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错愕,中国真正的盟友不是俄罗斯

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民众开始进行直播连线。在回答中俄是否有可能建立军事政治同盟时,普京表示,俄罗斯与中国的互信合作关系,包括两国对一系列国际问题的立场,已经处于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但俄罗斯不会考虑与中国结盟。为什么普京会这么说呢?笔者分析:一是中俄有过联盟的惨痛教训。二是是双方都是世界大国,双方都不可能接受对方的领导。三是双方对对方都有防备和猜疑。那么谁才是中国的真正盟友呢?下面看笔者为您分析。 先来看下各国的经济与国际贸易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根深蒂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获得普遍认可。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应本着“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即各国只有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现在我们来分析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中的位置。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其创新能力举世无双,是新技术发展的前沿,英特尔、IBM 、微软等企业让美国的技术发展始终居于世界前列,技术出口具有垄断地位,全世界各个国家都翘首以求。技术对经济的促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技术先进,则产品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利润就大,赚的钱就多。

美国的金融业也是世界第一的,其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也是最大的,资本优化配置效率高,可以在世界各地寻找最赚钱的投资机会,丢掉落后的产能,产业更新换代迅速。美国的技术和资本是全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所必不可少的。美国向全世界出口高新技术、工业产品中的核心零部件、军火、软件等,提供资本,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美国的粮食出口也占世界粮食供应相当大的比重,保障着世界粮食低价运行。美国进口的商品以石油能源为主,主要从中东进口,进口的低技术工业产品、家用电器等,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从中国、日本进口。美国的经济发展在于自身不断的技术研发,及不断的吸引外国资金,使之变为美国的资本,并通过大量进口廉价消费品以降低通胀率。 欧洲:自二战之后,世界经济中心就从欧洲移到了美国,但欧洲的工业基础还在,虽然金融资本跑去了大洋彼岸,技术研发中心也在美国扎根,但高工艺水准的产业工人,使欧洲的工业产品仍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以德国-法国为核心的欧盟建立了统一的大市场后,如果不能建立强有力的欧洲统一政权,那么欧洲的联合必然失败。

这从希腊、西班牙等国的财政危机已初见端倪。欧洲的外贸基本保持平衡,从俄罗斯、中东进口石油天然等,出口高工艺水准的工业产品及家用电器等。欧洲的经济发展,在于与美国竞争世界流动资本,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准。

俄罗斯:如果不是因为俄罗斯地盘够大,石油储量丰富,俄罗斯早就坠入深渊了。人口逐年下降,工业产品没有竞争力,作为曾经的世界大国,俄罗斯现在只有石油天然气和军火能支撑其国际贸易,没有美国对中国的步步紧逼,俄罗斯早已崩溃。

现在俄罗斯向欧洲出口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而俄罗斯的军火出口,对中国出口是为了让中国提高与美国搏命的能力,绝不是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对印度的出口则是外交默契,制衡中国对南亚大陆的影响力扩张。

日本: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是美国的奴隶,为美国生产各种廉价消费品。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日本把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日本国内则进行了产业升级,同时,利用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中国赚取了大量的剩余价值。

日本和中国是美元外汇储备最多的两个国家,同时也是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两个国家。日本与中国一样,受制于美国经济,需要通过向美国出口廉价商品,换取美元外汇储备,然后再进口技术,以进行产业升级。购买美国国债也是为了保持美国国内消费力不下降,促进本国出口。

接下来说各国的外交。

美国,全世界都是美国的敌人,但全世界各国又都有求于美国。全世界都希望美国和别的大国进行一场全面战争,而自己坐收渔人之利。而对于美国来说,欧洲只要内部不产生统一而强有力的政权,那么就不足为患。

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已经决定了其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国和日本,两个东方国家,一个人口众多,一个隐忍阴狠,一个经济增长迅猛,一个原本是世界第二经济体。中国和日本都对美国的霸主地位产生了潜在的威胁。

所以,对于美国来说,如何让日本和中国打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并两败俱伤,是美国现在最优先的外交国策。

可以预料,美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必将怂恿日本与中国开战,并许诺美军可以直接参战。

但美国是否真的会参战,则要看中日之间战局变化情况而定了。

美国是否参战的判定条件,在于是否可以比较轻易的战胜中国,自身实力不受太大影响,不至于让欧洲重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欧洲,在经济上依赖美国又与美国竞争资本,与俄罗斯互补,与日本是竞争对手。为了欧洲重新称霸,最好美国能与中国、俄罗斯进行一场战争。战事的进展最好是从中国与日本开始,美国、俄罗斯相继参战,以中俄两国的军事实力,可能仍然弱于美日,欧洲可以在最后参战并与中俄一方(也许德法支持中俄而英国支持美国,欧盟内部也分裂),战争结果为中俄德法登陆美洲,美国被肢解,欧洲将可以从战争中获取最大好处,重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而美国将分裂成为数个国家。

俄罗斯,经济上受美国打压,出口依赖欧洲,经济随时面临崩溃危险,但仍然幻想重建帝国,只能积极支持中国与美国对抗,如果中国与日本、美国开战,那么俄罗斯就可以通过大量出口军火以复苏经济。

即使中国战败,俄罗斯也可以见风使舵,加入美日一方,对中国进行最后一击,以捞取实惠。俄罗斯与欧洲、印度都保持着外交默契,对外蒙、中国的新疆及东北仍然贼心不死。 除非中国有能力独立抗住美日的第一波进攻,则俄罗斯有可能逐步扩大对华援助,否则俄罗斯必然会在中国背后插上一刀。

日本,经济发展的再快,经济总量再高,只要美国一句话,日本的经济就会回到1945年。

中国经济产业升级,对日本的冲击是最大的,汽车产业、家电产品等,一旦中国的产品质量有了质的提高,日本企业的大面积破产指日可待。为了子孙后代,为了经济,为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日本期待着美国与中国来一场全面战争。

对日本来说,战事最好的局面是中国在菲律宾与美国决战,而日本继续充当后勤支援的角色,在最后,俄罗斯、欧洲相继对美国宣战后,日本再倒戈一击,使日本也成为对美国的战胜国,从而使日本彻底独立,摆脱美国的控制。而最差的情况,则是日本参战,与美国一起共同对抗中国、俄罗斯、欧洲,那么不论胜负,日本都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但火中取栗,日本必须挑起一场战争。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产业升级,国内各种矛盾丛生,更需要一个安全的外部环境。但中国周边暗流涌动,日本、菲律宾、越南、缅甸、印度局势都不平静。美国、俄罗斯都希望中国和日本开战,欧洲希望中国和美日开战,日本希望中国和美国开战,看来,中国真的是逃不过一场战争了。

开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战争的原委,不知道盟友与敌人。有实力有意愿能够帮助中国打赢这场战争的,只有德国。在开战之初中国可以借采购俄罗斯的军火,以抗住美日进攻,但要小心俄罗斯经济复苏,对中国威胁更甚。

而后期,应积极寻求向德国-法国为核心的欧盟借贷,借钱越多,欧盟倒向中国的可能就越大。在欧盟谋求世界霸权的意愿下,欧盟必将最终与中国共同对抗美国。中国在战后,将可以谋求东亚乃至亚洲地区的大国地位,并继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最终重现中华之辉煌。

德国人眼里的中国:这个国家简直就是个奇迹

阅读提示:现在的中国人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而且中国与德国无异,已经是一个汽车王国了。他说,虽然在中国的生活不如在德国舒适,但让他欣慰的是,他没有错过见证中国发展奇迹的宝贵机会。

中国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经济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华工作。近日,笔者采访了数位在北京工作的德国人,听他们讲述在中国的经历与感受。采访过程中发现,“陌生”是他们描述中国见闻的一个高频词汇。“陌生”在他们的语境里有什么含义?在“陌生”的背后隐藏着哪些文化态度?

接受采访的大多数德国人来中国之前,都认为中国是个陌生的国度。它远在千里之外,有着和西方迥然不同的传统,而且在西方舆论中被异化了。建筑师扬(化名)说他和妻子的共同愿望是去国外工作、生活,体验不同的文化。他们曾在旧金山、悉尼和迪拜工作过,这些地方的异国风情给他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但中国却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扬曾出差到中国,看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西方完全不同,生活质量不如西方高,而且英语不是通行的语言,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扬夫妇是不会主动来“陌生的”中国的。

“陌生”和它的近义词“不同”的差别在于,并非所有的“不同”都被归为“陌生”。美国、澳大利亚和阿联酋,同样是外国,唯独中国被扬标记为“陌生”,让他敬而远之。这一区别体现了扬对“不同”的接受程度:他乐于了解和西方文化相近的不同文化,和与西方差别较大的东方文化则保持距离。

由此可见,“陌生”这一表述体现的是一种态度,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同样的东西,在一些人看来是陌生的,在另一些人看来就不是。比如对于在德国乡下长大、小城市工作的机械制造师弗里茨(化名)来说,北京太大了,德国的大城市与北京相比都成了小县城。这个超大城市的喧嚣拥挤、空气不好、人情冷淡让他十分不适应。

他说自己十五岁的小儿子也同样厌恶大城市的生活,并把自己的不适应归结为对中国文化的不满,把城乡生活的不同归结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对中国这个“陌生的”文化产生了抗拒的心理。但80后的建筑师卢卡斯(化名)认为,与小城市相比,大都市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选择,是他一直向往的。北京年轻人多,休闲娱乐生活也格外丰富多彩,他在这里如鱼得水,玩得十分痛快。

他甚至觉得,世界上所有的国际化大都市都差不多,一直在大城市生活的他在北京没有感到什么不适应。对比弗里茨和卢卡斯对于北京的态度,我们发现,陌生不是事物固有的特征,而是一种诠释事物的方式。

随着在中国生活、工作时间的增加,接受采访的德国人慢慢发现,“陌生”和它的反义词“熟悉”是辩证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把其他的文化定义为“陌生的”“别人的”,就要先知道什么是“熟悉的”“自己的”,所以与陌生文化碰撞的过程,也是反思、了解自己文化的过程。弗里茨说,在与外国顾客、供货商打交道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德国式工作理念不是理所应当的,比如对于合同的看法。

他说,德国商人认为合同是一成不变的契约,约定一旦变成了白纸黑字,就要严格执行。而中国商人认为合同只是行动的大概框架,条款的落实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动。之前,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是德国特色的,接触到其他的文化才知道,同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不知不觉地给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塑形。只有接触了不同的文化,自己文化的束缚力才会浮出水面。

另外,“陌生”与“熟悉”之间的界限是流动的。再陌生的文化,一旦真正了解了,陌生感就会瓦解,原来陌生的就变成了熟悉的。德企高管迪特里希(化名)在采访中说道,在他决定来中国之前,他身边的朋友告诉他不少有关中国的负面信息,这让他们一家人在做决定时十分为难。最后,他们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亲自来感受中国。来了才发现,中国变化之快,使大家之前的刻板印象都失去了准确性。

比如在他来中国之前,他和亲人朋友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以为中国人都穿统一的蓝色中山服,自行车大军占满大街小巷。来了他才发现,现在的中国人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而且中国与德国无异,已经是一个汽车王国了。他说,虽然在中国的生活不如在德国舒适,但让他欣慰的是,他没有错过见证中国发展奇迹的宝贵机会。

迪特里希还说,在中国这三年里最遗憾的是语言不通,他不能读中文的书报,也不能和当地人交流。没有语言,就没有打开文化大门的钥匙。比如他曾两次去戏院看戏,因为听不懂台词,也没有找到介绍中国戏曲常识的英语资料,他始终没有明白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交流与理解,陌生始终是陌生的,匆匆经过的人成了浮光掠影的看客。有人失望之下,干脆重回自己熟悉的文化,和陌生文化划清界限。

德国驻京记者沃尔夫冈(化名)说,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很多在北京生活的德国人不能融入中国人的圈子,便只和德国人或欧美人交朋友,慢慢地形成了“德国人团体”。虽身在北京,但他们吃的是西餐,说的是德语,参加的是西式娱乐活动,一有机会就回德国度假,他们冰箱里甚至还有从德国带过来的牛奶、奶酪等食品。对他们来说,中国只是出差

目的地,而家始终在德国。不主动适应他国文化,就只能徘徊在陌生文化的门外。 德国人在中国坐世界最长高速列车惊呼太振奋了

德国媒体:原题:飞速穿越大中国

10点整,列车准时离开北京西站。这个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火车站是京城最大的“中国风格”建筑,也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之一。经过17分钟行驶,列车上的电子显示牌首次出现红色数字:308公里/小时。

这传递出令人振奋的信息:世界最长高速列车线路京广高铁行程只需8小时并非夸大其词。

京广高铁于去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日开通。毛执政期间常乘火车出行。中国20世纪初就开始大力建造铁路。如今,很多中国城市把发展新高铁线路放在重要位置,以便与其他城市的经济紧密相连。

列车进入平稳行驶后,一个亲切的女声开始用中英文广播介绍,如不许吸烟等。整列火车坐满人。二等座票约合100欧元,一等座票则要160欧元左右,商务票更是高达近350欧元。

今年农历新年中国约有两亿多火车乘客,只有一小部分能负担起这个价格。午餐也显示出明显的阶层差别。二等座乘客要到餐车排队,一等座则有人送餐。

车窗外的景色,并非一幅中国水墨画。开始还能在北京城边上看到在建的摩天大楼,随着阴霾越来越重,褐色的泥土与天空的界线愈加模糊。河北有很多重工业,污染程度远高于北京。 列车到达武汉。这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的第一站。列车到达湖南境内时,屏幕上播放着有关中共历史的片段。抵达终点站广州时,时间为18点59分,比承诺的8小时超出几十分钟。不过,21年前邓乘坐这段线路需要两天时间。邓在广东向中国人民指示,现代化才是中国的出路。

德国惊呼:中国给欧盟和西方资本主义上了一课

伴随着大国崛起,中国在世界各领域的话语权都在增加。德语媒体认为,中国改变了世界贸易规则。今年的欧中贸易争端,给欧盟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上了一课。

(德国)2013年上半年欧中贸易纠纷不断。先是欧盟宣布向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而中国方面也立刻做出反击,对从欧洲进口的无缝钢管和葡萄酒进行反倾销调查,欧中间的贸易战几乎一触即发。

事情在今年7月出现转机,中国和欧盟就光伏贸易纠纷达成和解,规定只要价格不低于每瓦特56美分,出口数量不超过70亿瓦特,中国公司向欧盟出口光伏产品就不用支付关税。一篇题为" 世界贸易的新现实" 的评论文章称,欧盟和世贸组织是这场欧中贸易纠纷的输家。

文章这样写道:" 乍一眼看去没什么新意„„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在这场争端中,世贸组织没有起到直接影响。中国对于欧盟反倾销的回应不是按常理,要求到世贸组织仲裁,而是直接对欧洲出口产品展开反倾销诉讼,进行报复。

"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冲突中采取统一的立场,欧洲则是各种声音掺杂在一起:一边是欧盟委员会,一边是受到不同利益驱使的各成员国。甚至给人留下这种印象,欧盟委员会是孤立的,因为各成员国反对布鲁塞尔采取行动。"

" 中国崛起改变世界以前遵循的西方规则"

文章随后分析了中国对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并指出中国崛起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贸易规则,甚至是国际政治和权力结构。" 中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认同目前既定的国际准则,仅仅寻求在目前主要由西方主导的世贸或者国际货币基金等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个想法被证明是一厢情愿。

" 中国遵循传统主权国家理念,积极参与多边进程,保障世界经济增长,在国际政坛上的表现越来越自信。„„随之而来的是为保障资源而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政策以及将专制统治加市场经济与不干涉内政视为一个有吸引力模式的观点。"

文章结尾评论道," 光伏产品争端表明,中国的游戏规则是政治为先。如果选择通过世贸组织的模板解决争端,争端的裁定将取决于贸易法领域某个不知名小组的专家们--这从北京的角度看不可理喻。„„中国国内市场迅速增长,欧洲企业越来越依赖于来自中国的需求,天平越来越倾斜于中国。比较各成员国打着自己算盘的欧盟,中国的行动力更强。此次贸易争端有两个输家:欧盟和世贸组织。这是" 贸易政治现实" 的一个教训。"

中国和俄罗斯在西方的声誉下降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2013跨大西洋趋势 " 的年度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和欧洲把对方看作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而中国和俄罗斯的声誉下降,另外针对中俄未来在世界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预期也有所下降。

德国媒体一篇名为" 欧洲上升,中国下降" 的文章称,年度调查显示大部分美国和欧洲人不希望看到中俄在世界领域担任领导角色。

" 俄罗斯和中国的形象越来越负面。„„2013年的年度调查报告第一次询问了对中国担任领导角色的看法。47%的美国人和65 %的欧洲人反对中国发挥国际领导作用。而反对声在德国最高,达到了71% 。

" 针对其他正在崛起的大国,人们的态度比较积极。就他国给自己带来经济发展机会还是威胁工作岗位这个问题时,64 %的欧洲人、71 %的德国人都将印度、巴西和印尼看作是机会,而46 %的欧洲人和62 %的美国人都将中国更多地看作是一个经济威胁。" 德国给日本当头一棒:钓鱼岛属于中国

德国中国问题专家罗尔夫·贝特霍尔德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顽固坚持错误立场,企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这是我们不能允许和坚决反对的”。

贝特霍尔德先生对中国和亚洲历史有着颇深研究,对近期日本政府“购岛”闹剧也相当关注。“我仔细研读了中国政府发表的《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中国政府的立场是符合事实逻辑的,是有道理的。日本做法不仅是错误的,脱离了事实真相,同时也不符合中日两国人民利益,损害了两国关系。”

贝特霍尔德说,日本没有对其侵略历史进行彻底反省,多个首相曾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日本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巨大损害,中国人不会忘记这段历史。 他说,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二战结束后,日本无条件投降,钓鱼岛理应回归中国。他对日本政府无视历史、不遵守国际公约的做法表示谴责,“日本这样做,只会向世界表明,它不是能依靠的力量,日本的国际地位将因此受损,公信力会下降。”

德国总统提醒日本:中国拥有钓鱼岛的两大理由

中日在东海油气田开发上长期存在争议钓鱼岛,因为丰富的渔业资源以及石油与天然气资源而受到青睐。日本、中国和中国台湾都声称对这一组无人居住的岛屿享有主权。双方都从历史中寻找主权依据。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主权争端起始于一百多年前。1895年,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利,被迫签署《马关条约》。

条约中有一条规定中国把台湾及附近岛屿割让给日本。维也纳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汉学家与国家法专家格尔德-卡明斯基(Gerd Kaminski) 称,在条约签署后,才有人开始到这个岛上居住。他说:条约签署后,日本人才在那里开始进行开发工作,这是日本人能提出的理由。1909 年的时候,这个岛上居住着218个日本人。但是,这并不因此能自动推导出日本人对钓鱼岛享有主权。早在1863年时,当时的清朝就在它绘制的世界地图上将钓鱼岛划为福建省的一部分。

德国总统武尔夫曾经对到访的日本外相说,从历史的角度以及海底地理环境的角度来看,中国声称对钓鱼岛拥有主权更为合理,中日双方应该妥善解决这一纠纷,亚太经济包括全球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日共同努力,希望日本能意识到。

二战之后,战败国日本不得不将台湾主权交回中华民国。但是,与此同时,钓鱼岛却作为冲绳岛的一部分被置于美国军事管辖之下。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撤到台湾,在大陆则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钓鱼岛主权问题一直未起争端。

但是到了60年代末,钓鱼岛附近发现了巨大的原油储藏。1969年,美国宣布将钓鱼岛主权交回给日本,这时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正式提出了对该列岛主权要求。现在,日本坚称是从美国那里合法重新得到了钓鱼岛主权。

美国亚特兰大萨姆-努恩国际事务学院(Sam Nun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 Atlanta) 的中国专家约翰-加弗纳(John Garvner)说:日本的立场是,钓鱼岛在地理上是冲绳岛的一部分,它在1969年主权交回日本前,一直由美国人作为冲绳岛的一部分来管辖。 但是中国的看法却完全不是这样。中国人的理由是:早在公元二世纪左右的汉代,中国的渔民就发现了钓鱼岛;在公元八世纪时,中国的唐朝就已经正式对钓鱼岛行使了管辖权。中国人称,日本是通过《马关条约》才得到钓鱼岛的,而随着台湾主权1945年回归中华民国,钓鱼岛主权也随之回归了。

美国人终于说出了钓鱼岛的真相

美国媒体文章,原题:日本对华的六大歪论 最近日本首相访美,除了企图串通美国外,还公开演讲,意图串通国际,美化本身的侵华行动,丑化中国守护领土主权的举动,把中日纠纷搬到国际层面。日本首相如此的一言一行,其实源自既有的六大歪论。

歪论之一:靖国神社无碍历史反省。

日本在二战中落败,但不承认是被中国打败,也否认这是一场侵略战争,反而歌颂靖国神社所供奉的日本战死的军人及军属。

最近,日本时事通讯社公布的民调显示,有近57%的日本人赞成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反对的只有27%。这证明日本人的帝国梦未醒,政客仍拒绝承认二战中日本的罪行。观乎日本的教科书,仍有歪曲历史的陈述。

歪论之二:侵华行动与维新运动无关。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侵占台湾、澎湖,中国还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政府六年的收入,日本企业因而得到资金扩充,四、五年内数目倍增。两年后日本创立第一个大型冶金企业八幡钢铁厂,部分资金便来自中国赔款,而原料也取自中国。

日本得到新的殖民地后,便从事经济的侵略。因此日本的侵华行动,有助于明治维新的推动,即是说,没有中国,日本就没有明治维新。

歪论之三:无人岛屿就是无主岛屿。

日本首相所言:就钓鱼岛问题,根本不存在主权的问题,因为钓鱼岛是日本固有的领土,这无疑是一种诡辩,去引证自创的歪理。

根据史书所载,在明清时代,钓鱼岛已是中国的领土,慈禧太后且进行过册封;第二,钓鱼岛从来不属于琉球,而琉球也从来不是日本的领土;第三,在中国以至日本沿岸,有太多的无人岛屿,无人岛屿并不等于无主岛屿,因此日本人是太没有逻辑了。

歪论之四:对华援助并非对外扩张。

有一些日本人认为,今日中国的现代化是日本人的功劳。事实上,日本只想把中国当作殖民地。而多年来中国对日抗争与两国战争,令中国的现代化被迫推迟了至少20年。 自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人积极对华投资,在华设厂,但这只是一种互利的行为,并非单向的援助。而日资搬到中国大陆的,往往是一些夕阳工业与高度污染产业,搬到中国大陆的目的,就是日本对外扩张的一部分。

歪论之五:和平崛起等同帝国复辟,亦即是西方国家所谓的“黄祸再起”。

在古代,中国曾经多次崛起,但中国从来不建立殖民地。郑和多次下西洋以后,所到之处,只传播中国的文明。

因此现在中国的崛起,只是文化的崛起,经济的崛起,而非政治的霸权,日本却将它丑化为领土的扩张,因而要与美国联防,对中国进行围堵。

歪论之六:钓鱼岛归属日本。

“主权无争议”本就是最大的谎言,《开罗宣言》已经表明钓鱼岛不属于日本,因此钓鱼岛应归还给中国。

由于当时中国正在内战,美国把琉球和钓鱼岛一并交给日本管治,但从来不承认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那么钓鱼岛的归属,又在哪里?从日治时期开始,钓鱼岛已受台湾的宜兰管治,这是连日本都不能否认的。

日本人民受骗于如此的六大歪论,因而误以为日本拥有钓鱼岛的主权,看来中国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打破骗局,打造声势。


相关文章

  • 巴基斯坦为什么心甘情愿跟着中国?
  • 深度分析:巴基斯坦为什么心甘情愿跟着中国? 所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本无不散的宴席.但是中国与巴基斯坦缔结的伟大友谊却能历经各种考验,经久不衰.对比美国和欧洲盟友的日渐离心,对比俄罗斯与东欧反目成仇,个中原由更加耐人寻味. 中 ...

  • 世界秩序的坍塌?
  • 作者:阿列克谢·阿尔巴托夫 翻译:郑东超 郑东超,中共中央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5年11期 俄罗斯和世界其他国家普遍认为,乌克兰危机削弱了冷战后甚或二战后构建的国际关系体系.通过比较分析,更能强化该观点. 曾几何 ...

  • 美国真敢对伊朗下手?一大国强势回归令美不敢越雷池半步
  • [迷 彩 先 生 迷 彩 军 事 短 评 第 1076期] 内容提要:过去数十年的时间,中东海湾地区因为丰富的石油资源一直是全球热点地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让中东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地区,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灾难,战争.贫穷等问题仍然是这里的主旋律 ...

  • 虚空境界线:谈一谈我对一路一带的一些看法
  • 作者:贴吧网友-虚空境界线 无论是西班牙,荷兰,英国的殖民体系还是美国的金融体系就是都有经历获得资本的注入,然后构建自己的一张庞大的贸易网络来进行贸易网络从中获利,国家因这个贸易体系越来越强大,英国美国荷兰,西班牙的海军是为了保护这条贸易体 ...

  • 菲律宾总统与美国开撕
  • 菲律宾总统与美国开撕:给中国的投名状?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 自上台就一再不按常理出牌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近日又让世界惊了:"中国,俄罗斯,快来吧."他已下定决心,以破釜沉舟的姿态对待菲美关系,要与"另一意识形态 ...

  • 内忧外患的中国之外患篇
  • 内忧外患的中国 之外患篇 顿德双 我常讲中国正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非常时期,多数人不以为然,认为只是我的愤世嫉俗.危言耸听.那么在此篇中我将较官方的论述中国外部环境,尽量做到有史有据没有论证的素材或证据在这里不作详细展 ...

  • 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
  • 安德雷·布尔切克 魏文编译 在许多采访.个人信件和面对面的讨论中,都继续向我提出非常相似的问题:"现在明显的是西方准备和希望破坏阻拦他们完全统治世界的道路上的上一切东西,人们还能够做什么?" 某些人断定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

  • 余永定:一种货币,两样汇率,资本项目自由化费思量
  •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4月16日在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安泰·问政"第二期论坛上发表演讲,论述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改革问题.本文由微信号"金改实验室"整理,与演讲全文相比有大幅删减,未经余永定本人审 ...

  • "一超多强"局面,一时难变
  • 作者:畅征 领导科学 2012年08期 "一超多强",是我国已故的著名学者周纪荣先生在苏联解体后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至今仍未过时.但这并不是说,这一概念的内涵,20年来没有发生变化.实际上,今日的"一超多强&q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