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西游记_中孙悟空形象的解读

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解读

李彦华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本科部,辽宁营口115000)

收稿日期:2008212220

作者简介:李彦华(19742 ) ,女,辽宁营口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摘 要《: 西游记》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神魔世界 ,孙悟空是作者在神化和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同时,作者在处理孙悟空这一形象时,摒弃了“西游”故事中宣扬佛教、弘扬佛法的宗教思想,突出了孙悟空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孙悟空;形象;解读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是吴承恩倾注了全部心血,热情讴歌的英雄,因此,弄清孙悟空形象的寓意,对于理解作者及作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孙悟空形象的社会意义

综观《取经诗话》到杂剧、平话《西游记》再到小说《西游记》,玄奘取经这一宗教故事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注入了人们的现实情感、意志、理想和愿望,取经故事的宗教神话色彩越来越淡,现实化成分越来越浓。从而使这一故事的宗教主题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张扬了现实意识和现实精神。

1. 寓世情于幻笔。明代中后期,商业和手工业得到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在中国萌芽,长期形成的封建式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随之,封建的意识形态也开始面临个性解放和要求的人格独立的主张等新的社会思潮的挑战。吴承恩屡试不第,曾补贡生,54 岁曾作长兴县丞,任间为他人所累入狱,获释后又补“荆府纪善”。像这种短暂的仕宦生涯,并没有为他带来荣华显耀,相反使他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清晰,这种切身遭遇使他将小说创作视为一种精神寄托。封建朝政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仕途的失意、怀才不遇的愤懑,都寄寓在作者所构想的神魔故 事中。吴承恩曾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不单纯为志怪而志怪,借神怪而有所指,这说明神魔小说《西游记》中融入了作家强烈的主体意识。

《西游记》书中所描写的天上世界,充满了幻想色彩,作者将自己的一颗“傲世之心”楔入在一个宗教故事的框架中,在他笔下玉帝昏聩、老君无能、如来护短、观音易怒;灵山之上公然索贿,地府之中,串通作弊。天界尚且如此,人间国度则更为混乱不堪。如比丘国王好色荒淫,妄想用小儿心肝为自己配制壮阳药;车迟国国王一味的佞道灭僧。幻想的世界总是现实的摹本,这些大大小小的国王,正是人间君王的幻化。讽刺当代世风,痛骂人间帝王,作家不仅

用宗教故事进行精神突围,为世人醒心,而且还通过西行途中所发生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虚幻的神魔世界成了真实人世的投影。 《西游记》成书于明嘉靖中期至隆庆年间(约1540 - 1570 年) ,虽然书中的故事情节是极为荒唐的,但在这荒唐的背后,却晃动着嘉靖朝社会怪现状的阴影;同时它又是极真实的,迸发着作者对世局的愤怒,可以说《西游记》中的神魔世界是对现实生活的投射,社会现实的种种黑暗在书中也有所体现。

2. 寄理想于神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活动而已。”有所追求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一种内驱力。人们追求的是否有

较大意义和较好效果,取决于两点:一是追求的目标是否崇高,是否关系到较多人的利益;二是对理想的追求十分热情、执著,具有达到的目标的意志、勇气、信心、智慧、才能等条件。《西游记》正是抓住了这两个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通过孙悟空这个生动的艺术形象用象征的方式给予了深刻的表现和回答。

孙悟空是天地精华所孕的一个石猴,与世德堂本以前的老猴精、修炼猿等形象相比,孙悟空更具有自然的属性。他敢想敢说、任性而为,天不怕地不怕,表现出一种自然的本性。孙悟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大闹天宫一节是孙悟空性格中最光彩的部分,是其自然性的表现,也是孙悟空最值得后人称道的部分。取经途中的孙悟空已不同于先前的齐天大圣,其思想性格逐渐成熟,他肩负着协助唐僧去西天取得真经的崇高使命。取经是一种事业,实际上也是坚忍不拔地追求理想的象征。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翻山越岭,擒魔捉怪,吃尽千辛万苦,排除重重困难,从不考虑个人私利,一心以事业为重,既使在被人误解,遭到不公平待遇,甚至被唐僧念紧箍咒,赶回花果山时,还是“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第三十回) 。这种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就成了取经路上孙悟空的一个明显的性格特征。作品通过描写孙悟空与这些妖魔作斗争,着重表现了孙悟空不畏一切艰难险阻的顽强斗志和勇于为民除害的献身精神,在他的身上寄托有广大被压迫劳动人民破除黑暗邪恶、走向光明幸福的希望。

孙悟空是一个本领高强、正直善良、英勇善战、百折不挠、坚持真理、不畏艰险、不畏权威、淳朴坦诚的理想形象,是吴承恩备加颂扬、寄寓了一定的政治理想与审美理想的英雄形象。在当时虚伪冷酷、奸佞横行的时代,作者塑造并赞美这样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如果说孙悟空形象的影射意义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孙悟空形象的本体意义则主要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孙悟空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形象体现。

二、孙悟空形象的哲理蕴涵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地抒写现实的生活,又不类于史前的原始神话,在它的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蕴涵着某种深意。

1. 心猿与修心。在《西游记》一百回的回目中,孙悟空被称之为“心猿”的便有十七处,如“五行山下定心猿”(第7 回) ,心猿归正”( 第14 回) 等;有的回目还称他为“心主”(第69 回) 。“心”这个词,在中国古籍中有时候是指意识。明代以前的古人,认为心脏是人的思维器官,如《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后来,人们把思维器官和思维意识都叫做“心”。梁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里的心包括人对客观景物的感知

与思维,已相当于心理学所说的意识。孙悟空这一形象,作家处处称之为“心猿”,就“心猿”这一名称而言,并非只是美猴王的一个称谓符号,而是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理想与猴性相融合来加以描绘,也便于读者理解。

从《西游记》的叙述语言来看,作者在前七回中常将孙悟空称为“猴王”或“大圣”;而在十四回以后,将孙悟空称为“行者”或“孙行者”。行者,是佛教名词,指修行佛教者。孙悟空既是“心猿”, 又是“行者”,也就是说,他既是一个有意识的猿猴,又是一个修行佛教者。因而,有人把《西游记》称作是一部“心路历程”史。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所经历的山川

江河、国郡州县与当年唐代僧人玄奘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之所载,毫无共同之处。这说明《西游记》并非是以历史真实为依据,而只是假借了唐僧取经的名义从现实生活中脱胎出来游历在人心性海之中。如乌鸡国、车迟国、比丘国、

女人国等,但是它们并不是确切的地理位置,而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魔怪所盘踞的思想范畴和独立王国。最后到达的灵山也不是实际意义上的佛教圣地,而是修心的理想境界。故乌巢禅师诗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顿使唐僧明了:“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西游记》的作者是把孙悟空当作人心的幻相来刻画,从全书内容的构架来看,大致由3 个部分组成: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于五行山下、西天取经成正果。这实际上隐喻了放心、定心、修心的全过程。小说描写了八十一难的磨练经历,隐喻着“明心见性”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渐悟”过程。

2. 神幻与人性。明代中叶以后,欧洲商人、阿拉伯商人远来与我国贸易,他们所带来的异域信息,为吴承恩的创作带来了广大的宏观世界的观念,也使作家创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宏观世界。《西游记》中的宏观世界,包括了“十洲三岛”、“南洋苦海”“三天界”等等,则是我国历代神话中宏观世界的扩大、改造和转型。在这里,环境有天上龙宫、地下冥府、仙地佛境、险山恶水;人物形象奇特怪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主要是妖怪害人与降妖除怪;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成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这种奇幻美,看似“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

鲁迅认为《西游记》“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竭尽“讽刺揶揄”之能事,其可贵之处在于“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这是他的本领。”《西游记》以其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与小说在整体上“幻”与“真”相一致《, 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

也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孙悟空长得一幅毛脸雷公嘴的猴相,具有机敏、乖巧、好动等习性。他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但千变万化,往往还要露出“红屁股”或有“尾巴”的真相。其积极乐观、充满智慧、既热心又多事,显示着人活泼的个性。他大智大勇的英雄精神,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到底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个性精神相结合,呈现出了独特的光彩。在《西游记》的具体描绘中,实际上所表现的精神也明显地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方面倾斜,而孙悟空的这种英雄风采,正是明代中后期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一种人性美的反映。

袁行霈书中曾对《西游记》原旨作这样的概括:“就其最主要和最有特征性的精神来看,应该说还是在于‘游戏中暗藏密谛’(李卓吾评本《西游记》总批) ,在神幻、诙谐之中蕴涵着哲理。这个哲理就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因而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孙悟空身上体现了人的自我价值,最终成为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

文学是时代、社会、人生的产物,以表现社会、反映人生为己任。吴承恩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悟灌注于旷世奇书中,使《西游记》成为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爱的作品,面对各种层次的欣赏者,尤能体现出多重价值。孙悟空这个艺术典型,具有丰富的内涵底蕴,给人以永久的启迪。

参考文献:

[ 1 ]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8.

[ 2 ]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第4 卷[ 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52.

[ 3 ] 胡适.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 4 ] 吴承恩. 西游记[M] . 济南:齐鲁书社,1980.

[ 5 ]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 6 ] 胡胜. 明清神魔小说研究[M] .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2.


相关文章

  • [西游记]之人物形象分析
  • <西游记>之人物形象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结合故事情 ...

  • 读西游记有感600字
  •      文/黄文龙   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着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 ...

  • 孙悟空与唐僧对话语言中的禅机
  • 摘 要: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巨著, 四百多年来吸引无数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学术点评与研究,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试图深入文本内部,在孙悟空的一些细碎语言中把握西游记中超出文本语境的内容意识,体味出孙悟空在度化唐僧,亦即众生皆师 ...

  • 孙悟空人物解读
  • 急需一篇论文 以这个题目 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 悬赏分:20 - 提问时间2009-6-12 18:42 感谢啊 可以帮发到我的我的邮箱啊 谢谢[email protected] 提问者: 奋斗没用 - ...

  • 西游记读后感1000字
  •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 ...

  • 关于名著西游记的读后感范文
  •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 ...

  • 名著读后感之读后感
  •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 ...

  • 我看四大名著翻拍风潮
  • 我看四大名著翻拍风潮 --现代眼光审视下的古典小说 关键词:名著翻拍 雷人 重新审视 现代演绎 双赢 眼下,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刚在各大电视台热播没多久,在赞誉声和骂声交织的争议中,新版电视剧<水浒传>马上又要登上电 ...

  • 读西游记有感200字
  • 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 ...

  • 读西游记有感500字
  •      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着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