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死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当代青少年死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杜学元,丁璐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9)

摘要:青少年处于人生的重要时期,而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他杀事件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当代青少年死亡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死亡教育;对策研究

Research of Strategies on the Death Education to Contemporary Teenager

DING Lu ,Du Xue-yuan

(Sichuan Center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 The teenager is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life, but in recent years, suicide and homicide happened occasionally. This situation has aroused the concern of society and the education sector. So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ath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teenager, expecting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Key words: teenager; death education; research of strategies

据调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中15岁至34岁的死亡者中自杀是首因,[1]也就是说自杀成为青少年的头号杀手。此外,青少年伤害他人、自杀的事件也频见报端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期,为什么不少青少年不仅轻视自己的生命,而且还漠视他人的生命呢?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新时期加强青少年的死亡教育,让青少年正确对待死亡,珍爱生命。

一、死亡教育的内涵

最早研究死亡教育的是西方发达国家,而死亡教育是伴随着20世纪死亡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兴起而起步的。由于目前各国死亡教育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但共同的含义是:死亡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死亡的本质、获得有关死亡各种知识、认识死与生的辩证关系,引导人们思考死亡的意义,促使人们由死观生、由生观死、珍惜生命、直面死亡,并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激励人们积极投入生活,赋予短暂生命以无限价值的教育。[2]

我国传统文化对死亡教育的理解有既超俗又积极的态度,“重生忌死”是中国传统文化

[3]的核心。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成为中国人“回避”死亡问题的开端,孔子阐述了

自己“生前事处理好,身后事自然而然就解决了”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死在儒家思想里面是相同的,“死”被包含在“生”中,即“生生之谓易”。 [4]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死亡意识数千年以来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从而出现了人们淡化死亡,忽视自我的个体性、独立性、主体性的现象,导致了青少年死亡意识淡薄、不敢直面死亡。甚至青少年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自杀、他杀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国内外青少年死亡教育的对比分析

1. 国外青少年死亡教育发展现状

美国是最早兴起死亡教育的。1928年,格布哈特·约翰(John c.Gebhart)发表了第一篇对美国丧礼及殡仪馆的评价的文章。从1928年到1957年,一些美国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主题的教育,即死亡教育。随着专家学者的研究、努力,与死亡相关的课题在美国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自1960年开始,死亡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学科,1977年,美国《死亡教育》杂志创刊,列温顿(Leviton)在首期刊登一篇有关死亡教育的文章,将死亡教育定义为:“向社会大众传达适当的死亡相关知识, 并因此造成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

[5] 的一种持续的过程。”在这种学术背景下,从幼稚园、小学到大学,甚至到医院、社会服

务机构,都可见到死亡教育课程、座谈会、研习会不断地开设举行。此后,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美国开展死亡教育,如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等。各个国家为了推进死亡教育的实施,纷纷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机构,如美国建立了“死亡教育协会”、“国际死亡教育研究所”、“死亡教育与咨询协会”;日本成立了“思考生与死之会”;澳大利亚则成立了“全国失落与悲伤协会”。在课程与教材方面,美国出版了《生死学》、《死》等普及性的书籍,并在1977年开始出版《死亡教育》杂志,英国出版《好的悲伤》等作为中学和高等悲伤教育的入门书。他们并摸索出了有关死亡教育的几种方法:随即教学法,充分借助各学科教学内容,将死亡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随即进行;实践体验法,通过让学生直接参观有关死亡的场所及其展览,如死亡博物馆、殡仪馆等及通过参加实际活动如社区临终关怀实施死亡教育;欣赏讨论法,通过观看有关的影片和欣赏音乐来加深对死亡问题的思考;阅读指导法,通过阅读有关的书籍和故事,进行讨论;模拟想象法,通过角色扮演来加深体验。[6]

2. 我国青少年死亡教育发展状况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对死亡一直都是非常忌讳的,所以人们与青少年谈理想未来却很少谈生死,由于死亡教育的缺失,青少年对死亡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而对死亡的无知导致青少年在死亡面前表现出极端的害怕、恐惧,面临死亡的威胁往往不知所措,没有较强的自救意识,使很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发生,更有甚者根本不把死亡当作一回事,不珍惜自我的生命,更残酷的对待他人的生命,自杀、校园暴力、他杀事件时有发生. 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尚未实施正式的、系统的死亡教育,缺乏明确的意识和目的,并缺少相应的课程计划和教材,可以说我国大陆地区青少年死亡教育实际上还未起步。

在我国,台湾地区是最早开展死亡教育的,且台湾地区开展死亡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使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有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台湾于1997年就由“教育部”设计生命教育课程,又将2001年规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并将生命教育逐年推广至小学和大学,所有的这些都推进了台湾地区死亡教育的发展。虽说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开展死亡教育也稍有成就一些,但并未形成真正的系统。

三、我国青少年死亡教育缺失的原因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倾斜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重生忌死”,并且严重偏向“生”而漠视“死”。人们生来就有面向死亡的恐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多的关注怎样生活,很少探讨生命本身,更少关注死亡,作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的儒、道、佛也没有勇气面对死亡。从而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大多数难以直面死亡,不仅是死亡的事实,就连和死亡有关的任何字词都尽可能回避。由于缺少正常的有关“死亡”的文化氛围,青少年从小就缺少死亡意识。

2. 教育使命的失真

传统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精神生命,并以片面的发展代替生命整体的 [7]

发展。“与现代工具价值理论性相一致,我们的教育好像什么都管,就是不管人的生命意识、不管如何培养对‘人’的尊重。”在知识统帅一切的校园里,学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他们体会不到生命的乐趣,并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产生怀疑。而另一方面,教师也缺乏接受死亡教育的意识,教师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明显不足,并且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3. 不良影视文化的侵蚀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接收到任何信息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由于青少年社会经验的欠缺与知识水平的偏低,使得他们常常缺乏正确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往往把他们所看到的影像世界当作真正的现实生活本身,长期下去他们就形成一种对世界、社会、生活的错误理解,而当他们去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困境、关系时,就会采取错误的行为。”当代动画片、网络游戏和电视剧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暴力宣扬,电脑游戏是青少年的最爱,经常可以看到虚拟人物被打死后可以买血继续再打,这种表现形势使孩子产生对死亡的漠视与冷淡,并使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死亡,不知道珍爱生命。

4. 社会时尚的泛滥导致对死亡教育的忽略

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拜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人们更多是奔走于各种新奇的感官刺激、物质享受,疲于欲望的满足,关注的是福利的提高、科技发达带来的生活便利、医学对人们生命的延续等等,死亡问题更是被人们淡化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利益追逐中,即便偶然想到,往往被生的恐惧压抑下去,将其控制在不威胁日常生活品质的范围内,在这一社会氛围下人们都不能自觉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个体也必然欠缺对死亡教育的深刻感悟,唯恐死亡教育会引至消极、负面的影响。

四、推进我国青少年死亡教育的策略 [10][9] [8]

1. 树立以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为基本的指导思想

死亡哲学是对死亡的事实或现象进行总体的、全方位的、形而上学的考察的一门科学。它对一切有关死亡的形而下的研究有一种普遍的统摄作用和不可抗拒的指导力量。 [11]我们对青少年实施死亡教育,既涉及形而下的问题(各种死亡事实和现象),也涉及形而上的问题(如死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死亡的终极性与非终极性、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等),因此,必须要有死亡哲学的指导。 [12]而在现今为止各种形形色色的死亡哲学中,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是居主导地位的、不可超越的死亡哲学。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为基本指导思想,才能保证教育的方向性。

2. 改变人们传统的对死亡教育的观念

要改变人们传统的认为讨论死亡是不吉利的或是死亡问题对于青少年是过于沉重的话题等观点。还要改变人们普遍认为的一种消极思想,即认为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没必要对死亡进行过多的了解,并导致对死亡教育的心不在焉,从而要加大对死亡教育理论的研究力度,通过讲座、讨论的方式向教育界人士普及相关理论,为推进死亡教育打好基础。 并且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实施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迫切性,使人们能够逐渐能接受“死亡”而不再抗拒死亡教育。

3. 开设系统的死亡教育课程

死亡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而学校教育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理论实践经验,批判地吸收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开设系统的死亡教育课程,相关的行政部门应该制定、颁布一定的政策,拟定推行死亡教育的计划和目标,使课程的设置有章可循。且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一个强有力的课程编制、教材编写队伍,并同时加大资金的投入。此外,可以在幼儿园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死亡意识教育,通过做游戏、观察动植物的生长来认识到生命的珍贵。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又是人生的反叛期,需要对学生重点进行死亡教育,可以综合编排教学内容,编印专门的教

材,让学生知道死亡的意义,自杀和他杀对自己亲人朋友的伤害,让学生不再回避死亡,敢于探讨合理的死亡观,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4. 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支持,青少年死亡教育的推进离不开健康的人文环境,即人们对精神需要的重视,对人生意义的关注,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在如今各种自然、经济、社会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重新关注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此外,政府主管部门要切实贯彻“三个代表”的精神,正确贯彻党的精神文化政策,加强对报刊、影视、出版、网络等媒体的监管,禁止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和出版物的传播,防止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产品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锋. 向往美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6][12]卢锦珍. 青少年死亡教育之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

[3][4]《论语〃先进》.

[5] 葛晓飞. 当代大学生死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 2007(4).

[7] 林宝玲. 论死亡意识教育.[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8] 文雪. 生命教育论.[J].山东教育科研. 2002(9).

[9] 刘济良,杜静. 大众文化将青少年引向何方.[J].当代青年研究.2001(2).

[10] 罗蕊. 死亡教育理念探析.[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11] 段德智. 死亡哲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杜学元(1964-),男,四川仁寿人,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高等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史。

丁 璐(1986-),女,河南漯河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教育社会学; 联系电话:[1**********]


相关文章

  •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方向
  •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方向 一, 古代汉语 1, 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2, 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 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 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 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 ...

  •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 摘要: 大学生的择业动机是由其价值观决定的,它对大学生的择业决策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本文在系统研究大学生择业观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对策 大学生 ...

  • 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如何在广告文案中进行创意 2.城市户外儿童广告创新研究 3.公共汽车广告客户定位研究 4.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研究 5.医药广告公司客户管理策略探析 6.国际化广告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7.食品广告公司生态环境研究 8 ...

  • 浅谈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现状与对策
  • 摘 要:当今社会阅读现状不尽如人意,社会阅读氛围不是十分浓厚.通过相关调查得知,阅读兴趣低下及阅读娱乐化倾向严重,同时,阅读功利性及网络化阅读现状较严重.政府应加强阅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个人应树立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现状思考及对策建议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现状思考及对策建议 作者:陈明强 李浩思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33期 摘 要 "孝"的文化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国社会历史文 ...

  •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课程内容
  •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二部分,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绪论: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 2课时 (一)"五条必备"--确定社会问题的依据 (二)"四步递进"--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 (三)" ...

  • 中国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_马军
  • [述评] 中国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 马军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北京100191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章编号]1000-9817(2015)06-0801-04[关键词]青 ...

  •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研究为了什么)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为了能够提出对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感恩意识以及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具有重视和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相关的对 ...

  • 体育舞蹈开题报告
  • 长江大学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名 称: 体育舞蹈的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的分析 院 (系): 体育学院 专 业 班 级: 体教10902 学 生 姓 名: 宋 星 宇 指 导 教 师: 辅 导 教 师: 开题报告日期: 2012年 5 月 ...

  • 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预防对策
  • 目录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特点„„„„„„„„„„„„„„„„„„„„1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1 (二)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2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