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剧变原因简析

苏东剧变原因研究简述

摘要:苏东剧变的原因是复杂的,应从各个方面分层次来分析。本文仅从政治经济体制方面、民族宗教政策方面、思想理论路线方面、对外政策方面、西方“和平演变”方面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加以概括论述。

关键字:苏东剧变;原因;研究简述

正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20世纪震惊国际社会的重大事件。这一连锁事件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其结果直接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崩塌,社会主义国家由原来的15国缩小为5国,社会主义从此陷入低潮。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国家自身建设的失败,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我国学术界从研究和探讨苏东剧变的原因入手,给予了高度重视, 并纷纷发表文章,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苏东剧变原因。本文仅对这些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多方面了解苏东剧变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

很多学者认为经济原因是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

陆南泉等人认为,“经济因素是导致苏东巨变和解体的根本原因。公有制体系本身和国家对经济的领导潜伏着管理过度集中的危险,这种危险在不采取相应的措施的情况下可能成为现实。”“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看,它不可避免地要导致社会主义原则的严重变形,这是由于广大群众与所有制和管理体制的关系日益疏远造成的。其具体表现是,一方面滋长官僚主义,另一方面又出现社会消极情绪。”①

姜运仓认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人民积极性的丧失,生产力的举步不前是苏东剧变的经济原因。苏联体制本身带有的集中统一、僵化封闭特点,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合理性。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不能够充分发挥地方、企业以及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及时的进行技术改造,经济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状态。正是这种体制,使得苏联的经济没搞好,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和要求。”“苏东国家经济建设的失利是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70年代后期以来,旧体制、旧模式所提供的发展余地逐渐耗尽,各国经济明显陷于停滞和危机。”

刘添才等认为,“苏联在三十年代形成了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单一的公有制,强调单一的中央计划调节,经济结构不合理,片面强调军工、重工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苏联历届领导人的改革,都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后来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又急躁猛进,超越阶段,导致了经济的迅速恶化。”②

王金存指出,“90年代初,苏联经济陷入深刻危机,这是导致苏联社会巨变的重要原因之一。苏联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体制更具综合性。长期以来,这种经济体制被固定化、样板化,得不到根本改革,结果严重老化,失去了生机与活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③

熊小奇认为,“革命前俄国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走入社会主义‘入口’,战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偏离列宁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没有很好的把握科技革命成果,在传统的‘赶超’战略下,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科技未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和不满情绪,从而构成了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潜在威胁和向资本主义演变的可能性。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违背了生产力发展规律。”④

有学者认为,东欧剧变的内因是多年来僵化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党的决策失误以及领导人的主观主义、唯意识论引起的东欧各国政治、经济危机的总爆发。“东欧多数国家的危机渊源于1948年被迫接受苏联模式。自1956年波匈事件以来,东欧各国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很多,从深层次上说,囿于传统观念,未能彻底摆脱旧模式的框架,没有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目标模式,是根本原因所在。”⑤

关小丽认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体制方面采用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先导,多为计划性的经济模式。但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束缚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它还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①

② 姜运仓:《苏东剧变原因的另一视角》,载《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月,第6卷第1期,第7页。 张艳蓓:《苏东剧变原因研究简述》,载《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第39—40页。

③ 张艳蓓:《苏东剧变原因研究简述》,载《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第40页。

④ 张艳蓓:《苏东剧变原因研究简述》,载《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第40页。

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使得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东欧国家,出现食品短缺,消费长期供应不足的现象,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①

阚思静指出,“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过程中,东欧各国忽视本国自然资源、资金和科技条件,盲目效仿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以速度为中心的赶超战略,造成农、轻、重之间的严重失调。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上,东欧各国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仍保留‘一大二公’的传统观念,所有制关系单一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各国为了安抚人民对日益下降的生活水平的不满情绪,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惜实行大规模的补贴政策和通过举借外债来稳定物价,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这种政策长远来说违背价值规律,不仅使改革倒退,而且更促发了经济危机。”②

姜琪指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如果长期落后于同等起步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话,那对执政的共产党来说是带有毁灭性隐患的。„„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之所以首先提出要求脱离苏联,„„因为自从这三国加盟于苏联以来的几十年间,他们的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原来同等起步的北欧几个国家, 如芬兰、挪威等。人们自然感到加入社会主义苏联吃亏了, 因此要求脱离苏联, 恢复其独立国家的地位。”③

二、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

很多学者认为苏联和东欧政治体制的僵化,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

陆南泉等人认为,“正是斯大林体制的专制性质、不民主性质在苏联社会后来的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不仅斯大林时期本身具有了‘社会主义君主制’的称谓,而且使得后来俄罗斯的总统制也具有了‘君主装束’„„追根溯源,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过度集权的体制乃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源。”“就其制度而言,苏联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社会方面的一党制、意识方面的一元制和经济方面的垄断制。共产党支配着政治、文化和生产活动,坚持主张党国合一。苏联的制度之所以垮台,并不是因为那里有太多的国家,而是因为根本没有国家,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因为政党取代了国家。”④

关小丽认为,“中央高度集权,虽有民主党派参政,但其作用有限。以党代政的①

② 关小丽:《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反思》,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10月第22卷,第4期,第37页。 阚思静:《东欧演变的若干历史思考》,载《世界历史》,1995年第5期,第232页。

③ 陆南泉、姜长斌:《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324 —325页。 ④ 陆南泉、姜长斌、徐静杰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载《当代欧洲政治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与终身制,长官意志盛行,民主形同虚设,法制屡遭破坏,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机制。这样的体制极易造成个人崇拜和少数人专权的不正常现象。”①

胡延新指出,“由于东欧国家各自国情的特殊性,从一开始对苏联模式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苏联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东欧各国的社会发展道路,而体制问题成为战后东欧各国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问题。”“导致东欧剧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建立在高度垄断的国有制或者其变异‘社会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僵化的政治体制。”②

三、民族、宗教政策方面的原因

关于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对苏东剧变的影响的论著很多,学者们普遍认为民族、宗教问题是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主要历史原因。

陆南泉等人认为,“苏联的民族问题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苏联解体的导火索。同时也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俄罗斯国家内部不稳定的根源在于,它在历史上的形成、成长和发展都是涣散的,而不是有组织的。它的领土的拓展,把所有新民族纳入它的版图,比起民族之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文之间

③联系的发展进程要快得多。’民族主义势力与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实际上出现了‘大

联合’,对共产党领导的联盟国家形成威胁,最后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和联盟国家的瓦解。”④

潘志平指出,前苏联“依据单一制民族国家理论建立各个不同层次的民族自治实体,实际上是在人为地强化民族自我意志,激发民族独立情绪, 为民族分离主义活动提供基本条件。”⑤

刘希德强调,“前苏联的解体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民族关系问题在此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⑥

刘添才认为,“苏联长期以来执行了大俄罗斯主义民族路线,引起非俄罗斯民族①

② 关小丽:《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反思》,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10月,第22卷,第4期,第38页。 胡延新:《东欧剧变原因的再思考》,载《国际问题研究》,第31页。

③ 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载(俄罗斯)索洛杜欣:《俄罗斯联邦会步苏联的后尘吗?》,(俄罗斯)《对话》1993年第1期,第828页。

④ 陆南泉、姜长斌、徐静杰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第828页。 ⑤ 潘志平:《民族自决, 还是民族分裂》, 载《东欧中亚研究》,1999 年第3 期,第23页。

的普遍不满。新仇旧怨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民主化又为民族主义泛滥提供了契机, 高涨而强烈的民族主义最终使统一的苏联分裂。”①

张建华认为,“长期以来,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严重地违背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 粗暴地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和民族平等原则, 最终导致苏维埃联邦制的极度扭曲,以至最终解体。但深究其原因,„„俄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苏维埃政权初期对联邦制体制认识上的失误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②

姜运仓认为,“推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忽视民族差别,造成民族关系紧张、民族矛盾激化、分裂因素增长是苏东剧变的民族宗教原因。苏联领导人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民族和谐,讳言民族问题,甚至说‘苏联的民族问题已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但在戈尔巴乔夫的公开化、民主化的鼓动下,以前在民族问题上犯的错误,在民族关系中的大俄罗斯主义以及民族工作中的失误被揭露出来,由此引发民族主义的迅速泛滥,民族危机成为苏联社会危机的一部分。当维护民族团结的核心力量苏共被削弱和瓦解时,民族分离主义就成为加速苏联解体的一个关键因素。”③

胡延新指出,“南民族问题历来十分复杂。实施自治制度不仅未能保证各共和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反而使南联盟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被大大削弱,加剧了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各民族的离心倾向不断加大。”④

徐方治认为,“原苏联在宗教问题上的一些重大错误也是导致民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长期用行政手段开展反宗教运动,禁止和打击宗教组织开展活动,监禁、甚至残害神职人员,使一些宗教意识强烈的民族和地区存在着针对苏联政府的强烈的对立和分裂倾向,当苏联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危机进一步发展时,宗教组织成为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分裂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活动中最有影响的一支社会力量。”⑤

四、思想理论、路线方面的原因

苏东剧变在思想、路线方面的原因,学术界论述较多,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①

② 张艳蓓:《苏东剧变原因研究简述》,载《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第40页。 张艳蓓:《苏东剧变原因研究简述》,载《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第40页。

③ 姜运仓:《苏东剧变原因的另一视角》,载《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月,第6卷第1期,第7页。 ④ 胡延新:《东欧剧变原因的再思考》,载《国际问题研究》,第31页。

个方面:

1、教条主义

黄宗良认为,“在斯大林去世之后, 苏联政界、理论界一方面出现过违背马列主义的理论观点;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他们对马列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不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经验,修正和发展马列主义,而是把科学、生气勃勃的马列主义变成封闭的、僵死的、脱离实际的、同人民群众格格不入的教条。这是导致最终丧失社会主义阵地、马列主义阵地一个重要的原因。”①

陆南泉等人指出,“戈尔巴乔夫这一届苏共领导人看到了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病,认识到不能再照此老路走下去了。然而,教条主义的思维定势(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认识)对他们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难以突破。”②

刘添才等认为,“苏联长期用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长期过左的政策又带来了右。长期的封建主义、教条主义拖弱了、拖瘦了、拖垮了苏联。”③

刘克明认为,“苏联剧变有多方面的原因,而最根本的原因则是苏联领导思想僵化,长期陷于严重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④

2、左倾

陈琳指出,“表面看来,苏联演变在国内是由于党的领导犯了右的错误,没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事实上,长期的‘左’倾教条主义才是真正的祸首,它使人民群众受管制还受穷,逐步把政府和人民置于对立的立场之上。”⑤

3、右倾

朱桂谦指出,“‘左’倾教条主义是引起苏联改革的原因,不是苏联剧变的原因,不能错把改革的原因视为剧变的原因。”他通过对比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对“左”倾教条主义的不同态度和方法,以及其导致的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后果,得出以下结论: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本质原因不是“左”的错误, 而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一条①

② 黄宗良:《教条主义与苏联的解体》,载《国际政治研究》,1992 年第4 期,第52页。 陆南泉、姜长斌、徐静杰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第832页。 ③ 张艳蓓:《苏东剧变原因研究简述》,载《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第39页。

④ 张艳蓓:《苏东剧变原因研究简述》,载《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第39页。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①

4、社会基本理论的选择和实施对苏东剧变的影响

姜虹成认为,“未能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民族与专政的关系,使政治体制日益僵化,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被严重扭曲,是苏东剧变的内部原因。”②

李延明认为,“苏共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对苏联演变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斯大林时期开始,苏共就对苏联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估计过高。到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又据此把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观点引入了基本理论。根据这种理论,苏共实行了一条放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路线。在这种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长期作用下,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得以向苏联社会和苏共大举渗透,资产阶级政治势力在苏联国内重新形成,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掌握了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进一步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实行了阶级投降的基本路线。到90年代初,苏共内部的资产阶级势力终于与党外和国外资产阶级联手,彻底搞垮了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③

5、多党制对苏东剧变的影响

姜琪认为,“在苏联东欧演变的过程中,人们看到某些执政的共产党错误地把经济没有搞好的原因归咎于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甚至说‘十月革命是原罪’„„于是,他们不仅全盘否定斯大林,而且批判列宁,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动乱的关键时刻,东欧苏联不约而同地实行了多党制。人们看到,多党制这个闸门一开,东欧苏联的形势急转直下。”④

五、苏联对外政策方面的原因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展开军事竞赛,东欧各国被迫跟进,对原苏联政治、经济、社会以及苏联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和苏联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东欧与苏联决裂和苏联最终走向解体的重要原因。

刘添才等认为苏联对外政策对苏东剧变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苏联①

② 朱桂谦:《苏联剧变本质原因研究》,载《浙江师大学报》,1995 年第6 期,第25页。 姜虹成:《苏东剧变的原因、教训及其启示》,载《高等函授学报》,1999年第5期,第25页。

③ 李延明:《基本理论与基本路线在苏联演变中的作用》, 载《东欧中亚研究》,1997 年第6 期。

同西方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几十年的军备竞赛耗费巨大,抑制了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使畸形的经济一直发展下去;(2)苏联多次对外侵略,并支持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既负经济重负,又损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3)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 对西方过于迁就,对东欧撒手太快。“这些原因导致了东欧与苏联关系破裂,苏联最终走向解体。”①

沈志恩认为,“美苏争霸使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政治集权化。连续40余载所维持的高额军事费用开支,无异于连年的东征西讨,超过了国力承受能力„„苏联是因军事积强而解体的实例。”②

曹盛强认为,“四十多年来苏联对东欧各国强行控制,不容许东欧走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与美国的对抗中,苏联为保全本国利益,不惜牺牲东欧各国利益,把东欧建成自己的安全带,激起东欧各国对苏联的仇恨。1989 年,东欧各国把这种仇恨发泄在斯大林模式的东欧社会主义制度上,共同放下社会主义旗帜。因此,在东欧剧变这一问题上苏联应负很大责任。”③

伏广存在分析冷战对苏东剧变的影响时指出,(1) 国民经济军事化,经济增长日益缓慢直至崩溃,违背了社会主义宗旨,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2)冷战导致苏联在本土、在东欧严重破坏法制,限制民主自由的极端行为,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名声;(3)冷战中,苏联为夺取对美国的战略优势地位, 竭尽全力争夺势力范围,不惜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这种霸权主义行为,使苏联社会主义黯然无光;(4)“新思维”外交误入歧途,冷战战略收缩进程被扭曲,加速了苏联的演变和解体。④

六、西方“和平演变”的原因

和平演变经过几十年的推行奏效了。东欧各国的剧变对苏联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⑤

关于西方“和平演变”对苏东剧变的影响,学术界存在争论。

刘添才等认为,“战后几十年资本主义和平发展,近十年内西方又经历了新的科①

② 张艳蓓:《苏东剧变原因研究简述》,载《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第41页。 新生:《中国苏联东欧研究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在苏州举行》,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 年第8 期。 ③ 曹盛强:《东欧社会主义兴衰与苏联的关系》, 载《东欧中亚研究》,1996 年第4 期。

④ 伏广存:《冷战与苏联解体关系论析》, 载《东欧中亚研究》,1997 年第6 期,第46页。

技革命, 资本主义出现了相对稳定和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调整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高度集中的模式不适应以分散为特点的科技革命。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的吸引力增强了,西方的关小丽认为,“战后冷战开始,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对抗的局势十分紧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除积极同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军备竞赛、发动战争外,更加紧用‘和平演变’的手段使苏联及东欧国家社会性质改变,把其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因而在70年代到80年代,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他们就趁机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是东欧发生了巨变,导致苏联解体。”①

姜运仓指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苏东人民对本国经济发展倍感失望之时,又趁机向苏东国家发起了强大的‘和平演变’的攻势,这是苏东剧变的外部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首脑会晤,进行裁军和削减战略武器的谈判,利用经济贸易和技术援助等手段诱压苏东演变。”②

同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像苏联这样的大国, 仅靠外力是无法使其解体的。分立主义在苏联能够实现,必须是苏联出现国内危机和国际灾难相结合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从总体上看“苏联在内乱的作用下解体了。”③“苏联体制本身的弊端造成了苏联解体和苏联哲学的终结, 外部敌对势力的作用是有限的。”④“事实真相是,苏共垮台固然有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因素,但从本质上讲,苏共的垮台是‘自杀’而不是‘他杀’,党的路线错了,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② 关小丽:《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反思》,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10月,第22卷第4期,第38页。 姜运仓:《苏东剧变原因的另一视角》,载《石家庄师范学校学报》,2004年第6卷第1期,第8页。 ③ 常庆:《从民族角度看苏联解体》,载《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 陆南泉、姜长斌、徐葵、李静杰主编. 苏联兴亡史论[M]. 人民出版社,2002.

[2] 陆南泉、姜长斌. 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

[3] 杨清涛. 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史纲—从十月革命到中共十五大[M] .河南人民出

版社,1997.

[4] 沈志华主编.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M] .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 新编苏联史(1917—1985)[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6] 姜运仓. 苏东剧变原因的另一视角[J] .载《石家庄师范学校学报》,2004.

[7] 关小丽. 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反思[J] .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

[8] 姜虹成. 苏东剧变的原因、教训及其启示[J] .载《高等函授学报》,1999.

[9] 周新城. 对苏东剧变原因的分析与思考[J] .载《北京高等教育》,2001.


相关文章

  •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党的十四大pdf
  •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党的十四大 曹普 教授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 前言 1992年1月18月到2月21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临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重要的讲话.邓小平南方谈话是新时期我国 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

  • 一部增强理论自信的优秀通俗读物--评[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
  • 一部增强理论自信的优秀通俗读物 --评<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 李慎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20日   02 版) 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社会主义自16世纪初叶问世以来,已有近500年的 ...

  •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运用 ...

  • 2014经典入党思想汇报
  • 尊敬的党支部:   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起,就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完全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十二大以来的党章把党的性质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

  • 十月革命的业绩与苏联剧变的教训
  • 作者:俞邃 世界知识 1999年01期 俄国十月革命距今已81年,苏联解体也近七年.本世纪两端在同一国度发生了震撼世界的两大事件,对此人们处于深沉久远的思考之中.这里,笔者就十月革命与苏联剧变引发的几个根本性问题,略抒管见. 十月革命与苏联 ...

  • 抓好党员队伍建设
  •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政治.经济体 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中的一些党员主人翁意识淡薄.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流动中的和一些下岗失业的党员组织观念弱化现象比较普遍.各级党组织就要努力把抓好党 ...

  • 0 世界社会主义概论资料汇编
  • 世界社会主义 概论 朱国华 主编 2014年3月 浙江金华 世界社会主义资料目录 1. 2. 3. 4. 5. 6.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研究 张季平 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_模式创新_百态纷呈 林建华 2001_201 ...

  •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 黄 芳<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原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4年第6期 2. 崔桂田 <马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

  • 社会主义发展百年历程的回首与展望
  • 作者:吴雄丞 科学社会主义 2001年05期 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曲折前进,构成了20世纪历史画卷的主要内容.回首社会主义发展的百年历程,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展望21世纪社会主义的前景,对于我们科学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 ...

  • 资本主义与民主
  • 作者:王列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8年06期 资本主义与民主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既是一个不断引起争议的学术话题,也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实政策选择.这一问题之所以复杂难解,关键在于人们对这两者的定义常常具有极大的分歧.从宏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