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归因理论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归因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本文在介绍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对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归因因素的分析后,提出了归因理论在数学教学中一些具体的应用原则,结合现代教育中的主体性教育理念,意在表明归因理论对数学教学具有的指导性和实践性意义。 关 键 词 归因理论 因素 影响 学习

一、归因理论简介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是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过程。人们会把成败归结成不同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今后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而满意感直接影响后续行为的积极性,进而左右此后的行为效率,进而决定行为目标的达成。

二、影响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结果归因的因素分析

从归因理论维度来看,结合初中学生特点以及学生具体学习数学的过程,有如下因素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结果:

首先是初中生数学学习的适应性发展。

数学学习适应性是初中生对数学学习条件和学习要求所具备的心理倾向。良好的数学学习适应性反映了学习者能主动协调自身和学习条件、学习要求之间的关系,使自己在各种条件下进入数学学习时都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中,同时数学学习适应性是影响数学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绝大部分初中生具备了学习本阶段数学的适应性,这也是他们能够适应初中时期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但他们能否比较正确对待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能否做到成不骄,败不馁,能否把自己的努力看成是决定学习成绩的根本原因,这都决定了他们对学习成败的归因。

其次是初中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心理学表现。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总和。就某个初中生而言,面临学业成败,他可能进行多方面的归因,但是某一时期他却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归因状态,这主要是其稳定个性特点相关。促成成绩理想的运气归因的个性因素有有恒性、自律性和紧张性;而影响成绩不理想的运气归因主要有持强性、敢为性和幻想性。影响成绩不理想的能力归因的个性因素有乐群性、持强性、敏感性、幻想性;促成成绩理想的能力归因有持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激进性等个性因素。在影响各种归因的个性差异的心理学表现因素中,个性差异因素间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

再次是数学学科的自身性质及教学特点。

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同时初中数学教学并没有固定模式,实际教学中还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一些特点,当新旧知识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或所学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没有实

质的变化,只是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特例时,教学就必须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直接以旧到新,这其中对于之前学习稍有短板的学生而言,想通过短暂的努力迅速提高数学成绩是难以做到的。

最后是教师关于对学生学习结果归因的指导。

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归因的指导作用不可低估。教师的指导行为是学生主动对学习结果归因的重要原因,他们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对学生经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归因训练。具体的说,教师总是尽可能让学生相信努力(不稳定的、可控制的)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努力导致成绩理想,不努力导致成绩不理想。教师也总是说服学生相信努力是他们个人的努力和意志可以控制的。教师当然还在尽可能地指导学生进步和成功归结于内部因素,以增加他们的满意感和胜任感,强化他们趋近成就任务的倾向,同时也在尽可能避免学生对失败做出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归因,以防止其无望情绪和无助行为的产生。然而在这样做时,教师却忽略了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引导他们做出不切实际的归因。这样的话,不仅不利于学生形成现实的自我认识,而且常常不会被学生认同和接受,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但在保证尽可能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按照适当的前述原则对学生经行归因训练和引导。在这里教师遇到的难题往往是:究竟训练学生做出符合上述标准的理想归因还是训练他们做出符合他们实际的真实归因?

三、归因理论具体的在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对应归因理论分析的几种影响初中生学习结果的因素,提出以下归因理论在教学中可运用的原则:

其一、创设学生体验积极情绪条件,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1.积极创设条件让不同层次学生多体验积极情绪,让他们在参与学习的师生互动中不断感受成功与快乐,自信与热情,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这种积极情绪迁移到后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促进学业成绩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2.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努力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在评价中做到公平全面,针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存在的自我否定,拒绝等特点,努力挖掘闪光点,增强自信心,并使他们认识到没有付出,难获回报。唯有自身努力能改变暂时成绩不理想的现状。

其二、挖掘学科内在魅力,开发学习数学的潜能.

1.这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恰当处理,使教学活动生动而灵活。数学教材的编写一般是线性封闭的,这在具体教学中难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具备根据课程标准仔细深入挖掘数学内部的联系,设计一个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易于学生理解又有异于教材编排的教学过程能力。

2.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运算,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的一门学科。这说明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不像物理化学是生动的,活灵活现的,看得见的,数字是符号的王国,比如“1”,在生活中是无法找到的,因此,学习数学重要一个“活”字,不能搞题海战术,否则适得其反,让学生更加讨厌学习数学,华罗庚先生提出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求教师重视数学学习的四个方面:预习、上课、小结、作业。并辅以正确的学法指导。

其三、教师秉承积极包容心态,愿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1.教师应该持乐观的学生观,正确的人才观以及教育平等观。教师应该承认数学学困生同其他学生一样具备很大的潜能,他们也有获得成功的需要。教师不能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就不是人才,应当用多元智能观来建立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某一方面会取得成功的观念。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尤其是一直以来的学困生由于自己学生成绩差,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卑感,对老师比较疏远,甚至有提防心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与学生联络感情,建立比较稳定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他才会愿意接近你,才会愿意接受你,进而就会喜欢你上的课,同时也就提高这门课的学习成绩。

2.认定所有的学生有能力,能成功,对所有学生充满期待。

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创造和谐的氛围,在交往中表现出对学生极大的信任并给与更多鼓励。如通过微笑的表情,点头等表示认可肯定的肢体语言,轻松肯定的语气进行心理暗示来鼓励,这些积极的教育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巨大有利的影响,进而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其四.优化学业评价方式,激发自我效能感。

1. 新课标指出:“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的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反馈功能的评价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2.尽可能学习和教学中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预期,是在学习过程之中或学习结果之前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判断。而学校或者教师如果把显性评价与隐形激励有机结合,努力挖掘出学生学习存在的优势,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以赏识教育评价方式促进他们后续学习与发展,那么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是学习结果之前就会给自己更加持肯定态度,承认自己的主体能力,从而更能激发自我效能感。

四、归因理论对数学教学具有的指导性和实践性意义

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影响因素转换成促进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

教师展开的数学教学的“教”始终围绕学生主体的“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潜力与学习数学动力、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为此,我们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成败归因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多元归因,成功教学,赏识性评价,以求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和发展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小亚 《数学学与教心理学》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2] 王林全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若干心理问题》 天津 数学教育学报 2002

[3] 刘东芳 《归因理论及其运用》 山东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4] 苏达礼 《救救孩子-素质教育的呼唤》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8


相关文章

  • 中学教育学简答题汇总
  • 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考试大纲>P1) 答: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 ...

  • 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doc
  • 归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摘要 一提到归因理论,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可以说在高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中我们就已经接触过了.可是,那时候我们对归因的理解是非常的肤浅的.并且,我们那时候所接触的各种事物以及自身的社会生活经历所决定的意识,让我 ...

  • 体育心理学答案
  • 体育, 运动,锻炼心理学的关系?不同点:体育心理学研究目的是提高教育学的效果,研究对象是学生和教师,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运动心理学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研究对象是运动员和教练员,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 ...

  • 2013天津中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 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和教学因素有哪些? 答: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和教学过程有哪些? 答: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答:(一) 转变 ...

  • 儿童教育心理学
  • 一.名词解释 1.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p2 2.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是学习的一个主要来源.观察 ...

  •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小
  •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 学与教的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1)学生: 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教与学的过程 (2)教师: 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 ...

  • 教育心理学章节汇总
  • 第四章 学习动机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学习动机的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知识点梳理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 ...

  • 申报中学高级教师个人总结
  •   XXX,男,汉族,重庆市万州区人,1963年7月生,1984年万县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毕业,1984年8月参加工作,1993年在职大学本科毕业(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教育函授本科),20XX年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西南师大教育 ...

  • 中学教育心理学
  •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教育对象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的"五要素""三过程": "五要素":(1)学生 ...

  • 2010年9月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 心 理 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应通过内省法探寻在不同刺激境下心理的构成元素.主张这一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 A .构造主义心理学 B .机能主义心理学 C .格式塔心理学 D .行为主义心理学 2.在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教师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