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1 - 4)班 古诗鉴赏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目 录

1. 咏鹅 …………… 第2页

2. 七步诗……………第3页 3. 咏柳……………第4页 4. 出塞 ……………第5页

5. 望庐山瀑布……………第6页 6. 鹿柴……………第7页 7. 静夜思……………第8页 8. 古郎月行……………第9页 9.回乡偶书. ……………第10页

1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11页 11. 绝句……………第12页 12. 江雪……………第13页 13. 风……………第14页 14. 赠汪伦……………第15页 15. 早发白帝城……………第16页 16. 望天门山……………第17页 17. 春夜喜雨……………第18页 18. 绝句……………第19页 19. 游子吟……………第20页 20. 望洞庭……………第21页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1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1.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一、作者我知道

骆宾王,(约640~684)婺州义乌 (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們称为“初唐四杰”。七岁能属文,尤妙于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初为道王府属,历武功主簿,又调长安主簿。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二、译文注释

①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②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 ③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④拨:划动,拨开。

三、原文大意

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四、诗文赏析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

察事物的能力。然而,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2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2. 七步诗

[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作者我知道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二、译文注释 (1) 持:用来。

(2)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 漉(lù):过滤。

(4) 菽(shū (5) 豆萁: 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6) 釜:锅。

(7) 本:原本,本来。

(8)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9) 何:何必。

(10) 燃:燃烧。 三、原文大意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把豆渣压干做成豆豉。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何必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四、诗文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3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3.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作者我知道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武则天证圣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失,现仅存诗二十首。

二、译文注释

(1)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此诗描写的是垂柳。 (2)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的颜色如碧绿色的玉。 (3) 妆成:装饰,打扮。

(4)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5) 绦(tao):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 (6)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7)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8) 似:好像,似乎。

三、原文大意

如同碧玉妆扮成的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 在春风中婆娑起舞。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不知道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就是这早春二月的风,温暖和煦,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装点出锦绣大地。

四、诗文赏析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 形象地描摹出柳的美姿,点出了柳迎春的特点。作者不仅能摹其形,而且能传其神。先介绍了柳的种类,然后介绍柳的外形,最后介绍其功用。对柳的介绍,有直接的描写,也有资料的引用,既有说明性的文字,也有作者的议论和抒情。读之能使人对“柳”这一树种有清晰的了解。文章语言细腻、优美,用大量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柳风姿绰约的形态,给人以美的享受。最后,发出“我们应大量植柳、护柳”的号召,极具感染力。

4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4.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一、作者我知道

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二、译文注释

(1) 但使:只要。

(2) 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 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 “飞将军”。 (4)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三、原文大意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四、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5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5.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作者我知道

李白(701—762年) ,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 二、译文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生紫烟:云烟被日照呈紫色。 在瀑布附近,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紫色,所以说它“生紫烟”。

(4)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5) 疑:怀疑。

(6)银河:晴夜所见环绕天空呈白色的云状光带,由大量恒星构成。 (7)九天:天空,极言其高。古人以为天有九重,最高一层称九天。

三、原文大意

太阳照射香炉峰升起淡淡的紫烟,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悬挂在山的前面。飞速流淌的瀑布足足有三千尺,令人怀疑那是银行倾落于九天。

四、诗文赏析

李白生平游历好多名山大川,他非常喜爱庐山的风景,从他的“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望庐山瀑布》之一)等诗句可以看到他晚年曾经有过退隐庐山的念头。这首诗可能就是他接近晚年的作品。《望庐山瀑布》共有两首,第一首是五言古体,这里选读的是第二首,为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香炉”中在升起紫色的烟雾。烟,一般呈灰白色,这儿的烟怎么会是紫色的呢?因为香炉峰下有瀑布,水气蒸腾,混入云气,透着日光,反映出紫红色,远望过去,在形似香炉的高峰上盘旋缭绕的就是紫色的烟云了。这样的风景多么美妙啊!香炉冒烟是极为平常的事物,诗人借它来描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观。

6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6. 鹿 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一、作者我知道

王维,字摩诘,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1年(另一种说法认为王维生于699年,卒于759年,据考证,前一种说法为是),山西祈县人。

二、译文注释

(1)鹿柴(zh ài ):辋川的一个风景区。辋川在今陕西省蓝田县,是王维晚年隐居的地方。他在这里经营了一个很大的山间别墅,风景非常优美。 (2) 空山:空旷的山林。 (3)但闻:只听到。但,只。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日光之影。 (5)复:又,进而。

三、原文大意

空寂的山中,看不見人,只隐约听到远处有人说话的声音;阳光返照,光线射入林中深处,又映照在青苔上面。

四、诗文赏析

诗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7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7.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一、作者我知道

李白(701—762年) ,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

二、译文注释 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 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③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④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三、原文大意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四、诗文赏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 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

8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

8.古郎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一、作者我知道

李白(701—762年) ,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

二、译文注释

①古朗行:《乐府诗集》作“朗月行”,乐府古题。 ②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 ③瑶台: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④青云端:青云的顶端。

三、原文大意

幼小的时候不知道明月为何物,便称它为挂在天空中的白玉盘。又怀疑它是瑶台上的一面镜子,无缘无故地飞到了青云的顶端。

四、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9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9.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鬃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作者我知道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以文词知名,武后证圣元年(695)进士及第。开元十一年(723)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二年(743)冬,因病请还乡,获赐镜湖剡川一曲。次年正月起行,玄宗亲赐诗,太子以下百官赋诗饯行。归后不久即病逝,年八十六,后赠礼部尚书。

二、译文注释

(1)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2) 衰:衰败、疏落。

(3)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4)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5)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6) 相见:即看见我; (7)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三、原文大意

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四、诗文赏析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10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1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作者我知道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o jie) ,人称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 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二、译文注释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三、原文大意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四、诗文赏析

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11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11. 绝 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作者我知道

杜甫(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诗风格沉郁顿挫,质朴通俗,寓意深远。

二、译文注释

1. 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 2.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3.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4.窗含:就是从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包含。 5.西岭: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 6.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7.泊:停靠。

8.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現在江苏、浙江一帶。

9.万里:指东吴到成都相距遥远的路程。

三、原文大意

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 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 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四、诗文赏析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12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12.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一、作者我知道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等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汉族。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二、译文注释

1. 绝:一只也没有了。

2. 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3. 径:小路。

4. 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5. 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三、原文大意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四、诗文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13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13. 风

(唐)李峤(qiáo)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一、作者我知道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

二、译文注释

1. 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2.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三、原文大意

诗意是风能吹落晚秋的树叶,也能吹开春天的花朵,更能卷起高高的水浪,吹进竹林能把万棵竹子都吹得歪歪斜斜。让人感到风的力量之大。

四、诗文赏析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此诗为唐代李峤所作。李峤以“风”为题的组诗共有3首,此为其中一首。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14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14.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作者我知道

李白(701—762年) ,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

二、译文注释

1. 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2.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三、原文大意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四、诗文赏析

公元七五五年,李白因受排挤离开长安,十年来游遍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广泛交结朋友,汪伦就是其中一个。这首诗写于诗人与汪伦离别之际。汪伦脚踏地打着拍节,为李白送行。看到这种场面,李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当场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作为感谢。

这首小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赞颂了真挚、深厚的情谊。妙处在于结句的比物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情谊转换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自然而耐人寻味。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15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15.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zhāo)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huán)。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

一、作者我知道

李白(701—762年) ,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

二、译文注释 1. 朝:早晨。

2. 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3. 啼:鸣、叫。 住:停息。

4.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三、原文大意

早晨告别朝霞缭绕的白帝城, 一日间行程千里回到江陵。两耳边仍然响着沿岸猿叫声, 轻轻的船儿早已越过千山万岭。

四、诗文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16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16.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作者我知道

李白(701—762年) ,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

二、译文注释

1.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三、原文大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远处悠然驶来,好似来自天边。

四、诗文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17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17.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nǎi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一、作者我知道

杜甫(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诗风格沉郁顿挫,质朴通俗,寓意深远

二、译文注释

1. 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2. 乃:就。

3.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4. 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5.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三、原文大意

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 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 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

四、诗文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雨的及时。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六句集中写了“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从' 潜

"“润”“细”“湿”等字,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18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18. 绝 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一、作者我知道

杜甫(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诗风格沉郁顿挫,质朴通俗,寓意深远

二、译文注释

1. 绝句:古诗体裁中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2. 鸣:叫,啼叫。

3.含:包含,指从窗内可以看见的范围。

4.西岭: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岭背积雪常年不化。 5.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千秋,形容时间很长。 6.泊:停船靠岸。

三、原文大意

两只黄鹂啼鸣在翠绿柳枝间,一行白鹭飞上了湛蓝的青天。窗口远望见西岭千年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里赴吴的航船。

四、诗文赏析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一首如画的诗作。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后两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万里”赋予这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诗人壮阔的胸怀,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信心,因为那顺江而下、穿三峡、过襄阳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19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的万里东吴之途,也正是诗人日夜向往的回乡之路。

19. 游子吟(yín)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作者我知道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四十六岁才中进士,曾任协律郎等职。他一生穷愁潦倒,不苟同流俗。虽有韩愈、李观等人为之揄扬,却始终未能免于饥寒冻馁,被人称之为「寒酸孟夫子」。六十四岁时赴山南西道任官,行至阌乡暴卒。

二、译文注释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4.三春:指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合起来叫三春。

5.三春晖:是指春天的阳光,比喻说明慈母之爱难以报答。

三、原文大意

兹母用手中的线,缝好了出门远行的儿子身上的衣服。她在儿子临行时密密麻麻地缝了一针又一针,心上怕的是独生子迟迟不回家。谁说小草的嫩茎,能够报答春天阳光的恩德。

四、诗文赏析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20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20. 望洞庭

(唐)刘禹(yǔ) 锡(x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一、作者我知道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二、译文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三、原文大意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四、诗文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

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

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

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

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

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21


相关文章

  • 优秀教研组材料
  • 交大附中浦东实验高中语文教研组申报优秀教研组材料 交大附中浦东实验高中语文教研组现有教师18位,其中高级教师4人,浦东新区语文中心组成员一人,名师基地一人,浦东新区骨干教师1人,第二教育署骨干教师3人. 我校语文教研组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团 ...

  • 关于初中部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 2010年5月22日,即当周周四下午3:00-5:30,王新刚.陈鹏.杨仕玉.朱赛兰.唐伟影一行五人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诗教文化与中小学古诗词语文教育研究"课题组走访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这次走访调查的主要对 ...

  • 2013年-2014年学年度第一学期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 009-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满足全体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校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全面教学,至今已经开课三个学期,全面步入了正确的运行轨道,取得 ...

  • 3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报告
  • <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 研究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1. 社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 ...

  • 14南坝中心小学阅读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 南坝中心小学阅读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国人不断从厚重的中 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我 ...

  • 东回舍小学国学诵读开题报告修改
  • "国学经典诵读对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 --石家庄市平山县东回舍小学个案研究 开题报告 课 题 类 别 E 自筹经费青年专项课题 学 科 分 类 D 基础教育 课 题 名 称国学经典诵读对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 ...

  • 小学古诗文诵读计划1
  • 中岳小学古诗文诵读计划 一.指导思想: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她是宝贵的精神食粮,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知性美和崇高的人格美,更积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她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

  • 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
  • 高一备课组共有陈秋景,陆宁昌,王富娥3位教师,经过集体讨论,备课组成员就高一学年如何有效开展语文教学和教研工作达成共识,形成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学校提出的校本教研,高效高质的方针,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集思广益,挖掘教学 ...

  •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高三语文复习是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主要目的是查漏补缺,巩固积累,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语文素养.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范文一: 新的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