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句式特点

英汉主客观视角和英语的末端开放与汉语的首端开放

________读从Introduction of The Island of Dr. Moreau (《摩若博士岛前言》)

周红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 )。不同的语系导致了两种语言在语法和句法上都存在许多差异。徐通锵对西语和汉语间的语义对比研究表明, 印欧语系属语法型语言, 而汉语则属语义型语言, 对前者的研究侧重主谓序列及其相关词类, 对后者则着力研究“字”和语义及其相互关系。英语注重显性衔接(overt cohesion) ,结构完整, 以形制意,句中各意群、成分之间的联系大多是通过词汇纽带直接地显示出来, 形式上比较严谨; 汉语则注重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 ,讲究功能和意义, 以意驭形,句段之间可以不用任何连接符号, 而靠语义上的联系结合在一起, 即通过逻辑纽带或语序间接地表现出来, 其结构灵活、简洁。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两种语言的形态上, 而且体现在更深层次的文化属性上, 反映出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思维观。了解这些差异对英汉对比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首先,英语是“法治的”语言体系,注重语法,因而更强调句子的语法结构通达流畅。英语更多的表述是从物开始,强调语言表述的客观视角。所谓客观视角,是指从客观的角度,从物或事开始,进行叙述或描写。由于英语是" 法治" 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正好相反,汉语则是“人治的”语言体系。由于是" 人治" 的,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西洋语法是硬的, 没有弹性; 中国语法是软的, 富有弹性。„„所以中国语法以达意为主。”传统汉语中“天、地、人”的说法表明,“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所以,汉语叙事更强调人的感受,常常从“人”的角度出发,从主观视角出发。

此外,英语在语言表述时习惯在描述的主体后添加定语、状语、宾语补足语等句子成分,以不断充实所呈现的信息,这种表述方式使得句子可以不断向后延伸扩展,构成了英语末端开放(Open End / Right Branching)的特点。而汉语则不然。汉语的表述习惯于将状语、定语等成分放于句子前端,其语言特点呈首端开放Open Head (Left Branching) 式。

上述这两个特点在Introduction of The Island of Dr. Moreau (《摩若博士岛前言》) 及其中译本中得到充分体现。现分析如下:

一、英语的客观视角与汉语的主观视角

His case was discussed among psychologists at the time as a curious instance of the lapse of memory consequent upon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ss. 心理医生当时讨论了他的情况,认为这是一例奇怪的失忆症,起因于身心高度紧张。

此句英语从Hi s case…出发,用被动形式对事件加以描述,体现了英语语言重客观事实、

习惯以时间、事物为叙事起点的客观视角。但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中文的语言特点,正如此处译文起始点放在“心理医生„„”上,以人为叙事中心,恰如其分的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融合了目标语(即所译语言) 的表达习惯。如果按照英语的表达顺序和习惯,将其译为“他的情况作为一例奇怪的、由于身心高度紧张的失忆症在心理医生之中得到了讨论”,由于它没有遵从汉语的语言特点,让人读来感觉很生硬,不仅使阅读者感觉很累,也不能很清楚地用汉语的传达原文的语言信息。

The following narrative was found among his papers by the undersigner---- his nephew and only heir, but it was not accompanied by any definite request for publication. 以下叙述是笔者本人---他的侄子和唯一继承人在他的文件中发现的,但并没有同时发现任何明确要求出版的声明。

这一句的译文开始是按原文的语序顺译的,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原文后半句“but it was not accompanied by any definite request for publication.”被译成“但并没有同时发现任何明确要求出版的声明。”,将叙述的角度由it 巧妙地切换为人,即“笔者本人---他的侄子和唯一继承人”。原文中it 指代上文所叙述的事件,即The following narrative,然后很自然地用被动句承接下句,充分体现了英语用语法进行思维的语言习惯。译文的上半句既尊重、保留了原作的原汁原味,又顺应了原文的表达习惯。在后半句的译作中,译者技巧性地借助了破折号前后表示动作执行者的人物,既引出原文所要交待的人物,又兼作后半句叙事的出发点,从而避免了译文生搬原文、割裂译句整体性的影响,做到一气呵成,可谓水到渠成,巧夺天工。

No specimen was secured of these. 他们也没有弄到这些动物的标本。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汉语虽然也有" 被" 、" 由" 、“遭”、“受”、“挨”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这些字眼也常常给人不舒服的感觉,因此,译作者往往把英语中的被动结构译为汉语的主动结构。此处将英语中的被动句译为汉语的主动句,承接上文,添加了 “他们”,从而使带有明显客观视角的英语转译为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主观视角,以简洁明了的表述避免了生搬硬套,体现了语言翻译的灵活性,使译文更显现出汉语中”人治”的主观视角特点。不难想象,“这些动物的标本没有被找到。”这样的译法,在汉语中会显得多么憋足而且别扭,读来缺少琅琅上口的感觉。

So that this narrative is without confirmation in its most essential particular. 所以我所讲述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东西来证实其最关键性的细节。

此句中的“我”清楚地界定了动作的出发点,如果不加以添加,译为“这一讲述”,缺少过渡,很容易让译文读者感觉很唐突,产生生硬、生疏之感,也易让他们感到困惑:究竟是什么讲述?谁作的讲述?而“我”的恰到好处的出现使事件的叙述更加顺理成章,既实现译文的上下过渡,也灵活机动地转换了语言视角,使译文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从而使译句显得更加通畅顺达。

二、英语的末端开放与汉语的首端开放

On 5 January 1888 -- that is, eleven months and four days after, my uncle, Edward Prendick, a private gentleman, who certainly went aboard the Lady Vain at Callao, and who had been considered drowned, was picked up in latitude 5 3 S. and longitude 101 W. in a small open boat, of which the name was illegible, but which is supposed to have belonged to the missing

schooner Ipecacuanha. 1888年1月5日,也就是11个月零四天后,我叔叔爱德华·普兰迪克---一个深居简出的人,一个无疑在卡亚俄登上“维因妇人”号并被认为已经淹死的人---在南纬5度三分西经101度的地方被人从一条小小的敞篷船上救起。小船的名字已经辨认不清,但据推测它原是已经失踪的纵帆船“吐根”号上的救生艇。

此句在after 后用了宾语从句,然后又在从句的主语my uncle 后加了同位语Edward Prendick, a private gentleman, 之后,又层层叠加了两个以who 引导的定语从句,对前面的人物进一步加以说明,从句的谓语后又接了表地点的状语,状语中又在a small open boat后添加of which和which 引导的定语从句,充分体现了英语末端开放的语言特色。而译文把描述人物的定语放在人物之前,译成“一个深居简出的人,一个无疑在卡亚俄登上‘维因妇人’号并被认为已经淹死的人”,则是充分考虑了中文首端开放的特色。译文还把从句中的地点状语“in latitude 5 3 S. and longitude 101 W. in a small open boat, of which the name was illegible, but which is supposed to have belonged to the missing schooner Ipecacuanha.”提到“被人从一条小小的敞篷船上救起”之前,也完全是遵从汉语首端开放式的语言特点,读来非常顺口,摆脱了“翻译腔”的种种痕迹,既准确传递了语言信息,又流畅通顺地将目的语表述清楚,成功地进行了解决了英语末端开放与汉语首端开放两种不同语言模式的转换。

The only island known to exist in the region in which my uncle was picked up is Noble’s Isle, a small volcanic islet, and uninhabited. 在我叔叔被救起的海域,人们知道只有一座岛屿,即贵人岛。这是一座小小的火山岛,荒无人烟。

这一句英语原文是典型的末端开放(Open End / Right Branching) 式,呈树状/葡萄结构Tree/Grape Structure,即句子的表述向后开放,不断向后扩展、延伸,在后面叠加定语、状语等成分,使句子信息得到饱满、充实。此处The only island 后接known to exist 作定语,再接in the region作定语中的状语,在状语后又接 in which my uncle was picked up作region 的定语,虽然名词island 后添加很多成分,但由于符合英语“法治”的特点,因而一点也不嫌累赘罗嗦。翻译成中文时,就应充分考虑汉语首端开放Open Head (Left Branching)、 波状/竹式结构Wave/Bamboo Structure的语言特点,将定语、状语等成分前置,将原文不断套叠的句子分解,一层一层往下叙述、推进,就像层层波浪向前推进,又如势竹层层拔高。此处译文正是考虑了上述因素,虽然打破了原句的句法结构,化整为零,读来却朗朗上口,宛如中文原著。此外,译作者还充分考虑了中文主观视角的描述特点,将原文从客观视角The only island…转为“人们知道„„”这一主观视角,成功巧妙地进行了视角切换,恰到好处地进行了中文表述。

总之,英语、汉语在句法结构、表述习惯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翻译时,译文的语

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汉语表达规范。译文应当按汉语的语法和习惯来用词造句,不应当出现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理想的译文应当通顺流畅,避免生搬硬套,在深刻领会原文的基础上,尽量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选用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法,把原文的意思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其中,主客观视角以及英语的末端开放、汉语的首端开放是这两种语言习惯差异的重要表现之一。在英汉对比中的研究中译作者要关注英语重客观而汉语重主观、英语末端开放而汉语首端开放的语言特点,适时对视角加以切换,对表述方式加以调整,灵活巧妙地起、转、承、合,贯通上下文,就能更加有助于译作者在转述原文意义时做到通畅顺达,也更有利于译文读者理解原文。

引言

语言与思维是辨证统一的。在英语教学中, 英汉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技能, 可以体现学生用英汉思维互相转换的能力。但由于英汉民族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 不了解这种差异往往会造成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照搬汉语的表达习惯, 产生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英汉翻译过程中,由于母语思维负迁移而产生的错误在句子层次中表现得很明显。因此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层次上的差异有利于消除汉语的负面影响, 进而提高学生的英汉翻译能力。 从句子层次上来说,英汉语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英语在语言形式上重形合, 而汉语重意合

英民族非常重视形式逻辑 ,但也不排斥辩证思维, 相形之下, 汉民族更注重辩证思维 ,而不太重视形式逻辑。这种思维差异在句子层次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强调借助语言形式来实现词语或句子间的连接, 因而句子结构严谨, 长句和复杂句较多。 而汉语重意合, 句子的连接往往以意思为基础, 因此从形式上看, 汉语的句子结构松散, 短句和简单句多。那么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就可根据这一差异进行调整,得到更加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译文。

例1 Don’t come in until I call you.

译文1:直到我叫你,你才能进来。

译文2:我不叫你不要进来。

例2 Turn off the switch when anything goes wrong with the machine.

译文1:当机器发生任何故障的时候,就把电门关上。

译文2:如果机器发生故障,就把电门关上。

分析:例1中的译文1与译文2相比较,译文1由于受到英语结构“not „ until„”的影响而翻译成“直到„才„”,具有很明显的翻译腔。而译文2则根据英语原文的意思为基础来翻译的,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例2中的译文1与译文2相比较,译文1由于受到由“when ”引导的状语从句的影响而译为“当„时候”的时间状语,也是很明显的翻译腔,而译文2则根据英语状语从句与主句之间内在的一种假设条件关系把英语时间状语从句译为汉语条件句,后者比前者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二、英语在语义的表达上呈直线型, 汉语则呈曲线型

西方人喜欢直截了当, 中国人欣赏含蓄委婉。因此在句子表达上英语句子习惯上把要点放在开头, 然后再将其他信息补进, 句式呈直线性。而汉语句子在语言表达上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环境, 最后点出最重要信息, 句式呈曲线型。那么在英汉翻译过程中, 就可根据英汉语义表达上的差异对译文句子结构进行调整, 得出更加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译文。

3 His chief contribution was making me realize how much more than knowledge I had been petting from him.

译文1:他的最大贡献使我认识到,我从他那里学到的远远不只是知识。

译文2:他使我认识到,我从他那里学到的,远远不只是知识,这是他最大的贡献。 例

4 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ly defeat aggression by a big country, if only they dare to rise in struggle, dare to take up arms, and grasp in their own hands the destiny of their own country.

译文1:小国人民一定能打败大国的侵略,只要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并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

译文2:小国人民只要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并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打败大国的侵略。

分析:例3中译文1与译文2相比较,译文1是按照英语句子结构一一对应翻译的,把全句的要点放在开头来译,显然与汉语句子先说明、阐述外围环境,最后点出重点的表达习惯不相符,带有翻译腔,而译文2则把全句的重点放到最后,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例4中的英语状语从句虽长,但却只是说明条件,因此不是主要的,所以放在主句之后,那么在译成汉语时,根据汉语句子在表达上的习惯,也就是强调逻辑顺序,先出现条件,再出现结果,重点在后,即把主句放在句尾,因而译文2比译文1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 、英语在修饰语的顺序上是从小到大,而汉语则是从大到小

英语民族重分析思维, 部分优先。汉民族重综合思维, 整体的优先。其差异反映到语言表现形式上为, 英语民族谈问题常从具体开始, 即个体-整体 而汉民族谈问题常从宏观、全局的问题上讲开, 即整体-个体。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逻辑上的这种逆向反差, 使得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时间, 地点等概念时, 修饰中心词的词序常常是完全相反的。那么在英汉翻译过程中, 就可根据英汉修饰语的顺序上的差异对译文修饰语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得出更加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译文。 例5It is a small, old-fashioned but important port.

译文1:它是一个小的,老式的但很重要的港口。

译文2:它是一个老式的小港,但很重要。

例6She lives at 483 Nanjing Road, Nanchang,China.

译文1:她住在483号 南京路 南昌市 中国。

译文2:她住在中国 南昌市 南京路 483号。

分析:例5中译文1的译法是按照英语原修饰语的顺序逐字逐句翻译的,字、句都没有错,也符合中文语法,但不怎么顺口,不自然。而译文2则考虑到了汉语修饰语的排序特点,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例6中,译文1也是按英语原句的顺序来安排地点状语,这不符合汉语地点状语由大地方到小地方这样一个排序的习惯,很不自然,而译文2则考虑到了这一点,符合汉语的地点状语排序的习惯。

四、英语主语多用无灵主语,而汉语多用有灵主语

英语民族偏好客体思维方式, 即以自然为本体。而汉民族习惯于主体性思维方式, 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 推理和研究事物。因此, 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 当人称不言自明时, 就以“有人” 、“人们”等泛指人称为主语的有灵主语。而英语中为了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却多用物称作主语, 也就是使用无灵主语。那么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英汉主语使用类型的差异对译文的主语进行相应的调整,得到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译文。

例7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 steps.

译文1:厚地毯杀死了我的脚步声。

译文2: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都没有。

例8Losing their leader took all the fight out of them.

译文1:失去了他们的领导把他们的战斗也带走了。

译文2:他们失去首领以后便丧失了斗志。

分析:例7中译文1让人摸不着头脑,地毯怎么可以杀死脚步声,这是字对字的死译,没有考虑到英语客体思维方式,也就是英语为了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多用无灵主语,而汉语则与之相反。译文2就很好地考虑到了汉语习惯于主体思维方式,把无灵主语转换为有灵主语,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例8中的译文1同样也是没有考虑到汉语的思维方式,而套用了英语思维方式,使得译文成为名副其实的英式汉语,很不自然,不通顺。而译文2则与之相反,把英语无灵主语转换汉语有灵主语,符合汉语主体思维、表达习惯。

以上是笔者从思维差异的角度分析了英语在句子层次上与汉语的不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 为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产生的负迁移现象,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对这些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就一些容易受母语影响而产生的错误进行明确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英汉句子结构的不同特点, 注意到在英汉翻

译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变盲目为主动, 有意识地排除干扰。同时, 在英语教学中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英汉翻译既是一个难题, 更是一种挑战。在帮助学生了解了思维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表达差异后, 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 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和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比如说可以鼓励学生多找一些英汉对照的读物来分析,总结英汉语在句子层次上的差异,然后找出规律,指导其翻译实践。

总之, 英汉两种语言表现形式上的差异绝不是孤立的、任意的。这些差异的理据来自语言的深层机制—思维模式。因此, 研究英汉不同的思维方式, 掌握英汉句法结构的不同特点和规律, 将有助于获得恰当的表达方式, 提高英汉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李青. 翻译技巧与误译评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江峰, 等. 实用英语翻译[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8.

邵志洪. 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

左自鸣. 英汉思维差异与英语无灵主语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4).


相关文章

  • 提高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策略研究
  • 摘要:培养具备听.说.读.写.译全面能力的外语人才是高校外语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和英语教学的价值所在.当前大学生存在不重视英语翻译,翻译能力整体较弱等问题.对大学生在翻译过程 ...

  • 看图学英语的两大方法
  • 第一 第一张 非谓语动词 第二张 关于英语中的动词ing 形式 第三张 不定式作宾语的各种情况 第四张 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 第五张 关系代词 第六张 英语当中有关比较级的区别 第七张 doing和to do 的区别 第八张 形容词类的用 ...

  • 每天必看的经典句式
  • 每天必看的经典句式 "Speak English if possible, speak Chinese if necessary." 在课堂上处理好英语和母语的关系. As loudly as possible, as ...

  •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改革与实践论文
  •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本文以上海电机学院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改革实践为基础,阐述了以机电产品贸易为特色的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改革的建设目标.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改革 外 ...

  • 英语书面表达组词成句的原则与训练(一)
  • 句子是运用语言的自然单位,是表达思想的基本形式.好的文章中的句子一般都具有结构规范完整.内容清晰简洁.语言精练生动的特点.把握这几个方面是写好句子的关键. 一.句式规范 一个句子能否正确地表情达意,除了正确运用词语之外,还跟句子构造是否符合 ...

  • 语言学问题
  • 语言学 1. 语言研究分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色? 答:语言学研究的两大阶段:(1).传统语文学--指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以前的具有附属地位的语言研究. 传统语文学三大传统:.印度传统:解读经文的需要,梵语语言的研究起步早,& ...

  • 2014年高考试卷分析及2014年备考建议
  • 20XX年高考试卷分析及20XX年备考建议 一、20XX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试题分析 20XX年高考全国卷共有三套,分别是全国卷I、卷II和新课标卷。我们内蒙古自治区选用的是全国卷I。 通过对20XX年全国卷I的分析与总结,我个人认为,相比往 ...

  • 小学英语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详解共
  • 小学英语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 问句的详解 小学英语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详解 一.be动词:am, is, are 二.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定义 1.肯定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即不含有否定词 ...

  • 高三英语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
  • 地被其他老师所否决.在持续了将近40分钟的争论后,所有老师对于英语复习基本达成了一致:即复习时课文词汇句式.语法和作文三条线并行.阅读完形等练习.考纲词汇的背诵检测穿插于课堂.至于课文词汇句式究竟该如何复习,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令大家都信服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