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

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

(1900年至2007年)

期刊篇:

二十世纪20年代:

一、《孟姜女故事的转变》顾颉刚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第二个专号1924年11月23日 ——“孟姜女”上全文刊发。顾颉刚组织的“孟姜女”专号讨论持续了9期。孟姜女”研究专号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的具体发表时间如下: 第69号:1924年11月23日; 73号:1924年12月21日;76号:1925年1月11日;79号:1925年2月22日;83号:1925年3月22日; 86号:1925年4月12日;90号:1925年5月11日; 93号:1925年5月31日;96号:1925年6月21日。

在文献上纷杂的记载和各地的各种传说中界定作为存在意义上的“孟姜女故事”,并清理(建立)这个故事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演变轨迹。将人们熟悉的传说故事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看到它历经的各个变化阶段,并对其由来做了一个初步的交代。

二、《孟姜女故事研究》顾颉刚 《现代评论》二周年纪念增刊1927年1月1日。该文共三部分:孟姜女故事历史的系统,地域的系统,研究的结论。《孟姜女故事研究》原为顾颉刚1926年为《古史辨》第一册所作序言的一部分,因篇幅过长而被删掉,后独立发表。该文与1924-1925年北大《歌谣周刊》和《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周刊上的孟姜女研究专号和讨论文章,均收入王煦华整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50年代:

三、《孟姜女故事的原型》饭仑照平作 原载于《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第25号。 《孟姜女笔记》饭仑照平作 载于《柿会月报》

《关于孟姜女》饭仑照平作 载于《文学》1958年8月号

60年代:

四、《孟姜女的故事》张信讲述,紫晨整理,《民间文学》1963年2期

70年代:

五、《为孟姜女冤案平反》钟敬文 民间文学1979 年7月号 文中写到一些与“四人帮”联系在一起的“论客们”认为,杞梁妻拒郊吊的故事转变为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是反进步的孔孟之徒攻击秦始皇的捏造。钟敬文论证,孟姜女故事的这种转变虽然不是历史上发生的,但是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他说,“民间传说所取材的历史人物,不一定需要符合他的传记事实,因为它着重的往往是对于社会事象的真实(内在意义的真实)”。

80年代:

六、《孟姜女与秦始皇 》 张紫晨 《民间文学论坛》创刊号

现,则表现天人感应的思想。而秦始皇的出现,则又有力地表现出人民的苦难和侦怒。齐侯的从有到无,经历了主题的一次变化。故事中在把梁妻的对面,由齐侯而变为秦始皇,其变化更大。它不仅只是情节的丰富,而是关系到主题的重大改变。在孟姜女形象的塑造上,因了这个改变,她也由一个却齐侯的郊吊的知礼者,变成一个不堪受辱,敢于斗争的反抗者。这就使故事大大加强了人民性,恩想意义显然也大大不同了。可以说,它抛开齐侯,逐步加入秦始里的演变过程,就是主题不断变化和提高的过程。二、秦始皇之进入孟姜女故事,就故事的组成来说,是有它多方面的酝酿的。并不仅仅因为孟姜女庙与秦皇岛距离相近的联想之故。它可以说是民间有关的诸种传说的混合体。三、在秦始皇没有直接出现于故事中之前,孟姜女的结局也是悲惨内,但是秦始皇的出现,无疑却使孟姜女的结局带上了新的色彩。孟姜女与秦始皇的矛盾纠葛不仅给孟姜女故事增加了新的血肉,而且也是故事的一个重要发展。它的定型化和普遍化,形成了盂姜女故事的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七、《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再研究》路工 《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5期。

八、《孟姜女故事的多重意义 》王骧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 根

据主要故事资料:新发掘的长篇叙事吴歌《孟姜女》(见《中国歌谣》1985年第6,7期),试图从历史的、地理的、社会的、民俗的以及文学的五个方面对孟姜女故事进行初步的探索,认为其体现了人民大众的历史观感 ,揭示了一系列旧社会黑暗面 ,展现了所历各地的风土人情 ,闪露了许多事物的民俗印痕 ,塑造了民间贞烈女的文学形象。

90年代:

九、《对孟姜女传说的再认识———我国母系制遗存现象的一次大规模破坏过程》张岩 文艺

研究 1991年06期

十、《两个故事,两种命运——杞梁妻故事与孟姜女故事比较研究》 屈文焜 《宁夏大学学

报》1992年第1期 作者认为《左传》上的杞梁故事不是孟姜女故事的原型,杞梁妻故事与孟姜女故事是产生在不同时代的两个故事,它们在流传中互有影响。真正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只能产生于秦始皇“发卒五十万”修长城之后,而不能早于这个年代。孟姜女故事的产生与发展,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才能和民间文学的强大生命力,同时它还从一个方面说明历史必然会作出自己的选择,使杞梁妻故事与孟姜女故事有两个不痛的命运。

十一、孟姜女故事在江南落根的社会原因 吕洪年 远程教育杂志 1995年Z1期 阐述孟姜

女故事在江南落根的社会原因为:一:北方筑长城,南方也遭殃;二:建造南京城,江南深受害原;三:织造尚松江,万里送寒衣;四:报仇雪耻乡,自古多烈女;五:民意不可违,传遍古神州。、

十二、《论我国古代四大传说》张元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1997年第二期 从美学原理剖析,

认为孟姜女的传说蕴含悲剧美、形象美、崇高美和理想美等美学因素。

十三、《孟姜女故事探索》 高思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10月第24卷

第4期 内容提要:先秦记载杞梁战死,其妻以妇人无外事为由,辞郊吊。稍后儒家以杞梁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称颂,均意在讲礼俗。到了汉代,逐渐加工,创造出杞妻

哭夫,城为之崩的动人故事,重在表彰贞烈。自唐代以来,故事更趋于完整,通过各种文学形式的改造,人物、情节都有了改变,孟姜女的名字代替了杞梁妻,人物形象更鲜明动人,情节更丰富,重点突出了暴政造成的社会悲剧。此时,也出现了不同时地的传说。明清以后,各种考证纷繁复杂。各地建立的姜女祠庙也反映了传说的情况。

21世纪:

十四、《孟姜女传说的流变与思考》周凤月 许昌师专学报 2000年第4期 从文化史角度对

孟姜女传说流变进行考察,从文化精神及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出发,探寻流变的动因,从而浓缩了封建女子的成长道路。孟姜女的故事思想内容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颂扬杞梁妻知礼、善哭;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痛斥秦始皇的残暴、好色淫逸,歌颂人们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从故事本身发展看:情节日趋复杂曲折,“杞梁妻”故事只是简单交待事实;后来人们为言其悲状,演化出了哭夫崩城,滴血认骨细节;到《王周玉集》时,一个较完整的描述性民间传说已形成了。随着情节发展,主人公形象日趋丰腴,特别是后来出现的“送寒衣”、“万里寻夫”等,突出了孟姜女不屈不挠的反钪精神,主人公投海而死正是这种精神的印证。从此,主人公从苛守封建礼教的女子发展成为勇于向命运挑战的强者,这正是封建女子漫长的成长道路的浓缩,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气节的发展史。

十五、《中国四大传说中的男性形象》 田茂军 林铁 民间文化2000年第7期 内容提要:中

国四大传说中的男性人物可以分为两组形象,一组是由万喜良、牛郎、梁山伯、许仙构成的陪衬人物形象;一组是以秦始皇、天帝、祝员外、法海构成的反衬人物形象。两组男性形象各具不同特点和文化意义,与女主人公形成不同的矛质与悲剧冲突,表现出民间创作的审美特征和民众的价值取向。

十六、《伦理学视界中的孟姜女故事》 曹连观 《文教资料》 2001年06期 从伦理学视角

检视孟姜女故事的源流与传布,从春秋、两汉、到唐五代结合中国传统死亡观阐发其独特的认识意义 。

十七、日翻九楼夜演孟姜——绍兴盂姜戏初探 徐宏图 《绍兴纹理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十八、《从杞梁妻到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长城故事的起源和嬗变》 黄秉泽 宁波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 2004年 第4期 孟姜女哭倒长城故事,最早,肇始于春秋时期齐国杞梁妻哭夫崩城传说,经过一千二百年演变,女主人公由齐国无名氏杞梁妻,变为秦朝孟姜女,由哭倒齐城变为哭倒秦长城。再经过一千多年的民间文学的丰富和发展,终于嬗变为今天的抨击封建暴政,反映了历代人民道德观、婚姻观的故事。

十九、《悖离:四大传说悲剧结局的一种阐释》刘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3月第22卷第2期 从四大传说中的共同之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反面研究1、男女主人公社会地位不平等,女富男贫; 2、男女主人公角色错位,女方一反传统,主动追求,如白娘子之追求许仙,祝英台暗示梁山伯等; 3、性格上女强男弱。这三方面都表现了与当时民众观念的相悖。四大传说的婚姻形态与民间文学中以团圆为结局的其他婚恋故事不同,与民众传统的婚姻观念更有着鲜明的距离,所以其悲剧结局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民众对与现行道德相悖的婚姻形态持否定态度的反映。

二十、《论汉族四大民间传说在畲族地区发生变异的内外在原因》 姚周辉 温州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12月 第26卷第6期提供了《西瓜精点倒长城》和《孟姜女出世》的畲族传说。

二十一、《万里长城 解密孟姜女的传说》丁慧倩 《三月风》2006年第01期。

二十二、《“孟姜女故事”母题流变的实例分析》 曾嵘、朱高亭 民间文化论坛 2006年03

期 内容摘要:民间故事在其流传过程中有着神态各异的形态,这些不同的形态反映的正是时势、风俗、社会环境以及民众心理的不同及变化。换言之,同一母题而发生变异的民间叙事,正是流传地人们生活和深层意识的一面镜子。本文选取了孟姜女这一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以江西广昌孟戏(戏曲也是民间讲述故事的一种形式)为例,试图说明“孟姜女故事”母题流变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十三、《孟姜女歌仔册的叙事特点与孟姜女形象──以台湾大学杨云萍文库所藏资料为范

畴》 洪淑苓 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5期 运用台湾大学杨云萍文库所藏歌仔册为材料,对孟姜女歌仔册加以仔细研究,希望借以探讨孟姜女故事的叙事特点与其中的孟姜女形象。本文认为孟姜女歌仔册的叙事特点有四,分别表现在哭之哀、寻夫送衣、拾骨招魂与祭夫拒秦四段叙事上。歌仔册采用的闽南河洛话语词和语法,

增添了亲切性与趣味性。对于孟姜女形象的塑造,歌仔册很成功地刻画了思春少女、贤慧妻子、闺中怨妇、勇敢妇人与贞烈女性的形象。

二十四、《孟姜女“三哭”的人文蕴涵》欧阳萍 陈发喜 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1期 内容提

要:历代流传的孟姜女故事中,孟姜女有三次哭泣——哭之甚哀、哭变国俗、哭倒长城。这三次哭泣的诸多方面都不同———时代不同、方式不同、性质不同、目的

不同。每一哭,都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各种不同层面、不同意义的人文情韵,试将其进行揭示,以昭示中国哭文化之一隅。

二十五、《孟姜女其人源流考》 郭传联,陈同英 管子学刊 2007年第3期 认为孟姜女称谓

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起初是泛指姜姓家族中的大姑娘和齐国的美貌女子,后来由于杞梁妻这个心灵美的典型人物的出现,才使孟姜女的形象趋于完美,并开始有了实际的内容。

二十六、《孟姜女故事的起源与流传》 王玲玲 《史海钩沉 》2007年第4期 简述了孟姜女

事迹的早期记载、故事演变及戏曲中的孟姜女。还阐述了清代对孟姜女故事的四派不同看法。

二十七、《文学生长与历史积淀——孟姜女故事演变的5个节点 》焦作大学中文系 刘高远

阐述了孟姜女故事演变的5个节点 一、从“守礼”模范到“变俗”英雄;二、从“哭夫”到“崩城”;三、从将军夫人“杞梁妻”到民妇“孟姜女”;四、从春秋到

秦朝的转变。

论著篇:(孟姜女故事研究的主要论著)

1.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8年。

2.顾颉刚编著:《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三册》,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8年。

3.顾颉刚编著:《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二册》,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9年。

第1册集中反映了顾颉刚研究孟姜女传说的观点、方法与结论。他把传说材料分别列成“历史的系统”和“地域的系统”,进行归纳和比较。在历史系统中,他指出孟姜女传说发端于春秋时代杞梁妻哭夫的史迹,以后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理解要求在传述过程中使它发生了多次的转变,包括两次较大的转变。在地域系统中,他着重论述了传说的地理分布,并指出传说的传播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如因各地风俗的不同而使传说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顾颉刚在孟姜女故事研究中辨析了传说在人民口头上和文人学者的笔下的不同,指出群众才是孟姜女传说的真正创造者。它廓清了长期以来加在孟姜女传说上的礼教迷雾。其历史演变的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和研究结论,到现在仍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它在研究方法方面把历史文献材料与民间口头传说联系起来,进行历史和地理的比较,对中国后来的民间传说与神话的研究曾产生过不小影响。

4.路工编《孟姜女万里寻夫集》,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

5.鲍·李福清《万里长城的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 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丛书,东方文学出版社,1961年

其书收集关于秦始皇以及有关他的各种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对顾颉刚路工等中国学者对盂姜女传说的研究进行评说,还对“孟姜女即《左传》上的柜梁之妻”质疑。思考孟姜女传说最早产生于什么时代,并从宝卷看佛教对孟姜女作品的影响。研究了现代记载的散文体孟姜女传说,以对中国民间文学体裁的探讨为基本论点。

6.贵县教育局、贵县工农师范编:《孟姜女是一株尊儒反法的大毒草》,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

7.中国民研会河北分会、秦皇岛市文联编:《孟姜女故事学术讨论会资料汇编》,内部发行,1983年。

8.中国民研会河北分会、秦皇岛市文联编:《孟姜女故事学术讨论会资料续编》,内部发行,1983年。

9.秦皇岛市文联编:《孟姜女故事学术研究资料集》,内部发行,1983年。

10.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选》,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

11.杨振良:《孟姜女故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

12.顾颉刚编著:《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3.顾颉刚、钟敬文等著:《孟姜女故事论文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 其中收录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顾颉刚 选自《歌谣》周刊 69号

《杞梁妻的哭崩梁山 》顾颉刚 1925年4月9日选自《歌谣》周刊 86号

《杞梁妻哭崩的城》顾颉刚 1925年6月28日 选自《歌谣》周刊 93号

《杞梁姓名的递变与哭崩之城的递变 》魏建功 选自《歌谣》周刊 86号

《敦煌写本中之孟姜女小唱》 刘复 选自《歌谣》周刊 83号

《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第二次开头》顾颉刚 1925年9月21日(选自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一期)

《孟姜女故事研究》 顾颉刚 1927年1月(现代评论第二周年增刊)

《为孟姜女冤案平反——批驳“四人帮”追随者的谬论》 钟敬文 1978年9月初稿 1979年2月末改订 《民间文学》1979年第7期

《孟姜女故事的人民性及其他》 路工 1955年6月25日于北京 《孟姜女万里寻夫集》前言 中华书局印行

《孟姜女与秦始皇 》张紫晨 1981年 7月《民间文学论坛》创刊号一文的补充》 刘守华 1979年11月于武昌

《孟姜女故事的原型》饭仑照平作 王汝澜 译 原载于《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第25号 《关于李福清孟姜女研究专著的概述》 马昌仪

14.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主办:《民间文艺季刊》(孟姜女传说研究专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期。

15.贺学君:《中国四大传说》,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898年。

16.巫瑞书:《孟姜女传说与湖湘文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孟姜女传说与湖湘文化》 对澧州嘉山孟姜女传说渊源进行探索,分本土和外来之源。在孟姜女传说流传的北、西、南、东四大支系中选择“澧州孟姜女”(“南宗”),从湖湘文化的高度及民间文学的视角入手进行专门探讨。从“澧州孟姜女”的文化生态(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态)及其传说(故事)、歌谣、戏曲、风俗;以及与文人文学、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逐一进行剖析。最后,归结到探讨“澧州孟姜女”的社会价值。

17.黄瑞旗:《孟姜女故事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先秦到六朝的杞梁妻传说,隋唐五代的孟仲姿传奇与孟姜女故事, 宋、元、明、清的孟姜女故事 ,民間口傳的孟姜女故事 ,孟姜女故事的整理研究 。

18.顾颉刚等著,陶玮选编:《名家谈孟姜女哭长城》,北京,文艺艺术出版社2006年。

19.施爱东著,《孟姜女哭长城》,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相关文章

  • 中国民间传说
  • 折叠 编辑本段 特征 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妖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历史上知名的人物,事件发生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有的还涉及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而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结果也常与某些历史.地理现象及社会风习相附会,因 ...

  • 浅析湖南常德历史文化
  • 浅析湖南常德历史文化 沅水之畔,德山脚下,湖南常德古城已屹立数千年.与之相伴流传至今的,是"常德德山山德"的古老民谚.今天,常德已在历史演进中悄然变身, 昔日稻米飘香的洞庭明珠,多了现代文明的璀璨气象.然而,我们惊喜地发 ...

  • 有关万里长城的故事
  • 万里长城的故事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现在我们看到的为明代所修建.它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设有山 ...

  •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 ...

  • 河北秦皇岛孟姜女庙导游词
  • [孟姜女庙]贞女祠 孟姜女庙本名贞女祠,据<林榆县志>记载,初建于宋以前,到了明万历二十二年,也就是1594年.由当时的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张栋主持重修.现存的姜女庙即为当年的建筑,所以体现了明代的建筑风格,据知,全国有许多地方都 ...

  • 中原韵中原韵
  • 三.教学方法 1."先聆听,后分析"的方法 2.对作品多听.反复听.有比较分析地听 3.讨论法 4.采用多媒体的方法,集文字,图片,视频,音像等于一体,使得课堂有声有色 四.教学过程 导语: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 ...

  • 消夏晚会串词
  • 消夏晚会串词 女士们 先生们 在这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初夏季节 在这充满希望,充满丰收欢乐的季节 我们蒲剧之家和秦腔房间联合推出了这场秦腔蒲剧演唱会 大家知道,一河带两省,山西、陕西,自古以来就有秦晋之好 一娘生二女,乱弹是祖宗, 秦腔、蒲 ...

  • 年的三幅面孔,中国时间文化的前世今生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小题. 年,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红苇 ①为什么说年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呢?从年的深远的影响上来说,对于过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说出一大堆感受.感想和故事.过年是最能牵动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 ...

  • 常德概况讲解词
  • 常德地接讲解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十分荣幸我们能相聚在桃花源里的城市--常德.俗话说啊,谁不说俺家乡美.喝沅江水长大的我,很自豪的告诉大家常德是个好地方.我叫XXX .为了方便各位领导记忆,大家可以叫我XXX .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