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平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作者:王关区

生态经济 1995年03期

  摘要 本文在对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主要制约因素科学地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参照农业发展的一般类型和阶段,提出了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以高产优质高效及持续良性循环为主要内容,以开放有序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特别是对“粮经草有机结合、农牧林相互协调”的具有鲜明灌溉农业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发展模式

  河套平原位于内蒙古的中西部,属于历史悠久的黄河灌区,土地总面积2.2万km[2,],耕地面积70多万ha,其中80%左右为水浇地;河套平原的粮食、油料产量均占内蒙古自治区总产量的约30%,甜菜产量占40%以上。可见,河套平原是内蒙古以至全国重要的粮、油、糖生产基地。研究和确定河套平原农业发展方向和生态农业的模式,不仅对其自身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内蒙古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全国灌溉农业耕作制度种植结构的完善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农业发展的现状

  内蒙古河套平原历史上曾是一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牧区,灌木、草类、乔木等覆盖着大地,牧民进行着逐水草而居的季节性游牧业生产,耕作、种植等生产活动几乎没有;林草的落叶和动植物的亡体以及游牧在这块土地上的牛羊的粪肥等,使得土地的自然肥力不断积累。就是这块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积累起来的沃土,本身也孕育了否定它的条件,它吸引着远近贫苦的人们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个地区,于是土地开垦不断扩大,黄河水通过引水和人为的决口不断增加灌入该地域的水量。历经清王朝、民国、抗日战争直到解放前夕,天然林草几乎消失殆尽,而土地的沙漠化、贫瘠化出现了;灌入的水量随土地农耕化面积的增加越来越多了,土壤的盐碱化产生了。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投入的增加、科技的进步、政策的有效等,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多年来人们单纯看重水利而对水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水害的问题认识不足及农业发展模式、生产方式选择欠妥等,土地盐碱化、沙漠化、贫瘠化的势头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遏制,农业经济效益下滑、生态效益不良,农业生产的后劲严重不足。

  河套平原的农业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半自然半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价段。其基本属于石油化特征明显、生态经济效益较低下、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传统有机农业和现代石油农业的不良“杂交型农业”。河套平原农作物单位播种面积所投入的总工业能量(包括直接工业能量:油料、电力等,及问接工业能量:化肥、机械、农药等)已接近典型石油农业的水平,特别是农药、地膜、化肥等的施用量已有过之而无不及(农药、地膜的施用量已达到典型石油农业的150%左右,化肥的施入量也超过其100%),可见以石油为主的工业能量的消耗水平衡量河套平原的农业已基本是石油农业了,而其与典型石油农业最显著的差异在效率和科技水平上。河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率、物质能量的变换率及劳动生产率、加工增殖率、商品销售率等较发达国家低得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1%左右。河套农业仍是科技输入较少、科技作用较小的相对粗放、落后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增量中的60%~80%应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成就的作用,而河套以至全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仅为40%左右。

  由于农业发展模式的设计及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仍有欠妥之处,农村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还较低,农副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以及工农产品剪刀差的不断扩大、农民负担的加重等等,使得河套平原农业的经济效益呈下滑之趋势,农民从农业得到的纯收入近年来基本没有增加或还有下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户种田的积极性不高。河套平原农业的生态效益不良,以土地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水质变劣等为主的农业资源坏相当严重,因为药、地膜、化肥、除草剂的大量施用而造成的农业产品、农业资源的污染以及乡镇和地方工业等的“三废”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已达到一定程度。河套平原盐碱化面积已占到宜农地总面积的80%左右,耕地肥力一般下降1/4~1/2,森林覆被率普遍不足8%,土地风蚀沙化面积扩大到100多万亩。日趋严重的土壤盐碱化、贫瘠化、板结化及没有得到有效抑制的林草退化、土地沙化等是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 农业发展的方向

  从以上分析可知石化农业、传统农业以及“杂交型农业”对河套平原农业的发展都是不适合的。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方向应是集石油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精华,结合新的生态、生物、物理、化学技术,逐渐形成生态、生物、工业等综合化的高效持续良性运转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就是多方学习、不断实践、大力发展以高产、优质、高效为主要内容,以开放、有序、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生态农业。

  走“两高一优”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实现农业发展战略的转换,首先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加农业系统的投入,改善输入结构,极大地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特别是生态技术化水平。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温饱阶段、还是小康阶段,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重视农业发展农业是经济全面高效快速、协调发展的保障。要在争取结构合理、管理完善、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对农业系统资金、物资、特别是技术的输入。增加农业系统的科技投入,增强技术子系统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财富的能力,是河套平原农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环节。要丰富、调整农业技术子系统的组成,放大其作用,使得传统农业精华技术、石油农业精华技术、生态技术、生物技术、管理技术、遗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服务技术等合理结构,形成完善的、作为生态农业基础的生态技术体系,保证稳态、有序、高效、持续、进展演化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设计、建造、启动、运转、目标实现。

  其次要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其合理化、协调化、高级化,在发展种植业,保证粮油糖产量稳定增长、质量不断优化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业、渔业、副业特别是畜牧业,实现农牧林副有机结合、协同一致;要适当延长或缩短食物链,增补或减除食物网络的环节,探索、创建、推广不同地域生态农业的不同模式,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转化、增殖各类农业资源和各种农副产品,实现农业系统结构合理、机制完善、功能高效,生态经济良性循环、进展演替。

  第三要在长足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实现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搞活流通、开拓市场,增加收入、繁荣经济,极大地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的步伐。

  3 生态农业的模式

  为了摆脱桎梏、增强后劲,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真正走上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路子,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干部农民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实践,使得粮经草有机结合、农林牧相互协调也即“草田轮作、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应运而生。其自80年代初期产生以来经历了十几年的推广完善,已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显示出极大的适应性和发展前景,是河套平原生态农业的最佳发展模式。

  3.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合理溉灌方式、完善引排水体系,改革耕作制度、改良土壤结构等,是创建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

  3.1.1 禁止秋灌,多方节水

  河套平原一般在10月下旬到11月初浇秋贮水,每亩需水130m[3,]左右,这些水大部分增添了地下水,若把最后一次浇青(约在8月底)作为秋贮水,秋收后立即耕翻保墒,则每年每亩可少灌很多的水;要按渠道灌溉范围种植同步需水的作物,减少渠道放水次数,从而降低渠道渗漏的浪费水量;逐步改变大水浸灌的灌溉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试验推广喷灌、滴灌等省水利田的先进灌溉方式;总之采取尽可能多的节水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土地的注入水量,辅之有效的排水,是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的根本途径。

  3.1.2 深耕基肥,改良土壤

  河套灌区的盐分一般在土表10cm左右才可危害作物生长发育,而且地层里由上往下盐分含量逐渐减少,如果把耕层逐年加深,由当前的5寸三年内加到10寸,每年加深1寸多是不妨碍当年作物生长的,同时要增施有机底肥,肥在土壤中缓慢发酵产酸,可中和或缓冲部分或大部分碱性反应,这样就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其保水性能,有效防止土壤板结、提高肥力、减轻盐碱。

  3.1.3 及时耙肥,干土保墒

  小麦作物收割后若不再复种就应立即抢耕,以破坏土壤毛管,防止土地直接暴露在烈日之下的大量水分蒸发,从而减少耕层盐分的积累,同时也应将底肥在这次耕翻时压进去;在处暑左右乘气温相当高的时候就灌当年的最后一水,由于气温还高、水温和地温也不低,好促进底肥发酵、微生物繁殖;灌水后一旦农具可以进田,就要进行第二次耕翻,并随耕随耙,第一次要深耙、第二次以后直到地冻都要进行不超过3cm的浅肥,至于耙多少次要根据土表情况而定,即一见结成硬皮就耙,使土表经常保持3cm厚的一层疏松干土,以覆盖心土,防止蒸发,并保存地温,促进底肥发酵,形成土壤团粒。

  3.2 粮、草、经有机结合特别是要实现粮草轮作,改变栽培方式,合理种植结构,并使得先进适用的培植、良种、化肥、农膜、农药等农艺技术科学配套等,是构建此种生态农业模式的主要内容。

  3.2.1 增加绿色覆盖度,延长绿色植物覆盖时间

  盐分是以地水下为载体,主要通过蒸发上升到地表积存下来的,尽量减少土壤的直接蒸发即将直接蒸发转换为通过植物的间接蒸腾,便能有效地防止盐分的耕层积累。河套平原每年二月份每亩土地要蒸发掉30cm[3,]左右的水,五、六月份240~250m[3,],八月份150m[3,]以上等;按地下水矿化长2克/升计算,每蒸发一方水就在耕层内留盐2kg,这样每亩地累计蒸发掉300m[3,],地表土壤含盐量就达到0.4%,地就盐碱化,不能再种了;由于每年有几次浇青苗,大部分盐还要淋溶下去,只有小部分留在耕层,所以一块盐碱地的形成是缓慢的。虽然如此,但只要耕作和用水方法及种植制度不改变,积盐也是稳步的、加速度的。在每年的绿色季节由于有活的植物覆盖土壤直接蒸发量很小,可见在一年内如果延长绿色植物覆盖时间,增加其盖度是有效防止土壤返盐的措施之一。可是利用农作物覆盖最长不过120天,而豆科牧草清明前就返青,在种糜季前有二个半月覆盖着土地,即使是种玉米前也还有一段时间,收割小麦后只要复种牧草就能覆盖到10月10日以后,这样前后延长了140天左右绿色植物覆盖土地的时间。粮食作物和豆牧草在种植上的有机结合,其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效果十分显著,仅就小麦收获后复种毛苕一项,从8月上旬到10月上旬60多天的时间内,牧草覆盖下的土地比裸露土地每亩少蒸发约124m[3,]水,少积盐约248kg,覆盖下土壤的失水90%是通过植物蒸腾了,而蒸腾既可降低地下水位,又不会给土壤留下盐碱。农田林网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林网内土壤蒸发减少37%左右,相对湿度增高大约28%等,可见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也是防止土壤蒸发、积盐及防风固沙、改良生境等从而保护农业稳产高产的有效途径。

  3.2.2 套种、复种及轮作

  根据河套平原的自然生态条件,其粮草轮作应采取套种加复种,年内轮作与年际轮作相结合。上半年种草,下半年种粮,上半年粮食,下半年牧草这是年内轮作;今年是玉米套牧草,明年为小麦后复种牧草,第三年是玉米套小麦,这是年际轮作。套种、复种以及轮种等可用的优质牧草有苜蓿、草木樨、毛苕、大麦等。复种,有小麦后复种牧草和糜黍前复种牧草等,如麦后复种毛苕子既可减少盐分积累、提高土壤肥力,更可获得1500~2000kg/亩的优质鲜牧草。套种,高杆粮食作物套种豆科牧草,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粮食和牧草都不会减产,因为豆科牧草不太喜光、不受高杆影响,反而在后期还可补给作物一些氮肥,而高杆作物本身由于株行距都较大,它们的漏光为牧草所用,这样增加了植物的总体受光面积,形成立体的模式化栽培结构;有玉米套种牧草、小麦套种牧草、糜子套种牧草等,如玉米套种紫花苜蓿、小麦套种毛苕,在不影响农作物产量增加的基础上可生产苜蓿干草400~500kg/亩、毛苕子干草500~600kg/亩。轮种,有单纯草田轮作,如一年种粮、一年种草或前几年种草以后种粮等,此法适宜于盐碱地的改良,可以采取禾 本科和豆科草混播的方式,既有利于降低盐碱度,改善土壤结构,又可增加牧草产量;粮食、饲料、牧草与其它农作物的轮种,如今年是玉米套苜蓿,明年为小麦后复种毛苕等。

  3.3 农牧林相互协调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调整和完善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及农村经济结构,实现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是形成和发展该种生态农业模式的核心

  对于河套平源农业来说,林业是其生态维护的基础而牧业是其转化增殖的中心,在农田林网化的条件下实现粮草轮作、农牧结合是河套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佳模式。

  河套农区每年秸杆秕壳的产量极大,由于绝大部分是禾本科作物且收获后秸杆已枯黄故此蛋白质、维生素等十分缺乏,要想发挥大量秸杆秕壳的养畜效用必须配合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矿物质养分的绿色豆科干草,通过粮草轮作而产生的豆科牧草正好能满足这种需要,这样在优质饲草料总量大大增加的同时牲畜的可能饲状总量及其品质也极大地提高,农区畜牧业将在高产优质高效的路子上得以空前的发展,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协同化、高级化,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飞速增长;坚持按这种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三年的农户,由原来的平均一亩耕地养不了1个羊单位增加到能养3个羊单位,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年人均纯收入比周围的一般农户高出300~600元。

  农区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肉、乳、皮、毛等稀缺畜产品的大量增长,也使现实的耕地最短缺农作物最需求的厩肥增多了。家畜厩肥是构成土壤内生态平衡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对各种土壤微生物的生活和繁殖起营养作用,增强土壤内部腐殖质的形成能力及有机质的矿质化和某些菌的固氮过程;家畜厩肥间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化学反应、降低PII值,使农作物生长旺盛,更有效的利用光能热量并将其转化为化学潜能,而且厩肥的肥效长、一般能持续三年以上。种植豆科牧草的地下部分又可固氮、增加土壤养分,草木栖每亩每年可固氮近9kg,苜蓿7kg以上,毛苕6kg左右。这样,三年内土壤肥力会大大提高,一般有机质含量由约0.94%增加到1.66%左右,而土壤全盐含量则由约0.15%下降到约0.091%。

  “草田轮作,农牧结合”不仅使土壤盐分下降、养分增加、质地改良及牲畜的饲养量大幅度增长,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而且也确保粮食单产、总产量、商品粮的提供量以及油糖、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绝不是牧草多了粮食就少了、畜牧业发展了种本植业就停滞了),再加上平原农区林业的发展、森林覆盖率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完备的农田防护林体系的有效建设,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便开始进入良性循环、进展演替的最佳状态。如麦后复种豆科牧草对于土壤返盐量和下年的粮食产量很有影响,土壤返盐量要下降40%左右,而当年的小麦并不会减产,下年在这块耕地上再种小麦其增产效果可达15%~20%。牧草和作物秸杆等通过家畜利用过腹还田和直接以压绿肥、秸杆还田等形式相比,不但单位面积的农业综合产值及收益增加了很多,改良盐渍化土壤、提高耕地肥力的效果也增大了不少。巴盟杭锦后旗的农民李风义,全家6口人,承包经营29亩耕地,从1983年秋季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保证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草业及林业等,走“草田轮作,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到1986年粮食总产量由1983年的10800kg提高到13600kg,豆科鲜牧草产量由零增加到19100kg,养畜数量由27头扩大到89头,种值业产值和销售收入由5281元及3630元变化为6090元及3550元,畜牧业产值和销售收入由1110元、300元上升到5100元、3540元,人均纯收入由655元增长到1182元,而且耕地的肥力提高、土壤的盐碱度下降了,农业系统进入结构日趋合理、功能不断放大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状态。

  An Approach to Eco-agricultute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Plain of the Bend of a River

  Wang Guanqu

  (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uhehaote 010010)Abstract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status quo and the main conditional factors of eco-agriculturedevelopment in the plain of the bend of a river,and inaccordqancewith the general type and stage of agriculturedevelopment,putforward the bases,directions and main contents of eco-agriculturedevelopment in the plain of the bend of a river,aswell as itsdevelopment models.

  Key words Eco-agriculture Deveolopment model?

作者介绍:王关区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0


相关文章

  • 黄河上游河套地区内蒙河段堤防景观设计探讨
  • 摘要:指出了黄河上游河套地区的邻近黄河区域的黄河大堤堤防景观设计应是集黄河.河套.沙漠.湿地.水利工程.宗教习俗和历史文化的融合,分析了黄河堤防景观设计的区位特色,探讨了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 关键词:景观建筑设计;生态风貌带;黄河大堤;生态 ...

  • 2015年新课标II
  •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 第Ⅰ卷(选择题 )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 ...

  • 2015高考文综全国(地理)
  • 201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 文科综合 (地理)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桑基.蔗基.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全国推 ...

  • 乌拉山镇滨河景观带设计说明
  • 滨河景观带设计说明 标签: 景观 黄河 河套 大众 草原 2008-11-26 21:52阅读(3960)分享评论(0) 乌拉山镇滨河景观带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乌拉特前旗滨河景观带东靠卧羊台生态公园,西邻乌拉特前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

  • 中国的农业学案含答案
  • 中国的农业 学习目标 1.我国农业结构的变化和特点 2.中国的农业类型及农业区域,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4.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主要知识点: 一.农业知识架构补充 1. 定义:依靠动植物生长繁殖所获取产品的 ...

  • 2016-2017新课标创新全国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 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考纲点击: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 教材回顾 1.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 ...

  •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议书
  •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乌加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乌加河镇联丰村一、二、三组及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3、项目建设单位:乌加河镇人民政府 4、建设内容与规模:(见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与方案第二节、规划建 ...

  • 高考地理复习笔记大全
  • 高考地理复习笔记大全 一.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 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 ...

  • 气候条件分析
  • 气候条件分析 1.(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铃薯具有喜凉爽.耐干旱.生长期短等特点.内蒙古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出产的马铃薯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痛虫害少,产品销往全国. (1)分析内蒙古种植马铃薯有利的气候条件.(10分) 答案: ...

  • 河套平原导游词
  •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讲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阴山以南的黄河冲积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内蒙古包头、呼和浩特一带的平原,南北朝时称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