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说明书

1 综合说明

1.1项目选择的背景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市**项目区2009年度工程选址地处**市中部低山丘陵区,项目区选择面向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需要迫切,地方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的区域,集中连片,规模治理。

根据辽宁省发改委287号文件要求,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确定2009年度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选址为***镇***小流域境内。

长期以来,由于受气候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侵蚀面积占总面积70.16%,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970t/(km2²a),土壤肥力不断下降,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土地资源受到严重威胁,粮食产量不断下滑,加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人民生活水平徘徊不前。截止2008年统计,人均产值为6709元,人均年收入为4805元。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另一危害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水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蓄水保土能力不断下降。目前,项目区内水土流失面积为15.53k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70.16%。

为有效遏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对于这一问题,**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决定以发展市域经济为切入点,结合新农村建设,整合资金,整合项目,保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工程顺利实施,并出具了项目施工承诺、工程占地承诺、地方匹配资金承诺,项目区所在地镇政府通过广泛宣传,召开项目区行政村村民代表会,用一事一议的方法出具了相应承诺。所有承诺都证明了我市对项目工程的实施信心与决心。在工程布局上,集中连片,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自上而下,沟坡兼治,恢复生态环境,符合治理原则。

工程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高项目区的防洪减灾能力,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农、林、牧业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水土资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经济

全面发展的战略性工程,项目区群众期盼着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市**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尽早实施。

1.2项目区位置和实施编制的依据和过程

**市**项目区位于**市中部***镇境内,总面积为22.13km。

项目规划基础为2005年完成的《**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项目编制的主要参考《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第一期工程项目总体布置及前期工作要求》、《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第一期工程项目可研报告编写提纲及相关要求》和**市项目区典型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以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技术规范。

2009年实施项目确定后,设计人员立即展开对项目区所在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状况、社会经济情况等的调查统计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 2

1.3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概况

**市**项目区为低山丘陵区,土壤在全国属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森林土壤群系,主要有棕壤土、草甸土两大类。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森林植被属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区。草场植被属于山地草场类型,是由森林破坏而形成的次生植被。气候属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044mm,多集中在7、8、9月份,多年平均气温为7.9℃,无霜期156d。全年平均风速为2.8m/s,多年平均≥10 m/s的大风全年出现56d,项目区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

项目区所在的***镇***小流域,总人口0.11万人,农业人口0.11万人,农业劳动力0.0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项目区总土地面积2213.30hm2,人均土地2.01 hm2,人均耕地0.16 hm2,人均基本农田0.09 hm2,农业人口密度50人/ hm2。项目区内生产以农业、牧业为主,2008年农村各业总产值738万元,农业人均产值6709元,人均年收入4805元。

1.4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项目区是我市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根据全省第四次遥感调查,项目区所在***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5.527k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70.16%。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风蚀,侵蚀程度全部为轻度侵蚀,侵蚀模数为970t(km²a),侵蚀区域主要分布在坡耕地、砂化蚕场、荒山、疏林地等地类上。项目区内小河道侵蚀、沟壑侵蚀也十分严重。

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治理力度,但由于缺少资金投入,物力匮乏,造成治理程度较低,治理措施单一,主要为营造水土保持林。据统计,项目区内现存治理措施有:坡改梯2 hm2,营造水土保持林108 hm2,经果林4 hm2,封禁治理82 hm2,保土耕作20 hm2,治理程度仅为16.64%。 2

1.5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规模

项目工程要求当年设计、当年实施、当年竣工,初步设计在2009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65 hm,治理程度达到49.27%。土壤侵蚀模数由现在的970t/(km.a)下降至500t/(km.a)以下,林草覆盖度由原来的66%提高到72%。水土保持措施年拦泥沙量达到0.58万t,年蓄水量达到6.48万m。农村经济将有大幅度增长,到全部措施生效后,3222

直接经济效益年增加568.84万元,人均收入将显著提高。

项目工程的实施,任务就是促使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利用趋于合理,减少水土流失,全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使水土保持的基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全面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市项目区所在的***小流域,总面积为22.13km2,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5hm2,其中坡耕地治理18hm2 ,老果园改造11hm2,蚕场治理384hm2,封禁治理352hm2,治理侵蚀沟壑15条,修浆砌石谷坊412座,疏溪固堤3km,环山截水壕2 km,修作业路5.2 km。

1.6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局及工程量

项目区地处低山丘陵地区,坡耕地、蚕场、疏林地面积较大,侵蚀沟发育,针对这一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布置各项治理措施。

防治措施布局要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从上到下,沟坡兼治,层层拦蓄,建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1、结合项目区特点及经济发展需要,治理措施总体布局设计主要包括坡面治理措施设计、沟道治理措施设计及其它相关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坡面治理措施设计主要包括坡耕地治理设计、老果园改造、蚕场整治、封禁治理工程设计等。沟道治理措施设计主要为谷坊设计,其它工程设计主要为疏溪固堤,作业路设计等。

2、主要治理措施布局

(1)坡耕地治理。根据土地的立地条件及农业用地状况,采取适宜措施,设计以地埂植物带为主。

(2)坡面治理措施。主要包括蚕场整治、板栗园改造、封禁治理工程等。

(3)治沟工程。侵蚀沟治理措施以干砌石谷坊与浆砌石谷坊相间布置为主,并与坡面治理相结合,拦蓄砂石下泄,减缓洪峰,同时对沟头采取防护措施,避免沟头延伸,遏制沟壑水土流失,对沟底土质较好的土沟或土石质沟可营造防冲林及速生丰产林。

(4)其它工程。作业路工程应在流域治理前修完,以保证管护、防火及后期农林、果产品运输方便。疏溪固堤主要措施包括:河道疏通,推土筑堤;堤前坝后枫杨护岸。围栏及标志牌工程要在封禁治理项目确定后及时实施,以免产生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

3、项目工程工期为一年,需动土石方4.69万m,投入人工9.22万工日,动用机械0.48万台时。

4、水土保持工程进度安排

**市**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共完成治理面积765hm2,治理程度为49.27%,工程进度要求当年设计,当年开工,当年竣工验收。 3

1.7 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工程投资概算按照国家颁布的《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 水总[2003]67号)和《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 水总[2003]67号)来执行。项目工程动态总投资为251.86万元,投资费用由3部分组成,包括综合治理措施投资225万元,独立费用12.60万元,基本预备费14.26万元。

根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本工程投资采取由中央投入和地方(市级)配套的方法,中央投资主要用于工程的材料费、机械施工费和部分工程的人工费等。地方配套资金主要由项目区小流域群众投工投劳和镇村两级自筹。根据资金配套

原则(国家和地方投入比为6:4),本项目工程总投资251.86万元,需中央投资150万元,地方配套101.86万元。

1.8 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

项目工程的实施,将产生一定的基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项目工程不但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通过对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提高到72.4%,年可拦蓄径流6.48万m3,减少泥沙流失量0.58万t。措施实施后,能够遏制土地功能退化,保护黑土资源,增加土壤的肥力及有机质含量,减少入河泥沙量,延长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减轻河道防洪压力,保证汛期安全渡汛。

在项目工程运行期,所有措施生效后,年可增加直接经济效益86万元。国民经济的增长,从经济盈利能力分析上看,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经济净现值大于零;从经济敏感性分析上看,项目工程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国民经济综合评价结果为项目实施完全可行。

2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地貌、地质

2.1.1.1 地貌

项目区所在的***小流域地处辽东低山丘陵区,为长白山脉和千山山脉的过渡地带 。区内山体连贯,形态各异,沟壑发育,山势低矮,谷坡和缓,峰顶稍圆,谷间宽阔,多为“U”型谷,河谷两侧有小型平原,河流下切较弱。

(1)沟道情况

该流域沟壑面积206hm2,占总面积的9.31%。该流域沟壑纵横,干沟总长为6.8km ,主要支沟总长为12.4km,干沟和支沟的平均比降为14.5‰,沟壑密度为0.86km/km2。

(2)坡面情况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213 hm2。坡度组成为<5°106.8hm2,占总面积的4.83%;5°—15°面积为41.2hm2,占总面积的1.86% ;15°—25°面积为26hm2,占总面积的

1.17% 。

2.1.1.2 地质

(1)地质概况

项目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辽东地层分区丹东—营口地层小区,地层岩性复杂,主要有混合质变粒岩、粗粒岩、各类片岩、大理岩等,岩浆岩有花岗斑岩、煌斑岩、伟晶岩等。

项目区在地质构造上处于中朝准地台、营口——宽甸台拱,地壳厚度推测为33—

35公里,深层构造主要属辽东槽状幔拗区和宽甸幔凸和千山幔凸区的是间部位。

(2)滑坡和泥石流

项目区是泥石流易发区。当过量降雨和高强度降雨在土体中产生壤中流或地下径流,土地在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双重拖拽力的作用下,引起土体下滑,出现局部滑坡,坡面径流汇集到山谷后形成洪水,洪水将下滑的土体搅塑成流体,形成泥石流。

项目区泥石流的成因:在滑坡和泥石流的诸多因素中,除了地质、地貌、坡度、土体厚度、植被因素外,暴雨是项目区触发滑坡和泥石流的重要因素。**市是东北地区降水和暴雨中心,平均降雨量1044mm,且多集中在7、8月份。而此期间也是泥石流活动最活跃期,因此,降水是项目区滑坡和泥石流的重要因素。项目区所在的***镇1985年曾发生泥石流,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1.2土壤、植被

2.1.2.1 土壤

该项目区为低山丘陵区,土壤在全国属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森林土壤群系,主要有棕壤土、草甸土两大类。流域内土壤养分平均含量见下表。

小流域土壤养分平均含量表

按国家土地生产力分组标准评价,该项目区属五、六级土壤较多,四级土壤次之,另有少部分三级土壤。土层厚度一般在30cm—100cm之间。山上部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中部土层略厚的可搞径流调节林带工程,靠近坡下部的土层较厚的修建水平梯田,

发展高效农业。

2.1.2.2植被状况

项目区山地植被主要以天然杂木林、蚕场为主,其次为人工林、经济林、疏林地、荒山。天然林以柞树、水曲柳、榆树、胡桃楸、椴树、枫树等阔叶树种为主,郁闭度超过0.7以上,树龄大都在10—20年左右。

人工林以日本落叶、长白落叶、红松等针叶树种为主,有少部分刺槐、杨树等。 经济林以板栗为主。

柞蚕场植被可分为好、中、差三种类型。比较好的蚕场墩株密度大,树势旺盛,郁闭度0.7以上,坡面草本灌木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达70%以上,水土基本不流失。比较差的蚕场,植被退化,缺墩少株,树势衰弱,郁闭度在0.5以下,坡面仅生长羊胡子苔草,花木兰等少量旱生植物,覆盖度在40%以下,水土流失较重,急需整治。

荒山植被主要以草本灌木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0%以下。

几十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原始天然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形成低质的天然次生林和草灌植被,且植物品种单一,针叶纯林比重较大,林分质量下降,大面积放养柞蚕,蓄水保土能力差,生态的整体功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物的多样性下降。

项目区林草覆盖率66%。

2.1.3水文、气象

2.1.3.1 水文

项目区属于中温带湿润地区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项目区下游的梨树沟水文站,主要水文特征值见下表。

梨树沟水文站水文特征值表

2.1.3.2 气象

(1)气候

项目区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湿润气候带东西季风区,为季风南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雨雪丰沛,暴雨特多,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冬有严寒,夏无酷署;南北高低气候差异大,立体气候带明显。

(2)气温

项目区平均气温7.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8℃,极端最高气温35.6℃,极端最低气温-26.7℃,≥10℃ 积温3210℃,无霜期为156天,早霜起于10月,晚霜止于4月。

最大冻土深度平均为80cm,最深132cm,最浅为43cm。

(3)风

项目区平均风速2.2m/s。全年静风频率为34%,出现较多的风向及频率为:西北风7%,西南风6%,东北风5%。

(4)湿度、云、日照、蒸发

项目区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蒸发小。项目区年平均相对湿度70%,年平均日照时数2470.3小时,太阳总辐射量5344kj ,年平均蒸发量850mm。

(3)降水

项目区年平均降雨量1044mm,是东北地区降雨和暴雨中心。降水季节差异大,降水最少月为1月,最多月为8月,次多月为7月。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为全年雨量的14%、68%、15%、3%。

降水年际率变化大,县域50年以来最多年降雨量1615.0mm(1985年),最小年雨量626.8mm(1965年)。

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203mm,2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257mm。多年径流深度在600~700 mm之间。

**暴雨极值表

2.2社会经济条件

2.2.1行政区划及劳动力现状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22.13km2,总人口0.11万人,农业人口0.11万人,农业劳动

力0.0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项目区社会经济现状见附表3。

2.2.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2213hm2,农业用地174hm2(其中坡耕地67.2hm2),林地1577hm2,牧草地22hm2,水域91hm2,荒地108hm2,未利用地91hm2,村屯道路用地143hm2,人均土地2.01 hm2,人均耕地0.16hm2。土地利用现状见附表7。

从项目区耕地坡度组成中看出,5°以下的面积106.8hm2,占总面积的4.83%,5°~15°面积41.2hm2,占总面积的1.86%,15°~25°面积26hm2,占总面积的1.17% 。项目区耕地坡度组成见附表5。

存在的问题:

1、耕地肥力不高,地力下降。

项目区坡耕地有67.2hm2,有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坡耕地比例很低,未修水保工程的坡耕地土层一般在0.2~0.4m,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极差,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土质贫瘠,水土流失程度不一。

2、蚕场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

**市的柞蚕场按植被状况、柞树墩密度、产叶量等主要指标衡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蚕场植被完整,植物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灌、草及枯落物四层,亩产柞叶量400公斤左右,土壤在机质含量在3%以上每亩有柞树180墩左右;二类蚕场灌木层逆向演替,草本植物不如一类蚕场旺盛,亩产柞叶量300公斤左右,土壤在机质含量在2%左右,缺株10%左右;三类蚕场植被遭到破坏,灌木植物稀少,草本植物以耐旱的羊胡草、结缕草、苫房草为优势草种,植基本没有成层现象,亩产叶量200公斤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缺株面积达20—30%左右。

项目区蚕场面积618 hm2,占林地面积的38%以上,其中一类蚕场面积62 hm2,占蚕场总面积的10.03%;二类蚕场面积123 hm2,占蚕场总面积的19.32%;三类蚕场面积433 hm2,占蚕场总面积的70.65%。三类蚕场经济效益和保水保土能力极差,是项目区重点的水土流失地类。

3、防护林少。

做为山区,主要山脊和分水岭都应成为防护林带,项目区内大部分分水岭无森林覆盖,更无固定的防护林带,这样相应地降低了水源涵养能力。

4、薪炭林少。

由于薪炭林少,满足不了群众生活用柴,只能从蚕场和割天然次生幼林树解决,据调查,每年只此一项,相当于破坏2~3年造林面积。

5 、灌木杂丛未被开发利用。

由于林木的过渡采伐,低质次生林和灌木杂丛含量较大,这部分地即无木材可产,又无任何产品,大多数被沦为放牧、割烧柴用,经济效益极低,是项目区重点开发改造地类。

调整方向:

1、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实施退耕退蚕还林还果,消灭宜林荒山,尽量改造难利用地。

2、根据市场需要,因地制宜适当扩大经济林果面积,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使用政策:

**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于一九九四年一月三十一日印发《**满族自治县关于对部分集体林地实行有偿使用的规定》的通知,调动了广大群众治理“四荒”的积极性;2008年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完成了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民真正享有山林的开发权、

使用权和收益权,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制度基础。

2.2.3经济状况

项目区内生产以农、牧业为主,2008年项目区内农村各业总产值738万元,农业人均年产值7118元,人均年收入4805元,其中农业产值314万元,林业产值72万元,牧业产值261万元,渔业产值60万元,其他产值31万元。项目区社会经济现状和农业经济结构现状见表3。

项目区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农、林、牧、副各业生产发展情况不平衡。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油料作物大豆、花生、芝麻等,农业、牧业为项目区主要产业,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42.53%、35.37%,其它各业产值产值比例较小。

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土地产出率低,粮食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业生产力低,农业高产值主要是广种薄收的结果,使之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加之基础设施薄弱,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项目区水土流失较重,生态环境失于平衡,农业产业经构调整进展缓慢,对发展高新农业研究不足,农业投入不够,以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项目区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2.2.4其它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区内交通发达,有沈丹铁路、沈丹高速公路及304线国道从项目区中穿过,县乡级公路比较完善,形成网状结构。

项目区内的通讯系统完善,基本实现了电话通到边远山区,移动通信发射塔覆盖面已达90%以上。

3 水土流失防治现状

3.1水土流失状况

3.1.1水土流失面积、程度及其类型

项目区总面积22.13km2,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5.53km2,占总面积的70.16%,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基本上为轻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970t/ (km²a)。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见附表6。 2

3.1.2水土流失成因

造成水土流失原因很多,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3.1.2.1自然因素

项目区的地形、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客观条件。 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形为低山丘陵,海拔在80m~800m,山高坡陡,5°以下土地面积208hm2,占总土地面积的9.41%,5°以上坡地占总土地面积的90.59%。地形的坡度大小对水土流失影响很大,在45°坡度范围内,坡度大小和水土流失强弱成正比关系。

气象

降雨特别是暴雨对土壤侵蚀影响最大。项目区处于温暖半湿润的季风大陆性气候地带,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44mm, 7、8、9月份降雨集中,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集中而较强降雨对表土冲刷力很强,特别是坡度较大地区,对土壤的侵蚀更加严重。项目区内全年平均风速2.8m/s,多年平均≥10m/s的大风全年出现56d,大风多集中于春、秋、冬旱季,这样就产生了对土壤的风蚀。

植被

项目区现有植被蚕场、疏、幼林地面积比例较大,林种单一,裸露地表在雨水冲刷和大风作用下极易形成水土流失。

3.1.2.2人为因素

项目区内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破坏了地面植物和地貌,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水土流失,而人为破坏植被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人类生产活动,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平缓耕地粮食生产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要,大面积的坡地被开垦,林、草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土壤侵蚀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我市蚕场面积较大,过度放养问题长期存在,致使蚕场砂化严重,加重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b)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目前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造成农、林、果、牧、副各业发展失调,农民采用广种薄收方式,靠天吃饭;牧草地与载畜量失衡,过度的放牧并且只利用不管理不改良,使得地表植被逆向演替,无法恢复,长时间造成草场退化、沙化而失去水土保持功能。牧业发展形式较落后,还存在一家一户的分散放养的情况,这给牧业管理增加一定难度,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c)重建设,轻保护产生水土流失。随着项目区内建设项目增加,地表植被及土壤结构同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私营业主只注重工程的经济效益,无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私人开矿更是乱采乱挖,弃土弃渣乱堆乱放,这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3.1.3水土流失危害

该项目区处于低山丘陵地区,地面坡度大,地表植被差,且郁闭度较低,遇暴雨,

沙石俱下,造成下游河道淤积,抬高河床,影响行洪。另外耕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地力减退;部分侵蚀沟发育,耕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林草覆被度逐年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减少,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生产力下降。

由于不合理耕作方式和缺乏保护性措施,致使土壤侵蚀严重,土壤侵蚀造成黑土地逐渐变薄,土壤肥力普遍下降,土壤的物理性由重壤土变成了轻黏土,土壤孔隙度减少,持水量降低,保水保肥性能减弱,耕作性越来越差,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减低。土壤有机质下降及土壤结构破坏的一个严峻后果是土壤抗蚀能力减弱,导致水土流失,而黑土退化已严重影响了黑土生产力的发挥和高效生产,主要表现为产量不稳,生产效益下降,对粮食生产产生潜在的威胁。

2、洪水灾害频繁,灾害周期缩短。

据调查,由于水土流失,境内大部分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淤积,河床高出地面,有的地方淤积达1m深,部分河段淤塞,防洪能力普遍下降,洪水灾害日益频繁,据资料统计1922年~1962年的40年间,项目区发生区域性洪水5次,平均8年一次,1962年~2001年共发生洪水8次,平均4.9年一次。

3、耕地资源的数量减少。

水土流失严重,洪水灾害频繁,河流两岸耕地被冲、沙压及土地质量下降,部分耕地因耕作土层流失贻尽无法耕作而弃耕,黑土颜色变淡、密度稀释,有些地方甚至成为砂石遍地、怪石裸露的不毛之地。据统计到1998年项目区耕地面积比建国前减少了9hm2,除因建筑和生产用地占用外,大都是因洪水灾害和坡地下坡弃耕减少的。

4、破坏地面的完整性。

由于水土流失,部分坡耕地及林地出现深浅不一的侵蚀沟,河流改道,冲毁道路和农田,地面支离破碎,破坏了地面的完整性,给人们生产、生活到来不便的同时也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5、降低水利工程使用寿命和污染水质

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天然降水得不到有效拦蓄,水利水电工程效益得不到完全发挥,同时严重地泥沙淤积也降低了工程的使用寿命。水土流失携带大量的有机物、化肥、农药等残留物质进入江河湖库,污染水质。

6、经济损失严重。

由于水土流失,洪水、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如1985年一场大洪水项目区内冲毁耕地12 hm2 全部冲毁,水毁交通道路3.2公里,小河道堤防几乎全部冲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威胁群众生命安全,也为恢复治理工程增加了难度。

3.2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3.2.1治理现状及效果

3.2.1.1治理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重视及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水土保持方针及实施办法。由于当地干部群众对水土流失危害提高了认识,对建设生态环境也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在水利、林业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流域内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土地蓄水保水能力增加,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经济效益、人均收入相对提高,促进了群众生活的改善。

同时也应该看到,项目区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果,由于治理措施单一,

无法形成完整的综合防护体系。至2008年底,项目区共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仅为224hm2,其中水保林108hm2,经果林(含退耕还果)12 hm2,坡改梯2hm2,封禁治理面积82hm2,保土耕作20hm2,治理程度仅为16.64%。

3.2.2治理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2.2.1治理经验

1、加大领导力度,调动群众积极性,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涉及面广、跨学科多,而且治理工程的投入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切实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特别是1987年以来,各级政府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纳入政府主要议事日程,结合“大禹杯”竞赛,有效推动了项目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同时宣传力度的加大,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培养树立治山治水治穷致富的典型,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2、贯彻水土保持方针,加大改革力度,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主导思想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始终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改革投资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治理效益为中心,特别是“四荒” 开发等一系列治理方式的采取,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发展,使水土保持工作的路子越走越宽。

3、依靠高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有力支柱

为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广泛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小流域治理示范工程的建立,小流域“金字塔”综合治理模式、

沟壑梯级治理开发模式等课题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提高了水土保持工作水平,推进了水土流失的治理程度。

4、加大执法力度,注重监督管理,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有力保障

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是控制新增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多年来,坚持预防为主,治管并重,特别是执法都督体系的建立,加大了流域监管力度,极大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巩固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3.2.2.2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各级政府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广大群众以高度热情投入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工作中仍存在着一定问题和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1、国补资金投入不足,治理速度慢

多年来水土保持投资主要以群众投工、投劳为主, 国家投入资金少,直接影响了水土流失治理进度。在流域治理中资金投入少,治理标准不高,只能分散降低标准治理,不能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导致各项措施的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群众见不到效益,影响了治理的积极性,也制约了治理速度。

2、税费改革,影响投工

由于2006年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了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这对以农民投工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如上级政府没有相应的政策,影响水土流失治理进度。

3、土地承包政策,影响治理措施实施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项目区大部分土地都在农民个人手中,工程措施的实施必将涉及到占地问题,老百姓对此认识不十分到位,这对水土保持项目的

具体实施造成一定的困难。

4、沟道治理,困难较多

关于沟道治理问题,我市低山丘陵区沟壑侵蚀程度比较严重,多年来,结合坡面

工程,我们也量力地进行一些治理,从完成的工作量上看,还仅仅是开始,要全面彻底治理,工程量过大,就我市实际的人力、财力所不能及。

4 项目建设任务与规模

4.1建设的目标

4.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1.1.1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水土流失严重,急需治理

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长期以来,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流失类型为主要为水蚀。项目区截止2008年末,水土流失面积为15.53km2,占整个项目区面积的70.16%。由于缺少资金投入,造成治理速度缓慢,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了改变这种治理缓慢的被动局面,在短期内改变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对项目区内主要流失区域进行集中连片的综合治理。

项目区地处**市区上游,是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地区,搞好***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对市区防洪也有较大作用。虽然多年来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严重的水土流失仍然造成大量的泥沙进入河道,对下游的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对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以减少输入河流的泥沙量,减轻河道淤塞,确保**市区防洪安全。

2、保护土地资源,提高粮食产量

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耕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地力

减退,部分侵蚀沟发育,坡耕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水土流失正在威胁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威胁我市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施**项目区工程,能够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步伐,可以保护土地资源,改良土壤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区内生态环境

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目前还比较单一,在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耕地上耕耘,人民

生活水平较低。截止2008年末统计,项目区内人均收入为4805元,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此次项目工程的实施,以改变农村产业结构为宗旨,以治理水土流失为目的,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另外,通过对项目区的综合治理,项目区内林草覆盖度由原来的66%提高到治理后的72.4%,生态环境将明显得以改善。

4.1.1.2项目实施具备的条件

1、 政府重视,领导关怀

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随着项目区前期工作的启动,**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市主要领导多次过问此事,***镇政府出具了解决工程占地问题的承诺,镇村两级承诺自筹资金进行配套。所有这些都为项目区综合治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连片治理,符合原则

在以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以治理水土流失中心,从上而下,沟坡兼治,

恢复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调节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立地条件,为恢复生态创造条件。

3、封禁治理,成效显著

项目区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植物生长,因此采取生态自我修复的方法,依靠大自

然的力量恢复生态,投入少,见效快,形成的生态系统更稳定可靠,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将封禁治理作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实施退耕还林、退蚕还林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实施本工程项目奠定了基

础。

4、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成为改善山区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

多年来,**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经计算,项目实施生效后,

每年可增加经济效益86万元,年拦蓄水量为6.48万立方米,拦蓄泥沙量为0.58万吨,林草覆被率提高了6.4%。各项治理措施实施后,有效地涵养水源,缓解旱情,保护土

壤中的有机质,对下游河道减沙也将起到一定的作用。植物措施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地力;坡耕地治理措施,提高了农田的保水

保肥能力,有利于土壤形成团粒结构,提高粮食产量。治理后经济效益、蓄水保土效

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5、多年治理,积累经验

**市是辽宁省东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长期以来,**市的干部群众一直坚持

治山治水,是“大禹杯”竞赛活动的发起县,广大干部群众治山治水积极性高,经验丰富,是开展项目建设的有力保障。

4.1.2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本次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指导思想是:以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改善区内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在实施中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项目工程的实施,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科技为先导,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治理坡耕地、荒山荒坡、植被恢复及沟道治理为主要内容,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有力地保护有限的黑土资源,全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坚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使生态环境逐步趋向良性循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好务。

4.1.3项目建设的原则

1、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针对项目区地貌特点,分别对坡耕地、荒山荒坡、沟壑等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2、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针对项目区内水土流失状况,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初步设计对砬子沟和芹菜沟

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用一年时间基本完成对这两条沟上下的综合治理,恢复项目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3、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通过加强对项目区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

施,保护水土资源,促进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4.1.4项目建设的目标

4.1.4.1水土流失治理目标

项目工程经过1年的集中建设,力争基本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水土流

失将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65km,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控制在500t/(km.a)以下。

22

4.1.4.2生态建设目标

各项措施生效后,工程措施保存率达到80%以上,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项目

区的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由建设前的66%提高到建设期末的72.4%。在蓄水保土效益方面,各项措施全部生效后,年拦泥沙量将达到0.58万t,年蓄水量将达到6.48万m3。

4.1.4.3农村经济发展目标

项目区农业及副业生产有大幅度增长,项目工程建成后,直接经济效益每年可增

加86万元,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年收入将提高30%以上。

4.2水土保持分区

4.2.1水土保持分区的原则

根据水土流失特点、类型、地貌、防治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划分水土保持类型区。

同一类型区内,各项条件应有明显的相似性,生产方向(土地利用方向)与防治措施布局基本一致,这样有利于水土流失治理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便于水土保持生态的全面建设。

4.2.2水土保持类型区的划分

根据省水保局对全省水土保持类型区的划分,项目区属于辽东山地丘陵区。

项目区所在***小流域面积为22.13km2。 海拔在60~400m之间,山地坡度在

15°~60°之间,谷底较宽,山脊缓圆,河谷两侧有小块平原,土壤为棕壤土、草甸土,山林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地带,无霜期为140~150天,气候温和湿润,粮食平均单

产为2500~4000kg/hm2,生产条件落后,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尤其是柞蚕场大面积出现水土流失和沙化,群众开荒种植、陡坡耕地,并且是泥石流易发区,每至汛期,洪水灾害严重。该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15.53km2,占区域面积的70.16%。

4.3防治措施规模

4.3.1防治措施规模

2009年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区***小流域总面积22.13km,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15.53km,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5km。在项目建设期内进行坡耕地治理18 hm,老果园改造11 hm2,蚕场治理384hm2,封禁治理352hm2。在沟道治理工程上,治理大小侵蚀沟壑15条,修建小型浆砌石谷坊412座,工程量2780 m3;疏溪固堤3km,挖环山截水壕2km;修作业路5.2 km。各项防治措施共动土石方4.69万m3,投工9.22万工日,动用机械0.48万台时。项目区治理措施工程设计见附表9。 2222

4.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目前,项目区生产条件比较落后,群众收入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就是土地利用

结构不合理,基本农田占耕地比例较低,其余部分耕地为坡耕地,产量低,平均亩产量仅为350kg左右,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和广种薄收的现象。另外,经济价值较高的果树,在项目区内面积不是很大,加之农民缺乏果树管理技术,造成了果品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收入不高,使农民丧失了种植果树的积极性。此外,水土保持林面积相对不高,人类的烧柴放牧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林草业的发展,生态环境恶劣。因此,在总体上对农、林、牧各业用地进行有效调整,使其在使用上更趋于合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将疏林地和残次林等植被较差地块采取封禁治理措施,结合蚕场治理、

老果园改造、坡耕地治理等措施,进一步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在改善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促进各业并举,综合发展,因地制宜,使用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

5 防治措施设计

5.1防治措施与总体布局

5.1.1措施布设原则

根据“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

土保持方针,按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目的,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的拦蓄作用,形成群体防护

体系。

2)责、权、利统一,治管兼顾,工程、植物、封禁治理三种措施相结合。当前、

长远利益相结合,着重眼前,立足长远。

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商品意识,发展小流域经济。

5.1.2工程总体布局

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按照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要求,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相结合,从上到下,沟坡兼治,层层拦蓄,建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结合流域特点及经济发展需要,治理措施规划如下:

(1)坡耕地治理。坡耕地治理是流域治理的重点工程,因此要根据土地的立地条

件及农业用地状况,采取修地埂植物带措施,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效率,以达到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

(2)坡面治理措施。主要包括蚕场整治、老果园改造、封禁治理工程等。

(3)治沟工程。规划对侵蚀沟布置谷坊、环山截水壕等工程措施,防止沟道继续

下切扩张,与坡面治理相结合,拦蓄砂石下泄,减缓洪峰,同时对沟头采取防护措施,

避免沟头延伸,遏制沟壑水土流失,对沟底土质较好的土沟或土石质沟可营造防冲林及速生丰产林。

(4)其它工程。作业路工程应在流域治理前修完,以保证管护、防火及后期农林、

果产品运输方便。河道整治应在上游沟壑治理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河道防洪标准。主要措施:河道疏通,推土筑堤;堤前坝后枫杨护岸。围栏及标志牌工程要在封禁治理项目确定后及时实施,以免产生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

5.2单项措施设计

5.2.1设计依据和标准

5.2.1.1设计依据

依据《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

(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996)》等规范进行设计。

5.2.1.2设计标准

本规划工程措施设计标准均按10年一遇3—6小时最大暴雨设计,一般减少径流

90%,减少泥砂95%以上。

5.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设计

5.2.2.1 坡耕地治理工程设计

设计对小流域内双岭沟北侧,地近**南岸、砬子沟里的四个地块共18hm2坡耕地进

行治理,根据地块及坡面特点,沿坡面等高方向每隔30—40m设置一道土埂植物带。

土埂植物带设计规格及布设方式见下图:

图5-1 地埂植物带设计规格表及布设示意图

5.2.2.2蚕场治理设计

柞蚕生产是项目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来蚕农只放养而不养场,致使

蚕场大面积出现沙化,树势减退植株稀疏,是重要的水土流失地类。因此必须对项目区现有砂化蚕场进行改造,以达到提高蚕场质量、保持水土的目的,设计砂化蚕场改造面积384公顷。主要治理措施是柞苗补植加密。

1、植物穿带

根据工程区地貌及坡度情况,在蚕场坡面每隔30—40米设置一道灌木植物带,树

种选择紫穗槐。整地时间为秋季,整地规格标准如下:

在蚕场中间沿等高线挖成深0.2m、宽0.15m的两排平行沟,沟距为0.3m,然后将

1年生的紫穗槐按株距为0.15m错开放在沟内,复土踩实即可,带距为30—40m。栽植密度为4400株、hm2。

2、柞苗补植加密

柞苗补植方法

隙地按1m³2m株行距,每穴栽柞苗3—4株,三类蚕场补植密度为2250株/hm,

2

穴状整地750个/hm2(整地规格为30cm³30 cm)。

2、蚕场管理

A、对柞蚕场清理。首先不破坏地表植被,清理地表杂草,但不破坏根部,留足根

部以上三寸为宜。

B、火芽剪伐,老柞疏枝,二芽柞修剪。应首先考虑控制地表覆盖率,不宜树与树

之间的空间过大,剪伐过大,否则容易造成产叶量减少,增加地面裸露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且易产生水土流失。

C、建造生态蚕场。在柞树修剪过程中应考虑树形呈“伞”状,围绕“树冠象雨伞,

地面象地毯”这样对生态平衡有利的防护措施,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5.2.2.3 老果园改造

设计对项目区内11hm2无工程果园进行改造,在经济中间进行紫穗槐穿带,穿带方

式与蚕场治理相同,带距6—8米,栽植密度19060株/hm2。

紫穗槐穿带见下图。

施工要点

A、定线:在坡面正中(距左右两端大致相等)划一等高中轴线。

B、根据植物带间距设计坡面宽,在中轴线上划出各带的基点,

C、从各带的基点出发,用水准仪向左右两端分别测定其等高点,连各等高点成线,

即为植物带的施工线。

5.2.2.4封禁治理设计

为了加速培育森林后备资源,利用我市降雨量多,野生植物种类繁多、萌发力强

的特点,采取封禁治理措施,促使生态环境自然修复,设计实施封禁治理面积352hm2。

1、封禁治理原则及封育类型

根据现有的水土流失特点及对环境的影响,结合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

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柞蚕场、疏林地等采取封禁治理措施,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小班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立地条件和封育主要目的的不同,分别划分乔木型、

乔灌型、灌木型、灌草型等封育类型。并按封育类型以小班为单位统计封育面积。

2、封禁对象

退化严重的蚕场、残次林、疏林地和10年生(含10年)以下天然幼林。

3、封禁方式

全封。

4、封禁年限

根据当地的封育条件和封育目的因地制宜地确定封育年限,最低不少于3年。

5、封禁工程区管理办法

根据生态环境自然修复的要求,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乡规民约如下:

一、严禁在封禁区用火,违者视情节轻重,每次罚款50~200元。

二、在封禁区内不得砍柴,违者按毁坏幼树处理,每株每年赔偿林木损失费0.5~

1.5元;不得在封禁区内割草,违者按每市斤罚款0.5元处理;以上二者数量较大情节严重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在封禁区内不准铲草积肥,违者罚款100~500元。

四、封禁区内不准陡坡开荒种地,违者罚款100~500元。

五、封禁区内不准放牧,违者罚款100~500元。

六、封禁区内不准采石取土,违者罚款100~1000元。

6、封禁治理的步骤

A、规划准备阶段

在林业部门配合下,组织人力汇同乡村有关人员对封禁地块全面规划登记台帐编制图表。

B、落实护林合同,公布封山地块阶段。

选择护林人员,并与护林人员签订护林合同。

按设计落实和确定封育的范围,建设封禁设施。并向村民公布封禁地块。

7、设置围栏、标志牌、界桩

A、围栏

a、围栏布局

根据项目区谷峰叠峦的地形地貌特点。实行部分地段布设围栏,围栏布设在封育区边缘为道路、村屯、人畜活动频繁处。

b、围栏的设计原则

本着有效地控制人畜进入封禁区,投资少,效果好,确保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成果。

c、围栏设计标准

坚固,耐性强,确保拦挡效果。

d、围栏的结构设计

围栏采用砼柱与带刺铁线相结合的铁丝网围栏,砼柱距离2.8m,砼柱高2m,其中

砼柱基础埋深0.5m,围栏铁线间的距离为0.3m。

B、标志牌

工程区标志牌版面尺寸为高0.8m³宽1.6m,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

正面内容为:

³³³小流域水土保持封禁治理工程

封禁区域:地点、范围

封育类型:³³³

封禁面积:³³³公顷

背面内容:工程区管理规则

8、封禁区及附属设施管护

(1)封禁区设专人管护,签订管护合同;

(2) 建立检查制度,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3) 建立罚设款制度,制止一切破坏行为。

C、界桩

在封禁治理地块周边设置界桩400块。

9、育林

根据小班调查资料,结合当地林业经营水平,设计必要的育林措施。

A、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对有较充足的下种能力,因植被覆盖度较大而影响种子触土的地块,应进行带状

或块状除草、破土整地等,实行人工促进更新。

B、人工补植

对自然繁育能力不足或幼苗、幼树分步不均的间歇地块,按封育类型成效要求进

行补植或补播,补植苗木3.52万株。

C、平茬复壮

对有萌蘖能力的乔木、灌木,根据需要进行平茬复壮,以增强萌蘖能力。

D、培育管理

在封育期间,根据当地条件和经营强度,对经营价值较高的树种,可重点采取除

草松土、除蘖、间苗、抗旱等培养措施。

10、森林保护

为了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确保封禁治理成果,培养森林后备资源,维护生态平

衡,结合林业部门下发的封山育林护林防火的有关规定,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小流域护林防火责任状,特聘专职或兼职护林防火人员,签订防火责任状,做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11、病虫害防治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修复工作中采取封育措施后,除了原生植物茁壮成长外,将会有种类繁多的草木及幼林萌生起来,这些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在林木生长的各阶段,从幼苗、幼林到成林,都有可能受到病害虫侵袭。因此必须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A、建立病虫害防治机构

可聘请林业局森保站负责项目区病虫害防治工作。

B、病虫害防治工作要点

a、营林预防

林木本身抗性及生长发育状况与林木病虫害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营林时抚育管理,保证人工林的健康生长。

b、病虫害预测预报

定期合理调查取样,结合天敌,食物、气候情况,准确及时地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引发量,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

c、森林植物检疫

在苗木调运等过程中加强检疫工作,防患于未然。

d、病虫害防治

利用化学药剂将害虫或病菌加以控制、防止灾害的形成。

项目区共封禁治理面积352hm2,建设围栏3.5km ,标志牌 8块,界桩400个,补

植苗木3.52万株。

5.2.2.5谷坊设计

项目区内沟壑密度较大,而且多年来忽视侵蚀沟治理,致使山区沟壑沟岸扩张,

沟床下切,侵蚀面积逐渐增大,严重地影响着山区生产建设,为此,设计在侵蚀校重的沟壑内修筑小型水保工程—谷坊。

2009年对砬子沟、芹菜沟等侵蚀较严重的沟壑进行治理,设计闸侵蚀沟15条,修

建小型浆砌石 谷坊412座,工程量2780m。

1、设计原则

根据侵蚀沟的水土流失特点、地形、地质、建筑材料、劳动力、技术等多因素,

本着有效地控制沟壑下切,拦截泥沙和就地取材,以最经济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水土保持效益。

3

2、设计标准

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3—1996)执行。

3 、谷坊种类

根据项目区沟道含沙量大的特点,选择干砌石谷坊和浆砌石谷坊两种形式。建设

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山区石料丰富特点,就地取材,节约工料。

4、谷坊的间距

5、谷坊的工程布置结构设计

通过对侵蚀沟壑情况的调查,规划对小流域内15条侵蚀沟壑进行治理。在各侵蚀

沟内选择沟底比降大于5%的地段,布置浆砌石谷坊366座,以防止沟道继续下切扩张,并与坡面治理措施相结合,减缓洪峰,拦蓄砂石下泄,逐步形成沟壑川台化,遏制沟壑水土流失。

谷坊砌筑位置的选择

A、“口小肚大”,工程量小,库容大。

B、沟底和岸坡地形、地质状况良好,无孔洞和破碎底层,没有不易清除的乱石和

杂物。

c、避开跌水和拐弯处

d、在有支流汇合的情形下,应在汇合点的下游修建谷坊。

谷坊迎水坡坡比为1:0.8,背水坡1:0.2。

6、谷坊的施工

定线:根据规划测定的谷坊的位置(坝轴线),按设计的谷坊尺寸,在地面划出坝

基轮廓线。

清基:首先清好基础,沟床为土质时,谷坊基础应清至坚实的母质土层;如淤积

砂砾,沟床应清至硬底盘上;石质沟床应清除表面风化层。基岩面应凿成向上倾斜的锯齿状,两岸沟壁凿成竖向结合槽。

筑坝:坝应与水流方向垂直,从下向上分层磊砌,按边坡逐渐向里缩。上下层石

料应首尾相压,最少为石料长三分之一左右,并应错开石缝,空隙要用小石填满。

7、谷坊的管护

(1)建立管护制度,制止一切破坏行为,确保工程安全。

(2)建立检查制度,每年汛前汛后,定期对工程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3)谷坊淤满后,充分利用淤成土地种植沟底防冲林、经济林,增加经济收入。

8 、浆砌石谷坊工程典型设计

以***小流域芹菜沟为例进行干砌石谷坊设计。

(1)谷坊间距的确定

已知:主沟道总长675米,水平距离为674米。

高差271-208=63(米)。

比降i=63/674=6.4%。

沟道淤满后比降取砂石i′=2%,i′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范》确定。

初设谷坊高度H=1.5米。

谷坊间距L = H /( i- i′)= 1.5/(6.4%-2%)= 34(米)。

(2)浆砌石谷坊断面设计

谷坊设计高度1.5米,顶宽1.2米,迎水坡1:0.8,背水坡1:0.2,底宽2.7米。

谷坊尺寸见下图。

干砌石谷坊断面图

(3)谷坊安全计算

按谷坊断面尺寸计算滑动安全系数K值,校核允许滑动系数K≥2.5。

式中:水流质容重γc取1.3T/m3;

H0砌筑物顶上水头取0.5m;

h最危险水平面以上高度

2m;

(4)干砌石砌石体安全计算

校核谷坊断面尺寸,计算公式K=(γV+P)/W

式中:γ为干砌石容重,取2.4T/m3;

V为单位长度干砌石体积,5.8 m3;

P为重力压力,等于W/2;

经计算K值等于4.0,大于允许值。

(4)谷坊溢洪道断面尺寸设计

溢洪道断面设计尺寸为:溢洪水深H=0.6米,底宽B=2.1米,流量系数m=1.75。

校核溢洪断面尺寸:溢洪流量十年一遇最大洪水流量Qmax=2.52m3/S。按溢洪实用

堰公式计算溢洪流量,校核溢洪断面尺寸。

故Q溢洪>Qmax,溢洪断面尺寸设计合理。

5.2.2.10疏溪固堤设计

为保护河道两侧居民点及耕地安全,使当地群众彻底摆脱洪水困扰,采用推土机

疏通河道,修筑堤坝,并结合植物措施加固。

2009年度主要治理芹菜沟河和砬子沟河,治理芹菜沟河1km,砬子沟河2km,疏溪

固堤实施总长度3km,推土机推土筑堤2.4万立方米。

5.5.2.6堤防工程

1、堤防防洪标准、工程级别及堤高确定

a.防洪标准及工程级别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保护区人口小于20万人,耕地面积小于30万亩,防洪标准为10—20年一遇洪水,本设计中堤防标准取10年一遇洪水,等级为5级。

b.堤线布置

防洪堤线布置原则在利用原有溪线的前提下,少占、尽量不占耕地,大弯就其趋势,小弯尽量取直。

2、堤防高度及其水面线确定

按照实测河道断面和河道坡降,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Q=AC√RI计算断面水位与流

量关系,通过试算求得各断面10年一遇洪水位,将各断面洪水位连接起来做为设计水面线。

设计原则:因害设防,提高防洪标准,保护农田和村庄,投资少,效益大。

防洪堤设计:因无实测资料,故采用《辽宁省水文手册》,按无资料地区进行水文

计算。

1、堤防断面设计

经水文水利计算,结合小河道自然状况,分别确定芹菜沟河道和砬子沟河道宽度

及堤防断面尺寸如下:

(1)芹菜沟河道

河道宽度30米,左岸为路坝结合,右岸为新筑堤防。堤防高度1.5m,顶宽2m,

迎水边坡1:1.5,背水边坡1:1.5。

(2)砬子沟河道

河道宽度40米,右岸为路坝结合,左岸为新筑堤防。堤防高度1.8m,顶宽2m,

迎水边坡1:1.5,背水边坡1:1.5。

芹菜沟河道、砬子沟河道堤防断面图如下:

芹菜沟河道堤防断面示意图

砬子沟河道堤防断面示意图

2、枫杨护岸

堤防推筑后,来年春季在堤防迎水坡栽植枫杨护岸林,株行距0.5m³0.5m,小坑整

地规格:0.3m³0.3m³0.3m,每穴3株,要求客土栽植,共计栽植枫杨72000株。

5.2.2.7作业路设计

1、基本情况

作业路工程位于***小流域芹菜沟沟门至双岭沟沟门,总长5.2km。该作业路贯穿

整个治理区域,原乡村便路路面狭窄,路况极差,且无桥涵配套工程。附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交通极为不便,为此需对原有便道进行改造。

2、工程设计

本工程属路基改造工程,将现有路基在原路线的基础上局部调整改线,在全路线

铺垫路面的同时路基加宽,路线从芹菜沟沟门至双岭沟沟门,全长5.2公里。设计路基宽5米,天然级配沙卵石混料碾压路面。路面宽4.5米,路肩0.50m³2m,水泥管涵11道。路面平均加宽1.5m,铺垫砂砾路面平均厚30cm,总量8580m3。铺垫砂石料来源于附近小河道疏溪固堤工程。砂砾路面碾压后,上层铺垫3cm厚的风化砂压实。结合实际情况,在路基两侧设计排水沟,排水沟尺寸为深50cm,底宽40 cm,边坡沟内1:1,设计修排水沟1.8km。

5.2.2.8 郎家岭路基改建工程设计

设计对村路郎家岭K2+200-K2+350进行路基改建,改建总长度150米,设计岭上

最大挖深2米,路基宽度6米,修建边坡浆砌石挡土墙40米。总工程量8046.2立方米,其中路基土方开挖外运6056立方米,路基石方开挖外运1415立方米,铺垫砂石混料450立方米,浆砌石挡土墙125.2立方米。

1、浆砌石挡土墙设计

1、浆砌石挡土墙

设计在岭上边坡修浆砌石挡土墙40m,浆砌石工程量125.2m3。

具体设计如下:

挡土墙采用浆砌石结构,挡土墙地上部分高2.0m,顶宽0.5m,坡比1:0.4,基底

宽1.4m,基础埋深1.3m。挡土墙设排水管采用直径为10cm的PVC排水管。挡土墙砌筑选用粒径均匀、适中、质地较硬的石块。

稳定性分析:

①抗滑稳定分析: 抗滑稳定应满足下式的要求:Ks(WPay)

Pax

式中:Ks——最小抗滑安全系数,要求≥1.3;

W ——墙体自重,kN;

Pay——主动土压力的垂直分力,PayPasin(),kN;

——基底摩擦系数;

Pax

Pa——主动土压力的水平分力,PaxPacos(); ——主动土压力,PaKaz2cKa, kN;

——土体与墙背之间的摩擦角;

——墙背倾斜角度;

Ka——主动土压力系数;

——土体容重,t/m; 3

z——土层厚度,m;

c——土的内聚力。

②抗倾覆稳定分析:

挡土墙在满足抗滑稳定的同时,还须满足抗倾覆稳定性要求,采用下式计算:

Kt

t(WaPayb)Paxht 式中:K——最小抗倾覆安全系数,K≥1.5;

a——W对前趾点的力臂,m;

b

h——Pay对前趾点的力臂,m; ——Pax对前趾点的力臂,m;

其他符号同前。

③地基承载力验算

基底应力应小于地基承载力,地基允许承载力R参考有关设计手册确定。基底应

力采用偏心受压公式计算:

max

minWW/B6M/B /B6M/B 22

式中:max、min——水平截面上的正应力,kN /m2,max、minR;

W

M——作用在计算截面以上的全部荷载的铅直分力之和,kN; ——作用在计算截面以上的全部荷载对截面形心的力矩之和,kN²m;

B——计算截面的长度,m。

软质墙基最大应力max与最小应力min之比,对于松软地基应小于1.5~2,对于

中等坚硬、紧密的地基则应小于2~3。

挡土墙的容重取23kN/m,基底摩擦系数=0.35,土体的容重为18 kN/m,粘土、

中砂的允许承载力R=140~150kPa。

经计算,抗滑稳定系数Ks=1.33> 1.3

抗倾覆稳定系数K=2.94> 1.5, t33

基底最大正应力max=102.04kN/m2

基底最小正应力min=36.44kN/m2

max/min=2.80

由计算结果可知,挡土墙能满足对抗滑、抗倾覆和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挡土墙设计断面见图8-5。

图8-5 浆砌石挡土墙断面图

2、郎家岭路基改建设计见单项工程设计图(附后)。

5.2.2.9 环山截水壕设计

对坡耕地上边缘与山脚交界地带要沿山形挖环山截水壕,截水壕尺寸为深50cm,底

宽50 cm,边坡沟内1:1,设计修环山截水壕2km。

6 保障措施

6.1组织管理

6.1.1组织管理机构设置

市政府成立项目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马延春 市人民政府市长

副组长:杨丽杰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成 员:周 武 市水利水产局局长

王兆峰 市农村经济发展局局长

关凤斌 市林业局局长

徐启飞 市动监局局长

杨 义 市发改局局长

李 军 市财政局局长

关 萍 市水利局副局长

项目工程下设指挥部和办公室,吴文宝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成员从各相关技术部

门抽调,具体实施工作由市水保站负责,确定主要领导亲自抓,办公室设在市水土保持站,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及各方面关系的协调。指挥部下设工程监察小组,抽调技术骨干组成,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同时建立明确的分工制度,责任到人,落实奖惩制度,对治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章单位和个人给予处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6.1.2项目管理设施配置

为了保障项目工程进行正常的管理,项目工程管理办公室计划新增一些新的办公设施来满足工程管理要求。如微机,打印机,笔记本电脑、摄像照相设备、音像会议设备、数字化仪等办公设备,保证工程进行正常管理。

6.2建设管理

6.2.1项目责任主体制

依据水土保持建设项目特点,适时推行项目责任主体制。项目责任主体制明确投资责任主体、工程施工责任主体,由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和筹划、筹资、建设实施直至生产经营及资产和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管理。坚持“以管理促建设,以效益求发展”的方针,建立管护责任制。实行行政、技术双轨管理责任制,贯彻“谁治理、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明确各乡、村水土流失治理管护范围和收益分配。

6.2.2工程监理制和工程承包制

项目工程实行建设监理制度,监理制度的实行,可以严格控制工程质量,调控施工进度,还可以提供技术服务,搞好设计变更,平衡点面关系等。从试点工程实施监理制度以来,改变了长期以来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实行的以建设单位为主的封闭管理模式,防止建设资金浪费、挤占挪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的现象的发生。监理制度的实行,监理单位可严格按照业主下达的工程建设计划和工程施工设计进行控制,从而为计划管理者提供了可靠依据,有效阻塞建设资金管理方面的漏洞。

项目区工程的资金来源为中央投入、地方匹配相结合。多元化投资主体必须实行

工程承包制,承包对象主要为专业施工队,承包的工程包括:谷坊工程,梯田、保土耕作、疏溪固堤措施中机械施工工程,以及标志碑牌、围栏的修建。

6.2.3项目公示制和群众投劳承诺制

对项目工程的实施进度及工程量大小及时进行公示,通过报纸、电视插转台等新闻媒体、将小流域工程规模、工程量、治理措施及投资情况向社会进行公示,让当地干部群众对工程实施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且通过公示,使其了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义、进程及成绩,增加工程实施的透明度,以便为下一步治理任务做好组织准备工作。

项目工程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工程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由于工程

资金有限,而且国家又取消了群众的“两工”,面临这种形式,要完成这项宏伟工程,造福百姓,项目工程管理办公室制定了用工承诺制。项目区的各个镇区,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一事一议来解决投劳问题,以文件的形式加以承诺,从而解决了治理工程出工难的问题。

6.2.4产权确认制和资金报帐制

项目工程竣工后,对所有措施全部确权,管理、使用、受益权落实给个人,这样

百姓对该措施的管理维护力度增强,施使该措施保存率在90%以上。产权确认,能够解决了土地承包人与项目治理主体责任人之间的矛盾。一般情况下,采取治理前先将产权落到个人,即土地承包人,治理后受益人归结为土地承包人。实施产权确认制,能够减少项目工程的实施阻力,使治理工程按计划、保质保量顺利完成。

根据国家级的项目工程资金管理与使用的相关规定,以及试点工程期间资金使用情况,本项目工程国补资金主要用于购买苗木、种子、围封设施、机械施工、人工费

及监测费、监理费等。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报帐制,即严格按照资金下达的计划和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书的投资概算分项表,进行报帐,在市水保总站专户统一列支,审计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实行审计监督。

6.2.5工程检查验收

为了保证项目工程的质量和数量,项目管理办公室制定一系列检查验收制度。项目工程中的每个单元工程施工过程和竣工后,由有资质的质量监督单位和监理部门协同其他工程管理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对工程完成好的予以表扬,对工程不合格的要求返工,并给予批评。工程验收是按照工程管理办公室年初下达的治理计划进行,年终由质量监督单位、监理单位和对当年的治理工程进行整体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制定下一年的工作计划。

6.2.6工程建后管理

项目工程在施工完毕之后,为保证各项治理措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高效益,由项目区镇区领导负责,并成立专门的管理队伍,工程维修由当地镇区人民政府负责,对于各项措施,实行产权确认,变政府管为个人管,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治理措施的安全运行,及时发挥其功能。

6.3政策保障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先后印发了《**市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

工程实施方案》、《**市封禁治理区管理办法》、《**市禁牧办法》。结合《水土保持法》、《森林法》、《土地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强有力地保证项目工程顺利实施,从


相关文章

  • 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2014-2016年) 项目组织单位:****县人民政府 项目主管单位:(牵头部门) 项目编制单位: 二〇一 年 月 引言 石漠化问题是我国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更是岩溶地区首要的生 ...

  • 7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 第27课时:区域分析法---以中国为例:7.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课前对照地图册预习资料)9月10日至13日用 *知道哪些知识要记到图上,哪些要理解,哪些只了解* 一.我国河流的基本特点 二.内外流河(延伸内流湖) (一)基本概念 外流河:最 ...

  • 关于流域水污染治理对策的思考_以无锡水污染事件为例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章编号:1005-6033(2007)34-0119-03 SCI-TECHIN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Y2007年第17卷第34期 收稿日期:2007-07-11 关于流域水污染 ...

  •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习题集训
  • 第3讲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对该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 ). A.河流年径流量较大 B.河流的汛期较长,主要集中于夏季 C.冬季有结冰期 ...

  • 黑河流域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辨识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年 第15卷 第4期 CH INA POPUL AT ION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 NT Vol . 15 No . 4 2005 黑河流域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 耦合关系辨识 * 赵 ...

  • 转移支付对黄河流域环境治理的效果分析
  • 第36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36,No.9转移支付对黄河流域环境治理的效果分析 宋丽颖,杨潭※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中国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以省级政府为研究单元,以纵向和横向转移支付政策为主导的两类转移支付政策环境治理 ...

  •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某大河水系构成示意图,读图并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水系形态多分布在 A.平原 B.高原 C.盆地 D.山地 2.图中所示水系分布地区的水循环类型多属于 A.海陆间循环 B.内陆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以上都不是 ...

  •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暂行规定
  •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暂行规定(1996年12月18日水利部印发) 1 总 则 1.0.1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是国家基本建设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将作为列入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和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的依据。为明 ...

  •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
  •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 建设指导意见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 二○一三年十月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建设指导意见 依据<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