒寄情,抒发了“人生如梦”的超脱旷达的情怀,也就是说词人认为建功立业又怎么样,人生短暂,何必自苦。这是字面的意义,也好理解。如果仅从诗句字面意义理解,到此就结束了。

但是这样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问一句:第一、二层表达的对建功立业的渴慕,第三层抒发的是对建功立业的鄙弃,在同一首词中,同一阕词中,前后竟会有如此尖锐的对立和矛盾,如何理解?看来,要理解这首词深层的含义,仅从字面的理解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运用联想、想象,去深入揣摩词人当时,当地的处境,心境及思想心理的微妙的变化。联想到词人因用诗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谪到黄州的处境;想象一下词人自知北宋国力衰微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时刻关心边境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热忱的心境。当这种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与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冲突时,词人思想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貌似旷达超脱,实是无可奈何,这是词人真实的思想感情的曲折的反映。赞颂周瑜也好,自叹苍老也好,洒酒寄情也好,看似矛盾,实际都极其真切地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热烈的思想感情。

诗句的这种深层含义,离开联想想象是万难理解到位,理解准备的。 要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除了要“知人论世”,联想到诗人的处境,时代的背景外,有时还要联想到我们几千年积淀起来的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欣赏习惯,特别是那些已被赋予特定含义的象征物。诗句中一提到这些象征义,要进而联想这些象征物的广泛的民族文化内涵,这样对诗句含义的理解才能准确、深入,才能真正感受诗歌的文化底蕴。

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五》 诗中的“飞鸟还巢”不能简单的理解,要联想到归隐的思想隐士的形象。又如: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屈原《离骚》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屈原《离骚》

由诗中的“兰蕙”,“杜芷”等香草,要联想到“贤才”,由诗中的“众女”,“两美”等男女双方,要联想到君臣关系。

还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五》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由“梅、兰、竹、菊、莲”,联想到君子。

再如: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诗中的“柳”都不是泛泛的,都有深意的,可由“柳”、“留”音,联想到“离别”。

像这种象征物还很多,都有其确定的内涵,由象征物触发联想和想象是鉴赏古代诗歌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再现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要运用联想和想象。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是运用联想想象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形象地表达出来的。又因为诗歌这种文字样式讲究精炼美,讲究含蓄美,不直白,总要留下一块空白,让读者驱遣想象的骏马,恣情驰骋。另外,正因为诗歌的情和意是通过形象来表达的,把握住诗的形象是进一步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所以清晰地再现诗中所描给的艺术形象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清晰地再现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就必须根据诗人的文字描述,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如:

杜甫《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四景。鉴赏这首诗,首先必须根据诗人的文字描述,运用联想想象,清晰地再现每一景。第一句写“月”:一轮明月倒影在清清的江水之中,离船很近。月之明,水之清,影之近,通过读者的联想想象,再现在脑海之中。第二句写“灯”:舟内一盏夜灯照着,光线那么冲淡,那么柔和,将近三更了。第三句:沙岸上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睡得那么安恬。第四句又写“鱼”:忽然船尾传来“拨刺”的声响,使凝视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原来刚有条鱼儿从那儿跃出水面,增添了江上的宁静。

以上是根据诗歌的文字描述,通过联想想象,真切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景,如身历其境。再通过联想想象,按远近,动静将这四景叠加起来,融为一幅完整的图画。这样就在头脑中准确完整地再现了诗歌的艺术形象。由这个清晰的形象出发去进一步领会诗歌宁静和谐的意境,领会诗人向往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多了,真切多了。

三、领悟诗歌意境也要运用联想和想象。

再现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在此基础上,领悟诗歌意境,更要运用联想想象。再现艺术形象领悟诗歌意境,实际上是读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往往需要联想和借助读者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生活储备,也即人生阅历和修养,否则读者很难真正理解诗歌叙写的事物和表达的情感。

例:

鹧鸪天

宋·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瀣酒去散散步,穿过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景。这是根据词人的文字描述,运用联想想象再现的艺术形象;再从这一艺术形象出发,运用联想想象,领悟诗歌的思想意义,这分明是写自己生活的闲适,动静行止的惬意,活脱脱一个隐士的形象。下阕首句更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歌咏自得,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有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妨不随遇而安呢?到此为止,我们的印象是陆游也过起隐居生活来了。

当真如此吗?“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词人说才知道造物者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冷酷无情,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联想词人当时的处境,词人因“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官家居,心中有股抑郁不平之气,终于按捺不住,流露出来。词人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前面旷达超脱,后面抑郁不平,不是矛盾吗?

要理想这种“矛盾”,领悟这首词的统一意境,就需要联想想象,就需要读者的再创造,就需要借助读者自身的人生经验了。正因为词人的内心抑郁不平到按捺不住的程度了,才有前面故作旷达,故作超然之语。旷达和超然是无可奈何,是气愤之语,是抑郁不平的别一种表现形态。“丝毫纤尘不相关”,想“不相关”其实做不到;“不妨随处一开颜”,劝自己“开颜”,其实“开颜”不起来。这样理解,整首词的意境就统一了,理解就准确了。可见,真正领悟一首古诗,没有联想和想象,没有人生经验的帮助,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在词中要说的话补充完整,要抒的情理解准确。

四、鉴赏评价古诗的写作方法更要运用联想和想象

把握形象,领悟意境只完成了鉴赏古诗的一个方面的工作;还有一个方面的工作,就是运用联想和想象鉴赏评价古诗的写作方法。我们以杜甫的《画鹰》为例: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首联是说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画面上的雄鹰画的太逼真了,太传神了,太有气势了。一个“殊”字总写画鹰画技的高超,高超到让诗人联想到画面上腾起了风霜肃杀之气,而我们读者通过“素练风霜起”,可以联想想象“苍鹰画作”之“殊”,从而感受诗歌首句的奇崛,感受到诗句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颔联“侧目似愁胡”通过画鹰的眼睛写其神态,“耸身思狡兔”写画鹰耸起身体的样子,让诗人联想到画鹰好像随时准备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通过联想想象其心理活动,突出画鹰矫健搏击的动态,从而把画

鹰写活了。我们只有通过联想沿作者创作诗歌时的思路将其还原成一幅画,才能真正感受到苍鹰画作的殊异之处,才能真正感受到诗人写法的高妙。首联是总写,颔联是正面描写、实写画鹰。那么颈联和尾联呢?

颈联是说:如果将苍鹰的系着金属圆轴的丝绳给解开,它就会从悬挂的轩楹上呼之即出,展翅飞翔。这是诗人由画鹰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尾联:何时让这只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周,那么那些凡鸟的毛血一定会洒满原野。这也是诗人由画鹰的神态产生的联想想象。后两联换了一个角度,从侧面描写、虚写画鹰。读者也必须通过这些描写,运用联想想象将其还原到画面上,那么画鹰逼真,矫健的神态才会在读者的头脑里更加清晰,更加深刻,才会充分感受这首诗的鲜活轻灵的艺术手法,才会真正理解诗人寄寓在画鹰身上的那种一飞冲天,搏击长空的理想和愿望。

这首诗起句突兀,有总有分,有实有虚,手法灵活,章法谨严,是题画诗的杰作。鉴赏这首诗,评价其写法,读者的联想想象是不可或缺的。

综上所述,在鉴赏古诗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我们都必须自觉充分的运用联想和想象。提高联想想象的思维习惯,养成联想想象的思维习惯是提高古诗鉴赏水平的关键。


相关文章

  • 诗歌鉴赏设计
  • 专题三 古代诗歌鉴赏 一.明确考纲要求 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纲解读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 ...

  • 初中古诗词鉴赏
  • 中考诗歌赏析的复习策略 学习目标: 1.熟悉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点 2.题型分析 3.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了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内容 ⎧⎧人物形象⎪诗词形象⎨⎩物象⎪⎪诗词语言: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炼含蓄.音韵和谐等.⎪⎪⎧修辞手法 ...

  • 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
  •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点精析]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在有限的文字中表达丰富的内涵,除了注重遣词造句的语言艺术外,还特别讲究表达方式的典型运用.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说明>" ...

  • 意象的跳跃性与意象确定性
  • 意象的跳跃性与意象确定性 这里讲的跳跃性,是指词诗词中各个句子之间甚至各个意象之间,看起来似乎是由一个意象跳到另一个意象,由这一句跳到另一句,中间缺乏过渡.如杜牧的<遣怀>: 杜甫的<绝句二首>的另一首 前面提到过的 ...

  • [锦瑟][夜归鹿门山歌]说课稿
  • <唐诗二首>说课稿 <锦瑟><夜归鹿门山歌> <锦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诗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写的一首律诗,主题隐晦多义,这也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本文拟用一课时完成.重在对本诗进行深 ...

  • 浅谈高中学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的培养
  • 第一章 高中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现状 课标对中学诗歌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 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髙文学修养,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 ...

  •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及反思
  •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的依据] 一.注重古诗鉴赏的人文性.要让学生从古诗鉴赏中体会古诗的人文性: 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探索,对人生的思考. 2.理解宇宙世界变与不变的永恒主题. 3.在理解景与情的关系时,学会 ...

  • 2013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
  • 十.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11分)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

  • 2018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 2018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专题1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测案) (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说明 :每题10分,共100分.) 1.(2016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后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