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上册主题[秋天多美好]资源汇总

大班上册主题《秋天多美好》资源汇总

来源:《幼儿园课程指导》

因我们“幼儿园课程指导资源群”共享文件的空间有限,但课程资源是无限的……抱歉无法一一上传至群共享,但有更多更新的内容都会发到我们的“《幼儿园课程指导》资源网”上,按住ctrl并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主题说明

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秋天到了,周围环境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这给孩子们提供了观察探索的机会和平台。“多彩的秋天”强调教师与幼儿一起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认识秋天、了解秋天的主要特征,欣赏秋天的美,初步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热爱自然,热爱动植物的情感。

秋天,是万物生长成熟的季节。到处瓜果飘香,红的石榴、黄的橘子、紫的葡萄、金黄的柿子···散落在秋天的山林、果园,吸引着孩子们去品尝。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沉甸甸的稻穗在农田里压弯了腰,等着农民伯伯去收割;滚圆的番薯在地里等着人们去挖掘。秋天,是多彩的季节。树叶们不约而同地换上了彩色的装束,微微泛黄的柳条、红红的枫叶、黄黄的银杏,装点着秋天的大地。 我们吃的米饭、玉米、番薯都是长在哪儿的?是长在地面上的?还是埋在地面下的?或者是藏在其他地方的?到地里去看一看、摘一摘、挖一挖,把它们带回幼儿园数一数、煮一煮、尝一尝,品尝秋天带给我们丰收的喜悦。通过寻找丰收的图画、唱响丰收的歌,体验丰收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同时感知粮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既来之不易。身边都有些什么瓜?瓜里面都是什么样的?那种瓜最长?瓜是怎样长大的?让我们仔细地看一看、量一量、称一称、、比一比,探索瓜的异同,找出瓜果梨的秘密吧!当然还可以根据各种瓜果的形状来做出各种不同的创意玩具,体验创造的乐趣。秋天为什么有些属落叶,有些树不落叶?“我们的树朋友”。引发幼儿主动参与观察、猜想、验证的科学探索活动,帮助幼儿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建构属于自己的鲜活的关于树的新经验。

●环境创设 (按住ctrl并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1.创设主题墙,例如上面画一只大大的眼睛,“眼睛”内有各种自己发现秋天的事物。

2.幼儿收集到的马路上、家里、大自然里的表现秋天的事物,设立“秋天”专栏。

3.提供花卉、粮食等,丰富自然角内容,供幼儿观察。

4.布置班级的活动区域,增添活动材料,丰富幼儿游戏内容。

5.让幼儿充分参与班级的布置活动,鼓励幼儿讨论、制作,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附:环境创设参考照片

●家园共育

1.天气渐凉,请家长及时给幼儿添加衣服,以防感冒。

2.请家长带幼儿外出游玩或者在来幼儿园的路上,提醒幼儿观察周围树木的变化,

判断哪些是常绿树,那些是落叶树,让幼儿将所学知识能应用到生活中。

3. 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出亲密接触秋天,如果有可能最好能够直接到田野中探索与发现秋天的秘密。请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类树叶,以及秋天的图片。

4. 协助孩子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将秋天的痕迹(如树叶、瓜果、粮食等)带进活动室。

5.家长带幼儿参观农贸市场,观察和购买秋季的果实多注意引导告诉幼儿秋季的变化和特征。

6.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制定秋游计划,并去秋游,观察秋天带来的变化,感受秋天的美,体验外出游玩的乐趣,学会按计划做事。

7.设立“家长园地”专栏,介绍本主题的活动内容、目标及配合事项等。

●第一小主题 我们吃的粮食

●主题目标

1.了解粮食的种类、果实生长的不同部位,种植粮食的基本过程以及粮食与人类的关系,知道秋天是收货的季节。

2、了解农民伯伯种粮的辛苦,体验劳动和收货的快乐,懂得爱惜粮食。

3、欣赏表现秋天的艺术作品,感受作品在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特点,学习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

●部分活动方案及反思(附执教老师的教学反思和建议,希望能帮助到老师们在组织活动时有所参考,根据周边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创造性的实施教学)

附相关资源(按住ctrl并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语言、科学:《熊和兔子的故事》(一)

活动目标:

1、能初步听懂故事,感受故事的幽默与诙谐,理解"贫困、富裕、勤劳、懒惰"的词义。

2、知道农作物的果实长在不同的部位。

重点难点:

听懂故事,理解"贫困、富裕、勤劳、懒惰"的词义。。

知道农作物的果实长在不同的部位。

活动准备:

幼儿经验准备:幼儿对"贫困、富裕、勤劳、懒惰"几组词的词义有所理解。 材料准备:《小朋友的书·秋天多美好》;磁带及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播放故事《熊和兔子的故事》,了解故事大概内容。

1.幼儿完整听一遍故事。

2.提问:这个故事是讲谁的故事?熊是一只怎样的熊?兔子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

二、结合《小朋友的书·秋天多美好》第1-3页"熊和兔子的故事",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理解兔子一家向大熊借地耕种的原因及大熊的第一次选择。教师讲述故事第一部分至"大熊,就这样,说定了"。

提问:为什么小兔一家要向大熊借地耕种?(学词"贫困")大熊是个怎样的人?(学词"懒惰")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大熊的生活状况和兔子这个人呢?(学词"富裕",知道"富裕"与"贫困"是反义词;学词"勤劳",知道"勤劳"与"懒惰"是反义词)兔子想到什么方法度过贫困的生活?大熊第一次选择农作物哪个部位?

2.幼儿看《小朋友的书·秋天多美好》第1页,教师提问:大熊怎么了?为什么?(帮助幼儿理解上面收获了什么,下面收获了什么,哪部分更有食用价值)第二次大熊要选择农作物的哪个部位?你觉得他会得到上面呢?

3.幼儿看《小朋友的书·秋天多美好》第2页,教师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次兔子种植了什么?(帮助幼儿理解这里的农作物哪部分更有食用价值)你猜第三次大熊会选什么呢?这次会如愿以偿吗?为什么?

4.幼儿看《小朋友的书·秋天多美好》第3页,教师提问:你看懂画面了吗?结果怎样?

5.理解自己劳动收获幸福的道理。教师讲述故事最后部分,提问:大熊变得怎样了?它和兔子一家最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学词"幸福")

三、师幼讨论,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1.大熊一共选择了三次,第一次选择了什么?第二次选择了什么?第三次选择了什么?

2.第一次选择大熊拿到收成了吗?为什么?你还知道哪些食物的果实是长在地下面的?

3.第二次选择大熊拿到收成了吗?为什么?你还知道哪些食物的果实是长在地上面的?

4.第三次选择大熊又怎样了?为什么?

四、完整欣赏故事。

提问:你喜欢熊还是兔子,为什么?听了故事,你还有什么想法? 活动反思:

这是一个非常长又非常好听的故事活动。故事中有两个主要角色,一个是占领了大量田地却不肯耕种的懒惰的大熊,一个是没有田地可耕种却很勤劳的兔爸爸,兔爸爸为了改善生活状况,向熊借地,并与熊达成三次协议,熊三次不同的回答得到却是一样的结果。最后,在兔爸爸的良苦用心下,熊决定自己耕种,最终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开展这个活动我本来想达到的目标是:1.初步听懂故事,感受故事的幽默与诙谐,理解“贫困、富裕、勤劳、懒惰”的词义。2.知道农作物的果实长在不同的部位。于是我依据活动目标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第一环节是以谈话的方式导入,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1.今天我们班里请来了两位客人,你们看是谁呀?(熊和兔子)2.你从平时的观察觉得熊会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兔子又会是怎样的小动物?它们之间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第二环节是结合图片,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1.教师讲述故事一直到大熊的第一次选择农作物结束,提问:为什么小兔一家要向大熊借地耕种?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大熊的生活状况和兔子这个人呢?大熊第一次选择的农作物是哪个部位?你觉得它会得到什么?教师简单小结。2.教师接着讲述一直到大熊选第二次农作物结束,提问:第二次大熊选择要农作物的哪个部位?你觉得它会得到什么呢?这次小兔子种植了什么农作物?都长在什么部位?教师简单小结。

3. 教师接着讲述一直到大熊选第三次农作物结束,提问:第三次大熊会选哪个部位?它会如愿以偿吗?教师简单小结。4.接着讲述到结束,提问:大熊变得怎样了?它和兔子一家的生活最后怎样了?教师简单小结。第三环节是完整欣赏故事。提问:你喜欢熊还是兔子,为什么?第四环节是活动延伸。请幼儿继续调查还有哪些农作物是食用地面上的部分的,哪些农作物是食用地面下的部分的,哪些农作物是食用中间部分的,请幼儿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在活动区里,并不断补充。当我走进活动室,进行实际教学过程时,我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现象:1. 故事幽默、诙谐,将农作物的多样性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中,同时激发了幼儿探索粮食生长秘密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体会粮食来之不易。2.我发现幼儿特别爱憎分明,讨厌大熊,喜欢兔子,但是他们又是纯真善良的,当大熊改过自新时,幼儿又马上原谅了它。我还从孩子们的回答中,观察到了学习中的这种现象:孩子们喜欢跟风,好模仿,没有自己主见,别人回答什么不管对错他也会跟着学。我觉得我原来的设计可以做这样的调整:1. 我应该在完整欣赏前,先提问,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这样我想效果会更好。2.提问还应该再精炼些,每段故事欣赏完还应该进行一个简单的小结等。

语言、科学:《熊和兔子的故事》(二)

活动目标:

1.学习完整、连贯地讲述故事。

2.学习有表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秋天多美好》《小朋友的书•美工》大熊和兔子头部简笔画;剪成白云朵的白纸若干;统计表;笔。

活动过程:

(一)学习复述故事

1. 翻阅《小朋友的书•秋天多美好》第1-3页“熊和兔子的故事”,回顾题目。幼儿讲出故事题目(将熊和句子的笔画巾在黑板左右两边)

2. 回顾内容。请个别幼儿看图概括地讲出每张画面的内容。(引导幼儿说出故事上的关键词,如:贫困、勤劳、富裕、懒惰、幸福、上面、中间、下面等)

(二)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1.出示语言插入符号,请幼儿讲讲它所代表的意思。

2.老师扮演大熊的角色,幼儿扮演兔子的角色。师幼进行对话练习,可重复几次。(引导幼儿思考此时的心情如何,边将心情用符号绘画在白云朵上,贴在相应的熊和兔子下面)

(三)表演故事

1.师幼合作复述故事一遍。教师连贯、完整地讲述故事的叙述部分,对话部分由幼儿分组扮演角色朗诵,可重复几次。

2.幼儿分组复述故事,可把幼儿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扮演和兔子,一直尝试进行故事复述,复述几次后角色互相交换。

(四)延伸

1.指导幼儿完成《小朋友的书•美工》16~17页“大熊和兔子”的手工制作。

2.鼓励幼儿利用手工制作品完整表演故事。

科学:《磨米粉》

活动目标:

1、获得关于米变成粉的相关经验。尝试用各种器具将米磨成粉。

2、认识生活中的米制品。

活动准备:

1、《小朋友的书。秋天多美好》。

2、木板盖、小捣臼、小石磨、小筛子若干;毛巾、干净的盘子;大米。 活动过程:

1、师幼谈话,引出问题。

我们每餐吃的主食有哪些?(米饭和馒头)

米饭是用什么做成的?(米)

米除了能做米饭,还能做什么呢?

2、认识米制品。

(1)幼儿看《小朋友的书。秋天多美好》第七页“米制品”,了解米制品。提问:这些好吃的食物你都吃过吗?你们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制成的吗?

(2)有的米制品能发现米粒,有的已经看不见米粒了,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尝试一下。

3、加工米粉。

(1)教师介绍工具并示范使用方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工具,请你看一看,认识吗?会用吗?

(2)幼儿分成三组自主操作。(一组用木板盖,将米放在盘子里,用木板盖碾压;一组用小捣臼,将米放入臼内,用棍子捣;一组用小石磨,将米放在磨盘上,转动磨盘)

(3)幼儿交换使用工具,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

在操作过程中引发幼儿思考,哪一种工具比较好用?你是怎么磨出米粉的?

4、交流。

请幼儿将自己磨好的米粉倒到平底托盘中,便于大家观察:你用什么工具磨的?你是怎么磨得?(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述,也可以用语言配合身体动作来表达磨粉的过程)

附:大班科学《磨米粉》PPT(1)

大班科学《磨米粉》PPT(2)

健康:《运粮忙》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合适的方法搬运物品走过障碍物,发展平衡及快速奔跑能力。

2.与同伴合作搬运粮食,提高身体的负重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经验准备:玩过接力赛的游戏,有合作的经验。

材料准备"粮食"若干、场地准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今天农民伯伯邀请我们小朋友帮忙运粮食,你们愿意吗?

2.幼儿听口令做准备动作,运动身体。

二、探索搬运的方法

1.自由探索运粮方法。

看见粮袋了吗?怎么运呢?(此环节中,让幼儿各自充分自由地玩一玩,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各种运粮方法:背、扛、挑、顶、拎等。

2.交流运粮方法。

教师有意识地选择幼儿中出现的几种搬运方法,引导幼儿学一学。如果需要调整幼儿的活动强度,可请幼儿坐在谷袋上休息一会儿。

3.幼儿尝试两两合作运粮食。

三、接力运粮食比赛

1.第一次搬运。

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去搬运稻田里数量相同的"粮食"。

比赛规则:把粮食晕倒晒谷场上,要趟过小河,绕过树林,每组的运法自定,但必须以接力赛的形式。最后比一比,哪一组先搬完。

2.第二次搬运,两两合作接力赛。

四、结束活动做放松动作,整理场地。

活动反思:

本节课以鼓励幼儿尝试各种运粮方法为主,并结合幼儿所探索的方法来进行更近并组织成游戏,既体现幼儿自主学习的理念,又锻炼了幼儿的感知能力、协作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美术:《拾穗者》

活动来源:

本活动来自主题《我们吃的粮食》,艺术活动《拾穗者》。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农事活动,而《拾穗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时代、乡土气息。作品的本身饱含着对憨厚淳朴、勤劳善良的劳动者的敬重和对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同情。开展此艺术活动目的是带领幼儿欣赏米勒的油画(画面的内容:金色的阳光照在广阔的田野上,洒在前面三位妇女的身上,她们正低头弯腰捡落在田里剩余麦穗的情景;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感受收获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 活动目标:

1.欣赏米勒的《拾穗者》,理解画面内容,感受画面凝重的色彩和人物的动态。

2.尝试创作不同人物的劳动动态。

(三)活动准备

1.挂图19号;《小朋友的书·美工》。

2.带领幼儿到田野中参与拾穗活动,观察农民劳动的情景。

3.农民在田里劳动的录像或照片。

活动过程:

1.整体感知欣赏作品。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内容。

你在画面中看到了什么?这是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画面中的人是谁?在干什么?

你还看到了什么?远处的人在干什么?

(2)教师介绍名画:这是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他画了很多有关农民生活的作品。这幅《拾穗者》是一幅关于秋收的画。在画面的远处,收割者正在把丰

收的粮食装运上车。金色的阳光照在广阔的田野上,洒在前面三位妇女的身上,她们正低头弯腰捡拾遗留在田里的麦穗。

2.细部感知,进一步理解作品色彩和动态的表现手法。

(1)感知色彩的浓重:画面中有什么颜色?给你什么感觉?

(2)感知人物的动态:看看画面上的三位妇女在干什么?她们的动作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观察她们的表情、衣服、动作)

(3)看完整幅画,你感觉怎么样?

(4)小结:画家用浓郁的色彩既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象,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三位妇女弯腰拾穗辛勤劳动的样子。

3.幼儿创作。

(1)你看到过农民伯伯在田里劳动的情景吗?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劳动辛苦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幼儿在《小朋友的书·美工》第13页“拾穗者”上绘画。

欣赏完米勒爷爷的画,我们也来画画自己在田间劳动的样子。

启发造型:请你来试做。拾穗的时候,人的姿势是怎样的,重点观察身体 动作和拿穗的手的位置及捡到穗时的表情等。

画完了小朋友在田间劳动,再想想后面可以配什么画面来表示丰收的田野呢? 设计意图与实施要点:

第一环节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让幼儿有目的地去观察其中的细节。 随着问题的逐步提出,幼儿对画面的观察也会更加细腻。通过问题的回答,也让幼儿加深对画面的印象。

教师介绍名画,拓展幼儿知识面,让幼儿更清楚画面内容,知道这是一位外国画家的作品,初步感受作者在画面上所表达的意思。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引导幼儿从色彩、人物动态等感知画面的细部,从而鼓励幼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画面的整体感觉。不仅能够发散幼儿的思维,还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

教师小结,突出人们辛勤劳动的样子,为接下来幼儿创作活动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幼儿创作。

创作之前先引导幼儿认真观察画面,目的是为了加深幼儿对画面的理解与印象。

请幼儿来示范动作可以更生动形象地展示拾穗的动作,教师也可在此时借机再向幼儿介绍拾穗的动作以及拾穗的表情。

最后再引导幼儿给画面配上背景,要求幼儿可以发挥想象但是要与丰收的景象相匹配。

科学:《数玉米》

活动目标:

1.感知玉米种子的环形排列方式,学习用合适的方法做标识并记录正确计数。

2.学习分析记录结果,发现玉米排列是双数的规律。感受大自然中数量有序出现的神奇现象。

活动准备:

玉米小段若干、大头针、橡皮泥、笔、牙签等辅助物若干

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1.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数玉米。

出示玉米,观察玉米种子是怎样排列的。“请小朋友帮助老师来数一数,玉米有几列?”

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数玉米列数并记录结果。

交流:“玉米有几列?你是怎么数的?请把你用的方法告诉大家。”

(玉米的种子的排列是封闭的环状,数玉米列数的关键是弄清数数的起点和终点,以防重复数数。交流中要及时肯定幼儿标识起点的各种方法,以备其他幼儿学习。) 请幼儿用新讨论的方法(标识起点的方法)再数一次玉米,验证之前自己有没有数错。若有数错,修改记录结果。

2.给幼儿提供新的玉米段,再次数玉米的列数,并记录结果。

幼儿数玉米。

交流:你们数一数有几列?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关注幼儿数时有没有找准起点。有没有数错、有什么方法来数。引导幼儿关注记录结果,发现每排玉米种子粒数都是一样或相近的,如16粒、18粒、20粒等)

3.对玉米的记录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玉米种子每排数量是双数的规律。 把每个幼儿的记录结果汇总到大记录纸上。

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提问:看了大记录表,你们有没有发现小秘密?(每排玉米中的数量都是双数的)

再次数第三段玉米,验证发现玉米种子双数排列的规律。

活动反思:

一、 选材新颖,抓住幼儿兴趣点,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

此数学活动结合季节和生活,扩充孩子的生活经验。而徐老师就是从小朋友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幼儿常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知道玉米是幼儿很熟悉的,但是对于颗粒排列的特点并不了解,为此设计了此活动,通过自由探索、同伴互助、总结经验等方法,帮助孩子获得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让幼儿感知玉米种子的环形排列方式,并能用合适的方法做标识并记录正确计数从而发现玉米排列的规律。既激发了幼儿解决困难的信心,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

在第二环节中,教师出示玉米,提供每位幼儿一人一段玉米,让幼儿观察玉米种子是怎样排列的,并让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数玉米列数并记录结果。 在第三环节中,教师再次给幼儿提供新的玉米段,再次数玉米的列数,并记录结果。

《纲要》中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这些材料应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能激发幼儿接近材料,能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它们;使幼儿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发现。”徐老师为孩子准备了以下操作材料:玉米小段若干、大头针、橡皮泥、发夹、笔、牙签等辅助物若干、记录表、笔。 让孩子大胆的尝试数玉米,并感知玉米的基本排列形式。而其中的表格的记录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验证了幼儿的探索的结果,更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一种复习。

三、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本次活动中,徐老师将活动目标设为以下两点

1、感知玉米种子的环形排列方式,学习用合适的方法做标识并记录正确计数。

2、学习分析记录结果,发现玉米排列是双数的规律,感受大自然中数量有序出

现的神奇效果。

活动的过程应该是为目标而服务,为了更好的去完成预设的目标,在本次活动中,老师将目标贯穿在活动的过程中,重难点目标在活动中体现较明显,多次有递进性的操作,让幼儿掌握了数玉米的方法,并根据幼儿的记录,发现玉米排列的规律。

四、环节比较清晰,具有递进性

活动中,教师首先让幼儿自己的方法来数玉米列数并记录记录,然后请幼儿用讨论出来的方法进行数玉米列数并记录方法,最后再提供新的玉米段进行数数并记录发现规律。《纲要》指出,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知识经验的主动构造者。整个活动,体现了以孩子为主,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生关系。大多数孩子都能主动去学,达到了《纲要》中指出的“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建议:

由于个体差异,有个别幼儿能力弱、动作慢,与集体活动不太合拍。教师可以多注重一下幼儿的个体差异。

艺术:《玉米宝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线条画玉米,初步体验线描画的表现特点。

2.发展细致的观察能力及初步构图造型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范画、玉米棒、白纸、若干、记号笔。

尝试用线条画玉米,初步体验线描画的表现特点。

发展细致的观察能力及初步构图造型能力。

活动过程:

一、欣赏《小朋友的书·美工》第14页“玉米”线描画的范画,了解线描画的特点,激发幼儿画线描画的兴趣。

1.师:看看这几幅画,跟我们以前的画有什么不一样?(启发幼儿看作品的表现方式及细节刻画,发现线描画的特点)

2.小结:线描画是黑白的,用线条来表现看到的物体,这个线好像在散步一样,跟着要画的物体形状轮廓走。

二、通过画石头,把握线描画的基本方法。

1.教师出示一块边缘不规则的石头,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作画,然后与教师用线描画的方法作画,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两幅画的异同。

2.小结:线描画必须先找准起点,跟着物体外形的变化画线,先画外轮廓线,再画细部。

3.用手指书空的方法练习线描画线条的走势,体验画线像散步一样有趣。

三、运用经验,学习画玉米宝宝。

1.每桌提供玉米棒(带包衣与须)一支,启发造型。

师:“今天我们要给玉米宝宝画个像,从哪儿开始画呢?”

启发幼儿观察玉米外形,引导幼儿画时从蒂部开始,先画轮廓,再看看里面有什么?有几列?每列有多少玉米宝宝,它们是怎么样排队的?请你仔细看了再画。

2.幼儿尝试用记号笔画玉米,教师指导要点,即时评价,启发其他幼儿。 画画时要防止幼儿看一眼,画一笔,一顿一顿地画,要求看好整体外形,画时线

条流畅。幼儿第一次画,教师尽量多鼓励。

四、展示作品,相互交流。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让幼儿有知道了画的其中一种种类——线描画。从而让幼儿知道线描画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较为认真。带从中我也了一些问题。一,幼儿在画先描画:玉米,的过程中,对玉米的勾线轮廓上比较小。导致整个画面,不够充实。二,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对设计的摆放上,只是集中在一个地方。所以画面看上去比较拥挤。

语言:《金色的玉米棒》

教材分析:

这个故事中表面上看来小兔子不肯把玉米棒借给朋友是不对的,其重点就是要让幼儿理解小兔不借玉米棒的原因,这也是活动的难点。

活动目标:

1、乐意猜想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通过排图,感受故事中语词的变化,学习完整讲述故事。

活动重点:

乐意猜想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难点:

通过排图,感受故事中语词的变化,学习完整讲述故事。

难点形成原因:

因为排图的形式幼儿接触很少,他们在对故事没有很了解的基础上,容易把图的前后位置搞混,特别是种地上、地下、和中间部分。而且这个故事有点长,让幼儿完整讲述故事对部分幼儿来说,不容易完整表述。

难点解决策略:

通过幼儿的排图操作,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及基本的发展脉络。排图之后教师的讲述,加深幼儿对故事

发展的了解。加深了印象。

活动准备:

挂图20号;《小朋友的书.秋天多美好》;《小朋友的书.美工》;故事录音。 活动过程:

一、在猜猜、想想、听听中,初步感知理解故事情节。

1、教师讲述第一段故事至“它送给小刺猬两个红萝卜”。

2、讲述第二段故事至“大家过了一个快快乐乐的冬天。”

3、讲述故事最后一句。

二、幼儿排图,感受故事中不同段落语词的变化。

1、布置排图任务。

2、教师讲述从“冬天”到“它送给小刺猬两个红萝卜”,幼儿欣赏并排图。幼儿感受故事中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冬天。

3、再次听故事自我纠正排图顺序。

三、出示挂图,完整欣赏故事,分析感知小兔子的形象。

四、故事表演。

活动反思:

故事《金色的玉米棒》最主要的教育价值在与领会小兔子不借玉米棒的用意,

懂得种子的重要性。作品的学习一开始采用分段欣赏的形式,让幼儿猜想小兔不借玉米棒的原因,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理解故事的核心价值。又通过小组合作排图操作,让幼儿完整掌握故事的情节发展。故事的篇幅虽然较长,但通过分段讲述猜想故事情节、完整欣赏、小组排图讲述等环节,幼儿基本掌握了故事的情节,并能较完整地讲述故事内容。故事的主要目标有三点:1,乐意猜想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2,通过排图,感受故事中词语的变化,学习完整讲述故事。3,领会小兔子不借玉米棒的用意,懂得留种子的重要性。我把整个活动分三个环节进行,比较完整、重构、增加延伸拓展环节,在语言区投放相应的头饰供幼儿故事表演。

在进行本次的语言活动的时候,我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现象,小朋友们对于我所讲述的故事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整个故事一共分为三大段,我采取的方法是讲一段故事,提一些问题,以此来加深小朋友们的记忆。因为这个故事重复的地方还是比较多的,内容包括格式、语言也是比较相接近的,所以,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小朋友们都能很快的来解决。但是,在而后的排图工作,我先让小朋友进行回忆故事内容,并将四幅大图进行了排序工作。我请了一位小朋友上来将挂图进行了排序,他的动作很快,一会儿就把图给排好了,之后,我又让他讲述了一下这样排图的理由,他也全都讲出来了,小朋友们也都为他讲述的进行了鼓励。而后,在个人的操作活动中,大多数小朋友都能把图片给排出来,但是还是有个别接受能力较差的小朋友没有排出来。所以我感觉在小朋友进行个人操作活动之前,我应该先讲述一下怎么排图,这样能让小朋友有个大概的了解过程,不至于把本身就存在个别差异的小朋友的差距拉得更大。

科学:《认识序数》

教材分析:

“序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但大班幼儿对序数还比较陌生。此教材插入了一个简短的故事《猴子吃桃子》,让幼儿通过故事情节在数桃子的过程中明白了序数就是表示物体排在第几。教材还结合我们的家庭地址,准确地告诉大家门牌号码。又通过大量的图片让幼儿看懂了序数在生活中各个地方的应用(如电影院、运动会中、汽车飞机轮船的座位,以及我们自己在班级中的座位都用得了序数)此教材结合科学的道理使幼儿能认识并准确地运用“序数”。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提高幼儿的判断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动物小猴、小猫、小熊图片各一张。桃子图片12张。

2、运动会跑道图片、电影院、飞机、火车等座位的图片。

3、一幢房子的图片、提前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

4、《小朋友的书.数学》第17页“值日生”。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从前有一只小猴下山去玩,玩了很久感觉肚子饿了,就到处找东西吃,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一棵大大的桃树,树上结了好多的桃子。小猴马上爬上树去摘桃子吃,吃了一个又一个。当它吃到第八个桃子时终于吃饱了。(小猴吃一

个老师从树上拿下一个贴在树下一排排)最后小猴说:“早知道我就吃第八个就饱啦”。请小朋友思考后举手回答:小猴只吃第八个桃子会不会饱?经过讨论后有的幼儿说会饱。但大部分幼儿说 不会饱。老师小结:第八个桃子只表示小猴吃的桃子是排在第八,并不是代表小猴吃了八个桃子。8和第8是不一样的意思。我们把排在第几第几的数叫做“序数”。那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用到序数呢?

(二)、出示一幢房子,让幼儿认认有几个单元有几层楼。(老师先把小猫和小熊的图片分别贴在101和302)现在有一只小猫想到小熊家去玩,可不知道小熊住在几零几。请大家帮它找出小熊的准确位置。然后示范数楼层的方法,强调要从左往右数101、102、103.数完第一层楼数第二层„„老师小结:序数可以准确地表示我们住的地址,但是一定要注意数的方法。分别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家庭住址。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有用,还有那些地方用到过序数呢/?请看图片:

(三)、逐个出示运动会跑道图片、电影院、飞机、火车等座位的图片。分别向幼儿讲解序数在这些地方的运用。

(四)、请幼儿打开《小朋友的书.数学》第17页《值日生》。老师讲清题目的要求:每个班(每一列)有几个小朋友没来,请把他的序号写在上面的空格里。幼儿自由操作,强调要一列一列的去仔细观察,每一个班的看清楚,做个认真负责任的值日生。

老师巡回指导,最后评价幼儿的作业。

五、总结:序数就是表示物体排在第几,在我们的周围经常会遇到,大家以后要会正确地运用序数,准确而又迅速的找到我们想要的物体的位置。序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便捷。所以我们今后要多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寻找还有什么是可以用序数来表示的。

活动反思:

本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认识1-10 的序数,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和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考虑到序列是多样的,序列的方向不是固定的,教学中,我进行一些序数变化方式,如:

1.辨认排列形式不同的“序列”如:横直排的,纵向排的,

2.从不同的方向确认序数,如:从左到右是第几?从右到左是第几?从上到下上第几?从下到上是第几?

3.确认同种类物体的序列,哪个物体排第几?

4.在变化的情景中确认序数,如确定了序列中物体的序数后,变换序列中的物体,再认一认变换后的物体排第几?这样做既有利于形成序数的概念,也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整个活动,幼儿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与他们共同参与,起到了导向辅助的作用。

●第二小主题 各种各样的瓜

●主题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方法发现瓜的异同,了解瓜的生长过程,产生观察、探究的兴趣。

2、大胆表述自己喜欢吃的瓜,初步了解瓜的各种吃法和营养价值。

3、尝试利用各种瓜进行创意制作活动。

●部分活动方案及反思(附执教老师的教学反思和建议,希望能帮助到老师们在组织活动时有所参考,根据周边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创造性的实施教学)

附相关资源(按住ctrl并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科学、语言 :《瓜的一家 》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瓜,知道瓜是由柄、蒂、皮、肉、瓤、籽组成。

2、通过观察比较、品尝等活动,了解瓜的不同外形特征及不同口味与吃法。 活动准备:

1、《小朋友的书·秋天多美好》

2、南瓜、冬瓜、黄瓜、木瓜、丝瓜、苦瓜、香瓜、哈密瓜等实物或图片若干(最好是实物)。

3、贴有“菜场”和“水果店“塑料筐各一只。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瓜。

(1)瓜的一家有许多成员,请大家先说说自己知道或吃过哪些瓜?(随着幼儿的回答教师逐一出示实物或图片)

(2)说说这是什么瓜?

(3)结合《小朋友的书·秋天多美好》第12~13页“瓜的一家”上的图片,请幼儿认一认、说一说。

2、比较瓜的异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大胆表述。

(1)出示南瓜、冬瓜、黄瓜、丝瓜、香瓜、哈密瓜,观察比较外形特征。

提问:看一看,这些瓜的形状有什么不一样?颜色有什么不一样?

摸一摸,这些瓜的皮是怎样的?(冬瓜,滑滑的,表面有层细毛;南瓜,很粗糙,感觉有一个个小坑;丝瓜,有点粗糙,有明显的纹路;黄瓜,粗糙的,有小刺,小刺掉了以后有颗粒;哈密瓜,有点粗糙,有纹路)

(2)你在这些瓜身上还看到什么?(柄、蒂)柄、蒂有什么不一样?

(3)切开瓜,观察并比较瓜的内部特征。

提问:看看,瓜的里面有什么?瓜肉的颜色有什么不一样?摸摸看有什么不样的感觉?闻一闻,有什么不同的气味?舌头舔一舔,有什么不同的味道?找出这些瓜的瓜瓤,看看、摸摸有什么不一样?

找出这些瓜的瓜籽,比一比这些瓜籽的颜色、大小、形状有什么不一样?你吃过哪些瓜籽?味道怎么样?

(4)小结瓜的特征:这些瓜虽然不一样。但是都有柄、蒂、皮、肉、瓤、籽。

3、谈谈瓜的吃法。

你知道这些瓜的吃法吗?你们家是怎么吃的?(生吃、炒了吃、煮着吃、腌着吃、榨汁吃等)

4、游戏“送瓜”

(1)幼儿分组将桌上的蔬菜和水果的实物(或卡片)分成两堆,将属于蔬菜的瓜送去“菜场”,将属于水果的瓜送去“水果店”。

(2)讨论送瓜过程中的问题。

(3)引出“交集”。如西红柿、黄瓜既是蔬菜又可以当水果。

附:《瓜的一家》PPT

语言:《种瓜(一)》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品的趣味性,学会朗诵诗歌。

2.说出香瓜和黄瓜的外形特征,了解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常见粮食的外形特征。

2.小朋友书、胖奶奶和瘦爷爷指偶各一;磁带及录音机、实物香瓜黄瓜各一。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分别用左右手手指操纵胖奶奶和瘦爷爷指偶,通过情景对话引出故事。 胖奶奶:嘿!我是胖奶奶。

瘦爷爷:嘿!我是瘦爷爷。

胖奶奶:我最爱种瓜。

瘦爷爷:我也在种瓜。

胖奶奶:我种的瓜又大又圆。

瘦爷爷:我种的瓜又细又长。

1.胖奶奶和瘦爷爷种的是什么瓜呢?他们的瓜是怎样长大的呢?请听诗歌《种瓜》。

二、教师完整朗诵诗歌一遍,幼儿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1.教师朗诵诗歌一遍,幼儿倾听。

2.请幼儿说说胖奶奶和瘦爷爷种的各是什么瓜。

3.出示实物香瓜和黄瓜,请幼儿观察后说说香瓜和黄瓜的外形特征有什么地方

不一样。(可以从外形、色彩等方面比较)

三、教师朗诵诗歌第二遍,边讲边提问并在黑板上用简单的图示表示香瓜和黄瓜的生长过程。1.胖奶奶拿了一粒瓜子,把它种在泥土里。(泥土里)

瘦爷爷也拿了一粒瓜子,把它种在泥土里。

2.胖奶奶的瓜子发了芽。瘦爷爷的瓜子呢?(发了芽)

3.胖奶奶种的瓜藤儿在地上爬。(地上爬)

瘦爷爷种的瓜藤儿网哪里爬?(天上爬)

4.胖奶奶种的瓜开了花。瘦爷爷种的瓜也开了花。

5.胖奶奶种的瓜,花儿谢了结了小瓜。瘦爷爷种的瓜,花儿谢了也结了小瓜。

6.长呀长呀,哇,胖奶奶种的瓜和胖奶奶一样,又胖又圆,那是什么瓜?(香瓜) 长呀长呀,嗨,瘦爷爷种的瓜和瘦爷爷一样,又细又长,那是什么瓜呀?(黄瓜)

7.提问:香瓜和黄瓜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四、使用《小朋友的书·秋天多美好》第14—15页上模仿添画香瓜、黄瓜。

1.添画香瓜和黄瓜。

2.对照14—15页的画面进行对照朗诵。

附:《种瓜》PPT

科学:《哪条瓜最长》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比较瓜的长度。

2.在探索比较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基础:知道长短;对测量工具有所了解。

材料准备:绳子、尺子等测量工具、笔、纸。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幼儿对测量的兴趣。

今天我们去超市买了东西,我们看下,买了些什么呢?

二、学习测量方法,幼儿分组测量

1.交流方法,促使幼儿了解不同的比较方法。

我们要知道这些瓜中哪个最长,怎么比才能知道?

2.引导幼儿利用工具进行测量。

我们除了用比较、目测的方法外,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出示测量工具)

3.引导幼儿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4.分组测量

三、汇总数据,找出最长的瓜。

1.各组寻找出最长的瓜。

2.将每组最长的瓜进行比较,找出最长的瓜。

四、课后延伸

引导幼儿发现教室里能够用来当测量工具的物体。

活动反思:

教学中,引导幼儿说出测量的方法:用眼挂看、比较、测量,从而带出运用

工具测量的方法的教学。在这里,我们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有尺、积木、绳子等,幼儿的思维得到开发的同时,增加了游戏性。

健康:《田鼠偷瓜》

设计意图:

《田鼠偷瓜》是一个体育活动。在健康领域明确强调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并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因此,怎样让大班幼儿有兴趣地练习正面钻,并使其能够在增加动作难度的基础上巩固钻的技能,成为当前大班钻爬类体育活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各种动作的发展日趋完善,钻爬能力增强了很多,钻爬的高度、宽度和连续钻的持久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他们身体的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在屈膝钻时会手脚着地爬,身体蜷缩不充分,钻“洞”时经常会碰到障碍物的现象。为此,本次活动加入“椅子”这一媒介,通过对椅子的探索引导幼儿发现钻的方法,并加入游戏“田鼠偷瓜”,以扮演田鼠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热情参与活动,以锻炼幼儿的钻爬能力,从而有效地锻炼幼儿协调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

活动构思:

本活动重点是要练习幼儿正面屈膝钻的正确姿势。作为大班的幼儿,对钻的动作应是不陌生的。根据他们的身体发展情况,此时他们身体的各个机能已逐渐趋于完善,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内抑制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有了发展,已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还不巩固。肌肉感觉有了发展,控制能力有了加强,大、小肌肉群也发展地较好。在平时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发现有许多幼儿非常爱钻洞。虽然在动作上表现比较放松、协调、连贯和准确,但是多为手脚并用贴地爬行,或者横冲直撞不管不顾,很少去注意对身体的控制,并运用技巧爬行。所以我将本活动重点定位于:探索正面屈膝钻的动作。把难点定为:能有意识地控制身体,保持身体蜷缩状态钻过山洞。

活动目标:

1.练习正面屈膝钻的动作,提高幼儿身体的控制力。

2.体验活动的惊险与快乐。

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如何使活动生动有趣,并且吸引幼儿,活动准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材料准备:皮球若干,猫头鹰头饰一个,田鼠胸饰若干,椅子人手一把。

2、场地准备:人手一把椅子,皮球若干,皮筋若干。

3、知识经验准备:幼儿认识田鼠,对田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惯有大概的了解。幼儿已有一些钻爬动作的经验和对田鼠的了解,有助于教师迁移新的动作经验,也有利于幼儿更快地学习。教师也要熟悉如何模仿田鼠钻洞的姿势,以便更有目的地对活动进行引导,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动作。

活动设计:

在整个活动我主要设计了三个部分,包括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每个部分有若干环节。

一、开始部分

热身活动:椅子总动员

师:点头,抬头,往右转,往左转,往前伸,伸一伸,往下蹲,蹲一蹲。绕一圈,跳一跳,跳一跳。(对头部、腰部、腿部进行热身运动。)

此环节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头部、肩、腰及四肢进行了热身,充分保证幼儿将身体活动开,从而让活动变得安全顺利。

二、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主要分为四个环节:

1.椅子找朋友

幼儿两两合作将皮筋粘在椅子上围成大圈,形成不同高度的障碍线。

此环节应引导幼儿正确将椅子围成大圈,并引导幼儿将皮筋练成不同高度的障碍线。此环节中主要通过讲解与提问,引发幼儿的自主探索。

2.椅洞大探秘

1)引导幼儿探索不同高度“钻”的方法。

此环节中,教师应尽量启发鼓励自主探索钻的方法,同时关注幼儿的动作情况,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此环节中主要为幼儿的主动探索活动为主,教师间接引导。

2)幼儿集中讲述自己通过障碍的方法。

此环节重点关注幼儿的动作是否协调灵活,对钻爬这一动作是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了解幼儿的整体水平,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动作指导。

3.椅洞大冲关

1)将障碍线放置70厘米,提问:这个山洞,用哪个方法通过较好?师:刚才,这几个小朋友跟我们介绍他们穿过山洞的方法,真好!那你们觉得哪种钻的方法不容易碰到山洞的石壁呀?那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对动作进行比较对比,主动选择最优方法,即正面屈膝钻,自然地引出动作重点。

2)幼儿自由尝试钻过山洞,教师提示动作要领:身体和头都要弯下去,不要碰到山洞的石壁。

正面屈膝钻是本次体育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及时地总结及提示动作要领,可以巩固幼儿的动作经验。

3)教师逐步降低山洞的高度,直至50厘米,引导幼儿不断压低自己的身体去钻。

4)检验幼儿掌握的程度,并进行相应指导。

此时幼儿开始自由练习,教师观看幼儿动作是否到位,提醒幼儿注意钻的姿势,及时纠正做错动作的幼儿,再次给予示范。此环节我主要采用了重复练习法。

4、游戏——田鼠偷瓜

1)教师讲解玩法:请一名幼儿扮演猫头鹰,蹲在瓜地周围假装睡觉。其他幼儿扮田鼠,一边钻进瓜地抱起一个西瓜慢慢钻出去,放到仓库里。猫头鹰听到铃铛声音就醒来抓田鼠,站起来的田鼠就要被抓。蹲下来的田鼠就可以继续往外钻!被抓住的田鼠成为仓库保管员,运出果实的田鼠可以继续跑回游戏,直至果实运完。

2)请个别幼儿来尝试游戏一次。

3)集体分角色进行游戏。

游戏可以使整个体育活动变得更加有趣味,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积极热情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所以我加入了“田鼠偷瓜”这个游戏。此环节的目的旨在巩固幼儿正面屈膝钻的动作。在开始游戏前教师虽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但是

幼儿往往会记不住,所以我采用了个别幼儿先尝试,具体演示游戏方法,并及时提醒幼儿纠正错误动作,在确认大部分孩子都了解游戏方法以后,再进行集体游戏,以便游戏顺利有序地进行。当然在游戏前,还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防止碰撞,同时关注孩子们的体力状态,适当调节孩子的活动量。在此主要采用演示法,让幼儿直观地感受游戏方法,方便幼儿理解运用。

三、结束部分

整理放松运动:朋友真好。

放松你的头,揉揉揉;放松你的手臂,捏捏捏;放松你的腿,抖抖抖;放松你的腰,敲敲敲。

此环节为活动的结束部分,主要内容为整理放松运动,让幼儿放松身体和情绪。 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遵循大班幼儿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科学地制定各个环节,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通过示范法、情境创设法、游戏法等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发现并练习正面钻的动作,在此基础上,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以此来达到该次活动的最终目标。

活动反思:

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体和谐发展。它将“体”放在首位,强调了“体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体育活动:猫头鹰和田鼠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快跑、钻和躲闪,提高动作的灵敏性。锻炼小朋友躲闪、追逐,敏捷的协调性。整堂课以猫头鹰和田鼠两只幼儿喜欢的小动物贯穿:和幼儿一起讨论庄稼地里来了许多偷粮食田鼠,怎么办呢?(叫猫来吧)我解释说,在庄稼地里捉田鼠的是猫头鹰,我赶紧拿出猫头鹰的图片给孩子们看,让幼儿认识猫头鹰,再让幼儿扮演猫头鹰和田鼠进行的游戏,幼儿都很喜欢。

1、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幼儿带着愉快的情绪参加体育活动——激活幼儿的自信心。

在活动中,我和幼儿是朋友关系,让幼儿信赖老师,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得到教师的肯定更有益于幼儿产生自信心。

2、扮演角色,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当幼儿一听到要做游戏时,都兴奋不已。被请到的幼儿马上把猫头鹰的胸前贴在胸前,变成了一只只猫头鹰。被请到扮田鼠的幼儿马上戴上头饰,也变成了一只只了田鼠。

3、通过游戏,让幼儿从中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和责任感、成功感。

在游戏中,我让猫头鹰站在小椅子上,表示猫头鹰在树上,看守着场地中间的稻谷边念儿歌:田鼠田鼠真正坏,偷吃稻谷搞破坏,机智勇敢的猫头鹰,抓住田鼠大家欢。扮演田鼠的幼儿从洞里迅速跑出来,来来去去地把稻谷偷回洞里。当念到儿歌的最后一个字时,猫头鹰迅速从“树”上跳下来,去抓田鼠。田鼠则赶快逃回自己的洞里躲好,未及时进洞、被抓到的田鼠与猫头鹰互换角色,游戏继续进行。游戏时,猫头鹰都很投入,抓到了好多好多的田鼠。还出现了温馨的一幕,有一个鼠洞里住着两只田鼠,一个女生、一个男生,男的小朋友很照顾女生,一直自己出去偷粮食,让女的小朋友呆在家里,当他被猫头鹰抓住时,他也不忘把手里刚偷来的粮食抛进洞里给鼠朋友。

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遵循大班幼儿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科学地制定各个环节,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通过示范法、情境创设法、游戏法等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发现并练习正面钻的动作,在此基础上,为

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以此来达到该次活动的最终目标。孩子玩得还比较尽兴,只是自己参与的意识不够浓。规则意识仍需加强,一活跃常规就有点难把控。自己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细节方面总是考虑不周全。

整个活动,幼儿兴趣很高,注意力非常集中,活动过程中,我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带动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始终是快乐的、高兴的。

艺术:《瓜果变变变》

活动目标:

1、根据瓜的外形特征进行合理想象,并利用辅助材料进行创意造型活动。

2、发展想象力及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秋天多美好》、幼儿收集瓜果等资料,辅助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借助想象,教师手持丝瓜,引导幼儿从各个角度(横、竖、斜等)观察,想象,说说像什么?

二、结合《小朋友的书·秋天多美好》“瓜果变变变”,欣赏多幅瓜的生动造型图。

说说这是由什么瓜变成的?变成了什么?是怎么变的?这样的变法巧妙在哪里?你喜欢哪个造型?为什么?

三、幼儿自由挑选一个喜欢的瓜,与同伴互相说说像什么?可以怎么变?

四、了解、自选需要的辅助材料进行创作,教师巡回观察个别指导。

教师的指导应尽可能体现层次性,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应进行

有创意的制作,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相应的范例,请其模仿制作。

五、展示作品、分享、评价。

1、分享交流,说说自己把什么瓜变成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做的过程中碰到过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说说别人的作品变得巧妙地地方在哪里?

活动反思:

随着“秋天多美好”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瓜果变变变“的制作活动把主题推向了高潮。活动中孩子们创意无限,一个个普通的瓜果在孩子们的巧手下神奇的变成了娃娃、鳄鱼、汽车……等。一件件艺术品栩栩如生、惹人喜爱。孩子们在活动中再一次获得了与瓜果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初步尝试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法,并且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科学:《瓜果超市》

设计意图:

每个孩子都有过许多如帮妈妈分东西的分类经验,我通过模拟生活中的事情,既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又能丰富生活经验。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数学《瓜果超市》要求学习7以内数的组成,学习用数字记录操作结果。如:7可以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

活动目标:

1、学习确定瓜果的价格,并制作价格标签。

2、学习7以内的组成,学习用数字记录操作的结果。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数学》、已参观过水果店,菜场、超市,各种瓜的图片若干、价格标签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共同布置“瓜果超市”,把同类商品放在一起。

2、集体商议瓜果价格。

出示大记录表,幼儿共同商议瓜果的价格后,教师把数字填在大记录表的价格栏中,幼儿也在自己的小记录表上填上相应的数字。

3、给每种瓜果制作价格标签。

4、参观“瓜果超市”并购物。

A、教师带领参观瓜果超市,引导幼儿观察瓜果上的价格标签。

B、游戏“买卖瓜果”。

C、分享交流,共同讨论用7元钱买瓜果有几种买法。引导幼儿找7的组成规律。 D教师将幼儿记录的结果有规律的摆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纳。

5、学习用数字来记录7的组成与分解。

活动反思:

《瓜果超市》是模仿水果超市让孩子们进行自由、合理购物的一个开放式活动。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自由购物的机会不多,但经常陪同家长一同购物,有点购物经验,活动就让他们将所见所闻运用于实践购物,在模拟式游戏中学习并得到经验上的提升。

商议价格是活动的重点,孩子们的金钱概念不等同于成人,所以在价格的确定上我不指定水果本身的价值体现,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价格,体现游戏的自由化。

布置水果超市我也请孩子们帮忙,根据自己在超市中的所见模拟布置环境,在这个活动中他们的积极性很高,乐意参与布置。接下来就是购物环节,它是一个快乐环节,是让孩子购物、学习记录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突破。购物中,我发给每位孩子7元的代币券,可以根据水果的价格自由购物,但是总价刚好是7元。

活动中,孩子们的个别差异比较明显,用7元代币券有的能选择4种不同水果,说明他们对7的组成已经运用自如,但是有些孩子却只会单独选一种水果进行相加,这方面还有待提高,也可以家园合作,让家长在平时多带孩子进行购物,增加生活经验。

语言:《种甜瓜》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甜瓜生长的必要条件和变化过程。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模仿诗歌第一段的结构,尝试仿编诗歌第二段。 活动准备:

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种甜瓜》的诗歌,诗歌中说了小明哥哥、小珍姐姐

种甜瓜事,我们一起来听听小明哥哥是怎样种甜瓜的。

二、学习诗歌第一段,提问:小明哥哥是怎样种甜瓜的?

1、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挂图“种甜瓜”,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边指挂图,边再朗诵诗歌一遍。提问:诗歌中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和词? (在此环节中,教师可启发幼儿理解“瓜蔓儿不愿快快长”、“干巴巴”、“青疙瘩”等句和词。

3、幼儿学习朗诵诗歌第一段。

三、仿编诗歌第二段。

1、提出任务:小珍姐姐是怎样种瓜的呢?我们一起看着图片,根据第一段诗歌的结构进行仿编。

2、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有序地进行仿编。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用对比的方法进行仿编。如“不浇水,不上肥”,运用幼儿创编的句子,千万不要坚持使用原有作品中的“勤浇水,勤上肥”)

3、教师在幼儿仿编句子基础上进行梳理提炼,汇编成诗歌第二段,请幼儿欣赏,让幼儿体会自己仿编的成果。

4、幼儿学习朗诵诗歌第二段。

四、听录音,阅读《小朋友的书·秋天多美好》“种甜瓜”,学习完整朗诵诗歌。 (在此环节中可让幼儿欣赏配乐诗朗诵“种甜瓜”,第一遍要求幼儿安静地听,第二遍可轻轻跟诵,第三遍课边跟诵边做动作)

活动反思:

在此教学过程中,幼儿对于诗歌《种甜瓜》都能够很快的熟悉并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将诗歌中幼儿不太理解的词汇用图片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忆。幼儿基本上都能顺畅的将诗歌说下来。

第二环节,仿编的那部分,首先展示图片,在老师的提示下,小朋友基本能够按照图片的内容仿编出来。同时在仿编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给自己编的诗歌配上动作,更是增加他们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自己编的诗歌充满自信。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幼儿了解了甜瓜生长的必要条件和变化过程,更提高了幼儿仿编的兴趣和自信。

●第三小主题 我们的树朋友

●主题目标

1、认识秋天的树,知道几种常见树的名称,了解树的外形特征,感知自然界树的多样性。

2、观察树的落叶现象,知道树有常绿树和落叶树之分。

3、了解树的用途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

4、感受秋天树的美丽,在多种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部分活动方案及反思(附执教老师的教学反思和建议,希望能帮助到老师们在组织活动时有所参考,根据周边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创造性的实施教学)

附相关资源(按住ctrl并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语言:《秋天到了》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散文诗优美的意境与语言。

2、了解秋天动植物所发生的变化,喜欢观察大自然。

活动准备:

1、磁带,录音机

2、自制秋天的背景图和枫叶、小松树、小燕子活动教具。

3、教师自制图片:天空中乌云密布,开满花的树。

活动过程:

(一)初步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导入语:大自然有很多语言,让我们一起来猜猜大自然对我们说了什么? 出示乌云图片:这幅画表示什么?

出示桃花开花的图片:这种景象会对我们说什么?

(二)、欣赏散文诗,理解内容,感受优美的语言。

1、欣赏第一遍。

提问:你从哪里知道秋天到了?教师结合幼儿回答出示活动教具。

2、教师结合自制秋天背景图与教具朗诵第二遍,幼儿再次欣赏并学习优美的词汇与句子。

提问:你觉得红枫叶美吗?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

小松鼠往家里搬什么?是怎样搬的?

唧唧啾啾是谁的叫声?小燕子要到哪里去?要多久从哪里知道?

红枫叶、小燕子、小松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三)、引导幼儿自主提问与相互回答,进一步理解内容。

再次欣赏散文诗后,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疑问: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欣赏录音,尝试跟念散文诗。

(五)、引发幼儿寻找秋天的兴趣。

除了散文诗中的枫叶、小松鼠、小燕子告诉我们秋天来了,还有什么也会告诉我们秋天来了呢?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附:《秋天到了》PPT

科学、语言:《各种各样的树》

活动目标:

1、认识秋天的树,知道几种常见树与季节发生着同步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图示记录自己发现的树的不同特征,感知树的多样性。 活动准备:

1、挂图18号;幼儿用书。

2、活动前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树在秋季来临后发生的变化。

3、事先寻找一块有各种树木的场地。

活动过程:

1、 出示挂图,幼儿观察桂花树、兰花树、梧桐树。

①提问:你认识这些树吗?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说说这是一些什么样的树?它们的叶子各是什么样的?

②秋天到了,你发现这些树有什么变化?

③你还知道关于这些树的特别的秘密吗?(引导幼儿说出树有先长叶再开花、先开花再长叶之分)

2、 幼儿观察《幼儿用书-秋天多美好》第18-19页“各种各样的树”的画面。 ①提问:这些树你认识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你是用什么办法认识它的? ②这些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

3、幼儿进入树林(幼儿园的操场),在寻找认识树的过程中,巩固对各种各样树的名称和特征的认识。

①(教师出示几种树叶)提问:这些树叶分别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你能将这些树叶送回到树妈妈的身边吗?找到后站在这棵树妈妈旁边。

② 幼儿说出判断的理由:你是怎么知道这片树叶就是这棵树妈妈的宝宝呢? ③观察树妈妈:这棵树妈妈长什么样?

④游戏“摸摸××跑回来”,巩固对各种树的认识。

幼儿聚集在教师身边,教师说出一种树的名称,如“摸摸桂花树跑回来”,让幼儿跑去,找到桂花树后摸摸树干跑回来,看哪个小朋友的速度快。

4、 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带回教室,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收集幼儿对树感兴趣的问题,指导幼儿将有关树的问题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

张贴在主题墙上。

5、绘画:我眼中的树。

①幼儿绘画。

②分享交流,感受树的多样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先通过图片让小朋友们认识四种常见的树,有桂花树、玉兰树、橘子树和梧桐树,好在这四种树我们原先在中午饭后的散步时间已经认识过了,所以小朋友都能讲出一些东西来。对这几种树认识之后,我又让小朋友看其他多种的树,对这些树进行分析比较,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发现在我的引导下,小朋友对各种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得挺不错,回答问题的思路也对。

其实我在教学活动的时候,经常会关注孩子的思维过程,我觉得孩子的思维过程的成熟才是孩子的成长过程。

在这个活动中,我能很清楚地看到孩子对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分析过程,有的孩子的确是分析很到位,有的孩子根本连分析的方向也没有,只是听着别人说,虽然也是在感受这个过程,但是毕竟不是主动地去参与这个过程,这就失去了一个自己主动学习的机会,自己的思维的转变也是被动地成长的。

所以,在许多次的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是要逼着小朋友去主动地学习,要他们大胆地去讲,即使讲错了,那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在这个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小朋友的思维得到碰撞,进行重组,建立了新的正确的思维过程,这是很重要的。这个过程比单纯地学习知识更重要。

我们每天的教学活动都在进行这样的过程,这种过程让我觉得跟小朋友互动时感到很开心,也很有趣。当小朋友有新的思维方法学到之后,我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我觉得这种东西学到才是真正地收获了,这种习得是有益于他一辈子的所得。其实我们真正的学习目的也在于这里,比如,昨天的数学活动《二等分》,有的家长会说,这个活动有点简单,但是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对孩子来说,他一点也不简单,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一种分析判断的科学方法的习得,当孩子在探讨用多种方法对长方形进行平分的时候,一种方法可以参照前面学过的对折的方法来进行,但是用对角线对折之后,两个小三角形不能完全重合时,这时这两个图形还是平分吗?这就考验孩子的思维能力了,当我一个问题下去之后,孩子们哑口了,但是眼睛却死死地盯着我的演示,注意力相当集中。最后,在我的一步一步引导下,有个别孩子开始说出了一点点苗头,周家乐说:“把它反过来,把他反过来。”意思就是变换一下图形的摆放位置,尝试进行同方向比较,这是一种思维碰触的火花,我及时肯定了他,并且帮助了他提升。后来又有吴昌永不停地用两只手合在一起比划,其实他的意思就是要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小三角形的大小。这个思考的方向很对,很有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只是他不能很清楚的表达出来,所以,需要我及时地帮助他用语言表达出来,肯定他的方法。这样的过程真的很开心,师生之间在合力解决一些问题,在共同找到一个答案,孩子在成长,教师在收获,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吗?所以,就凭这一点我就可以说,这就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

附:《各种各样的树》PPT

艺术:《小树林》

活动目标:

1、感知树木的远近关系,用近大远小及遮挡的画法表现。

2、大胆运用多种方式表现树的各种不同造型。

活动准备:

挂图18号,幼儿用书;美工书。

活动过程:

1、回忆、欣赏与观察。

①我们看到过各种树,那你最喜欢的树是怎样的?

②欣赏挂图,观察各种树的树干、树冠、树叶的造型。

2、 直接示范与讲解。

①示范画各种图形和线条组成的树叶。

②示范画树干,引导幼儿观察树干的颜色和形状,鼓励幼儿画出各种各样的树干。 ③示范遮挡的画法。

3、 创作与指导。

①提出作画的要求:今天我们来画小树林,要画上各种不同的树。 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前有后,才是一片小树林。

②幼儿在《小朋友用书-美工》第18页“小树林”上作画。

③教师进行指导。对能力弱的幼儿一对一进行示范,尤其是遮挡如何表现;对能力强的幼儿鼓励变化各种线条和树干。

4、 欣赏与评价。

评价幼儿作品,重点评价色彩、造型、远近关系、遮挡的画法、涂色方法、添画小动物及花草。

活动反思:

我们班的孩子在美术绘画方面的能力特别的弱,尤其是让他们自己想像创作,对他们来说是更难了。我们很多的孩子都喜欢模仿老师的示范画,或者模仿美工书上的示范画,如果绘画活动中,没有示范画大部分孩子都完成不了自己的作品,不知道应该怎么下手去画,这点是我们班孩子在美术绘画活动中最薄弱的,也是我们在今后要努力帮他们改正,引导他们的地方。

在上周的美术活动中,我们的主题是《我们的树朋友》,当然活动是围绕着树开展的,我们美术活动的内容是《小树林》,活动主要是让孩子感知树木的远近关系,用近大远小及遮挡的画法来表现,并能自己大胆运用多种方式来表现树的各种不同造型,需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创作。因为孩子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画法,所以在活动一开始,我就让他们先观察实物,让他们站起来看向教室外在的树,说说发现了什么,观察实物的方法孩子们很感兴趣,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就发现了近大远小的规律。那接下来,我也给孩子们示范了今天我们画小树林的方法,通过范画的形式更形象,鲜明地知道小树林的画法。最后才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筋创设不同的树林的造型,可是我却发现,大部分的孩子根本没有自己思考,而且把我刚才示范画,一模一样的画了下来,完全是模仿我的示范画。只有个别几个绘画能力强,思维比较好的孩子能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在今天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操作速度需要比以前加快了,但是孩子们的作品却是完全一样的,甚至连颜色也是一样。

孩子出现这种现象不只出现一次了,多数的美术活动中多会出现,只会一味地模仿老师的作品,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完全有能力自己思考,作画,大班的孩子也有一定的创作能力。这种现象发生可能是孩子爱省事,按照老师的画一画

就好了,所以今后在美术活动时,我们也可以有奖励,比如说最后把孩子画的画都展示出来,让孩子们欣赏比较,看看哪个小朋友的画画的又好,又有新意,选出几个最好的,可以进行表扬或者奖励,可以奖励些五角星或者是孩子感兴趣的小礼物,这样可以激起更多孩子的绘画的兴趣。

科学、语言:《有趣的叶子》

活动目标:

1、感受叶子的多样性,知道叶子都是由叶子、叶楠、叶脉组成的,学习按叶子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2、了解自然界中几种神奇的叶子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秋天多美好》;事先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树叶,盛放在框中,每组一筐;分类表,胶水

活动过程:

1、分享交流采集叶子的成果。(幼儿的桌上陈列有采集来的各种叶子) 教师:大家来相互说一说,你采集到了什么叶子,它是什么样的?

2、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1)教师:这些叶子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叶子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比较有关叶子。 教师小结:叶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形状、大小、叶脉、边缘都不一样。

(2)教师:叶子有共同的特征吗?

教师小结:每片叶子都有叶肉、叶脉和叶柄。

3、给叶子分类

(1)教师:你会给叶子分类吗,看看谁和谁一家?为什么要这样分,给他们做个标记。

幼儿在分类盒中将叶子分类,并制作分类标记。

(2)请幼儿讲述分类情况。

4、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

(1)了解可以吃的叶子。

教师:叶子可以吃吗?你吃过什么样的叶子?

教师(出示一些蔬菜):你吃过这些菜的叶子吗?你还吃过哪些菜的叶子?

(2)了解有特殊本领的叶子。

教师(出示盆栽含羞草、猪笼草和毛毡苔、合欢的图片):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他们的叶子可有着特殊的本领。

教师演示、介绍这四种植物叶子的特殊本领。

5、总结性谈话。

教师:你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叶子,觉得大自然奇妙吗?大自然中是个神奇的大宝库,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旋律,体验大树和树叶之间的亲密关系。

2.理解两段歌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学习用舒缓、跳跃的声音来演唱不同的段落。

活动准备:

1.磁带和录音机。

2.教师自备秋天背景图;自制活动教具小树叶若干片;幼儿人手一份小树叶道具(一面黄一面绿)。

活动过程:

一、换位移情。

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离开妈妈心里会是什么感觉?

二、学唱歌曲。

1.熟悉歌词。

师:秋天到了,许多小树叶离开了树妈妈,它们心里会是什么感觉呢?我们去问问它。

教师朗诵第一段歌词,并将小树叶粘贴在秋天背景图上。

“我们一起来问问小树叶吧!”幼儿按节奏朗诵第一段歌词。

猜想:小树叶 怎么说呢?

我们来听听小树叶是怎么说的,引入第二段歌词。

幼儿学习按节奏朗诵第二段歌词。

2.欣赏歌曲。

教师有表情地演唱整首歌曲。提问:听了歌曲你感觉如何?

教师分段范唱,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不同段落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提问:(第一段)离开了妈妈的小树叶心里是不是很害怕?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出对小树叶的关心呢?(教师引导幼儿用舒缓、连贯的声音演唱)(第二段)离开妈妈的小树叶非常勇敢、坚强、乐观,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出小树叶的坚定勇敢?(教师引导幼儿用跳跃、断顿的声音演唱第二段)3.幼儿学唱。 幼儿随旋律哼唱两遍。

幼儿边唱边尝试用"小树叶"道具做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尝试领唱和伴唱。

教师领唱,幼儿用"啦"伴唱旋律。

个别幼儿领唱,其他幼儿用"呣"伴唱旋律。

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学唱歌曲,我没有刻意的去教,而是通过有感情地讲故事,有节奏地念歌词,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并进行了分段学习。通过老师的示范孩子们理解了这首歌曲所表达的两段不同的情感。我和孩子们还边唱边做动作,在玩中就掌握了歌曲,而且他们还乐此不彼并且上课表演时显得并不乱,看来这一过程设计的符合幼儿的特点。

附:大班艺术《小树叶》说课稿

语言:《落叶》

活动反思:

秋天是多彩的季节。树叶们不约而同地换上了彩色的装束,微微泛黄的柳条、红红的枫叶、黄黄的银杏,装点着秋天的大地。在如此美妙的秋天里,带着孩子们

与“秋天”亲密接触,把大自然的“痕迹”带进活动室真是无比惬意又富有教育价值。《纲要》中指出: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散文诗《落叶》是主题活动《秋天多美好》中的一个语言活动。《落叶》这首散文诗文虽短小,却充满趣味,又不乏优美的意境,动态感很强。幼儿散文是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一种文学形式。一篇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 我把本次语言活动的目标定位在:1、知道落叶是秋天典型的季节特征。2、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诗描写的秋天落叶飘飘的优美意境,想象落叶和小动物之间和谐共处的温馨画面。3、尝试根据散文诗的结构进行仿编。

本次活动中的闪光点是:问题的设计循序渐进。活动一开始,让幼儿猜测树叶会飘落到哪里?接着出示四幅背景图,再猜测会被谁看见?在此基础上,引出散文诗后提问,被谁看见了?它们把树叶当成了什么?在一个个的问题中,幼儿很好地理解了散文诗,为接下来的仿编奠定了好的基础。整个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想说,敢说,勇于说的环境。幼儿进行仿编前,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幼儿都有说话的机会,使他们说话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本次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是:仿编散文诗时,发现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不足,对大自然的观察不够仔细,因此对秋天季节变化仍有很多细节没有发现,平时接触落叶的机会也比较少的,所以小朋友们的创编能力比较有限,对这方面知识的认识还是不够,仿编的不是很好。所以,应该给幼儿进行课前准备,多了解一下秋天的特征变化,为本次活动进行铺垫。

健康:《大风和落叶》

活动目标:

1、练习听信号变速奔跑或走动。

2、学习用身体动作表现秋天树叶飘落的情景。

活动准备:

扫帚一把。

活动过程:

1、 准备活动。

幼儿扮演树叶,表现树叶快乐地在空中飘来飘去的情景,然后四散蹲下。

2、 基本活动。

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①秋风轻轻地吹,吹得小树叶们都动起来了,呼„„呼„„幼儿慢慢地开始走动、抖动或跑动。

②风慢慢地变大了,呼„„呼„„幼儿逐步加快速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动。 ③风变得很大很大,小树叶们飞了起来。

幼儿快速奔跑或走动。

④风渐渐小了。

幼儿开始放慢速度。

⑤风停了。

幼儿原地休息。

⑥教师拿扫帚扮演环卫工阿姨清扫落叶;阿姨慢慢地扫,幼儿慢慢地走;阿姨快

快地扫,幼儿就快快地跑;阿姨扫累了,幼儿也蹲在地上休息。

游戏可以重复数遍。

3、放松活动。

活动反思:

一个活动成功与否,关键的一点就是幼儿对此活动是否感兴趣,是否喜欢,能否主动参与其中。那么只有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考虑幼儿主体性地位的活动幼儿才可能喜欢,愿意积极参与。所以,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以幼儿为主体,给他们一个自由尝试、探索和创作的空间。

科学:《量一量树有多粗》

活动目标:

1、探索用合适的工具测量树干的粗细,喜欢测量活动。

2、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小朋友的书.数学》、绳子、毛线、吸管、铅笔、各种尺若干;水彩笔、记录表若干。

2、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在幼儿园内先确定10棵待测量的树,并分别在树干上编上1—10的号码。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目测)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在记录纸上记录)?什么方法测量的?

(2)、(选择用绳子测量的)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有的测底部、有的测中部)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目测:用尺无法测量高度时可目测)??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直接测量)(3)、龙柏长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测量?

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活动反思:

我们生活的环境植物茂盛,大树小树很多,幼儿园里面也有粗粗细细的树木,

小朋友们不管是放学回到家还是在幼儿园里,小树都是他们最亲密的玩伴,有时候孩子们对季节引起小树的变化都非常的感兴趣,春天的时候我们会组织孩子们去见看发芽,夏天孩子们会在树下乘凉做游戏,现在正是秋天落叶的时节,结合孩子的好奇心,组织孩子们用各种合适的工具来量一量校园的小树的粗细。

艺术:《树干上的花纹》

活动目标:

1.欣赏不同树干的花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学习在瓦楞纸上画出各种花纹装饰树干。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美工》。

2.各色瓦楞纸;剪刀;油画棒;绿色彩色纸。

3.用瓦楞纸作的范画。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讨论。

1.你知道哪些树?说说它们的名称。

师:小朋友你见过哪些树呀,你还记得它的名字吗?

2.注意过树皮上的花纹吗?说说是什么样的?

师:那你们注意过树皮上的花纹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呢?

3.结合幼儿用书“树干上的花纹”中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树皮花纹,并与语言描述。

师:请你们欣赏一下我们书本上的树干上的花纹,他们的花纹是怎么样,他们像什么呀?(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树干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

二、欣赏瓦楞纸范画,感受纸质、装饰树干的方法。

出示范画,让幼儿摸一摸、说一说瓦楞纸画的感觉,并观察树干上的花纹,是怎么表现的?

师:这是老师作的画,请你们来摸一摸,再观察一下树干上的花纹。

师:摸完以后,请你们说一说瓦楞纸制作的画是什么感觉的。

师:那树干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

三、明确作画要求。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美工“树干上的花纹”的左半部份,再边讲解边进行示范作画。

师:请你们把观察一下美工纸上左半部分,他们是怎么做出树干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一下,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观看老师用瓦楞纸制作制作小树的过程,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不过,老师现在有几个要求请你们注意听一下。使用剪刀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把尖尖的朝着小朋友。使用完了拿住尖尖的部分,轻轻地放在盘子里。各种垃圾也放在盘子里,等一会我们一起来收拾。

2.请幼儿尝试在颜色不同的瓦楞纸上画出树的形状,然后画出树干的花纹,剪下贴在美工书上,并添画树叶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分层指导。

五、幼儿相互欣赏,说说谁的花纹最漂亮,谁的花纹最特别。

师:小朋友都完成作品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活动反思:

《树干上的花纹》这是个大班的美术活动,教师一开始的导入非常的鲜明和切入主题。教师首先出示各种树干,由幼儿自由联想“树干上的花纹像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别出心裁,引出线条元素,有直线、虚线、曲线、不规则图形、椭圆形、螺旋形、菱形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采用了组合的形式,将幼儿所画的树组合成一个小树林,因时制宜的调动幼儿兴趣积极性,互动恰到好处。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大班美术活动。教师的活动现场调控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以及与幼儿生动的互动都值得我们学习。

艺术:《森林畅想曲》

教材分析:

本活动取材于《幼儿园课程指导》大班上册《我们的树朋友》主题。所欣赏的乐曲为格里格的作品《挪威舞曲》,该乐曲采用“ABA”曲式, 主题A具有跳跃般的旋律音型,合着从容而又连贯的旋律线,形成了轻松安详的气氛。主题B则突然加快速度,较强的音响使得段落之间对比鲜明,粗犷而富于激情,形成了热烈的高潮,伴随着戛然而止的休止最后又回归主题A,在宁静祥和中结束。 对于大班的孩子,在轻易听辨区分ABA三段结构的基础上,还需要更为细致地品赏音乐元素。因此将感受欣赏的重点聚焦在各段最具特征的细节上,感受A段旋律的断顿与连贯,用“长树叶”和“跳舞”来进行肢体表现,感受B段的节奏型和休止,加以游戏情节,辅以语词来进行重点关注,进一步体验B段紧张、热烈的氛围。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舞曲的结构和特性。

2.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A段旋律的断顿与连贯以及B段的节奏型与休止。

3.体验和同伴一起玩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黑板

活动过程:

一、引入故事情境,初步感受音乐

森林里举行盛大的聚会,各种各样的小树精灵都赶来参加舞会,还一起开心的玩游戏。听听什么地方树精灵在跳舞,什么地方在做游戏?

二、随乐记录图谱,进一步感受音乐结构

1、随乐记录图谱

一边听音乐,一边把森林里的热闹样子画下来,看看画的和音乐像不像?

2、了解音乐结构

音乐有几段?一共有三段:树精灵跳舞——做游戏——再一次跳舞

三、肢体表现A段,树精灵的舞蹈

1.听辨音乐细节,感受旋律的断顿与连贯。

树精灵为了参加舞会,长出了小嫩芽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听听音乐里树精灵长叶子和跳舞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体验音乐旋律的断顿和连贯)

2.幼儿肢体表现

座位表现,分辨断顿和连贯。

散点站立表现,增加动作表达的丰富性要求。

四、游戏体验B段

1.听辨音乐细节,感受节奏型X X X X | XX X XX X |,休止。 情节引入:树精灵请精灵之王帮助实现愿望。

第一个问题:找找“精灵之王,快快来, 快快来”在音乐的什么地方?在这张画上又表示在什么地方?

第二个问题:这个黑黑的小圆点在音乐里是什么意思?提醒我们干什么? (听辨乐段中的节奏性和休止)

2.加入语词和动作辅助体验。

座位表现,语词辅助表现节奏型、体验B段速度。

散点站立表现,重点关注休止。

五、完整表现乐曲

1、交代游戏规则

精灵之王帮助树精灵实现愿望,只要轻轻一摸,树精灵就会快乐的跑起来,

2、游戏数遍。教师及时鼓励。

健康:《小松鼠运果子》

设计意图:

进入大班幼儿跑的能力有着很大的进步,快速跑,接力跑对于幼儿来说已经是很轻而易举了。但是两人之间背对背夹球跑还是第一次玩,为了锻炼幼儿背对背夹球跑的能力,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进行竞赛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背对背夹球合作的能力。

2.体验与同伴合作进行竞赛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皮球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塑料筐若干只。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秋天到了,小松鼠要摘很多的松果准备过冬。(随音乐带领幼儿做上肢、下肢、腹部、脚踝等部位的准备动作,为游戏热身,并模拟小松鼠到树上摘果子的样子)

二、探索背对背夹球跑的方法

1.幼儿2人一组,探索背对背夹球跑保持协调性的方法。

2.幼儿交流、讨论:哪种方法最好?

3.练习背对背夹球跑,保持两人动作协调一致的好方法。

三、游戏“小松树运果子”

1.明确游戏玩法。

树林那边有好多果子,两只小松鼠必须同时出发,跑到对面,拿起一个松果(皮球),背对背夹住松果往回走,走到队伍前把松果放入塑料筐中,后面的小松鼠继续出发,哪组先把果子运回家哪组获胜。

2.明确游戏规则

夹球走时,如球掉下来,必须捡起球重新夹好,从掉下来的地方重新开始往回走。 后面的幼儿必须等前面的幼儿把球放入筐中后才能出发。

3.幼儿集体游戏。

四、结束活动

听音乐放松身体,将“松果”搬回教室。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让孩子们探索背对背夹球时,怎么样才能使步调一致地向前行进走。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好几种方法,同时也让孩子们选出了一种最好的方法来进行练习。当我问他们在运球时遇到什么困难时,孩子们有的说倒着走时要踩到好朋友的脚,有的说走得快一些球就容易掉下来,有的说和好朋友还不能很好地合作运球,我提醒孩子们可以学着螃蟹横着走试试看,孩子们尝试了一下,果然有几对小朋友运球走时比刚才快了点,有几对小朋友还喊起了一二一的口令,步调一致地向前行。在最后的运果子比赛时,只有一组小朋友出现了中途掉球的现象,但是他们还是能按照规则来完成游戏。

语言:《变色的房子》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中树在不同季节发生的变化及给房子带来的变化。

2、利用排图,尝试模仿散文诗的句型结构进行仿编。

活动难点:

利用排图,尝试模仿散文诗的句型结构进行仿编

难点剖析:先要掌握排图,再尝试模仿仿编,这样对幼儿来说难度就低了一些,是对学习知识点的层次递进。

活动准备:

立体教具(抽拉式图片)、幼儿操作图卡、三格操作盒、配乐

活动流程:

一、情景创设,设疑激趣

教师以神秘的口气:小兔造了一间新房子(出示房子图片),我们一起来猜猜小兔会怎么来打扮它的新房子呢?

二、分段欣赏,了解结构

启发想象:小兔这样做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它为什么会把种子刷到新房子上呢?

三、 教师朗诵第二段——初步感知散文诗的语言结构(抽拉出绿房子的图片)

3、教师朗诵第三段——了解散文诗的语言结构(抽拉出花房子的图片)

4、幼儿根据散文诗的结构图,尝试用类似的语言仿编第四段

三、完整欣赏,体会情趣

四、仿编延伸,拓展提升

冬天,新房子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小朋友回去之后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 活动反思:

散文诗《变色的房子》就语言来说,散文诗优美、简洁、音韵和谐,不仅能丰富幼儿词汇,更能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在结构上,这首散文诗简单、易懂,中间三段以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易于幼儿仿编。在内容上,这首散文诗告诉我们聪明的小兔为了躲避凶猛的动物,在造新房子时把种子刷在墙上,从而展示出一幢会随春、夏、秋三季节变色的房子,独特的视角,给幼儿以新奇感。

在本次活动中,我将重点放在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结构美上,力求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环节的设计中,我改变以往先完整欣赏诗歌再逐步理解的模式,在幼儿的期待与猜想中逐步展开情节,而后在完整欣赏与朗诵。并在三段相同结构的诗歌教学中,我运用了三种不同且逐步递进的教学方法,从而教师慢慢退位,使幼儿主动学习。


相关文章

  • 08年省小学品德学科新生代教师优质课教案
  •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 <我就是我> 杭州天地实验小学 葛飞 教师简介: 葛飞,女,1983年8月出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系,杭州天地实验小学教师,"天地之星","区优秀 ...

  • 大班主题活动设计[多彩的秋天]
  • [环境创设] 1.师幼共同收集秋天的农作物,布置主题墙:在活动室一角水平拉一些纵横交错的彩带,请幼儿将收集的落叶以及自己制作的叶子.花朵系在绳子上,让秋天走进活动室,为幼儿营造秋天的氛围. 2.将主题墙换为"奇妙的树叶" ...

  • 幼儿园色彩创意活动的实践研究
  • 幼儿园色彩创意活动的实践研究 硕放南星苑幼儿园 尚菊霞 幼儿园色彩创意活动的实践研究,旨在探索符合幼儿特点的色彩创意活动的内容.方式.组织指导策略等,初步形成主题背景下色彩创意的艺术特色活动,形成有色彩创意特点的幼儿园特色环境:较好的促进幼 ...

  • 大班主题(1)
  • 主题一:了不起的我 (活动时间:1-4周) 主题价值说明: 心理学研究表明,5-6岁幼儿已经形成初步的自我意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促使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是幼儿园教育重要的责任. "了不起的我"这一主题的 ...

  • 二年级上册教学进度计划
  • ★★★【字体:小大】 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教学进度计划 作者:朱丽霞 教学科研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xx-8-16 一、教材的主要特点 1.使教材成为与儿童进行对话、需要进行创造的文本。在本册教材的扉页上写了“ ...

  • 主题丛书二年级上册阅读备课
  • 二年级上册阅读教案 第一组<秋天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运用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懂得道理,感悟生活,学会做人. 2. 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文章,抓住文章中内容的本质,体会其中的哲理,指引自己健康茁壮的成 ...

  • 三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雨]预习指导课
  • <秋天的雨>-预习指导课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识记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词语.认真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交流读后感受,感受秋天的美好,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

  • 二年级思品上册全册教案2015年9月
  • <品德与生活>教案 第一单元 <我爱我的身体> 单元目标: 1.了解自己的身体的基本特征,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 2.了解身体主要部位的基本功能,意识到它们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3.爱护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 小学二年级思品上册全册教案
  • <品德与生活>教案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教材总分析 一.本学期具体教学目标: 1.能充分感受到经过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后,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和信心. 2.能感受和体验到生活的温暖,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