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诗鉴赏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

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 首《放言 》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死是老闲生也得, 拟将何事奈吾何 ”(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 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 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迁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 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赴贬 所途中 ,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了五首《放言》 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佳作。它以极通俗的语言深

入浅出地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做到全面的 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 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不然就 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暗 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 间考验的 ,因而应当多加保重 ,等等“试玉”、“辨 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真伪。这是以诗的形

式对自身遭际进行的总结。在诗中诗人表示了自己对真理的坚定信念,相信自己以及好友元稹的所作所为

是对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因此他勉励自己和 好友要等待“试玉”、“辨材”,洗清诬陷,辨明真伪。

在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对恶浊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从

此之后,他渐趋消极,不大过问政治,明哲保身,但

在杭州、苏州等地作地方官时,关心民生疾苦,为人

民做了不少好事,深得人民爱戴,诗人的一生,可以

说是真实、善良、正直的。

“赠君一法决狐疑 ”,起句开门见山地说要告诉

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 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可见是经验之谈。这就紧

紧吸引了读者。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诗人并不先说出这个方法

是什么,而以否定语词,排除凡伪的办法,这就使诗

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 、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很简单,要 辨别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

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自会呈现出来的。

五、六两句,又用两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从反面

来说明这个方法及其正确性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上句用的是周公事例 。据古书说:

周武王死,子成玉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 霍三叔,阴谋陷害,造作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

恐惧,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来成王悔悟,迎周公

回来 ,三叔恐惧而叛变 ,成王命周公出征,奠定东

南 ,治国有成效 。历史事实证明,他对成王一片忠

心,他的表现是真的,说他要篡位的流言是假的。下

句用的是王莽的事例。《汉书·王莽传》:“(莽)爵位 益尊 ,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 ,振施宾客,家无所

余 。安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 。„„欲令名

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后来竟独揽朝政,杀平帝, 篡位自立 。这一历史事实证明 ,他的谦恭下士是假

的,篡位才是真的。以上两句用周公、王莽两人的事

例,说明时间是对人的重要考验,不能只凭一时一事

的现象就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作篡位者,把王

莽当作谦恭下士的君子了。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全诗

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 ,真伪分清 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妄下结论,不经过时间

来考验 ,就容易被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

冤屈好人。诗的含文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分别从正 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 前者举出“ 试玉 ”、“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 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自己从中得出结论。这些

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

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味,以七

言律诗的形式,表达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

之有味。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新乐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二篇。诗前有

序说:“苦宫市也。”意思是有感于宫市而作。所谓宫 市,就是皇帝派太监到宫外集市上公开掠夺民间资财

的一种形式 。德宗之前 ,宫中用物都由专门官吏采

办。但自贞元末年起,改为由宦官直接从民间采购。

太监及其爪牙往往多至数百人,经常在市场上寻找物

色 ,看到合意的东西,就叫嚷着“宫市”,强买甚而 硬夺,以致卖主空手而归。韩愈在《顺宗实录》中曾

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这种不合理现象。

诗歌首先叙述卖炭翁的生活和外表形象,说他在

终南山砍柴烧炭为生 。因为每天烟熏火燎 ,使得他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见这是一 个多年以砍柴烧炭谋生的卖炭老人了。诗人通过对主

人公面孔、鬓发和手指的描写,既表现了主人公的职

业特点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又揭示出老人生活是多

么地艰难、辛苦。他之所以卖炭不过是为了换取身上

的衣服和口中所需的一点食粮,以求温饱。正因为如

此,一旦卖炭翁再遇到什么其他灾难,读者自然会加

倍地同情他,为他的不幸而叹惜,对灾难的制造者的

谴责也因此而更加。

然而,灾难往往会降临到这些忠厚老实、处于社

会最底层的穷苦百姓身上 。在一个冰冷刺骨的冬天, “可怜身上衣正单 ”,寒风正无情地吹着他那单薄的 衣裳 ,侵入他的肌肤 ,可是他却希望天气更寒冷一

些 。这颇有些使人奇怪,“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道 出了其中原因。本来卖炭翁衣裳单薄,天气寒冷,理

应盼望天气暖和一些,但他因为担心炭价低而宁愿天

气更寒冷一些,天气冷,他的炭才能卖出去,价钱才

能卖得高一些 ,从而他才可能有钱添置冬天的衣服。这句话表现卖炭翁的心理活动 ,极为生动传神 。幸

而天公作美,夜里突降大雪 ,而且有“一尺”之厚, 天气是足够寒冷了。因此这位老翁一大早就赶着牛车

沿着那结了冰的车道向集市赶去。他希望能卖个好价

钱,所以他来得很早,此时集市大门尚未打开,他不

得不在门外的泥水中休息一会儿。人饿了,拉车的牛

也累了,但他心里是高兴的,充满了希望,他差不多

可以如愿以偿买上冬衣了。读到这儿,也许读者会怜

悯他寒冷天气中只穿着那单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

炭因此可能卖个好价钱,也会不由替他高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卖炭翁心里盘算着怎

样才能卖个好价钱的时候 ,远处两骑人马翩翩而来, 原来是“黄衣使者白衫儿”驾到。“ 翩翩”二字本来 是用以形容英俊潇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

苦的意味,揭露了这两员太监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

嘴脸。因为是皇帝派来的 ,所以称“使者”。他们手 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 ,口称皇帝的命令 ,不由分

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

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

红纱一丈绫而已 。唐代商品交易 ,多用绢帛等丝织

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 ,宫廷购买货物 ,往

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

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

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读至此处,不由令人想起诗

人的另一首诗《宿紫阁山北村》中,描写宦官们掌握

的神策军强盗般抢劫百姓财物的野蛮行径。他们都是

为宫廷官府服务的,然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却是置平民

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

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

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

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

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

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

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

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

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其次 ,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逼真,

使人们从人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一是对人物外貌

的刻画,二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试看 ,“满面尘灰 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

活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的辛苦、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 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

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

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从而更

加拽拉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到残酷的现实对老人是多

么不公平!

诗的另一特点是不平铺直叙,运用抑扬缓急的手

法,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老人忧炭贱,愿天

寒,接着就下了一场大雪,好象天从人愿,燃亮了老

人心头的希望之光 ,使同情老人的读者也为之高兴, 感情得到了暂时舒缓。这是诗人故意制造的希望的假

象,为以后的彻底破灭作了铺垫。接着老人晓驾炭车 奔城,一路虽然很艰难,由于心中充满了希望,也就 有了力量,好象劳苦饥寒也被驱散了一大半,一口气 就赶到了目的地。“市南门外泥中歇”。他不急于一下 子把炭卖掉,要歇下来喘一口气,或许准备等会儿去 打探一下价钱。这段描写很富有戏剧性,象高潮到来 之前的短暂平静,让读者随着主人翁的休歇再来一次 心情的舒缓。接着笔锋急转直下,掠夺的宫使翩翩而 来,把悲剧推向高潮,使人触目惊心。总之,故事情节 这种跌宕起伏的波浪推进性,不仅符合事物本身的必 然发展逻辑,也体现了卖炭老人内心的律动,增强了 诗歌感情洪流的回旋冲击力量。


相关文章

  • [采莲曲]白居易唐诗鉴赏
  •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小诗采用民歌的形式,写得清新.明快.<采莲曲>:古代民歌的一种,盛行于江南一带,为采莲女所唱.一说为梁武帝所创,见< ...

  • 诗词鉴赏大全,古诗诗意大全
  • <龟虽寿>赏析 <过故人庄>的诗意 滁州西涧的诗意 约客的诗意 游子吟的译文 蕙崇<春江晓景>的译文 春晓的译文 登鹳雀楼的诗意 七步诗的诗意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意 游子吟的诗意 静夜思的诗意 宿石邑山中 ...

  • 苏轼诗词鉴赏训练
  • 苏轼诗词鉴赏训练 苏轼诗词鉴赏训练蔷薇-静语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7年高考重庆卷)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惜牡丹花(唐)白 ...

  • 第二章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第三节文学常识
  • [第二章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 ·第三节文学常识 一、考纲要求 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及典型人物形象。 二、知识结构 1.重要作家 2.重要作品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重要作家文学史上一些重要作家的字、号、所处的时代、主要文学 ...

  • 古典诗词鉴赏小论文
  • 古典诗词鉴赏小论文 --赏析<问刘十九>白居易 袁瑞琳 PB13206223 提起白居易,首先想到的大概是"老妪能解".白居易的诗作的魅力在于用通俗的语句描绘出特别的意趣,于平淡生活中寻求一点诗意. 新酿熟的 ...

  • 琵琶行说课稿
  • <琵琶行>说课稿 昔阳中学 张东东 一.说教材 1.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第一板块"诗从肺腑出"里的一篇课文. ...

  • 高考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
  • ·高考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 [测试要点] 本部分考核内容共有两个方面4条要求: 1.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题材 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和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 文学体裁知识 2.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 现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 ...

  • 古诗词鉴赏方法
  • 小升初语文古诗鉴赏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古诗欣赏的规律,遇到古诗赏析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诗歌鉴赏要求考 ...

  • 中华诗词鉴赏 春
  • 中华诗词鉴赏 春.夏.秋.冬.山.水.日.月.风.花.雨...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