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妈妈茹志鹃

  

  墙上挂着妈妈的大幅照片(她去世4年后,爸爸的照片挂到了她的旁边),她身着天蓝色短袖衬衫,臂弯挂着皮包,面带微笑望着前方,两手拿着眼镜,好像刚刚用完取下来。平时我不怎么去看照片上的妈妈,我天天在她眼皮底下吃饭,做事,睡觉……一直生活在―起的人是不需要经常打量的。

  诞生于1925年9月的妈妈,于1998年10月逝世,至今转眼已10周年了。不管她离开多久,她的音容笑貌永远鲜活在我心里。

  妈妈祖籍杭州,出生在上海。外婆在妈妈3岁时就去世了,妈妈和她的4个哥哥靠他们的祖母拉扯长大。妈妈的姨母是当年上海滩著名人士朱葆三的媳妇。妈妈不常讲她的苦难童年,但是不止一次讲到的场景是,每到过年,祖母就带着她和舅舅到姨母家去拜年(朱宅位于复兴路茂名路口,曾是卢湾区少年宫),妈妈跪在楼梯下磕个头,楼上便滚下几个铜板。这一幕在妈妈心里一定留下不可磨灭的屈辱感,她不说那时没米下锅吃不饱,却再三讲到这一幕情景,这幕就定格在我对母亲童年模糊不清的印象中。我的外公是个对家庭没有责任感的浪荡子。后来妈妈和小舅(茹志雄)在大舅 (沈之瑜,原名茹志成,曾任上海博物馆馆长,1990年去世)的指引下赴苏北解放区参加新四军,走上革命的道路。家妹王安忆2003年写的散文《溯母亲足迹向浙西》一文记录了母亲去解放区前的行踪,先到西天目山下浙西民族文化馆投奔大舅,大舅安排她先后在杭余临联中和武康中学(现为德清中学)读书。小舅舅则安排在印刷厂刻钢板。

  妈妈走上文学道路始于一次部队文工团演出《白毛女》。她亲眼目睹看完演出的战士们一边振臂高呼“打倒黄世仁”、“为喜儿报仇”,一边雄赳赳奔赴战场。母亲非常激动,那是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从此决定了自己终生走文学道路。在很多次轻装行军中,妈妈扔掉衣物等日用品,而她在战争中获得的一部《战争与和平》却一直伴随她走过千山万水。行军途中休息,妈妈就垫着背包写作。那时她任文工团创作员。

  1955年,妈妈带着4岁的我和1岁的安忆从南京部队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任编辑。那时爸爸还在部队,一家三口再加保姆住淮海路一大一小两间房。保姆带我们姐妹俩住大间,妈妈一人住朝北的小间。小间的北窗下放一张单人写字台,桌角上有只花瓶,插着一束夜来香,花瓶下是一帧鲁迅先生画像。一窗之隔便是喧闹的后弄。

  我读小学时,每天放学先去妈妈处报到,一进门,总是看到她伏案的背影,夏天耳朵里塞着棉花球,冬天怀里抱着热水袋。桌上是一叠叠稿纸,上面写得密密麻麻,到处划着杠杠,这行牵出一条,那行牵出一条,边边角角都是字。妈妈不是那种文思如泉涌的作家,她写得很慢很苦,更多的时候是望着窗外思索,眼神飘得很远。其实我看到她白天写作的时候,已经有了创作假,创作的最初阶段还更艰难。她是个责任性很强的母亲,每天下班总要跟我们姐妹周旋一番,但是玩着游戏棒和画着画的时候她常会跑神。一次我问她在想什么,她说在想一个故事。我就把当天老师讲的列宁小时候勇敢承认打碎花瓶的故事讲给她听,然后用一种解决难题的口气说,明天你去把这故事讲给领导听好了。妈妈笑起来,说,我要讲的是一个长得多的故事。从我们的纠缠脱身后,她便回到小房间伏案至深夜。

  妈妈只读过初中,她的知识和写作全靠自学。她极爱读书,我们在她膝前玩,她会突然笑出声来叫好,把我们叫到跟前教我们背诵。我现在肚子里记住的诗词就是她认为好得不得了,要求我和妹妹背下来的,有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我和妹妹很小的时候,她就开始要我们读《红楼梦》,并且把认为不适合我们看的地方用纸条贴上,那本书就变得很厚,书页里伸出很多横横竖竖的纸条。她常说,读书,不仅要读出它的好,更要弄清楚为什么好。有一次她谈起一篇小说,小说名字我忘了,只记得是一个女人爱上丈夫的好友,那位好友在她家住了一段时间后离开了。那天晚上丈夫发现妻子背着他偷偷在哭……妈妈说,生活中的感情大多不是直抒胸臆的,而要依靠这种细节来表现。《红楼梦》就是典范。

  妈妈在她的创作里实践着她对好小说的理解。她的小说《百合花》细腻隽永的风格,来自一系列富有人情味、优美的细节。起先遭多家杂志社退稿,理由是写战争残酷,情调不对,直至在《延河》月刊发表后受到茅盾先生好评,认为“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令我满意的小说”,才引起文艺界的注意,多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妈妈在一篇文章里说,那是她第一次听到有人把她的作品与风格两字联系在一起。茅盾先生的鼓励更坚定妈妈的文学信念,50年代后期她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短篇小说集,作品被翻译成俄、英、日等文本,她也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出访苏联和日本等国,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但是我记得很清楚,妈妈出名后曾经再三叮嘱我,如果有人问你妈妈做什么工作,你要回答,做编辑。还怕我幼小(大概小学二三年级),记不住编辑这个词,要我把编辑两字重复说了几遍。在妈妈心目中,作家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崇高目标,自己的成就还远远够不上作家的称号。这使我想起,身任数职的巴金生前也说过,作家的名字是跟作品连在―起的,作家要靠作品说话。

  “文革”结束,妈妈已经五十出头,当上了外婆。当时我所在的安徽五河闹地震,条件又差,儿子出生后就放在妈妈身边。这事我至今想起来就内疚,怪自己不该图轻松。妈妈已荒废了10年的创作生命,经过―场浩劫,许多事都拨乱反正,作为一名作家,她有多少事要思考,有多少东西要写。而母亲毫无怨言地一边带孩子,一边写作,一头都不肯马虎。她给外孙调牛奶就像做实验,瓶瓶罐罐一大堆,蜂蜜若干、鱼肝油若干、奶粉若干。她的“早晨”从每天晚上9点开始,直到这时,忙了一天尿布奶瓶的她才能安静地坐到写字台前开始工作。直至我们家搬到愚园路,妈妈才有了间较大的房间,集吃饭、睡觉、写作、会客为一体,写字台还是靠窗放。

  那年我回上海,一进门就看到妈妈的背影,她正坐在写字台前,一手翻看写到一半的稿子,一手搂着几个月大的外孙,她已有了白发。桌上除了稿纸、书、资料,还有奶瓶、玩具和擦口水的手绢,儿子正抓着一支钢笔啃得口水淋漓,沉思中妈妈发现后忙去抢下来,那一刻,她从一名作家迅速转换为慈祥的外婆。就在两个角色的不断转换中,妈妈完成了《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时期作品,前者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

  

  妈妈那代作家没有现在这样自由轻松的创作环境,所以她总是努力把创作与时代、与政治形势紧紧结合。她的前期作品以反映战争年代和歌颂新社会为主,“文革”后的作品则表现了很强的反省精神。她的写作完全出于真诚,追求真实,并以此作为作家的职责和良心。《剪辑错了的故事》源于刮浮夸风时她到安徽农村的一次参观,人家把几亩地的稻子移到一块田给她看,她激动得不得了,回来就写了一篇歌颂文章。“文革”后,她一直良心不安,写《剪辑错了的故事》就是深入反省的结果,她说是“还了一笔债”。《草原上的小路》也广受好评,记得―位印刷厂的工人读者来信,说他是不看小说的,但是在排版这篇小说时忍不住坐在车间里一口气看完,非常感动,没想到小说原来这么好看,写的好像就是自己的生活嘛。妈妈收到过很多读者来信,这是她惟一提起的,说明她很看重普通基层读者对她作品的评价。就是在“文革”中,妈妈也时刻想着如何用笔为人民和社会服务。我从她的日记中知道,大概在1972年时,她去浙江体验生活一段时间,那时浙江山区单干和集体化两派矛盾很激烈。妈妈的笔记非常详细,详细到有人名、地名、情节、细节,并初步拟订人物形象及情节提纲,密密麻麻的三本,而且看得出是经过整理的,字写得十分工整。她一定是想以此为题材写小说的,但后来终于未能写成。

  妈妈这一生,金钱物质、名利享受都不在她的视线内,惟一的追求是文学,是真正的、对得起读者的作品。1955年她带我们姐妹到上海,1963年爸爸调上海,1964年弟弟出生,70年代我结婚生子,80年代妹妹结婚,90年代弟弟结婚,如此变动其间,我们只搬过一次家。直到1998年妈妈去世,她的住房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这一生,只要有一块放得下写字台的地方,她就够了。

  (文中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相关文章

  • 9我们家的男子汉
  • 九 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幽默风趣的细节描写. 2.感受"男子汉"自主自立.刚强坦城的精神品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人们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为什么呀?因为 ...

  • [百合花]教学设计
  • <百合花>教学设计 石佛镇保安九义校张雅丽 一. 教学目标 ⒈了解作者茹志鹃及其<百合花>. ⒉理清小说思路,题目的象征意义及小说的主旨. ⒊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⒋借助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操教育. ...

  • 茹志鹃从"十七年"到"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转变
  • 摘要:茹志鹃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优秀短篇小说家,其作品<百合花>的发表使其形成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茅盾同志曾用"清新,俊朗"两个词来形容她的这种写作风格.而在新时期文学阶段,我们又可以窥见茹志鹃在该时 ...

  •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小抄
  • 中国当代文学作业 A.刘雨生B.梁生宝C.王金生D.李月辉 10.<绝对信号>描写的主要人物是( ABC ). A.黑子B.蜜蜂C.小号D.狗熊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 ...

  •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
  • 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举行 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确定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g ...

  • 08-09(1)大学语文试题B及答案
  • 命题方式: 统一命题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08 -2009学年第一学期 < 大学语文 >课程期末考试试题 B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一.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1.<秦晋崤之战>中提出"骄兵必 ...

  • 读王安忆的[长恨歌]
  • <长恨歌>前几十页我不喜欢.感觉中,王安忆是在和张爱玲较劲.她的写作独白是:你张爱玲能写,我也能写:你写得好,我写得绝不比你差.然而,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上海人,是活的,传神的,是她用敏锐的五官切实感觉来而后轻松挥洒出的,而王安忆 ...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综合练习题填空题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 1. 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文革前年的文学. 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 ...

  • 百合花(节选)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7分)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 ...

  • 沪教版初中语文目录
  • .六年级上册(试用版) .第一单元 有家真好 .1.祖父和我(萧红) 2.凡卡(契诃夫) .3.*<父与子>漫画选(奥.卜劳恩) 4.散步(莫怀戚) .5.*妈妈的帐单(埃德温) 6.离别的礼物(弗.达尔) .第二单元 同龄人的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