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和最短问题教学设计

《线段和最短问题》教学设计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水井坊校区 林奎 教材分析

本课是源自于课本上一个经典例题——“将军饮马”为载体开展对“最短路径问题”的课题研究,利用轴对称将线段和最小问题转化为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问题.主要是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涵盖轴对称和勾股定理、函数等知识综合运用;线段和最短问题也是成都中考的热点:2009年B填23题、2014年B卷28题、2015年A卷19题都考察了线段和最短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段和最短问题”几种基本模型;

2、掌握解决“线段和最短问题”的模型特征以及解题的思想方法 3、能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线段和最短”问题的探索,“转化”和数学思想的渗透 难点:探索“线段和最短问题”的模型特征以及解题的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从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看,初三学生已经学习过轴对称、勾股定理、函数、 四边形等内容,并且对基本的“线段和最短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初三学生的问题往往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其次从学习方法上,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学习方法,不注意归纳总结,更不善于思考,只懂得机械的重复做题,导致的学习效果就是学习压力大,学习效率低下。

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入:

(成都2015)如图,一次函数y=-x+4的图象与反

比例y=

k

(k为常数,且k≠0)的图象交于A(1,a),B两点. x

(1)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及点B的坐标;

(2)在x轴上找一点P,使PA+PB的值最小,求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及∆PAB的面积.

二、拓展变式

变式一: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OAB的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顶点B的

1

坐标为(3

,点C的坐标为(,0),点P为斜边OB上的一个动点,三

2

角形PAC周长最小值是多少?

变式二: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OAB的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顶点B的

坐标

为(3

,设M、N分别是x和y轴上的动点,连接BM、BN、MN,则三

角形

BMN周长最小为多少?

变式三: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OAB的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顶点B的

坐标

为(3

,D(3 ,3),M、N分别是x和y轴上的动点,则四边形BDNM

的周

长最小值为多少?

变式四: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OAB的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顶点B的坐标为(3

,点P为斜边OB上的一个动点,C是线段OA上的动点,三角形PAC周长最小值是多少?

解题策略:通过引导学生对变式与例题的对比,发现二者相同点也是求线段和最

小问

题,猜想能否再次“利用对称、化折线为直线”的思想来解决变式,此时学生会

发现

第一次冲突:应该做哪一个点的对称点?由于A是定点,所以我们可以做A关

于OP

的对称点A’,连接A’C,根据例题此时的交点即为所求点,此时学生将发现第二

次冲

突:因为C是动点,那么交点也是动点,通过这次冲突,学生马上明白变式与例

题本

质不同在哪儿,变式通过“化折为直”后转化为“垂线段最短”来求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如图,∠AOB=30°,点M、N分别是射线OA、OB上的动点,OP平分∠AOB,且OP=6,当△PMN的周长取最小值时为.

2、如图,在锐角△ABC中,AB=6,∠BAC=60°,∠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点M,N分别是AD和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为______

设计意图:检验本堂课所学线段和模型

3、如图,∠AOB=30°,点M、N分别在边OA、OB上,且OM=1,ON=3,点P、

Q分别在OB、OA上,则MP+PQ+QN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于“对称,化折为直”这一“转化”思想

k

)k为常数,4.(成都2014年28题)如图,已知抛物线y=(x+2)(x-4(且k>0)

8与x轴从左至右依次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经过点B的直线

y=-

x+b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为D. 3

(1)若点D的横坐标为-5,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2)在(1)的条件下,设F为线段BD上一点(不含端点),连接AF,一动点M从点A出发,沿线段AF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F,再沿线段FD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D后停止.当点F的坐标是多少时,点M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用时最少?


相关文章

  • 线段教学反思
  • 反思一:线段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 ...

  • [线段的长短比较]说课稿
  • <线段的长短比较>说课稿 煤山镇中章新金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分析: <线段的长短比较(一)>内容选自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一节线段.射线和直线数学概念后,回过头进 ...

  • 小学数学四年级[线段.射线.直线]教学设计与检测
  • 小学数学四年级<线段.射线.直线>教学设计与检测 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小学 童敏 一.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说明:检测题型主要有:a.计算 b.填空 c.判断 d.选择 e.操作 f.实际应用g.调查研究 二.教学设计思路. 1.教 ...

  •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 ...

  • 九年级数学反思
  • 树状图或表格求事件发生的概率教后反思 在教学时要反复强调:在借助于树状图或表格求事件发生的概率时, 应注意到各种情况出现的等可能性.以免学生忽略这个条件错误使用树状图或表格求事件发生的概率. 另外讲掷硬币游戏,安排意图是让学生理解用频率估计 ...

  •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2) 会利用性质和判定解决证明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看书,实际思考及互相讨论,理解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3.情感态度与价 ...

  • 我的集体备课1
  •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知道长度单位 ...

  • 数图形的学问教案
  •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 浔溪乡中心小学 尧慧玲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推理能力. ...

  • 第一单元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 第一单元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 ...

  • [线段.射线和直线]说课稿
  • <线段.射线和直线>说课稿 一. 设计理念: 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建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实施课程教学民主化,促进开放式教学的深入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