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风景名胜区的资料收集

有关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资料收集

(软件:EndNote)

姓名:林晓阳

专业:景观学系

学号:090587

指导教师:韩锋

年月:2012年4月

目录

第一类 法规、条例、规范----------------------------------------------------3

第二类 研究文献----------------------------------------------------------------3

1. 资源评价-----------------------------------------------------------------------------3

2. 文化景观-----------------------------------------------------------------------------5

3. 旅游游憩活动影响----------------------------------------------------------------7

4. 生态保护-----------------------------------------------------------------------------9

5. 规划理论----------------------------------------------------------------------------13

6. 世界遗产----------------------------------------------------------------------------15

7. 技术层面----------------------------------------------------------------------------16

8. 经济管理----------------------------------------------------------------------------17

第三类 案例---------------------------------------------------------------------20

第一大类 法规、条例、规范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et al.,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1999, 国家质检总

局.

2. 《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 中国园林, 2003(09): p.

67.

3. 风景名胜区条例. 新法规月刊, 2006(04): p. 32-4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人民日报. p. 006.

5.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行业标准-环保.

6. 自然保护区设施标识规范, 行业标准-林业.

7.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一九八五年六月七日国务院发布). 中国园林,

1985(03): p. 1-2.

8. 1989年地方性法规选载 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ed. 主. 甘重斗. 1990,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 中国法律年鉴社. 483-485.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中国林业, 1995(01): p. 5-8.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矿产保护与利用, 1996(05): p. 3-8.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国质量, 1998(05): p. 11-14.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等林业教育, 1998(02): p. 3-7.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新法规月刊, 2003(03): p. 3-12.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新法规月刊, 2003(07): p. 3-8.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新法规月刊, 2004(12): p. 25-28.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9(03): p. 110-115.

17.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规范, 国家质检总局.

18. 李忠, et al.,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技术规范. 2008: p. 1-16.

19.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and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

技术规范, 行业标准-农业.

20. 周洁敏 and 唐小平,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 2009: p. 1-12.

第二大类 研究文献

资源评价:

1. 贵州西线风景区岩溶旅游资源评价及总体规划研究.

2. 陈雯 and 李升峰, 生态影响评价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以中山陵园风景

区外缘景区为例. 四川环境, 2006(02): p. 67-70.

3. 戴尔阜, 蔡运龙, and 祁黄雄, 旅游风景区资源评价与开发——以长江三峡

黄牛岩生态旅游风景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01(06): p. 753-756+761.

4. 韩春鹏, 程培峰, and 王仲巍, 基于舒适度下的风景区道路网服务水平评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08): p. 134-136.

5. 胡海辉, 卓丽环, and 马靖林, 风景区自然景观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02): p. 282-284.

6. 金煜, 闫红伟, and 屈海燕, 水利风景区AHP景观质量评价模型的建构及其应用.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p. 497-499.

7. 李加林, et al., 旅游资源多级多因素综合评价——以满城县陵山风景区为例.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4): p. 67-69.

8. 李俊成, et al., 国内旅游地和风景区卫生状况评价. 旅行医学科学, 1998(04): p. 52.

9. 李抒音, 风景区生态资源评价与生态规划研究. 2007, 华中农业大学.

10. 李征, 风景区环境质量的生态评价. 科技信息, 2010(30): p. 535-537.

11. 刘亚萍, 生态旅游区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研究. 2007,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12. 刘亚萍, et al., 基于ITCM的青秀山风景区游憩价值评价.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1(03): p. 116-117+119.

13. 马靖林, 胡.A.卓.A., 风景区自然景观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02): p. 282-284.

14. 苗永美, 简.A., 语义差别法(SD)在风景区自然景观评价中的应用——以安徽省凤阳县禅窟寺景区为例.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11): p. 988-990.

15. 孙道玮, 陈田, and 姜野, 山岳型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4): p. 131-135.

16. 孙静, 余林, and 杨丽春, 基于循环经济的镜泊湖风景区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p. 108-112.

17. 王爱华, 风景区公路工程的景观影响评价研究. 科技风, 2011(23): p. 149.

18. 王岚, et al., 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可进入性评价研究——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 人文地理, 2010(02): p. 144-148.

19. 杨明瑞, 风景区道路的Fuzzy评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S1): p. 107-112.

20. 余韵, 詹卫华, and 谢祥财,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水利风景区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水利经济, 2011(01): p. 57-60+76.

21. 喻克渊, 自然风景区声学环境的监测和评价. 环境保护, 1992(11): p. 31-32.

22. 张邦俊,潘仲麟,黄有兴, 风景区环境噪声的模糊综合评价. 中国环境科学, 1994(03): p. 182-184.

23. 郑韵怡, et al., 风景区夜景视觉廊道评价探讨——以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广东园林, 2010(02): p. 9-12.

24. 庄世坚 and 叶丽娜, 风景区环境质量评价层次分析法. 环境工程, 1987(06): p. 52-57.

文化景观:

1. 韩锋, 文化景观——填补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空白. 中国园林, 2010(09): p. 7-11.

2. 肯·泰勒, 韩锋, and 田丰, 文化景观与亚洲价值:寻求从国际经验到亚洲框架的转变. 中国园林, 2007(11): p. 4-9.

3. 刘管平, et al., 风情文化与风景名胜区规划——兼论(氵舞)阳河风景区总体规划中的风情构思.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01): p. 25-32.

4. 路易奇·扎赫日, 韩锋, and 田丰, 文化景观与自然纪念地. 中国园林, 2007(11): p. 1-3.

5. 麦琪·罗, 韩锋, and 徐青, 《欧洲风景公约》:关于“文化景观”的一场思想革命. 中国园林, 2007(11): p. 10-15.

6. 周华春, 浅谈人文景观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作用.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2(02): p. 58-60.

7. 卞欣毅, 规划中的文化景观保育方法研究——以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地为例. 四川建筑, 2006(01): p. 16-18.

8. 陈同滨, 文化景观申遗:现实与可能, 人民日报. p. 024.

9. 陈同滨, 文化景观申遗:潜在的文化遗产项目, 人民政协报. p. C02.

10. 池玉玺, 记., 村落文化景观该怎样保护, 中国文化报. p. 001.

11. 戴代新 and 戴开宇, 历史文化景观再现中的虚拟现实技术运用研究.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p. 107-112.

12. 单霁翔, 实现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念的进步. 现代城市, 2008(03): p. 1-6.

13. 单霁翔, 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 东南文化, 2010(02): p. 7-18.

14. 单霁翔, 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下). 东南文化, 2010(03): p. 7-12.

15. 杜爽 and 王崑, 浅议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景观.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1(05): p. 10-13.

16. 杜晓帆, 保持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命力——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今日国土, 2006(09): p. 29-31.

17. 冯健, 张小林, and 金其铭, 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与旅游开发——以徐州汉文化景观为例. 人文地理, 2000(01): p. 23-27.

18. 何俊萍 and 华峰, 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怒江怒族民族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小城镇建设, 2001(10): p. 38-39.

19. 贺作超, 基于文化景观保护的旅游游憩. 绿色科技, 2011(01): p. 129-131.

20. 侯卫东, 从遗产中的“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 东南文化, 2010(03): p. 24-27.

21. 黄佛君, 段汉明, and 金海龙, 绿洲旅游文化景观资源场域生成机制探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03): p. 188-193.

22. 贾鸿雁, 文化景观遗产旅游中的文化尊重研究. 商业研究, 2011(05): p. 201-204.

23. 李和平 and 肖竞, 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中国园林, 2009(02): p. 90-94.

24. 李悦铮, 俞金国, and 付鸿志, 我国区域宗教文化景观及其旅游开发. 人文地理, 2003(03): p. 60-63.

25. 廖嵘,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2006, 同济大学.

26. 刘奔腾, 姜中月, and 董卫, 历史村落的文化景观感知研究——基于赤岸实践. 建筑与文化, 2010(01): p. 86-88.

27. 刘沛林,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3(04): p. 1-8.

28. 刘修兵, 记., 聚焦文化景观遗产保护, 中国文化报. p. 001.

29. 刘忠伟, et al., 区域文化景观旅游持续开发的景观生态视角——以绍兴市为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6): p. 801-808.

30. 潘秋玲, 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 旅游学刊, 2005(06): p. 19-25.

31. 阙中有 and 徐海燕, 保护村镇文化景观的理论探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学理论, 2010(35): p. 31-32.

32. 任劲劲, 文化景观旅游综述.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1(06): p. 82-86+115.

33. 任劲劲, 国外文化景观旅游研究综述.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5): p. 50-54.

34. 宋才发, 湖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及法律保护.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p. 51-58.

35. 汤茂林, 汪涛, and 金其铭, 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1): p. 111-115.

36. 王明星 and 李颖怡, 文化景观·文化资源与文化遗产——兼论肇庆古村落景观的文化意义. 肇庆学院学报, 2008(04): p. 15-20.

37. 王毅, 郑军, and 吕睿, 文化景观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东南文化, 2011(03): p. 13-17.

38. 王云才,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 中国园林, 2009(10): p. 73-76.

39. 王云才, 风景园林的地方性——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 建筑学报, 2009(12): p. 94-96.

40. 王云才, P. MILLER, and B. KATEN, 文化景观空间传统性评价及其整体保护格局——以江苏昆山千灯—张浦片区为例. 地理学报, 2011(04): p. 525-534.

41. 邬东璠, 议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景观文化的保护. 中国园林, 2011(04): p. 1-3.

42. 伍国正. 古城形态及其文化景观研究的意义与综合性特征——永州古城形态

演变及其历史文化景观研究. in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 2010. 中国广东广州.

43. 谢杰. 生态旅游与文化景观设计. 2007. 中国广东深圳.

44. 余悦, 庐山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态考察——兼论庐山文化景观与自然风物的完美结合. 鄱阳湖学刊, 2009(02): p. 29-38.

45. 俞晓牮 and 陈纲伦, 文化景观保护的继承与发展——北美印第安人雄鹰岩文化景观的启示. 城市建筑, 2010(10): p. 127-129.

46. 赵荣, 论文化景观的判识及其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6): p. 723-726.

47. 赵中枢, 文化景观的概念与世界遗产的保护. 城市发展研究, 1996(01): p. 29-30.

48. 甄明霞, 江南水乡城镇传统和现代文化景观分析及其对传统文化景观的回复. 小城镇建设, 2000(12): p. 38-39.

49. 周小棣, 沈旸, and 肖凡, 从对象到场域:一种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整合策略. 中国园林, 2011(04): p. 4-9.

50. 朱隽. 从古村落文化保护到村落文化景观保护. in 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09. 中国天津.

旅游游憩活动影响:

1. 安娜, 三类旅游容量研究方法比较. 旅游学刊, 2006(06): p. 83-90.

2. 蔡君, 略论游憩机会谱(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ROS)框架体系. 中国园林, 2006(07): p. 73-77.

3. 陈青扬, LAC的运用与博弈论的比较. 山西建筑, 2007(11): p. 205-206.

4. 陈鑫峰,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及其资源标准和评审程序. 世界林业研究, 2002(05): p. 49-55.

5. 杜颖, 王.A.蔡.A., 浅析中国有效利用游憩机会谱(ROS)的途径. 四川林勘设计, 2007(03): p. 19-23.

6. 符霞, 国外旅游环境容量理论的发展历程. 四川林勘设计, 2006(02): p. 9-14.

7. 韩锋, 风景环境容量研究的误区和出路. 城市规划汇刊, 1997(06): p. 55-56+65.

8. 李艳军, 基于游客行为的风景区规划策略研究. 2011, 南京林业大学.

9. 李一飞, 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及其实证研究. 200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 林方喜, et al., LAC理论在生态旅游区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台湾农业探索, 2007(04): p. 82-84.

11. 林明水 and 谢红彬, VERP对我国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启示. 人

文地理, 2007(04): p. 64-67.

12. 刘明丽, 河流游憩机会谱研究. 2008, 北京林业大学.

13. 宋文姝, VERP框架与旅游地环境容量的规划管理. 绿色科技, 2011(04): p. 27-29.

14. 吴保光,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起源及其形成. 2009, 厦门大学.

15. 武国柱, 郭永宏, and 席建超, 国内外旅游区游憩步道旅游冲击研究概述.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1(14): p. 101-107+112.

16. 武艺 and 吴小根, 试论LAC理论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6): p. 544-548.

17. 熊瑶 and 杨云峰, LAC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以黄山旅游风景区为例.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7(09): p. 79-80.

18. 杨锐, LAC理论:解决风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利用矛盾的新思路. 中国园林, 2003(03): p. 19-21.

19. 姚赯, 蔡.A., 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理论的概念和方法.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1): p. 15581-15582+15585.

20. 张燕玲, 旅游开发对风景区土地利用和景观的影响研究. 2006, 华中科技大学.

21. 钟建, LAC理论——解决风景区保护与利用矛盾的新思路. 城市规划通讯, 2003(08): p. 11-12.

22. 武国柱, 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核心景区对人类旅游践踏干扰的响应研究. 200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3. 武国柱, et al., 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植被对人类旅游干扰的响应. 资源科学, 2008(08): p. 1169-1175.

24. 蔡晓岚, 城市近郊风景区游憩功能研究. 2008, 重庆大学.

25. 胡大鹏,王铮,项静恬,余素明, 利用统计方法对土壤侵蚀中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比较. 数理统计与管理, 1994(02): p. 8-13.

26. 晋秀龙, et al., 芜湖赭山风景区植物游憩刻划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p. 386-390.

27. 晋秀龙, et al., 游憩活动对赭山风景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自然资源学报, 2009(04): p. 691-699.

28. 晋秀龙, 陆林, and 覃逸明, 游憩活动对琅琊山风景区两种草地植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9(12): p. 6834-6842.

29. 李弘, 旅游规划中游憩景观研究. 2009, 山西大学.

30. 李庆艳, В.Д.马.A.,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快报, 2001(12): p. 7-8.

31. 吴佩茹 and 林俊全. 游憩活动对特殊地质、地形景点冲击之研究——以台湾东北角海岸国家风景区为例. in 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

2001. 中国上海.

32. 徐建华,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演变的影响及其定量评估模型. 兰州大学学报, 1995(03): p. 144-150.

33. 张志震, 潘.A., 论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鹤城环境, 1989(03): p. 7-10+2.

34. 何敏, 旅游容量对旅游景点景区的影响的研究. 价值工程, 2009(01): p. 45-47.

35. 胡允银, 旅游容量研究. 2004, 华中科技大学.

36. 李琛, et al., 旅游容量的环境经济学探讨. 生态经济, 2008(02): p. 119-122.

37. 刘家麒, 旅游容量与风景区规划. 城市规划研究, 1981(02): p. 44-49.

38. 刘扬 and 高峻, 国外旅游容量研究进展.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6(06): p. 103-107+112.

39. 缪芳, 社区参与对古民居旅游开发及旅游容量的影响——以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宏琳厝旅游开发为例.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p. 355-357.

40. 彭昱, 景区旅游容量均衡管理初探——以九寨沟景区游客运输供应链为例.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09(02): p. 17-20.

41. 沈苏霞, 浅谈旅游区旅游容量的确定. 消费导刊, 2008(07): p. 3.

42. 汪宇明 and 赵中华, 基于上海案例的大都市旅游容量及承载力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05): p. 118-122.

43. 王忠郴 and 肖智润, 旅游容量状态评定的模式间接识别分析方法.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03(01): p. 32-37.

44. 吴宝宏 and 孙永平, 浅谈我国旅游容量超载问题及解决措施.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3(01): p. 122-124.

45. 向旭, 杨晓霞, and 施俊庄, 洞穴旅游容量测算方法探讨. 中国岩溶, 2010(03): p. 341-348.

46. 张影莎, 罗振, and 苏勤, 基于应用视角的旅游容量测算和管理方法回顾.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p. 275-281.

47. 朱玉芳, 旅游景区核心景点旺季时段旅游容量阈值管理研究——以河南嵩山景区少林寺景点为例. 林业经济, 2011(10): p. 83-86.

生态保护:

1. R.Alanen, A., 宋力, and 郝菲, 审视平凡——美国风土景观保护. 中国园林, 2005(09): p. 45-50.

2. 韩锋, 游憩生态冲击与可持续发展. 上海农学院学报, 2000(01): p. 59-66.

3. 黄向, 保继刚, and 沃尔·杰弗里, 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CECOS)的构建.

地理科学, 2006(05): p. 5629-5634.

4. 况平 and 夏义民, 风景区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园林, 1998(02): p. 6-9.

5. 周弦 and 陈秀刚, 以实效保护为先导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淄博市田齐王陵景区的规划实践. 规划师, 2004(07): p. 78-80.

6. 唐纳德·墨菲, 美国国家公园资源保护和管理. 风景园林, 2006(03): p. 28-33.

7. 杨桂华 and 李鹏, 旅游生态足迹: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 生态学报, 2005(06): p. 1475-1480.

8. 杨善林, 浅议风景名胜区规划和保护. 华夏星火, 2000(08): p. 37-38.

9. 张景华, 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技术手段研究. 2011, 北京林业大学.

10. 李抒音, 风景区生态资源评价与生态规划研究. 2007, 华中农业大学.

11. 自然生态保护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 ed. 主. 焦伟峡. 2005: 方志出版社. 263.

12. 柏杨, 旅游业的发展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p. 33-36.

13. 蔡龙, 赵清, and 丁登山, 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的景观生态效应——以南京市幕燕风景名胜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04(05): p. 605-613.

14. 陈靓 and 吴文卫, 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旅游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环境科学导刊, 2009(03): p. 39-41.

15. 陈睿智 and 汪明林, 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形象定位实例初探——以峨眉山为例.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07): p. 79-82.

16. 陈向红 and 方海川, 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初步探讨.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01): p. 64-66.

17. 仇保兴, 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开发利用要防止的误区. 城乡建设, 2004(05): p. 6-8+4.

18. 仇保兴, 发展生态旅游 促进风景名胜区保护, 中国环境报. p. 004.

19. 冯惠珺 and 张超, 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生态设计——“景观场”的分析.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p. 271-272.

20. 江廷国, 基于生态文明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区的比较研究. 东方企业文化, 2010(08): p. 271-273.

21. 焦云祥 and 任兆光,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 山西林业, 1998(04): p. 22-23.

22. 匡吉, 保护与发展——风景名胜区的永恒主题. 长江建设, 2003(06): p. 18-20.

23. 蓝楠 and 吴克友, 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北方环境, 2003(04): p. 31-34.

24. 李王莹, 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区研究初探. 2007, 南京林业大学.

25. 李振鹏, 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中国园林, 2010(04): p. 85-88.

26. 梁明珠, 鲍春晓, and 徐晓倩,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世界遗产项目开发保护与国际经验借鉴. 经济地理, 2009(01): p. 141-146.

27. 林诚, 风景名胜区生态绿化综合技术——以福州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二期登山道建设为例. 福建热作科技, 2005(03): p. 13-15.

28. 刘滨谊 and 丁恬, 邻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鼓浪屿-万石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规划为例. 规划师, 2003(07): p. 27-31.

29. 刘佳静, 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探析——以福建菜溪岩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例. 福建建筑, 2008(04): p. 94-98.

30. 刘进军 and 何洪波, 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法制与社会, 2006(24): p. 233-234.

31. 罗来平, 关于我国风景名胜区若干生态问题及其对策.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 2002(02): p. 36-38.

32. 骆培聪. 风景名胜区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in 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 2004. 中国河南开封.

33. 钱怡 and 徐惠蓉, 保护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 科技与经济, 2003(03): p. 60-61.

34. 邵龙飞,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 2002(01): p. 8-10.

35. 邵龙飞,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 上海城市规划, 2002(03): p. 12-15.

36. 覃德华, et al.,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安全评价.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p. 253-257.

37. 唐学亮, 中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 现代农业科学, 2009(05): p. 142-143+153.

38. 王立武, 宋., 保护,景区的生存之本, 中国建设报. p. 007.

39. 王若冰,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1): p. 48-50.

40. 王志农, 郭佳, and 陈晓. 北京市风景名胜区植物群落及其保护. in 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 2004. 中国云南丽江.

41. 王志农, 郭佳, and 陈晓. 北京市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in “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学术研讨会. 2005. 中国北京.

42. 吴岚, 风景名胜区定性和保护之初探. 南平师专学报, 2005(02): p. 100-102+105.

43. 吴淑琴.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 in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08. 中国辽宁大连.

44. 吴雨, 基于生态完整性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研究. 2009,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45. 向景文, 风景名胜区要在保护中谋发展, 中华建筑报.

46. 向培伦.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是保护与利用的统一. in 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 2002. 中国四川成都.

47. 肖红, 记., 严格保护景区资源 深入推进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 中国建设报. p. 001.

48. 谢凝高, 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及其保护利用. 中国园林, 2002(04): p. 17-21.

49. 徐惠蓉. 保护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 in 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 2005. 中国广东韶关.

50. 徐煜辉, 卢峰, and 孙国春, 基于景观生态战略的重庆市喀斯特峡谷型风景名胜区规划问题思考. 中国园林, 2006(12): p. 37-41.

51. 许韶立 and 程柯, 论旅游地生态环境风险与防范——以嵩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1(06): p. 74-76.

52. 许铁敏, et al., 关于风景名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研究.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2(01): p. 11-14.

53. 杨艳刚, et al., 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四川环境, 2006(04): p. 39-42.

54. 游巍斌, et al., 山岳旅游地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分异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山地学报, 2012(01): p. 113-120.

55. 游巍斌, et al.,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风景廊道时空分异特征及其生态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1(06): p. 782-790.

56. 余焱, 基于GIS的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分析——以重庆市南川金佛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重庆建筑, 2011(05): p. 7-10.

57. 余勇, 钟永德, and 许建, 生态旅游景区游客的游憩体验与环境态度研究——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p. 149-153.

58. 宇辑, 以保护为核心 强化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 中国建设报. p. 001.

59. 张捷声, 略论风景名胜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 泰安师专学报, 2001(05): p. 55-56.

60. 张谊佳, 如何认识与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保护现有资源以利于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0(10): p. 19-21.

61. 张友国. 风景名胜区保护——公共资源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in “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学术研讨会. 2005. 中国北京.

62. 周颖伟, 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设计方法研究.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7(08): p. 114-115.

63. 周正立, et al., 试论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生态规划.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3(03):

p. 117-120.

规划理论:

1. 丁文魁, 风景科学导论. 1993年9月第1版 ed. 1993: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52.

2. 董慧慧,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2008, 福建农林大学.

3. 黄竹, 风景名胜区风景游赏规划研究. 2008, 同济大学.

4. 李倞 and 徐析, 浅析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内涵和外延. 中国科技信息, 2008(19): p. 300+303.

5. 王金竟, 风景名胜区规划时间表排定. 城市规划通讯, 2005(20): p. 10.

6. 骆菲菲, 旅游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研究. 2010, 陕西师范大学.

7. 曲琳平, 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研究. 2009, 武汉理工大学.

8. 任英 and 李昕, 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几点思考. 科学之友(B版), 2009(10): p. 75-76.

9. 申世广 and 王浩. 维护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in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第47届世界大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 2010. 中国江苏苏州.

10. 束晨阳,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中国花卉报. p. T00.

11. 王根生, 罗仁朝, and 徐必胜,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策略探析——以江苏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例. 城市规划, 2005(02): p. 79-82.

12. 谢祥财 and 刘晓明, 具有地域特色水利风景区的规划方法初探——以聊城市徒骇河水利风景区规划为例. 水利经济, 2008(05): p. 58-60+78.

13. 谢凝高,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规划师, 2005(05): p. 5-7.

14. 杨茜, et al.,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06): p. 104+107.

15. 张薇, 风景名胜区规划分区的探讨. 2010, 南京林业大学.

16. 陈文, 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资源保护与利用. 规划师, 2005(05): p. 39-42.

17. 方育红, 浅谈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保护与管理. 广西园艺, 2003(02): p. 15-16.

18. 蔡德道,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筑. 建筑学报, 1983(09): p. 20-26.

19. 陈兴中 and 陈向红, 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区位论. 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4): p. 62-65.

20. 陈颖, 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基本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7, 四川农业大学.

21. 戴光全 and 张骁鸣, 风景区规划中的社区旅游理论源流探讨. 中国园林, 2009(07): p. 39-42.

22. 冯冬梅, 如何认识与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7): p. 112+321.

23. 蒋万芳 and 吴天谋, 城市边缘风景名胜区规划探讨. 小城镇建设, 2003(04): p. 24-27.

24. 李克俊, 浅谈风景名胜区规划.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09(03): p. 41-44.

25. 李铭, 风景区范围与行政区划之关系——风景区规划手记. 中国园林, 2005(08): p. 43-45.

26. 刘家麒, 旅游容量与风景区规划. 城市规划研究, 1981(02): p. 44-49.

27. 刘竹梅 and 刘绍强, 论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风景区规划的关系.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15): p. 309.

28. 沈钺, 风景区规划的低碳策略实施途径初探. 低温建筑技术, 2011(08): p. 107-109.

29. 束晨阳,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中国花卉报. p. T00.

30. 宋肇基, 风景区规划、建设与管理 风景区规划, ed. 主. 钟以田. 1989: 黄山书社. 219.

31. 孙成扬 and 孙德俊, 城市近郊风景区规划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0): p. 294.

32. 王绍增, 本期主题 风景名胜区规划研究. 中国园林, 2007(04): p. 2.

33. 吴凯, 风景区规划中绿色植被的布局. 中国城市经济, 2011(30): p. 349+351.

34. 谢凝高,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规划师, 2005(05): p. 5-7.

35. 杨茜, et al.,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06): p. 104+107.

36. 杨圣勇, 风景名胜区规划分区与土地利用规划关系研究. 2008, 同济大学.

37. 姚弘, 风景区规划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山西建筑, 2007(30): p. 74-75.

38. 殷以强, 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内容,程序和深度的探讨. 中国园林, 1992(03): p. 54-56.

39. 翟付顺, et al., 集群型风景区规划研究——以景阳冈风景区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2): p. 6619-6621.

40. 张德顺 and 李秀芬. 生态学原理在风景区规划中的融合. in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第47届世界大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 2010. 中国江苏苏州.

41. 张光生, 生态旅游与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11): p. 40-43.

42. 张锦, 基于景观敏感度的湖泊型风景区规划研究. 2009, 东北林业大学.

43. 郑华, 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规划探讨. 建筑与文化, 2010(05): p.

96-97.

44. 范春, 旅游地规划中的点、线、面问题.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5(01): p. 71-73.

45. 范业正, 国外旅游地规划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国外城市规划, 2000(03): p. 2-6+43.

46. 蒋善涛, 定位理论在旅游地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2008, 江南大学.

47. 刘沛林, “景观信息链”理论及其在文化旅游地规划中的运用. 经济地理, 2008(06): p. 1035-1039.

48. 明庆忠 and 邱膑扬, 旅游地规划空间组织的理论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p. 137-143.

49. 汪劲柏, 旅游地规划设计中“空间半影”的概念及度量方法思考. 中国园林, 2006(02): p. 57-61.

50. 汪升华, 陈田, and 刘洋, 都市郊区生态旅游地规划与开发的核心理念.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01): p. 49-52.

51. 杨凯凯, 曾伸, and 朱睿, 国内山岳型旅游地规划研究综述. 经济地理, 2006(S2): p. 6-9.

52. 杨尚,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生态旅游地规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008, 河南大学.

53. 俞金国, 王丽华, and 贾茹, 差异模型在旅游地规划发展中的运用. 经济地理, 2005(01): p. 126-130.

54. 赵伟, 基于第三方介入的乡村旅游地规划.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p. 68-71.

55. 朱美宁 and 宋保平, 基于大尺度旅游地规划空间组织结构研究──以陕西秦岭为例. 江西农业学报, 2009(06): p. 175-177.

世界遗产:

1. 韩锋,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及其国际新动向. 中国园林, 2007(11): p. 18-21.

2. 吴淑琴.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 in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08. 中国辽宁大连.

3. 奚雪松, 俞孔坚, and 李海龙, 美国国家遗产区域管理规划评述. 国际城市规划, 2009(04): p. 91-98.

4. 世界遗产:重继承更重保护, 中国妇女报.

5. 曹丽娟, 从世界遗产到国家遗产、地方遗产体系. 城市规划, 2004(08): p. 65-68.

6. 曹芹, 浅析中国世界遗产的类别. 四川文物, 2006(01): p. 86-90.

7. 陈元钦, 熊., 让世界遗产不再遗憾, 人民政协报. p. 006.

8. 单霁翔, 国., 保护世界遗产 促进可持续发展, 光明日报.

9. 何芬兰, 本., 世界遗产意味着什么, 经济日报.

10. 姜帆, 陈., 以“可持续旅游”应对世界遗产保护难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

11. 李华明, 世界遗产代际公平探析——对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的法律思考.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p. 16-21.

12. 梁保尔 and 张朝枝, “世界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遗产类型的特征研究. 旅游科学, 2010(06): p. 9-21.

13. 纳溪 and 树高, 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2004年首届中国·丽江“世界遗产论坛”会议综述. 思想战线, 2004(04): p. 138-140.

14. 任啸, 世界遗产旅游产品性质与定价机制研究——以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为例. 旅游科学, 2006(04): p. 19-23.

15. 粟娟, 世界遗产的价值及价值创造分析——基于劳动价值论对世界遗产消费观的修正. 消费经济, 2011(03): p. 90-93+97.

16. 王健民, 世界遗产旅游中的世界遗产教育功能择选, 中国旅游报. p. 013.

17. 王健民, 世界遗产旅游中世界遗产教育功能的实现, 中国旅游报. p. 007.

18. 王健民, 世界遗产旅游的合理性与特殊性, 中国旅游报. p. 007.

19. 王献溥, 世界遗产地公约和世界遗产地. 植物杂志, 2000(06): p. 3-4.

20. 夏增威, 南.苏., 唤起民众对世界遗产的认同, 社会科学报. p. 004.

21. 易英霞 and 宋秋, 世界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实证分析——以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地为例.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23): p. 51-55.

22. 张成渝, 《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1): p. 129-138.

23. 周建新, 世界遗产——自然和文化遗产, 科技日报.

技术层面:

1. 何华春, RS及GIS技术在风景区规划制图中的应用.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2(04): p. 40-42.

2. 李京晶 and 曹礼昆, 风景区规划中GIS的辅助应用初探. 山西建筑, 2006(14): p. 7-9.

3. 李卓, 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山地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 p. 16060-16063.

4. 刘森, 张前进, and 丛琳琳, GIS叠加分析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8(09): p. 39-42.

5. 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6. 包忠聪, et al., 基于RS和GIS的石林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空间变化研究. 林业调查规划, 2007(01): p. 15-18.

7. 陈思羽, 浅论GIS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游路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2011, 北京林业大学.

8. 陈伟, 风景名胜区创建绿色环保低能耗工地的技术研究.

9. 高蕴华 and 赵旭伟. 遥感技术在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管理服务中的应用与探讨. in 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1. 中国江苏扬州.

10. 耿丹 and 张浩,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风景名胜区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中国建设信息, 2010(15): p. 54-55.

11. 郭丽娟, 基于GIS的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2006, 东北林业大学.

12. 蒋轶红, et al. 基于GIS的旅游研究——以著名风景名胜区为例. in 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 2001. 中国上海.

13. 李超勤 and 王铮. 基于GIS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决策系统的开发. in 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 2001. 中国上海.

14. 梁发, et al., 基于RS及GIS技术的风景名胜区植被景观格局规划. 林业调查规划, 2011(02): p. 53-58.

15. 梁焱, 三维GPS定位系统在风景名胜区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建设信息, 2007(24): p. 63-65.

16. 刘蔚芳 and 李梅, 信息技术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创新导报, 2009(04): p. 175-176.

17. 杨晶, et al.,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及实现. 风景园林, 2006(06): p. 60-63.

18. 姚志刚, 基于GIS技术的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分析. 2007, 福建农林大学.

19. 余焱, 基于GIS的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分析——以重庆市南川金佛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重庆建筑, 2011(05): p. 7-10.

20. 金丽芳 and 刘雪萍, 3S技术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园林, 1997(06): p. 23-25.

经济管理:

1. 韩锋, 生态管理是我国风景游憩地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园林, 1999(06): p. 54-56.

2. 李包相 and 于文波, 特大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管治问题的思考.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4): p. 114-121.

3. 李燕琴, 我国自然保护区游客管理科学问题探讨. 科技导报, 2006(07): p. 68-71.

4. 刘晓冬, 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2004, 清华大学.

5. 周年兴, 俞孔坚, and 李迪华, 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05(05): p. 716-719.

6. 赵吉芳, 李洪波, and 黄安民,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对中国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启示. 太原大学学报, 2008(02): p. 14-19.

7. 张培茵 and 渠向国, 试论旅游容量在旅游地管理中的应用. 商业经济, 2008(03): p. 94-95+121+128.

8. 湖北省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 湖北日报. p. 006.

9. 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座谈会纪要. 中国园林, 1986(02): p. 40-41.

10. 曹南燕, 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申报管理. 建设科技, 2010(03): p. 61-63.

11. 曾亦茗, 完善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法律对策.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3): p. 84-85.

12. 陈鸾婧, 关于我国风景名胜区开发与管理的研究综述.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01): p. 273.

13. 陈明光, 张荣, and 叶政声, 互利共生的风景名胜区管理研究.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p. 93-96.

14. 陈稳亮, 大遗址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基于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旅游学刊, 2009(09): p. 79-84.

15. 陈英瑾, 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管理. 中国园林, 2012(01): p. 102-104.

16. 陈志永 and 费广玉, 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变迁实证分析——以红枫湖为例.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09): p. 33-38.

17. 丁纪江, 相西如, and 吴新纪. 风景区管理博弈特征及管理体制优化对策研究——以太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in 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09. 中国天津.

18. 樊信友, 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经济学分析——兼论黄金周规模经济现象.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02): p. 90-92.

19. 官卫华,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2007(12): p. 45-53.

20. 郭纯, 本., 让风景区为经济发展助力, 中国水利报. p. 004.

21. 胡文革, 提升风景名胜区财政管理工作的几点设想. 浙江统计, 2006(01): p. 45.

22. 黄金森,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建设的探讨. 现代园艺, 2011(12): p. 50-51.

23.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 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 提高风景名胜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 中国建设报. p. 005.

24. 蒋燕娥, 张玲, and 童彦, 旅游循环经济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耦合——以珠江源风景区为例. 价值工程, 2012(05): p. 109-110.

25. 黎达文, 国家风景名胜区引入ISO14000标准管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建设科技, 2006(13): p. 128.

26. 廖广斌, 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绿色科技, 2010(08): p.

120-122.

27. 刘肖梅, 创新风景名胜区政府管理体制实证研究. 泰山学院学报, 2009(01): p. 102-106.

28. 刘亚萍, 生态旅游区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研究. 2007,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9. 罗倩, 我国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管理对策与评价初探. 2008, 北京林业大学.

30. 马吉山, 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制度及法律对策分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p. 100-102+106.

31. 孟宪民,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管理经验——兼谈对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启示. 世界林业研究, 2007(01): p. 75-79.

32. 彭礴 and 舒莉芬, 浅析旅游景区渠道管理的现状及策略选择——以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为例. 科技广场, 2011(08): p. 25-28.

33. 孙静, 余林, and 杨丽春, 基于循环经济的镜泊湖风景区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p. 108-112.

34. 孙平. 旅游·经济·风景区土地. in 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 1990. 中国郑州.

35. 谭煦, 浅析旅游景区的信息化管理——以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信息化建设为例.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1(04): p. 37-39.

36. 涂华国, 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研究. 2009, 复旦大学.

37. 万绪才 and 陶锦莉, 风景资源旅游经济价值评估研究——以南京市珍珠泉风景区为例. 皖西学院学报, 2004(03): p. 54-56.

38. 汪诚, 山岳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规划师, 2000(05): p. 60-61.

39. 汪德根, 陆林, and 刘昌雪, 改善我国风景名胜区现行管理体制的对策研究——以天柱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旅游学刊, 2003(03): p. 67-72.

40. 王丁玲, 九华山风景区旅游经济影响研究. 2007, 安徽师范大学.

41. 王珏, 论旅游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2006, 厦门大学.

42. 王珏林, 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思考. 长江建设, 2003(06): p. 21-22.

43. 王蕾, 关于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探讨. 现代园艺, 2011(21): p. 127-128.

44. 王晓东, 段治平, and 李佳, 风景名胜区门票上涨与收益管理定价方法研究.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p. 46-50.

45. 王早生, 加强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 城乡建设, 1994(01): p. 17-18.

46. 武军,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几种模式. 长江建设, 2003(06): p. 23-24.

47. 杨灏, 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问题分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透析国家风景名胜区门票涨价现象. 经济师, 2007(10): p. 11-13.

48. 杨静, 马耀峰, and 陈志钢, 我国风景名胜区土地管理评述. 江西农业学报, 2008(06): p. 159-163.

49. 杨培红 and 姜效雷, 园林工程绿化种植施工组织管理探析——以黄河风景名胜区一线绿化种植施工管理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3): p. 7098-7100.

50. 叶红, 风景名胜区开发管理“雾区”与制度创新. 财经科学, 1999(03): p. 44-47.

51. 叶再春, 刘., 风景区经营权能否转让?, 辽宁日报. p. B01.

52. 张高海, 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经济分析的法律含义. 法制与社会, 2007(04): p. 78-79.

53. 张洪 and 朱磊,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02): p. 163-166.

54. 郑建瑜, 张金泉, and 贺宝根, 重点景区旅游经济发展探讨——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经济师, 2007(07): p. 94-95.

55. 钟泓, 从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的转让探讨风景名胜区开发和管理模式.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4(01): p. 21-24+68.

第三大类 案例

1. 郭大忠, 重庆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 规划师, 1997(02): p. 35-38+46.

2. 刘瑾, 景观认知对华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的影响. 200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3. 刘漪, 杨旭东, and 龚秋霞,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寒山寺风景名胜区规4.

5.

6.

7.

8.

9. 划设计. 城市规划, 1990(02): p. 27-32. 王根生, 罗仁朝, and 徐必胜,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策略探析——以江苏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例. 城市规划, 2005(02): p. 79-82. 谢祥财 and 刘晓明, 具有地域特色水利风景区的规划方法初探——以聊城市徒骇河水利风景区规划为例. 水利经济, 2008(05): p. 58-60+78. 余德淑 and 郭云,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 城市规划, 1988(01): p. 42-43. 成都浣花溪风景名胜区规划. 城市规划, 1988(06): p. 56-57. 兴城《风景区》简介 海滨风景区规划示意图, ed. 主. 茂安. 1987. 300. 城市规划 黄山风景区规划, ed. 严.主. 吴金虎. 1988: 苏州大学出版社. 103.

10. 城市规划 君山风景区规划, ed. 严.主. 吴金虎. 1988: 苏州大学出版社. 104.

11. 重要活动及事件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规划简介, ed. 主. 苏培玮. 1989: 成都出版社. 180-181.

1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烂柯山风景区规划和建设, ed. 主. 韩章训. 1995: 浙江大学出版社. 71.

13. 旅游管理 西津湖风景区规划, ed. 主. 莫思祝. 1998. 48-49.

14. 鲍金玲, 大兴安岭风景区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 中国林业企业, 2003(06): p. 11-13.

15. 曹桂录, 规划 二龙山风景区规划, ed. 主. 薛恩华. 1994: 哈尔滨年鉴社. 188.

16. 曹桂录, 规划 天恒山风景区规划, ed. 主. 薛恩华. 1994: 哈尔滨年鉴社. 188-189.

17. 陈建芳, 丽水市南明山风景区规划与景观建设研究. 2009, 华中农业大学.

18. 陈淑贤, 揭西广德洞天风景区规划总论.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09): p. 57-58.

19. 陈允其, 浅析福清瑞岩山风景区规划设计. 福建林业科技, 2005(01): p. 92-95.

20. 戴琳, 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实践与思考. 广西城镇建设, 2006(10): p. 70-72.

21. 杜育元, 城市规划 凤鸣湖风景区规划控制, ed. 主. 叶财宝. 2002: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

22. 方程, 绍兴大香林风景区规划设计反思. 规划师, 2007(08): p. 31-34.

23. 方程, 一个乡村旅游地的前世今生——绍兴大香林风景区规划设计札记. 华中建筑, 2007(10): p. 79-83.

24. 冯萍, 城市规划 阿庐古洞风景区规划设计, ed. 主. 吴光范. 1990: 云南年鉴杂志社. 309.

25. 关镇南, 骊山风景区规划. 建筑学报, 1982(10): p. 26-29.

26. 郭云, 余.A.,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 城市规划, 1988(01): p. 42-43.

27. 韩笑, 林西渔场风景区规划与设计.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p. 63-65.

28. 何重义, 索溪峪风景区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 1987(05): p. 42-46.

29. 胡渝陵,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规划修编与世界遗产保护.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24): p. 134-135.

30. 金廷法, 李久海, and 段晓红, 枣庄市龟山风景区规划. 城乡建设, 2006(09): p. 40-41.

31. 李邦军 and 胡廷清, 昌乐县仙月湖水利风景区规划与建设的做法. 山东水利, 2006(09): p. 30.

32. 李江琳, 王凡夫, and 郭新伟, 普洱市中心城区河湖系统水利风景区规划. 人民珠江, 2011(05): p. 54-56.

33. 李远峰, 黄山风景区规划重新修编, 中国旅游报.

34. 李云岘, 景观配置与文化建设的和谐——以徐州云龙湖风景区规划为例. 林业科技开发, 2007(02): p. 101-104.

35. 林兵, 创造中国侗寨式新园林——湖南通道独岩风景区规划设计. 规划师, 1997(03): p. 82-84.

36. 刘伟 and 郭润利, 山西石膏山风景区规划. 山西建筑, 2010(12): p. 38-39.

37. 刘旭云, 琅山风景名胜区规划构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03): p. 87-93.

38. 聂晶, 淄博三台山风景区规划设计. 山东林业科技, 2009(01): p. 62-63+115.

39. 彭旭路, 石林长湖湖泊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 2008, 西南林学院.

40. 彭一刚, 高珍明, and 王乃香, 福建古田湖风景区规划. 天津大学学报, 1982(S1): p. 89-92+156.

41. 钱华锐, 青岛海滨风景区规划与建设研究. 201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2. 钱敏, 渔湾风景区 风景区规划, ed. 主. 李东. 2008: 方志出版社. 215.

43. 阮仪三, 同济大学建筑城商规划学院九华山管理处——九华山风景区规划. 城市规划, 1990(02): p. 21-24.

44. 阮仪三, 九华山风景区规划. 同济大学学报, 1990(03): p. 280.

45. 沈庄, 赵擎夏, and 邓幼莹, 金顶风景区规划设计探索. 建筑学报, 1983(11): p. 40-42+2.

46. 谭春华, 长沙洗心禅寺旅游风景区规划的思考. 山西建筑, 2007(10): p. 24-25.

47. 唐仁义 and 李凝苏, 蓬莱镇 清水岩风景区规划, ed. 主. 凌文斌. 2005. 412.

48. 唐三保 and 王娜, 四丰山风景区规划探讨.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32): p. 290.

49. 田波, 城市规划 乃古石林风景区规划. 1995: 云南年鉴杂志社. 291.

50. 王国平 and 贾俊, 宜兴东氿风景区规划建设初探. 江苏城市规划, 2006(06): p. 32-34.

51. 王雨, 王金喜, and 郝彬彬, 邯郸响堂山风景区规划设计的初步探讨.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6(04): p. 125+127.

52. 吴本立 and 王子渊, 黄果树瀑布中心风景区规划. 建筑学报, 1984(02): p. 47-51.

53. 吴淑琴, 规划编制 修编八达岭一十三陵风景区规划, ed. 张.主. 段柄仁. 2008: 北京年鉴社. 240.

54. 吴尧, 寄情山水──淮南卧龙山风景区规划浅析. 安徽建筑, 1998(06): p. 126-127.

55. 徐建新 and 陈富川, 淮河临淮岗工程水利风景区规划及综合开发.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9): p. 63.

56. 徐文钦, 东坡湖风景区规划特色漫谈. 小城镇建设, 1998(08): p. 24-25.

57. 许和气 and 贺为才, 浮山风景区规划战略初探. 建筑知识, 2011(11): p. 133.

58. 杨明友, 马湖风景区规划构思. 四川建筑, 1994(01): p. 37.

59. 应红, 大黑山风景区 规划设计, ed. 主. 刘锡安. 2002: 大连出版社.

211-212.

60. 张润武 and 阎整, 梁山泊风景区规划. 建筑学报, 1985(07): p. 52-56.

61. 张研, 碧水吴起、灵秀南沟——延安吴起南沟风景区规划设计. 现代装饰(理论), 2011(09): p. 36.

62. 郑孝燮, 峨眉山风景区规划风格问题的探讨. 建筑学报, 1980(06): p. 8-13.

63. 郑祖良 and 何光濂, 番禺县莲花山风景区规划初步设想. 广东园林, 1982(02): p. 1-4.

64. 邹其忠, 武夷山风景区规划轮廓设想与若干组景构思. 城市规划, 1981(01): p. 11-16.

65. 邹其忠, 谈武夷山风景区规划. 建筑学报, 1983(09): p. 17-19.

END


相关文章

  •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规定
  •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和报批的管理,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它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风景 ...

  • 云南省风景名胜区条例
  • 云南省风景名胜区条例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建设.保护和利用.监督和 ...

  • 公开服务承诺书
  • 公开服务承诺书 一.主要职能: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关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编制制定全县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旅游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全县风景旅游资源的普查和资料的收集,制定 ...

  • 风景资源学
  • 五.风景区保护分为三个层次: 1.景点景物的直接保护措施 游人的管理组织与控制 居民的因势利导与居民社会的有序覆盖三者的统一保护的载体 六.风景资源学的理论体系 1987年国家建设部公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中指出 ...

  • 关于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的若干思考
  • 内容摘要:世界遗产是指那些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西湖申报世界遗产关系到西湖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西湖具有自然资源品位优势,各级政府也对其进行了有效保护,因此采取适当措施,西湖申报世界遗产成功的可能性就较大. 关键词: ...

  • 风景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 风景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 1 - 1风景资源的定义 风景资源(scenery resource )又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引起人们进行审美与游览活动,可以作为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总称.风景资源内涵包括基础性. ...

  • 我市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 本报讯记者贺正文实习生张胜报道:7月30日,记者从市建委获悉,今年以来,该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升城市整体素质为目标,开拓创新,扎实苦干,使我市城市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据统计 ...

  • 山西省风景名胜区条例
  • <山西省风景名胜区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于2006年11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6年11月30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有效 ...

  • 云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加快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 .法规,结合云南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风景名胜区. 第三条 本条例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