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四大茶文化圈的积极影响及意义

中国茶叶加工

2005,(3):48~51

试论唐代四大茶文化圈的积极影响及意义

马晓俐沈生荣!

.浙江大学

杭州310029/

摘要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饮茶

风俗得以全面推动并向周边地区和国家传播。也从而结成了文人、僧侣、宫廷和大众四大茶文化圈。饮茶与文人的理想结合,激发了文化创作的激情,丰富了精神生活和高雅的艺术情调,展示了当时中国文化品味的挺拔高度和精神文明方面的杰出成就。饮茶渗入并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内涵。僧侣在茶学、茶道、茶政等开创了历史先河,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宫廷茶文化是一种最高礼仪,是文明的象征,并为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平民百姓饮茶,自主传播茶文化,提高了综合素质,从而"斗茶"文化已有雏形。

关键词

唐代

茶文化

文人

僧侣

宫廷

大众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是茶的故乡和发源地,中国人从最先发现茶到种茶再到现代饮茶已经拥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饮茶之风的兴起根据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凡将篇%和$方言%分别从茶的药物效用角度和语言文字角度谈到茶&可以说王褒’司马相如和扬雄均是我国最早时期的著名茶人。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中期以后,在我国茶业和茶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期(((史(唐代对各种思想’称)茶兴于唐*或)盛于唐*+(

各族文化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方针&)盛唐茶文化*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无论是王宫显贵’文人墨客’僧侣’仕大夫,还是三教九流’平民百姓都以茶为上品,虽然他们饮茶方式和品位有差异,但对茶的推崇和需求都是一致的&然而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真正发展成气候是在我国的唐王朝时期&她的形成与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与整个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唐代茶文化从而结成了文人’僧侣’宫廷和大众四个茶文化大圈&以下拟就论述’分析这四大文化圈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当时和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与现实意义&

唐代文人茶文化圈的主体是诗人’书法家,画家’音师,文官和隐士&文人墨客大兴以茶代酒之风,推动了饮茶的普及,刺激了茶叶生产的发展&文人喜欢把茶人格化,以茶喻人,以不同茶的品味比喻人的性格与品质,寄托自己的志向,又常常以茶来烘托对山水风光的热爱&茶性洁不污,可涤虑解烦,故文人多以茶为接风洗尘的手段&一批文人把初唐盛行的酒宴,革新为俭朴典雅的茶宴’茶会,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气,在各阶层中广为流传,茶的社会销售量日益增大,唐诗人韦应物认为茶是高雅圣洁的仙草&他在,喜园中茶生%诗中写道:)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而借茶抒怀把饮茶升华到富有哲理境界的代表作,是唐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后人称的,七碗茶歌%&卢仝诗作不多,在唐代名声不大,但他的这首,七碗茶歌%却以其富有哲理性,为历代爱茶的诗人广为传颂&文人诗歌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茶文化祟尚自然,重清雅俭朴,临江溪,对青山&在饮茶中饱赏大自然情趣,强调饮茶环境和时间,应在心手闲适’风日清和’环境幽静’朋友至交和谐共语之时,茶富有大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功效,饮茶使人心旷神怡,产生对人情美的联想,自古以来诗歌就是吟咏的对象&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盛世,也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饮

"文人茶文化圈

收稿日期:2005-06-29

作者简介!马晓俐(1971-),女,浙江大学茶学系博士研究生,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茶文化与英国文学研究。

马晓俐等:试论唐代四大茶文化圈的积极影响及意义

49

茶成为一种高雅的风尚,也成为陶冶情操和友谊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都写下了富有哲理的茶诗,文人以诗言志,以茶入诗,实际上是唐代茶文化在文学史上的表现。李白的"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这首诗把茶的保健作用描写成一个神话。杜甫在诗中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白居易流传下来的茶诗有50多首。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说’"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人自称是鉴别茶叶的行家是当之无愧的*诗人还在另一首诗中"无由持一盏,寄与爱茶人&创造了一个"爱茶人&的名词。当时他曾在庐山结草堂而居,过着"架岩结茅屋,断壑开茶园&的隐居生活,使他成为对茶叶生产、采制、煎煮与鉴别样样精通的"专家&,并以此而自豪。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所研究的茶道的兴起和初步发展也与盛唐息息相关。一方面,开放的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的地域之间和各门类之间交流与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取士打破魏晋以来的门阀统治,唐代文人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清新的空气之下。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成为一种表达情怀、阐扬思想、体悟生命意义、张扬个性特点的活动方式,表现出吸纳儒、释、道三教之相近相同之处为一体的高度智慧,以极为高雅而又十分朴素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精神境界,以可观形式反映了抽象思想,以简朴的细节涵盖了丰富内容,使人文精神、哲学思想形象化、物象化。当时,文人与茶与景交融在一起相互映衬,反映了文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高雅的艺术情调,同时文人墨客的高雅情趣和深刻的美学见解又被大量吸收到茶文化内,从而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展示了当时中国文化品味的挺拔高度和精神文明方面的杰出成就。因此可以说,中国茶文化史拥有一段"文人茶文化的黄金时代&。

当时,在品茗或茶宴中,已十分讲究人、文、茶、水、器和品茶时环境的选择*把品茶与赋诗、联唱、赏茶、玩月、抚琴等各种文艺形式,把传播茶道

文化知识和探索品茗意境紧密地联系起来,从理论到实践上开创了一个极盛一时、影响深远、规范化的文士茶道模式。与火热的酒文化比起来,盛行于唐的茶文化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高雅、深邃、清心、宁神,饮茶过程就是一个精神调节和自我修养过程,就是灵魂的荡涤净化过程。饮茶与文人的理想结合在一起,变成了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了文化创作的激情。文人尽兴饮茶,将茶作为一种愉悦精神、修身养性的手段,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体验过程。因而,自唐以来,从流传下来茶文、茶诗、茶画、茶歌等看来,无论是从数量到质量,还是从形式和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唐以前的任何时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极的文化也会部分变成保守甚至落后的文化。辩证地看,唐代茶文化所具有的内在特质,除了以上积极作用外,共在维持当时社会的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然而,盛唐茶文化也助长和促进了中国文人那种封闭自守、克制和压抑的奴隶性格+++

满足于精神上的人格完善,即"安贫乐道&的心理状态,从而形成历史的惰性。当然,这种历史的惰性主要根源于中国几千年封闭的农业社会,可见茶文化则起了促进作用+++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茶文化的内涵而且影响并推动着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2僧侣茶文化圈

茶与佛素有不解之缘,而僧侣饮茶最早是在晋朝。而唐代佛教之兴盛,茶禅文化之兴起,是前所未有的。僧人利用茶布道弘法、陶冶性情,在饮茶中追求"恬淡闲寂&,正式提出"茶禅一味&,把禅功放入饮茶动作。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特别是在南方寺庙,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几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盛唐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元稹的茶诗’"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短短的55个字从茶的自然性状、茶碾茶罗、煎煮过程直至饮茶情趣等作了全面咏唱。尤其是"慕诗客,爱僧家&更是将茶拟人化了。"爱僧家&道出了茶与禅宗的密切渊源。僧侣以茶

中国茶叶加工

2005,(3)

敬施主,以茶供佛,以茶助禅功,也正如《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所写的$僧言灵味宜幽寂%那样,由于僧侣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而以茶驱睡意,有助于提高禅功,达到进入幽寂的境界&同时也反映了唐代以茶敬佛’献佛的习俗&

寺院(庙)当时兴起种茶’制茶’研茶之风尚,所以其不仅是茶叶种植中心,而且也是生产’宣传和研究茶叶的中心&寺院僧侣$在茶学’茶道’茶政等开创了历史先河,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唐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品质&因为寺庙都有一定的田产,僧侣不参加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讲究茶的采制’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来宣传茶文化,所以,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总而言之,无论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宴形式’茶文化对外传播方面,僧侣与佛教都有着巨大贡献&代表人物如智积’怀海和尚’灵一和尚’皎然及齐己等&所有这些无不表明,由于僧侣或佛教自身对茶的需要,在佛教借重和吸收茶叶文化的过程中,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乃至世界茶业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了$茶禅一味%的说法&

佛教禅宗(禅宗是中国独有或$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主张圆通,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而到了唐代由于大兴宗教,广建寺院,僧侣深居山林,自然环境优越,广种茶树,名山出名茶&除满足自身供佛’坐禅’赠施主’待香客外,还投入市场,为寺院积累资金,所以他们为饮茶习俗的传播与普及起了积极作用&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佛教倡茶的主要原因(一是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有助佛规&二是,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僧侣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三是,僧侣认为在茶中能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且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也有学者说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不仅如此,唐代饮茶还借信佛而盛行,渗透到了宗教文化之中,从而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内涵&总而言之,无论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宴形式’茶文化对外传播方面,僧侣都有巨大贡献&唐代随着寺院$贵茶%茶文化的对外

传播,还让专程来大唐留学的日本名僧传播到日本,从此日本有了茶树’茶园,产生了日本的茶道&

3宫廷茶文化圈

早在迄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宫廷,已设置了司掌宫廷茶事的官员,并有近乎茶宴形式$聚茶%的饮茶方式,这亦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早期的宫廷茶道&而唐代宫廷茶文化圈的主体是上层社会的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和宫女等&宫廷常设茶宴($又赐饮于曲水,蹈午

,欢呼动天&况妓乐选于内坊,茶果出于中库,荣降天上,宠惊人间&%并以茶赐近臣,中央机关饮茶己很盛行,$御史台三院*兵察常主院中茶,茶必市蜀之佳者&%王建也有$天子下廉亲考试,官人手里过茶汤%的诗句&由于唐代广征各地名茶,贡焙的贡额也不断增多,宫廷中的用茶和茶货积存也愈来愈多,于是开始又出现了皇帝以茶赏赐勋戚重臣,以示恩信的一种习惯和制度&不过,大众茶文化一旦宫廷化,它至少在物质和礼仪等等方面,即上升为当时最高规格的一种文化&

20世纪80年代,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

土的宫廷茶具是皇室宫廷饮茶文化及艺术的完美体现,这套茶具,是晚唐僖宗李儇供奉法门寺佛骨舍利作法器用的,学者们称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最完整’最精美华贵的系列茶具%&但是,不论是金银制的$七事%茶具,还是$七事%之外地宫中出土的其他宫中饮茶用具,其名物全部没有超出陆羽+茶经,七之器#中所列的茶器内容&这就有力证明,民间百姓用的茶具形制,不是从宫廷中流传出来的)适恰相反,宫廷茶具,倒是大都源于民间寻常用具&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茶作为一种税制和宫中固定的特需物资,始于唐朝中期&$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渚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这说明唐朝宫廷对茶叶的消费,和社会上的情况大致相同,也是在中唐以后才急剧增长起来的&在当时一般的史籍中,对宫中饮用茶叶的情况记述很少,但在唐诗茶事资料中,记载相对较多的:如+元鸲自述#-一作王建+宫词./($廷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张文规+湖州焙贡新茶#曰($风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子兰+夜直#描写($大内隔重墙,多闻乐未央,灯明宫树色,茶煮禁泉

马晓俐等:试论唐代四大茶文化圈的积极影响及意义

/1

香";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晚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花芯夫人(宫词》)"近被宫中知了事,每来随驾使煎茶*;以及李昌符(婢仆诗》所说的+不论秋菊与春花,个个能空腹茶;无事莫教频入库,一名闲物要些些"等等,上面这些诗句,形象地描述了从皇帝-后妃一直到宫女的嗜茶情况;特别是子兰+夜饮*和鲍君徽+茶宴*的史料,都说明唐朝中期社会上尚茶的风俗,这也很快传到了朝廷后宫,

关于唐代宫廷茶道的史实文字记录迄今仍未发现有价值的文献,但唐初画家周的《调琴茗图》-张萱的《明皇和乐图》和唐代佚名画家的《宫乐图》都从不同侧面印证唐代宫廷茶文化,这几幅被人们视为+茶画*的唐代描画艺术作品,反映了盛唐时期唐明皇及唐宫嫔妃-仕女的品茗-抚琴-和乐的宫中生活情景,其次能直接反映唐代宫廷茶道文化的就是唐代的贡茶制度(+茶引*-+榷茶等茶法*)和每年夏历三月三日在宫廷举行的以头纲贡茶来祭祀祖先分赐近臣的盛大+清明宴*了,宋代蔡宽夫《诗话》述)湖州紫笋茶出顾渚,在常湖二郡之间,以其萌出紫而似笋也,每岁入贡,以清明日到,先荐宗庙,后赐近臣,而最能反映唐代皇家气派的宫廷茶道就是每隔三十年一次的迎送佛骨的最隆重最盛大的宫廷法会和茶道仪式,宫廷信仰佛教-支持佛教,并把茶文化作为封建帝王礼敬佛主的最高礼仪,宫廷为了满足自己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十分崇尚饮茶-重视贡茶生产和贡茶制;宫廷茶文化独自形成了一种高贵-典雅的茶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起到了示范和被仿效的作用,源远流长,伴随着人类进步的历史,影响面广,现已超越了民族和国界;唐代诸帝王饮茶之嗜,推动了大唐茶风趋于鼎盛,进而推动了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及茶税的征收,使饮茶成为大唐人文风景线,大唐文明的象征,并为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作用,

4大众茶文化圈

大众茶文化主要对象是茶农-商人-平民百姓,他们以茶拜神-以茶祭祖,以茶待客-以茶聚会-以茶作食,唐代大众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治病-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在民间茶礼方面,朝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容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中

的茶文化对大众茶文化影响较大,在大众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

近来有一种说法,唐代的茶道和一些茶俗,是先起之于宫廷,然后由宫廷再传及民间的,由唐宋王室赐茶这点来看,适恰是本末倒置了,实质上宫廷的茶文化,一般都先起于民间,是民间茶文化的一种宫廷化,民间相互馈赠茶叶的风气,比赐茶出现的时间更早,如一首《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这表明社会上在李白之前,赠茶酬诗和以诗谢寄的风气,就相当普遍了,及至唐代中期和后期,如《萧员外寄新蜀茶》-《谢李六郎寄新蜀茶》,《巽上人以竹简自采新茶见赠》等寄答茶的诗作,在《全唐诗》中,更是随处可见,在中唐以前,大众饮茶保持着将茶叶和其他食物浑烹的习惯,所谓饮茶,与我们现在喝菜汤那样连滓带水都吃掉,所以陆羽《茶经.六之饮》称)+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清,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大众茶文化是一种+通俗*文化,平民百姓都以茶为上品,对茶的推崇和需求是与宫廷-文人相一致的,自古以来,爱茶者既有帝王将相,也有平民百姓;民众创造了茶文化,名人提高了茶文化,纵观茶叶历史,不论栽培技术的改进,采制工艺的改变与提高,以及饮茶方法的变革无不是先在下层民间社会发现-发明-传播并普及开来,而后再由文入学者总结记录下来的,唐代,随着茶业的发展,饮茶普及大江南北,塞外边疆,并开始讲究茶艺;特别是后期,民间饮茶之风大盛,

+斗

茶*也已具有雏形,受宫廷和文人茶文化的薰陶,大众+茶人*对茶有了+讲究*///茶礼-茶道逐渐形成,对当时社会文明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宋代及宋以后茶文化的繁荣进步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余

悦.中国茶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刘学君.文人与茶%&’.东方出版社,1**+,刘勤晋.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王泽农.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农业出版社,1*../程启坤等.陆羽0茶经1解读与点校%&’.上海文化出版社,()),0张堂恒等.茶.茶科学,茶文化%&’.辽宁人民出版社,1**-+钱时霖.中国古代茶诗选%1’.浙江古籍出版社,1*.*.

詹罗九.茶文化建设漫谈.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2’,

1**0年第(期,


相关文章

  •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_28
  • 第一章 简论 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 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的着的 ...

  •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txt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区别是:一个放在嘴边,一个藏在心里.人生三愿: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 一. 选择题 1.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 ...

  • 高中必背文学常识大全
  • 一.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 ...

  • 中外园林史知识点整理试题重重点
  • 1.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灵囿.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 ...

  • [中国十大文化名楼]
  • < 中国十大文化名楼>.txt27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险运,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中国十大文化名楼 China's ...

  • 课程名称中外服装史
  • 课程名称:中外服装史 (Foreign Fashion History) 课程代码:00672(理论)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之一.本课程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历史的演变 ...

  • 中外园林史题库
  • 园林史试题集 一.填空 田园城市理论最早是由英国人 E-霍华德 于1898年发表的 <明日之田园城市> 论著中首先提出的. 传说公元前七世纪建于西亚的 巴比伦空中花园 是世界第一名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 ...

  • 知识简介:戏曲
  • 知识拓展:戏曲 戏曲简介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名句.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而中国古代 ...

  •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 必修二 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1)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方式转变 A原始工具:刀耕火种,石.木.骨器 B 文明时代:金石并用,耒耜仍是主要工具 C春秋战国:铁农具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开始出现 ...

  • 园林史复习资料宋
  • 寺观园林: 佛教和道教至唐代达到了普遍兴盛的局面,寺观的建筑制度已趋于完善(殿堂.寝膳. 客房.园林): 总述:佛寺成为各阶层市民的平等交往的公共中心,它的环境必然会把宗教的肃穆与与人间的愉悦相结合考虑,因而更重视庭院的绿化和园林的经营.许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