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理学期末重点(课后整理重点)

生物地理学

绪论

一、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的生物群。

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生物分布的基本规律

生态平衡 :指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其物质基础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或人工控制,恢复到原始的稳定状态。 生态平衡的特点:1)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与协调。

2)种群的数量和结构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

二、生物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生物地理学于19世纪早期产生并迅速发展。

达尔文——物种形成和生物演化的理论, 促进了生物地理学的发展。

洪堡——被誉为植物地理学的创建人,

孟德尔、摩尔根学派的新达尔文主义者——认为:“突变”是生物种内遗传变异的基本来源,导致形成亚种和新的物种,而且生理学和细胞学的差异与自然条件有关,说明了物种形成、系统发育和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板块构造、海底扩张理论的兴起和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复活——促进了生物地理学的发展。

麦克阿瑟和威尔逊的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说明了岛屿生物群落的平衡点与拓殖和灭绝速度的关系。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环境的概念【P5】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一般可分为 大环境 和 小环境。

大环境是指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和地区环境。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由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等大范围因素所决定的。小环境是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二、生态因子及其分类【P6】

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存条件: 在生态因子中,决定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必不可少的外界因素,称为生存条件。 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了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生态因子的分类:两大类,六个基本类型

1. 非生物因子

气候因子 土壤因子 地形因子

2. 生物因子

植物因子 动物因子 人为因子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 生态因子的作用【P6】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2)主导因子的作用或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并非等同。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

(4) 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 :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都各具有重要性,缺一不可,不能有另外一个因子来替代但局部是能补偿的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

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P8】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行为、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生物的生育率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同时,某些生态因子还能限制生物的分布。

生物对环境的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

二者相互作用,对立统一。

三、环境的限制与生物的适应【P8】

(一)耐性定律和生态幅度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8-9】

1. 行为适应 2. 形态适应 3. 生理适应

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存在着趋同进化和趋异进化的发展趋势。【P11】

趋同进化:又称趋同适应,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并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特征称为趋同进化。

趋异进化:又称趋异适应,指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还称辐射适应。辐射适应的结果,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了多样化的生态类型,分别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趋同和趋异反映出生物进化的不同侧面。进化的本质是趋异发展,趋同则是表象。【P14】

第三节 生物与气候

一、光照【P14-18】可见光的强度及照射时间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殖, 生长, 发育, 行为, 形态及体色都有显著的影响。

(一)光质

(二)光强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程度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荫性植物。

(三)光照持续时间

生物的活动深受光照时间长短变化的制约,称为光周期现象。根据植物对光照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P17】

动物的周期性变化称为节律。根据光照时间的长短可将动物的节律分为昼夜节律、季节性节律。【P17】

1. 昼夜节律 大多数动物表现出每24小时循环一次的现象。

2. 季节性节律 【P18】

二、 温度【P18-22】

(一) 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生物能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称为有效温度范围,其下限为发育起点温度,也叫生物学零度。其上限为高温临界。

(二)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P19】

1. 生物的极限温度

根据生物对温度的忍耐忍受幅度,将生物分为广温性生物和狭温性生物。【P20】

2.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P20】

3.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人们又把动物分为三类:恒温动物、变温动物、异温动物。【P21】

(三) 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P21-22】

三、 降水【P22-24】

(一)大气降水、地下水对植物的影响【P22】

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状况,将陆生植物分为三种生态类型。【P23】

1. 湿生植物 2. 中生植物 3. 旱生植物

(二)大气降水对陆生动物的影响【P24】

大气降水对动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动物的发育、繁殖的作用而间接地影响动物的数量,甚至直接影响动物的死亡。„„

四、 空气和风【P25】

(一)空气的组成对生物的作用

(二)风对生物的影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物的形态, 生活方式, 迁移和地理分布;促使植物蒸腾加剧, 补充co2降低植物叶温传播花粉。

第四节 生物与地形【P26】

在自然界,地形因子不是直接作用于生物,而是起着间接的作用。他对生物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大小等不同,而使得气候、土壤等条件发生变化,通过这些变化,间接地影响生物。

第五节 生物与土壤

一、土壤的机械组成对生物的影响【P28】

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可分为粘土、壤土、沙土。

不同种类的土壤动物喜欢不同的土壤质地。因此在不同质地的土壤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

二、土壤水分对生物的影响【P30】

对于植物和土壤动物来说,土壤水分是不可去烧的生态因子。许多子午和土壤动物的分布,受土壤水分的多少和存在的形态所制约。

土壤中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土壤中的水分,无论在空间上或时间上都经常发生变化,而栖息在土壤中的动物,对于土壤水分具有各种不用的要求和忍受范围。

土壤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动物的生态分布。

三、土壤温度对生物的影响【P31】

土壤温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气候条件,二是土壤本身的特点。

五、 土壤酸碱度对生物的影响【P32】

土壤酸碱度(pH ),一方面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影响矿质盐类的溶解度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性等,间接地影响植物的营养和土壤动物的分布。

根据各种植物对土壤pH 值得适应范围,将植物分为三大类:

酸性土植物 要求pH

碱性土植物 要求pH>7.5

中性土植物 要求pH6.5~7.5

第六节 生物与水

一、水对生物的意义【P33】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一种溶剂,生物体内一切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水中进行;水是动、植物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的载体;水生生物的整个生命过程大都在水中进行,因此水体的理化性质对水生生物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水对陆生生物的影响【P33】

水对陆生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方面。动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对缺水产生了不同的适应能力。

三、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P34】

水是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因而水体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影响到水生生物的影响和分布。

(一) 水生植物

植物或多或少沉没于水中的植物,称为水生植物。根据沉没在水中的程度,将水生植物分成三类:

1. 沉水植物 2. 浮水植物 3. 挺水植物

* 陆生动物的许多种类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水量多寡限制的。水体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二)水生动物【P35】

1. 溶解于水中的气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2. 溶解盐类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3. 水流对水生动物的影响【P36】

第七节 生物之间

生物与生物之间经常地、不断地发生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种内个体之间的关系;种间的关系。

一、食物对生物的意义【P37】

食物联系是构成生物界种间关系的最主要内容。食物联系是生物群落中的基本联系。

(一) 动物是性的类型和食性特化的意义

1. 食性的类型

(1) 按食物的性质划分

植食性动物,主要取食活的植物。

肉食性动物,主要指取食其他动物的植物。

腐食性动物,主要之取食腐烂的动植物残体的动物。

寄生性动物,主要以寄主身体的物质为食物的动物。

杂食性动物,它们既食植物又食动物性食物。

(2) 按食物种类多寡分

单食性动物 寡食行动物 广食性动物

2. 食性特化及其生物学意义【P38】

动物实行的特化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寡食性和单食性方面发展;

二是向广食性方面发展。

一般来说,动物所要求食物种类越近似,种间竞争就越剧烈。动物因食物发生种间竞争可以通过两方

面来解决:一是分离分布区, 二是食性特化。

(二) 食性与生物的分布【P38】

二、植物在动物生活中的意义【P39】

1. 植物是动物的直接或间接食物

2. 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隐蔽所

三、动物在植物生活中的意义【P40】

1. 动物协助植物授粉

2. 动物传播种子和果实

3. 动物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4. 动物影响植物群落的成分和存在状态

四、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P42】

(一)寄生

1. 外寄生 2. 内寄生 3. 巢寄生:某些鸟类所特有的寄生现象。

(二)共生【P43】 凡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并产生一定联系的,都可成为共生。

1. 偏利共生 2. 原始合作 3. 互利共生

(三)附生 【P44】 一种生物附着在另一种生物体上,相互之间并无营养关系。

(四)绞杀 指的是一种植物将另一种植物绞杀致死。

(五)群栖 许多植物、许多动物或许多动物与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叫做群栖。

(六)竞争 【P45】

是指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同种或异种生物,为了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光线、水分和其他营养条件等而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

1. 种内竞争 指同一种群个体之间所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表现:1)对食物及共同需要的争夺。2)水和光的利用。

2. 种间竞争【P46】 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因竞争而对它们的增长和存活起相反影响的任何相

互作用。

* 高斯竞争排斥理论: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生活需求非常相似的种类不能共存。

3. 竞争对生物分布的影响【P48】 1)竞争对地理分布影响显著。2)竞争可能导致种的分化。

复习思考题【P50】

第二章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或空间结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特征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P53】

生物群落: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结合。

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P54】

1. 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

2.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3. 具有一定的优势现象

4. 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5. 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

6.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

一、群落的种类组成【P55】

生物群落都由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一般来说,群落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结构越复杂,群落中的种数越多,群落的多样性越强;反之亦反。

样方,草本群落一般采用10㎝×10㎝的面积,森林群落一般采用5m ×5m 的面积。

二、群落的数量状况【P56】 群落数量特征是植物群落最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1)、多度与密度(2)、盖度(3)、频度(4)、重要值(5)、生产量。

1. 多度 多度是指某物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寡。

* 2.盖度 可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投影盖度是指植物枝叶所覆盖地表的面积。基部盖度是指植物基部所占的面积。【P58】 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所有种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 3.密度 指单位面积上的某个物种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 样地内某一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4. 频度 指群落内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即小样方地内出现的频率。

* 5.重要值 指以综合数值来表示群落中不同种的相对重要性。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300

目前我国学者根据植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可分为优势种、建群种和伴生种。

1) 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一般处于每一层中个体数量最多,并且有最大的盖度的种类

2) 指群落主要层的优势种(如森林的乔木层),建群种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占优势,但决定着群落内部结构和特殖环境条件。

3) 伴生种;指在群落任何层次中都处于次要的地位的种类。

4) 特有种: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一些珍稀、特有、庞大的对其他物种具有与生物量不成比例影响的物种,它们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P61】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包含两反面的含义:一是表明群落所含五中的多寡或丰富度;另一方面表明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也可称为群落的异质性。

1. Shannon-Weiner 多样性指数

2. DIC 多样性指数【P62】

* 3. Simpson 多样性指数【P62】

四、群落的种间关联【P63】

在一个特定的群落中,有的物种经常生活在一起,如寄生生物和宿主,有的物种则相互排斥,而趋向分

隔现象。如果两个物种一起出现的次数高于期望值,它们就是正关联。反之则为负关联。

五、群落的结构【P64】

结构是指群落中所有生物及其个体在空间的配置状况。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群落内占据一定的生存空间,

它们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植物群落方面还有层片。

(一) 层片

层片是植物群落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它包括一个生活型或几个至少相近生活型的植物,在群落占据一定的空间,称为层片。

(二) 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上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

再多层结构的群落,由于各个层次在群落的作用和地位不同,常区别为主要层和次要层。

(三) 水平结构【P67】

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生物在水平方向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

群落形成斑块状分布的原因:【P70】

1. 生物的分布习性

2. 对环境的选择

3. 种间相互关系的作用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生态

生物群落的生态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把环境区分为群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围绕着生物群落的一切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内部环境指处于生物群落内部的,由于生物群落本身作用而形成的特殊环境。生物群落的内部环境又称为生物环境或生物群落环境。它包括群落内的光照、温度、水分和空气状况等。

一、群落内的光照【P71】

照射在森林群落上的太阳光可分为三部分:

一部分被主要层植物所吸收;一部分被主要植物层所反射;还有一部分则穿过群落上层林冠带进入群落内部。 被植物所反射和透过的光,属生理有效光很少,只是一些生理无效光。【P72】

二、群落内的温度【P72】

群落内的温度与群落外的温度有明显的不同。群落内的温度与太阳辐射以及群落的性质密切相关,总的特点是变动的程度比较缓和。

一般来说,群落内白天和夏季的温度低于群落外的空旷地面;夜间和冬季的温度高于群落外的空旷地面;群落内的平均温度比群落外的空旷地面稍低;昼夜和全年温度变幅较小。

三、群落内的水分【P73】

群落能截留降水和保持水分。

降落到群落的水分,一部分到达地面,一部分被树冠截留。群落截留水分的能力,与群落类型有关。

到达地面的水分,能否保留与土壤的结构和性质有关。土壤结构差、质地粗,保水力差,水分大量渗漏,另外,地形起伏大也不能有效地保留水分。

群落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没有对降水的截留作用大。群落对雪的截留作用,森林群落最显著。

四、群落内的空气状况【P73】

群落内形成很特殊的空气环境。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抑制了风速

群落可抑制风速,甚至使风完全停止。这是由于群落本身对气流发生摩擦而产生的。

2. 空气成分发生变化

尤其在CO 2含量上,群落内的空气成分,由于植物的生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五、群落对环境的作用【P74】

1. 防止风害 2. 调节水分 3. 改良土壤 4. 保护环境

第四节 生物群落的动态

一、群落的形成【P75】

群落的形成,可以从原生裸地上开始,也可以从次生裸地上开始。任何一个群落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至少有植物的传播、定居、竞争及相对平衡的各种条件和作用。

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物的地段,或者原来生长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没有保留下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

次生裸地:是指原来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后来原有的植被已被破坏而不存在,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基本存在,甚至还残留原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

在裸地上,群落的形成要经过三个步骤:侵移、定居、竞争。【P76】

1. 侵移

侵移是指植物生活的繁殖结构进入裸地,或进入以前不存在这个物种的生境。

2. 定居

定居是指传播体的萌发、生长发育,直到成熟阶段的过程。

3. 竞争

随着定居植物的不断繁殖和新种的不断侵入,裸地空间逐渐减小,植物之间关系明显表现出来,它们在空间和生存条件方面发生竞争。

苏卡乔夫对裸地上群落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场的植物群落、郁闭为稳定的植物群落和郁闭稳定的植物群落。

二、群落的变化【P77】

群落的变化形式有三种: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和演替。

(一) 季节性变化

季节性变化也称群落的季相。动物种群季节变化,常称为季节消长。

* (二)年际变化

年际变化又称逐年变化、年际波动,是指在不同年份之间生物群落出现了年际波动。

波动的产生有三种原因:第一,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

第二,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

第三,人为活动的影响。

根据波动的形式,可分为四种类型:【P79】1. 不明显波动

2. 摆动性波动

3. 周期性波动

4. 偏途性波动

* (三)演替【P80】 (必考)

演替:是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它是生物群落动态中最重要的特征。

1. 演替类型 依据的原则不同,分为不同的演替类型。

(1)按裸地性质划分: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2)按时间发展划分:世纪演替、 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3)按主导因素划分:群落发生演替,指植物在幼年生境定居的过程。

内因生态演替,内因生态演替是受环境变化所决定的,而这种环境变化是群落种

类成分生命活动的的结果。

外因生态演替,外因生态演替是由群落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

(4)按植被的状况和动态趋势划分的演替:【P81】

灾害性演替,是与植被破坏相联系的演替。

发育演替,是指群落没有显著而迅速被破坏,演替在一定程度上是逐渐进行的。

(5)按基质性质划分:水生基质演替系列

旱生基质演替系列

3. 群落演替模式【P81】

(一)原生演替:是指在从来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地段,发生的群落演替。

旱生演替系列: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

* (图片去年考过) 水生演替系列:湖泊——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停水植物群落—

—湿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

(二)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植被覆盖,后因某种原因形成迹地,在此发生的群落演替。

撂荒地演替系列:草本群落——阳性灌木群落——阳性乔木群落——耐阴乔木群落

第五节 生物群落的分类

一、植物群落的分类【P84】

群落的外貌分类,通常是依据优势种或建群种的生活型来划分。

* 我国目前采用的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植物群落学原则,又称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植物群落学分类原则应该是植物群落的综合特征,它包括植物群落本身特征以及与生态条件的联系,其具体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种类组成

2. 外貌和结构

3. 生态地理特征

4. 动态特征

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三个主要的单位是群从、群系和植被型,在各级单位内还可以划分出亚级。

(1)群从 (2)群系 (3)植被型

二、动物群落的分类【P85】

A .JI. 库加金把动物群分为景观动物群、景区动物群和地带动物群三个分类等级单位。

陈鹏认为动物群落的分类应与植物群落相适应,分为三个等级:动物群聚、动物群系、动物群型。

第三章 陆地生物群

在陆地上,有些生物群分布在一定气候带的显域生境,及主要受大气候支配,称为地带性生物群。还有些生物群,它们不确定分布在那个地带内,而是分布在所有地带的适宜条件下,这类生物群称为非地带性生物群。

第一节 热带生物群

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因各地降雨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一、热带雨林生物群【P90】

(一)生境特点

热带雨林见于赤道低海拔区域,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南北纬5°~10°以内的热带气候区,但在大陆风向边缘地带延伸到15°~25°左右。主要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年均温25°~30°C ,最冷月平均温度也在18°C 以上,极端最高温度一般在36°C 以下。温度年较差1~6°C ,而日较差可达3~16°C 。

年降水量至少2000㎜,多的可达6000—12000㎜,全年雨量分配均匀,常年湿润,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典型土壤是砖红壤。土层深厚,含有高量的铁、铝氧化物而呈现砖红色,土壤中的营养矿物效能较低。

(二)生物群的基本类型【P91】

1. 种类组成

热带雨林生物群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最多丰富多样的生物种。在热带雨林,生物种类异常繁多,很难找到优势种,相邻的两种树很难找到同种的。雨林中动物组成也最为丰富多样。土壤动物的种类也相当丰富。

2. 外貌

群落的生活型组成是决定群落外貌的主要因素。,热带雨林的生活型特征,是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群落外貌季节变化不明显,由于气候上高温多雨,不存在季节的变化。

3. 结构

热带雨林植物的成层现象,要比其他所有植被类型都复杂。虽然也基本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三个层次。雨林中除了乔木、灌木、草本三个层片外,还有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腐生植物和寄生植物层片。

4. 雨林乔木的一些特征

雨林乔木具有高大而整齐的树干,树木力图伸高是雨林的典型特征。

茎花也是雨林乔木的一个特征。

高大乔木发育着板状根。、

* 5. 雨林中动物的一些特征

雨林动物树栖种类多,地栖种类少,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占绝对优势。

(二) 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雨林的破坏越发严重。

(三)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马来群岛、非洲刚果盆地

二、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P101】

(一)生境特点: 1)终年温暖,年均温约18℃~24℃. 2) 干湿季明显,降水250~1500㎜,季节分配不均。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1 )树木与草被混生,草被占优势。

(2 )季节变化明显,乔木具有旱生结构。

三、热带季雨林生物群【P99】

(一)生境特点: 1)分布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变化地区,终年高温。 2 )降水充足,但年均分配不均,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 3)结构 :藤本、附生、绞杀、寄生植物。

(二) 地理分布区域:

不连续地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雨林外围地区, 成块分布以东南亚面积最大,发育最为典型。在我国,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均有分布。

第二节 亚热带生物群

亚热带的生物群具有很大的过渡性。由于亚热带大陆东岸和内陆的气候不同。亚欧大陆表现明显,东岸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案为常绿硬叶林与灌丛而在内陆则为亚热带荒漠生物群。

一、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春秋温和,水热同期,无明显干旱,空气湿度大,全年较湿润。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1 )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的一些种类组成,种类丰富。 2 )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 3 )植被垂直层次分明,结构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三层。

(三)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北纬25-40度之间的地区。除欧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我国的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为典型。北起秦岭淮河,南到两广,西至四川和云南的大部分区域。

二、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与灌丛生物群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

(一)生境特点: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不封冻。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1)乔木常绿,灌木占优势。2)草本稀疏,类短生和短生、软叶旱生植物为主;植

物具刺或由叶变刺的典型特征,动物丰富。

(三)地理分布: 地中海,加利福尼亚,智利,南非

第三节 第三节 寒温带生物群

一、寒温带针叶林(泰加林)(Taiga)

(一)生境特点:夏季温暖潮湿,冬季漫长而严寒。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种类组成贫乏,群落结构简单,动物种类少适应性强、数量不稳定、有特殊习性。 (三)地理分布:欧亚。北美。

第六节 世界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

生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一起构成了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

(一)全球分布的一般规律

水平地带性

1). 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 2). 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 3)南、北两半球的植被带不对称,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

垂直地带性(山地生物垂直带)

1) 各处生物垂直带谱随所在水平带不同而变化。 2) 垂直带和纬度带有某些相似之处。

3) 垂直带的每个生物带的下限海拔高度有向两极逐渐降低的趋势

4) 当高大的山体走向垂直于盛行风向时,气候差异明显,这使得生物垂直带显著差异 总之,山地生物垂直变化监会,小范围能见到类似水平带的大变化。

第四章 水域生物群

第一节 水域生物群的生态类型

一、漂浮生物:生活在水面上下几厘米内的生物

二、浮游生物: 体型微小,生活在水体表层,不会游泳或有用能力很弱的生物,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三、自游生物:是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 四、底栖生物:生活在江河湖海底部的动植物

第六章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第一节 生物分布区

一、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

※ (一) 分布区的概念

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并且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二) 种的分布区与栖息地有区别

分布区如果是一个面, 栖息地则是一个点。 分布区比栖息地要大。 (三)分布区的制图方法

1、点图法 2、周界法(轮廓法) 3、涂斑法

二、分布区的形成

(一)分布区的形成理论

1、单境发生论 2、多境发生论 3、稳健的多境发生论 4、泛境发生论

(二)影响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布区的影响因子) 气候演变 土壤因子 地形变化 生物因子 历史因子 人为因子

三、分布区的扩展 (一)主动扩展:指生物不依靠外界因素,只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的积极迁移,使分布区有所扩展。 1、正常扩展( 图6-3 ) 由发生中心向外扩展而达到新的地区。 2、先锋扩展:主要指动物。包括迁移、漫游和爆发三种不同形式。

(二)被动扩展

1、水扩展 2、风扩展 3、生物携带扩展

四、分布区的类型

布区的类型:1、根据分布区的大小分为广域分布区和狭域分布区; 2、根据分布区的形状分为连续分布区和间断分布区;

3、根据分布区的变化分为扩展分布区, 潜在分布区, 特有分布区, 残遗分布区, 替代分布区 (一)广域分布区: 范围广泛,遍及各大洲,称为世界种或广域分布种 (二)狭域分布区: 生物范围狭小,限于局部地区。 (三)连续分布区: 分布区是完整区域。没有失去基因交流 (四)间断分布区: 分布区有高山、海洋等阻隔,各部分失去基因交流而形成间断分布区。, (五)扩展分布区 (六)潜在分布区 (七)特有性分布区 (八)残遗分布区 (九)替代分布区

五、间断分布的成因 1、自然条件变化 2、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原来分布区内的死亡 3、陆地下沉 4、大陆漂移 5、跳跃式传播(主要出现在岛屿上) 6、人为影响

第二节 生物区系

一、生物区系的概念

广义生物区系——指许多不同生物种(科属种)的总和。

狭义——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

第三节 世界陆地生物区系区 (重点、必考点)

海洋生物区系和陆地生物区系的区别: 两点:1、海洋中有极其丰富的等级较高的类群,并有广泛的世界性分布。陆地相反,但是陆地上的生物种类却比海洋的丰富得多。 2、海洋生物结构比较简单而原始,这与生活的海洋条件稳定有关。陆地生物结构高级而复杂,这与陆地环境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关。

☆ 一、陆地生物区系的划分 全球六个植物区

1、泛北极植物区

2、古热带植物区(非洲、印度和东南亚) 3、新热带植物区

4、好望角植物区(属于地中海气候,有多种复杂物种) 5、澳大利亚植物区 6、南极植物区

世界动物区系区和世界植物区系区各是如何划分的?

世界陆地植物区系区 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区 泛北极植物区 古北界 古热带植物区 (非洲、印度和东南亚) 新北界 新热带植物区 古热带界 澳大利亚植物区 东洋界 好望角植物区 ( 属于地中海气候,有多种复杂物种 ) 新热带界 南极植物区 澳大利亚界

★ 二、陆地生物区系 (书本划分) 本书划分

1、全北区 2、新热区 3、非洲热带区 4、东洋区 5、澳大利亚区 6、南极区

(一) 泛北极植物区:

大体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是面积最大的植物区。 特有科30多个,典型的有: 银杏科、粗榧科、珙桐科、悬铃木科、腊梅科、杜仲科、五福花科、连香树科 、桦木科、胡桃科、槭树科、蓼科、毛茛科、十字花科、杨柳科、蔷薇科、报春花科、龙胆科、百合科、石竹科、木兰科、樟科、壳斗科、榆科、茶科等。

A. 北方亚区

1、环北方植物地区:这是受第四纪大陆冰川覆盖和强烈影响的地方,特有种则大多集中在本地区南部山地。

2、东亚地区:植物种类(尤其是树种)丰富程度居非热带地区首位,大量古老(或原始)的单型科属在此保存表明本地区是高等植物发展中心之一,且未受第四纪冰期严寒的强烈摧残。

3、大西洋-北美地区:有1个特有科和100多个特有属,特有种非常多,保存许多第三纪古老植物,与东亚植物区系极为相似,说明两地植物曾有过密切交流。

4、落基山地区:这里植物区系很接近环北方地区的植物区系,没有特有科,但有数十个特有属。

B. 古地中海亚区

本亚区植物区系主要是在北方区系和热带区系的交接处——干涸的古地中海由迁移而发展起来的,但大多具有北方的根源。

5、马卡罗尼西亚地区:特有属30多个,特有种所占百分比极高。

6、地中海地区:特有科仅1个,特有属可达150个,年青的特有种数量超过第三纪孑遗植物数量,与环境干旱化有关。

7、撒哈拉-阿拉伯地区:1969年塔赫他间曾将它划归古热带区,因发现此地1500种植物中以泛北极成分为主而改动,特有种不少于310种。

8、伊朗-土兰地区:气候干旱,无特有科,特有属和特有种很多,大部来自藜科、伞形科、十字花科、玄参科、石竹科、蒺藜科等。 C. 马德雷亚区

9. 马德雷地区:有5个特有科和许多特有属(如红杉)。加利福尼亚的特有程度高达30—50%。 (二) 古热带植物区

由旧大陆各热带地区组成,植物区系种类异常丰富,含40个特有科,如龙脑香科、芭蕉科、猪笼草科、露兜树料、姜科等。

A. 非洲亚区 B.马达加斯加亚区 C.印度-马来西亚亚区 D. 玻利尼西亚亚区 E.新喀里多尼亚亚区

A. 非洲亚区

10. 几内亚-刚果地区:原称西非雨林区,植物区系极为丰富,有6个特有科,几十个特有属。 11. 苏丹-赞比西地区:有特有科3个,特有种很多。

12. 卡罗-纳米布地区:位于西南非洲的干旱区,百岁兰科为单种特有科,特有种百分率很高。 13. 圣赫勒拿岛和阿森松岛地区:为大西洋中两个火山岛,但特有种比例非常高。

B. 马达加斯加亚区

14. 马达加斯加地区:8特有科、约300特有属。6500种有花植物中几乎90%为特有,特有种约1/4与非洲种亲缘较近。

C. 印度-马来西亚亚区(书上为东洋区)

15. 印度地区:约有100多个特有属,但缺乏原始科的特有属,表明植物区系发展历史较为晚近。 16. 印度支那地区:无特有科,特有属超过250个。

17.马来西亚地区:植物区系非常丰富,但特有科很少。几个较大岛屿和马来半岛上各拥有10—60个特有属,在新几内亚更多达150个。种的特有化很高。引人注目的马来西亚山地区系包含北温带典型属,如毛茛属、悬钩子属和堇菜属,据推测温带类型800种分别从马来半岛与台湾南下迁移而来,另一路线则自澳大利亚北上。

18. 斐济地区:有一单型的特有科,15个特有属。斐济群岛本地约1250个自然种中,约70%是特有,新赫布里底群岛特有种亦达35%,萨摩亚群岛较少。 D. 玻利尼西亚亚区

19. 玻利尼西亚地区:无特有科,各群岛约有25%的特有种。有人认为区系亲缘关系近于美洲。 20. 夏威夷地区:无特有科。自然区系包括216属(约20%特有)1729种和变种(约95%特有)。单子叶植物种类不足总数的1/5,然而灌木特别发达,像堇菜属(Viola ),老鹳草属(Geranium )、蝇子草属(Silene )及菊科、半边莲科等在别处几乎均为草本,在此却成乔木。其区系的发生是由各方面偶然迁来的,主要部分起源于西方的印度-太平洋,与美洲关系较少。

E. 新喀里多尼亚亚区

21. 新喀里多尼亚地区:有5个特有科,约100个特有属。2600个种中90%特有。木本种类占优势,草本种类很少,茜草科、桃金娘科、兰科和五加科最盛,而菊科、禾本科和豆科只很少几种。所以有人认为从第三纪中期本区就已孤立。

(三) 新热带植物区

植物种类丰富。特有科25个,如美人蕉科、旱金莲科、巴拿马草科、凤梨科(仅一种在西非)等。未分植物亚区。

22. 加勒比地区:2个特有科、500个以上特有属。特有种比率很高。

23. 圭亚那地区:特有属接近100个。在8000种植物中一半以上为特有种,起源古老。 24. 亚马孙地区:1个特有科,500个特有属,最少有3000个特有种。为巴西橡胶、可可(Theobroma cacao )、甘薯、木薯、花生等重要经济植物原产地。

25. 巴西地区:约400个特有属,但没有特有科。

26. 安第斯地区:1个特有科,可能有数百个特有属。原产经济植物很多,如金鸡纳树、烟草、番茄、马铃薯、菜豆等。

(四)开普植物区(好望角植物区 ) 位于非洲西南端沿海一狭 窄地区,北界沿奥兰治河延伸,东以德拉肯斯堡山脉为界,长约800公里,宽约80公里,是世界最小的植物区。

气候与地中海沿岸相似,植被以常绿硬叶灌木占优势,植物区系种类和特有成分十分丰富,有 7个特有科,210个特有属及3000个特有种。

最典型的有牻牛儿苗科的天竺葵、酢浆草科的酢浆草,肉质植物有松叶牡丹属,木本植物山龙眼科有262属,杜鹃花科石楠属有460种。

27. 开普地区:面积不大却拥有7个特有科。为地中海式气候,生有7000种以上植物,大多是特有种。美丽花卉超过1000种。

(五). 澳大利亚植物区

拥有许多特有科,570个特有属,如桉属包括300多种。但却没有广布的竹类、山茶科,杜鹃花科、木贼科等。

28. 东北澳大利亚地区:为森林气候,有4个特有科,特有属200以上,4395种植物里有29%特有。

29. 西南澳大利亚地区:为地中海式气候,有4个特有科,125个特有属,全部2841种中特有

种达2472个。

30. 中澳地区:为干旱气候,特有属约85个。特有种占90%以上。

(六). 泛南极物植区

拥有10个小的特有科和较多特有属。

31. 费尔南德斯地区:1个单型特有科,约15个特有属,143种植物中70%为特有。 32. 智利、巴塔哥尼亚地区:7个特有科,许多特有属和特有种。 33. 亚南极群岛地区:仅2个特有属。 34. 新西兰地区(古德等划入澳洲区):无特有科,特有属45个。

◆ 中国植物区系组成及特点

◆ 中国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 中国植物区系分区

中国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地理成分复杂

1、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 2、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温带成分 3、具有一定比例的古地中海成分 4、特有属丰富

◆ 热带分布或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属 ◆ 温带或以温带分布为主的科属 ◆ 中国特有分布

泛热带分布

我国约372属,有的除见于分布中心外,还分布到亚热带。

其中樟科的厚壳桂属、豆科的黄檀属、梧桐科的苹婆属、大风子科的嘉赐树、使君子科的榄仁树属等为我国热带亚热带主要树种。

有些属的少数种类扩展分布到温带地区,绝大部分为草本类型,如禾本科的白羊草属、白茅属。单子叶植物鸭跖草属、薯蓣属、菝葜属,双子叶植物中的马兜铃属、牛皮消属等。枣属、朴属、柿属、牡荆属、卫矛属等少数木本植物延伸到北方温带地区,是为热带残遗成分。

旧大陆热带分布

在我国约有163属,其中限于热带的有肉荳蔻属、血桐属、山姜属等,分布到亚热带的有芭蕉属、橄榄属、合欢属等。只有极少数分布到温带,如楝属、野桐属、天门冬属等。本类多为古老而保守的成分。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成分

多呈热带亚洲与热带澳大利亚间断分布。我国约有150属;包括桃金娘科的岗松属、桃金娘属、樟属、五桠果属、蒲葵属等。而臭椿属、荛花属可分布到华北。山龙眼科等南半球分布科亦伸展到我国。以上亦可能起源于古南大陆。

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分布

在我国有89属,如楠、木姜子、柃木、泡花树等。

热带非洲至热带亚洲分布

约151属,其中约74属限于热带,如木棉属、刺茉莉属;分布可北达长江流域的有铁籽属、香茅属、水团花属等;少数可达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如杠柳属、荩草属、菅草属等。这种现象可能由于亚非间直接联系时间较久的缘故。

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

种类最丰富,共542属(占全国总属数19%)。其中单型属及少型属竟达263属,约占本类成分的一半,表明它具有古老的或原始的性质。

例如龙脑香科的青梅属、无患子科的荔枝属、漆树科的杧果属、桑科的波罗蜜属等皆为热带重要树种。

扩展到亚热带的有木兰科的木莲属、含笑属、樟科的润楠属、胡桃科的黄杞属、榆科的白颜树属、金缕梅科的蚊母树属等乔木,以及山茶属、柑桔属、南五味子属等灌木和藤本植物。

少数向北分布到温带,如蛇莓属、金粟兰属。

北温带分布

我国有28科,296属。几乎囊括广布北温带的所有乔木属,如柏、桧、松、冷杉、云杉、等裸子植物,桦、栎、山毛榉、胡桃、桑、杨、柳、椴、槭、榆等落叶乔木。灌木中可举出榛、忍冬、杜鹃、蔷薇、绣线菊、山梅花、胡颓子等。草本更加多样,如蒿、凤毛菊、委陵菜、乌头、金莲花、马先蒿、鹿蹄草、舞鹤草、百合、柳兰、报春花等,干旱地区的优若藜、棘豆、冰草、针茅等,湿地的海乳草、菖蒲、泽泻等。

这一现象不仅说明北温带植物区系的整体性,也显示中国是保存这一类型最完整的地区。

东亚-北美东部分布

我国共有117属。如鹅掌楸属、三白草属、莲属等

东亚分布(喜马拉雅到日本) 是我国另一最重要的分布类型。 这种分布的科在我国有15个

其中如银杏科、杜仲科、珙桐科、水青树科、大血藤科等均为起源古老,我国特有的科。这种分布类型的属在我国有298个,占全国总数的10.4%,分布不仅限于温带而向亚热带乃至热带延伸。分布于全区的木本属多为灌木和小乔木,如枫杨、枇杷、四照花、油杉、毛竹、棕榈、猕猴桃、领春木等。在此地区内有些属的分布偏于西南部(中国-喜马拉雅式变型),如栾树、梧桐、台湾杉等古老成分和在喜马拉雅山地上升时产生的较年青成分(如箭竹)。另一些属则偏东北部分布(中国-日本式变型),如泡桐、锦带花、化香、柳杉、地黄等以及竹类6属(箬竹、苦竹等)。

地中海西亚-中亚分布

曾占有古地中海大部,因第三纪以来强烈旱化,形成独特的区系。在我国计有166属,主要归属于菊科、十字花科、藜科、豆科、紫草科、伞形科、禾本科等。假木贼、梭梭、沙拐枣、琵琶柴、霸王、白刺等属均为常见优势植物。但本分布类型中很多属的某些种可以见于澳洲、北美、南美、特别是非洲,表现出与这些地区曾有多种联系。

旧大陆温带分布 在我国有157属,以草本植物为主,如石竹、麻花头、百里香、芨芨草、隐子草等。

亚洲温带分布 在我国有63属,如锦鸡儿、杏、线叶菊等。

中亚分布 在我国主要见于西北地区,共112属,如兔唇花、苦马豆、沙冬青等。

我国特有属共计321属,占全国属数的9.8%,隶属74科。其中单型属达204个,仅云南分布50多属,并且将近一半又为该省特有,且集中在滇西北。在四川、贵州各约25—30个特有单种属。特有的少种属共48属,亦大部分(约40多属)产于西南,其他地区很少。从起源上看,我国的特有属中一部分为古老的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后裔或残遗,另一些则为第三纪以后发生的进步类型。

这些古老的特有属中包括喜树、串果藤、珙桐、杜仲、青钱柳、青檀、独叶草、文冠果等。

丰富的植物种类

起源古老,具有演化系统中的各种类群 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 地理分布的区域分异明显又相互渗透 特有性程度高

中国植物区系特征形成的原因

环境演变历史

第四纪冰期中国大部未受北方冰盖影响 形成古老植物庇护所和新物种的发祥地 南方地区更是基本保持温湿环境 环境条件的多样化

欧、亚森林植物亚区 亚洲荒漠植物亚区 欧、亚草原植物亚区 青藏高原植物亚区 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 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马来西亚植物亚区

第七章 人与生物共生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

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称。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

1、使用价值 : 1)直接价值 2)间接价值(主要是调节功能) 2、选择价值(潜在价值) :为人类后代提供选择价值。

三、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总的特点是,物种高度丰富,特有属、种类繁多,有许多古老的遗留种;生物区系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复杂;栽培植物、家养动物极其野生沁园的种质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的类型丰富;生物空间分布格局复杂多样。

第三节 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立法工作

(二)植物红皮书的编写:

是关于迫切需要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现况以及如何加强保护等基本资料的汇编。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区建设 风景名胜区建设 森林公园建设)

(四)物种多样性保护 :1、物种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2、物种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野生动植物繁育中心

(五)遗传多样性保护: 现代遗传资源保存设施 基因库 种质库

生物期末模拟(A )

一、 名词解释:

• 1、环 境 • 2、特 有 种 • 3、生物群落 • 4、生态演替 • 5、分 布 区 • 6、生物地理学

• 二、简答:

• 1、简述生物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 2、 生物种是如合命名的?生物界是怎样分类的? • 3、鸟纲动物有那些主要特征?又分为哪些类型?

• 4、简述生态系统?

• 5、试简述生物群落的地域分异规律?

• 6、世界动物区系区和世界植物区系区各是如何划分的?

三、论述题:

• 2、试论述热带雨林地带生物群。

• 3、温带夏绿林地带生物群与温带草原地带生物群有何异同。

生物期末模拟(B )

简答题:

1、什么是生物地理学?有哪些分支?

2、生物种是怎样命名的?植物与动物有什么区别? 3、哺乳纲动物有那些主要特征?又分为哪些类型? 4、生态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组分间关系如何? 5、试简述世界生物群有哪些地域分异规律?

6、简述世界动物区系区和中国植物区系区各是如何划分的? 7、群落的季相变化、年际波动和演替有何区别? 8、生物群落的地域分异规律有哪几级? 9、简述生物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相关文章

  •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 三堡中学2012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姚红山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生物学科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把学生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通过学习,激发他们多观察大自然中的生物现象,并能积极参加 ...

  • 2013教师教学期末工作总结
  •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学期结束了。在本学期,本人按照学校的安排,任教初一5到10班的生物教学,针对初一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都希望学生乐于接受自己所讲知识,但学生能否主动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技巧。通过一段时间的教 ...

  • 科学课期末总结
  • 科学课进行了一个学期了,一个学期以来,在教学工作中有许多感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 科学课教学的成绩: 激发了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了解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知识和信息。使学生立 ...

  • 如何提高高三生物期末考试成绩
  • 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高考试题年年变,而解题所依据的基础知识却是相对不变的,所以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学生考取好成绩必须具备的.生物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要求较高,当然仅是熟记这些基础知识是远远达不到高考要求的,还必须深刻理解和把 ...

  •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 细胞 教材简析: 在学生的眼里,身边的小动物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小树在一天天长高,自己的身体也在不断生长变化,这些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个难解的谜.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细胞,了解细胞的作用,从而使学 ...

  •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 怎样才能省力 教学目标: 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乐于和 ...

  • 2014年上期若水中学教导工作计划
  • 若水中学20XX年上期教导室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教导室将本着抓重点(抓常规、抓课堂、抓课程、抓科研、抓教师队伍建设)、抓落实(力求做到各项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有实效)、抓质量(会考、调考和统考)的工作策略,努力发挥教 ...

  • 五年级下册科学总结
  • 五下科学总结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伴随着期末最后一门考试的钟声结束了,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我知道教育终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提笔写下点什么以促进今后的教学更加 ...

  • 教学.教研常规管理制度
  • 教学、教研常规管理制度 根据《市教育局20XX年工作要点》结合学校实际,为了强化教学过程性管理检查,进一步深化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特对我校教学常规管理中的若干问题规定如下。 一、学期计划管理及检查办法 (一)教导处学期前 ...

  • 高一生物学期教学计划
  •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科目:高一生物 一.指导思想 1.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化.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