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秩序需要道德来维系

道德:1.道德的广泛性。道德能够调整法律调整不到的社会关系。

2.道德对问题解决的根本性。法律倾向于通过外部力量来使问题得到解决,而道德则主要依赖于内心的信念来维系。这种内心的信念使人们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德,社会秩序就能很好维系。这个地方是我们跟对方的交锋点。当时我们拼例子,但是要知道拼例子讲究后发制人,先举例子反而不利,对方可能给你一个反驳就得到裁判的赞赏。所以当时我们就在这个环节上拿了分(技术问题)

法律:1.法律具有强制力,能够打击违法犯罪,保障社会秩序的有序进行。

2.法律具有统一性,一个统一的标准能使全社会有一致的信仰,违法者被抨击,守法者被褒扬,而道德则没有统一的标准,道德不道德在于个人的主观臆断。这里也是对方和我们的交锋点,我们提出了八荣八耻、五讲四美等等作为反击,同时提出区际法律冲突冲击对方,法律同样不统一(我们聪明的四辩)。

3.法律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而道德只是单一的自律。对方的说法让人感觉他们价值上比我们高,但是我们提出了道德的他律性,比如新闻媒体的作用等来反驳。

那场比赛我们赢了,因为我们擅长打煽情,像道德这样的感性词给了我们比较大的煽情空间,我们的四辩的结辩说到在座都起鸡皮疙瘩,但是总的感觉还是旗鼓相当。

都说时代的命题要有时代的色彩,如果是打法律建议楼主从时事出来,比较有说服力,比如周老虎、人肉搜索等等,都非常好发挥。很乐意跟你探讨,如有需要可在百度上发信息交流,希望可以帮到你。

我要阐述的观点是: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维持,我的重点论述理由如下:

1. 从适应现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来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社会物质财富不够丰富,而道德作为社会经济的

上层建筑,也远未能达到理想的水平。换句话说,道德不可能独立发展成为维持整个社会安定的主要力量。给对方辩友提个醒:到了共产主义

社会或许这会成为可能,但那并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2. 从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来论。在我国,虽然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仍然存在,还有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从经济、政治、思想

文化、社会生活进行着蓄意破坏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活动。这是极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此不进行有力的斗争和制裁,社会安定根本

无法谈起。道德的阶级性却决定着它对此是无能为力的,换句话说,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对被统治阶级是不起任何作

用的,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法律制裁。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和道德都需要,但重要的是法律.它具有强制性,而这,恰恰是道德所不具备的.

正方:

反方:

我要阐述的观点是: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维持,我的重点论述理由如下:

1. 从适应现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来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社会物质财富不够丰富,而道德作为社会经济的

上层建筑,也远未能达到理想的水平。换句话说,道德不可能独立发展成为维持整个社会安定的主要力量。给对方辩友提个醒:到了共产主义

社会或许这会成为可能,但那并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2. 从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来论。在我国,虽然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仍然存在,还有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从经济、政治、思想

文化、社会生活进行着蓄意破坏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活动。这是极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此不进行有力的斗争和制裁,社会安定根本

无法谈起。道德的阶级性却决定着它对此是无能为力的,换句话说,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对被统治阶级是不起任何作

用的,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法律制裁 一言以蔽之,法律是建立在社会道德基础之上的对社会道德的文书化和条例化。法律治国,无法是道德治国的一个延伸,是道德治国的形式之一而已。

阁下关于阶级之说,不大容易琢磨,有什么法律可以制裁而道德却无能为力的状况的存在呢?道德和法律都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偏偏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史,锤炼出“高超”的“以德治国”的经验与手段。

正方:

反方: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和道德都需要,但重要的是法律.它具有强制性,而这,恰恰是道德所不具备的. 无形的东西才能无处不在。很多时候,口水比法官的宣判更有效。

忽然想起来,人们经常打的官司不是为争是非,而是为争面子。面子,道德管理的最主要的对象之一。

正方:

反方:

我双方都不支持.这样傻的问题还在讨论,我想问你们是不是没事干了 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就不需要有强制性,人们就会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秩序!所以我认为应该靠道德来维持!

正方:

反方:

谁出的辩题?!小孩不是学法律的吧,常识也拿出来问?!

道德是建立在法律之上的,法律是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不嫩停留在表面。只有法律才可以有效的维护社会安定。

正方: 社会秩序主要是靠道德来维持

反方: 社会秩序主要是靠法律来维持

正方:

1、社会秩序是指:社会运行过程所表现出的有条不紊的客观状态。2、道德:是一种社会意

识形态,是人们以善恶为标准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3、维持是指保护、维护与支持。

首先道德对社会秩序的调整相较法律更广泛,更具持久性。道德深刻反映了人性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并渗透到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农民兄弟,他们无法读懂那些晦涩深奥的法律条文,但他们却靠着祖祖辈辈世代相传道德约束着自己的行为。

其次道德使人自律,修身,行善从而又根本上消除不安定因素维持社会秩序。对于国家工作人员而言,培养和树立良好的的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是其正确执法和司法的先决条件,对于公民个人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严格约束自己言行举止,做文明合格公民。

其三,道德教导人向善,法律仅仅起到威慑和惩罚的作用。如何使一个犯罪分子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重新贡献社会,这还需要道德的教化与熏陶。道德促进人的不断自我完善,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促使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反方:

对方辩友说法律渗透面小,可我们看到法律在政治、经济、娱乐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保障公民的利益,打击违法犯罪。对方辩友只看到法律惩戒的滞后性,却没有看到它在教育方面的超前性,即法律可以使人们预先估计到他们的行为将会产生的法律后果,且在调整人们的行为时,对受制裁人的影响。对企图违法者的威慑和对一般人行为的示范。

先明确几个定义: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首先,法律在维持社会秩序时具有时效性。法律的重要目是预防犯罪,它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使人们在实践中容易把握,是相对稳定的;法律在生效期间是反复适用的,同样情况同样适用,这些性质保证了直接作用于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本身,及时有效地制止违法犯罪,而道德则要通过抽象的间接地作用才能对社会秩序进行维持。实施法律是一种直接的社会调控方式,其调整的过程和结果达到了时间和效果的统一,具有时效性。其次,法律的实施具有强制性,它能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它要求国家机关的一切职权根源于法律,并要依法行使;一切政党、组织和公民个人均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根本上保证了公民权利得到切实维护,保证违法犯罪行为被依法追究,从而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核心论点是:法律是底线,道德是基础。

1、

社会秩序是指:社会运行过程所表现出的有条不紊的客观状态。2、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以善恶为标准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3、维持是指保护、维护与支持。

首先道德对社会秩序的调整相较法律更广泛,更具持久性。道德深刻反映了人性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并渗透到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农民兄弟,他们无法读懂那些晦涩深奥的法律条文,但他们却靠着祖祖辈辈世代相传道德约束着自己的行为。

其次道德使人自律,修身,行善从而又根本上消除不安定因素维持社会秩序。对于国家工作人员而言,培养和树立良好的的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是其正确执法和司法的先决条件,对于公民个人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严格约束自己言行举止,做文明合格公民。

其三,道德教导人向善,法律仅仅起到威慑和惩罚的作用。如何使一个犯罪分子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重新贡献社会,这还需要道德的教化与熏陶。道德促进人的不断自我完善,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促使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理难题——实证和自然法学派争论不休.

现代社会的经济飞速发展,绝大多数的人们的心理状况没有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造成的社会问题

问:请问对方辩友,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的是一个明确的行为准则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的呢?

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徒刑;对吗?对.

问:刑法还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徒刑;对吗?对.

问:杀人是道德的吗?不是.

问:当一个人以道德的名义去杀死一个不道德的人,他的这种行为是道德的吗?是.他的这种行为会破坏社会秩序吗?会的.显然会的.因为一个人没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个人的复仇行为必然带来社会恐慌.

问:社会,有哪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主要是靠道德来维系的呢?没有.

从这些问答里面我们知道一些什么事呢?一,对于同一种行为,法律能给出明确的答复,所以法律是明确的社会行为准则(杀人是一种行为,杀人的具体体现是杀人的性质),而道德则让人产生了歧义,其模糊概念.并且道德本身就有可能破坏社会秩序的因素存在.所以,从理论是说明了,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从后一个提问中,我们可以得到,现实社会也支持了我方的观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

法律是对错之评判,道德是美丑之区分

道德在判断善恶是非时,存在个人的差异性,可变性,模糊性,而且经常会产生两难的处境,

更不用谈用道德来处理问题。道德起的是教化人的作用,法律起的是规范人的作用.通过法律可以使人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维系社会秩序.

人是理性的动物,也是趋利性的动物,考虑的是利益.

法律既扬善又惩恶,对正在发生的侵害行为,法律对其进行制裁,终止侵害行为的继续,维系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对于潜在的危害社会秩序的风险,法律起到威慑作用,防范于未然.并且,对于正义的事,法律保护并且鼓励其发展.

如果侵害社会秩序的行为得不到终止,我们可以说社会秩序得到维系了吗?

法律是道德的最后底线,如果不守法,他会是个有道德的人吗?对没有道德的人,我们是该如何教导他们,是靠道德去感化还是靠法律去强制他.

古人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随风倒。

当一个罪大恶极的人在作恶的时候,我们是希冀道德去感化他还是用法律强制中止他这种对他人的侵害行为呢?

恶法是法吗? 回答:符合法的定义的就是法.

社会秩序井然有序是一种现象和结果,但是,是什么手段使得社会秩序达到这种结果的?法律还是道德?当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的时候,是什么在维系它?法律还是道德? 道德如何构筑社会保障体系? 3.道德如何保障我们的权利不受损?

问:社会秩序的内容是什么?权利和义务.社会秩序的构成主体是什么?人.人是构成社会秩序的主体.社会秩序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请问对方辩友,当你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是法律还是道德在维护你的权利? 当其他人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靠的是道德还是法律来维护他们的权利?

你的回答不正证明了,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是靠法律.

法律是怎样维护社会秩序的?

问:假设诚如对方辩友所说的那样,社会秩序主要是靠道德去维系的.那么,请问对方辩友,道德是怎样具体操作并且达到这一结果的?

法律通过把人们的行为进行具体的规划,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应该怎么样去做,当他们做的事情违反法律的规定的时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使得法律具有威慑力,使人民有章可循,从而使社会秩序得到保障.古人都说,法正则行顺,行顺则国泰,国泰则民安.

当出现法律真空的时候,那些受到破坏的社会秩序是得到了道德的维系还是处于一种失去控制的状态呢?如果道德在没有法律的时候起到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为什么人们面对这种情况还是要呼吁法律的出台呢?这是因为道德在维系社会秩序的时候不能起主导作用啊,所以需要法律来维系社会秩序啊!所以说,维系社会秩序主要是靠法律啊!

法律是道德、文化、教育建设的有力保障,道德的规范也要以法律为保障,法律是道德的权力支柱,要维持社会安定

主要靠法律。

3对方辩友说,法律治的是标,而道德治的是本。而我要告诉对方辩友的是我们需要标本兼治。靠什么?以法为主,辅之以德。对方辩友又说,法律只有惩戒功能,没有扬善功能。那我要告诉对方辩友的是,北大的袁祖洪教授已经告诉我们,法律除了惩恶,防恶,还能扬善。北京,四川不是都相继出台了《见义勇为者保护条例》吗?这不正是法律用于扬善功能的表现吗?因此,我方认为,改善社会风气法律比道德革命更重要。广州也出现了?

今天讨论该辩题的背景是现实社会,而非经过培养造就的乌托邦社会,请对方勿用美好想象的假设来推出一个完美理想的结果。“道德如何作到惩恶???

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虽然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道德和法律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对社会关系都有调节作用。但两者的调节作用不同,道德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靠教育的力量 、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心信念的力量,所以,道德要发挥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 ,必须有人的自觉性这个重要条件;而法律则不同,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是以国家机器(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靠法律制裁这种强制手段起作用的。法律发挥它在调节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必须有强有力的国家机器这个条件。法律和道德的不同作用,决定了两者不可相互替代,只有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由此可见,无论道德万能论还是法律万能论都是片面的。因为,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在它们单独起作用时,都会表现出它本身的局限性。法律的特点是强调强制和他律,道德的特点是强调自觉和自律。法律重在对人们犯罪后的惩罚,以发挥它的警示作用;而道德重在教育和规劝,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以避免犯罪。法律着重要求的是人的外部行为的合法性,思想意识领域不是法律调整的对象。而道德所要求的不仅仅是人的外部行为,它还要求人们行为动机的高尚、善良。对人们行为的“内在”影响,是道德发挥作用的特殊机制。动机与行为、教育与法制,是道德和法律的不同功能,但又是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法治是必不可少的,在没有法治的社会中,

其正常的生活秩序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对那些微观的生活领域,对那些特殊的人际矛盾,法律无法发挥作用。而且,法律作用的刚性特点,还必须有政治、道德、文化等意识形态因素做基础,否则,它的作用是不可能持久的。所以,如果是法律单独发挥作用,而没有一定的道德舆论相辅佐,那么就常常会由于失去社会的支持而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同样,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如果是道德手段单独发挥作用也是不可能的。道德的约束是软约束,没有法律手段作后盾,道德的作用常常会由于缺乏必要的强制力量而显得软弱无力。对那些没有自觉性的人,对那些明知故犯的人,道德是无能为力的。如对一个黑社会的头目讲道德、讲良心,是不会有丝毫效果的。就是对那些个人道德水准高的人,也无法摆脱制度弊端的影响。因此,在治理国家中,道德和法律必须紧密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从历史上看,古代的中国社会主要宣传以德治国。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主体内容,大多包括在中国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系之中。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由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家奠定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经过汉代学者初步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论证,再经过宋明以来诸多思想家的理论思辨和逻辑分析,最终形成一个内容庞大、逻辑严谨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要求国家统治者和社会管理者,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性情,先成为仁德贤明的君主或清正廉洁的官吏,然后,再用已修之身去管理国家、社会和人民,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民爱物,孔子和孟子学说的主体即是以仁为本,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以宽厚、仁爱之心来管理国家、教化人民,惟其如此,君主才能与天同德。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还主张秉公执法、廉洁奉公、爱国图强、尊贤惜才、提倡廉政、反对腐败。但是,由于缺少法治做基础,道德便成为政府控制社会各阶层、平衡矛盾冲突的手段,道德被政治化了,它还要担负起本应由法律承担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是不堪重负的,因为道德教化无法改变政治权力的现实运作规则,于是便形成了政治人的双重人格,即他们嘴里高唱礼义廉耻,暗地里却做着一些伤天害理之事。因此在非法治的国度里,腐败是很普遍的,并且具有整体性特征。它表现为官僚集团一致对下的压榨,对庶民百姓无节制征收赋税,敲诈勒索、搜掠民财。综观古代中国,腐败还具有公开性、猖獗性和贿价不断上涨的特点。汉唐以后,

随着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腐败现象随之迅速蔓延。唐代穆宗时,大臣韩弘以财物贿赂权贵,满朝文武除一人没有受贿外均接受贿赂。到了元代,“居官者习于贪,无异盗贼……,其间颇能自守者,千百不一二焉”。到了清代,腐败更加公开,民间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破获了一起清朝最大的贪污案: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侵吞赈灾银两案,1000多万两银子全部被蛀虫侵吞,甘肃省上至总督,下至州县衙役,全省官员 “无不染指”,先后有56人被正法,46人被流放,甘肃省的官员几乎“为之一空”。

古人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随风倒。由于中国有“官本位”传统,中国人自古便“以吏为师”。没有法律和制度的有效制约,政治的清明与否,完全依赖于做官者的品德、操守。清正廉明、道德高尚者能够领袖群伦,垂范社会,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相反,如果大部分官员放纵自己的私欲,道德败坏,便直接诱发、刺激了社会风气、公共道德的败坏。由此可见,以德治国只有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才能将国家治理好。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乃治国之道。“法治”如同做手术,“德治”如同预防疾病和锻炼身体,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现实社会生活中不乏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取得成功的范例,如独立以前的新加坡政府,官场腐败不堪,被称为20世纪世界瘟疫。自1959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对公务员的道德教育,同时对公务员的道德自律的实现,采取了非常严格的制度化管理,很快,一个贪污舞弊成风的政府转变为一个国际上公认的廉洁政府。

总之,“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乃是科学的治国之道,加强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要举措。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在强调“法治”的同时,也要强调“德治”的重要性。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是“以德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道德建设,能够促进广大人民群众道德水平的提高,改善社会道德风尚,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维护社会稳定,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的思想根源。道德是通过说服教育、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能对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发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情,变化人的气质,转变社会的风气,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

2.以德治国的实践性在现在的体制下没有依法治国的实践性强

3.无规矩,不成方圆

4. 德治的阶级属性使他可能偏向于人治

5.德 是道的产物,即规矩的协同体

道德是行为规范,法

律是惩罚手段

道德告诉我们可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

法律告诉我们不应该做什么和做了不应该做的事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我想提出的是..何为 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同时和谐其中一层意思是稳定但法律有其不稳定性.......建设稳定性社会 但主要 利用具有不稳定性的手段.合适吗?!?! 赞同2| 评论


相关文章

  •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人情问题和标准)
  • 社会秩序 表示社会有序状态或动态平衡的社会学范畴. 社会秩序主要表现: 1.各种社会规范得到正常的遵守和维护. 2.把无序和冲突控制 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冲突和无序的现象,但把它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是一种社会秩序. 在原 ...

  • 法律控制中的人文关怀精神
  • 2010年第4期总第100期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J iamus i Education Ins titute No.4. 2010Sum 100 法律控制中的人文关怀精神 李晓玲 (新密市人民法院河南新密45237 ...

  • 网络社会,网络道德
  • 网络社会 网络,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交流工具,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便捷平台,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极大的便利.在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时,网络世界中不和谐的声音开始逐渐凸显出来.网络病毒.网络黑客.虚假信息.网络欺诈为我们敲响了 ...

  • 由原始神话到现实生活的道德思考
  • 关键词:苗族古歌:苗族个体品德:幸福:情感:良心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17554.htm 摘要:苗族是我国拥有人口近千万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长江以南的西南山区.苗族人民勤劳善良,具有重情讲义. ...

  •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学校组织
  •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学校组织的功能 彭鹤 2100402116 教育学院10级研究生 [内容提要] 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对于解释学校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将其运用于教育领域,用其视角来看学校教育,对理解 ...

  •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13)
  • [center]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center]   道德自觉与法律约束相互联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德治传统 源远流长   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构成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 ...

  •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 一.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与作用方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法律与道德也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相互 影响.据此,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主要可作如下表述: ...

  • 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及解决途径研究
  • 摘 要: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的规范,是制约和规范会计从业人员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和依据.现实中,一些会计从业人员既不注意职业道德的系统研究,也不注意职业道德的严格遵守,严重影响了会计从业人员的形象,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合理解决. ...

  • 第十一章 公共管理伦理 陈振明 公管
  • 第十一章 公共管理伦理 第一节 公共管理伦理概述 一 伦理与公共管理伦理 伦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具有广泛社会性. 公共管理伦理: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