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教案[1]

《诗经·蒹葭》教案

松江二中 语文组 王健瑶

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

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

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

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

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

各有多少?

回答3:《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

“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

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

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回答5《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

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

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

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

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

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

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

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

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下特点需要同学结合已经学过的《诗经》结构上“重章叠

句”、“叠词”的特点和本诗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出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在为内容、抒情服务时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类属化阅读”价值,有举一反三之效,因篇而异,特别重要。

c、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

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最后,与本诗营造的“意象”有关,需要先介绍本诗意象,

然后再介绍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广泛运用:

d、本诗以“蒹葭”起兴,由看见河岸边芦苇的绵长细韧想

到了对“伊人”的感情,使诗人如痴如醉之情与秋雾迷离之景浑然合一;结合下文的反复追寻而不得,非常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萧

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蒹葭悲凄肃杀

的意象,为后人所师法。

e、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

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结合《诗经》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汉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成功地创造了无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设天堑的意象,东汉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即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时更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滥觞。

f、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

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诗歌有“意象派”,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也有“兴象万千”之说。

请同学们讨论所知道的中国文学中的意象并解释。最后出示

幻灯片: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本部分大约20分钟)

g、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概括。(本部分大约5分钟)

布置作业: 1、继续熟背《诗经·蒹葭》,尤其注意几个生僻字,准备默写。

2、比较《诗经·汉广》和本诗的艺术特点有何异同。


相关文章

  • 人教版必修二目录
  • 1.<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之二(上) 荷塘月色·教案之二(下) 荷塘月色(课文精讲)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2.<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之二 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 ...

  • 2.4[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二)
  •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2.4<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二) 教材分析 <两首>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开创了赋比兴的手法,在 ...

  • 诗经·卫风·氓竞赛教案
  • <氓> 教学设计 执教者:胡慧芹 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 2.了解<氓>的大意,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塑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 ...

  • [关雎].[蒹葭]两篇比较阅读教学教案
  • <关雎>.<蒹葭>两篇比较阅读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

  • 免费语文教案028:氓
  • 2.4 氓 教案(07版人教必修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的分析,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其独特的文化内蕴.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发掘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内心变化. 3.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兴的艺术手法的体现. 二.教 ...

  • 诗经三首教案
  • <诗经>三首 学习要点概览 ⒈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成书经过.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 ⒉在反复诵读.吟咏的基础上,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⒊学习<卫风·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学习<秦风·无 ...

  • [诗经·采薇]教案
  • <诗经·小雅·采薇>教案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 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

  • (打印)诗经静女教案
  • <诗经•静女>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走进<诗经>,简介<诗经> 同学们,中国古诗中有无数的名句,是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如美酒般香醇.其中有许多爱情名句值得我们咀嚼,下面老师起头,同学们来 ...

  • [永远的蝴蝶]教案1
  • <永远的蝴蝶>教案1 作者: 加入日期:10-05-07 永远的蝴蝶 (台湾·陈启佑) 学习目标: 1.欣赏体味小说创造的悲剧美 2.学习小说的构思方法和写作结构.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导读] <永远的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