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度:中印关系论文

中国印度:中印关系发展需要跨越“障碍”

摘要: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其起起伏伏。从世界范围讲,中印关系是当今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从地区安全角度讲,它对亚太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这么重要的双边关系过去几十年一直处于冷淡状态,直到最近几年,才出现转暖迹象,但依然热度不够。本文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主要介绍了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以及中印双方应如何更好的发展等问题。

关键字: 边界 达赖 竞争 合作

2010年4月1日是中国和印度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纪念日。而步入“耳顺之年”的中印关系虽然稳定发展的基调未变,但障碍尚未完全消除,1962年边境战争,达赖喇嘛关系的西藏问题等仍是难以跨越的障碍。就如某些印度官员表示,当年那场战争的伤口至今难以愈合。

一、 历史问题——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虽然是历史遗留的,实际上却成为目前严重影响中印双边关系深化的最大障碍。中印边境争端的焦点,是我国大片领土的归属问题。具体形象地说,就是三条线之争。一尽管1987年以来,中印之间围绕边界问题进行了不下10轮的政府级谈判,对缓和边境的武装对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解决领土争端问题而言,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外长慕克吉近日拒绝了中国对阿鲁纳恰尔邦的领土主权要求,声称印度“不会放弃任何领土”。可见边界问题仍然是中印关系中的一大疙瘩,印方不会放弃任何领土,而中方更不会将自己的国土拱手相让。然而正如印度总理辛格所说:“边界问题一旦解决,我们的战略伙伴关系就会拥有更多的力量和活力。”

二、 西藏问题是牵动中印关系的又一敏感因素

1959年3月,西藏发生叛乱,达赖一行逃亡印度。同年8月,中印发生第一次武装冲突——“郎久事件”。达赖喇嘛逃出西藏后,印度容许他带领追随者在印度北方成立了流亡政府。从此,印度境内上万名流亡分子就成了中印关系的不稳定因素。直到今天,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全面解决。

达赖喇嘛问题已经成为中印之间难以磨灭的伤痛,并且不时被某些印度政客借来大做文章。如果印度不在西藏问题上彻底改弦更张,放弃冒险主义和两面派的做法,中印两国难以发展成亲密、友好、热情的伙伴关系。

三、 两国之间的竞争

作为两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同时又是两个边界接壤的发展中国家,存在某些利益差异甚至利益冲突是难免的。尤其在能源来源上的竞争。两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大国,中印对能源的需求都在急剧的加大。而同样作为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双方为获得国际油气资源确实会出现一些矛盾和竞争。这在历史上是有事实证实的。

今天,在世界格局大调整、国际秩序大演变之际,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但是中印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合作远比恶性竞争来得划算。

正如印度总理辛格所说:“只要印度和中国用同一个声音说话,世界就会倾听。”而胡锦涛主席也回应辛格主席说:“中印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要坚持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可见,纵然中印之间有分歧,但不能掩盖两国之间存在共同利益诉求的事实。展望未来,中印两国在各领域的互利合作展示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一、政治互信要不断加强。

中印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印关系,都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各领域交往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印双方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中印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发表《联合宣言》,制定深化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十项战略”, 携手举行陆军联合反恐训练„„这些互动丰富了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增进了两国的政治和战略互信,为中印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经贸合作要不断扩大。

近年来,印度成为中国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就正如,尽管中国的企业有前车之鉴,再加上这阵子印度禁止进口中国产电信设备,称其含有间谍设备,印度仍被华为和中兴通讯称为“重要的战略性市场”。 印度市场潜力的巨大让华为和中兴仍愿意与印度进行洽谈,进行下一步的经济合作。可见,中印之间的合作潜力是多么的巨大。只要本着互利共赢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拓宽合作领域,排除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干扰,中印经贸合作将会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四、 民间交往要不断推进。

中印同在亚洲,毗邻而居,情感却很陌生,彼此了解有限。过去的20年,中印两国高层交往日趋频繁,然而相对人口基数,两国间的民间交往还处于起步阶段,彼此的了解还不深,这也是两国民间非理性情绪时隐时现的主要原因。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卡恩纳更是一针见血,“印度仍然对中国存有戒心,而双方之间的不了解更是惊人。”今年两国将分别主办“中国节”和“印度节”系列活动,必将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增进互信,为两国关系全面稳定发展构建良好的民意基础。

五、 国际合作要不断深化。

中印同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新兴国家,在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有相似的诉求,在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上有共同的利益,而且两国都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建立更加密切和广泛的理解与合作的愿望。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层出不穷的挑战,中印两国应继续积极推进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

六、 两国关系要不断发展。

作为两个亚洲大国和邻国,既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的利益摩擦。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两国已就解决边界问题达成政治框架,双方特别代表迄今已举行13次会晤。通过谈判,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解决边界问题,符合双方的利益。两国同意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应努力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只要双方妥善处理并照顾彼此的利益和关切,就可以确保两国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中印共同发展、繁荣,必将对亚洲和世界和平、和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印两国只要把握机遇,深化合作,一定能携手共创两国关系的美好未来。

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6月16日)胡 锦 涛主席已经跟印度总理辛格会面了,当前中印关系里我们最需要防止的就是挑拨离间。 这几年来拉拢印度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在这个地区的重中之重,挑拨离间是他们36计中最重要的一计。举个例子,在一个印度洋沿岸国家,我们帮助他们建了一个港口,完全是基础建设,包括商业上的运作,当然也有商业利益,马上就有人大肆宣传中国要搞军事基地、建海军基地,其目的是要遏制印度。法国在阿联酋要搞军事基地,它是真的建军事基地,却没有一家媒体报道。印度跟我们搞军事演习不报道,跟美国、日本一搞,矛头就指向中国。 媒体的挑拨是很厉害的。因此我觉得要十分注意。印度总理跟胡主席会面讲得非常清楚,印度把发展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摆在最重要的地位,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绝不允许任何人在印度领土上从事反华政治活动。 中印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用三个“C”来代表,就是竞争、合作、挑战。中国看重的是合作,更多的希望与印度在国际区域和双边层面开展坦诚的合作与对话。但反观印度,在三个“C”当中,竞争是他比较强的心态,但这可以理解,印度2007年GDP才超过1万亿美元,在长期的竞争趋势中中国仍然占有优势。相对来说实力较弱的一方希望跟实力较强的一方竞争,这是可以鼓励的,只要不以损害对方的利益为原则我们都鼓励。 印度也主张跟中国的合作,但在这些方面之外,中印其实是有存在冲突的可能的,比如在西藏问题上。印度在印度洋上的一些举动对中国也并不是一个善意的信号,中印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概念。 关于印度在中印边界增兵问题,已经有相当长的铺垫了,直到去年的时候印度总理、外长先后去了中国的藏民地区,今年印度总理又一次去这个地区。也就是说,印度从2007年、2008年以来对中印领土边境的态度正在日趋强势,这次动员了6万军队,两个山地步兵师的实力进驻藏民地区,在离中国最近的印度最大的空军军事基地部署最新的战斗机。这样做有三点原因: 第一,印度要强化对争议领土的控制,这种实际控制是为他将来在中印边境谈判当中采取更强硬的态度做准备。第二,印度和美国同为民主国家,存在“天然”关系。对于中美两国的接近,印度是颇具戒心的,因此不能排除其采取制衡中国的做法,以

使相应的地缘战略态势有所改善。第三,在解决金融危机这个问题上,印度能对美国做的贡献并不很大。但在美国主导的全球政治安全秩序下,印度却能通过遏制中国给美国帮大忙。所以印度出于国家利益方面的考量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一些主动性的行动,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做法显然会伤害到中印双边关系。从1998年低谷到现在,中印关系这10年间的恢复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因为这件事情导致其倒退,是很遗憾的,希望印度能认识到自己的单边行动不可能只有单边的后果。 6月16日下午在外交部举行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秦刚在回答有关记者提问的中印边界问题时表示,发展中印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中印之间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印两国领导人和政府达成的共识,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处理中印边界有关问题上,中方立场一贯明确,希望中印双方要共同努力认真落实两国之间达成的共识,维护两国边界地区的和平、安定,从而为两国边界问题的公平、合理解决创造有利条件,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其起起伏伏。从世界范围讲,中印关系是当今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从地区安全角度讲,它对亚太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这么重要的双边关系过去几十年一直处于冷淡状态,直到最近几年,才出现转暖迹象,但依然热度不够。政治上,中印关系远不如中俄关系亲热;经济交往与两国实力不能匹配。本文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介绍了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如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不可忽视的边界问题等。

关键字: 麦克马洪线 战略位置 竞争与合作

中印关系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既相互需要又有所疑虑的矛盾心态上。两国关系是个错综的复合体,既相互需要,又相互戒备;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正是在这种错综矛盾的心态下,中印关系的转暖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可望而不可即。除了内在矛盾性之外,历史问题在制约着中印关系的发展,这就是1962年边境战争。尽管中方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直比较达观,但许多印度官员依然表示,当年那场战争的伤口至今难以愈合。

一、 历史问题——边界问题

中印领土争端具体讲就是“三条线”之争。

(一)是传统习惯线。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了受到两国人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这条线,在东段大体上沿著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在中西段,大体沿著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即我国地图标示的国界。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这条客观上存在的传统习惯线,应当是中印定界的依据和基础。如果印度政府尊重事实,遵循国际法原则,中印边境的定界问题本来不难解决。

(二)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1913年11月,在英国的策划下,英属印度当局在印度北部的西姆拉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英国政府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在会议期间,私字同中国西藏地方当局代表于1914年3月24日,就中印边界问题在德里炮制了一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印边境东段历来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给了印度。这一地区居民全都是藏族或者和藏族有密切血缘关系的民族,从人种、文化、宗教和生活习俗上看,同西藏社会密不可分,而与印度民族毫无共同之处。历届中国政府都未承认过这条线,因此,它是非法的、无效的。英帝国主义也作贼心虚,秘密换文后一直不敢公布于众,也不敢改变地图的历来划法,印度官方地图直到1937年才以“麦线”显示所谓的“边界”,但仍注明“边界未经标定”。在印度独立之前和独立之初,中印边境按传统习惯线控制的格局从来没有打破。然而,印度独立以后,其扩张野心就渐渐滋生起来了。它公然宣称:喜马拉雅山脉顶部形成的分水岭就是中印之间的天然边界;这条线已经得到1914年西姆拉条约和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换文的确认;该线以南地区历来受印度管辖,与西藏无关。在这样的霸权思想指导下,印度把它在东段的实际控制范围从传统习惯线逐步向北推进到“麦线”附近。

(三)是双方实际控制线。50年代,印度利用我国的暂时困难之机大举北进,于1959年在东段抵达其单方面主张的“麦线”;在西段,不断越过传统习惯线建立入侵据点,并制造流血事件。为确保边境安宁,周恩来总理于1959年11月7日致信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双方武装部队沿东边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和西边的的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1962年1月15日,周总理在就中印边界问题致亚非国家领导人的信中,将这条线正式称之为“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这条实际控制线在东段与非法的“麦线”基本一致,在西段与传统习惯线基本吻合。但是,印军无视这条线,他们扩张到哪里,就把哪里说成是实际控制线。1959年后,印军越过实际控制线继续向前推进,并在西段建立入侵据点43处。印度的这种行径,理所当然地遭到我方的抵制,从而形成了实际控制线上的斗争。[1]

从上述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印边境争端的焦点,是我国大片领土的归属问题。具体形象地说,就是三条线之争。一是我国政府主张的中印传统习惯线与印度坚持的非法的“麦线”之争,这个斗争决定9万平方公里应当属于谁,中印争端的是非曲直主要原因集中在这两条线的斗争上。二是实际控制线之争,这条线的斗争,又直接关系到中印边境的现状和稳定问题。1987年以来,中印之间围绕边界问题进行了10轮政府级谈判,对缓和边境的武装对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第10轮谈判后,双方在旺东地区各自后撤了两个点,对峙的强度有所减轻,但对于解决领土争端问题而言,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目前,我在中印边境的控制状况,总体上讲是十分薄弱的,在许多点上,我军都处在印军的瞰制之下。在一些关键地段上,双方对峙仍然是十分尖锐的。

二、 西藏问题是牵动中印关系全局的一个重要节点

至于西藏问题,主要是因为1959年达赖喇嘛逃出西藏后,印度容许他带领追随者在印度北方成立了流亡政府。从此,印度境内上万名流亡分子就成了中印关系的不稳定因素。直到今天,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全面解决。连一些印度的学者也在呼吁政府,认为如果印度不在西藏问题上彻底改弦更张,放弃冒险主义和两面派的做法,中印两国难以发展成亲密、友好、热情的伙伴关系。 印度政府对西藏有战略企图,这一战略企图是印度实现其地区霸权的重要一环,也是其对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在南亚的霸权,印度制定了“西攻、北抗、南下、东进”为方针的“区域全面威慑”战略。即对巴基斯坦采取积极进攻态势;对华采取攻势防御战略,保持军事优势,固守既得利益,遏阻我发展海上力量和南下收复失地;积极发展海军,最大限度地控制印度洋;保持和加强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并干预亚太事务。在“北抗”战略方面,西藏问题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印度染指西藏问题可以达到两个重要的战略目的:

(一)使西藏成为印中之间的“缓冲区”

印度两面临海,西北部、北部、东北部有若干山脉,把印度与亚洲大陆其他国家隔开,成为它安全的天然屏障。但长期以来,印度的决策者们认为,只有控制了这些山脉中具有战略价值的要害地区,才能充分发挥印度的地理战略优势。否则这些山系反而会危害印度的国家安全,成为敌人长驱直入印度的作战平台。因此,只有将军队驻扎在喜马拉雅山,才能确保印度的防务安全。基于这一战略判断,印度长期以来一直渴望以喜马拉雅山作为对中国的防御屏障。早在尼赫鲁时期,印度就明确提出,喜马拉雅山是“印度的安全线”,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越过。因此,在印度的安全战略中有一个著名的“喜马拉雅山安全屏障”战略,由两个“缓冲区”构成。一个是由中印之间的尼泊尔、不丹、锡金三国组成,另一个就是中国的西藏。印度想通过对这两个地区的实际控制,达到围堵中国南下、固守既得利益的战略目的。

(二)牵制中国政府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目前,在中印边界争端中,印度是既得利益者。中印之间有2000公里的边界线,其中1450公里是印藏接壤。而中印间有争议的领土约13万平方公里,分布在中印边界的东段、中段和西段。目前,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印度的实际控制下(东、中段),其余在我方的控制中(西段)。

1914年,英国人在中印边界上划了一条“麦克马洪线”,使两国边界上的传统习惯线遭到破坏。“麦克马洪线”把传统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了印度,这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西藏地区气候条件最好,资源最丰富,海拔最低,最靠近印度洋的地区。历届中国政府都认为这条线是非法的,印度政府则把“麦克马洪线”当成了正式合法的中印边界线。

就目前中印边界印方的强势来看,中印边界问题会长期存在下去。为确保既得利益,印度不仅制定了“保东、守中、攻西”的边界政策,保持在中印边界上的军事优势,还将中印边界问题与西藏问题捆绑在一起。因此,要想解决边界问题,西藏问题是一个关键。就中国而言,解决了西藏问题,边界争端的解决无后顾之忧;就印度而言,只要西藏问题继续存在,它就能牵制中国政府,使目前的既得利益保持下去。因此,西藏问题已成为印度在解决印中边界争端时向中国施压的一张“王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印边界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西藏问题。[2]

三、 两国的竞争

毋庸置疑,作为两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同时又是两个山水相连的邻国,存在某些利益差异甚至利害冲突是难免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分歧和竞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印之间的竞争基本上处于可控状态。在国际地位上,印度希望成为影响世界的大国,至少是亚洲的中心,所以必须要超越中国。在经济上,中印之间的对比越来越让许多印度人心里不安。去年,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曾经指出,中国这个沉睡的巨人已经彻底醒了过来,但印度看来仍然在角落里打盹。该文还列举了一些数据。10年前,中印两国的人均GDP几乎相同,今天,中国的人均GDP却是印度的两倍。1999年,中国吸引了403亿多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而印度只吸引了21亿美元。外国证券投资者一直在忙于购买中国大公司的股票,而同时基本上忽略了印度较小公司的股票。[3]

但两国的合作会带来美好的前景,要防止恶性竞争。

(一)是关于市场地位的竞争。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已经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得到印度的承认。因此。中国的商品流入经常受到反倾销调查。自1994年至2006年7月底,印度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调查达到98起,涉及金额7.6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对华立案总数的47.3%。2004年以前,中方9家企业应诉6 起反倾销案中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2005年以来印方对华做出终裁的14起案件中,没有一起授予中方企业市场经济地位。

(二)印方对中国公司的投资存在歧视。例如,在印度外汇管理法中对中国存在歧视性规定,要求中资公司必须在获得印度储备银行、财政部、内政部和外交部等四部门的审核后方可运作,而其他国家(除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阿富汗、伊朗外)只需储备银行审核即可。印度还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大陆企业、香港企业甚至台湾企业参与港口、电信、机场等所谓敏感行业的工程及政府采购项目的投标。例如,2000年中港公司已经中标孟买港疏浚工程,但合同被印度国防部否决,造成该公司损失200万美元。2003年,香港和记黄埔公司申请参与孟买的集装箱码头工程,印方认为该公司与中国政府联系密切,拒绝其参与投标。2006年,印度拒绝深圳天达公司投标机场登机桥项目,而该公司早在1997年曾向印度提供产品。再如,总部已经设在新德里的中国华为公司和中兴公司申请贸易许可权,也因所谓“安全原因”遭到搁置(其他外国公司如朗迅和摩托罗拉公司都已获得此类许可),而其增加投资的申请也遇到种种困难。目前,双方已经建立工作机制讨论印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有关磋商还在进行中。

最后,是关于能源来源的竞争。作为两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大国,中印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加大。而同样作为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双方为获得国际油气资源确实出现了一些矛盾和竞争。例如,2004年10月,在争夺安哥拉油田的竞标中,中国击败印度,取得了石油开采权,但是安哥拉政府却要求中国提供20亿美

元的开发援助,使中国的交易成本明显加大。再例如,2005年中国在与印度竞购哈萨克斯坦石油石油公司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但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如果没有印度的竞争,中方本应以更低的价格得到这一项目。2006年1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以23 亿美元购得尼日利亚一个油田45%的开采权。而其更大的背景是,印度本来已经得到该项目的开采权,但国内有关部门认为出价过高而否决了这一收购。[4]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康良好的、睦邻合作的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维护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但是也存在不少有利条件。我们相信,只要两国政府有诚意、有魄力,有智慧,问题最终是会得到解决的。中印两国应该登高望远,增信释疑,同推共促,为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做出应有的努力,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章

  •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浅谈
  •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浅谈 摘要: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崛起中的大国,所承担的责任是日益增多.而中国作为一个在国际上较有发言权的国家,它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世界的形势.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对外政策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针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政策, ...

  • 中印边境军事斗争的历史和现状
  • 中印边境军事斗争的历史和现状 老参谋 大家知道,98年5月,印度在不到48小时的时间内连续进行了5次核试验,开创了1945年7月人类第一颗原子弹诞生以来所没有的纪录,令世界震惊不已.印度为何有恃无恐,它的核弹主要是对准谁?对于这个问题,印度 ...

  • 印度对中国安全影响
  • 印度对中国安全影响 一.对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 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时期. 第四阶段为20世纪 ...

  • 中印边界谈判最新进展
  • 中印边界问题因中国与不丹边界谈判举行28年来取得重大进展 长期以来,不丹由于受印度的恐吓长期没有与中国交好.随着青藏铁路的贯通,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向南亚扩散.中国此次与不丹正式达成政治共识划定边界,只是中不两国结盟的序曲 2012年8月10日 ...

  • 高考作文素材:季羡林
  • 高考作文素材--季羡林 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 ...

  • 浅谈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问题
  • <浅谈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问题>论文 摘要: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大于挑战, 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实挑战和潜在危机.抓住机遇应对 ...

  • 国学大师季羡林生平简介
  •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 ...

  • 中印在印度洋上的博弈
  • 中印在印度洋上的博弈 自古以来,海上航线就比陆路交通线更重要,因为它们可以用更少的花费,实现运送更多物品的目的.一些数据显示,当今90%的洲际间贸易和2/3的石油供给是通过海路运输的.最终,全球化依赖的是海运集装箱,而印度洋的集装箱运输占世 ...

  • 中印战争之后的印巴克什米尔战争
  • 印度和巴基斯坦都顺利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引发了两国舆论场各种热议,虽然总体上比较正面,乐观,但印巴关系间的死结仍然无法解决,这就是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问题也影响到了中巴经济走廊的顺利建设,印度一直抱怨这条路线侵犯了它的主权,还赌气不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