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事件"带给我的人生灾难

  最近,偶然读到钱江先生在《新天地》杂志2009年第7期上发表的《令人啼笑皆非的“6・11事件”》一文,文中将发生在44年前《人民日报》的这一轰动全国的所谓“反革命黑画”事件、将事件在报社引发的政治风波以及很多同志受到的无辜牵连,都作了较为翔实的叙述,文中对画稿的发排过程也作了详细的介绍。我作为事件的直接受害人、画稿作者“北京永定机械厂的工人李锦德”看后百感交集。尽管我并不愿意揭开这个荒唐而惨痛的历史伤疤,我还是愿从“黑画作者”的角度,回顾一遍事件的来龙去脉,以飨读者。   我是1958年进北京永定机械厂工作的。由于酷爱绘画,1959年被工厂推荐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职工美术进修班学习,1963年参加了北京市工人业余美术创作组,开始美术创作活动。1964年,我创作的油画《清洁工》参加了全国职工美展,全国十余家报刊纷纷发表,成为那个时代歌颂普通劳动者的代表性作品。此后,我相继创作的连环画《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在《工人日报》上连载;同名年画参加了“华北地区年画版画展”,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我参与创作的《北京妇女在前进》招贴画也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我作为一个青年业余画家,经常接到报刊的约稿,参加一些美术方面的活动,所以结识了《人民日报》美术组的画家方成等同志,有了一些编辑和作者之间的联系。   1966年6月初,我接到方成同志的约稿信,约我画一组反映工厂里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情况的速写。收到约稿信后,我立即画了4幅我们工厂“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速写。每一幅都是在现场写生后再整理的画稿。4幅分别是“义愤填膺看‘黑话’,满腔仇恨化力量”(即被批判为黑画的那幅);“黑帮分子想翻天,我们坚决不答应”(即被批判为将“文化大革命”腰斩的那幅),另外两幅因为没有发表,我现在已记不得标题了。只记得一幅画的是工厂的动员大会场面;另一幅是抓革命促生产的内容。   几天后,也就是6月11日,画稿见报,不过只选登了其中的两幅。我当天上白班,到下班时才知道画稿已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心里很高兴。下班后兴冲冲地回到宿舍。一进宿舍就发现气氛不对,同宿舍的人一个也不在,却有两位驻厂“文化革命”工作队的人在等候。他们什么也没说,只是命令我带上铺盖,强行把我押送到车间楼上的一个空房间,宣布我被“四同”了。我们工厂1965年下半年开始搞“四清”运动,对有严重“四不清”问题的人员,采取了一种有专人看守、隔离审查的措施,名曰“四同”。至此,我仍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晚上,工作组组长和车间党支部书记才来对我宣布,我是因为在今天的《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黑画”被“四同”的。他们大概也是刚刚得到《人民日报》传过来的消息,向我讲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造成的恶果。就因为我的画,有群众说是反革命黑画,《人民日报》因此已闹翻了天,今天在北京上市的报纸已全部收回,去掉画稿的标题再重新印刷。已发往外地印报点的纸模,紧急通知当地,填平标题后再铸版印刷。   听了他们这番介绍,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却仍然不理解这两幅速写画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回忆那幅“义愤填膺看黑话,满腔仇恨化力量”。画面是班组工人们在读《北京日报》,而这个时期的各大报纸的版面上,都在批判“三家村”、“燕山夜话”,“黑话”则是特指这样的文章。那就是我们车间各个班组真实活动的写照。我画的完完全全是工厂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如果说有问题,可能是我只考虑了画面的安排,而把“坚决把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大标语分成了两段……在我以这样的思考在回顾事件时,厂里却有了不同的安排。   我们厂是五机部直属的军工厂,在1965年开始“四清”运动时,进驻了由部队和地方干部组成的庞大的“四清”工作队。1966年5月,厂里的“四清”运动已经接近尾声,而“文化大革命”却开始了,“四清”工作队就转化为“文化大革命”工作队,全面领导工厂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我出身工人家庭,个人年轻上进,是车间和厂里的宣传积极分子,这一切工作队也是了解的。按理他们应该知道我不可能有什么反动背景。可随着《人民日报》对这一事件的斗争升级,厂里对我的批判斗争也逐步升级。既然《人民日报》已经把画定性为“反革命黑画”,事件定性为“反革命事件”,我当然成了“现行反革命分子”。为此,厂工作队专门为我组成了一个“专案组”,组长由时任驻厂工作队分队长、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话剧团团长、电影《扑不灭的火焰》中蒋三的饰演者葛振邦担任。专案组内查外调,用尽种种手段,重点是要我交待受谁指使,要揪出我的黑后台。   可是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工人,根本不认识任何大人物,我与方成同志也不过是编辑与作者的正常联系。当然他们找不到任何线索。专案组看实在也挖不出我有什么黑后台,就又想法挖我的“反革命本性”。为了证明我的反动本性是一贯的,专案组查抄出我数年来积存的五百多幅画稿,分门别类,牵强附会地进行批判,还在厂里举办了我的“黑画展”。后来,这批作品都被烧掉了。   光凭着这些东西,要把我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他们也觉得不是那么理直气壮。就又从我的家庭出身上做文章,挖空心思寻找我的“阶级本性”,硬把我的工人家庭出身改定为“地主成分”,把我的母亲遣送到东北农村。这样,再批判斗争我为什么画“反革命黑画”,就有了“阶级本性”所决定的说辞。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随着“文化大革命”斗争对象的不断转换,我被视为“死老虎”,不再是批斗的重点,而交给群众监督劳动改造。我先后干过清扫、搬运、有害粉尘作业,挖防空洞、制砖、五七干校收割水稻等等繁重又屈辱的劳动。当时,只有26岁的我,天天经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欲哭无泪……   直到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我才获得平反,恢复了人身自由。   现在,我已年届古稀。在经历了人生的艰难与苦难之后,回头再看44年前那一幕荒唐的闹剧,我一个平凡的小人物,竟然在“文革”的大舞台上有这样传奇的遭遇,但愿这样的历史不再重复,但愿每个公民都能活得有尊严。   (责编:辛娅)


相关文章

  • "珍爱生命"主题心理班会策划书
  • 生命之声--"珍爱生命"主题班会活动 一.活动前言: 近年来,灾难不断.地震.海啸.武装冲突--这些都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安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融入,不同的意识流和人生观冲击着我们的大脑.而此刻,发生最近的. ...

  • 关于社会公共安全下的情感调控
  • 当代社会正处于风险频发的时代,风险社会中的忧虑也无所不在。灾情可以激起群体成员的不安、忧心等情绪,甚至引起群体恐慌事件,从而构成对社会稳定有很大威胁的另一种“灾情”。在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中,安全情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公共安全的塑造实际上就是安 ...

  • 纪念"九一八"事件演讲稿
  • 演讲稿一: 透过历史的尘封,我再次凝望您,我亲爱的祖国母亲.无人会忘记1931年9月18 日,那一天您流泪了,您流血了.于是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的心声汇集出同一句话,"九一八九一八,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 ...

  •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情怀
  • 本科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期末论文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情怀 姓名:王光海 班级:新闻01 学号:2010010883 摘要: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情怀,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的报道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实现舆论监督权 ...

  • 活着读后感
  • 知悉《活着》这本书源于一位曾经的电台主持人的极力推荐,出于好奇,更是出于对此位主持人的信任,我到书市买了这本书,是余华的作品,十万余字,用词很简练,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长,用很短的时间,我就看了此本小说,后来又重看了两遍,每看过后都 ...

  • 企业安全生产演讲稿:让安全点亮我们生命的航标
  •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职工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八道河子林场的李艳华。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让安全点亮我们生命的航标”。   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的生命是母亲所赋予的,母亲给了我们生命,但安全却在我们生命的航迹里无处不在。从我 ...

  • 抗旱,以生命的名义读后心得体会
  • 春雷大雨滋润民生 当旱魔正在势虐着群众生命的时候,成名尧等人,用生命与旱魔作抗争,为我们展示了一名基层干部的爱民之心. 拜读<抗旱,以生命的名义>之后,深深地被成名尧等一线抗旱英谋,在百年一遇的大旱面前,用生命注释着一名普通乡镇 ...

  • 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
  • 第18卷第2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V01.18No.2(2006年2月)SOCIALSCIENCESJOURNALOFCOLI正GESOFSHANXI(Feb.2006) 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 王志红 (华北工学院分院,山西太原0300 ...

  • 5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 5.<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战争离他们很远.他们只是在电视.报刊杂志中 ...

  • 火星男孩波力斯卡
  • 据俄罗斯<真理报>2010年10月2日报道,2006年美国和欧洲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先后登上火星,满怀希望的人们燃起了在火星上寻找生命痕迹的热情,巧逢此时俄罗斯媒体很多权威媒体披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北部地区一名年仅7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