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批判学派学术思想及现代启示

传播学批判学派学术思想及现代启示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Modern Revelation on Critical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邱婧玲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在传播学研究中,经验学派一统天下,对批判学派的研究相对不足,这种状况不仅造成了长期以来西方传媒学研究中微观与宏观研究框架的对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传播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本文对传播学批判学派及其学术思想进行解读,旨在开展批判学派的研究,探讨批判学派的理论,借鉴不同流派的长处,以促进传播学的研究与践行发展。

【关键词】批判学派经验学派; 学术思想; 借鉴

Abstract: In the research of communications, the experience school dominates the world, relative to the study of critical school is shortage, this situation not only resulted the opposi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micro and macro research in long-term study of the western communiation media, but also to some extent hindered the Communication subject's ow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n this paper, unscrambling the critical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ts academic thinking, carrying out studies to explore the theory of critical school, drawing on the strengths of different school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Keywords: critical school; experience school ;academic thought; use for reference

1 传播学批判学派简介

传播学批判学派既是一个学科的流派,更是一种学术的思潮。i 这种思潮不仅有其渊源,而且源远流长。大略说来,在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依照各自的理论假说和研究方法,传播学界可以判然分为两个主要学派,即常说的“经验学派”,(我国通译为“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ii 。批判学派是活跃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科学学派和哲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马赫(E.Mach ,1838—1916)、彭加勒(H.Poincar é,1854—1912) 、迪昂(P.Duhem ,1861—1916)、奥斯特瓦尔德(W.Ostwald ,1853—1932)、皮尔逊(K.Peaeson ,1857—1936)等iii 。批判学派是现代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的滥觞和嚆矢,在世界科学史和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iv 批判学派受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影响较大,对现存的资本主义传播制度持批判立场。批判学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者群体,其内部又分为各种流派。主要流派有v :1)政治经济学派,以英国学者戈尔丁和默多克为代表,主要是从考察媒介所有权的集中和垄断程度入手,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为垄断资本服务的本质;2)文化研究学派,以英国学者霍尔为代表,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编码和释码"的角度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与各种亚文化的对立、矛盾与冲突关系;3)“意识形态霸权"研究,以普兰扎斯等人为代表,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来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工具所起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批判学派反对美国主流学派的经验主义和行为科学的方法,重视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和语义学的分析方法。

2 传播学批判学派理论及学术思想

2.1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侧重点在于:剖析掌握媒介话语权的统治阶级如何利用文化工业

麻痹大众的功能来控制被统治阶级。其理论的延伸意义是剖析掌握了话语权的媒介如何利用具有文化工业特性的大众文化产品来控制受众,或引导其消费,或软化其反抗意志;并批判这种大众文化产品如何使人异化为媒介的奴隶,从而失去超越自我与自我否定的动力,造成人性的

vi 扭曲与精神的压抑。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主要指向是工业生产与市场经济体制情境下

的大众化的文化产品。学派的两位领军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把这种文化产品的特性定位为商品化、标准化、模式化和伪个性化。

文化工业理论的话语核心是:精英文化作品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自我完善与自我超越,实现精神的提升与灵魂的净化,其作品具有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性。而大众文化是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商业文化,包含了广告、电影、电视在内的一切媒介文化。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文化工业的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都严格按照商品的操作模式运行,迎合文化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引导他们消费文化产品,而文化产品的生产目的是为了与其他商品相交换。文化产品的价值由它们的交换价值决定,不再取决于它们自身的特殊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这种工业生产体系中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具备一切大批量生产和销售产品的特性,产品生产是模式化的,不再具备精神文化产品应有的独创性与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性,更放弃文化产品应具备的批判与否定功能,成为一种被统治阶级利用与操纵并用来麻痹民众的媒介文化。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干涉了文化产品应有的超越与否定的功能,商业规律取代人文精神成为大众文化的主宰。所以它们是一种伪文化产品,实质只是一种商品。文化工业理论的这种深刻批判是针对所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文化产品,因而,对我们具有非凡的借鉴意义。

法兰克福学者们的文化工业理论,无疑为批判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开一先河。但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要合理地借鉴其理论指导意义,必须指出法兰克福学派理论仍然有其局限性。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文化理论表现出了强烈的精英主义文化价值取向,其饱受人们批评的地方也在于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一切大众文化都是意识形态化的、低劣化的,具有欺骗受

vii 动的消费者大众的权利。这也是要予以反对的立场。”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个局限性在于极度悲观的论调。他们的著作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天生的悲观论调,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工业强加给受众的东西,着力于批判文化的物化本质,所以有人说他们的审美本质是“无望的救赎”。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虽然不断对文化工业社会提出批判,但却没有提出一个科学的体系和建立新世界的科学方法。他们不遗余力地想砸碎这个

viii 令人绝望的社会,却没有提出通向希望的途径。

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分析缺乏辩证的眼光和视角,显得过于片面而且形而上学。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平民化趋向采取激烈的拒斥态度,表现出一种誓死捍卫所谓精英文化的愚顽气,骨子里充满一种守旧意识和贵族式傲慢是值得商榷的,研究中国大众文化不能全盘照搬其理论观点。

2.2 文化研究学派

以霍尔为代表的英国文化学派也深植于马克思主义,他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及法国后结构主义者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中得到启发认为经济基础虽然可在“最终状况”下“优先决定”其他的社会活动,但各社会层面之间仍存在着“相对自主性”,经济基础并不可能天生具有机械化的决定力量,而先进工业国家的社会秩序也绝不是靠“高压手段”,或以武力取得,而是从持续的意识形态抗争中所赢得的文化共识现象。

文化研究派以双重理论范式把握和切入大众文化的双重结构,即积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和

ix 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这两种理论范式对以往经典的单一性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既有继承也有

超越,它对大众文化理论的探索和建构使大众文化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范式之一的积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采取与悲观主义和精英主义不同甚至对立的文化立场,从平民主义和大众立场出发,发掘民间社会对大众文化的积极反应,发现大众参与和对话所具有的能动解码实践,值得中国研究者借鉴。

总结霍尔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几个重要方面与法兰克福学派存在区别。首先,他抛弃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分析中机械的经济决定论成分,既承认先在的社会结构(如经

济基础、政治制度等)对媒体的制约作用,也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大众传媒具有相对的自主性。这就使我们认识到,媒介权力不仅仅来自于与它如影随形的政治势力,而且也部分地来源于它自身特有的对传播信息进行编码这一特殊过程。其次,霍尔的研究打破了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是铁板一块,是消极、被动的客体这一理论假设,赋予了受众主动的、具有批判接受能力的创造性主体地位,这就使他的媒介批判理论呈现出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对未来持更加乐观态度的氛围。

3 传播学批判学派对现代的启示

批判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还未受到我国学者足够的重视。如今,我们需要批判学派提供一些思路、文化背景与研究方法,同时,更多地需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可以而且也需要对现实大众传播给以批判,但是不宜像批判学派批判他们本国的大众媒介那样,因为,我国的大众媒介市场化并不高,如果予以强烈的批判,可能会扼杀媒介未来的市场化发展。现在对于我们重要的是借鉴批判学派,给予我国传媒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以必要的分析,让媒介的工作人员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如何在市场导向与社会导向之间把握好

xi 平衡。这种内在的矛盾可以看出,身处21世纪的传播研究者,依然能感受到知识生态所造成

xii 的研究困境。

x

3.1 教育中需要运用批判学派的学术思想

今天,学术界与理论界批判大众化通俗艺术的思想武器主要是来自法兰克福学派的论述。目前国内对西方传播学理论特别是批判学派理论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引介的阶段,主要是用西方的理论来解读中国的大众文化现象。但不少研究者的误区在于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对

xiii 西方理论的应用过程中忽略了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独特的本土语境。

当经验主义传播学深入证明一些假设的时候,例如暴力和色情等电视镜头是否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研究项目,批判学派的观点不在于证明是或否,而认为即使数据证明无害也无意义,因为这是要靠价值观来解决的。数据在这里无能为力,科学的数据只能客观地发现

xiv 存在什么,但不能表示应该存在什么。因此,我们需要运用批判学派的学术思想,更多地从

为什么的角度进行思考,为教育提供指导。

3.2 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

在西方国家的传媒研究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两条截然不同的研究路径,一条是带有浓厚美国实用主义色彩的传媒效果研究,另外一条则是源自欧洲的批判研究。这两大路径无论是在研究方法还是在认识论上均存在重大差异,这种状况不仅造成了长期以来西方传媒学研究中微观与宏观研究框架的对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传播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与学习便成为近年来西方学术界不断努力的方向。即便在传媒批判研究内部,也存在众多流派。弄清楚这些不同理论派别的研究旨趣及异同之处,不仅有助于我们合

xv 理借鉴不同理论的长处,而且也能为我们实现传媒学研究的某种程度上的整合提供一些思路。

众所周知,批判学派的思考重心在“控制”领域,正如传统学派的研究的热点在“效果”方面。经验主义需要借用批判学派的理论来增加自身阐释的张力;批判学派则希望用经验的方法来丰

xvi 富、矫正并支持它的某些理论假设。毫无疑问,这种方法论上的冲突所带来的融合,对我们

进一步深入探索传播学理论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对现代传媒的启示

许多批判学者认为,媒介的力量是强大的,而大多数经验学者却认为,媒介的直接效果往往是极其有限的。批判学派的实质是强调哲学思辨,它重点研究传播的更广泛的社会结构这是

马克思思想最初的理论基础,主要关心谁控制大众传播体制的问题。目前,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在人力与物力上都比批判学派显得雄厚,另外,经验派学者还拥有其它方面的重要优势一是几乎所有人都使用共同语言——英语,二是拥有指导他们大量工作的共同的科学范式。而且,批判学派学者的批判态度使他们很少能从本国政府、基金会或国际性机构等既定权力机构中获得研究资金或其它类型的赞助。还有,经验学派拥有几份专门发表其作品的传播研究刊物,而批判学派却没有一本主要用于发表批判传播研究成果的杂志。批判学派也没有阐发自己观点的通用传播教科书。

当今批判学派的探讨为经验学派提供了若干可资考虑的问题以传播效果研究为主的研究人员不应忽视生产与传递讯息的传播体制的性质。谁拥有和控制这个体制以及这个体制运作的目的都是研究传播相关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直接有助于效果调查。经验学者在研究传接过程时不应忽视道德因素,即使他们不能用他们经常采用的方法来研究这些道德因素。

西方的批判学派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媒进行批判,而事实上,社会主义的大众传播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刻意地回避掩盖这些问题无

xvii 疑是不利于我国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发展的。批判学派对电视的同一化、庸俗化与极权化进

行了批判,使我们思考电视对我们生活和工作、学习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思考其对我们尤其是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所以当我们对媒介进行专门研究时,有必要将其与所处的社会大系统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这无疑是我们在对批判学派理论进行梳理时得出的重要启示之一。

合理借鉴批判学派的研究思路,既重视社会结构对大众传媒的制约作用,又要注意到大众媒介组织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独特性,以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而这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对大众传媒展开研究。

3.4 对网络的启示

从技术发展层面来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互联网等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经济的联系与资讯的流通使得地球变成一个“地球村”。发达国家的通俗文化产品流向发展中国家,使处于开放体系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对独立的文化超前性,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理念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文化土壤,广告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形式超前性的代表,这造成我国大众文化语境的复杂与多元。

传播研究应该在更广泛的领域内进行,既要认识到应该超越国家媒介体制的文化束缚,加强研究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也要像法兰克福学派诞生以来,批判学派已经认识到的,了解人类传播正是为了认识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3.5 对新闻业的启示

传播学批判学派对新闻业的启示正如刘海龙所说:新闻理论的模仿,重理论体系,轻研究

xviii 方法论,造成了引进过程中研究者对传播学的双重误读。第一重误读是错误地理解了批判学

派,把它们仅仅理解为对资本主义的揭露,没有对其批判的公共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深刻理解,把它当成一盏透视资本主义的无影灯,而不是解剖中国当下问题的手术刀。在既有新闻理论的体系中,批判学派被“同化”,并在新闻理论的诠释框架下因缺乏新意而“失踪”。

第二重误读是把管理学派的实证研究仅仅当成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的“理论”,用内省思辨的方法讨论传播现象,借用了一些概念和框架,追求大而无当的“体系”,忽视了理论建构背后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致于实证研究在传播引进的早期也有些发育不良。

总之,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争论本身就标示出人类对既有存在的超越,而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两者内在张力的驱动下不断前行的。归根结底,无论是批判主义还是经验主义,都是传播学研究的经典范式,而且每一种学术研究方法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我们要合理借鉴不同学派的优势与长处,以促进传播学的发展。

(接第36页)

但这些因素不应成为Dokeos 进入我国教育领域的障碍,反而应看作是促使更多相关人员参与其中的动力。我们相信,随着对Dokeos 研究的日益深入,未来基于该平台的网络教学应用将会更加成熟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张剑平 (2006).《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润兰,李铮铮,唐洛和代冬生(2008). MOODLE平台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电

化教育研究》,12,80-83.

[3]History of dokeos . http://www.dokeos.com/Wiki/index.php/History_of_dokeos/

[4]Deprez Isabel , Questier Frederik & Roan Embrechts (2005). Choice For Dokeos – Strategic choice for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open source elearning platform. ICODL 2005 –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 Paper Section B.

[5]师书恩,王慧芳和武法提 (2004).《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接第97页)

参考文献:

[1]李彬,批判学派纵横谈[J],国际新闻界,2001.2:64-70

〔美〕罗杰斯著,王怡红译,传播学两大学派的对立与交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51-58

[2]李醒民,关于“批判学派”的由来和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1:100-106

[3]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407

[4]刘然,批判学派大众文化理论视野中我国广告文化语境解读[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5-30

[5]任婕,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研究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21-26, 李彬,批判学派纵横谈[J],国际新闻界,2001.2:64-70

[6]陈力丹,关于传播学研究的几点意见[J],国际新闻界,2002.2:52-54

胡翼青,双重学术标准的形成:对批判学派“夭折”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2008.7:11-14

[7]刘然,批判学派大众文化理论视野中我国广告文化语境解读[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5:5-30

[8]陈力丹,谈谈传播学批判学派[J],新闻传播与研究,2000.2:33-38

[9]尹力,西方传媒批判学派三大主流派别的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8.4:181-185

[10]梅琼林,方法论:传播学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比较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

报,2007.5:134-140

[11]徐姗姗,批判学派视野中的电视媒介[J],高等教育,2006.1:35-36

[12]刘海龙,传播学引进中的“ 失踪者”——从1978年—1989年批判学派的引介看中国早期的

传播学观念[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4:29-35

[13]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5.4:247

[14]陈力丹,关于传播学研究的几点意见[J],国际新闻界,2002.2:52-54

胡翼青,双重学术标准的形成:对批判学派“夭折”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2008.7:11-14

[15]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407

传播学批判学派学术思想及现代启示

作者:

作者单位:邱婧玲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黎明 超越之维——系谱学视野中的传播学批判学派 -东南传播2007,""(11)

本文以系谱学的视野审视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谱系传承,通过对近代以来西方思想演进路数的梳理,勾勒出传播学批判学派诸流派传承嬗变的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指出:作为基本维度之一,"批判"与建构维度相对,标示出人类对既有存在的超越,而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两者内在张力的驱动下不断前行的.

2.期刊论文 桂世河. GUI Shi-he 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理论定位新探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

长期以来,学者们用"人本主义及其价值理性"来概括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理论定位,可是当深入到传播学批判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学理基础和理论逻辑之中,就会发现,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批判取向是企图超越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二元对立,自觉地实现一种"文化转向".因此,传播学批判学派正确的理论定位应该是:文化批判.基于这种新的理论定位,必须认识到,传播学批判学派是一个整体性的学派;在批判学派的学术发展战略上,不能再把其当作是弥补经验学派研究不足的一种学术平衡.

3.期刊论文 侯卫婷 传播学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的分析 -东南传播2009,""(1)

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是传播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两个较大的、思想相对的学派.本文从两个学派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观点出发,对两个学派的研究方法和态度取向予以分析比较,并探讨了两个学派在发展中的借鉴、融合趋势.

4.期刊论文 陈洪波 浅议传播学两大主导流派的方法学分野 -东南传播2007,""(12)

以美国为代表的经验学派和以欧洲为代表的批判学派是传播学研究的两大主导流派,对传播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两大流派的基本观点、研究方法、价值取向等特点,探寻造成二者分野的根本原因.

5.学位论文 李欣人 传播关系的哲学思考:理性嬗变与人学维度 2006

传受中心论是传播学研究传播关系的一个传统视角。这一视角离开了各种复杂的传播理论流派和哲学社会文化思潮背景,把传受关系看作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传播关系研究的复杂性。要想纠正这种偏颇,必须从哲学这个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传播关系。

哲学是人类文化的尖端,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高概括与总结。对于任何一门独立的理论学说来讲,其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最高境界,就是走向哲学化。传播学亦不例外。传播学自产生以来,便一直忽视了与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与哲学之间那种固有的联系。经验学派所采用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抛弃了人文哲学那种带有终极意义的思辨研究模式,用科学精神代替了终极意义的价值关注,实质上也就偏离了人文哲学的价值关怀。而欧洲批判学派,在方法论上与美国经验主义的传播学研究大异其趣。从本质上说来,批判学派理论首先是一种人学;它采用了具有浓厚人文哲学倾向的学术方法,主张价值介入,开启了传播关系研究的另外一种方式,其人本主义的传统使之迥异于自然科学的思考。 于是,能否在人文哲学的基本规范下结合经验主义范式,实现传播学学科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成为传播学研究必须在方法论上所应该积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所以本课题力图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方法的指导下,用价值性来纠正经验学派唯科学主义倾向,使传播学之科学性与价值性这两种学科特性能够得到较好的融合,吸收与借鉴批判学派的成果来研究传播关系的本质。

具体地说,本课题是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以西方启蒙运动与自由主义传统作为一个反思基点;以批判学派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作为现代性反思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启蒙理性嬗变与传播学的内在联系作为反思的基本脉络;把西方传播理论的发展纳入整个研究框架中,通过对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传播关系研究取向差异的比较,揭示传播关系的本质;用人学的研究方法来丰富和深化传播学对传播关系的认识,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思潮的整体背景下展现传播关系的发展态势。

本课题旨在从哲学的层面对传播关系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予以全新的阐释。全文分为八章,各章要点如下:

第一章,传播学既有社科性质,也有人文性质。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可以作为对传播学进行现代性反思的两个理性维度。传播学的理想形态应该是高度科学性与正确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人学视角的介入是保持传播学的价值特性的一个根本途径。

第二章,与主体意识的蒙昧状态相适应,在古代社会,传播关系处于主客混

沌状态。柏拉图被视为集权主义报业理论的鼻祖。集权主义思想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它们围绕着一系列基本的人学前提展开。

第三章,现代传播关系表现为主客对立状态,传播主体意识初步形成;自由主义与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哲学风尚的紧密联系;自由主义理论人学前提的现代转化有着进步意义;传媒发展在“经济人”和“道德人”人学假设基础上不断展开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四章,经验学派的研究实质上遵循着启蒙现代性的工具理性与计算原则,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量化的研究方法;二为实用主义社会观。启蒙运动的理性理想被解释为工具理性的规则,意见自由市场的思想和讨论也就必须让位于公众舆论的管理和调和。

第五章,经验学派内部传播关系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但其研究视野的局限决定了它不可能有根本性突破。

第六章,法兰克福学派在思考现代传播关系的问题上提供给我们一种哲学的深度;第一代批判理论家几乎都把传播关系的异化归因于人的工具理性的恶性膨胀,在批判中陷入理论困境。

第七章,哈贝马斯在后期实现了从公共性向主体间性的理论转型;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可以作为当代传播关系建构的一个理论依据,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价值理性维度。

第八章,对自由的追寻与媒介环境对人的异化,成为贯穿于媒介演进历程中的一个主要矛盾。网络为公民参与提供了一个“理想言谈情境”,但它的演化要依存于社会脉络,其发展受到社会制约。

综上所述,本课题主旨在于:将人学观念引入传播关系研究中,以更为宏阔的哲学视角来弥补传统的微观研究之局限性;理论反思之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媒介数字化的现实,为确立数字时代的传播学新型研究范式打下基础。

6.期刊论文 郭镇之 传播政治经济学之我见 -现代传播2002,""(1)

与传播学的传统学派相对的,是传播学的批判研究.活跃在批判舞台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有两大学派:一个是文化批判学派;另一个是政治经济学派.他们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的联系,而与行政学派的研究思路大相径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研究的一种思路,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观决策活动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的.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学科的母体或者方法论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以传播媒介为核心的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活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传统上主要有三大分支:自由主义(现在的新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制度学派.制度学的分析不仅预示了霸权产生的方式,而且指出了传播在其中的重要性--传播创造了社会环境.

7.期刊论文 李彬. LI Bin 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 -新闻大学2007,""(3)

本文回顾了2000年前批判学派在以美国式经验主义传统为主体的我国传播研究中的崛起与发展,并对2000年后批判学派尤其是传播符号学研究在我国的学术成果进行了论列和归纳.在对这些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传播符号学的研究在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基本形成两种取向:本体论取向与方法论取向.作者提出,传播符号学总体上属于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它具有社会学所谓中观理论的特征,从而有别于经验传播学的微观考究和批判传播学的宏观叙事.最后,作者就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传播符号学研究课题提出了建议.

8.学位论文 周松 从法兰克福学派到伯明翰学派——论批判学派受众研究的演进 2004

在大众传播理论两大学派中,受众的地位都有一个从被控制到抗争,慢慢崛起的过程.经验学派的受众研究的兴起,始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而批判学派精心笔耕的领域,是对现存资本主义传媒体制深刻而多维的批判,其视野中关于受众的研究,可以从把传媒作为"文化世界"这一角度来考察.论文主要梳理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当中的大众观念和伯明翰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分析当中的受众研究,以期概括一条批判学派受众观的发展脉络,引起学界对"文化的"受众研究范式的关注.总的来说,早期的传媒文化批判研究出于宏大叙事的传统,是从社会哲学的角度谈受众.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受众是受文化工业异化的群体,关于受众能动性的认识依旧停留在大众理论阶段,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扮演被动、屈从的单面人角色;而伯明翰学派历经了从"文化主义"到"结构主义"的转变以及研究的"葛兰西转向"后,以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为起点,作为主动个体但是同时又受社会文化因素制约的"读者"或者"解码者"形象的受众开始轮廓清晰起来,受众分析逐渐成为主流的传播研究,而费斯克则乐观地把受众当作"符号游击队".由于各个传媒批判派系的受众观,是互相引介、互相批驳的,所以在第二章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论述当中,涉及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第三章关于伯明翰学派的论述当中,阿尔杜塞"意识形态"理论和葛兰西"文化霸权/领导权"理论也是介绍的重要部分.

9.期刊论文 梅琼林 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方法论的比较分析 -当代传播2008,""(5)

美国哲学家拉瑞·劳丹说:"一个研究传统是一个关于所研究领域内的实体的过程的一般假定和在这一领域内用以研究问题和建构理论的适当方法的体系."①这意味着,任何科学研究传统都具有某些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假设和前提.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对立的根源就在于,这两个不同阵营中的学者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具有不同的预设,具体而言,他们在方法论上的分歧表现为:是坚持实证主义这是趋向于人文主义?

10.期刊论文 徐姗姗 批判学派视野中的电视媒介 -文教资料2006,""(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7169351.aspx

授权使用:武汉大学(whdx),授权号:513ce2e4-48fc-44fc-8397-9e6100b472d4

下载时间:2011年1月4日


相关文章

  •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 ...

  • 论网络传播学的理论构建
  • 论网络传播学的理论构建 赵志立 [摘要]作为一个新的传播媒介和一种新的传播现象, 网络传播理所当然地成了传播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并被置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高地和前沿.网络传播学是在传播学经典理论的大树上发出的一个/新枝0, 它既要充分吸收. ...

  • 英国学派与欧洲一体化:一项基于历史\理论和现实结合的比较分析
  • 摘要本文以两个相互关联的假设为基础:一,英国学派具有提供一种框架分析的潜力,这种框架能够培养一种连贯全面的方法来理解欧洲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二,欧洲一体化能够对复活和检验修正英国学派提供一个现实的平台.利用英国学派的三个基本学术特征去解释, ...

  • 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
  • 69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 以英国雷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学者戈尔丁和默多克为代表. 政治经济学派主要依据马克思关于"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 ...

  •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第一章 导 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理论的主要特点.构建方式和基本类型,梳理西方社会理论发展的脉络,分析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的关联,以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 第一节 理论的特点.构建与类型 一.理论的二 ...

  •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
  •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及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借鉴 摘 要: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哲学思潮作为一种现今教育理论研究界的热点思潮,以其自身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现代性.本土化.民族化.提倡创新精神的思维特征和独特的教育主张,影响着教育基本理论研 ...

  • 什叶派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历史演变
  • 内容摘要:在萨法维王朝之前,什叶派伊斯兰教与波斯的历史文化传统尚未融为一体.萨法维王朝起源于阿塞拜疆东部阿达比尔地区的一个苏非教团.教团首领自称是什叶派第七伊玛目的后裔.他们依靠七个突厥部落组成"基泽勒巴什"(Qizil ...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 Ⅰ.<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1--3章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 ...

  •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笔记
  •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传播? 1.共享说 2.影响说(劝服说) 3.反应说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思考题: ...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二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