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贷款需求和适度货币供给

有效贷款需求和适度货币供给

2003-6-27

什么是有效贷款需求?有效贷款需求都满足或基本满足算不算货币供给适度?如何度量货币信贷供给是否适度?这些问题,对我国现实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涵义,值得深入探讨。

一、有效贷款需求都满足不能保证货币供应适度

按照通常解释,有效贷款需求就是指贷款“有市场、有效益、不挪用”,能够“放得出、收得回”的那部分贷款需求。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这里更多强调的是贷款的用途和效益,而且很大程度上指的是静态的一笔又一笔单笔的商业性贷款。也就是说,它更倾向于讲的是从商业银行(贷款供给者)的角度看,银行在收到一笔贷款申请后,根据有关审贷人当时收集的贷款信息,经审查,认为该笔贷款符合信贷条件,放出后预期不会形成不良贷款。它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认为该笔贷款需求是“有效”的。

在这里,认定贷款有没有效的主体是商业银行(贷款供给者),认定的对象是一笔又一笔单笔贷款,认定的时间是贷款发放以前,认定人是参与审贷的有关人员,而且它假定银行体系有足够的内在激励促使有关审贷人员尽心尽力地收集审贷信息,且不存在“道德风险”,即审贷人有关审贷信息是“完全的”,在贷款发放前客观公正地认定该笔贷款发放以后不会形成不良贷款。略去审贷信息收集的内在激励是否充足、贷款审定是否会出现“道德风险”不论,值得思考的是,这样的“有效贷款需求”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角度看算不算“有效贷款需求”?这样的“有效贷款需求”都满足或基本满足能不能说明全社会的货币供应就是适度的?

值得注意的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央银行要把握的是全社会的货币供给总量和资金流向,既要关注间接融资,也要关注直接融资;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贷款只是转化成全社会货币供应量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微观主体市场分割、直接融资和外汇流入影响加大的情况下,符合微观的“有效贷款需求”,在宏观上未必能保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和结构合理;控制住银行的信用未必能控制住全社会的货币流通;第二,通货膨胀时期和通货紧缩时期,贷款需求和供给的态势大不一样。通货膨胀时期,“有效贷款需求”普遍很旺,这时的“有效贷款需求”根据宏观调控需要肯定不能全部或基本满足;而通货紧缩时期,“有效贷款需求”偏弱,这时即使“有效贷款需求”全部满足或基本满足,并不表明货币供给松紧适度。相反,此时如果有不少贷款需求,而银行认可的“有效贷款需求”很少,更应当从银行体系深层次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无效贷款需求”。这时讲“贷款有效需求基本满足”没有实际经济意义;第三,相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中央银行更应该关注的是贷款发放以

后是否“有效”,加强动态监管跟踪制度建设,而不仅仅是注重贷款发放以前静态需求是否“有效”,特别是对各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出现的贷款“垒大户”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大多数商业贷款在发放以前都符合“有效贷款需求”,但不良贷款率却一直偏高,即使在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以后,新增不良贷款率控制仍然不理想。这不仅值得我们沉思,更进一步提出了深化金融改革的迫切要求。

二、关于适度货币供给

从国内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看,判断货币供给是否适度的依据主要有三个:一是根据费雪交易方程式,对比当期期末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主要是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与经济(GDP )增长率和物价(CPI 或RPI )涨幅之和的差率和历史同期比高或低,一般假定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短期内保持不变或为某一常数值;二是根据历史同期货币信贷增加额或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判定当期货币信贷增加额或增长率跟历史同期比高或低是否合理,有时参考麦金农指数(M2/GDP);三是选用不同计量模型,根据预期目标,参照当期经济走势、金融机构备付率、货币市场利率、全社会资金流量、市场调查等多方面情况综合判断。许多报告和分析文章采用较多的是前两种方法。

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看,前两种方法本质上都假定历史数据是合理的,属于朴素的归纳逻辑和适应性预期;后一种方法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有不少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果经济金融运行不发生大的突变,银行体系自身的资金总量占全社会资金总量的绝对优势,以上述方法论依据做判断无疑有相对多的合理性。但如果经济金融运行持续发生大的调整转折,历史数据方差很大,银行体系以外的资金流量和市场波动影响又不断增强,以历史数据平均值做依据确立预期目标或判断货币信贷供应是否合理其说服力显然大大下降。特别是以期末时点数作对比判断,其说服力和可信度尤其大打折扣。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货币信贷供应明显偏离预期目标,出现货币信贷“中介目标迷失”问题;从今年3月末开始,货币政策“收”还是“放”争论诸多,这种多年沿用的后瞻性方法论依据值得深思。 事实上,什么是货币?货币可不可控?有没有适度货币供给?如何测度适度货币供给?这在西方经济金融学界也是一个至今争论不休、尚未根本解决的问题。从中央银行货币控制的实际操作看,有的以利率作中介目标,有的以货币供应量作中介目标,有的根本没有中介目标,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但核心主要是保持物价稳定。我国中央银行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取决于我国现实的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实际上是一种次优的无奈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存在不少缺陷,但短期内找不到能比货币供应量更好的中介目标,又很难直接盯住物价。

毫无疑问,货币和货币供给控制是重要的,但货币供给是否适度是相对于市场需求和中央银行的货币影响力而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反映货币需求信号的是资金的市场价格——利率,中央银行的货币影响力取决于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调控影响力。实现利率市场化以后,货币供给不会自动保持适度,但实现利率市场化以前,从银行系统自身“局部均衡”角度讲货币供求均衡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的。一方面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迷失”,一方面要“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货币政策分析不能游走在科学和艺术的迷雾之间,从思维到论证亟待新的突破。

作者:吴显亭 来源:金融时报


相关文章

  • 央行: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运用多种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 ?20141106
  • 2014 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消费平稳增长,进出口有所改善,就业形势稳定,投资增速和物价涨幅有所放缓,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3%,环比增长1.9%,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 ...

  • 防止通货膨胀有哪些对策
  •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对策建议 • 通货膨胀 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膨胀的原因 不同的学派对通货膨胀的起因有不同的学说.现代经济学根据通货膨胀 ...

  • [宏观经济学]选择习题
  • <宏观经济学>选择题 1. 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 ) A. 有效需求不足 B. 资源短缺 C. 技术落后 D. 微观效率低下 2.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 A. 价格决定理论 B.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

  • 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支柱,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两大手段.近年来,我国频繁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积极探索两者之间的合理搭配.从实践看,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效果总体上好于过去,但尚未达到协调的程度,改善的空间仍然 ...

  • 金融学重点
  • 填空题 1,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 2. ,金银复本位有平行本位.双本位.跛行本位 3. ,信用风险的特征有 客观性.传染性.可控性和周期性 2. 金融机构体系中主要的银行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专业银行. 4. ...

  • 2010年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 2010年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我国在2010年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很多,所以我们要客观的分析其原因才能找到好的对策去解决此问题,在我们中学时期已经学习过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引起的原因,所以做为大学生应该要去了解之情况与能使用知识分析此情 ...

  • 金融学期末考试(2014.6 top)
  • <金融学>复习思考题 (2014.6) 一.名词解释: 1.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 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 发行和流 ...

  • 农村信用社金融知识练习题及答案1
  • 一.填空题 1.货币在商品经济中执行着价值尺度 .支付手段 .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 2.信用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 3.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表现在:优化资源配臵节省流通费用. 调节生产和消费 调节宏观经 ...

  • 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及设计
  • 作者:卞志村 重庆金融 2000年01期 一.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 1998年的扩大内需政策对居民消费并未产生明显的效果.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投入,影响居民消费心理预期的主要因素将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今年经济增长7%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首先,居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