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子""淑女"的标准--[诗经·关雎]的教学解读 李华平

《诗经·关雎》-诗,被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选用。除了个别词语的理解有些难度,该诗似乎浅显到不需要解读,因而很少有教师认认真真去解读,大多在一番陈词滥调的赞美之后,解读便消于无形。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也都照本宣科,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解说,把结论贩卖给学生。这既糟蹋了这首美丽的诗歌,也丧失了一次很好的“诗教”机会。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该诗进行一次有别于社会消遣性解读和文艺理论研究式的教学解读。

一、文本误读:止于不当止之处

对《关雎》文本的误读,主要发生在对内容的误解上。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歌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辨识误读的开始。

答案一:写爱情。这个答案,从一般社会消遣性解读来说,也就可以了。作为一般社会性读者,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们往更深处探究。读一读,打发一下空余时间,也就可以了。而文艺研究式解读和语文教学解读,都不应该止步于此。

答案二:写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故事。这个答案,是对前一答案的具体化。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说:“《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诗经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和《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对该诗的解读鉴赏文章也大体持此种观点。

当严肃的《教师教学用书》和权威的鉴赏辞典都止步于此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大遗憾。真正的文艺研究式解读和语文教学解读不得不面临一个严肃的问题——《关雎》为什么居于《诗经》之首?

我们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就要与《诗经》打个照面,首先的首先就是与作为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关雎》相遇。那它有什么样的魅力,让孔子在编定时将其放到“第一”的位置?并且,我们不得不注意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做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只有《关雎》-篇。难道就因为它写的是爱情,写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故事?如果仅仅是这一点,恐怕《关雎》不足以位列《诗经》之首吧。

二、教学尴尬:没什么可讲,不便于讲

作为一个文学经典,《关雎》在语文教学中的命运是怎样的呢?有位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语文教师讲述了她的故事:

在教授《关雎》这一课时,我一般只是让学生们多读几遍,熟悉字词,然后背诵’一下就结束了。因为我一直认为这一课没有什么内容可讲,无非就是一个年代离我们很遥远的爱情故事,而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我也不愿多提及“爱情”这方面的内容,怕引发学生过多的想法。

这位老师很真诚地给我们讲述了《关雎》的教学命运。而这也是不少语文教师面临的教学尴尬:第一,一个经典的文学文本,却没有什么“可讲”的;第二,美好的爱情,不便于给初中学生讲。关于第二点,曾经有个担任班主任的数学教师与语文任课教师开玩笑:“我们班主任辛辛苦苦地给学生讲不要早恋,你们语文教师却一篇又一篇地教爱情诗,你叫我的班主任工作怎么做嘛?”玩笑中的尴尬,却也有语文教学的份。

这里的尴尬,源于没有读懂《关雎》这个文本:一方面被《教师教学用书》、网络参考资料所束缚,没有直接面对文本本身;另一方面缺少走进文本的真功夫。其实,走进初中语文教材的《关雎》,自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它不是一般地、简单地“让学生去恋爱”,而是教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怎样的人值得你去爱,怎样获取恋爱的资格”。这就是这个诗歌文本“风天下”的教化之功在当代学校教育中之所在。

三、追根溯源:孔子眼中有一个什么样的《关雎》?

孔子眼中有一个什么样的《关雎》?这个问题,我们已无法问孔子,但可根据相关文献推知。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此看来,古诗原来本有3000多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选了其中305篇,编纂成《诗经》。这样看来,《关雎》能被编入《诗经》不在于他写了一个爱情故事,而在于他写了一个符合孔子“礼义”标准的爱情故事。它能居于《诗经》之首,则表明他最符合孔子“礼义”标准。遗憾的是,孔子没有直接解读这首诗。他只是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说,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所幸的是,汉代大儒毛亨、毛苌潜心研究《诗经》,著有《毛诗序>,比较贴切地把握了孔子的编纂意图。《毛诗序》认为《关雎》,“《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天下”,就是教化天下。这也正是孔子将其措于“首位”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阐明夫妇之德,既适用于普通老百姓(“乡人”),也适用于统治阶层(“邦国”)。

古代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很深刻的道理。首先,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家庭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其次,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特别是男女之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札记·礼运》),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一般来说比较简单,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子罕>)所以一切欲望的克制、一切人伦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

在孔子看来,《关雎》以诗歌的方式为男男女女树立了一个标准:“君子”的内涵是什么?“淑女”的内涵是什么?也就是说,《关雎》是对“君子“‘淑女”内涵的诗化解释、诗化表达。因此,答案就在诗歌文本中。

四、教学解读: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

1.文本教学解读:“向内看”!

这就又要回到文本本身了。文本教学解读的一个原则就是“经济性原则”,也就是要尽可能少地调动外部资源,尽可能在文本内部找答案。“向内看”还是“向外看”是区分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水准的重要分水岭。“向内看”应成为今后教师对文本进行教学解读的基本认识。“向内看”,我们会看到一个与既有结论不一样的、立体而丰满的《关雎》,会看到一个更贴近孔子编纂意图的《关雎》。简单来说,《关雎》 -诗,其实就是通过诗歌的方式阐释“君子”与“淑女”的内涵的。孔子将其编在《诗经》之首,意在通过它为男男女女树立一个爱情世界的标准,以“风天下而正夫妇”——在诗一般的理想境界中,什么样的女子可称为“淑女”,而值得你去追;什么样的‘男子可称为“君子”,而值得你托付终身。

2.“向内看”的方法:关键词演绎法

走进这个文本,我们需要运用的真功夫是“关键词演绎法”,其他方法间而用之。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第一步,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文本解读的“支点”,确定的依据是:(1)出现的频率;(2)出现的位置;(3)与解读目的的关联性。在实际确定时,常常综合运用。由于文学文本的含义比较丰富,对于同一文本,可以选出不同的关键词,因此,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威廉·燕卜逊将其称之为“未锁定的关键词”。一般说来,动词和形容词是选择关键词时需要重点考虑的。特别是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同一位置出现的、与解读目的紧密相关的动词、形容词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关键词。第二步,分析。也就是对关键词做细致的严密的纵深分析,以揭示其具有的而被常人所忽视的、深层次的、丰富而又意味深长的含义。尤其不要忽视把几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整体解读。第三步,以关键词为中心,分析人物形象和文本主题。这一步,意在对文本的全面把握。这三个步骤,紧密相连。运用到《关雎》-诗中简单地说,就是抓取描写人物(淑女、君子)的关键词语,理清其间的意脉,从而分析人性形象。

3.《关雎》教学解读:“关键词演绎法”的运用

第一轮演绎:“淑女”的内涵是什么?

首先,诗歌描写“淑女”,用了一个形容词“窈窕”:这是指外表。也就是说“淑女”的第一条标准是外表看来要文静美好(“窈窕”)。在古人眼里,那种看起来风风火火、长相一般的女孩是不能称为“淑女”的。这样看来,在中国人的审美眼光中,无论古代还是现当代,外表都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其次,诗歌描写“淑女”,用了三个动词——“流”(捞取)、“采”(摘)、“笔”(挑选)。这三个动词,写的是女子采摘荇菜的过程,她是那样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淑女”的第二条标准——勤劳。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淑女是在劳动中产生,而不是在吃喝玩乐中产生的。用现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说,好学上进、热爱劳动才能造就淑女,贪玩好耍不能造就淑女。

最要紧的是,从《诗经>所用手法“赋比兴”之“比”来看,“淑女”采摘荇菜的过程就是女子择偶的过程:广泛交往一逐个了解一细心挑选。这一过程,足见该女子对待择偶的态度。这就是“淑女”的第三条标准——对待爱情慎重、理智。用现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说,那种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丢一个的女孩,不能称为“淑女”;不随便爱上一个男子的女子,才会不随便丢下一个男子。

至此,我们明白了“淑女”的三个特点,或者说三条标准:文静美好,热爱劳动,对待爱情理智、慎重。

第二轮演绎:“君子”的内涵是什么?

写“君子”的动词也有三个:“求”(追求)、“友”(亲近)、“乐”(使快乐)。这其实也就是男子追求女子的过程。理解到这一点并不难。遗憾的是,不少人也就止步于此,没有再往深处细究。

首先,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男子对女子爱很深、求很切,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男子爱慕女子却又求之不得的时候,男子并未放弃,他不是那种爱一阵子就算了,转而追求其

他女孩,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除了星星还有月亮”。诗歌中,男子对女子的爱是持续不断、逐渐热烈的,并不轻言放弃的。这就是君子之爱的第一个特点——爱得执著。

其次,执著之爱也不一定是君子之爱。在当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有些男子爱一个女子也确实很执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属于死缠烂打类型,甚至以死相威胁。这种男子,

在古代也是会有的。但本诗中的男子,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追到,但是他并未像有些人那样做出过激之事,只是“辗转反侧”。这就是君子之爱的第二个特点——爱得尊重。

“辗转反侧”刻画出君子向淑女表白爱恋之情后,遭到拒绝时痛苦失眠的情景,留给读

者想象的空间。夜深人静,一个男子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心中思念着他心爱的女子。他时而发出一声叹息,因为心爱的女子拒绝了他的求爱,难免伤感、痛苦,甚至一丝气馁涌上心头。但这只是暂时的,当他想到她微笑的脸庞,想到她柔美的声音,心中便又充满了斗志,她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为了心仪的女子,他苦思冥想,思考着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讨她的欢心,才能博得她的芳心。

于是,最精彩的事情出现了,那就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方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即弹琴鼓瑟亲近女子、敲钟打鼓让女子高兴。在上古时代,弹琴鼓瑟、敲钟打鼓是高雅之乐事。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拥有的,对于男子来说堪称“绝招”。那么,男子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拿出这一“绝招”,以求一招制胜呢?从常理来看,男子那么喜欢这一女子,是应该一开始就会拿出绝招的。然而,他却只是简单地“求”,甚至连《诗经·卫风·氓》中的的氓那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小心计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很可能是男子最开始根本就不会,所以就只有直接去“求”。后来又怎么会弹琴鼓瑟、敲钟打鼓了呢?他是去学习的,为了能追求到自己心爱的女子,他改变了自己。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君子”的第三个特点——为爱改变自己。

那么,男子是在向哪个方向改变呢?是变得越来越好,还是变得越来越不成样子?从诗句可知,他能够“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是变得越来越有高雅情趣了。这是向好的方向改变,是在提高自己。而提高自己的动力就来自对女子的爱情。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君子”的第四个特点——为爱提高自己。

至此,我们明白了“君子”的四个特点,或者说四条标准:爱得执著,爱得尊重,为爱改变自己,为爱提高自己。

第三轮演绎:“淑女”的内涵又增加了什么?

男子的行为改变,其实也是一面镜子,照出“淑女”的形象特点。男子十分喜欢女子,以致在求之不得时“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而后来他去学习弹琴鼓瑟、敲钟打鼓这一类高雅的事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淑女”所具有的另一个特点——情趣高雅。一个情趣高雅的女子,当然可以称得上“淑女”了。从当代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说,如果女子喜欢跳舞,那男子就会去学跳舞;如果女子喜欢打麻将,那男子也会去学打麻将;如果女子喜欢上网,那男子也会去学上网。而诗歌中的男子是去学琴瑟、钟鼓之类高雅的事,看来女子在这方面也是非常精通的。而这点,男子在求而不得“辗转反侧”的时候就想到了。他想,心爱的女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品位高雅,必须得提高自身的修养才配得上她。于是他努力地学习琴瑟钟鼓,不久他就能在她的身边弹奏出动听的乐曲,和她一起欢歌起舞……

综上所述,“淑女”的标准有四——文静美好,热爱劳动,情趣高雅,对待爱情理智、慎重;“君子”的标准有四——爱得执著,爱得尊重,为爱改变自己,为爱提高自己。

当我竹]的学生——多情的少男、怀春的少女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了这些标准后,心中当会泛起什么样的涟漪呢?当他们一遍遍深情地朗读这首诗的时候,“淑女“‘君子”的标准就会深深地刻在心底了。古人“风天下”的愿望,在当下学校语文教育中落到了实处。这样看来,我们在教学中,不必回避“爱情”,反而可以借助诗歌的魅力引导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正确对待爱情。让女孩子们明白,只有勤劳、情趣高雅、努力学习,才会得到他人的喜爱和尊重。男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子,面对爱情,要学会尊重,更要明白,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这样,我们不仅解读了文本,

更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爱情的内涵,懂得了自己当下真正需要做的事情。这就是具有永恒价值的“诗教”的魅力。

我们凭借的只是诗歌文本本身,而不是其他外在的东西。“米不够,水来凑”是阅读教学的大忌。语文教学中文本教学解读的魅力就在于此,奥妙也在于此。

[本文系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

(教师司[ 2013]13号)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 SC13A015)成果之一。]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610066)


相关文章

  • 关雎教案1
  • 关 雎 一.导入 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预设:字音.节奏.重音.停顿) 按照刚才我们所说的要求,齐读诗歌. 同学说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 ...

  • [关雎].[蒹葭]两篇比较阅读教学教案
  • <关雎>.<蒹葭>两篇比较阅读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

  • 关雎练习题
  •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 ...

  • [诗经·关雎]主题思想的再认识
  • ·文艺之窗· <诗经·关雎>主题思想的再认识 华南师范大学 曾嘉娴 [摘要]<关雎>是国风的第一首诗,亦是<诗经>的首篇,因而历来被学者们所重视.但对<关雎>主题的阐释,历来众说纷纭,各个时期 ...

  • 诗经祝福爱情的诗句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魅力 任时光荏苒,纵白驹过隙,总有一种东西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积淀下焕发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歌可谓是中国爱情诗的滥觞,它的低吟浅唱穿 ...

  • [诗经]关雎--蒹葭-练习题
  • <诗经>关雎·蒹葭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 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 ...

  • [关雎]课堂实录
  • <关雎>课堂实录 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培训初中语文班 刘晓翠 授课内容:<关雎> 授课时间:2012年12月7日 授课地点:德阳市罗江县金山中学九年级一班 授课人:刘晓翠 授课过程: 一.导入 课前放歌曲<关雎 ...

  • 从诗经看我国古代女性
  • 从诗经看我国古代女性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多样变化的,在最远古的时代,也许曾经有过母系社会的形态,但最迟至周代起,中国便建立了以男性为主的父系社会.在宗法制度下的女性,其生活状况如何,我们可以从<诗经>中可窥 ...

  • 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 <诗经>从文学的角度呈现了封建礼制完善之初,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原始生活画卷,表现出了对人的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诗经>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或者纯真烂漫,或者哀婉悲戚:或者情重绵长,或者 ...

  •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 ■E-mail:[email protected]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 文化周刊 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今人多半觉得"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表达了男女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