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思考与练习作业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思考与练习作业(一至七章)

第一章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概述

1. 科学研究与经验总结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科学研究,是人们为了探索人类对学科尚未掌握的规律,并对已发现的规律不断进行检验的活动。它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的。

区别:①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

②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③科学研究是一种揭示规律的活动

④科学研究是一种对已有规律不断进行检验的活动

⑤科学研究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

2、小学教育科研与一般科研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小学教育科研是以小学教育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一种社会活动,从广义上来说,它是研究怎样才能有效地增进小学生的知识技能,影响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从狭义上说,它是研究怎样在学校教育中,使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小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它是一般科研的一种,但又是特殊的。

3、运用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应符合哪些基本的原理?

答:(1)和谐性原理;(2)简单性原理;(3)互补性原理

4、既然哲学方法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那它又有哪些作用呢?

答:①启迪从整体上洞察世界的智慧

②把握科学研究游刃有余的规律

③规避在局部里精雕细刻的错误

5、在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中,有哪些常用的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

答:①观察方法;②调查方法;③测验方法;④实验方法;⑤个案研究法。

6、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什么?它们分别包含什么内容?

答:①选择课题:一项科学研究总是从现发现问题开始

②文献综述:这是对既往文献的复习、整理、综合,从而系统地认识某一个专题的历史现状、成就和展望,确定课题后,它有助于我们评价课题和发展课题

③形成假设:包括两个事件或概念之间的关系

④选择方法:必须考虑下面问题:a.这项教育科研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b. 这项教育科研的条件能不能控制和操纵;c.这项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有多大。

⑤变量分析:首先,应当根据假设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并且考虑是否或如何加以操纵以及测量,同时,还应辨明涉及这项研究的无关变量,并且考虑能否或如何加以控制

⑥选择被试:从单位中抽取部分单位,使这部分单位代表全部单位

⑦制定方案:包括研究的设计、抽取研究单位的数量、仪器材料的使用

⑧资料整理: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描述性资料

⑨得出结论:通过对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作实事求是的分析,便可以得出结论了。 ⑩撰写科研报告:它概括科研工作的进程,反映科研的成果,体现科研的水平和价值,以及研究者的严谨科学态度,同时也便于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交流

7、在选择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时,必须考虑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①这项教育科研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②这项教育科研的条件能不能控制和操纵

③这项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有多大

8、我们在进行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时,为什么必须遵守六条规则?

答:(1)尊重研究对象:因为儿童是小学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儿童都比成

人脆弱,都比成人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必须对儿童权利的保护

(2)尊重客观事实

(3)尊重科学规程:因为对十分有限的素材进行认真观察而得到的发现,其意义要超过将统计学应用于大量素材而得到的发现

(4)尊重合作伙伴:由于课题组内洋溢着互助的气氛,所以在群体活动时就会发生一种类似共生的作用,就好像火时必须有好几根火柴才能兴旺一样

(5)尊重知识产权

(6尊重自身价值:特别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小学教师,因为与儿童的直接接触和融洽亲和,在教育科研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条件

第二章 科学思维

1.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及类比,分别反映了客观世界中事物之间怎样的联系? 答:思维中的分析和综合是客观世界中部分和整体的联系的反映。

一切事物都存在于同其他事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之中,它们的本质和规律也就会在这些联系中表现出来。要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认识事物,就必须对事物进行比较,然后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在客观世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中除了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同一与差异的联系之外,还有个别与一般的联系。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是演绎,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法是类比。

2.举例说明分析有哪种基本的类型。

答:分析有以下几种基本的类型: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3)因果分析

(4)可逆分析 (5)系统分析

3.举例说明比较和分类的规则。

答:比较的规则:(1)比较须在同一关系下进行 (2)比较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 (3)必须具备比较的背景知识

分类的规则:(1)必须按同一标准分类 (2)各子项之和等于母项 (3)必须按层次逐行

4.在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中经常应用哪五种因果联系归纳法?分别举例说明在哪一种情况下该用哪一种因果联系归纳法。

答:五种因果联系归纳法:(1)求同法 (2)求异法 (3)求同求异法 (4)共变法 (5)剩余法 求同法:在不同场合下考察相同的对象,如果这些不同场合只有一个共同的条件,那么这个条件就是这种现象的原因。

求异法:如果某种现象在第一个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不出现,且这两个场合中只有某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条件就是这种现象的原因。

求同求异法:如果在所研究的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条件,而在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条件中,那么,这个条件就是这种现象的原因。

共变法:如果某种条件发生变化,所研究的现象也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条件就是所研究的现象的原因。 剩余法:如果以知被研究的某一复杂的现象是由另一复杂原因引起的,那么,把其中确认是因果关系的部分减去,

5.充分条件假说演绎、必要条件假说演绎充分条件假设演绎的推理规则有什么不同?

答: 推理类型 推理公式 推理规则

充分条件 如果A,那么B。如果A,那么B。 有A则有B,

假说演绎 A/所以B 和 非B/所以非A。 有B则无A。

必要条件 只有A,才B。 只有A,才B。 无A则无B,

假说演绎 非A/所以非B 和 B/所以A。 有B则有A

充要条件 只有A,才B。 只有A,才B 有A则有B

假说演绎 A/所以B 和 非B/所以非A 无A则无B

6. 信息方法有哪些特点?怎样理解以反馈来谋求控制?系统的思维方法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 信息方法的特点: (1) 信息以物质为载体 (2)信息可作定量描述

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的特点是仅仅根据受控量的实际情况与我们的要求之间的偏差来实施控。它所用的是关于扰动对被控量影响的信息,它只要测量扰动对被控量所造成的偏差的信息,而不去追求引起偏差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这一特点,使得反馈控制方法比起别的方法来显得特别简单、经济而有效。

系统的思维方法对我们提出如下要求: (1)把系统作为认识的出发点 (2)从整体着眼对部分作分析 (3) 构成的各部分要齐全、优良 (4)从系统功能反视它的结构 (5)从系统结构优化系统功能 (6)将具体系统置于更大系统中考察 (7)动态中实现系统结构优化 (8)改善关键部分以控制系统

第三章 课题选择(略)

第四章 文献检索(略)

第五章 数据的处理

1、试比较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的适用范围

答:算术平均数是所有单位值除以总单位所得得商,适用于离散程度不高得一组原始数据。而加权平均数是几个作用比重不同的算术平均数的平均数,其作用是衡量几个算术平均数的集中情况,适用于平均速度为正的场合。

几何平均数,常用于计算平均进步率(或增加率)。调和平均数是彝族数据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适用于平均速率等数据可能表现为正逆两种指标的场合,在教育方面,主要用来求学习速度,如阅读速度、解题速度,识字速度等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来表示。

2、 试比较标准差和差异系数的适用范围

答:标准差是离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也可以说,就是方差的方根,与原观察值有相同的单位名数。方差和标准差称为绝对差异量,只适用于一种单位且平均数相差不大的数据资料。

而差异系数,是没有单位的相对数,是标准差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百分比,适用于比较两种单位不同或单位相同而平均数相差较大的数据资料。

3怎样比较同科不同次考试成绩?怎样比较同次不同科考试成绩?怎样比较不同科不同次考试成绩?怎样比较不同基础或个人的发展水平?怎样把等级评定转换为数据?

答:比较同科不同次考试成绩,首先将原始分数转化为标准分z标准分或再转化为t标准分,再按比例计算出总评分。

比较同次不同科考试成绩,先把不同科的成绩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分数,然后再将两门学科相加的总分来平定某人的得分。

比较不同科不同次考试成绩,先把不同科不同次的原始分数转化为标准分,然后算出每科不同次的平均分,来比较同科下不同人的水平,或者算出某人不同科的总分,比较同次不同人的水平,可以将不同人的不同科的平均分相加,或者总分相加来比较不同人不同次不同科的总体水平。

比较不同基础班级或个人的发展水平,首先把各班的前后的平均分看作班级的原始分数,然后算出其同次的标准分(Z、T),然后各班和各人以后次的标准分减去前次的标准分,得到不同次的标准分之差比较发展水平。

把等级评定转化为数据,首先制作等级评定的次数分布表,根椐次数的分布率转成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分布求出对应的Z标准分,最后,等级评定由标准分代替。

怎样比较不同基础班级或个人的发展水平?

怎样把等级评定转换为数据?

第六章 样本抽取(略)

第七章 观察的方法及行动研究

1.结合教育实践,谈谈在观察中应如何贯彻客观性、目的性的原则。

答:观察是我们从外部世界获取得的信息,并把它变为经验的过程。观察作为一种科学的实践,是一切科学认识的起点。观察的作用就在于捕捉能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是被观察对象的客观状态的可靠反映,必须是我们的感官最终可以接受到的。所谓“捕捉”,是说这些信息一旦进入观察的视野,我们就要善于及时将它们捉住,并且还要把所需要的信息从同时进入观察视野的大量其他信息中准确得分辨、提取出来。为了更好地发挥观察在教育科研中的作用,必须遵守如下几条观察原则:

客观性原则;就是要使观察所获得的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要保证观察的客观性,我们必须作到:(1)观察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应对观察对象不加控制、不加干涉的情况下进行观察,使观察对象像往常一样十分自然,不拘谨、不紧张、不故作姿态,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状况下的真实情况。(2)观察要在重复出现的情况下进行;(3)要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观察条件;(4)贯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5)要全面的贯彻事物;(6)要防止主观性:a、要克服先入之见,让我们的愿望符合事实,而不是试图让事实与我们的愿望调和。一旦观察开始,就应把我们的假设忘记。b、避免无意过失,我们必须注意:只有当经验事实已经十分丰富,这些事实足以把它们之间的联系暴露出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去建立这种联系,切不可用过去的经验和以往的知识去填补观察事物的空白。否则,就不可避免的会得出错误的结论。c、不受假象迷惑,假象是事物本身所表现出来而又歪曲了事物本质的一种客观现象。如果我们不借助理论思维,不用实践去证明,就会把假象当真相。d、防止产生错觉,错觉的产生则和人的器官及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把左手放入冷水中浸泡一会儿,然后把两只手同时放进温水中时,左手会感觉到水是冷的,而右手则感觉到水是热的。这就是触觉对温差产生的错觉。

目的性原则: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这一原则决定了它始终是和有意注意结合在一起的,因而观察具有选择性。这就需要人们善于把自己的注意力有意地集中和保持在观察对象上,尽量排除外界无关刺激物的影响,以保证观察的顺利进行。在科学研究中。观察是根据研究课题需要,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获得第一手的事实材料。因此,在观察之前,要根据研究任务来确定观察对象、观察条件、观察范围和观察方法,以保证观察有目的地进行。

还有一类观察活动,它的观察结果对观察者来说可能是意外的发现。这种观察可以称为“随机观察”。在这里,观察的目的性就体现在观察者能随时抓住这个意外事件的决断和动机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中不仅要能“明察秋毫”,而且要有“远见卓识”。因此,一个高明的观察者应当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在不同的层次上建立起多级的观察目的。这就像一个高明的棋手能够统观全局,深思熟虑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目的而随时变换对策一样。

2.举例说明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怎样运用日常观察方法?

答:(1)、要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观察到的抽象。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如下两种情况:一些学生爱安静听讲,还有一些学生在座位上活动。如果我们考虑到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接受信息,也运用信息,而且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它的难度,不同的学习着会对输入的相同信息采用不同的运用方式。这样,我们就不会简单的赞赏安静听讲的学生,而会去仔细分析研究各种不同表现的不同原因,作出公允的评价。 (2)、要防止“光圈”效应。这就要防止被观察着的某一方面的好的或不好的印象不适当地影响了教师对观察者其他方面的评定。例如:有的教师对态度良好,能说会道和外表整洁美观的学生作出不适当的偏爱的评定。这些都要防止的。(3)要保持视接触。教师在课堂里有意识的努力注视全部学生,不要只盯牢某学生或忽略某学生。教师也应注意让全班学生的眼光时刻都注视着自己。课后,教师要回顾一下,想想自己是否没注意某学生。这种情况,那在下次上课时就得注意这个学生,以图补救。教师就是在这种情况,那在下次上课时就得注意这个学生热烈还是冷漠,是活跃还是呆板,是领悟还是困惑。(4)、要近距离观察。例如:教师在布置好预习题后,不能静静地站在讲台上作远距离观察,而要抓紧时间巡回指导,看看学生的方法对不对,完成预习任务有没有困难,对教材有没有疑问。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也要尽量与学生接近,以观察学生情绪的波动、态度的细小变化、智能的少许差异、才能的初始崭露等,从而分析这些差异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各种问题的方略。(5)、要把观察的结果进行分类。要分出不同对象在不同的教育环节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经过分析、比较,对

学生的表现和自己的工作作出评价。为了更好的分类,要确定一个标准:或是某种新教学的效果,或是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某种教法的不同反应,或是孩子的友好组合对学科的影响,等等。(6)保持一致的评价标准。这在对较多对象做长期的观察评价时,显得尤为必要。

3.请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现场观察。(略)

4.试结合对行动研究的定义、特点、使用和步骤的理解;论述为什么行动研究成了当今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式。

答:因为行动研就是有教育行动的参与者,为加深对教育活动及其环境的真切理解为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所进行的反省研究。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研究主体——行动者在研究现在行动要求:同一方面的人——行动者,即实际从教育工作的人们,把“行动”和“研究”这两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进行,让行动者成为研究工作的主体。这里的“行动者”包括下列人员:(1)教师;(2)家长;(3)专业研究人员;(4)其他社会力量;(5)学生。2.研究对象——对行动作研究。3研究的目的——为行动而研究,具体的说来,行动研究有下面几个目的:(1)真切理解行动;(2)理性认识行动;(30有效改善行动(4)普遍推广行动。4.研究途径——在行动中研究,小学教育的社会化、动态化、儿童化的特点告诉我们:儿童在控制条件下发生的变化与他们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变化,简直有天壤之别。问题总是在行动中——在千变万化的实际教育情景中产生和解决的,研究者与行动者是总在行动中——在不断调整的实际教育活动中协调和融合的,研究工作也总是沿着行动的途径——考察行动中的自然状态、教育动态、儿童心态进行的。

行动研究的本质特点在于她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基础——实践经验;2目标——全体共识;3过程——全程干预;4凡是——成员合作;5环境——现场研究。行动研究在使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优点:(1)反馈和修正的时效性(2)理论和实践的自洽性(3)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性。行动研究的缺点(1)样本的局限性9·0控制的宽广性(3)评价的片面性。考虑到行动研究的上述优点和缺点,所以行动研究不能取代其他的研究方法,应该和其他方法一起相得益形。行动研究因为参与者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1)教师单独研究(2)教师合作研究(3)多方协同研究。因此可以确定行动研究的步骤如下:行动研究是有若干个螺形行动循环圈构成的。没一个圈中有都有相互联系并具有内在反馈机制的四个环节分别是1.计划——准备和设计;2.行动——实施和调整;3.考察——观察和记录;4.反思——评价和修正。所以从行动研究的定义、特点和布步骤可以看出行动研究是一种“生成的研究”。它拒绝这样的模式:研究就是执行计划、完成计划的过程,研究者的期望就是通过研究答出课题立项是的判断题(是或非)或选择题(优或劣)。众所周知,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情境。事实就是如此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总是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计划定得越死,研究者的自由空间也就越小。行动研究通过不断的螺旋形循环,为研究者创设一种广阔的发展失控,让研究者的思想内在这样的时空呈现出来,突破预定目标和即定计划的限制,走向生成、开放的天地,从而是研究者的教育智慧和创新人格充分表现出来。在实施研究方案时,发现有价值的变化,要大胆的打破计划,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寻找缺陷,及时调整。这样在发展中生成、行动在生成中发展。

第八章 调查方法

1.与问卷法做比较,谈话法有哪些长处?

答:谈话法的好处(1)有较大的灵活性(2)有较高的回答率(3)能观察非言语行为(4)能记下自发性的回答(5)能有效地控制环境(6)能控制问题程序。

2.说明下面这道问卷题错在哪里,并改正?

改错(5)500元和500元以上,正确500元至500元以上,3.X2=(5-13.5)2/13.5+(10-19.5)2/19.5+(20-12)2/12+(25-15)2/15

=21.98

df=3

X2(0.01)=11.34

21.98>11.34

所以老年老师喜欢参加的球类活动有显著差异

X2=(|5-13.5|-0.5)2/13.5+(|25-14.63|-0.5)2/14.63+(|10-19.5|-0.5)2/19.5+(|20-12|-0.5)2/12+(|25-15|-0.5)2/15+(|25-14.63|-0.5)2/14.63+(|24-21013|-0.5)2/21.13+(|6-13|-0.5)2/13+(|10-16.25|-0.5)2/16.25

=40.47

df=(4-1)(2-1)=3

X2=11.34

40.47>11.34

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最喜欢参加足球.篮球和羽毛球的人数有显著的差异

第九章 测验方法

1.举例说明测量有哪几个要素?

答(1)研究对象的属性,例:要测量智力,要先弄清楚“智力是什么”、“哪些活动是智力活动”后,才能编制一组作业,让被测者对此作出反应,得到完成这组作业的成绩,再由这组作业来推测他的智力;(2)数字,数字它有区分性、有序性、等距性、可加性,如果我们能依照规则运用它的特性来表示事物本身所有的属性,那么就可以通过数的运算结果来描述事物;3)测量规则,例如,我们要评定学生的品德,规则可描述为,根据学生的表现而分派1-5的数字,非常好的学生分派数字5,极差的学生分派数字1,介于两者之间的学生分派数字2-4。

2、(1)填充题要填写重要内容,要有4个以上的意思相近的词语供选择。

(2)这题的填充最大的错误在于句子缺少变化。

例如:北京是____的首都。

法国的首都是____。

第十章 实验方法

思考与练习:

1、与调查法相比,实验法有哪些长处和局限?

答在;实验法是按这样的逻辑设计的:研究者以一个因果为开端——如果作用于被试的某个变量(自变量)发生了变化,那么从被试那里反映出来的另一个变量(因变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测量因变量;再将自变量作用于被试(如果自变量原先就已经作用于被试,则通过改变它作用的程度来操纵);最后,有一次测量因变量,检查因变量的值是否已经发生变化。只要研究者严格控制除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的无关变量,那么因变量在测量之前和测量之后的任何变化都可以将原因归于自变量的刺激作用。

2、怎样操纵自变量和测定因变量?怎样控制无关变量?

答:自变量的操纵:研究者必须对自变量的操作定义,并要求在实验期间自始至终按操作定义操作自变量。例如:要进行小学自然常识课不同程度的比较实验,就得明确:不同程序,是指教师教授新课中,对学生的听课与动手实验在程序上作不同安排。这里分两种程序:第一种是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新知识,然后另行安排学生上实验课。学生学习新课的程序是听讲与实验分两步进行,称作“先听讲后实验”。第二种是教师课堂讲解与学生动手实验同时进行,学生的实验步骤与教师的讲课进程结合在一起。学生学习的程序是边听边动手实验或观察实物,称作“边听讲边实验”。明确了这些以后,就得在两种不同程序教学效果的比较实验中自始至终按“先听讲后实验”和“边听讲边实验”的操作定义来操纵自变量。

我们在测定因变量的时候,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对因变量下操作定义,以便对它进行测定;2、明确因变量的测量指标,一般说来,因变量的指标要满足以下要求:(1)关联性(2)灵敏性(3)客观性(4)稳定性。

在教育实验里有大量的无关变量。我们不可能对一切的无关变量加以控制,只能考虑控制那些结果影响较大的无关变量。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方法有:(1)消除,这就是在实验期间使无关变量不存在。为了消

除无关变量,应设法使实验环境保持安静和稳定,避开外来的多余刺激,防止或减少来自学校内部、家长和社会对实验的干扰。(2)平衡,这种方法就是使各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和实验组)中的无关变量影响的总和保持相等。(30抵消,抵消的意思是使顺序变量对于几种作业的影响彼此相等。 3、对照组实验方法与轮组实验的方法分别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该如何使用?

答:对照组实验设计,是将适量的被试分成几个组,控制各组的无关变量,操纵各组的自变量,然后比较各组的因变量,从而推断出有关因果联系的结论。这种方法的实验步骤一般为:(1)提出假设方案(2)选择实验对象(3)把被试配等组(4)给予实验刺激(5)训练后测得结果(6)作显著性实验。 轮组实验的方法的设计采用的饿是横向比较或同时比较的方法。为使相互比较的各个组有一个相同的起点,要求控制被试变量,但要严格控制被试变量是很困难的。能不能只采用一组被试,让这一组被试先后完成几个实验项目,然后比较这几个项目的实验效果呢?如可能的话,由于几个实验项目在同一组被试身上进行,那就不存在被试变量的差异。但是在进行先后比较实验过程中出现顺序变量。如要控制顺序变量,那就要用抵消设计轮组实验。轮组实验法的一般步骤:(1)提出假设方案(2)选择被试对象(3)定自变量水平(4)定因变量指标(5)组织实验小组(6)分阶段实验并后测

4、Z检验和T检验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两个独立大样本(他、样本容量在30个单位以上)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我们一般选择Z检验。两个独立小样本(样本容量小于等于30个单位)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可用T检验。

3怎样比较同科不同次考试成绩?怎样比较同次不同科考试成绩?怎样比较不同科不同次考试成绩?怎样比较不同基础或个人的发展水平?怎样把等级评定转换为数据?

答:比较同科不同次考试成绩,首先将原始分数转化为标准分z标准分或再转化为t标准分,再按比例计算出总评分。

比较同次不同科考试成绩,先把不同科的成绩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分数,然后再将两门学科相加的总分来平定某人的得分。

比较不同科不同次考试成绩,先把不同科不同次的原始分数转化为标准分,然后算出每科不同次的平均分,来比较同科下不同人的水平,或者算出某人不同科的总分,比较同次不同人的水平,可以将不同人的不同科的平均分相加,或者总分相加来比较不同人不同次不同科的总体水平。

比较不同基础班级或个人的发展水平,首先把各班的前后的平均分看作班级的原始分数,然后算出其同次的标准分(Z、T),然后各班和各人以后次的标准分减去前次的标准分,得到不同次的标准分之差比较发展水平。

把等级评定转化为数据,首先制作等级评定的次数分布表,根椐次数的分布率转成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分布求出对应的Z标准分,最后,等级评定由标准分代替。

第十一章 教育评价

1.教育改革在评价方面的发展总趋势是什么?你认为当前在教育评价方面存在那些问题?

答:当前,教育改革在评价方面的发展总趋势是:由侧重常模参照评价想侧重目标参照评价;由侧重总结性评价转向侧重预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由侧重对掌握知识的单项评价转向对知识、能力、习惯、意志、情感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由侧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转向侧重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评价。当前教育在教育评价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在教育评价的功能方面,侧重于选拔功能,造成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缺乏目标的多元化,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注重学生的结果,较少关注他们的学习达到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习惯与意志等方面。

2.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制作一个评价指标系统。

答:(1)参与度 ① 没有参与记c②初步参与记b③充分参与记a

(2) 主动性①被动记c②带动记b主动记a

(3) 合作性①不能合作记c②被动合作记b③主动合作记a

(4) 发展性①没有发展记c②单维发展记b③多维发展记a

(5) 创造性①机械性模仿记c②探索性再现记b③创造性探索记a

3.听课与评课有哪些要求?

答:听课要求(1)听前准备 指按照课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弄清所听课文的教学目的要求,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它的重点和难点。

(2)听时记录在案 听课时必须思想专注,观察全面,既注意教师的活动,又注意学生的活动和反应。在听课中一定要做好记录。

(3)听后评析要根据听课记录分析教学中的主流是什么样,存在什么问题,达到怎样的一级标准 评课标准

(1) 教学目标管评价目标的制定是否全面、具体、集中、明确。

(2) 教学效果 指学生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3) 课堂效果 是指有多少比例的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

5.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理念出发,应确定哪个评价原则?

答:一:弹性原则

所谓弹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评价学生活动是否完成预期目标时要有弹性,学生活动课程中的学习目标应因人而异可以调整,从而在评价时不求划一,允许有变化。

二:多元原则

所谓多元原则,是指评价的指标应该指向多元目标。1编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是一个多元的目标组合2参与活动及参与的次数仅是评价的指标之一3学生在多项或一项指标方面有所进步均为达标。

三:过程原则

包括以下几个因素:1学生的参与度2教师的参与度3可选择的程度

四:综合原则

即指活动课程编制的评价指标应是综合的描述性评价。1评价的综合程度定量指标的模糊程度

五 鼓励原则

所谓鼓励原则,是指对学生在活动课程中的各种表现均不批评、不指责,而给予种种鼓励。

第十二章 成果表达(上)

1.调查报告与实验报告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调查报告在取样方面要着重交代运用拿一种抽样方法;在实施方法方面,要着重交代怎样作到在自然状态下了解对象。写调查研究的结果,最好是一般和典型相结合,数据与事例相结合,它主要运用计数数据说明两个教育现象之间有无联系。

实验报告在取样方面要着重交代是怎样配等组的;在实验方法方面,要着重交代确定自变量的水平,控制无关变量的措施,测试应变量的指标。它主要运用测量数据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没有因果联系。 第十三章 成果表达(下)

1.经验总结与学术论文之间有哪些区别?

答:两者有如下三方面的区别:第一,总结所用的材料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亲自见过和感受过,丛自身的实践活动中挑选出来的事实依据。论文的材料则不局限于作者自身实践活动的范围,既可以是事实依据,也可以是理论依据。可以为论证论点而旁征博引。对于材料,不但取正面,以肯定观点,而且取反面,以发展观点,导出新观点。

第二,总结所得出的观点是作者从上述事实依据中体会和领悟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是作者自己的新认识。它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几点。论文观点则是作者自己的创见,也就是作者的论点。这个论点必须反映客观规律,揭示人们普遍还没有认识到的客观规律。论文必须有,也只允许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三,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一般是作者从自己经理和体验过的事实依据中运用归纳的方法概括出来的,能使我们知其然。论文是作者综合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综合运用演绎、归纳、类别、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和系统思维等各种方法进行论证,能使我们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

通过总结和论文的比较,我们可以领会到: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表明作者创见之正确的文体。


相关文章

  • 如何设计与布置作业
  • 如何设计与布置作业 第一组 主持人:徐淮源 地点:同济中学 北郊唐香萍老师解读题目:"设计"+"布置". 设计:布置类型,题量,需要训练的题的能力. 布置:学习,平时主要是请课代表写在黑板上. 潞城戴 ...

  • [温州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常规(试行)]
  • --备课常规-- 教学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1.学生情况分析.主要分析本班各层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情况. 2.教学具体措施.依据教学内容及学情,结合上学期教学对象的质量分析,提出全面提升质量的教 ...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实施方案
  •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练习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自己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学校的实际,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开展的各项活动多,在校,数学 ...

  • 初中体育第二次作业
  • 初中体育第二次作业 1. 请你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一个教材的单元计划,再备其中的一节课.教材自定,课时自定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 篮球 之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 教学目标 1.了解并做出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一大二小三高跳动作,能连贯地完成单手肩上投篮 ...

  • 试谈诊断性多元评价作业体系的构建
  • 在小学六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的整体数学成绩都会呈"反向运动"模式――即低年级成绩比较均衡,中年级成绩开始出现起伏,高年级两头分化.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经常得100分.99分",年级 ...

  • 成长足迹填写说明
  • 2013学年<教师成长足迹>填写说明及相关内容 第一页:各项内容尽可能填完整,网络平台账号见QQ群共享.别忘了<个人自 我剖析及学年度发展计划>一栏 第二页:根据后边的内容填写记录目录. 第三页(P.1):<党 ...

  • 高中新课程改革制度
  •   为了加强我校高中新课程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新课程的教学行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要求,请全体教师参照执行。   第一条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工作中起着指导和协调的重要作 ...

  •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作业设计
  •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作业设计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广大教师探索研究的目标.我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恰当的利用课堂作业环节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 五年级数学上册卷纸
  •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检测试卷 薛云 一.填空(24分) 1.14个32的和是( ),480的20倍是( ). 2.50034070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5"表示( )个( ),"3"表 ...

  •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1
  •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就其总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当前课程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