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 科海泛舟

活动目标:

(一)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强烈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三)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四)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信息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的文字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

搜集整理资料,读科学家的故事,谈自己与科学结缘的经历,模仿写浅显的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 资料链接:

(一)关于科学的名人名言: ——邓小平

②“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③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英)马克思 ④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英)达尔文 ⑤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英)斯宾塞 ⑦科学需要幻想,发明贵在创新。 ——(美)爱迪生 (二)关于科学的诗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三)中国古代科学成就

1、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 火药、印刷术 2、天文历法:

(1)最早记录哈雷彗星 (2)《甘石星经》

(3)张衡发明浑天仪和地动仪 (4)夏历、大衍历、授时历 3、数学

(1)《周脾算经》(2)《九章算术》(3)祖冲之与圆周率 4、医学

(1)扁鹊与四诊法 (2)《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3)孙思邈与《千金方》 (4)张仲景与《伤寒病杂论》 (5)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5、地理

1、《山海经》2、《水经注》3、《徐霞客游记》 (四)50年来影响人类生活的十大科技发明

六、彩色电视 七、信用卡 八、电子邮件 九、洗衣机 十、激光 活动过程:

一、 第一次迷上科学

讲述自己的故事。(每组1名代表回答)

1、你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这对你后来的兴趣爱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他是怎样走上科学之路的?

二、走入自然,发现科学

1、看p122材料,试想想:“沙丁鱼”的例子让你想到了什么?“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例子让你想到什么?(每组1名代表回答)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电脑 二、因特网 三、手机 四、人造卫星 五、杂交水稻

三、 科学技术两面观 辩论活动

正方观点: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论据:

反方观点:科技发展弊大于利 论据: 结论:

30、诗五首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饮酒》(其五)、《己亥杂诗》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3、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资料链接:

1、《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龚自珍,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学习过程:

《饮酒》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己亥杂诗》是七言律诗,朗读时按四/三结构。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饮酒》

1、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诗的意思,体会文意. 2、讨论:从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人既然在人境结庐,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说说你的理解。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怎样的心境?

4、“此中有真意”中“真意”是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呢?这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5、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二)研读《己亥杂诗》(其一)

1、结合课文下注释,用现代汉语对诗歌中的画面 进行创造性描述。 2、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3、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有何言外之意? 你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任选一题)

1、读了《己亥杂诗》(其一),你对人生的价值有哪些思考?

2、你知道哪些描写落花的古诗句和含“酒”的古诗句?

五、检测

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

(1)饮酒(其五)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 , 。

(2)点明诗人居闹市而心自静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己亥杂诗》中表现诗人献

身精神的名句 , 。

(4)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 , ”啊!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行路难(其一)》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体悟诗的表现手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学习作者遭遇挫折后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精神。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资料链接: 写作背景 :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明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象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24岁离开蜀地,漂泊大半生,直到42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首诗是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加点字注音: 金樽.( ) 珍馐.( ) 投箸.( ) 4、朗读诗歌。 二、合作探究

研读《行路难(其一)》

1、结合课文下注释,用现代汉语对诗歌中的画面 进行创造性描述。

2、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5、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6、《行路难》(其一)的主旨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表达作者理想和抱负的古诗句?

四、检测

1、《行路难》作者 ,字 ,号 。 代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 主义诗人。现存作品有《 》。 2.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

(1)《行路难》中用典的语句是: , 。 (2)李白《行路难》中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的句子是 , 。

表现诗人远大抱负与坚定自信的名句是 , 。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进一步了解杜甫诗歌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资料链接: 1、背景资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2、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3、朗读诗歌。

4、我积累了以下重点字词注释:

一、预习导学

1、杜甫(712-770),字 ,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 ”。 2、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沉塘坳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飘转 俄顷 丧乱 广厦 见此屋 3、朗读课文。

4、我积累的重点解词有:

二、合作探究

1 、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这首诗可分为几节? 试抓关键词 ,拟写各段小标题,概括内容。

3、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

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4、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2)群童为何抱茅?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5、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2)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2)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6、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诗句?

五、检测

1、给带点字注音。 高者挂罥( ) 唇焦口燥( ) 沾湿( ) 沉塘坳( ) ....2、杜甫,字 , 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他的诗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 ”,他被称为“ ”。杜甫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 ”的独特风格。 他的代表作中著名“ ”、“ ”写于安世之乱期间。 3、全诗先叙事,后 ,既写诗人贫穷的窘状,也表达诗人 的博大胸怀。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美好的愿望的句子 : , 。

第四节

学习内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资料链接: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一、预习导学

1、字词注音。

裘( )衾( )冷难着( )瀚( )羌( ) .阑干( ) 风掣( ) 突兀( )狐裘( ) 凝( ) ....

2、岑参(约715-770),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 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来又往来于北庭和轮台之间。晚年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由于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集》。 3、我积累的重点注释有:

4、朗读古诗,力争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二、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1、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这首诗内容上写了哪两个方面?

3、“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两句诗点明了风和雪有何特点?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如何从雪景过渡到送别?

6、“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这两句诗表现了什么?

7、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8、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1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任选一题)

1、 古代,因为交通不方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

题材,那么,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2、 你还知道哪些含“雪”字的诗句?

三、课堂练习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 , 。 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大的句子是: , 。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相间映衬的两句诗是: , 。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 , 代诗人 ,和 并称高岑。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 , 。

6、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 , 。

7、哪两句诗又表现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8、哪两句诗表现了将士们雪天苦寒的生活情景?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 , 代 诗人,和 并称高岑。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