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社会功能贝尔纳

浅析科学的社会功能

-----读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随感

2012级马哲 李兰 1201301004

恩格斯说得好:“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各门科学在18世纪已经具有了科学形式,因此它们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起来了。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从18世纪到20世纪,科学又有了革命性的进展。科学与哲学结合的结果,导致了哲学和世界观的新的变革。科学通过技术的中介与实践结合的结果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核战争威胁、环境污染、能源与资源匮乏、人口激增、信息爆炸等等社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又向科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所以,研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已成为当代重大的问题。

科学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科学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固有的发展逻辑,但它不可避免地也要受到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制约。社会各子系统对科学的制约有两重性:它或者阻碍、延缓科学的发展,或者促进、加速科学的发展;至于最终的结果如何,就要视社会各子系统对科学作用的“合力”的方向和大小了。

由此可见,研究科学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就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这里,我们仅就科学的社会功能稍做议论。

科学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和最成功的事业之一。自从近代科学在17世纪诞生以来,它在人类社会和人的生活中就愈来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这就是科学的社会功能。其实,早在近代科学的先驱培根、笛卡儿以及当时英格兰的清教徒和自然哲学家那里,就对科学的社会功能具有早慧的认识和明睿的洞见。其后,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和影响日甚一日,科学的社会地位如日中天。与此同时,人们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也日渐清楚和深化。贝尔纳指出:“科学的功能便是普遍造福于人类。科学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贵的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它的实际活动构成了社会进步的主要基础。”中国科学建制化的先行者任鸿隽在《科学》发刊辞言及科学之功能时说:“其施于实用,则为近代工商业之发明。及于行事,则为晚今社会改革之原动。影响于人心,则思想为之易其趋。变化乎物质,则生命为之异其趣。”科学真知识“可以作格物穷理的本源,也可以作利用厚生的根据。”

科学不外乎两大社会功能——科学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科学的物质功能,是通过科学的衍生物或副产品技术为中介而实现的。自从19世纪后期以来,尤其是在20世纪和当代,科学变成强大的潜在生产力,并通过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成为推动物质生产的主导和加速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科学的物质功能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科学与民主的珠联璧合,赋予西方发达国家以新的活力,也使发展中国家看到未来的希望。科学的物质功能,不仅使科学在近代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赢得了人心所向。在现代,科学对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合作和交往等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大都取决于科学的物质功能。

然而,科学毕竟是形而上的东西,它本身的直接功能也主要在精神或心智层面。任鸿隽早就说,物质功利是科学的末流,不是科学的根源和本体——科学的本体是“形而上”之学。不要把科学看得太轻太易了。“科学之功用,非仅在富国强兵及其他物质上幸福之增进而已,而于知识界精神界尤有重要之关系。”萨顿也言之凿凿:科学对人类的功能决不只是能为人类带来物质上的利益,那只是它的副产品。科学最宝贵的价值不是这些而是科学的精神,是一种崭新的思想意识,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如果只把科学看作物质上的东西,那么它随时都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的可怕工具。

科学为人类文化的支柱之一,具有超越功利主义的功能,即具有构成人世和人性本原的精神价值和超体意义。培根认为,科学也主宰社会和个人的精神生活,使之达到理想的境界。他把科学看作是区别文明人和野蛮人的标志,指出科学能够破除迷信和愚昧,是信仰和道德的基础,有助于塑造和完善人性。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代。例如,任鸿隽始终坚持:“今日所谓物质文明者,皆科学之枝叶,而非科学之本根。使科学之枝叶而有应用之效验,则科学之本根,愈有其应用之效验可知。”“科学发明所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理论的要比属于应用的为大且远。”萨顿的一席话很能说明问题:“科学不仅是改变物质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而且是改变精神世界最强大的力量,事实上它是如此强大而有力,以致成为革命性的力量。随着对世界和我们自己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的世界观也在改变。我们达到的高度越高,我们的眼界也就越宽广。它无疑是人类经验中所出现的一种最重大的改变;文明史应该以此为焦点。”

科学的精神功能有哪些具体表现呢?我把它归结为以下几点。科学的批判功能——破除迷信和教条的功能;科学的社会功能——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科学的政治功能——促进社会民主、自由的功能;科学的文化功能——塑造世界观和智力氛围的功能;科学的认知功能——认识自然界和人本身的功能;科学的方法功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功能;科学的审美功能——给人以美感和美的愉悦的功能;科学的教育功能——训练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的功能。

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同步性,是近现代历史上有目共睹的经验事实。这一经验事实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理论错觉,即认为科学本身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或巨大推动力)o要消除这种错觉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如果不消除这种错觉,要做到正确揭示和把握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真正关系,恐怕也并不容易。

实际上,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同步性,并非根源于科学发展本身,而是根源于人类主体所特有的自觉能动性。一方面,人类为了更为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自觉地认识客观世界,随着认识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科学知识在不断地积累和增长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随着实践活动不断向深

度和广度进军,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地积累和增长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会进步”(就社会进步的本质意义而言)。

如果说科学发展成果的实际运用曾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曾经促进了科学发展的话,那么,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本质上乃是人类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因而是由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原则决定的。正是由于这种主体活动(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内部所固有的自觉本性,才沟通了科学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现实联系。即使从最令人满意的情况来看,科学也只是人类用以发展自身或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手段”或“杠杆”(显然还有其他的“杠杆”),而不是人类发展或社会进步的“动力源”。人类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只能是组成为社会的人类本身。

文艺复兴运动使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开始按照某种加速度的规律发展着;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为发展生产力扫清了道路,工业革命直接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这种科学技术与生产力齐头并进的发展中,.近代资产阶级社会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在考察这种发展时,人们较多地只是注意到了科学发展对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对于生产力的巨大意义,人类为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现实需要而对于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以及生产力体系自身运动的内在必然性等等,往往是被人们所忽视的。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幻觉,似乎只要科学发展了,就能导致生产力的发雇以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然而,事实证明:不但科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进步—在一个社会制度落后的国家,科学事业会受到严重摧残,即使有所发展也将是极度缓慢的(例如在旧中国);而且,社会进步在本质上并不是由科学发展所决定的—某些科学高度发达的国家,社会制度却是相对落后的,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与渐趋没落的社会制度同时并存,这种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非同步性,并不是虚构的逻辑矛盾,而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客观现实。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把科学看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并赋予科学本身以某种人道主义的性质。四十年代是一个转折点。科学技术通过世界战争,。居然变成了大规模残杀人类自身的手段。本世纪下半叶以来,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运用,另一方面是各种社会问题或文化道德问题变得愈益突出和严重。特别是以高技术为基础的核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已经使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舀如何协调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普遍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在严峻的事实面前,人们终于掂出了“科学的社会功能”这一命题的巨大份量,不得不对此进行严肃而认真的思考。

虽然这种思考曾经把一些人引向了另一个错误的极端,他们赋予科学以反人道主义的性质,认为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将把人类社会引向难以解脱的困境。但是,这种对科散的社会功能的思考,仍然是值得重视的。科学本身既不是人道主义的,也不是反人道主义的,因此,无论把科学等同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还是把科学等同于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科学本身是中性的。问题在于怎样运用科学。

严格地说,科学发展寻求的是“合规律性”,而社会进步寻求的则是“合理性”。这“合规律性”与“合理性”之间,是有着不能忽视的重要区别的。某一认识是否称得上“科学”,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性;而某一科学成果的实际运用是否促成了“社会进步”,则主要看它是否符合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整体需要(即是否具有整个社会意义上的合理性)。社会的进步需要科学的发展,但科

学的发展并不能保证社会的进步—科学发展虽说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社会进步的充分条件;精神力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其次,大量的统计学资料表明,生产力与科学技术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本世纪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靠推广应用科学技术而取得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客观现实,应当被看作“科学是生产力”这一判断的本义。但是,必须把观念形态的或书本上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过程中实际运用着的.科学技术,_严格地区别开来。观念形态的或书本上的科学技术知识,还不是社会生产力。它们只有被实际应用于社会生产过程,才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潜在可能性,‘而要将其转化为现实性,科学技术进入社会生产过程是绝对必要的前提。某一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能否进入实际生产过程或被生产过程所吸收,亦即能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往往并不是取决于科学技术知识本身,而是由生产过程的状况和性质,亦即由特定时代生产体系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特点所决定的,科学上的或技术上的可行性,并不等于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现实可行性。在考察科学技术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相互关系时,这一点尤其重要。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而社会的产生是人类生活的第一次变革,从此人类从动物中分化出来。直至人类的第二次变革—发现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人类社会才有了科学的萌芽。而科学革命的真正开始是十五世纪中叶的事,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作为资本主义兴起的先声,使科学第一次具有实用价值。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建立,为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打开了第一道缺口,是科学和神学的第一次较量,这成为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向人类和社会领域的首次渗透。而在这之前,科学似乎只是与炼金术、占星术差不多的孤零零的行动,以后逐渐成了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的事。

今天,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淇成果已渗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科学的社会功能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科学可以防止各种祸害-饥俄、疾病、奴役和战争,只有在把这些祸害从地球上消灭了的时候人们才能够感到,科学已经被很好地应用于人类生活了。其次,料学可以发现需要,满足需要。科学应该象研究自然界那样去研究人类,去发现社会运动和社会需要的意义和方向,这便是科学的功能。然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力,改善了人类生活的环境。在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关系,创建新生技术和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发地下、海洋、宇宙资源等方面,科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加快科技进步,成了提高社会生产率的主要杠杆;在解决当代的全球性问题方面,科学同样起着很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高度文明的20世纪,曾一度猖撅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利用现代高科技,用流血的战争,使千百万人种族灭绝,倍受欺凌,大规模的军备竞赛,把世界引向核灾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冲突日益严重。在西方,科学有时成为“潘多拉盒子”(一切灾祸的根源)。迅速发展的科技成果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枯竭,使空气、水、土壤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因此可以说,科学参与了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活动,同样由于应用科学的发展使现代战争威胁着人类的存在。这都是科学不应当有的社会功能。只有成功地将科学的社会功能置于严格的人道主义的控制之下,才能使灾祸得以避免。事实上,科学自在地“既不是善,也不是恶”,一切都是由它起作用的社会条件决定的。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哲学家马尔泽内所言“科学在伦理道德上是中立的。”因为在作出伦理方面选择之后,科学只不过是作为一种手段表现出来的。

面对科学作用于社会所产生的后果,科学家必须熟悉社会机构是如何应用这些科学成果的。应力图防止科学发明被恶意地应用,而应让其为人类造福,这样就把科学家置于社会的、政治的生活和斗争中心了。从科学社会史的观点,也即从作为社会组成的科学的发展看来,科学家的每一次发现对整个历史有着深刻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它在科学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会引起很大的变化。尽管科学有相对的自由,但一个国家的科学与其政治体制息息相关。例如美国,虽然科学的自由度一直很高,但科学与政治结构之间的关系已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近二十年,随着科学的进步及其社会影响的扩大,科学进步的结果已经变成了政治问题,由于科学与国防和国家安全的密切关系,所以科学与政府有着越发密切的联系。

二十世纪以来,微电子学、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革命”等的发展引起的争论是很典型的社会问题,控制论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进步,机器人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它们不仅使用在生产中,而且渗透到人和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可以预言,科学不断发展,其前景将会是科学目标和社会利益的日益协调。科学将更多地显示出对社会需求的依从。在这种情况凡科学目的与社会需求,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一致性,决定了社会的性质与组成结构。这样一来,对待科学,不能只从学术方面,更要从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去考虑。科学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力量的对抗斗争中,这种对抗的力量决定着科学发展的进程,成为科学发展的动因。


相关文章

  • 丹尼尔贝尔的政治思想
  • 丹尼尔贝尔的政治思想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 1919- ),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今日资本主义>(1970),<后工业社会 ...

  • 丹尼尔·贝尔:[工业化后社会的来临]新版序
  • wen.org.cn 提交 2009/09/10 阅读: 155 摘要:丁学良译. 关键词: 丹尼尔·贝尔 丁学良 工业化后社会 丹尼尔·贝尔<工业化后社会的来临>丁学良译 2009年07月 译者序: 我第一次见到贝尔教授是在1 ...

  • [幼儿教育课程]--整理版
  • <幼儿教育课程> 一. 单项选择题 ( B )1.英语中的"Curriculum(课程)"一词最早是由 开始使用的. A.维果斯基 B.斯宾赛 C.杜威 D.皮亚杰 ( D )2.将课程看作是学习者获得的直接 ...

  • 电子技术发展史
  • 电子技术发展史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人们面临的是以微电子技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为代表)电子计算机和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社会. ...

  • 第11章科学家的年龄特征
  • 第11章 科学家的年龄特征 一个人也许论年岁很年轻,可是论时数很老成--假如他不曾浪费光阴的话.但是这种情形是很少见的.一般情形是青年人就好象人的"初念"一样,不如"再思"明智.盖在思想和年岁上一样, ...

  • 儒家伦理在高科技时代的局限性及创造性转化
  • 刘戟锋/林祎 [论文分类]伦理学 [论文网络来源]http://www.csscipaper.com/B8 [期刊期数]2006年09期 [论文期刊来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3期第63-67页 [英文标题]Li ...

  • 营销专业推销实践报告
  • 营销专业推销实践报告 去接近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我们营销协会在校园里进行了一场名为“暖贝尔校园送温暖”的推销活动。我作为一名营销协会的成员积极地参与了这次活动。下面我对这次推销活动作一个总结报告。 我的报告书主要分4个大的步骤进行,第一,对市 ...

  • 历届诺贝尔奖
  • 诺贝尔(1833-1896)是近代炸药的发明者,因此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但他对自己的发明用于破坏感到震惊,于1895年11月27日在法国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乐部上立下遗嘱,用其遗产中的3100万瑞典克朗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 ...

  • 福禄贝尔学前教育思想
  • 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1生平简介 福禄贝尔(Friedrich FroebeLl782-1852)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他的教育思想对世产生刻的影深响,特别是他创办的幼儿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